抗组胺药物H1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3、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㈡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㈠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
在其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㈡非变态反应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
儿童常用抗组胺H1受体药
长期偏向同一侧睡觉,都可影响面颌部的正常发育,形成下颔后缩的“鸟嘴”状或面部左右不对称的歪脸面貌。
学龄期:
这个时期比较多见的是咬啃东西的习惯,以咬铅笔最为多见,还有咬手帕、咬被角、啃指甲等。
这些都可以造成局部牙齿咬不拢或里出外进的畸形;经常托腮,或使下颌前伸、后错,吸两颊向内等动作,也都会影响牙齿和颌骨的发育,造成容貌的畸形。
尽管很多具有不良习惯的儿童,到了少年时期,能自行改正,但有些往往对牙齿和容貌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儿童的口腔不良习惯,做父母的在早期就要有充分的注意。
从婴儿哺乳期开始,就要让宝宝注意哺乳和睡眠姿势。
在儿童时期,要给孩子适量的较硬的食物了,目的是让孩子充分发挥口腔咀嚼功能,让口腔器官充分发育,同时学会正确的刷牙姿势,发现乳牙疾病及早治疗。
如果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儿童,父母要跟孩子讲清道理让其自觉改正。
据观察发现,很多因不良习惯形成牙颌畸形的儿童,如果能够及早戒除的话,即使发生畸形也会自行调整而逐渐消失。
要是孩子到了少年期,可到医院请口腔矫形医生帮助解决,医生可制作矫正器帮助孩子进行矫治,如果方法得当,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容貌。
特别关注
育儿天地
18
【2019.09】。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教育医生了解H1抗组胺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社会关注:加强儿童用药监管和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
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儿童用药监管法律法规,保障儿童用药权益。
加强药品监管
加大对儿童用药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药品质量 和安全。
倡导合理用药
联合媒体、专家和公益组织等力量,倡导社会关注儿童合理用药问 题,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策略
药物研发创新
01
预测未来将有更多针对儿童特点的H1抗组胺药物问世,满足临
床多样化需求。
个性化治疗探索
02
随着精准医学发展,将探索基于儿童基因、年龄、性别等特点
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药物安全性监测强化
03
加强药物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安全风险,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部分医生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不 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儿童用药剂量把握不当
儿童用药剂量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 因素进行精确计算,但实际操作中可 能存在误差。处方Βιβλιοθήκη 核专家共识制定目的和意义01
02
03
提高处方审核水平
通过制定专家共识,明确 处方审核的标准和流程, 提高医生处方审核水平。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案例二
患儿因皮肤瘙痒就诊,医生开具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发现,医生未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因素 调整药物剂量,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不足。经讨论,审核专家建议医生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 量,确保治疗效果。
实践经验分享与启示
分享一
在处方审核过程中,审核专家需密切 关注患儿药物过敏史、年龄、体重等 因素,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加 强与医生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处 方质量。
抗组胺药物H1心得
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意见建议: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别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H2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是胃酸分泌抑制药.以上可以看出,无论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都各具特色,有时副作用非常讨厌,但有时却可加以利用,如白加黑的黑片中含有扑尔敏,晚上服,睡的香,而白片中不含扑尔敏,白天服就不噬睡.3、如何评价扑尔敏?第一代抗组胺药为代表的是扑尔敏。
儿科常用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专家共识ppt课件
核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所 开药物是否匹配,防止误 开、滥用药物。
审查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 药物,评估可能的药物相 互作用。
针对患者的生理状态,评 估处方的安全性,特别是 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 群。
处方审核中需关注的核心要点
1. 药物适应症
确保药物与诊断相匹配,不超适应症用药。
3. 给药途径与频率
确保给药方式合理,如口服、外用等,并确 定合适的给药频率。
专家共识的目的和意义
01
02
03
规范处方审核流程
制定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 审核专家共识,有助于规 范处方审核流程,提高审 核效率。
指导合理用药
专家共识可为临床医师提 供用药参考,指导合理用 药,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学术交流
通过专家共识的推广和应 用,可促进学术界和临床 界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 动儿科药学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 核有望实现智能化审核,提高审核效率和准确性。
多学科协作
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未来需要 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作,共同推动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 审核的规范化和发展。
临床研究与实践结合
未来儿科H1抗组胺药处方审核将更加注重临床研究与实 践的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 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02 H1抗组胺药在儿科的合 理使用
针对不同症状的H1抗组胺药选择
过敏性鼻炎
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患儿,首选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 他定或西替利嗪,这类药物具有长效、非嗜睡的特点,能 有效缓解鼻塞、鼻痒、喷嚏等症状。
荨麻疹
对于荨麻疹患儿,可选用口服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 或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它们能快速缓解皮肤瘙痒、 红肿等症状。
抗组胺作用原理
抗组胺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或阻断组胺的作用,这些机制包括以下几种:
1.H1受体拮抗作用:抗组胺药物主要通过拮抗组胺H1受体来发挥作用。
H1受体是组胺的主要受体之一,位于平滑肌、血管和神经组织中。
通过竞争性地结合到H1受体上,抗组胺药物阻断了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止了组胺在体内产生的效应。
2.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一部分抗组胺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H1受体,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和倦怠感。
3.抗胆碱作用:某些抗组胺药物还具有抗胆碱能作用。
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平滑肌收缩和分泌。
抗组胺药物的抗胆碱作用能够对抗过敏反应引起的胆碱能过度激活,从而减轻相关症状,如鼻塞和流涕。
药理学g034第四节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它们在缓解过敏症状的同时减少了嗜睡等副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 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湿疹等炎症性疾病。
第三代抗组胺药
总结词
第三代抗组胺药在疗效和副作用方面进一步优化,代表药物有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 等。
详细描述
第三代抗组胺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阻断组胺受体,减少对其他 受体的影响。它们通常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适用于儿童、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
第一代抗组胺药
总结词
第一代抗组胺药是最早的抗组胺药物, 代表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
VS
详细描述
第一代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缓解 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水肿等。但它 们具有镇静、嗜睡、乏力等副作用,且长 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
第二代抗组胺药
总结词
第二代抗组胺药相较于第一代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
药理学g034第四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目录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概述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种类与药物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
望
01
CATALOGUE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组胺H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药物, 通过与组胺H1受体结合,拮抗组 胺的作用,从而缓解过敏反应。
这类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能导 致服药者出现嗜睡、乏力等症状 ,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可能导致口干 ,使人口渴难耐,需要多喝水来 缓解。
不良反应
01
02
03
眼干
这类药物可能引起眼干症 状,导致眼部不适,如干 涩、痒痛等。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
儿童合理应用H1抗组胺药指南2022要点一、口服抗组胺药在儿童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地位➢指南推荐口服二代抗组胺药作为儿童过敏性鼻炎(AR)及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
➢由于口服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易透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心脏毒性等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且可能存在食欲或体重增加的风险,不常规推荐用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指南制订组还对口服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在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提示,对比安慰剂,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治疗4周,均可显著降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总评分,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同时安全性良好,各类不良事件发生率基本无差异。
二、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在各年龄段的推荐➢指南不建议新生儿使用口服抗组胺药,6 个月龄以下婴儿慎用。
➢推荐6个月龄及以上的婴儿选用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或地氯雷他定,2岁及以上儿童还可以选用酮替芬、赛庚啶、氯雷他定或依巴斯汀,咪唑斯汀仅应用于12岁及以上的儿童。
儿童常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的药物信息三、儿童应用口服抗组胺药的适宜疗程儿童口服AHs 的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和患儿症状控制程度而定,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应口服AHs 不少于1周。
各类疾病疗程推荐如下:四、肝、肾功能不全的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注意➢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西替利嗪(≥6 岁)或左西替利嗪时,推荐按最小推荐剂量或减半剂量酌情调整。
➢肝肾功能不全患儿在应用氯雷他定(≥6 岁)或地氯雷他定(≥12 岁)时,在标准剂量下,可考虑调整为隔日给药。
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时需要注意的相互作用六、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时需关注的不良反应➢儿童应用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发生药物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较低,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如嗜睡、头痛、失眠、疲劳)和消化系统(如口干)症状。
➢儿童使用AHs 发生心脏毒性事件罕见,指南不推荐常规进行心电图监测,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患儿可实施心电图监测。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3.2 特应性皮炎(AD)
• 3.2.1 疾病介绍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慢性、复发性、高度 瘙痒性皮肤病;常于婴幼儿发病,发病部位与年龄具有相关性。AD可发生于 任何年龄,但大约60%患者在出生后第1年发病,90%以上的患者5岁以内发病。 瘙痒-搔抓-慢性-复发性湿疹样皮疹是AD的主要表现;婴幼儿期AD常累及面、 头皮和肢体伸面,大龄儿童和成人AD屈侧累及更多;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渗 出和结痂,慢性期还可表现出现苔藓样变和纤维化结节。瘙痒和皮肤干燥是 AD患者的共同表现;感染和慢性瘙痒及睡眠丧失是AD治疗的两大难题。 • AD的诊断一般参照“Hanifin and Rajka”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其他标准, 五大主要临床诊断特点为:(1)瘙痒;(2)慢性、复发性病程;(3)典型 的发病部位;(4)家族性或患者本人其他部位的过敏病史;(5)2岁前发病。 • 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常为过敏性疾病最早期表现。
1 .组胺与组胺受体
• 1.1 组胺的作用 组胺是人体中的一种结构简单的生物胺,是体内重要的化学 递质之一,广泛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组胺能神经元、淋 巴细胞、肠嗜铬细胞内。正常情况下,组胺作为无活性的复合物储存在细胞中。 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的生物学效应须通过与受体 结合后实现。 • 组胺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免疫防御、调节腺体分泌、调节微循环等方面。 • 1.2 组胺H1受体的分布和作用 已知的组胺受体有H1、H2、H3、H4 4种。 H1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气道平滑肌等多种细胞;H2受体则主要分布在 黏膜、上皮和平滑肌等多种细胞上;H3受体主要在神经系统作为突触前自身受 体的方式进行表达;H4受体在细胞上的表达更广泛,包括角质形成细胞、朗格 汉斯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 H1受体与组胺结合后可提高血管通透性、 兴奋气道感觉神经、 收缩支气管和 胃肠道平滑肌、 刺激迷走神经受体产生收缩气道平滑肌的反射作用等。
为您解析抗组胺药的分类有哪些
为您解析抗组胺药的分类有哪些抗组胺药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用于抗过敏,后者主要用于抗溃疡。
H1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H1receptorantagonists,H1RAS)传统地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分为:第一代H1RAS,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第二代H1RAS,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第三代H1RAS,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啶等.主要用于抗过敏。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chlortrimeton,chlorpheniramine)口服:成人4mgtid。
小儿0.35mg/kg/天,分3~4次。
肌注:5~20mg/次。
安太乐(atarax,hydroxizine)口服:25mg,qd~qid。
脑益嗪(cinnarizine,mitronal,stutgeron)口服:25mg,qd~qid。
非那根(异丙嗪,promethazine,phenergan)口服:12.5~25mg,qd~bid。
针剂,2ml含50mg,肌注25mg~50mg,qd。
也可加在500ml 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静滴,qd。
赛庚定(cyproheptadine,periactin)口服:2~4mg,qd~qid。
酮替棼(ketotifen)口服:1mg,qd~bid。
多虑平(doxepinum)口服:25mg~50mg,tid。
息斯敏(阿司咪唑,astemizole)口服:10mg,qd。
特非那丁(terfenadine)口服:60mg,bid。
西替利嗪(仙特敏,cetirizine,Zyrtec)口服:10mg,qd。
氯雷他定(克敏能,loratadine,Clarityne)口服:10mg,qd。
克敏(triprolidini):口服:2.5~5mg,bid。
阿化斯丁(新敏乐,acrivastine)口服:8mg,qd~tid。
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甲氰咪呱(cimetid)口服:200~300mg,tid;静滴:0.4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ml 中,qd。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水心雨;李捷
【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4(49)2
【摘要】组胺受体分为H_(1)、H_(2)、H_(3)、H_(4)这4种类型,分别介导不同的生理学效应且有其相应的拮抗剂,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中,H1抗组胺药是皮肤科的基础用药,被广泛应用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近年来,新型抗组胺药不断出现,传统H1抗组胺药也被发现有新的潜在适应证,但抗组胺药的使用剂量仍存在差异。
总结H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加倍剂量使用情况及潜在适应证,将为其临床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思路。
【总页数】8页(P182-189)
【作者】水心雨;李捷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第二代H1抗组胺药治疗皮肤病的进展
2.H1抗组胺药的临床药理及其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价值
3.组胺受体H1和H4在过敏性炎症中的作用:新型抗组胺药的研
究4.组胺H1受体拮抗剂与西米替丁用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5.抗组胺药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组胺药原理
抗组胺药原理
抗组胺药物作用的原理是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来减轻过敏反
应的症状。
组胺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化学物质,当人体暴露于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时,免疫细胞会释放组胺。
组胺与
H1受体结合后会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过敏
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皮肤瘙痒等。
抗组胺药物通过结合H1受体而阻断组胺的作用,从而减轻过
敏反应的症状。
这些药物可以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包括氯苯那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它们抑制H1受体的作用,并且可进入大脑,导致镇静和嗜睡等不良
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也称为非镇静型抗组胺药物)如赛庚啶、氯雷他定等,与H1受体结合更具选择性,不易穿透血脑屏障,因此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尽管抗组胺药物可以有效减轻过敏症状,但并不会根治过敏反应。
因此,它们通常用于缓解短期和轻度的过敏症状,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例如严重的过敏性休克,需要使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处理。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专家共识对抗组胺H1受体药的选择、用药时机、剂量调整 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高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推动学科发展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儿童过敏性疾病治疗领 域的学科发展,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 果。
02
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概述
过敏性鼻炎
01
专家共识的制定
为了规范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和安全性,专家组制定了相关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提供规范化治疗建议
专家共识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为抗组胺H1受 体药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规范化治疗建议,有 助于减少治疗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联合用药研究
探索抗组胺H1受体药与其他药 物的联合用药方案,以优化治 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拓展应用领域
研究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其 他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 如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等。
THANKS。
07
总结与展望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有效性
抗组胺H1受体药通过阻断组胺H1 受体,有效缓解过敏症状,如荨 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 炎等,是儿童过敏性疾病治疗的 重要药物。
安全性
多数抗组胺H1受体药在推荐剂量 下对儿童相对安全,副作用较少 ,但需注意不同药物间的差异及 潜在风险。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 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03
目录
• 引言 • 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概述 • 抗组胺H1受体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
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抗组胺药
2.氨基烷基醚类
盐酸苯海拉明 : 本品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 本品具有嗜睡和中枢抑制的副作用。 纯品
3. 丙胺类
苯那敏、氯苯那敏和溴苯那敏。 扑尔敏: 本品对组胺H1受体的竞争性阻断作用较强,且作用持久。 由于易致中枢兴奋,可诱发癫痫,故癫痫病人禁用。
4.三环类
典型的是吩噻嗪类。 盐酸异丙嗪: 化学名:10-(2-二甲氨基丙基)吩噻嗪盐酸盐,又名非那根
鲁匹替丁 尼扎替丁
⑵盐酸雷尼替丁:
呋喃类H2受体拮抗药的代表药,为竞争性H2受体拮抗药,对H1受体和胆碱受体均无拮抗作用,无抗雄性激素作用,对内分泌的影响小,也未见西咪替丁的中枢副作用。
03
第二节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抗溃疡药物
组胺H2受体拮抗剂,能阻断组胺H2受体,抑制由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
H2受体中咪唑结合位点与产生激动作用的结合位点相距较近,约间隔2个原子,而与产生拮抗作用的结合位点相距较远,约间隔4个原子。侧链长度的改变将引起激动和拮抗活性的改变。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具有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与组胺作用分离等特点,称为非镇静抗过敏药。
盐酸西替利嗪: 本品可选择性拮抗H1受体,属第二代抗组胺药。对中枢无镇静作用,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等。以原药排出。
氯雷他定 地氯雷他定
2.氯雷他定:
强效、长效、选择性对抗外周H1受体,第二代抗组胺药。临床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 主要代谢物为去乙氧羰基氯雷他定,对H1受体选择性更好,药效更强,是新型第三代抗组胺药。
3.其它类型
三、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
四、过敏介质与抗过敏药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主要内容:
1 组胺与组胺受体 2 抗组胺H1受体药 3 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3.1 过敏性鼻炎 3.2 特应性皮炎(AD) 3.3 支气管哮喘 3.4 咳嗽变异性哮喘 3.5 过敏性结膜炎 3.6 过敏性胃肠疾病 3.7 荨麻疹
4 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注意事项
1 .组胺与组胺受体
3.1.2 治疗原则 AR治疗目的为减轻症状及提高日常生活质 量。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案首要是避免过敏原接触, 其他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等。 3.1.2.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儿童AR的重要治疗手段,主 要有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口服白三烯受 体拮抗剂。此外,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减充血剂、抗胆碱 药物及口服糖皮质激素为AR临床指南推荐的二线用药。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AR最有效的一线推荐药物, 具有明确的非特异性抗炎、抗水肿、抗过敏作用,对过敏 性鼻炎的所有症状包括喷嚏、流涕、鼻痒和鼻塞均有效, 还可减轻眼部症状,有利于合并哮喘的控制及改善生活质 量。
1.1 组胺的作用 组胺是人体中的一种结构简单的生物胺, 是体内重要的化学递质之一,广泛存在于肥大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血小板、组胺能神经元、淋巴细胞、肠嗜铬细 胞内。正常情况下,组胺作为无活性的复合物储存在细胞 中。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的 生物学效应须通过与受体结合后实现。 组胺的主要生理功能体现在免疫防御、调节腺体分泌、调节 微循环等方面。 1.2 组胺H1受体的分布和作用 已知的组胺受体有H1、H2 、H3、H4 4种。H1受体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气道平滑 肌等多种细胞;H2受体则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和平滑肌 等多种细胞上;H3受体主要在神经系统作为突触前自身受 体的方式进行表达;H4受体在细胞上的表达更广泛,包括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药名。
抗组织胺药物根据竞争受体的不同,抗组胺药可分为H1受体和H2受体拮抗剂。
H1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H2受体主要分布在消化道,皮肤微小血管有H1、H2两种受体存在。
本类药物适用于荨麻疹、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脂溢性皮炎。
1.H1受体拮抗剂(1)作用机理:乙基胺结构-CH2-CH2-N由于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因此能与组胺争夺相应靶细胞上的H1受体,产生抗组胺作用。
可以对抗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此外尚有一定的抗胆碱及抗5-羟色胺作用根据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嗜睡作用的不同,可将H1受体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药特点:易透过血脑屏障导致(1)(副作用)乏力、嗜睡、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导致黏膜干燥。
排尿困难、瞳孔散大. . (2)(适应症)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3) (禁忌症) 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器操作者(精细工作者)等,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也慎用。
第二代(新一代)H1抗组胺药物特点:,药物不通过血脑屛障、服用简便,每日一次、作用持久常用药物:扑尔敏、特非那定、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第一代(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赛平、赛庚啶、异丙嗪、酮替芬)第二代(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特非那定、氯雷那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阿伐斯汀)2.H2受体拮抗剂(1)作用机理与H2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可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一定的程度的抑制血管扩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
(2)(适应症) 与H1受体拮抗剂合并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等(3)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长期或大量应用可能引起阳痿和精子减少(西米替丁)、血压轻度升高、GPT上升、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以恢复。
孕妇、哺乳妇女慎用。
(4)常用药物:甲氰咪呱、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2.带状疱疹临床表现1.典型的临床表现(1)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症状,皮肤可有灼热、刺痛也可无前驱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意见建议:在特异性治疗中,还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代无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和第一代抗组胺药在治疗咳嗽时并不同等有效.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以及一些非过敏性原因引起的PNDS并非由组胺介导,选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很可能无效.与第二代抗组胺药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除阻断组胺外还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这种神经药理学作用可能是其镇咳的独特原因.一项在健康志愿者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进行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对辣椒素诱导的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者的咳嗽均无效,甚至会引发轻微的肺功能损伤.因此,在采用抗组胺药进行治疗时有必要对咳嗽的病因进行甄别2、抗组胺药物分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而这两类中又都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H1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这类药物的特点是对皮肤过敏效果不错,对鼻黏膜过敏效果较差,对过敏性哮喘几乎无效.副作用是中枢神精抑制,服后噬睡.有明显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于晕车及呕吐.H1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赛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这一类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无中枢抑制作用,除对外皮肤过敏有较好的作用外,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个别也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H2受体阻断剂的第一代药物是甲氰咪胍;H2受体阻断剂的第二代药物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是胃酸分泌抑制药.以上可以看出,无论第一代或是第二代,都各具特色,有时副作用非常讨厌,但有时却可加以利用,如白加黑的黑片中含有扑尔敏,晚上服,睡的香,而白片中不含扑尔敏,白天服就不噬睡.3、如何评价扑尔敏?第一代抗组胺药为代表的是扑尔敏。
扑尔敏可以治疗不同类型的过敏症状,但不良反应多,如有轻微口干、眩晕、恶心、嗜睡、心悸或皮肤淤斑,不适宜老年患者及高空作业者使用,该药易致中枢兴奋,诱发癫痫。
当第二代抗过敏药涌入市场,扑尔敏的销量已处于下降趋势。
现在人们的意识已不仅仅放在低廉的价格上,而更趋向安全、可靠的药物。
息斯敏存在什么问题?息斯敏1988年在中国上市,这是抗过敏用药史上极具意义的一个里程碑。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没有抑制作用,副作用较第一代抗组胺药小。
息斯敏进军中国,并迅速占领了市场,在抗过敏用药市场上称雄了十年之久。
息斯敏用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慢性荨麻疹及其他过敏性疾病,在中国上市后一直处于龙头地位。
但近几年来,有许多关于服用息斯敏不良反应的报道,长期服用可致心律失常、过敏性休克、转氨酶上升、引起皮疹等,长期使用还导致体重增加,与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抗真菌药等药物合用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并且,息斯敏与葡萄柚汁同服时也易发生副作用。
众多的不良反应报道后,息斯敏的销售额正在下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直在关注息斯敏的安全性问题,并“提醒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该药,医生应权衡临床用药的利弊后用药,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如何评价西替利嗪?西替利嗪是无中枢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在1987年由比利时UCB公司首次上市,辉瑞公司拥有它在美国的销售权,1995年其产量已达18.6吨。
现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应用,我国卫生部1991年批准该药进口,商品名为“仙特敏”,2000年列入国家基本药物。
该药为羟嗪的活性代谢物,可有效抑制引起过敏性炎症的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
其生物利用度高,而对中枢、心脏的副作用极小,具有很强的抗组胺药效和明显的防止组胺诱发支气管痉挛的作用。
西替利嗪是全球抗组胺药物市场份额中居第二位的药品。
如何评价氯雷他定?氯雷他定是一种长效抗组胺药,有选择性对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无镇静、抗胆碱能副作用。
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及体征,是新一代的抗组胺药。
1994年,上海先灵葆雅获得该药的专利保护期,商品名为开瑞坦。
氯雷他定具有选择性对抗外周H1受体作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以自身优异性能带动了市场销售,上市后在全球市场的销售额增长很快,现已在89个国家上市,在15个国家以非处方药形式销售,目前已成为最畅销的药品之一。
近年来,氯雷他定释药系统发展较快,其控释、速释、缓释和口内速释剂开发上市后,本品的整个声誉引人注目。
如何评价咪唑斯汀?咪唑斯汀是新型非镇静抗组胺药物(NSA),同属于H1受体拮抗剂,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的双重作用机制。
2002年2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作为二类新药在国内生产上市,是取代息斯敏的又一个新产品。
咪唑斯汀由法国塞诺菲圣德拉堡公司与日本三菱化学合作研制成功。
1996年率先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季节性和长年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急性荨麻疹等疾患。
1997年4月,该药已在包括英国、瑞士在内的欧盟15国注册上市。
1998年1月在德国以商品名Mizollen上市,法国塞诺菲圣德拉堡为世界上主要生产厂商,2002年后由西安杨森公司进口分装在我国销售,商品名为皿治林。
咪唑斯汀具有抗组胺和抗炎症双重作用,是速效、长效和强效H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塞方面优于其他抗组胺药物,并有稳定肥大细胞和抑制炎症细胞趋化作用。
咪唑斯汀与同类H1受体拮抗剂相比,具有潜在的优势,其药理学活性高于氯雷他定和特非那定,能较好地与组胺竞争细胞上的H1受体,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减少渗出,抑制过敏反应迅速,在减缓病痛方面比西替利嗪迅速。
治疗过敏性鼻炎比氯雷他定功能更强,每日治疗剂量与费用对比分析,咪唑斯汀比开瑞坦节省支出28.85%。
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特点及注意事项抗组胺药又称为H1受体拮抗剂(习惯上称抗组胺药)。
人们根据是否具有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及应用时间的先后把H1受体拮抗剂分为两代,第一代常用的有扑尔敏(又称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去氯羟嗪、异丙嗓(又称非那根)等药;第二代常用的有氯雷他定(开瑞坦)、西替利嗪(赛特赞)、咪唑斯汀、依巴斯汀(开思亭)、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敏迪)、美喹他嗪(玻丽玛朗)等药。
最近又有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和地氯雷他定开始应用于临床。
且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两代抗组胺药各有什么特点?第一代抗组胺药具有良好的止痒效果,也有一定的止吐、局部麻醉作用,由于具有明显的嗜睡、镇静等不良反应,影响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但因其价格便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及晕动病疗效可靠,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无明显毒副作用,在广大老百姓当中仍然使用相当广泛。
第二代抗组胺药大多数半衰期延长,且作用时间较长,可维持24小时,一日只需口服1次,吸收迅速,药物较难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不产生或仅有轻微嗜睡作用,对用药者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影响较少,因而广受医患双方的欢迎,在皮肤科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对一些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特殊人员及慢性病例较为适用。
临床研究表明,该类药一日仅服1次,一次1片,即可有效防止荨麻疹风团发生,控制瘙痒。
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有:镇静、嗜睡、全身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少数药物还可导致心动过速、瞳孔散大、黏膜干燥、排尿困难、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贫血等。
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应注意:1、高空作业者、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禁用或慎用。
2、应用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否则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尽可能避免与复方感冒制剂同时使用,因为许多复方感冒制剂中含有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3、避免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饮料(如酒)、镇静催眠抗惊厥药(如安定)、抗精神失常药(如氯丙嗪)同用,否则有可能引起头昏、全身乏力、运动失调、视力模糊、复视等中枢神经过度抑制症状。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更易发生。
4、避免与抗胆碱类(如阿托品)、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同用,否则可出现口渴、便秘、排尿困难、心动过缓、青光眼症状加重、记忆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5、青光眼患者禁用苯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多虑平等药。
6、前列腺肥大、幽门梗阻患者慎用赛庚啶、苯海拉明;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异丙嗪。
7、孕妇和儿童禁用去氯羟嗪等。
8、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苯海拉明。
9、老年人及合并有心脏疾患者慎用异丙嗪。
儿童患者可选用较安全的扑尔敏和苯海拉明。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1、心脏毒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本类药物自上市至1996年,心脏方面不良作用的发生情况分别为:①心源性死亡及猝死13例;②心脏并发症106例;心律及心律失常286例。
在心率及心律失常中,常见的有心律不齐、心搏突停、室性纤颤、QT间期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心律不齐和心房纤颤。
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阻断心肌复极化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钾离子通道。
1989年,一例应用特非那丁的妇女,同时应用酮康唑,发生了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
此后,发现另一些同类药物也可以发生这种并发症。
1997年4月,美国政府药监局决定停止特非那丁在美国市场的销售。
临床上可引起上述并发症常见的该类药物还有息斯敏、氯雷他定及仙替利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