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全章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全章教学设计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全章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一、教学目标第 1 节空气〔第四册第十四个教案〕1、认知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的利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背后原因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与测定氧气的实验。

难点:测定氧气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演示空成份和测定氧气体积的实验相关仪器。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空气在周围,我们可以通过风吹、打气等感受到。

那么它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二〕新课教学 1、空气里有什么? 实验 1:证明空气中的成分。

准备-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正放在桌面上。

〔注:演示时多说明操作要领〕 再准备两个集气瓶,内盛洁净的空气。

〔思考:若想到树林里收集一瓶空气,该如何操作?〕 ⑴比较线香在两瓶内燃烧的时间。

⑵分别通过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 2:空气中氧气比例的测定。

按如图的装置操作,点燃红磷,燃烧完毕,打开夹子,观察水进入的体积数。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 1/5 左右。

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得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后来又进..一步发现了其它的气体,包括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2、空气的利用 〔1〕氧气的用途: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老师作补充。

助燃:利用氢氧焰或乙炔+氧焰完成切割或焊接金属。

供给呼吸:航空与航天、抢救病人、潜水。

〔2〕氮气的用途:作保护气、食品保鲜、冷藏与冷冻。

〔3〕二氧化碳用途:作致冷剂,用于保存食品、人工降雨;还可用于化工和汽水、灭火。

〔4〕稀有气体的用途:不活泼,用作保护气,也可制成各种用途的光源等。

〔三〕板书设计〔一〕空气的成份 〔二〕空气的用途第 1 节空气六、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第 2 节氧气和氧化第 1 课时〔第四册第十五个教案〕1、认知目标: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

八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与生命学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与生命学案 浙教版

空气和氧学案重点和难点:1、掌握空气的成份。

2、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氧气性质的实验现象;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理解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学会判断。

4、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会根据可燃物燃烧条件判断灭火方法。

5、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6、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7、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规X解题格式。

8、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原理。

9、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0、呼吸和呼吸作用区别。

11、光合作用的含义、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和能量转变。

12、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13、自然界的氧、碳循环、“温室效应”产生原因及后果。

14、空气的污染与保护,酸雨的成因。

知识要点:(一)空气和氧物理性质:氧气色、味;常温下溶于水;标况下密度比氧化发光反应发热空气成份用途:①可供给_____(如_____、_____等);②助燃放热:_____、_____。

氮气(78 %)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汽及其它杂质0.03%。

附: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方法:选用易燃且产物为固体的物质作试剂。

如红磷。

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可归纳为白光:如碳与氧气、镁与氧气火星四射:如铁与氧气淡蓝色:如硫在空气中燃烧 蓝紫色:硫在氧气中燃烧烟: 白烟:如磷在氧气中燃烧 光 焰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利用谐音巧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装入药品 ③定:固定试管 ④点:点燃酒精灯⑤收:用排水法收集 ⑥离:将导管移离水面 ⑦熄:熄灭酒精灯,即停止加热4、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的物质。

(即“一变二不变”)如二氧化锰。

5、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可燃物燃烧条件:① 要有充足的氧气②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由此可得灭火方法: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二)化学方程式: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1、质量守恒定律:①定义: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跟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空气与生命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空气与生命教案浙教版

第2章空气与生命知识重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构成的混淆物。

2、空气的构成:(体积比)氮气:78% 氧气:21%罕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18% 其余气体和杂质0.18%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亲密。

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抢救病人、爬山、潜水等支持焚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罕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固,通电时能发出各样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用途制成各样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往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焚烧、化学性质较开朗、拥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焚烧:(2)S+O2===SO2 在氧气中焚烧时发出光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批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焚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铁在氧气中焚烧:(3)3Fe+2O2====Fe色3O4焚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批的热,生成一种黑固体(注意:铁丝焚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备炸裂瓶底)3、氧化反响: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响。

焚烧:发光发热的强烈的氧化反响,可惹起爆炸迟缓氧化:速率迟缓的氧化反响,可惹起自燃4、氧气的制取1)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淆的方法来制取,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2H2O+O22KMnO4====K2MnO4+MnO2+O22KClO3=======2KCl+3O2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③排水法(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采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工业制法:分别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余物质化学反响的速度二不变:化学反响前后不变自己质量自己化学性质(6、灭火和火灾自救(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焚烧条件跟氧气充足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跟氧气隔断3)火灾自救及举措(看课本)三、化学反响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响和分解反响(1)化合反响:A+B C(2)分解反响:A B+C2、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 第一节 空气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 第一节 空气教案浙教版

说课第一节空气一.教材分析《空气》是《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第1课。

学生在小学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是由小学常识课和第二、三册《科学》的学习基础是转入系统地学习空气的,在学习之前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大气的分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在自然环境中由热胀冷缩而产生对流,运动成风,知道空气里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等。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气体体积分数和空气的利用,既是前部分知识的初步综合提高,又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基础,必须落实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拥有更好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大气的分层,空气的存在,空气有质量、有浮力,在自然环境中由热胀冷缩而产生对流,运动成风,知道空气里主要有氮气和氧气,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成分,以及氧气能供人呼吸和支持燃烧等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2、学生已有方法基础学生对运用科学试验探究自然规律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学习过如何求质量分数,已经初步学会进行科学猜想,并知道这是一种良好的认知方法。

3、学生能力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一般能根据教学目标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试验现象、动手试验、思考问题。

初二阶段的学生已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讨论问题发生的原因,总想尽力去解释事务发展的因果关系,去发现某些规律,并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做出解释和推测。

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为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A、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B、了解空气的利用。

2、技能目标: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能根据已有知识发挥合理的想象。

3、情感目标: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体验探究乐趣。

3.1空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3.1空气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4)学生可以观看实验视频,加深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5)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区举办的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垃圾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6)学生可以关注空气质量指数,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状况,学会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重点题型整理
1.填空题
(1)填空题1:请填写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3)简答题:请简述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答案:空气污染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呼吸系统的健康,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中会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同时,空气污染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4)计算题:已知某地区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2%,请计算该地区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总体积分数。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1)空气的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了解它们在空气中的比例。
(2)空气的性质:掌握空气的密度、粘度、温度等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3)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理解氧气、氮气等成分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空气质量评估:掌握空气质量的评估方法,如PM2.5、PM10等指标,以及它们对健康的影响。
答案:错误。
3.简答题
(1)简答题1:请简述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答案:空气污染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呼吸系统的健康,长期暴露于污染空气中会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同时,空气污染还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污染的方法包括定期清洁房间、使用低甲醛释放的家具、合理使用家用电器等。
3.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如气压计、温度计、空气净化器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进行提前调试,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空气与生命教案(全) 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空气与生命教案(全) 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空气与生命教案(全)浙教版每课必记草坪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植物根植生于土中,吸收维持生命,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是水分和氮素等无机养分。

可以说,植物有1/2生存空间在土壤之中。

植物的生存、生长发育离不开土壤。

光、温(热)、水、空气诸因素均与土壤有关。

或直接,或间接。

目前科学技术水平,除改良植物的种性外,主要就是改良土壤环境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栽培养护几乎都是围绕调控与改良土壤环境,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在草坪栽培养护中也是如此。

所以,应保持“好草坪�好土壤”的良性循环。

土壤的特征在于疏松,而特性在于具有肥力。

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溶液、土壤硬度、土壤微生物等。

它们与草坪草、草坪的生长发育均有密切关系。

一、土壤质地:指大小不同的矿质颗粒在土壤组成中的比例,以砂粒为主要组分的土壤称砂土;以黏粒为主要组分的土壤称黏土;而壤土则以粉粒为主,兼有砂粒与黏粒。

通常情况下,壤土最好。

在草坪,尤其是高级草坪的栽培养护中,往往要将土壤质地调制成壤土,并根据所选草种的要求,或略偏砂,或略偏黏。

二、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残体,其次是其他生物。

有机质入土后,一是完全被氧化分解的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降解成无机质(氮素等各种矿质养分、二氧化碳与水);另一是腐殖质化过程,即经过多种微生物的不完全分解和再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复杂的、相对稳定的有机质一一腐殖质。

腐殖质是土壤结构的黏胶剂,又有明显的持水、吸水能力,且能再分解,提供氮素等矿质养分、二氧化碳等。

所以,腐殖质来自有机质,是植物养分稳定的供应源,是改良土壤理、化特性的特效剂,是土壤生物与微生物的食料。

因此,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的含量被认为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及草坪栽培养护中特有的“种植‘先锋草’”技术等都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节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课件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节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课件浙教版

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氮氧 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农业活动
生活垃圾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畜 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等,经过挥发、扩散 等途径进入大气中。
城市垃圾、家庭炉灶等生活设施排放的废 气也是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呼吸系统疾病
05
课堂互动与思考
课堂互动问题
问题1
什么是空气?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
问题3
什么是温室效应?它对地球的气候有何影响?
问题2
空气中的氧气对生命有何重要性?
问题4
如何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思考题
思考题1
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氧气?
思考题2
温室效应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的?
思考题3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命。
二氧化碳在呼吸系统中的排
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 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呼吸急促、 窒息等危险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溶解度较高,随着 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后,通过呼气排出 体外。
04
大气污染与健康影响
大气污染的来源
工业排放
交通运输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 废弃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课件:空气与生 命 - 八年级科学 下册第二章节
目录
• 引言 • 空气的组成与性质 • 生命与空气的关系 • 大气污染与健康影响 • 课堂互动与思考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0203空Fra bibliotek与生命的关系空气中的氧气对生物体至 关重要,是维持生命的重 要元素。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课件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课件浙教版

呼吸作用与氧气
有氧呼吸
呼吸作用是有氧呼吸的过程,需 要氧气参与,将有机物彻底氧化 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供给细胞代谢需要。
氧气摄取
人体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肺部,经 过气体交换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 织器官,满足细胞代谢的需要。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是摄取 氧气和排除二氧化碳的重要通道, 保持呼吸通畅对于维持生命至关重 要。
02 氧气与生命
氧气的重要性
维持生命活动
维持生理机能
氧气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活动不 可或缺的物质,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 成能量和二氧化碳,为人体提供能量。
氧气参与多种生理机能的调节,如维 持体温、调节内分泌等,对维持人体 健康至关重要。
氧化反应
氧气参与人体内的氧化反应,维持细 胞正常代谢和功能,同时清除有害的 过氧化物,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人体健康产 生负面影响,如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气候变化
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和生态平衡。
空气质量监测
通过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公众健康,预防 和控制空气污染。
保护空气,珍爱生命
减少污染物排放
现代对空气的认识
现代科学进一步揭示了空 气的组成和性质,包括氮 气、氧气、氩气、二氧化 碳等。
空气的组成成分
01
02
03
04
氮气
约占空气总量的78%,化学性 质稳定,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气
体之一。
氧气
约占空气总量的21%,是动物 呼吸的主要气体,也是植物光
合作用的原料。
氩气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2章空气与生命(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2章空气与生命(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移和利用。
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 相互联系 供了物质( 有机物 和 氧气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
提供了 能量 和部分原料 CO2 。
1、如把绿叶比做“绿色工厂”,那么这座工
厂进行光合作用的厂房、原料、动力、产物分
别是
()
A、叶绿体、氧气和淀粉、光能、二氧化碳和水
B、叶绿体、二氧化碳和水、光能、氧气和淀粉
一、增 强光合 作用
小结大棚种植增产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利 用微生物分解有机 物产生二氧化碳
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直接施放贮存在钢 瓶中的二氧化碳
满足对水的需求
燃烧含碳物质
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强光照强度
二、降低呼吸作用:如降低温度等
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实验 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
10
光合作用影响因素实验 1、为什么天竺葵要在暗处放置一昼夜? 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 3、叶片在酒精中加热漂洗的原因是 什么? 使叶片中的叶绿素褪去,叶 绿素会干扰视察
植物的光合作用 和呼吸作用
在什么季节能买到西红柿和苹果?
生活情景
利用塑料大棚等种 植反季节蔬菜水果
将水果送入冷 藏仓库进行储存
生活情景探讨
利用大棚种植蔬菜等作物时可 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产量?
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 + 二氧化碳 光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主要是淀粉)
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 有机物 +氧气 酶 二氧化碳 +水+能
输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抑制呼吸作用。
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水 + 二氧化碳 光 有机物 + 氧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2.1空气教案4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2.1空气教案4

《空气》教学设计空气的成分把一些碎冰放进一个干燥的烧杯里,用表面皿盖在烧杯口上。

过一会儿,在表面皿里加一些无水硫酸铜,你有什么发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小结:空气中含有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实验探究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设计方案:(1)在相同气压下,看消耗掉氧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占原空气的体积数。

(2)用红磷燃烧,生成P2O5固体颗粒且可溶于水。

实验装置:实验过程:1、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

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析、实验。

空气的成分一、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氮气 78%氧气 21%二氧化碳 0.03%稀有气体 0.94%其它气体杂质 0.03%学生记录落实基础教学空气的利用自主学习:阅读材料(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回答下列问题:1、氧气的用途(1)举例:(2)举例:2、二氧化碳的用途(1)(2)(3)3、氮气的利用(1)氮是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

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教案)

第二章第1节空气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的利用二、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利用三、教学难点: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探究了水的性质、用途,本节课开始我们将探究另一种物质——空气。

(二)新课探究启问:到现在为止,你知道或你猜想空气里有哪些物质?生: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启问:你能用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吗?(或者看到过的现象加以说明)生:(小学常识课里的实验说明氧气的存在,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夏天从冰箱中拿出棒冰一会儿,棒冰纸外有小水珠)师:演示课本P44实验1、2、3、4,学生观察思考:(1)比较两根线香燃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通过导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到的现象是。

(3)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整(盛洁净的空气瓶中的线香燃得较旺,盛人呼出气体瓶中的线香燃得较暗,并很快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启问:除了上述物质以外,空气中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请看录象,并思考,空气的成分有哪些?生:空气的成分: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启问:空气的成分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多少?师:演示课本P45实验1、2、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思考:(1)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观察到。

(2)火焰熄灭后,振荡集气瓶,打开夹子,观察到;瓶内水位;消耗的气体跟剩下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3)实验说明。

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整(红磷继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经导管由烧杯流入集气瓶,上升,1∶4;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整个空气体积的1/5)师:经过科学家们的精确测定:师:知道了空气的成分后,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空气中的各种物质有哪些用途?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三)课堂投影练习,反馈讨论内容1、急救病人等提供呼吸需要。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空气污染与保护》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空气污染与保护》教案  浙教版
二、酸雨
1、什么叫酸雨?
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说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呈弱酸性)
2、酸雨形成的原因:
降水中溶有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是硫酸、硝酸,pH越小,酸性越强。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较大,经检测,酸雨约占降水量的44.5%。
2、森林与人类生存 森林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虽然不像粮食和水那样,一旦缺少就会很快致命,但森林作为一种"调节剂",却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人类的安危。 一、 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领,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叶面积巨大,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的多。据测定,森林种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相对湿度在85%以上,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是相对湿度15%的5-10倍。二、 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树木能分泌出杀伤力很强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病菌和微生物,对人类有一定保健作用。有人曾对不同环境,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作过测定:在人群流动的公园为1000个,街道闹市区为3-4万个,而在林区仅有55个。另外,树木分泌出的杀菌素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一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公斤杀菌素,可杀死白喉、结核、痢疾等病菌。 三、 森林是天然制氧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人体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个健康的人三两天不吃不喝不会致命,而短暂的几分钟缺氧就会死亡,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一克葡萄糖,就能消耗2500升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照理论计算,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若是树木生长旺季,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资料介绍,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诚然,林木在夜间也有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进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间的副作用就很小了。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四、 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城镇尤为突出。据研究结果,噪声在5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什麽影响;当噪声达到70分贝,对人就会有明显危害;如果噪声超出90分贝,人就无法持久工作了。森林作为天然的消声器有着很好的防噪声效果。实验测得,公园或片林可降低噪声5-40分贝,比离声源同距离的空旷地自然衰减效果多5-25分贝;汽车高音喇叭在穿过40米宽的草坪、灌木、乔木组成的多层次林带,噪声可以消减10-20分贝,比空旷地的自然衰减效果多4-8分贝。城市街道上种树,也可消减噪声7-10分贝。要使消声有好的效果,在城里,最少要有宽6米(林冠)、高10米半的林带,林带不应离声源太远,一般以6-15米间为宜。 五、 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冬季森林叶子虽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使空气流量减少,起到保温保湿作用。据测定,夏季森林里气温比城市空阔地低2-4℃,相对湿度则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气温要低10-20℃。由于林木根系深入地下,源源不断的吸取深层土壤里的水分供树木蒸腾,使林正常形成雾气,增加了降水。通过分析对比,林区比无林区年降水量多10-30%。国外报导,要使森林发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其绿化覆盖率要占总面积的25%以上。 六、 森林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的作用。出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可减弱风速,最多可减少50%。风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风速变化不大;过林之后,大约要经过500-1000米才能恢复过林前的速度。人类便利用森林的这一功能造林治沙。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腐烂层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质层,具有很强的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另外,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保持水土。据计算,林冠能阻载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余下的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 七、 森林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工业发展、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威胁人类健康。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松林为,榆树林为。一般说,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另外,森林对污水净化能力也极强,据国外研究介绍,污水穿过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细菌含量大致可减少一半,而后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时可减至90%以上。 因此,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已不再是生产木材的单纯性活动,而是关系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人类能否生存的大事。

八年级科学下册3_8空气污染与保护教案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3_8空气污染与保护教案新版浙教版

《空气污染与保护》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第7节的内容,是本章的结束,是对空气相关内容的提升与综合,更多的是倾向于情感目标,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必须关注空气质量、保护空气。

空气的污染是学生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事情,教材主要从汽车尾气,可吸入颗粒物、酸雨3个方面着手,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并了解相关保护空气的一些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对空气污染源缺乏生活经验,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空气被污染的现状,然后再去体验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2)了解空气中污染物(汽车尾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性(3)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4)能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知道空气污染指数的主要内容(5)了解保护空气的各种可行性措施2.技能目标:(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中学会概括和应用(2)通过家庭作业来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空气污染的危害性的了解,不断渗透环保意识,人人都有保护空气的责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措施(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3)了解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4)学会看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难点:(1)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2)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以及危害五、教法与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料、图片,生动、直观的表现出目前空气的污染状况,提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思维,学会阅读与思考,找到空气与我们的密切联系性和重要性。

通过师生不断的互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空气是全民意识、全民责任和义务。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引入:结合本章的第一节内容“空气”与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 1.请你从“空气的成分”这一角度来谈谈它对我们的重要性?学生能答出氧气、二氧化碳的作用就可以给予鼓励,然后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空气的成 分中还有氮气、稀有气体、水蒸气等,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空气成分的稳定性对人类和其 他生物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接下来介绍空气污染问题埋下伏笔。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下册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下册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教案 浙教版

课题第1节空气(1课时)日期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

2、了解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的利用。

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难点:用实验证明空气的成分和体积关系【引入】地球上空气和水等物质一起养育着地球上的生命,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行星。

空气是怎样的物质?空气与生命,以及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我们怎样来保护空气免受污染?【问题】先来谈谈你对空气的了解。

一、空气里有什么空气里有水蒸气--降雨和降雪现象证实了这点。

空气里还有什么?【实验】1、在呼出的气体和洁净的空气中比较线香的燃烧现象; 2、澄清石灰水验证呼出的气体现象:1、线香在洁净的空气中可燃烧较长时间。

2、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结论: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瓶内水位上升,约有1/5体积的水进入瓶内。

结论: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介绍】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从碳酸银、硝石、二氧化锰跟砷酸等物质里制出了氧气。

但他的实验结果没有及时发表。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Priestley),用分解氧化汞的方法制出了氧气,并研究了它的一些性质。

以后,经过拉瓦锡(Lavoisier)的研究,确定这种气体是空气的一种成分。

在世界化学史上,一般认为氧气是舍勒和普利斯特列分别发现的。

氧气的发现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许多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了解,而且,拉瓦锡在这基础上,利用氧气的性质解释了呼吸和燃烧的现象,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彻底否定了风行一时的曾经在化学理论上占支配地位的“燃素学说”,使化学前进了一大步。

氧气,过去常叫“养气”。

这名字是我国清末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取的,意即“养气之质”,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

后来为了统一起见,气体元素边旁一律写成“气”,才出现从“养”字演变而来的“氧”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
第1节空气
(第四册第十四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组成空气的各主要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的利用。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背后原因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特点: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过程,消耗有机物,逐渐放出热量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
(三)板书设计
第2节氧气和氧化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与非金属和金属反应。
(三)呼吸作用与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六、课后反思
第2课时
(第四册第十六个教案)
结论: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问题:为什么人通过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呢?
--这是因为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
呼吸作用的反应过程: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C6H12O6+ O2= CO2+ H2O
呼吸作用: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气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水或其它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
1、氧气的性质
演示:1、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和气味(注意正确采用观察和闻气味的方法)。
结论: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一定条件下能成为淡蓝色的液体,和雪花状的蓝色固体。
演示: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内,观察有何现象发生?
氧气的检验办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内,能使木条复燃。
重点:空气的成分及测定氧气的实验。
难点:测定氧气的实验。
三、教学准备
演示空成份和测定氧气体积的实验相关仪器。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空气在周围,我们可以通过风吹、打气等感受到。那么它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1、空气里有什么?
实验1:证明空气中的成分。
准备-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正放在桌面上。(注:演示时多说明操作要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氧气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氧气(3瓶),燃烧匙,火柴,木条,铁丝,酒精灯。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生活中很多东西用久了会变质,如橡胶轮胎老化、铁制品会生锈等。知道这是如何产生的吗?
(二)新课教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氧气的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用途,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知识,燃烧。
三、教学准备
有关氧化反应的相关设备。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氧气的性质
1、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
2、呼吸作用与氧化
设疑:人在呼吸的时候,吸入了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什么成分增加呢?
实验: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为了实验的客观性,可以用空气进行对照实验)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
呼吸作用: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空气的利用
(1)氧气的用途: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老师作补充。
助燃:利用氢氧焰或乙炔+氧焰完成切割或焊接金属。
供给呼吸:航空与航天、抢救病人、潜水。
(2)氮气的用途:作保护气、食品保鲜、冷藏与冷冻。
(3)二氧化碳用途:作致冷剂,用于保存食品、人工降雨;还可用于化工和汽水、灭火。
(4)稀有气体的用途:不活泼,用作保护气,也可制成各种用途的光源等。
植物和微生物等其它生物也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对生命活动来说很重要。
讨论:食物燃烧和呼吸作用的差异。
食物燃烧不属于生命活动,是一种简单的氧化过程。呼吸作用属于生命活动,是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需要酶的参加。
2、氧化反应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硫+氧气--二氧化硫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过氧化氢分解和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装置的连接、检验气密性的方法、收集方法和检验氧气的方法。了解工业上制氧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懂得用实验来研究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三)板书设计
第1节空气
(一)空气的成份
(二)空的用途
六、课后反思
第2节氧气和氧化
第1课时
(第四册第十五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通过氧气的性质理解氧气的广泛用途。了解氧气是空气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和我们人类生命最息息相关的部分。
2、技能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演示:3、硫、铁、磷、碳等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发生的现象)
⑴硫在氧气中燃烧:硫+氧气→二氧化硫(要求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现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⑵铁在氧气中燃烧: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现象: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反应前预先在瓶内铺一层沙或盛少量水,目的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
再准备两个集气瓶,内盛洁净的空气。
(思考:若想到树林里收集一瓶空气,该如何操作?)
⑴比较线香在两瓶内燃烧的时间。
⑵分别通过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2:空气中氧气比例的测定。
按如图的装置操作,点燃红磷,燃烧完毕,打开夹子,观察水进入的体积数。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左右。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得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后来又进一步发现了其它的气体,包括稀有气体水蒸气等。
3、氧气不易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
4、密度:1.429克/升,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5、较易液化和凝固: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和雪花状的蓝色液体。
(二)新课教学
1、呼吸作用与氧化
问题: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之间由什么区别?
实验:用吸管向瓶内澄清石灰水吹气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知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这是鉴定二氧化碳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