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教案检查情况记录评语
信息技术教案检查情况记录评语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但是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案例的举例,希望能够增加实例讲解的内容。
2.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较为扎实,但是在应用实践环节中存在困难,需要增加相关实操训练。
3.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4.教师讲解的思路清晰,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点讲解得较为透彻,但在课后作业批改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和及时。
5.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但在应用实践环节中需要提醒学生更加注重细节和操作步骤。
6.教学设备的运行顺畅,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时间不够合理分配,建议教师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7.教材中的练习题设置较为充分,但在解答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建议教师在解答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提示和引导。
8.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需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9.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符,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元化,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
10.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较高,但是在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加强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11.教学中的反馈机制运行正常,但是在学生个别辅导方面还需要更多关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12.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清晰,但是在授课流畅性和情感投入方面还需要加强,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
13.教学过程的组织安排合理,但是在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上还有待提高,增加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4.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还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5.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做得较好,但在课堂控制力和学生纪律性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确保课堂秩序。
16.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建议增加实际案例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7.教学设计合理,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希望能够增加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分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信息技术)
附件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了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帮助学校及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一、课程性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旨在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支持全面的基础文化素养的发展。
其性质表现为:(一)基础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学科,属于技术类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旨,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信息时代,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素养,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为学生在其他领域的学习提供工具,为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践性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生通过观察、模仿、练习、探究、分析、设计、创作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的发展。
(三)综合性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
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知识,还要融合法律、伦理、心理、艺术、综合实践等方面的意识。
(四)创新性信息技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紧密相联,教学内容紧随科技创新的步伐,充分体现时代的创新特性。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兴的课程,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理念。
2023年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3年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这些标准旨在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基础。
教育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网络安全、信息检索和创新思维等。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培养综合能力。
课程内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等。
2. 网络安全与使用:包括网络安全意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良好行为规范等。
3. 信息检索与利用:包括信息的获取、评估、组织和利用等。
4. 创新思维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创新和应用。
5. 信息技术与社会: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方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2.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4. 多媒体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和教具,提高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评价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
2. 项目作业的评价:通过项目作业考察学生的信息检索、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3. 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结通过本文档中所提供的2023年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希望能够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参考,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生活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一、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关于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就像粉笔、黑板一样是一种常规,这是10多年时间取得的学习革命的成功。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目标针对学生而言: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探究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与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
针对教师而言:革新课程内容,扩充课程资源,在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学者等交流,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式。
2.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阐述教学设计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教学支架、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
设置教学目标是要把握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注重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水平进行恰当的表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教学内容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注意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学习内容的影响,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合理分析学习任务,寻找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知识起点和逻辑顺序。
选择合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活动进程和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的选用决定教学内容的顺序和教学活动的类型、顺序和结构。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定。
学生常见的组织形式有接受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个体学习。
要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进行实质的非人为的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融合于探究学习,学生既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数据,还可以十分方便地处理数据、制作图表,撰写文章,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博客来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
2024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三篇)
2024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本学期主要通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实践操作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上收集、交流信息的基本操作;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国家有关因特网管理及信息安全的法规;让学生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抵制不良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刻苦钻研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二、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了七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基础操作较为熟练,但是其中也有部分学生仍然没能够完全掌握七年级所学的操作知识。
另外,由于每班人数较多,学生用的计算机少,只能两个或三个同学公用一台计算机,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没有及时上机操作练习,或在操作时遇到问题无法一一及时的解决,学生的操作能力相对滞后。
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图文并茂,但难度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对学生的数学知识、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村镇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教材内容:八年级《信息技术》总共有两大块的内容,分为两大模块第一章为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因特网的应用》,是教材中1-6课的内容;第二章是《网站设计与制作初步》,是教材中7-16课的内容。
3、重、难点:重点在于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了解及应用;难点在于对第一章的内容要在学会操作之外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学会简单的网页制作。
四、主要措施针对以上几点,主要措施如下:1、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
将平时分分为两个部分:上机操作题的完成情况登记分、每次进入卓凡考试系统做题所考的成绩登记。
从两方面对学生的平时成绩作评价。
2、每班上机都编好坐位。
机房的机器基本上可以实现两人一台电脑进行操作,两个同学之间相互开始时相互协作,然后再逐一展示自己的操作能力,教师从他们展示情况给予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优质课参评申报表附件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材料报送要求(一)教学设计要求建议按照下图所示思路开展教学设计。
应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规律及已有基础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的困难点及其最佳的解决方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诊断整合点,并根据整合点的需要选择软件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所提供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内容、对象、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方式与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及实效性强的整合点确定,整合点支撑软件选择及教学环境确定,教学反思等方面。
具体要求如下:一、教学内容分析概括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分析学生对学习本节课所需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已经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学生学习本节课普遍存在的困难,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应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
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可以按具体要求表述。
例如,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教学重点,一般应为需要学生理解、熟记、系统掌握并转化为相应能力的内容。
教学难点,一般应为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或难以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特点、学生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特别是,应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本体特点研究教学方法。
建议对基础概念类知识,重点关注抽象知识还原到客观世界的途径;对方法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营造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对控制性知识及相应能力,重点关注如何建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思考的问题体系。
根据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与环节,在此基础上诊断整合点。
建议重点关注下列类型整合点:需要还原知识、改变知识形态的教学步骤,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教学步骤,知识系统学习的教学步骤,学生需要个性化选择学习内容的教学步骤,教师、学生之间需要分组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步骤。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3篇)
2024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____第一学期一、指导思想: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
学会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是新世纪对第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正确的开关机,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简单使用计算机,了解键盘、鼠标的使用,能输入简单的文字。
3、掌握文字录入的基本方法,养成正确的姿势,科学的指法,培养盲打的习惯。
4、认识操作系统,了解应用软件,了解windows中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学习使用附件中的画图程序。
认识软盘、光盘等存储介质,掌握使用windows附件中的录音机、计算器等应用程序。
学习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处理。
1、七年级学情: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和渴望。
我打算先让他们去感受一下什么是计算机,培养学习兴趣,再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2、八年级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上过一个学年的信息技术课,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他们的强烈探索热情会使没有组织的课堂完全乱套。
加强八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
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____分钟以内。
八年级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3、九年级学情: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方法和使用常用软件,但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指导意见。
你们知道吗,这个话题可是关乎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要明确一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科学习,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下面,我给大家分点说说。
1.1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其实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应用的一种技术。
在我们的学科学习中,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帮助我们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在线交流等。
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让它成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
1.2 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现在,有很多信息技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老师教学。
比如,我们可以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用PPT制作漂亮的课件,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同学交流心得。
这些工具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2.1 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会运用工具,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学科学习中。
比如,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用语音输入法给文章加拼音,让朗读更加方便;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用几何画板绘制图形,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英语课上,我们可以用在线词典查单词,提高我们的词汇量。
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可以让我们的学习更加高效、有趣。
2.2 提高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知识,更快地解决问题,更深入地理解学科内容。
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3.1 培养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
《山西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山西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解读一、课程定位与目标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
国家规定——必修课地方管理——省级管理(指导意见、教材编写、学业水平考核)学校组织实施1. 三个学段的特点能达到激发动机,形成感性理解的课程要求;高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归入技术模块,单独开设。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义教段相衔接。
初中:承上启下(小学与高中衔接),分科实施;2. 教学启示联系学生学习、生活;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实际应用;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表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水平;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实行评价的水平;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展开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合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的进一步理解(三)具体目标二、课程内容及模块分析课程内容结构:高中模块一:信息与信息技术本模块以学习和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为主线,以信息的概念与特征、信息的安全与防护、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价值及学习方式等较全面的理解,为整个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结构:重点:1.信息的特征2.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及主要标志3.信息安全与防护常识,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难点:对信息含义的理解教学建议:1.上好“绪论”课,让学生全面理解课程的内容、特点和要求,同时通过调查问卷、交流等方式理解学生已有信息技术基础及学习条件。
2. 学生理解“信息及其特征”有一定难度,教师能够结合现实生活,精选、补充典型案例,并参考教材“议一议”中的内容,组织学生实行讨论交流,在活动与体验中加深理解。
3.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区分信息与其载体,从有内容、借助于载体、能被感知三个方面解释教材中关于信息含义的描绘。
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要求
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要求1. 概述本文档旨在确定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2.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
-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和创新产品。
3. 课程内容3.1 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学生需要研究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3.2 网络应用- 学生需要研究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 学生需要研究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等相关知识。
3.3 多媒体技术- 学生需要研究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学生需要研究多媒体创作和编辑的方法。
3.4 编程与算法思维- 学生需要研究基本的编程概念和编程语言。
- 学生需要培养算法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研究信息检索和评估的方法。
- 学生需要培养信息分析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4. 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表现。
- 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实践操作和项目展示等形式。
5. 实施要求- 学校需要提供适宜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以支持课程的实施。
- 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能力,以有效地教授该课程。
6. 结语本文档确定了2023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各学校和教师应按照要求合理组织和实施该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15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15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技能性、实践性强,知识专业且深奥。
2.根据大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技能,培养兴趣。
3.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及信息技术学科课时规划:一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
4.教学过程中既育人也要提高自己。
二.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有39人,通过原来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有关微机的知识和基本的操作.三.本学年应达到的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以及常见信息技术工具的用途,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掌握Window操作系统以及程序窗口的基本操作,并学会输入汉字以及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3.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认识WWW和IE浏览器;掌握用浏览器在因特网上收集信息的方法,学会使用电子邮件.4.培养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学会使用与年龄段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5.培养学生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功能,远距离获得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四.完成计划的措施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要求备好每一节课,吃透课的内容,将专业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口语化的语言,把知识讲明白。
2.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好理论讲解和上机实践合理配合,上机时间要稍多一些。
这一学期上机内容重在培养兴趣和熟悉键盘。
3.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有特殊潜力的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增加练习的时间,培养兴趣加深对电脑的了解和知识的掌握。
4.在教学过程中既教育学生也要注意提高自己。
一方面要自学各种知识;另一方面要参加听课,评课,向老教师请教学习。
5.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2新世纪,信息技术将成为更新最频繁、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以及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
自治区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自治区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为了更好地推动自治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特制定本《自治区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这份指导意见旨在明确各学科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指导教师们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语文语文教学是学生语言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和交流工具。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注重阅读启蒙,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注重文学教育,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
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数学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要注重数学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三、英语英语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要注重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文学、影视欣赏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
四、科学科学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实践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从实践中感受科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社会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思维和批判思维,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和思考能力。
社会科学教学要注重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要注重社会科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改革。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1. 引言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领域的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2. 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计算思维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即通过问题分析、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掌握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2.3 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评估能力,提高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
3.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原理等内容。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3.2 编程语言和算法设计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能够用编程语言实现算法。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常用的编程语言和算法设计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
3.3 数据库和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学科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在教学中,应重点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和数据处理能力。
4. 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 教学深度融合 研究思路
一、引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科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研究思路,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现状1.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数学、语文、物理还是历史等学科,信息技术都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工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2. 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融合的不足之处然而,目前在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普遍偏低,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另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容易陷入应用工具化的误区,缺乏对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认识和实践。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思路1.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研修活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还可开发针对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2. 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除了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可以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或者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3. 建立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评估体系为了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控。
这一评估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工作者等各方都需要共同努力,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相关政策和举措,以期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课程也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
基于岔口联校信息化实际情况,特制定岔口联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实现教育信息的交互、共享、开放、协作、高效,以信息技术特色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和人才,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共同发展为归宿,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二、领导机构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工作有序推进,特成立领导组。
组长为XXX,成员为联校工作人员及各中心学校校长。
三、工作目标1、普及教育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4、将网络课程的开展与导学案教学、学生自主研究、小组捆绑式评价有机结合。
5、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微课资源,实现移动研究。
6、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7、建立智慧教育微课联盟,构建网络化研究型区域空间。
四、实施要求第一,网络观课,自主研究。
教师在课前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研究任务单、微课和自主研究检测单。
学生按照自主研究任务单的要求在家中进行自主研究,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老师。
第二,预检测,提出疑问。
利用平台开发的自主研究检测单具有即时信息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研究后,教师进行研究效果检测,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学情。
石家庄市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计划
石家庄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试行)石家庄市电化教育中心二〇一二年六月前言我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自1995年开始实施,到2000年进入普及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我市中小学生必修课,鉴于信息技术学科发展迅速,而教材的更新过于滞后,为了我市信息技术学科的长久发展,我们组织一线骨干教师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我市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作了较大规模的修改。
这次修改中,我们去掉了一些已经过时了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升级了现有软件版本,加入了对学习计算机编程很有帮助,且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机器人教学内容。
学校及学科教师在执行本教学计划时,可按照参考教材中指定的教材参考教学内容,如无参考教材的,可自行寻找相关书籍或从网上下载相关知识进行授课。
针对于机器人内容,由于是比较新的知识,我们会开展相关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快的掌握此部分知识,引领学生深入到探索机器人和编程教与学的氛围中去。
机器人相关技术资料,我们会实时同步网上更新,并提供与技术资料配套的免费教学用仿真软件,供教学使用。
同时,由于机器人部分内容实践性及动手操作性很强,建议学校在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安排时,条件允许的学校可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两课时;课时紧张的学校安排两周一次,两课时连上。
参与本次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修改的骨干教师有:刘军燕石家庄市西苑小学杨辉石家庄市自强小学刘丽霞石家庄市实验小学王涛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段巧颖石家庄市跃进路小学本教学计划将于2012年9月起从各年级开始执行,试行期一年。
编者2012年6月小学阶段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2023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义务教育标准
2023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义务教
育标准
引言
本文档旨在为2023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义务教育标准提供指导。
以下是针对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伦理和安全意识。
课程内容
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 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学生应学会使用常见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
2. 网络和互联网应用
- 学生应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 学生应学会使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
3. 数字媒体和多媒体应用
- 学生应了解数字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 学生应学会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编辑和制作。
4. 编程思维与应用
- 学生应培养编程思维,了解基本的编程概念。
- 学生应学会使用编程语言进行简单的编程和问题解决。
教学方法
- 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 结合小组合作和个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主能力。
评价方法
- 通过实际项目作品的评价来考核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 结合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综合评价学生的情况。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2023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义务教育标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信
息获取、处理和表达的基本技能。
通过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和
实际项目作品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团队
合作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教学目标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要求;2.准确:符合课标要求,明确具体;3.适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4.空间展示明确、突出。
教学内容1.利用空间呈现出知识结构、重点难点、问题设计、拓展资源,达到有序性、科学性、直观性;2.知识结构:简单明晰,科学性、逻辑性强,便于研究、掌握;3.问题设计:兼顾三维目标,设问科学、巧妙、有效;4.联系拓展: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和已有经验知识,利用网络空间有效拓展;5.重点难点:重点突出,利用信息化有效突破难点,措施恰当。
教学环节1.能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教学,清晰呈现;2.环节符合课型要求,完整明晰,设计灵活多样;3.各环节任务明确,活动充分;4.时间分配合理,过渡自然。
教学实施教学素质1.语言规范,教态自然,举止端庄;2.情感丰富,精神饱满,富有激情、热情与爱心;3.情感投入自然恰当,与教学内容基调吻合;4.利用空间创设情境效果、方法、手段好,空间教学熟练高效,过程直观生动。
教学方法1.网络空间为载体,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组织教学;2.重视合作研究,能够利用空间科学地组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研究活动;3.方法灵活、有效;有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重点、难点的科学措施。
4.教学技术(1)、创新应用网络空间;(2)、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恰当;(3)、操作规范、熟练。
教学过程1.能够按照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体现课前预、课堂教学、课后实践等内容及各环节要求,善于运用网络资源达成目标;2.灵活机智,调控有方;3.顺畅有序,节奏分明;4.多元评价,激励性强;5.重点突出,高效准时;6.兴趣粘稠,教学相长,7.围绕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结果(研究水平)研究氛围1.民主和谐,XXX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2017级信息技术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目录
一、课程开设建议 (1)
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 (2)
(一)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2)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2)
2. 考试、评价建议 (7)
(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8)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9)
2.考试、评价建议 (1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稿)》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保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帮助学校及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保证新课程的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遵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本意见以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为依据,充分考虑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针对2017级高一新生,统筹安排、调整高中教学内容,实现旧教材与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方案的有效衔接。
一、课程开设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学分为4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共72学时。
建议必修课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习。
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鉴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现状,建议针对2017级高中学生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开设。
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待新教材正式出版后,按照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如下表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学习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
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
二、必修模块教学内容要求与实施建议
(一)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交互融合引发了数据量的迅猛增长,大数据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模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单元一:数据与信息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二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8课时。
单元二:数据处理与应用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二、三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10课时。
单元三:算法与程序实现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此部分可参考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相关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此单元建议18课时。
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建议教师尽可能选用学生熟悉而有兴趣的例子,如猜商品价格游戏、破解傻瓜密码等。
在学生初步了解算法的含义、算法的表示形式等基础知识后,可用一些实例来进行算法实现的教学。
建议教师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甚至通过设计简单的游戏程序,让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并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试、评价建议
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评价的
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尽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
作品评价一般多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日常学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采用电子作品档案袋、学习平台记录表等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力求全面、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
终结性评价
可采用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形式。
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各有所长,适合不同的评价内容和目标,应相互补充、综合运用。
纸笔测试的效率较高,适于短时间内对大量学生进行集中考察,适于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不适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的纸笔测试,要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如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等,以拓展纸笔测试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上机测试是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机测试可以评价学生使用技术工具的熟练程度,能够考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评价目标与内容
评价目标与内容应根据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确定。
设计试题内容时,要紧紧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四个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试题的设计既要使测试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也要使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问题的引出要自然贴切,渗透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突出对重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融入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判断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安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能安全、合法地应用信息系统。
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典型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与实际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系统知识,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其他机构中运行的信息系统,开展信息系统的综合实践活动,体验信息系统的行业应用,了解信息系统建设的全过程,包括设计、构建、运行、管理、维护等。
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展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
教学中应尽可能在现有教学材料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科大概念的渗透。
1.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建议
单元一:信息社会特征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①教学建议
建议本专题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系统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社会特征,感受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
科书《信息技术基础》。
单元二: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
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建议本专题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验室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信息系统设计规划到软硬件操作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价值的认识以及利用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技术基础》。
单元三: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①教学内容及要求
②教学建议
建议本专题教学结合信息系统中个人信息泄露与数据安全隐患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真实感受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信息系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
此部分教学可参考现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技术基础》。
2.考试、评价建议
本模块教学评价应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有效导向的作用。
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方案设计方面的作用。
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学开展。
评价内容要从关注知识技能向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转变,同时还要关注现实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的提升。
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信息素养。
评价中要紧紧围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这两个学科大概念。
试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情境。
问题的引出要自然贴切,渗透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突出对重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在情境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在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融入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判断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