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理

氰化物属于剧毒物质,一旦泄漏危害严重。文章提出了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理方法,旨在为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应对突发性氰化物污染提供技术指导。

标签:氰化物;应急监测;应急处理

氰化物包括简单氰化物、络合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是具有强毒性的环境污染物(除少数稳定的复合盐类外)。常见的氰化物有氰化钠、氰化钾和氰化氢,三者均属剧毒物质,易溶于水,溶解后产生游离态氰化物(CN-)。当水体中游离氰化物(CN-)浓度大于1.0mg/L,可影响水体中微生物体的繁殖,当水体中CN-浓度介于0.3-0.5mg/L,便可使鱼类死亡。当人体口腔吸入50mg CN-,可使人瞬间致死。由于CN-对水体生物和人体的剧毒作用,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将CN-列为重点环境污染物。然而,近几年,我国在使用、运输过程中,多次出现了突发性氰化物(CN-)污染事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因此,文章重点简述氰化物的应急监测方法及处理方法,旨在为及时、正确地处理、氰化物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

1 氰化物的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中氰化物(CN-)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容量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法等分析方法。

1.1 硝酸银滴定法

利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CN-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氰络合离子[Ag(CN)2]-,过量的银离子与试银灵指示剂产生反应,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本方法适用于含高浓度的水样,最低检测浓度为0.25mg/L,检测上限为100mg/L。此方法的优点是快速、简便,非常适合在应急监测中对氰化物的定性和半定量分析[1]。

1.2 分光光度法

目前,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氰化物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法和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2],这两种分析方法工作量大,操作时间长,适合实验室操作,同时由于监测结果精度高,常被作为氰化物的标准分析方法来使用。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其测定原理是在中性条件下,氯胺T与样品中氰化物(CN-)反应生成产物氯化氰,氯化氰再与异烟酸作用,经水解后生成戊稀二醛,最后与吡唑啉酮缩合生成蓝色化合物。该蓝色化合物在638nm波长处具有最大吸收值,经测定638nm吸光度来检测氰化物含量,其方法浓度测定

范围0.004-0.25 mg/L。

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其测定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氯胺T与样品中氰化物(CN-)反应生成氯化氰,氯化氰再与异烟酸作用,经过水解后生成戊稀二醛,最后与巴比妥酸作用生成紫蓝色化合物,该蓝紫色化合物在600nm波长处具有最大吸光度,经测定600nm吸光度来检测氰化物含量,其方法可以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001mg/L。

1.3 电化学分析法

离子电极法简便、快速,适宜现场使用。常用电极为银-硫电极,检测范围较宽,可达0.04-20mg/L。为了提高监测灵敏度,可用Teflon分离水体中HCN,捕获后可测定低至2.6μg/L,还可间接测定温度常数低于107的络合物。

1.4 催化快速法

催化快速法先用NaOH将水样调至pH=10左右,利用CN-催化邻二硝基苯和苯偶姻缩合的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通过检测苯偶姻的生成,达到氰化物的测定目的。该方法操作快速、方法简便、灵敏度高,比较适用于氰化物污染事故突发现场的氰化物定性以及初步定量分析。

2 CN-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2.1 处理氰化物泄漏现场控制与警戒

一旦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应快速抢险。首先,根据测定的氰化物污染范围及其物理性质实施警戒,并及时通过移动广播、电视、上门通知等疏散染毒区域内的群众。采取防扩散和有效回收措施[3],控制氰化物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成立应急小组,公安、交通、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协调工作、有机配合。

2.2 清理回收

对于固体氰化物污染,回收比较容易,对于液体氰化物污染,可通过筑坝聚集污染物,再用泵或手工法将液体转入容器内,若现场附近有河流,可沿河建拦河坝,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或被水流冲走,造成较大范围污染[4]。对于无法回收的残留氰化物,应采用化学处理法。

2.3 化学解毒法

消除氰化物(CN-)方法有很多种,但针对突发性泄漏事件常用的方法有:碱性氯化法、酸碱中和法以及络合吸收法等。

(1)碱性氯化法:利用氰化物(CN-)的高还原性,用具有强氧化性的漂白粉、次氯酸钠、氯气等与氰化物(CN-)发生反应,最终使CN-氧化生成CO2

和N2,从而使氰化物(CN-)失去生物毒性,达到消除的目的。

(2)酸碱中和法:其原理是利用氢氰酸的弱酸性,用具有强碱性物质,如氨水、烧碱水溶液、石灰水等与其进行中和反应,生成不挥发的盐类。但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盐类物质水溶液仍然含有毒性,属于剧毒性物质,需再进一步处理使其生物毒性完全消失。

(3)络合吸收法:利用氰化物(CN-)与Ag+和Cu2+等离子的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相应的银-氰络合物和铜-氰络合物,这些络合物均属于无毒性物质。在使用吸附剂活性炭吸附氰化银或氰化铜时,充分利用了活性炭的载体性,当活性炭表面附着的氰化银或氰化铜遇到氰化氢后,能迅速进行络合反应生成相应的银氰络合物和铜氰络合物,从而起到消除剧毒物质的作用[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旦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将给事故现场周围的人们和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因此应急人员要熟练掌握应急监测法,如分光光度法、硝酸银滴定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同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监测方法。公安、交通、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应协调工作、有机配合,采取合理的应急处理办法,如警戒污染地周围区域、回收污染物、化学消除等控制有毒物质进入或尽量少的进入环境,从而保障人类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马惠昌.含氰污水的快速测定[J].环境化学,1998(4):58.

[2]国家环境保护局.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315-316.

[3]黄金印.氰化物泄漏事故洗消剂选择与应急救援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2):191-195.

[4]江义平,敖小平,王良恩.高浓度氰化物废水处理的研究和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36(2):43-45.

[5]黄彩海.氰化物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应急监测和预防对策[J].陕西环境,2002,12(7):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