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叙事角度与时间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叙事角度与时间结构

——关于福克纳之《八月之光》

【摘要】小说的叙事角度与时间结构是小说叙事结构的两部分。叙事角度分为三。时间结构也包括现实层面和审美层面。小说《八月之光》以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和情节组织结构,展现了一个属于后现代的精彩绝伦的“只是一名叫丽娜·格罗夫的年轻姑娘,怀着生孕,决心赤手空拳地去寻找她的情夫”的十天之内和一些人的的故事,巧妙呈现三个家族的人事变迁……

【关键词】小说,叙事角度,时间结构

文学作为人学,是一门审美和艺术。有了文学,不能救国;没有文学,必然亡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种全面展现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理的文学样式,别样的记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吻合。作为小说写作的一种独特的研读方向,作为欧美后现代作家群的先驱者之一,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以其多维的叙事角度和变幻的时间结构帮助其折“诺贝尔文学奖”的桂枝,《八月之光》是继《喧哗与骚动》与《圣殿》后又精彩地诠释了小说的结构形式构造的又一小说,有着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内容上体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表明了作家对种族偏见和宗教偏执的态度,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具体的完美的结合。

(一)叙事角度

——全知视、内视角和外视角的多种变换

“叙事角度是指叙述的故事是随着哪个人物的视点变化的,也就是有谁的眼睛看到的。”(1)从而根据有谁的眼睛看到,将其划分为全知视、内视角和外视角。《八月之光》文本结构在编排上共二十一章节,这里的叙述眼睛有女主人公莉娜寻找自己的情夫,主要出现在首位两章,而莉娜的视觉作为自己讲述故事,只有首章,即她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走在去亚拉巴马州的路上,遇见都是好心的帮助,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纯洁和互助的一面,也是心灵深处亘古不变的真诚一面。

其次是克里斯默斯的眼睛,他和伯顿小姐的故事。第一至五

章,为其杀害伯顿小姐的前后,通过克里斯默自身全知视眼睛,详细倒出杀害伯顿小姐的原因;再者是外视角的拜伦·邦奇,作为一个未涉及案情的局外人通过看到和听再到对海托华牧师讲述克里斯默斯故事,将其杀人、逃亡、被捕之一系列故事再讲一遍,从外部口吻来描述外人对克里斯默斯自己的认识与杀人原因,两者于无声处进行碰撞和对比,反差产生,客观世界被注入了拜伦主观色彩,然后再与客观的叙述与之对照,显示了极大的荒诞性。正如《喧哗与骚动》一个故事四个人物都讲述的效果。最后,关于六至十二章,克里斯默斯的身世倒叙,牧师海托华的自我回忆家世,伯顿小姐向克里斯默斯诉说家族故事,又是通过其各自叙述角度,叙事者就是主人公,即他们所说的故事只限于自身的心理活动,带有回忆录与自传性,这时三大家族的故事变得以巧妙呈现,带有意识流的追忆似水年华色彩的内视觉出现。

福克纳不断地变换叙述者的眼睛,采用三种视觉方法在三百六十页(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展现了三个南北战争开始的家族历史,讲述了莉娜的光明,拜伦的爱情力量,克里斯默斯的悲剧状态及海托华等人的故事,而归终于一个悲剧:种族的偏见和宗教的偏执,是造成众多人物悲剧的原因,表达了作家渗透的反对色彩。而对于这一偏执的解脱方法是莉娜“一种内心澄明的安详与平静,一种不带理智的超脱”,相信“上帝准会让好事儿圆满实现”,对“爱”的追求与坚信是使莉娜流浪并安稳幸福的源流。而对于爱情的讴歌,爱情让麻木不知哭笑的拜伦重新昂首坚决,开始为别人着想,有了对于责任和信念的追求,爱情也是复活人的一种途径。

(二)时间结构

——自然时间与审美时间

“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随意调动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挺好。”(2)福克纳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写到。时间结构可以分成自然进程的现实时间和审美层面突破现实时间而体现的审美时间。《八月之光》的命名时的“月”,本身锁定了小说的自然时间,即八月,八月在美国南部作者自己说这时微雨撒下,会弥漫一种哀伤的气息,所以它奠定本书的感情基调。文学重组事件的过程,打破自然进程,从而进入审美时间,也就是使事件变成情节。

《八月之光》在情节上也体现了复杂与交错性,在自然时间流动下时空变换交杂情节,阅读中给人带来思维的跳跃,别开生面的感官体验,满足生活中产生的错觉、梦幻、下意识的心理。故事是一个多线索的情节结构,两大平行线索:莉娜与克里斯默斯的故事,通过插叙插入邦奇,通过倒叙倒写克里斯默斯,情节顺应时间改变,按作者和读者的审美标准来打破自然的顺序;在平行线索中,第三章写入海托华的故事,却在六至十二章大断叙述克里斯默斯的年少情节,是情节对时间流逝速度的改变。时间流逝缓或紧,造就的是审美效果的浓与淡。

同时,除了情节自身独立的改变时间外,福克纳还运用各种对照关系组合情节。对照的一个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它们是分裂的,分裂的组合成一部完整的小说,而每个分裂却是独立的存在情节,1957年福克纳被问到为何将海托华的身世放置倒数第二章说:“除非像惊险故事那样沿着一条直线发展,否则一本小说只能是一系列短片,这多半像是装饰一个展览橱窗,要把各种不同的物件摆放得体,相互映衬,需要有相当的眼力和审美情趣。”(3)

正如迈克尔·米尔格特高度评价了其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正是在《八月之光》的创作里,福克纳首次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结构模式:几条本质上彼此区别,各自独立的叙事线索既能同时展开又能不断地相互影响——每一个线索都在以某种方式持续地另外的线索,往往造成相得益彰的甚至是喜剧是的效果。”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以其不断变换的叙事角度和时间结构拼杂组合成一部可以分裂的,可以推演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之小说,用“邮票般大小”的土地发展关于形式上的后现代,内容上的宗教种族哲学和下意识,并影响各国先锋人士的创作,单我国先锋派文学就为当代文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对小说结构的创新,关于人的问题的揭示起了探索与深化作用。

(1)《文艺理论新编》,杨春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2)《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74页

(3)《福克纳在弗吉利亚大学讲演录》(1957~1958),第5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