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对于已经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抗凝剂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保证医疗安全
规范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能够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的发生。
02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概 述
规范制定背景和过程
临床需求驱动
随着抗凝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皮下注射成为主要的给药途径 。为确保注射安全、有效,制定 专业的护理规范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的抗凝剂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选 择合适的抗凝剂,并注意 药物的剂量、浓度等。
准备注射用具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针头 ,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 无漏气等,确保用具无菌 、无热原。
注射部位选择
常用注射部位
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 应避开炎症、硬结、疤痕等部位
。
轮换注射部位
长期注射时,应定期轮换注射部位 ,避免局部组织受损。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3
患者参与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与医护人员共同制 定和执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 依从性。
06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质量控制体系建设
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
01
建立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操作规范,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
预防措施建议
提高注射技术
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注射技术, 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正确
的注射角度和深度等。
加强患者教育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抗凝 剂皮下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 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配
合度。
密切观察病情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指导
2024年抗凝剂皮下注射最新指南及共识
2024年抗凝剂皮下注射最新指南及共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024年抗凝剂皮下注射最新指南及共识成为医务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1.注射前准备抗凝剂注射前,护理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身份信息、药物剂量、注射部位等,确保注射无误。
同时,要检查药物是否过期或变质,确保药物质量安全可靠。
在注射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等,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2.注射部位选择皮下注射部位应选用腹部、臀部、大腿前侧等较为肌肉丰满的部位。
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应选择腹部或臀部,避免选择大腿前侧等肌肉较少的部位。
注射部位应清洁干燥,避免注射到有瘀血、皮下结节等异常部位。
3.注射技巧在注射时,应将注射器垂直插入皮下组织中,注射速度应缓慢、均匀,避免快速注射造成局部疼痛或皮下出血。
注射完毕后,应将注射器缓慢拔出,用干净棉球或消毒纱布轻压注射部位,避免药液外渗。
4.注意事项注射后应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注射后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避免注射部位擦伤、碰撞等,避免剧烈运动等。
同时,应告知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等重要事项,以保证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共识的制定旨在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技能水平和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保证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共识的要求进行操作,注重细节,确保注射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实现抗凝治疗的最佳效果。
推荐意见1:对于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是单次注射还是长期注射,最好选择腹壁作为抗凝剂注射部位。
腹壁注射部位的范围是从左右肋缘下方1厘米到耻骨联合上方1厘米,左右至脐周10厘米,避开脐周2厘米以内。
推荐意见2:特殊人群的注射部位选择应该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儿童患者,臀部或大腿是更适合的部位;对于妊娠晚期(妊娠28周至临产前48小时)的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需要先通过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的厚度,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才能进行左右腹部轮换注射。
解读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的专家共识
02
共识内容概述
共识会议组织与参与人员
会议组织
该共识会议是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发起并组织的,旨在为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 议。
参与人员
会议邀请了来自心血管科、骨科、神经科等领域的专家参与,以确保共识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共识会议议程与讨论重点
议程
会议的议程包括主题演讲、分组讨论、共识制定等多个环节。
常见的抗凝剂包括华法林、肝素、利伐沙班等。
皮下注射规范的重要性
皮下注射是一种常见的给药方式,适用于需要缓慢释放或长 期维持药物浓度的治疗。
规范的皮下注射方法可以确保药物的正确吸收和疗效,减少 不良反应。
专家共识的必要性
尽管皮下注射规范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 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指导 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的治疗。
的注射器。
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
采用2-4指持针法或90°进针法进行注射, 避免刺入过深或过浅。
皮下注射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观察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血栓栓塞、出血等临 床症状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以
评估皮下注射的有效性。
实验室检查
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小 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以评 估皮下注射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等优点,是临床常用的抗凝剂。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肝素诱导的血
小板减少症等不良反应。
02
华法林类
包括华法林钠、醋硝香豆素等,通过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合
成而发挥抗凝作用。该类药物起效慢,但作用持久稳定,适用于长期
抗凝治疗。
03
其他类
包括达肝素钠、依诺肝素钠等新型抗凝剂,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和安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ppt课件
定期评估和调整护理规范
定期收集反馈意见
• 通过与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定期收集对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进行效果评估
• 通过分析临床数据、调查问卷等方式,定期对护理规范 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抗凝剂皮下注射 护理规范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05
相关问题探讨与研究
04
实施与监督
制定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标准操作流程(SOP)
确保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正确性
01
• SOP应明确规定注射的正确途径、注射角度、注射剂量
、注射频次等,减少因操作不当引发的并发症。
规范注射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02
• SOP应规定注射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
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凝血功能等。
目的
• 制定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 护人员提供科学、实用的操作指南,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 的护理质量。
共识定义和范围
定义
• 抗凝剂皮下注射是指将抗凝药物注入皮下组织,通过 影响血液凝固过程,预防血栓形成,达到治疗和预防血 栓栓塞性疾病的目的。
范围
• 本共识适用于临床医护人员对各种抗凝剂皮下注射 的护理,包括注射前评估、注射技术操作、注射后观察 与护理等方面。
• 将针头以45度角插入皮肤,缓慢推 注药物。
控制注射速度
• 注射过程中应控制好注射速度,避 免过快引起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反应
• 在注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 应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采 取相应措施。
注射后护理
局部护理
• 注射后应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的压迫止血,并注意局部清洁和卫生。
全身反应观察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推荐意见:患者采取仰卧位或坐位,肢体放松,以便于皮下注射操作。
5.3注射技术5.3.1皮肤消毒推荐意见:采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皮肤,消毒时间不少于30秒,以减少皮肤感染风险。
5.3.2注射角度和深度推荐意见1:采用捏皮注射法,注射角度一般为45度或90度,注射深度根据皮下组织厚度和注射针头长度而定,避免注射至肌肉层。
推荐意见2:对于肥胖患者,应采用捏皮注射法,注射角度为90度,注射深度根据皮下组织厚度和注射针头长度而定,避免注射至肌肉层。
5.3.3注射速度和压力推荐意见:注射速度应适中,不宜过快或过慢,注射时不宜用力过猛或过轻,以免影响注射效果和患者感受。
5.3.4注射后处理推荐意见:注射后应用消毒纱布轻压注射部位,避免出血和局部血肿,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部不良反应。
6、不良反应处理6.1局部不良反应推荐意见1:局部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红肿、硬结、出血等,应及时观察处理,如局部红肿明显,可采用热敷或冷敷缓解症状。
推荐意见2:如出现局部皮肤坏死、感染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6.2全身不良反应推荐意见:如出现过敏反应、出血等全身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必要时停药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7、护理安全提示7.1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和不规范操作。
7.2护理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和护理质量。
7.3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及时反馈和处理,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和患者安全。
7.4患者应按照医嘱规范用药,遵守医嘱要求和护理人员指导,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推荐意见12: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
7.2局部感染处理对策:推荐意见13: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进行局部处理。
7.3过敏反应处理对策:推荐意见14:如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给予抗过敏治疗。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专家共识
2019年8月
中国静脉介入联盟、中国医师协会介入A医师分会外周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
1
目录
01. 背景
05. 知情同意
02. 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
06. 操作流程和步骤
03. 注射工具选择
07. 整合实践
04. 适应证和禁忌证
08. 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 发症及处理对策
A
①血液系统异常 出血、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增多症
②免疫系统异常 过敏/类过敏反应
③消化系统异常 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胆 汁淤积性肝损伤
风险
④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 注射部位皮肤血管炎、皮肤坏 死、炎性结节、紫癜或红斑、 水肿或荨麻疹、疼痛等
⑤肌肉骨骼系统异常 骨质疏松(见于>3 个月长期 治疗)。 其它罕见不良反应: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可逆性高 钾血症等
A
18
06
操作流程和步骤
A
19
6.1注射部位
推荐意见 1: 对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单次注射或 长期注射,抗凝剂注射部位优选腹壁。
腹壁注射部位: a. 上起自左右肋缘下 l cm, b. 下至耻骨联合上 1 cm, c. 左右至脐周 10 cm, d. 避开脐周 2 cm 以内。
A
20
6.1注射部位
A
32
07
整合实践
A
33
身份识别 携用物至患者床边,核对身份,解释操作流程并取得配合。
操作前评估 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局部情况,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操作前准备 护士、患者、环境、用物准备
注射流程 健康宣教 注意事项
① 使用预灌式抗凝剂、使用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② 消毒:有效碘含量为 0.45%~0.55%的复合碘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
抗凝治疗是临床上一致公认的VTE防治基础。
本共识基于护理循证实践,从护理人员临床专业经验和患者感受及愿望出发,建立了规范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流程,旨在使护理人员掌握正确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从而降低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抗凝治疗临床效果,促进医疗安全。
该领域护理专家根据近年临床实践,结合检索文献及相关m e t a分析,通过多次会议研讨,反复修改制订出《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专家共识》,旨在为实现抗凝剂安全注射规范化。
1、常用皮下注射抗凝剂
2、注射工具选择
抗凝剂注射针头越长,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越大。
除预灌式注射器外,选择注射工具需根据个体体型、生理特点和抗凝剂剂型。
对于儿童和消瘦患者,尽可能选择短型针头,捏皮注射时捏皮注射时严格把握进针角度和深度,以降低肌内注射风险。
3、适应证
VTE预防: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存在VTE中、高危风险的卧床患者;高凝状态且物理预防措施无效患者。
VTE治疗:DVT伴有PTE;急性周围型DVT伴有血栓延伸;中央型和混合型DV;癌症相关血栓形成;口服抗凝效果欠佳的复发性VTE;肝硬化伴有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内脏静脉急性血栓形成。
其它治疗领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由抗磷脂综合征、自身免疫病等因素引起反复自然流产等疾病的抗凝治疗。
4、知情同意
告知患者及家属抗凝治疗的潜在风险、对策和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充分理解和尊重患方知情选择,知情同意后签署《抗凝治疗知情同意书》。
5、操作流程和步骤
5.1
注射部位
推荐意见1:对非妊娠期成年患者,无论单次注射或长期注射,抗凝剂注射部位优选腹壁。
腹壁注射部位是,上起自左右肋缘下l cm,下至耻骨联合上1 cm,左右至脐周10 cm,避开脐周2 cm以内。
推荐意见2:特殊人群注射部位选择,如对儿童患者,适宜选择臀部或大腿;对妊娠晚期(妊娠28周至临产前48 h)患者选择腹壁注射时,经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皮下组织厚薄程度,在确定皮下组织厚度大于注射针头直径后,予以左右腹部轮换注射。
5.2
注射体位
推荐意见3:腹壁注射时,患者宜取屈膝仰卧位,嘱患者放松腹部。
推荐意见4:上臂外侧注射患者宜取平卧位或坐位。
坐位注射时上臂外展90°(置于椅背),患者肩部放松。
5.3
注射部位轮换
推荐意见5:非妊娠期成年患者需长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推荐注射前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
5.4
注射前是否排气
推荐意见6:推荐采用预灌式抗凝针剂,该针剂注射前不排气,针尖朝下,将针筒内空气轻弹至药液上方。
5.5
注射角度
推荐意见7:左手拇指、示指相距5~6 cm,提捏皮肤成一皱褶,右手持注射器以执笔姿势,于皱褶最高点垂直穿刺进针。
5.6
注射前是否抽回血
推荐意见8:注射前不抽回血。
5.7
注射速度与拔针
推荐意见9:持续匀速注射10s,注射后停留10s,再快速拔针。
5.8
注射后是否按压
推荐意见10:拔针后无需按压。
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3~5min。
5.9
注射后是否热敷、理疗
推荐意见11:注射后注射处禁忌热敷、理疗。
6、整合实践
6.1
身份识别:
携用物至患者床边,核对身份,解释操作流程并取得配合。
6.2
操作前评估:
(1)评估患者身体情况: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评估患者局部情况:。
(3)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6.3
操作前准备:
(1)护士职业素质准备;
(2)患者:注射部位清洁,符合注射要求;
(3)环境:清洁、安静、安全,温度、光线适宜;
(4)用物完备:治疗盘、弯盘、预灌式抗凝剂、复合碘棉签、无菌棉签、利器盒、快速手消毒液、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
6.4
注射流程
(1)使用预灌式抗凝剂,无须排气,气泡在上;
(2)使用腹壁皮下注射定位卡,按数字顺序合理选择注射部位;
(3)消毒:有效碘含量为0.45%~0.55%的复合碘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两遍,范围直径≥5cm,自然待干;
(4)保持左手拇、示指相距5~6cm,提捏起腹壁皮肤使之形成一凸起皱褶;
(5)于皱褶最高点快速垂直进针,毋需抽回血;
(6)缓慢匀速推注药液10s,药液推注完毕针头停留10s,快速拔针后不按压;
(7)操作前、中、后认真核对身份和药物信息,妥善安置患者并做好皮下注射后健康宣教;
(8)终末处理、洗手、记录、签名。
7、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7.1
皮下出血处理对策:
(1)记号笔标记皮下出血范围,严密观察并记录;
(2)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皮下瘀斑的药物有硫酸镁湿敷贴、水胶体敷料、云南白药、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等。
7.2
疼痛处理对策:
(1)非预灌式注射剂注射时,宜选择长度最短、外径最小的针头;
(2)注射时避开毛囊根部;
(3)复合碘棉签消毒并完全待干后再注射;
(4)针头距离皮肤高度适中,以腕部力量穿刺,进针轻、稳、准;
(5)注射全程患者感觉注射部位锐痛剧烈或持续疼痛时,应检查和评价注射方法是否得当;
(6)儿童患者应限制1~2名家长陪同,指导家长注射过程中配合引导患儿注意力转移。
7.3
渗(漏)液处理对策:
(1)预灌式注射剂注射前不排气,推注前确保空气完全在药液上方,药液推注完毕将0.1mL空气推入注射器乳头以排出残余药液,针头停留10s后快速拔出;(2)拔针后如发现皮肤渗液,则需适当压迫,压迫力度以皮肤下陷1 cm为宜。
7.4
过敏反应处理对策:
(1)注射前充分评估患者过敏史,存在肝素类药物过敏或HIT病史者禁用。
(2)注射后发生HIT患者,可选择阿加曲班等非肝素类抗凝药物,需停用低分子肝素并选择替代抗凝用药。
(3)皮疹瘙痒明显者,可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退热贴有止痒、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
7.5
弯针、断针处理对策:
(1)安慰患者,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断针向肌肉或深部组织陷入。
(2)避免情急之下采取抠、挤等方法,造成局部组织红肿、破溃,加重取针难度和局部组织感染,甚至导致断端针头游走、移位。
(3)断针部分显露于皮肤外,护士可用无菌镊子或蚊钳夹针拔出;断端与皮肤相平,断面可见,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按压断针周围皮肤使之下陷,使断面露出皮肤,右手持无菌镊子拔出;断端完全没于皮下或肌层,可在X线定位下,局部切开取出。
8、结语
本共识从多方面、多角度诠释了抗凝剂皮下注射规范的技术操作流程,在若干细节上达成共识,形成多条推荐意见。
希望本共识能够成为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质量控制与管理的依据,保障患者安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最终使广大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