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愚公移山》学案稿 语文版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 愚公移山 导学案
愚公移山课题愚公移山总课时 2 授课时间课型复习主备人授课人学习目标1、巩固文学常识2、积累重点实词虚词3、理解并默写文中重点句子4、拓展练习,链接中考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含义,掌握虚词用法,准确理解文意。
2学会用迁移翻译课外文言文。
难点拓展练习,链接中考导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一、识记文学知识选自《》,相传是_________著,________(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注拼音始龀()荷担()孀妻()箕畚()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惩山北之塞惩:______________塞:______________(2)出入之迂也迂:______________ 1、快速记忆文学常识及基础字词含义(3)聚室而谋曰室:______________(4)吾与汝毕力平险毕:______________险:______________(5)指通豫南指:______________(6)杂然相许杂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其妻献疑曰献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且焉置土石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叩石垦壤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始龀,跳往助之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寒暑易节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_____________(14)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_________________弱子:_________________(1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_________________(16)何苦而不平苦:_________________(17)河曲智叟亡以应亡: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答案,不会的红笔圈出应:_________________ (18)操蛇之神闻之闻[F]:_________________(19)惧其不已也已:_________________(20)帝感其诚感:_________________诚:__________四、重点虚词且①年且九十__________________②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而①面山而居__________②聚室而谋曰 __________③而山不加增 _________________于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②告之于帝___________ 其①其妻献疑曰________________其如土石何_____________以①以君之力______________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___五、【名句默写】学生展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1)______________,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引出了人们的崇山峻岭心态,更演绎出了勤奋、毅力、团结等美好品质的故事。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里面,也收录了这篇中国民间故事,作为学生们的生命教育来源之一。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愚公移山》学案,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篇故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探究《愚公移山》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方法1. 课前思考: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的了解程度,搜集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2. 阅读活动:让学生读一遍《愚公移山》,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以及主旨。
则在阅读后也要进行答疑解惑。
3. 探究分析:利用阅读之后对于疑惑问题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愚公移山》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理念。
让学生明确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三、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1.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汉代地理环境。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移山目标、思想背景。
然后分组或者分组答题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
2. 阅读理解:在阅读《愚公移山》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取名的原因是为什么?是否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分享。
接着,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检查他们的疑惑,并要求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想法。
3. 思想内涵的分析:通过爱德华·莫斯顿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对愚公及其家人的坚毅不屈、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评价方法1. 课堂创意评价:收集和展示学生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资料;查看和评估学生们在阅读果物后的思考;测量学生通过《愚公移山》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发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对于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主动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愚公移山》复习教学案
《愚公移山》复习教学案初三语文中考复习教学案(八下第一课时)主备人:李作华复习内容:复习《与朱元思书》《马说》复习目标:1. 背诵默写原文。
2. 巩固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翻译。
3. 积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词语,古今异义词语。
复习重点:1. 背诵默写原文。
2. 积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词语,古今异义词语。
复习时间:一课时复习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自由复习原文、注释及翻译。
三、达标检测:(二)解释文中加点的字.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水皆缥碧()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传()戾()望峰息心()经纶( )(三)知识积累: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蝉则千转不穷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一百许里许:遂许先帝以驱驰许:杂然相许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高可二黍许许:猿则百叫无绝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以为妙绝绝:天下独绝绝:负势竞上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争高直指指: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指;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指:不能指其一端指:百千齐作作:泠泠作响作:一鼓作气作:马作的卢飞快作: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3.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 ) 互相轩邈( ) 望峰息心( )猛浪若奔()4.特殊句式:急湍甚箭。
(四)翻译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2.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课文理解: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1.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并且重点从和两方面进行了描绘。
2.文中一句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3..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发出感叹的句子是一、重点字词解释惠子相梁:相:止:练实:醴泉:国:发:于:吓:于是:濠梁:是:从容:安:全:循其本:云者:既已:固不:固:循:二、重点句子翻译1、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22.愚公移山 学案
22.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1、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学法指导】朗读—理解—感悟【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学习过程】第1—2课时一、整体感知课文。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愚公移山 3.30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1 课 时 计 划第 周 星期教学过程: 一、作业(中考配套练习)讲评1、分析典型错例; 2)、易错字词及缺失知识点的强化记忆及修正二、古诗文复习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列子重点字词 强化识记1、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
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
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二、名句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三、理解分析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
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
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愚公移山学案 语文版(2021年整理)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 愚公移山学案(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21.《愚公移山》导学案教师寄语:有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的朝目标走下去,才能达成愿望。
【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学习重点】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资料链接】(一)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简介: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2、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愚公移山》的文体是(),作者是( )。
(二)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
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学案.doc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彖,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I'可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一一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 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一一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一一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毗()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 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 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 )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廻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进()負担者()巴石垦壤(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亀( )汝之不蛊( )无穷匮( )而山不如增()亡以应()帝感其遞()(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愚公移山
繁华中学初三级部语文《愚公移山》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对比、侧面烘托手法。
(重点)3、把握愚公形象的思想意义。
(难点)【知识链接】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劝喻和讽刺的性质。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手法上常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
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
【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荷、箕畚、龀、匮、亡、厝2.自读课文及注释,能准确翻译。
积累重要词语:年且九十、惩、迂、聚室而谋、指通豫南、杂然相许、以君之力、曾、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投诸渤海之尾、荷担者、箕畚、始一反焉、始龀、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厝、穷匮、何苦、无陇断焉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
()帝感其诚。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质疑释疑4、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好人物语气。
二、分析课文1、连读人物的对话,找出对比的地方,思考:这些对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通过对比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作用: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是故事的开端,“其妻献疑曰”和“杂曰”是故事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辩论更是把故事推向高潮。
第一组对比:愚公和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造福后代的宏伟抱负,坚信人力无穷。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命名上也是用意良深:愚公大智大勇却命名为“愚”,智叟愚蠢僵化却命名为“智”。
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2、文章是通过哪些侧面描写烘托愚公的高大形象的?3、怎样理解文章神话式的结尾?这是一个想像式的结尾、夸张式的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
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像,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
《愚公移山》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敬佩。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梳理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探讨其代表的精神内涵。
3. 解读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复习并掌握《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和愚公精神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1. 解读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复习和理解课文。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1. 回忆并概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
2. 分析并阐述愚公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3. 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把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如坚韧不拔、毅力过人、乐观自信等,探讨其象征意义。
3. 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移山”比喻改造社会、改变命运的艰难过程,“两座大山”象征困难和挑战等。
三、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学生能够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理解其代表的坚韧不拔、毅力过人、乐观自信等精神品质。
四、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意义。
2. 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愚公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中考语文复习_《愚公移山》学案稿_语文版
愚公移山学案稿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二)学法引导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自学阶梯评估(一)达标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始一反焉()毕力平险() 杂然相许()河阳之北()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率子孙荷担者二夫())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操蛇之神闻之(甚矣,汝之不惠()且焉置土石()( ) 何苦而不平()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3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5、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告之于帝②而()A、面山而居。
B、何苦而不平C、聚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 B 、其妻献疑曰。
C 、帝敢其诚。
6、将文言词“毕”“诸” “已” “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诉— 法律 ( )鞠躬尽瘁,死而后())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九年级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
九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愚公移山》学案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A.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指通..豫南()投诸渤海之尾.(.)始一反.焉()汝之不惠.(.).而山不加增.(.).一厝.朔东()汉之阴..()三、问题探究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4、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四、拓展延伸:“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五、课堂小结《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愚公移山》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课题:《愚公移山》复习目标:1.掌握《愚公移山》中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并能翻译全文。
2. 理解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3.学习本课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复习方法:学生自学、质疑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复习过程:一、导入复习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找出疑难。
三、老师释疑后学生再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口答。
五、课堂巩固,完成课课练。
附知识点梳理:一、掌握下列重要词语:1.实词:方.七百里河阳.汉阴.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曾.不能焉.置土石投诸.渤海之尾荷.担者箕畚..运于始一反.焉汝之不惠.固不可彻.何苦.而不平亡.以应帝感.其诚一厝.朔东2.虚词:(1)“之”: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跳往助之.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甚矣,汝之.不惠以君之.力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虽我之.死隐土之.北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冀之.南,汉之阴(2)“而”: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而.山不加增(3)“以”: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4)“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5)“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常蹲其.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3.通假字: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4.词类活用:毕力平险.箕畚..运于帝感.其诚二、准确翻译下列重要的句子: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甚矣,汝之不惠。
⑥其如土石何?⑦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⑧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三、课文内容理解:1.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重点篇一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的: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
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
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p :1、教材地位:在前四册分散学习文言文的根底上,初中语文第五册将各篇相对独立的文言文集中编排在第八单元学习,旨在培养诵读习惯,增强文言语感,进一步进步阅读欣赏才能,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根底。
故教学要求侧重于朗读和背诵。
2、教材特点:《愚公移山》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根底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化,理论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侧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3、教材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诵读课文第三段;认识愚公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材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重新认识“智叟”。
4、教学目的: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努力施行素质教育,本课目的确定如下:①知识目的: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诵读课文第三段。
②才能目的:在比照中认识愚公形象及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③创新目的:“智叟也智”。
④德育目的:教育学生发扬愚公精神,克制困难,勤奋进取,移走学习中的“太行、王屋山”。
二、教法学法:为充分表达“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训练主线”原那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导读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学法那么以诵读、讨论为主。
诵读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及背诵。
讨论也可采用分组方式。
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手段、技巧的运用运用自制课件及教学插图,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视听感受,既提快乐趣,又丰富教学内容,起到拓展迁移的作用,从而实现“小课堂”与“大语文”的有机组合。
四、教学程序:〔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观察比照,提问考虑,然后让其带着问题学习新课,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第23课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熟读并准确翻译课文2.明白得对照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把握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教材助读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留了很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文体: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寄托必然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这是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寓公要率领等人把山移走,最后感动天帝,天帝令神把两座大山背走了。
注意文中句子停顿:例如: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预习案一、依照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
1.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1)始一反焉()(2)汝之不惠()(3)河曲智叟以应()2.说明句中加点的字(1)吾与汝毕力平险毕:险:(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5)甚矣,汝之不惠惠:3.翻译句子(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甚矣,汝之不惠!(4)何必而不平?(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6)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愚公什么缘故要把山移走?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移山的结果如何?用原文中句子回答。
三、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我的疑问:探究案分组探讨: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照,有什么深意?3.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作者在表达愚公移山的进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5.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6.如何明白得课文的神话结尾?7.读了这那么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取得了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初三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学教案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助词:的例:隐土之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三.质疑点拨::
1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2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3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教案)
一导入:《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学案稿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二)学法引导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二、自学阶梯评估(一)达标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始龀.()穷匮.()厝.()万仞.()魁父.()亡.以应()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始一反.焉()毕力平险.()杂然相许.()河阳.之北()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操.蛇之神闻之()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甚矣...土石()()何苦.而不平()..,汝之不惠()且焉置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词义:(2)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词义:(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词义:(4)甚矣,汝之不惠。
通词义:5、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告之于帝②而( )A、面山而居。
B、何苦而不平C、聚室而谋曰。
③其()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6、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 ()移风__ 俗()诉__ 法律()原形__ 露()付__ 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 ()7、下列句中“以”字解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 B以君之力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以残年余力8、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5)甚矣,汝之不惠。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二)能力提高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9、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 B.系向牛头充炭直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一狼洞其中10、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与“以君之力”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于厅事之东北角 B.策之不以其道C.杜少府之任蜀州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11、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译文:(4分)(1)其如土石何?()A、如果碰上土块石头又该怎么样呢?B、他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C、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D、还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A、你的心太顽固,顽固到一窍不通,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
C、你思想的顽固,到了不可开窍的地步,连妇女和小孩都不如。
D、你的心很固执,固执到不可改变,还不如妇女和小孩。
12、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4分)(1)反映愚公移山艰苦情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愚公能够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细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________ ”而言的。
1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15、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A.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16、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7、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18.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三)开放探究(一)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19.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2分)(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20.补出省略成分。
(2分)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21.翻译。
(2分)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2分)译文:22.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二)高山流水伯牙子①鼓琴,其友钟子期②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③,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④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⑥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注释】①伯牙子:春秋时精于琴艺的音乐家。
②钟子期:春秋时精通音律的音乐鉴赏大师。
③鼓,动词,弹奏。
太山,指泰山。
④少选:一会儿。
⑤汤汤(shāng shāng):形容大水急流的样子。
⑥奚由:“由奚”的倒装,即“由何”,从何。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方.鼓而志在太山(2).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3).伯牙破琴绝.弦24、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2)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3)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25、文中的“骥”是比喻,“伯乐”是比喻。
26、对下列句子中的语气助词“哉”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2).贤者奚由尽忠哉!A.(1)表示感叹,(2)表示反问。
B.(1)表示感叹,(2)表示设问。
C.(1)表示设问,(2)表示感叹。
D.(1)表示设问,(2)表示反问。
《愚公移山》答案1、列子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列子寇道2-4答案 5、C A A 6、已止易改变诸之于毕完全已停止 7A8、略 9D 10、A 11、C B 12、(1)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 (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4)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河曲智叟无以应。
13、顶真 C 14、B 15、B 16、C 17、18略19.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羊 20.杨子邻人 21.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22.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23.正能够,值得断 24、(1).琴弹奏得真好啊!好像看到了巍巍的泰山!(2).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
(3)良马自己不能达到千里之远,要等待伯乐的赏识后才能驰骋千里。
25、贤人赏识贤人的人。
2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