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应用问题一例

合集下载

(完整版)平行线及其判定(证明应用题)

(完整版)平行线及其判定(证明应用题)

授课教案学员姓名:________________ 学员年级: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 所授科目:_________ 上课时间:______年____月____日(~);共_____课时(以上信息请老师用正楷字手写)平行线及其判定(证明应用题)一.解答题(共11小题)1.已知:如图,∠A=∠F,∠C=∠D.求证:BD∥CE.2.将一副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过点C作CF平分∠DCE交DE于点F.(1)求证:CF∥AB;(2)求∠DFC的度数.3.如图,△ABC中,AB=AC,D是CA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DAM.求证:AM∥BC.4.如图,已知DF∥AC,∠C=∠D,你能否判断CE∥BD?试说明你的理由.5.如图,已知∠1=∠2,∠3=∠4,∠5=∠6,试判断ED与F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为什么.6.如图,已知AD⊥BC,EF⊥BC,∠3=∠C,求证:∠1=∠2.7.如图,已知∠A=∠F,∠C=∠D,试说明BD∥CE.8.已知:如图,AD是△ABC的平分线,点E在BC上,点G在CA的延长线上,EG交AB于点F,且∠AFG=∠G.求证:GE∥AD.9.如图,CA⊥AD,垂足为A,∠C=50°,∠BAD=40°,求证:AB∥CD.10.如图,BE平分∠ABD,DE平分∠BDC,且∠1+∠2=90°.求证:AB∥CD.11.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2015年03月05日752444625的初中数学组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11小题)1.(2014•槐荫区二模)已知:如图,∠A=∠F,∠C=∠D.求证:BD∥CE.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由∠A=∠F,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求得AC∥DF,即可得∠C=∠FEC,又由∠C=∠D,则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得BD∥CE.解答:证明:∵∠A=∠F,∴AC∥DF,∴∠C=∠FEC,∵∠C=∠D,∴∠D=∠FEC,∴BD∥CE.点评: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注意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2013•邵阳)将一副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过点C作CF平分∠DCE交DE于点F.(1)求证:CF∥AB;(2)求∠DFC的度数.考点:平行线的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专题:证明题.分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1=45°,再有∠3=45°,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定出AB∥CF;(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解答:(1)证明:∵CF平分∠DCE,∴∠1=∠2=∠DCE,∵∠DCE=90°,∴∠1=45°,∵∠3=45°,∴∠1=∠3,∴AB∥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D=30°,∠1=45°,∴∠DFC=180°﹣30°﹣45°=105°.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关键是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2010•江宁区一模)如图,△ABC中,AB=AC,D是CA延长线上的一点,且∠B=∠DAM.求证:AM∥BC.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判别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要证明AM∥BC,只要转化为证明∠C=∠DAM即可.解答:证明:∵AB=AC,∴∠B=∠C,∵∠B=∠DAM,∴∠C=∠DAM,∴AM∥B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注意等量代换的应用.4.如图,已知DF∥AC,∠C=∠D,你能否判断CE∥BD?试说明你的理由.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专题:探究型.分析:因为DF∥AC,由内错角相等证明∠C=∠FEC,又因为∠C=∠D,则∠D=∠FEC,故CE∥BD.解答:解:CE∥BD.理由:∵DF∥AC(已知),∴∠C=∠FE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C=∠D(已知),∴∠D=∠FEC(等量代换),∴CE∥B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本题能有效地培养“执果索图”的思维方式与能力.5.如图,已知∠1=∠2,∠3=∠4,∠5=∠6,试判断ED与F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为什么.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专题:探究型.分析:设AB与DE相交于H,若判断ED与FB的位置关系,首先要判断∠1和∠EHA的大小;由∠3=∠4可证得BD∥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到∠5=∠BAF;已知∠5=∠6,等量代换后发现AB∥CD,即∠2=∠EHA,由此可得到∠1=∠EHA,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判断出BF、DE的位置关系.解答:解:BF、DE互相平行;理由:如图;∵∠3=∠4,∴BD∥CF,∴∠5=∠BAF,又∵∠5=∠6,∴∠BAF=∠6,∴AB∥CD,∴∠2=∠EHA,又∵∠1=∠2,即∠1=∠EHA,∴BF∥DE.另解:BF、DE互相平行;理由:如图;∵∠3=∠4,∴BD∥CF,∴∠5=∠BAF,∵∠5=∠6,∴∠BAF=∠6,∵△BFA、△DEC的内角和都是180°∴△BFA=∠1+∠BFA+BAF;△DEC=∠2+∠4+∠6∵∠1=∠2;∠BAF=∠6∴∠BFA=∠4,∴BF∥DE.点评: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6.如图,已知AD⊥BC,EF⊥BC,∠3=∠C,求证:∠1=∠2.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先由已知证明AD∥EF,再证明1∠1=∠4,∠2=∠4,等量代换得出∠1=∠2.解答:证明:∵AD⊥BC,EF⊥BC(已知),∴AD∥EF(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1=∠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3=∠C(已知),∴AC∥DG(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等量代换).点评: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7.如图,已知∠A=∠F,∠C=∠D,试说明BD∥CE.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专题:推理填空题.分析:由∠A=∠F,根据内错角相等,得两条直线平行,即AC∥D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C=∠CEF,借助等量代换可以证明∠D=∠CEF,从而根据同位角相等,证明BD∥CE.解答:解:∵∠A=∠F(已知),∴AC∥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C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D(已知),∴∠D=∠CEF(等量代换),∴BD∥CE(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此题综合运用了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比较简单.8.已知:如图,AD是△ABC的平分线,点E在BC上,点G在CA的延长线上,EG交AB于点F,且∠AFG=∠G.求证:GE∥AD.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AC=2∠DAC,再根据三角形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可得∠G+∠GFA=∠BAC,又∠AFG=∠G.进而得到∠BAC=2∠G,从而得到∠DAC=∠G,即可判定出GE∥AD.解答:证明:∵AD是△ABC的平分线,∴∠BAC=2∠DAC,∵∠G+∠GFA=∠BAC,∠AFG=∠G.∴∠BAC=2∠G,∴∠DAC=∠G,∴AD∥GE.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关键是掌握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以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9.如图,CA⊥AD,垂足为A,∠C=50°,∠BAD=40°,求证:AB∥CD.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专题:证明题.分析: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得出∠D=40°,再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证明即可.解答:证明:∵CA⊥AD,∴∠C+∠D=90°,∴∠C=50°,∴∠D=40°,∵∠BAD=40°,∴∠D=∠BAD,∴AB∥C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比较简单.10.如图,BE平分∠ABD,DE平分∠BDC,且∠1+∠2=90°.求证:AB∥CD.考点:平行线的判定;角平分线的定义.专题:证明题.分析: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图形可知∠ABD=2∠1,∠BDC=2∠2,又已知∠1+∠2=90°,可得同旁内角∠ABD和∠BDC互补,从而证得AB∥CD.解答:证明:∵BE平分∠ABD,DE平分∠BDC(已知),∴∠ABD=2∠1,∠BDC=2∠2(角平分线定义).∵∠1+∠2=90°,∴∠ABD+∠BDC=2(∠1+∠2)=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点评: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注意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1.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e,且∠1=∠2,∠3+∠4=180°,则a与c平行吗?为什么?考点:平行线的判定;平行公理及推论.专题:探究型.分析: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a∥b,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知b∥c,根据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得出结论.解答:解:平行.理由如下:∵∠1=∠2,∴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180°,∴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c(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应用题

平行线应用题

平行线应用题平行线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几何学和实际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应用题来展示平行线的应用。

问题一:公路设计某地计划修建一条公路,交通局需要设计一个平行线网,以确保交通畅通和安全。

请你根据以下信息,帮助交通局设计最佳方案。

已知:1. 公路主干道与次干道应该是平行的,主干道的宽度为30米,次干道的宽度为20米。

2. 主干道之间的距离应为200米,次干道之间的距离应为100米。

3. 次干道应每隔200米与主干道相交。

解决方案:基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绘制一个平行线网格来设计公路。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主干道的位置,并将其绘制出来。

然后,在主干道的两侧分别绘制次干道,使它们与主干道平行,并保持宽度为20米。

接着,我们可以绘制主干道之间的连接道路,在每段主干道之间的200米处,绘制一个宽度为20米的道路,作为主干道之间的连接。

最后,我们可以在次干道和主干道的交叉点上标记交叉标志和红绿灯,以确保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问题二:家具摆放王先生准备重新布置他的客厅,他希望将沙发和电视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与客厅的墙壁平行,以便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

请你帮助王先生确定最佳的摆放位置。

已知:1. 客厅的墙壁长度为6米。

2. 沙发的长度为2.5米,电视的长度为1.2米。

解决方案:根据王先生的要求,我们需要将沙发和电视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与墙壁平行。

首先,我们可以在墙壁的中央位置画一条直线,标记为AB。

然后,在该直线的左右两侧分别确定沙发和电视的位置。

我们可以假设电视的中心点为C,沙发的中心点为D。

由于沙发的长度为2.5米,可以将D沿着AB线向左移动1.25米,使得沙发的中心与AB 线上的点重合。

同样地,我们可以将电视的中心点C沿着AB线向右移动0.6米,使得电视的中心与AB线上的点重合。

这样,王先生满足了将沙发和电视摆放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与墙壁平行的要求。

通过以上两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平行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问题应用

平行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问题应用

平行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问题应用1. 引言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学中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还能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平行线与平行四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平行线在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举个例子,当我们设计平行线结构的墙壁时,需要确保墙壁的两侧平行,以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另外,在设计平行线的飘窗时,平行线的应用也非常重要,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美观度。

3. 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平行四边形在装饰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在地板砖的拼贴过程中,我们常常使用平行四边形的排列方式,以获得具有美感和节奏感的装饰效果。

此外,在墙壁的壁画设计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也非常常见。

4. 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有助于合理规划道路和土地利用。

例如,在设计城市道路时,采用平行线的布局可以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堵塞。

在土地规划中,平行四边形常用于划分不同用途的土地区域,使土地规划更加合理和高效。

5. 电信通信中的应用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在电信通信领域也有着广泛应用。

举个例子,平行线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光纤通信中的光纤是通过采用平行线的方式沿着地面或者架空布设,以确保光信号的传输效率。

6. 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航空器的设计中,平行线的运用能够使得机翼和机身更加平稳地飞行。

此外,在火箭发射器的设计中,平行四边形的形状通常用于发动机的布置和排列,以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7. 总结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建筑设计、装饰设计还是城市规划、通信技术,都离不开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通过合理地运用这些几何概念,我们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美观和可靠的解决方案。

因此,深入理解和应用平行线和平行四边形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行线知识——《平行线实际应用教案》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行线知识——《平行线实际应用教案》

平行线是一种基本的几何概念,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平行线的实际应用教案,并分享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行线知识以及如何解决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没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平行线有以下性质:1. 两条平行线的夹角是0度或180度;2. 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即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外角相等;3. 与平行线相交的两条直线所成的内角和为180度(内角和定理)。

二、平行线的实际应用教案在学习平行线时,我们除了了解其定义和性质,还需要了解平行线的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份平行线的实际应用教案,包括三个模块:1. 物理实验:研究平行激光在水面上的反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平行激光在水面上的反射情况,学习平行线在光学中的应用。

实验步骤:步骤1:将平行光束射向水平放置的平板镜。

步骤2:在平板镜下方放置水盆,在水盆底部加入水,并将平板镜倾斜,使得平行光束射向倾斜后的平板镜。

步骤3:观察平板镜反射的光线和水面反射的光线,探究平行线与光线的关系。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平行光束射入水面后,被折射而变向。

水面的折射作用可以被视为平行线光线与水面的交集。

当光线垂直于水面时,光线无法穿过水面,只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应用分析:通过这个实验了解了平行线在光学中的应用,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生活实践:利用平行线缝制手提包实践目的:通过手工制作手提包,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同时掌握利用平行线的方法缝制方形物品。

实践步骤:步骤1:选取两块布料,分别用针线对对角线缝制在一起(线要缝得直,不要出现斜线)。

步骤2:调整好位置,再用针线将另一边的布料依次缝在一起,使其与对角线成平行线。

步骤3:根据缝制手提包底部需要的长度,将底部两侧的布料用针线缝在一起。

步骤4:将包口处的布料折边,用缝纫机缝合成一条平行线。

步骤5:将包口处折下的部分翻折,用针线缝合成一个手提装置。

应用分析:通过这个实践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

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

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平行线性质是几何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问题。

本文将介绍平行线性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平行线性质是指平行线与一条割线所夹的对应角是相等的,这个性质由欧几里德提出并在几何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这个性质,我们可以通过已知条件来推导出其他未知的角度或长度。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考虑一道简单的题目:已知平行线AB和CD,线段AC 与线段BD相交于E点,求证线段AE与线段BC平行。

首先,根据平行线性质,我们知道∠AEC = ∠BDC,又∠CBA = ∠DCB(平行线性质);因此,∠AEC = ∠BDC = ∠CBA = ∠DCB。

根据等角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线段AE与线段BC平行。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已知平行线AB和CD,线段EF与线段AB相交于G点,线段GH与线段CD相交于I点,求证线段EI与线段CD平行。

如下图所示:```A ---------------B\ /\ /\ /\ /\ /\ /\ /G|\| \H -- I```我们先假设线段EI与线段CD不平行,那么它们必然会相交于某一点J。

我们可以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IGC = ∠HDC。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可以计算出:∠GIC + ∠IGC + ∠HDC = 180°。

由于平行线性质,我们知道∠GIC + ∠IGC = 180°,因此∠HDC = 0°。

这意味着线段HD与线段DC重合,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线段EI与线段CD平行。

最后,我们来考虑一个用平行线性质解决长度问题的例子。

已知平行线AB和CD,线段EF与线段AB相交于G点,线段GH与线段CD 相交于I点,已知AB = 5cm,BC = 4cm,求证AC = 9cm。

因为平行线性质,我们知道三角形FAB与三角形GDC是相似的。

平行线的判定例题与讲解

平行线的判定例题与讲解

3 平行线的判定1.平行线的判定公理(1)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推理符号表示为:∵∠1=∠2,∴AB∥CD.谈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①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是证明两直线平行的原始依据;②应用时,应先确定同位角及形成同位角的是哪两条直线;③本判定方法是由两同位角相等(数量关系)来确定两条直线平行(位置关系),所以在推理过程中要先写“两角相等”,然后再写“两线平行”.(2)平行公理的推论:①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若a⊥b,c⊥b,则a∥c;②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若a∥b,c∥b,则a∥c.【例1】工人师傅想知道砌好的墙壁的上下边缘AB和CD是否平行,于是找来一根笔直的木棍,如图所示将其放在墙面上,那么,他通过测量∠EGB和∠GFD的度数,就知道墙壁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了.请问:∠EGB和∠GFD满足怎样的条件时,墙壁的上下边缘才会平行?你的依据是什么?解析: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常根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构成的角来判断.题中∠EGB和∠GFD是直线AB和直线CD(墙的上下边缘)被直线EF所截时形成的同位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只有∠EGB和∠GFD相等时,墙壁的上下边缘才会平行.答案:∠EGB和∠GFD相等时,墙壁的上下边缘才会平行.其依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1)判定定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符号表示:如下图,∵∠2+∠3=180°,∴AB∥CD.谈重点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①定理是根据公理推理得出的真命题,可直接应用;②应用时,找准哪两个角是同旁内角,使哪两条直线平行.(2)判定定理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符号表示:如上图,∵∠2=∠4,∴AB∥CD.【例2-1】如图,小明利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分别在三角板的边缘画直线AB和CD,这是根据________,两直线平行.解析:由题图可看出,直线AB和CD被直线BC所截,此时两块相同的三角板的两个最小角的位置关系正好是内错角,所以这是根据内错角相等,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答案:内错角相等【例2-2】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因为∠A+∠D=180°,所以AD∥BCB.因为∠C+∠D=180°,所以AB∥CDC.因为∠A+∠D=180°,所以AB∥CDD .因为∠A+∠C=180°,所以AB∥CD错解:A或B或D错解分析:判定直线平行所需要的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找不准.条件不能推出结论.正解:C正解思路:∠A与∠D是直线AB和CD被直线AD所截得到的同旁内角.因为∠A+∠D =180°,所以AB∥CD.3.平行线的判断方法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1)平行线的定义(一般很少用).(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6)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析规律如何选择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①在利用平行线的公理或定理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要分清同位角、内错角以及同旁内角是由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构成的;②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关键是看与待证结论相关的同位角或内错角是否相等,同旁内角是否互补.【例3】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形成∠1,∠2,…,∠8共八个角,请你填上你认为适当的一个条件:__________,使a∥b.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若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虑,可填∠1=∠5,∠2=∠6,∠3=∠7,∠4=∠8中的任意一个条件;若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考虑,可填∠3=∠6,∠4=∠5中的任意一个;若从“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考虑,可填∠3+∠5=180°,∠4+∠6=180°中的一个条件;从其他方面考虑,还可以填∠1=∠8,∠2=∠7,∠1+∠7=180°,∠2+∠8=180°,∠4+∠7=180°,∠3+∠8=180°,∠2+∠5=180°,∠1+∠6=180°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答案:答案不唯一,如可填下列之一:∠1=∠5或∠4=∠5或∠3+∠5=180°…4.平行线判定的应用(1)平行线的生活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平行线,其判定平行的方法也常在生活中遇到.如木工师傅判定所截得的木板的对边是否平行,工人师傅判定所制造的机器零件是否符合平行的要求……对于生活中的平行线判断,关键是利用工具确定与平行有关的角是否相等,比较常用的是利用直角尺判断同位角是否相等,从而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2)平行线在数学中的运用平行线判定方法在数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角之间的关系判定两条直线平行,进一步解决其他有关的问题.常见的条件探索题就是其应用之一.探索题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题型,它具有开放性,所要求的答案一般不具有唯一性.解决探索性问题,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开阔视野,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释疑点判定平行的关键判定两直线平行,关键是确定角的位置关系及大小关系.【例4-1】如图,一个零件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现只有一个量角器,测得拐角∠ABC=120°,∠BCD=60°,这个零件合格吗?__________(填“合格”或“不合格”).解析:要判断AB边与CD边平行,则需满足同旁内角互补的条件.∵∠ABC=120°,∠BCD=60°,∴∠ABC+∠BCD=120°+60°=180°.∴AB∥CD.∴这个零件合格.答案:合格【例4-2】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试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根据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是360°,结合已知条件得到∠A+∠B=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AD∥BC.解:AD与BC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理由:∵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是360°,∴∠A+∠B+∠C+∠D=360°.∵∠A=∠D,∠B=∠C,∴∠A+∠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点评:本题考查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利用同旁内角互补,来判定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

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

平行线判定定理的应用揣敏关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这里逐一举例说明其应用,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1 如图1,∠2=3∠1,且∠1+∠3=90°,试说明AB//CD。

图1分析:观察图形,从标出的3个角可知:∠1与∠3是同位角,若能说明∠1=∠3,则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说明AB//CD。

由图可知,∠1与∠2互为邻补角,由邻补角定义知∠1+∠2=180°,已知∠2=3∠1,故∠1可求。

又由∠1+∠3=90°,可求∠3。

解:∵∠1+∠2=180°,(邻补角定义)∠2=3∠1(已知)∴∠1+3∠1=180°(等量代换)可得∠1=45°∵∠1+∠3=90°(已知)∴∠3=45°∴∠1=∠3∴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在得出∠1=∠3之后,由∠1+∠2=180°,可得∠2+∠3=180°,再由平行线判定定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完成推理,这是判定AB//CD的第二种方法;还可在算出∠1+∠2=180°后,利用∠1的对顶角等于∠3,再由平行线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完成推理,这是判定AB//CD的第三种方法。

由此可见,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而在解题时,要选取简捷的解题途径。

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2 如图2,已知∠1=∠2,DE平分∠BDC,DE交AB于点E,试说明AB//CD。

图2分析:要判定AB//CD,先要寻找与AB、CD都相交的第三条直线,这里有两条:BD和DE。

其中与已知条件中∠1、∠2都有直接联系的直线是DE。

联系平行线判定定理,可知∠EDC(∠1的内错角)、∠FDG(∠1的同位角)、以及∠EDF(∠1的同旁内角)应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想一想,选择哪个角作为我们解题的突破口比较好呢?解:∵DE平分∠BDC∴∠2=∠EDC∵∠1=∠2∴∠EDC=∠1∴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评:在推理的时候,要注意说理的顺序,使推理过程严谨、合理、数学推理应做到有序、有据,同时,表述应规范。

平行线及其判定知识点(含例题)

平行线及其判定知识点(含例题)

平行线及其判定1.平行线的定义和画法(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2)平行线没有公共点;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和平行,应特别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重合的直线视为一条直线.(3)平行线定义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同一平面内,二是两条直线,三是不相交,三者缺一不可.(4)平行线的画法一落:把三角尺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边;三推:沿直尺推动三角尺,使三角尺与已知直线重合的边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尺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注意】在作图中必须确保直尺定好位置后不再变动位置;三角尺移动时,要始终保持一边紧靠直尺.2.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1)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平行公理):经过直线__________一点,有且只有__________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__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平行线的判定(1)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__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__________.(2)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__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__________.(3)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__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__________.归纳:判定平行线的思路:(1)定:确定已知条件是位置关系还是数量关系;(2)选:若已知条件是位置关系,则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证明;若已知条件是数量关系,则选用平行线的3个判定方法证明;(3)证:根据所选证明方法写出证明过程.拓展: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即a⊥b,a⊥c,则b∥c.K知识参考答案:1.(1)平行线2.(1)外;一(2)平行3.(1)相等;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互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一、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的应用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有且只有”强调直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例1】如图,已知A,B,C三点及直线EF,过B点作AB∥EF,过B点作BC∥EF,那么A,B,C三点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依据是__________.【答案】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解析】∵AB∥EF,BC∥EF,∴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答案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一般思路是先看题中存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的哪一类角,然后说明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说明同旁内角互补,从而得出两直线平行.【例2】如图,下列条件不能判定直线a∥b的是A.∠1=∠3 B.∠2=∠4C.∠2=∠3 D.∠2+∠3=180°【答案】C【解析】A、∵∠1=∠3,∴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2=∠4,∴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2=∠3与a,b的位置无关,不能判定直线a∥b;D、∵∠2+∠3=180°,∴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故选C.【例3】如图,∠EFB=∠GHD=53°,∠IGA=127°,由这些条件,能找到__________对平行线.【答案】2【解析】∵∠GHD=53°,∴∠GHC=127°,∵∠IGA=127°,∴∠GHC=∠IGA,∠IGB=53°,∴AB∥CD,∵∠EFB=53°,∴∠IGB=∠EFB,∴IH∥EF.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推出两被截直线平行.【例4】如图,两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若∠1=50°,∠2=130°,则直线a,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答案】a∥b【解析】因为∠2=130°,所以∠3=50°,因为∠1=50°,所以a∥b,故答案为:a∥b.【例5】已知:如图,∠A=∠ADE,∠C=∠E.(1)若∠EDC=3∠C,求∠C的度数;(2)求证:BE∥CD.【解析】(1)∵∠A=∠ADE,∴AC∥DE,∴∠EDC+∠C=180°,又∵∠EDC=3∠C,∴4∠C=180°,即∠C=45°;(2)∵AC∥DE,∴∠E=∠ABE,又∵∠C=∠E,∴∠C=∠ABE,∴BE∥C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判定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平行线的判定的实际应用解决几何证明或计算问题时,通常把已知的数量关系标注在图形上,并结合图形中的位置关系及相关的性质确定解法,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6】如图是一块四边形木板和一把曲尺(直角尺),把曲尺一边紧靠木板边缘PQ,画直线AB,与PQ,MN分别交于点A,B;再把曲尺的一边紧靠木板的边缘MN,移动使曲尺另一边过点B画直线,若所画直线与BA重合,则这块木板的对边MN与PQ是平行的,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答案】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解析】∵∠ABM=90°,∠BAQ=90°,∴∠MBA=∠QAB,∴MN∥PQ(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故答案为: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生活中的平行线

生活中的平行线

生活中得平行线五彩缤纷得世界正因为有了平行才变得井井有条,放眼身边便随处可见平行线得影子,下面采撷几个具体得例子,以飨读者、一、家庭里得平行线在我们得家庭里可以见到足够多得平行线,如地砖、墙砖得缝隙、门窗得边框、两盏下垂得灯线,电视机得边框、电脑键盘得排列、双轨窗帘得推拉滑槽、空调盖板横栅、卷闸门横条等等、【应用1】木匠师傅在家居装修时,常用如图1所示得角尺来画制规定宽度得三夹板裁锯线,您知道就是如何操作得吗?这样做得理论依据就是什么?图1分析:如果三夹版一边就是平直得,木工师傅就会用左手把角尺得一边紧贴AB边框滑动,右手用铅笔顶住预定宽度得另一端M处,画出一线段CD,这样就可以断定两边框就是平行得、理论依据:如果一条直线上得各点到另一条直线得距离处处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应用2】福祥得爸爸要在原有得钢窗上安装横条扁铁,以增强防盗功能、横条扁铁间距要求为12㎝、已知窗高AB为1、2米,请问需要多少根横条、分析:我们可以把AB分成120÷12=10等份,除A、B两点外内部有9个等分点,由于上下有两条边框,所以过这些点只要安装9根与AB垂直得扁铁条就可以了、理论依据:因为每根扁铁与AB垂直,所以交角都为90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二、校园里得平行线每当我们步入校园,许多平行线得造型就会映入我们得眼帘,如:不锈钢管大门得竖条栏栅,屹立在操场中得两根旗杆,400米跑道与单双杠,球拍中得纵横拉线,黑板、书桌以及书本边缘,还有练习簿得横线、表格等等、【应用3】请您写出6个文字、3种符号,要求每个文字或符号必须含有平行笔画、分析:解决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各科内容,如中文、外文字母、数字及数学符号等,这里举几例:【思考】教室里要安装数盏日光灯,且使灯管前后平行,距离相等,假如您就是电工,如何安装最省事?谈谈您得方案三、田园中得平行线身处农村得同学,不难瞧到农忙季节农民伯伯播种时得情景,她们常用尼龙绳拉起数条平行线,再沿线插秧,一方面使大田得到合理密植,另一方面给人们创造了井井有条得田园美景,还有番薯栋、芋艿栋、排水沟、小麦株行、玉米株行等等都为平行线、四、道路上得平行线道路上有许多交通标线都就是平行线(如下图),街道旁排列着两列平行得路灯,火车两根铁轨,水泥路上得平行防滑刻线、中心黄色双实线车行道边缘线垂直式停车位信号灯路口得停止线人行横道斑马线铁轨【应用4】如图4,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公路,从甲地测得公路得走向就是北偏东54º,如果甲、乙两地同时开工,那么在乙地公路按∠β=施工,才能使公路准确接通。

平行线性质定理简单应用

平行线性质定理简单应用

4、如图EF∥AD,∠1=∠2,∠BAC=70 °,求∠AGD的度数。 解:
4、如图EF∥AD,∠1=∠2,∠BAC=70 °,求∠AGD的度数。
解:∵EF∥AD (已知) ∴∠2=∠3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2 (已知) ∴∠1=∠3 (等量代换) ∴DG∥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AC+AGD=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
∠2+∠4 =180 °
同旁内角互补
合作探究
例1 如图:
① ∵ ∠1 =___∠__2(已知)
CF
E
∴ AB∥CE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 3
② ∵ ∠1 +_∠__3__=180o(已知)
∴ CD∥B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③ ∵ ∠1 +∠5 =180o(已知)
2 54
∴ __A__B_∥_C__E__ (同旁内角互补,两A直线平行)
A 1 B
D
5 2
3 C
4 F
E
2、直线a、b与直线c相交,给出下列条件:
①∠1= ∠2 ②∠3= ∠6
③∠4+∠7=1800
④∠3+ ∠5=1800,
其中能判断a//b的是( B )
A ①②③④
c
16
54
a
B ①③④ C ①③
27
b
83
D④
3.AB⊥BF,CD⊥BF,∠1= ∠2,试说明∠3= ∠E。
DB
④ ∵ ∠4 +_∠__3__=180o(已知)
∴ CE∥A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合作探究
例2 已知∠3=45 °,∠1与∠2互余,试说明AB//CD?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线

小学数学四年级认识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间距离相等;平行线间同位角、内错角相 等。
判断平行线的方法
通过直线的斜率或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来判断两直 线是否平行。
2024/1/252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01
思考平行线在生活中的 应用,如铁路轨道、双 杠等。
2024/1/25
02
探究平行线与相交线的 关系,理解两者之间的 区别和联系。
2024/1/25
需要熟悉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 性质,通过大量练习提高判断的准确 性。
注意三: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实际问题。
在理解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上,尝试将 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 决问题的能力。
21
06
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2024/1/25
22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内容
平行线的定义
7
同位角相等法
定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 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 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024/1/25
示例
在图形中,如果直线l1和 l2被直线l3所截,且同位 角∠1和∠2相等,则l1∥l2 。
应用场景
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 通过观察或测量同位角来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8
内错角相等法
定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 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 生熟悉平行线的性质, 并学会应用这些性质解 决问题。
20
在判断平行线时,只关 注直线的方向,忽视它 们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学习平行线注意事项
注意一: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避免概念混淆。
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多通过实例和模 型加深对平行线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平行线的应用广泛,生活可以看见很多和平行线有关的实例,现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家中的水管例1.如图1,是家用水暖器材中一种弯形管道,要求经过两次拐弯后还保持平行的姿态(即AB ∥CD ).如果已知∠B =80°,那么∠BCD 的度数分别为 .图1分析:先把生活中的实物转化为数学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未知的角度.解:图1(1)中是一种“U”形管,因为AB ∥CD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B +∠BCD =180°,所以∠BCD =180°-80°=100°;图1(2)和图1(3)是一种“N”形管,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BCD =∠B =80°.二、公路的弯道例2.如图所示,是一条公路的弯道,经过两次拐弯后又回到原来的方向,如果第一次的拐角是130°,那么第二次拐弯时在刚才的方向上拐过的∠DCE 度数是多少? 分析:因为经两次拐弯后方向不变,所以AB 和CD 是平行的,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得∠BCE 的度数,进而求得∠DCE 度数.解:因为经两次拐弯后方向不变,所以AB ∥CD ,所以∠BCE =∠ABC =130°,所以∠DCE =180°-130°=50°.三、车灯的光线例3.如图所示,是一汽车前灯的纵剖面,从位于O点的灯泡发出的两束光线(1) (2) (3)OB、OC经车灯的凹面反射以后以平行光线射出,若∠ABO=60°,∠DCO=50°,那么∠BOC的度数是多少?分析:要求∠BOC的度数,条件中有平行,但平行的条件要和角度产生联系必须有平行线的截线,因此需要构造一条截线,为已知和未知问题之间建立联系.解:过O点做EF∥AB,则EF∥CD,所以∠BOE =∠ABO=60°,∠COE=∠DCO=50°,又因为∠BOC=∠BOE +∠COE,所以∠AEC=60°+50=110°.四、开挖水渠例4 如图,甲、乙两个工程队分别从两条平行的水渠的A,B两点开工,开挖一条与两平行河相通的渠道,在A处测量该渠道的方向为与过A的主水渠的所夹锐角为44°,那么乙队在B处沿什么方向施工,才能使该水渠直线对接?分析:将两条平行水渠看作两条平行线,将所开挖水渠看作截线,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解:由两条水渠平行可得∠1=44°,即乙在B处沿∠1为44°的方向施工才能使该水渠直线对接.。

高一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知识点+例题+练习 含答案

高一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知识点+例题+练习 含答案

1.证明方法(1)证明平行关系的方法:①证明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a.利用平行公理,即证明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b.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c.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d.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②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a.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b.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③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将证面面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线线平行.(2)证明空间中垂直关系的方法:①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a.利用特殊平面图形的性质,如利用直角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得到线线垂直;b.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c.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线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线垂直于另一线所在平面即可.②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a.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垂直的判定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b.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垂直转化为证面面垂直;c.利用常见结论,如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点、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 2.应特别注意的几个易错点定理图形语言易错点等角定理⎭⎪⎬⎪⎫∠AOB 和∠A ′O ′B ′中OA ∥O ′A ′,OB ∥O ′B ′且方向相同⇒∠AOB=∠A ′O ′B ′易忽略“方向相同”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a ⊄α,b ⊂αa ∥b ⇒a ∥α易丢掉“a ⊄α”或“b⊂α”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 ∥α,a ⊂βα∩β=b ⇒a ∥b易忽略“α∩β=b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l ⊥a ,l ⊥b a ⊂α,b ⊂αa ∩b =O⇒l ⊥α易忽略“a ∩b =O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α⊥βα∩β=c a ⊂α,a ⊥c ⇒a ⊥β易忽略“a ⊂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α,b ∥αa ⊂β,b ⊂βa ∩b =O ⇒α∥β易忽略“a ∩b =O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推论 ⎩⎪⎨⎪⎧⎭⎪⎬⎪⎫a ⊂α,b ⊂αa ∩b =Oc ⊂β,d ⊂βc ∩d =O ′a ∥c ,b ∥d ⇒α∥β易忽略“a ∩b =O ”或“c ∩d =O ′”【思考辨析】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直线与平面平行.( × )(2)若直线a∥α,P∈α,则过点P且平行于a的直线有无数条.(×)(3)若a⊥b,b⊥c,则a∥c.(×)(4)α,β,γ为三个不同平面,α∥β,β∥γ⇒α∥γ.(√)(5)若α⊥γ,β⊥γ,且α∩β=l,则l⊥γ.(√)(6)α⊥β,a⊥β,b⊥α⇒a∥b.(×)1.(教材改编)如图,已知平面α,β,且α∩β=AB,PC⊥α,垂足为C,PD⊥β,垂足为D,则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AB⊥CD解析∵PC⊥α,∴PC⊥AB,又∵PD⊥β,∴PD⊥AB,∴AB⊥平面PCD,∴AB⊥CD.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为B1C1,A1D1,A1B1的中点,则平面EBD 与平面FGA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平行3.如图所示,边长为a的正△ABC的中线AF与中位线DE相交于G,已知△A′ED是△AED 绕DE旋转过程中的一个图形,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________.①动点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在线段AF上;②恒有平面A′GF⊥平面BCED;③三棱锥A′—FED的体积有最大值;④异面直线A′E与BD不可能互相垂直.答案④解析由题意知,DE⊥平面A′FG,又DE⊂平面ABC,所以平面A′FG⊥平面ABC,且它们的交线是AF ,过A ′作A ′H ⊥AF ,则A ′H ⊥平面ABC ,所以A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一定在线段AF 上,且平面A ′GF ⊥平面BCED ,故①②均正确;三棱锥A ′—EFD 的体积可以表示为V =13S △EFD ·A ′H ,当平面A ′DE ⊥平面ABC 时,A ′H 最大,故三棱锥A ′—EFD 的体积有最大值,故③正确;连结CD ,EH ,当CD ∥EH 时,BD ⊥EH ,又知EH 是A ′E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所以BD ⊥A ′E ,因此异面直线A ′E 与BD 可能垂直,故④错误.4.已知点P 是等腰三角形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 A ⊥平面ABC ,P A =8,在△ABC 中,底边BC =6,AB =5,则P 到BC 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4 5解析 取BC 的中点D ,连结AD ,PD .∵AD ⊥BC ,P A ⊥BC ,且AD ∩P A =A ,∴BC ⊥平面P AD ,∴BC ⊥PD , ∴在Rt △P AD 中,PD =82+42=4 5.5.(教材改编)如图,在三棱锥V —ABC 中,∠VAB =∠VAC =∠ABC =90°,则平面VBA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垂直解析 ∵∠VAB =∠VAC =∠ABC =90°, ∴BC ⊥AB ,VA ⊥AC ,VA ⊥AB , 由⎭⎪⎬⎪⎫VA ⊥AB VA ⊥AC ⇒VA ⊥平面ABC , ∴VA ⊥BC ,由⎭⎪⎬⎪⎫VA ⊥BC AB ⊥BC ⇒BC ⊥平面VAB ∴BC ⊥AB ,又BC ⊂平面VBC , ∴平面VBC ⊥平面VBA.题型一 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例1 (1)如图所示,在直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D 是AB 的中点,则AC 1与平面CDB 1的关系为________.①AC 1∥平面CDB 1; ②AC 1在平面CDB 1中; ③AC 1与平面CDB 1相交; ④无法判断关系.(2)已知m ,n 为直线,α,β为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 m ⊥α,m ⊥n ⇒n ∥α;②⎩⎪⎨⎪⎧m ⊥β,n ⊥β⇒m ∥n ; ③⎩⎪⎨⎪⎧m ⊥α,m ⊥β⇒α∥β;④⎩⎪⎨⎪⎧m ⊂α,n ⊂β,α∥β⇒m ∥n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答案 (1)① (2)②③解析 (1)连结BC 1,BC 1与CB 1交于E 点,(如图)连结DE ,则DE ∥AC 1,又DE ⊂平面CDB 1,AC 1⊄平面CDB 1, ∴AC 1∥平面CDB 1.(2)对于①,n 可能在α内;对于④,m 与n 可能异面.易知②,③是真命题. 思维升华 对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1)易忽视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条件,如易忽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直线在平面外这一条件;(2)结合题意构造或绘制图形,结合图形作出判断;(3)可举反例否定结论或用反证法判断结论是否正确.(1)在正方形SG1G2G3中,E,F分别为G1G2,G2G3的中点.现在沿SE,SF及EF 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点G1,G2,G3重合,记为点G,则SG与平面EFG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垂直解析翻折后SG⊥EG,SG⊥FG,从而SG⊥平面EFG.(2)已知三个平面α,β,γ.若α∥β,α∩γ=a,β∩γ=b,且直线c⊂β,c∥b.①判断c与α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判断c与a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①c∥α,∵α∥β,∴α与β没有公共点.又∵c⊂β,∴c与α无公共点,故c∥α.②c∥a.∵α∥β,∴α与β没有公共点.又α∩γ=a,β∩γ=b,∴a⊂α,b⊂β,且a,b⊂γ,∴a∥b.又c∥b,∴a∥c.题型二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证明命题点1线面平行的证明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BC,C1D1的中点.求证:EF∥平面BB1D1D. 证明如图所示,连结AC交BD于点O,连结OE,则OE∥DC,OE=12DC.∵DC∥D1C1,DC=D1C1,F为D1C1的中点,∴OE∥D1F,OE=D1F,∴四边形D1FEO为平行四边形,∴EF∥D1O.又∵EF ⊄平面BB1D1D,D1O⊂平面BB1D1D,∴EF∥平面BB1D1D.命题点2面面平行的证明例3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1)求证:平面A1BD∥平面B1D1C.(2)若E,F分别是AA1,CC1的中点,求证:平面EB1D1∥平面FBD.证明(1)∵B1B∥DD1,B1B=D1D,∴四边形BB1D1D是平行四边形,∴B1D1∥BD,又BD⊂平面A1BD,B1D1⊂平面B1D1C,∴BD∥平面B1D1C.同理A1D∥平面B1D1C,又∵A1D∩BD=D,A1D,BD⊂平面A1BD,∴平面A1BD∥平面B1D1C.(2)由BD∥B1D1,得BD∥平面EB1D1.如图所示,取BB1的中点G,连结AG,GF,易得AE∥B1G,又∵AE=B1G,∴四边形AEB1G是平行四边形,∴B1E∥AG.同理GF ∥AD .又∵GF =AD , ∴四边形ADFG 是平行四边形,∴AG ∥DF ,∴B 1E ∥DF ,∴DF ∥平面EB 1D 1. 又∵BD ∩DF =D , ∴平面EB 1D 1∥平面FBD . 命题点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例4 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相交于点O ,EF ∥AB ,AB =2EF ,平面BCF ⊥平面ABCD ,BF =CF ,点G 为BC 的中点.(1)求证:OG ∥平面EFCD ; (2)求证:AC ⊥平面ODE .证明 (1)∵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O , ∴点O 是BD 的中点,∵点G 为BC 的中点,∴OG ∥CD , 又∵OG ⊄平面EFCD ,CD ⊂平面EFCD , ∴OG ∥平面EFCD .(2)∵BF =CF ,点G 为BC 的中点,∴FG ⊥BC . ∵平面BCF ⊥平面ABCD , 平面BCF ∩平面ABCD =BC , FG ⊂平面BCF ,FG ⊥BC , ∴FG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FG ⊥AC ,∵OG ∥AB ,OG =12AB ,EF ∥AB ,EF =12AB ,∴OG ∥EF ,OG =EF ,∴四边形EFGO为平行四边形,∴FG∥EO.∵FG⊥AC,FG∥EO,∴AC⊥EO.∵四边形ABCD是菱形,∴AC⊥DO,∵EO∩DO=O,EO、DO在平面ODE内,∴AC⊥平面ODE.命题点4面面垂直的证明例5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为BB1的中点,求证:截面A1CE⊥侧面ACC1A1.证明如图所示,取A1C的中点F,AC的中点G,连结FG,EF,BG,则FG∥AA1,且GF=12AA1.因为BE=EB1,A1B1=CB,∠A1B1E=∠CBE=90°,所以△A1B1E≌△CBE,所以A1E=CE.因为F为A1C的中点,所以EF⊥A1C.又FG∥AA1∥BE,GF=12AA1=BE,且BE⊥BG,所以四边形BEFG是矩形,所以EF⊥FG.因为A1C∩FG=F,所以EF ⊥侧面ACC 1A 1. 又因为EF ⊂平面A 1CE , 所以截面A 1CE ⊥侧面ACC 1A 1. 命题点5 平行、垂直的综合证明例6 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DE ⊥平面ABCD .(1)求证:AC ⊥平面BDE ;(2)若AF ∥DE ,DE =3AF ,点M 在线段BD 上,且BM =13BD ,求证:AM ∥平面BEF .证明 (1)因为DE ⊥平面ABCD ,所以DE ⊥A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AC ⊥BD .又BD ∩DE =D ,从而AC ⊥平面BDE .(2)如图,延长EF ,DA 交于点G .因为AF ∥DE ,DE =3AF ,所以GA GD =AF DE =13.因为BM =13BD ,所以BM BD =13,所以BM BD =GA GD =13,所以AM ∥GB .又AM ⊄平面BEF ,GB ⊂平面BEF , 所以AM ∥平面BEF .思维升华 (1)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①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设法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解答时合理利用中位线性质、线面平行的性质,或构造平行四边形,寻求比例关系确定两直线平行.②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主要途径是找到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解题时注意分析观察几何图形,寻求隐含条件.(2)空间面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①证明面面平行,需要证明线面平行,要证明线面平行需证明线线平行,将“面面平行”问题转化为“线线平行”问题.②证明面面垂直,将“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问题,再将“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如图,四边形AA1C1C为矩形,四边形CC1B1B为菱形,且平面CC1B1B⊥平面AA1C1C,D,E分别为边A1B1,C1C的中点.求证:(1)BC1⊥平面AB1C;(2)DE∥平面AB1C.证明(1)∵四边形AA1C1C为矩形,∴AC⊥C1C.又平面CC1B1B⊥平面AA1C1C,平面CC1B1B∩平面AA1C1C=CC1,∴AC⊥平面CC1B1B.∵BC1⊂平面CC1B1B,∴AC⊥BC1.又四边形CC1B1B为菱形,∴B1C⊥BC1.∵B1C∩AC=C,∴BC1⊥平面AB1C.(2)取AA1的中点F,连结DF,EF.∵四边形AA1C1C为矩形,E,F分别为C1C,AA1的中点,∴EF∥AC.∵EF⊄平面AB1C,AC⊂平面AB1C,∴EF ∥平面AB 1C .∵D ,F 分别为边A 1B 1,AA 1的中点,∴DF ∥AB 1. ∵DF ⊄平面AB 1C ,AB 1⊂平面AB 1C , ∴DF ∥平面AB 1C .∵EF ∩DF =F ,EF ⊂平面DEF ,DF ⊂平面DEF , ∴平面DEF ∥平面AB 1C .∵DE ⊂平面DEF ,∴DE ∥平面AB 1C .题型三 平行与垂直的应用例7 (2015·安徽)如图,三棱锥P -ABC 中,P A ⊥平面ABC ,P A =1,AB =1,AC =2,∠BAC =60°.(1)求三棱锥P -ABC 的体积;(2)证明:在线段PC 上存在点M ,使得AC ⊥BM ,并求PMMC的值.(1)解 由题设AB =1,AC =2,∠BAC =60°, 可得S △ABC =12·AB ·AC ·sin 60°=32.由P A ⊥平面ABC ,可知P A 是三棱锥P -ABC 的高,又P A =1. 所以三棱锥P -ABC 的体积V =13·S △ABC ·P A =36.(2)证明 在平面ABC 内,过点B 作BN ⊥AC ,垂足为N ,在平面P AC 内,过点N 作MN ∥P A 交PC 于点M ,连结BM .由P A ⊥平面ABC 知P A ⊥AC ,所以MN ⊥AC .由于BN ∩MN =N ,故AC ⊥平面MBN ,又BM ⊂平面MBN ,所以AC ⊥BM .在Rt △BAN 中,AN =AB ·cos ∠BAC =12,从而NC =AC -AN =32,由MN ∥P A ,得PM MC =ANNC=13.思维升华(1)利用平行关系可以转移点到面的距离,从而求几何体体积或解决关于距离的最值问题.(2)对于存在性问题的证明与探索有三种途径:途径一: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途径二: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途径三: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 A⊥平面ABCD,P A=AD =1,AB=3,点F是PD的中点,点E是边DC上的任意一点.(1)当点E为DC边的中点时,判断EF与平面P AC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证明:无论点E在边DC的何处,都有AF⊥EF;(3)求三棱锥B—AFE的体积.(1)解当点E为DC边的中点时,EF与平面P AC平行.证明如下:在△PDC中,E,F分别为DC,PD的中点,∴EF∥PC,又EF⊄平面P AC,而PC⊂平面P AC,∴EF∥平面P AC.(2)证明∵P A⊥平面ABCD,CD⊂平面ABCD,∴P A⊥CD.∵四边形ABCD是矩形,∴CD⊥AD.∵AD∩AP=A,∴CD⊥平面P AD.又AF⊂平面P AD,∴AF⊥CD.∵P A=AD,点F是PD的中点,∴AF⊥PD.又CD∩PD=D,∴AF⊥平面PCD.∵EF⊂平面PCD,∴AF⊥EF.即无论点E 在边DC 的何处,都有AF ⊥EF .(3)解 作FG ∥P A 交AD 于G ,则FG ⊥平面ABCD ,且FG =12,又S △ABE =32,∴V B —AEF =V F —AEB =13S △ABE ·FG =312.∴三棱锥B —AFE 的体积为312.6.立体几何平行、垂直的证明问题典例 (14分)(2014·北京)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于底面,AB ⊥BC ,AA 1=AC =2,BC =1,E ,F 分别是A 1C 1,BC 的中点.(1)求证:平面ABE ⊥平面B 1BCC 1; (2)求证:C 1F ∥平面ABE ; (3)求三棱锥E -ABC 的体积. 规范解答(1)证明 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B 1⊥底面ABC , 所以BB 1⊥AB .[1分] 又因为AB ⊥BC ,所以AB ⊥平面B 1BCC 1,[2分] 又AB ⊂平面ABE ,所以平面ABE ⊥平面B 1BCC 1.[3分](2)证明 取AB 的中点G ,连结EG ,FG .[4分]因为E ,F 分别是A 1C 1,BC 的中点, 所以FG ∥AC ,且FG =12AC .[6分]因为AC ∥A 1C 1,且AC =A 1C 1, 所以FG ∥EC 1,且FG =EC 1, 所以四边形FGEC 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C 1F ∥EG .[8分]又因为EG ⊂平面ABE ,C 1F ⊄平面ABE , 所以C 1F ∥平面ABE .[10分](3)解 因为AA 1=AC =2,BC =1,AB ⊥BC , 所以AB =AC 2-BC 2= 3.[12分]所以三棱锥E -ABC 的体积 V =13S △ABC ·AA 1=13×12×3×1×2=33.[14分]证明线面平行问题(一)第一步:作(找)出所证线面平行中的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第二步:证明线线平行.第三步: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 第四步:反思回顾.检测关键点及答题规范. 证明线面平行问题(二)第一步:在多面体中作出要证线面平行中的线所在的平面.第二步: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所作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所证平面平行; 第三步:证明所作平面与所证平面平行. 第四步:转化为线面平行. 第五步:反思回顾,检查答题规范. 证明面面垂直问题第一步: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第二步:结合已知条件证明确定的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第三步:得出确定的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第四步:转化为面面垂直.第五步:反思回顾,检查答题规范.温馨提醒(1)证线面平行的方法:①利用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先直观判断平面内是否已有,若没有,则需作出该直线,常考虑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②若要借助于面面平行来证明线面平行,则先要确定一个平面经过该直线且与已知平面平行,此目标平面的寻找方法是经过线段的端点作该平面的平行线.(2)证明两个平面垂直,通常是通过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来实现,因此,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方法与技巧]1.在解决线面、面面平行的判定时,一般遵循从“低维”到“高维”的转化,其转化关系为在应用性质定理时,其顺序恰好相反,但也要注意,转化的方向总是由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决不可过于“模式化”.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种垂直开始转向另一种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为在证明两平面垂直时一般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若这样的直线图中不存在,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失误与防范]1.在推证线面平行时,一定要强调直线不在平面内,否则,会出现错误.2.线面平行关系证明的难点在于辅助面和辅助线的添加,在添加辅助线、辅助面时一定要以某一性质定理为依据,绝不能主观臆断.3.在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时,考生易忽视说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交,而导致被扣分,这一点在证明中要注意.口诀:线不在多,重在相交.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定理,这个定理的主要作用是作一个平面的垂线,在一些垂直关系的证明中,很多情况都要借助这个定理作出平面的垂线.注意定理使用的条件,在推理论证时要把定理所需要的条件列举完整,同时要注意推理论证的层次性,确定先证明什么、后证明什么.A组专项基础训练(时间:45分钟)1.设α,β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l,m,n为两两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l⊂α,则l∥β;②若m⊂α,n⊂α,m∥β,n∥β,则α∥β;③若l∥α,l⊥β,则α⊥β;④若m,n是异面直线,m∥α,n∥α,且l⊥m,l⊥n,则l⊥α.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①③④解析①由α∥β,l⊂α知,l与β无公共点,故l∥β.②当m⊂α,n⊂α,m与n相交,m∥β,n∥β时,α∥β.③由l∥α知,α内存在l′,使得l′∥l.因为l⊥β,所以l′⊥β,故α⊥β.④易知α内存在m′,n′,使得m′∥m,n′∥n,且m′,n′相交,由l⊥m,l⊥n知,l⊥m′且l⊥n′,故l⊥α.2.已知平面α,β,直线m,n,给出下列命题:①若m∥α,n∥β,m∥n,则α∥β;②若α∥β,m∥α,n∥β,则m∥n;③若m⊥α,n⊥β,m⊥n,则α⊥β;④若α⊥β,m⊥α,n⊥β,则m⊥n.其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答案③④解析对于①,平面α与β可能相交,故①错;对于②,若α∥β,m∥α,n∥β,则直线m 与n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故②错;对于③,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可知③正确;对于④,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知m⊥n,故④正确.因此真命题的序号为③④.3.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底面各边都相等,M是PC上一动点,当M满足是________时,平面MBD⊥平面ABCD.答案PC的中点解析 当M 是PC 中点时,连结AC ,BD 交于O ,由题意知,O 是AC 的中点,连结MO ,则MO ∥P A .∵P A ⊥平面ABCD ,∴MO ⊥平面ABCD ,MO ⊂平面MBD ,∴平面MBD ⊥平面ABCD . 4.如图,ABCD 是空间四边形,E ,F ,G ,H 分别是四边上的点,且它们共面,并且AC ∥平面EFGH ,BD ∥平面EFGH ,AC =m ,BD =n ,当EFGH 是菱形时,AE ∶EB =________.答案m n解析 设AE =a ,EB =b ,由题意知,EF ∥AC , 得EF =bm a +b ,同理EH =ana +b.因为EF =EH ,所以bm a +b =an a +b,所以a b =mn .5.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AA 1⊥底面ABC ,底面是以∠ABC 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 =2a ,BB 1=3a ,D 是A 1C 1的中点,点F 在线段AA 1上,当AF =________时,CF ⊥平面B 1DF .答案 a 或2a解析 由题意易知,B 1D ⊥平面ACC 1A 1, 所以B 1D ⊥CF .要使CF ⊥平面B 1DF ,只需CF ⊥DF 即可. 令CF ⊥DF ,设AF =x ,则A 1F =3a -x . 易知Rt △CAF ∽Rt △F A 1D ,得AC AF =A 1F A 1D ,即2a x =3a -x a , 整理得x 2-3ax +2a 2=0, 解得x =a 或x =2a .6.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平面PBD ⊥平面ABCD ,PB =PD ,P A ⊥PC ,CD ⊥PC ,O ,M 分别是BD ,PC 的中点,连结OM .求证:(1)OM ∥平面P AD ; (2)OM ⊥平面PCD .证明 (1)连结A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 为AC 的中点.在△P AC 中,因为O ,M 分别是AC ,PC 的中点,所以OM ∥P A . 因为OM ⊄平面P AD ,P A ⊂平面P AD , 所以OM ∥平面P AD .(2)连结PO .因为O 是BD 的中点,PB =PD , 所以PO ⊥BD .因为平面PBD ⊥平面ABCD ,平面PBD ∩平面ABCD =BD ,PO ⊂平面PBD ,所以PO ⊥平面ABCD ,从而PO ⊥CD . 因为CD ⊥PC ,PC ∩PO =P , PC ⊂平面P AC ,PO ⊂平面P AC , 所以CD ⊥平面P AC .因为OM ⊂平面P AC ,所以CD ⊥OM .因为P A⊥PC,OM∥P A,所以OM⊥PC.因为CD⊂平面PCD,PC⊂平面PCD,CD∩PC=C,所以OM⊥平面PCD.7.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1)证明:平面ADC1B1⊥平面A1BE;(2)在棱C1D1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1F∥平面A1BE?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如图,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B1C1⊥面ABB1A1.因为A1B⊂面ABB1A1,所以B1C1⊥A1B.又因为A1B⊥AB1,B1C1∩AB1=B1,所以A1B⊥面ADC1B1.因为A1B⊂面A1BE,所以平面ADC1B1⊥平面A1BE.(2)解当点F为C1D1中点时,可使B1F∥平面A1BE.证明如下:易知:EF∥C1D,且EF=12C1D.设AB1∩A1B=O,则B1O∥C1D且B1O=12C1D,所以EF∥B1O且EF=B1O,所以四边形B1O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1F∥OE.又因为B1F⊄面A1BE,OE⊂面A1BE.8.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DD1,C1D1的中点.(1)证明:平面ADC1B1⊥平面A1BE;(2)证明:B1F∥平面A1BE;(3)若正方体棱长为1,求四面体A1—B1BE的体积.(1)证明如图,连结AB1.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B1C1⊥平面ABB1A1.因为A1B ⊂平面ABB1A1,所以B1C1⊥A1B.因为A1B⊥AB1,B1C1∩AB1=B1,所以A1B⊥平面ADC1B1.因为A1B⊂平面A1BE,所以平面ADC1B1⊥平面A1BE.(2)证明如图,连结EF,DC1,OE,B1F.由已知条件得EF∥C1D,且EF=12C1D.设AB1∩A1B=O,则B1O∥C1D且B1O=12C1D,所以EF∥B1O且EF=B1O,所以四边形B1O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1F∥OE.因为B1F⊄平面A1BE,OE⊂平面A1BE,(3)解 VA 1—B 1BE =VE —A 1B 1B =13S △A 1B 1B ·B 1C 1=16. B 组 专项能力提升(时间:25分钟)9.在正四面体P —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给出下面三个结论: ①BC ∥平面PDF ;②DF ⊥平面P AE ;③平面PDF ⊥平面ABC .其中不成立...的结论是________.(填写所有不成立的结论的序号) 答案 ③解析如图,由题知BC ∥DF ,∴BC ∥平面PDF .∵四面体P —ABC 为正四面体,∴BC ⊥P A ,AE ⊥BC ,BC ⊥平面P AE ,∴DF ⊥平面P AE ,∴平面P AE ⊥平面ABC ,∴①和②成立.设此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则P A =1,AM =34,PM 2=PD 2-DM 2=⎝⎛⎭⎫322-⎝⎛⎭⎫142=1116,∴P A 2≠AM 2+PM 2,故③不成立.10.如图,过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木块上底面内的一点P 和下底面的对角线BD 将木块锯开,得到截面BDEF .(1)请在木块的上表面作出过点P 的锯线EF ,并说明理由;(2)若该四棱柱的底面为菱形,四边形BB1D1D是矩形,试证明:平面BDEF⊥平面ACC1A1.(1)解在上底面内过点P作B1D1的平行线分别交A1D1,A1B1于E,F两点,则EF为所作的锯线.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侧棱B1B∥D1D,B1B=D1D,所以四边形BB1D1D是平行四边形,B1D1∥BD.又EF∥B1D1,所以EF∥BD,故EF为截面BDEF与平面A1B1C1D1的交线,故EF为所作锯线.如图所示.(2)证明由于四边形BB1D1D是矩形,所以BD⊥B1B.又A1A∥B1B,所以BD⊥A1A.又四棱柱的底面为菱形,所以BD⊥AC.因为AC∩A1A=A,所以BD⊥平面A1C1CA.因为BD⊂平面BDEF,所以平面BDEF⊥平面A1C1CA.11.如图,P A垂直于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AD=P A=2,CD=22,E,F分别是AB,PD 的中点.(1)求证:AF∥平面PCE;(2)求证:平面PCE⊥平面PCD;(3)求四面体PECF的体积.(1)证明设G为PC的中点,连结FG,EG.∵F 为PD 的中点,E 为AB 的中点,∴FG 綊12CD ,AE 綊12CD ,∴FG 綊AE , ∴四边形AEGF 为平行四边形,∴AF ∥GE . ∵GE ⊂平面PEC ,AF ⊄平面PEC , ∴AF ∥平面PCE .(2)证明 ∵P A =AD =2,∴AF ⊥PD .又∵P 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 ∴P A ⊥CD .∵AD ⊥CD ,P A ∩AD =A ,∴CD ⊥平面P AD .∵AF ⊂平面P AD ,∴AF ⊥CD .∵PD ∩CD =D ,∴AF ⊥平面PCD ,∴GE ⊥平面PCD .∵GE ⊂平面PEC ,∴平面PCE ⊥平面PCD .(3)解 由(2)知GE ⊥平面PCD , 所以EG 为四面体PEFC 的高,又EG =AF =2,CD =22,S △PCF =12PF ·CD =2, 所以四面体PEFC 的体积V =13S △PCF ·EG =223.。

七年级(下)数学重难点专题训练:平行线中拐点问题模型汇总(40道经典题)

七年级(下)数学重难点专题训练:平行线中拐点问题模型汇总(40道经典题)

七年级下数学重难点专题训练:平行线拐点问题模型汇总模型一:“M”型(猪蹄模型)例:1.(1)如图1,已知AB∥CD,求证:∠BED=∠1+∠2.(2)如图2,已知AB∥CD,写出∠1、∠EGH与∠2、∠BEG之间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如图3,已知AB∥CD,直接写出∠1、∠3、∠5、与∠2、∠4、∠6之间的关系.【分析】(1)过点E作EF∥AB,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3+∠4=∠1+∠2,进而得出∠BED=∠1+∠2;(2)分别过点E、G作EF∥AB,GH∥AB,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1+∠5+∠6=∠3+∠4+∠2,进而得到∠1+∠EGH=∠2+∠BEG;(3)分别过平行线间的折点作AB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1、∠3、∠5与∠2、∠4、∠6之间的关系.【解答】解:(1)证明:如图,过点E作EF∥AB,∵AB∥CD,∴AB∥CD∥EF,∴∠3=∠1,∠4=∠2,∴∠3+∠4=∠1+∠2,即∠BED=∠1+∠2;(2)∠1+∠EGH=∠2+∠BEG,理由如下:如图,分别过点E、G作EF∥AB,GH∥AB,∵AB∥CD,∴AB∥EF∥GH∥CD,∴∠1=∠3,∠4=∠5,∠6=∠2,∴∠1+∠5+∠6=∠3+∠4+∠2,即∠1+∠EGH=∠2+∠BEG;(3)由题可得,向左的角度数之和与向右的角度数之和相等,∴∠1、∠3、∠5与∠2、∠4、∠6之间的关系为:∠1+∠3+∠5=∠2+∠4+∠6.通关训练:2.如图,已知AB∥CD,∠B=30°,∠D=120°.(1)若∠E=60°,则∠F=.(2)请探索∠E与∠F之间满足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2,已知EP平分∠BEF,FG平分∠EFD,反向延长FG交EP于点P,求∠P 的度数.3.如图,AB∥CD,点A,E,B,C不在同一条直线上.(1)如图1,求证:∠E+∠C﹣∠A=180°(2)如图2.直线F A,CP交于点P,且∠BAF=∠BAE,∠DCP=∠DCE.①试探究∠E与∠P的数量关系:②如图3,延长CE交P A于点Q,若AE∥PC,∠BAQ=α(0°<α<22.5°),则∠PQC的度数为(用含α的式子表示)4.如图,已知AB∥CD,现将直角三角形PMN放入图中,其中∠P=90°,PM交AB于点E,PN交CD于点F.(1)当直角三角形PMN所放位置如图①所示时,∠PFD与∠AEM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当直角三角形PMN所放位置如图②所示时,请直接写出∠PFD与∠AEM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3)在(2)的条件下,若MN与CD交于点O,且∠AEM=40°,∠DON=20°,则∠N的度数为.5.已知,AB∥CD.点M在AB上,点N在CD上.(1)如图1中,∠BME、∠E、∠END的数量关系为:;(不需要证明)如图2中,∠BMF、∠F、∠FND的数量关系为:;(不需要证明)(2)如图3中,NE平分∠FND,MB平分∠FME,且2∠E+∠F=180°,求∠FME的度数;(3)如图4中,∠BME=60°,EF平分∠MEN,NP平分∠END,且EQ∥NP,则∠FEQ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化,求出∠FEQ的度数.6.请阅读小明同学在学习平行线这章知识点时的一段笔记,然后解决问题.小明:老师说在解决有关平行线的问题时,如果无法直接得到角的关系,就需要借助辅助线来帮助解答,今天老师介绍了一个“美味”的模型﹣﹣﹣“猪蹄模型”.即已知:如图1,AB∥CD,E为AB、CD之间一点,连接AE,CE得到∠AEC.求证:∠AEC=∠A+∠C.小明笔记上写出的证明过程如下:证明:过点E作EF∥AB,∴∠1=∠A.∵AB∥CD,EF∥AB,∴EF∥CD.∴∠2=∠C.∵∠AEC=∠1+∠2,∴∠AEC=∠A+∠C.请你利用“猪蹄模型”得到的结论或解题方法,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1)如图2,若AB∥CD,∠E=60°,则∠B+∠C+∠F=.(2)如图3,AB∥CD,BE平分∠ABG,CF平分∠DCG,∠G=∠H+27°,E、B、H 共线,F、C、H共线,则∠H=.7.如图1,已知AB∥CD,BP、DP分别平分∠ABD、∠BDC.(1)∠BPD=°;(2)如图2,将BD改为折线BED,BP、DP分别平分∠ABE、∠EDC,其余条件不变,若∠BED=140°,求∠BPD的度数;(3)如图3,若∠BEF=152°,∠EFD=136°,BP、DP分别平分∠ABE、∠CDF,其余条件不变,那么∠BPD=°.8.已知AB∥CD,点E在AB与CD之间.(1)图1中,试说明:∠BED=∠ABE+∠CDE;(2)图2中,∠ABE的平分线与∠CD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请利用(1)的结论说明:∠BED=2∠BFD.(3)图3中,∠ABE的平分线与∠CD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请直接写出∠BED与∠BFD之间的数量关系.9.已知:点E、点G分别在直线AB、直线CD上,点F在两直线外,连接EF、FG (1)如图1,AB∥CD,求证:∠AEF+∠FGC=∠EFG;(2)若直线AB与直线CD不平行,连接EG,且EG同时平分∠BEF和∠FGD如图2,请探索∠AEF、∠FGC、∠EF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10.如图,已知AB∥CD.(1)发现问题:若∠ABF=∠ABE,∠CDF=∠CDE,则∠F与∠E的等量关系为.(2)探究问题:若∠ABF=∠ABE,∠CDF=∠CDE.猜想:∠F与∠E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归纳问题:若∠ABF=∠ABE,∠CDF=∠CDE.直接写出∠F与∠E的等量关系.11.【引入】如图1,已知∠ABC+∠ECB=180°,∠P=∠Q,求证:∠1=∠2.【变式】如图2,AB∥CD,∠1=∠2,求证:∠F=∠M模型二:铅笔模型例:12.模型与应用.【模型】(1)如图①,已知AB∥CD,求证∠1+∠MEN+∠2=360°.【应用】(2)如图②,已知AB∥CD,则∠1+∠2+∠3+∠4+∠5+∠6的度数为.如图③,已知AB∥CD,则∠1+∠2+∠3+∠4+∠5+∠6+…+∠n的度数为.(3)如图④,已知AB∥CD,∠AM1M2的角平分线M1O与∠CM n M n﹣1的角平分线M n O 交于点O,若∠M1OM n=m°.在(2)的基础上,求∠2+∠3+∠4+∠5+∠6+……+∠n ﹣1的度数.(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分析】(1)过点E作EF∥C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2)过E作EQ∥CD,过F作FW∥CD,过G作GR∥CD,过H作HY∥C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Q∥FW∥GR∥HY∥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3)过点O作SR∥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解答】(1)证明:过点E作EF∥CD,∵AB∥CD,∴EF∥AB,∴∠1+∠MEF=180°,同理∠2+∠NEF=180°,∴∠1+∠2+∠MEN=360°;【应用】(2)过E作EQ∥CD,过F作FW∥CD,过G作GR∥CD,过H作HY∥CD,∵CD∥AB,∴EQ∥FW∥GR∥HY∥AB∥CD,∴∠1+∠MEQ=180°,∠QEF+∠EFW=180°,∠WFG+∠FGR=180°,∠RGH+∠GHY=180°,∠YHN+∠6=180°,∴∠1+∠2+∠3+∠4+∠5+∠6=5×180°=900°,同理∠1+∠2+∠3+∠4+∠5+∠6+…+∠n=180°(n﹣1),故答案为:900°,180°(n﹣1);(3)解:过点O作SR∥AB,∵AB∥CD,∴SR∥CD,∴∠AM1O=∠M1OR同理∠C M n O=∠M n OR∴∠A M1O+∠CM n O=∠M1OR+∠M n OR,∴∠A M1O+∠CM n O=∠M1OM n=m°,∵M1O平分∠AM1M2,∴∠AM1M2=2∠A M1O,同理∠CM n M n﹣1=2∠CM n O,∴∠AM1M2+∠CM n M n﹣1=2∠AM1O+2∠CM n O=2∠M1OM n=2m°,又∵∠A M1M2+∠2+∠3+∠4+∠5+∠6+……+∠n﹣1+∠CM n M n﹣1=180°(n﹣1),∠2+∠3+∠4+∠5+∠6+…+∠n﹣1=(180n﹣180﹣2m)°.通关训练:13.如图1,MA1∥NA2,则∠A1+∠A2=度.如图2,MA1∥NA3,则∠A1+∠A2+∠A3=度.如图3,MA1∥NA4,则∠A1+∠A2+∠A3+∠A4=度.如图4,MA1∥NA5,则∠A1+∠A2+∠A3+∠A4+∠A5=度.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图5,MA1∥NA n,则∠A1+∠A2+∠A3+…+∠A n=度.14.如图,AB∥CD,点F在CE上,∠EAF=∠BAF,若∠AEC=105°,∠DCE=115°,求∠AFC的度数.15.直线AB∥CD,E为直线AB、CD之间的一点,完成以下问题:(1)如图1,若∠B=15°,∠BED=90°,则∠D=;(2)如图2,若∠B=α,∠D=β,求出∠BED的度数(用a、β表示);(3)如图3,若∠B=α,∠C=β,则a、β与∠BEC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请猜想证明.16.问题情境:如图1,AB∥CD,∠P AB=135°,∠PCD=125°.求∠APC度数.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求得∠APC的度数.请写出具体求解过程.问题迁移:(1)如图3,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ADP=∠α,∠BCP=∠β.∠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CPD、∠α、∠β间的数量关系.17.如图,BN∥CD,点A是直线BN上一点,P是直线AB与直线CD之间一点,连接AP,PC.(1)求证:∠BAP+∠C=∠P;(2)过点C作CM平分∠PCD,过点C作CE⊥CM交∠NAP的角平分线于点E,过点P作PF∥AE交CM于点F,探索∠CFP和∠AP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在(2)的条件下,若2∠AEC﹣∠CPF=240°,Q是直线CD上一点,请直接写出∠PFQ和∠FQD的数量关系.模型三:钩型(臭脚模型和骨折模型)例:18.(1)如图1,AB∥CD,CF平分∠DCE,若∠DCF=30°,∠E=20°,求∠ABE 的度数;(2)如图2,已知AB∥CD,∠EBF=2∠ABF,CF平分∠DCE,若∠F的2倍与∠E的补角的和为190°,求∠ABE的度数;(3)如图3,若P是(2)中的射线BE上一点,G是CD上任一点,PQ平分∠BPG,PQ∥GN,GM平分∠DGP,若∠B=30°,求∠MGN的度数.【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解:(1)过E作EM∥AB∵AB∥CD∴CD∥EM∥AB∴∠ABE=∠BEM∠DCE=∠CEM∵CF平分∠DCE∴∠DCE=2∠DCF∵∠DCF=30°∴∠DCE=60°∴∠CEM=60°又∵∠CEB=20°∴∠BEM=∠CEM﹣∠CEB=40°∴∠ABE=40°,(2)过E作EM∥AB,过F作FN∥AB∵∠EBF=2∠ABF∴设∠ABF=x,∠EBF=2x,则∠ABE=3x ∵CF平分∠DCE∴设∠DCF=∠ECF=y,则∠DCE=2y∵AB∥CD∴EM∥AB∥CD∴∠DCE=∠CEM=2y∠BEM=∠ABE=3x∴∠CEB=∠CEM﹣∠BEM=2y﹣3x同理∠CFB=y﹣x∵2∠CFB+(180°﹣∠CEB)=190°∴2(y﹣x)+180°﹣(2y﹣3x)=190°∴x=10°∴∠ABE=3x=30°,(3)过P作PL∥AB∵GM平分∠DGP∴设∠DGM=∠PGM=y,则∠DGP=2y ∵PQ平分∠BPG∴设∠BPQ=∠GPQ=x,则∠BPG=2x∵PQ∥QN∴∠PGN=∠GPQ=x∵AB∥CD∴PL∥AB∥CD∴∠GPL=∠DGP=2y∠BPL=∠ABP=30°∵∠BPL=∠GPL﹣∠BPG∴30°=2y﹣2x∴y﹣x=15°∵∠MGN=∠PGM﹣∠PGN=y﹣x∴∠MGN=15°.通关训练:19.已知AM∥CN,点B为平面内一点,AB⊥BC于B.(1)如图1,直接写出∠A和∠C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2,过点B作BD⊥AM于点D,求证:∠ABD=∠C;(3)如图3,在(2)问的条件下,点E、F在DM上,连接BE、BF、CF,BF平分∠DBC,BE平分∠ABD,若∠FCB+∠NCF=180°,∠BFC=3∠DBE,求∠EBC的度数.20.为增强学生体质,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学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引入阳光特色大课间.如图是某同学“抖空竹”时的一个瞬间,王聪把它抽象成如图的数学问题:已知AB∥CD,∠EAB=80°,∠ECD=110°,求∠E的度数.21.如图,BE∥CF,∠A=30°,∠C=80°,求∠B的度数.22.(1)(问题)如图1,若AB∥CD,∠AEP=40°,∠PFD=130°.求∠EPF的度数;(2)(问题迁移)如图2,AB∥CD,点P在AB的上方,问∠PEA,∠PFC,∠EPF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3)(联想拓展)如图3所示,在(2)的条件下,已知∠EPF=α,∠PEA的平分线和∠PFC的平分线交于点G,用含有α的式子表示∠G的度数.23.已知AB∥CD,点E在AB上,点G在CD上,点F在直线AB、CD之间,分别连接EF、FG,∠BEF+∠DGF=2∠EFG.(1)如图1,求∠EFG的度数;(2)如图2,若∠BEF的角平分线与FG的延长线交于点M,求证:∠AEF﹣2∠FME =60°;(3)如图3,已知点P在FG的延长线上,点K在CD上,点N在∠PGC内,分别连接NG,NK.若NK∥EF,∠PGN=2∠NGC,请直接写出∠AEF﹣∠GNK的值.24.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1)如图1,若AB∥CD,点P在AB、CD内部,请写出∠BPD、∠B、∠D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必说明理由);(2)如图2,将直线AB绕点B逆时针方向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Q,利用(1)中的结论求∠BPD、∠B、∠D、∠BQ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如图3,设BF交AC于点M,AE交DF于点N.已知∠AMB=140°,∠ANF=105°,利用(2)中的结论直接写出∠B+∠E+∠F的度数和∠A比∠F大多少度.25.综合探究:已知,AB∥CD,点M、N分别是AB、CD上两点,点G在AB、CD之间,连接MG、NG.(1)如图1,若GM⊥GN,求∠AMG+∠CNG的度数;(2)如图2,若点P是CD下方一点,MG平分∠BMP,ND平分∠GNP,已知∠BMG =40°,求∠MGN+∠MPN的度数.26.已知直线AB∥CD.(1)如图1,请直接写出∠BME、∠E、∠END的数量关系为;(2)如图2,∠ABM=∠MBE,∠CDN=∠NDE,直线MB、ND交于点F,若∠F =10°,求∠E的度数;(3)如图3,∠BME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与∠CNE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试探究∠P与∠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7.如图,已知直线AB∥CD.(1)在图1中,点M在直线AB上,点N在直线CD上,∠BME、∠E、∠END的数量关系是;(不需证明)(2)如图2,若GN平分∠CNE,FE平分∠AMG,且∠G+∠E=60°,求∠AMG的度数;(3)如图3,直线BM平分∠ABE,直线DN平分∠CDE相交于点F,求∠F:∠E的值;(4)若∠ABM=∠MBE,∠CDN=∠NDE,则=.(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28.如图1所示,AB∥CD,E为直线CD下方一点,BF平分∠ABE.(1)求证:∠ABE+∠C﹣∠E=180°.(2)如图2,EG平分∠BEC,过点B作BH∥GE,求∠FBH与∠C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3,CN平分∠ECD,若BF的反向延长线和CN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点M,且∠E+∠M=130°,请直接写出∠E的度数.29.如图,平面内的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1)如图①,已知AB∥CD,求证:∠BPD=∠B+∠D;(提示;可过点P作PO∥AB)(2)如图②,已知AB∥CD,求证:∠B=∠P+∠D.30.如图,AB∥CD,分别探讨下面四个图形中∠APC与∠A,∠C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关系中任意选取一个加以说明.图(1)结论:;图(2)结论:;图(3)结论:;图(4)结论:.你准备证明的是图,请在下面写出证明过程.31.如图1,将两根笔直的细木条MN,EF用图钉固定并平行摆放,将一根橡皮筋拉直后用图钉分别周定在MN,EF上,橡皮筋的两端点分别记为点A,点B.(1)图1中,点P在AB上,若∠1=110°,则∠2=°;(2)P为橡皮筋上一点,用皮筋的弹性拉动橡皮筋,使A,B,P三点不在同一直线,后用图固定点P.①如图2,若点P在两根细木条所在直线之间,且∠1+∠2=90°,试判断线段AP与BP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如图3,若点P在两根细木条所在直线的同侧,且∠1+∠2=90°,∠1=31°,试求∠APB的度数;(3)如图4,P1,P2两点在两根细木条所在直线之间,拉动橡皮筋并固定,若∠1+∠2=90°,则∠AP1P2+∠BP1P2=°.32.阅读下面材料: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C∥BD,点E为直线AC上方一点,连接CE、DE,猜想∠C、∠D、∠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小明发现,可以过点E作MN∥AC来解决问题,如图2,请你完成解答;用学过的知识或参考小明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如图3,AB∥CD,P是平面内一点,连接AP、CP,使AP∥BD,∠APC=100°,BM、CM分别平分∠ABD、∠DCP交于点M,求∠M的度数.33.如图,已知直线MB∥ND,A、C分别为MB、ND上的点,E为直线MB、ND外的一点,连接AE、EC.(1)E在直线MB的上方(如图1),求证:∠AEC+∠ECD=∠EAB;(2)若∠MAE与∠NCE两角的角平分线交于F点,请在图2中将图形补充完整,并直接写出∠AEC与∠AFC之间的数量关系;(3)若∠EAB的角平分线的反向延长线与∠NCE的角平分线交于G点(如图3),且∠AGC比∠AEC的倍多50°,求∠AEC的度数.34.已知直线AB∥CD,E为直线AB、CD外的一点,连接AE、EC.(1)E在直线AB的上方(如图1),求证:∠AEC+∠EAB=∠ECD;(2)∠BAF=2∠EAF,∠DCF=2∠ECF(如图2),求证:∠AEC=∠AFC;(3)若E在直线AB、CD之间,在(2)条件下(如图3),且∠AFC比∠AEC的倍少40°,则∠AEC的度数为(不用写出解答过程).35.如图:已知AB∥DE,若∠ABC=60°,∠CDE=140°,求∠BCD的度数.36.如图,已知AB∥CD,点E在直线AB,CD之间.(1)求证:∠AEC=∠BAE+∠ECD;(2)若AH平分∠BAE,将线段CE沿CD平移至FG.①如图2,若∠AEC=90°,HF平分∠DFG,求∠AHF的度数;②如图3,若HF平分∠CFG,试判断∠AHF与∠AE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7.如图,平面内有两条直线同AB、CD,且AB∥CD,P为一动点.(1)当点P移动到如图(1)的位置时,这时∠APC与∠A,∠C有怎样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点P移动到如图(2)的位置时,这时∠APC与∠A,∠C又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你的理由;(3)当点P移动到如图(3)的位置时,直接写出∠APC与∠A,∠C的关系式;(4)当点P移动到如图(4)的位置时,直接写出∠APC与∠A,∠C的关系式.38.如图所示,已知AB∥CD,分别探讨下面四个图形中,∠APC,∠P AB与∠PCD的关系.39.已知AB∥CD,点P为平面内一点,连接AP、CP.(1)探究:如图(1)∠P AB=145°,∠PCD=135°,则∠APC的度数是;如图(2)∠P AB=45°,∠PCD=60°,则∠APC的度数是.(2)在图2中试探究∠APC,∠P AB,∠P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拓展探究:当点P在直线AB,CD外,如图(3)、(4)所示的位置时,请分别直接写出∠APC,∠P AB,∠PCD之间的数量关系.40.探究:(1)如图a,若AB∥CD,则∠B+∠D=∠E,你能说明为什么吗?(2)反之,若∠B+∠D=∠E,直线AB与CD有什么位置关系?请证明;(3)若将点E移至图b所示位置,此时∠B、∠D、∠E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4)若将E点移至图c所示位置,情况又如何?(5)在图d中,AB∥CD,∠E+∠G与∠B+∠F+∠D又有何关系?(6)在图e中,若AB∥CD,又得到什么结论?七年级下数学重难点专题训练:平行线拐点问题模型汇总1.(1)如图1,已知AB∥CD,求证:∠BED=∠1+∠2.(2)如图2,已知AB∥CD,写出∠1、∠EGH与∠2、∠BEG之间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如图3,已知AB∥CD,直接写出∠1、∠3、∠5、与∠2、∠4、∠6之间的关系.【分析】(1)过点E作EF∥AB,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3+∠4=∠1+∠2,进而得出∠BED=∠1+∠2;(2)分别过点E、G作EF∥AB,GH∥AB,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1+∠5+∠6=∠3+∠4+∠2,进而得到∠1+∠EGH=∠2+∠BEG;(3)分别过平行线间的折点作AB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1、∠3、∠5与∠2、∠4、∠6之间的关系.【解答】解:(1)证明:如图,过点E作EF∥AB,∵AB∥CD,∴AB∥CD∥EF,∴∠3=∠1,∠4=∠2,∴∠3+∠4=∠1+∠2,即∠BED=∠1+∠2;(2)∠1+∠EGH=∠2+∠BEG,理由如下:如图,分别过点E、G作EF∥AB,GH∥AB,∵AB∥CD,∴AB∥EF∥GH∥CD,∴∠1=∠3,∠4=∠5,∠6=∠2,∴∠1+∠5+∠6=∠3+∠4+∠2,即∠1+∠EGH=∠2+∠BEG;(3)由题可得,向左的角度数之和与向右的角度数之和相等,∴∠1、∠3、∠5与∠2、∠4、∠6之间的关系为:∠1+∠3+∠5=∠2+∠4+∠6.2.如图,已知AB∥CD,∠B=30°,∠D=120°.(1)若∠E=60°,则∠F=90°.(2)请探索∠E与∠F之间满足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2,已知EP平分∠BEF,FG平分∠EFD,反向延长FG交EP于点P,求∠P 的度数.【分析】(1)分别过点E,F作EM∥AB,FN∥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EM =30°,∠MEF=∠EFN,∠D+∠DFN=180°,代入数据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EM=30°,∠MEF=∠EFN,由AB∥CD,AB∥FN,得到CD∥FN,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DFN=180°,于是得到结论;(3)过点F作FH∥EP,设∠BEF=2x°,则∠EFD=(2x+3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PEF=∠BEF=x°,∠EFG=∠EFD=(x+15)°,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PEF=∠EFH=x°,∠P=∠HFG,于是得到结论.【解答】解:(1)如图1,分别过点E,F作EM∥AB,FN∥AB,∴EM∥AB∥FN,∴∠B=∠BEM=30°,∠MEF=∠EFN,又∵AB∥CD,AB∥FN,∴CD∥FN,∴∠D+∠DFN=180°,又∵∠D=120°,∴∠DFN=60°,∴∠BEF=∠MEF+30°,∠EFD=∠EFN+60°,∴∠EFD=∠MEF+60°∴∠EFD=∠BEF+30°=90°;故答案为:90°;(2)如图1,分别过点E,F作EM∥AB,FN∥AB,∴EM∥AB∥FN,∴∠B=∠BEM=30°,∠MEF=∠EFN,又∵AB∥CD,AB∥FN,∴CD∥FN,∴∠D+∠DFN=180°,又∵∠D=120°,∴∠DFN=60°,∴∠BEF=∠MEF+30°,∠EFD=∠EFN+60°,∴∠EFD=∠MEF+60°,∴∠EFD=∠BEF+30°;(3)如图2,过点F作FH∥EP,由(2)知,∠EFD=∠BEF+30°,设∠BEF=2x°,则∠EFD=(2x+30)°,∵EP平分∠BEF,GF平分∠EFD,∴∠PEF=∠BEF=x°,∠EFG=∠EFD=(x+15)°,∵FH∥EP,∴∠PEF=∠EFH=x°,∠P=∠HFG,∵∠HFG=∠EFG﹣∠EFH=15°,∴∠P=15°.3.如图,AB∥CD,点A,E,B,C不在同一条直线上.(1)如图1,求证:∠E+∠C﹣∠A=180°(2)如图2.直线F A,CP交于点P,且∠BAF=∠BAE,∠DCP=∠DCE.①试探究∠E与∠P的数量关系:②如图3,延长CE交P A于点Q,若AE∥PC,∠BAQ=α(0°<α<22.5°),则∠PQC的度数为180°﹣8α(用含α的式子表示)【分析】(1)如图1,过E作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①设∠BAF=x,∠BAE=3x,∠DCP=y,∠DCE=3y,由(1)知,∠E=180°﹣∠C+∠A=180°﹣3(y﹣x),如图2,过P作PG∥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②如图3,过P作PG∥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如图1,过E作EF∥AB,∵AB∥CD,∴AB∥EF∥CD,∴∠AEF=∠A,∠C+∠FEC=180°,∴∠E=∠AEF+∠FEC=∠A+180°﹣∠C,即∠E+∠C﹣∠A=180°;(2)①∵∠BAF=∠BAE,∠DCP=∠DCE,∴设∠BAF=x,∠BAE=3x,∠DCP=y,∠DCE=3y,由(1)知,∠E=180°﹣∠C+∠A=180°﹣3(y﹣x),如图2,过P作PG∥CD,∵AB∥CD,∴AB∥PG,∴∠GP A=∠BAF=x,∠GPC=∠PCD=y,∴∠APC=y﹣x,即∠E=180°﹣3∠P;②如图3,过P作PG∥CD,∵∠BAQ=α,∴∠QAE=2α,∵AE∥PC,∴∠QAE=∠APC=2α,由①知,∠AEC=180°﹣3∠APC=180°﹣6α,∴∠PQC=∠AEC﹣∠QAE=180°﹣6α﹣2α=180°﹣8α,故答案为:180°﹣8α.4.如图,已知AB∥CD,现将直角三角形PMN放入图中,其中∠P=90°,PM交AB于点E,PN交CD于点F.(1)当直角三角形PMN所放位置如图①所示时,∠PFD与∠AEM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当直角三角形PMN所放位置如图②所示时,请直接写出∠PFD与∠AEM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3)在(2)的条件下,若MN与CD交于点O,且∠AEM=40°,∠DON=20°,则∠N的度数为30°.【分析】(1)作PH∥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EM=∠HPM,∠PFD=∠HPN,根据∠MPN=90°解答;(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PFD+∠BHN=180°,根据∠P=90°解答;(3)根据对顶角相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求解.【解答】解:(1)如图①,作PH∥AB,则∠AEM=∠HPM,∵AB∥CD,PH∥AB,∴PH∥CD,∴∠PFD=∠HPN,∵∠MPN=90°,∴∠PFD+∠AEM=90°,故答案为:∠PFD+∠AEM=90°;(2)猜想:∠PFD﹣∠AEM=90°;理由如下:∵AB∥CD,∴∠PFD+∠BHN=180°,∵∠BHN=∠PHE,∴∠PFD+∠PHE=180°,∵∠P=90°,∴∠PHE+∠PEB=90°,∵∠PEB=∠AEM,∴∠PHE+∠AEM=90°,∴∠PFD﹣∠AEM=90°;(3)∵∠P=90°,∠PEB=∠AEM=40°,∴∠PHE=90°﹣∠PEB=90°﹣40°=50°,∵AB∥CD,∴∠HFO=∠PHE=50°,∵∠DON=20°,∴∠N=∠HFO﹣∠DON=30°.故答案为:30°.5.已知,AB∥CD.点M在AB上,点N在CD上.(1)如图1中,∠BME、∠E、∠END的数量关系为:∠BME=∠MEN﹣∠END;(不需要证明)如图2中,∠BMF、∠F、∠FND的数量关系为:∠BMF=∠MFN+∠FND;(不需要证明)(2)如图3中,NE平分∠FND,MB平分∠FME,且2∠E+∠F=180°,求∠FME的度数;(3)如图4中,∠BME=60°,EF平分∠MEN,NP平分∠END,且EQ∥NP,则∠FEQ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化,求出∠FEQ的度数.【分析】(1)过E作EH∥AB,易得EH∥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过F作FH∥AB,易得FH∥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求解;(2)根据(1)的结论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2(∠BME+∠END)+∠BMF﹣∠FND=180°,可求解∠BMF=60°,进而可求解;(3)根据培训心得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推知∠FEQ=∠BME,进而可求解.【解答】解:(1)过E作EH∥AB,如图1,∴∠BME=∠MEH,∵AB∥CD,∴HE∥CD,∴∠END=∠HEN,∴∠MEN=∠MEH+∠HEN=∠BME+∠END,即∠BME=∠MEN﹣∠END.如图2,过F作FH∥AB,∴∠BMF=∠MFK,∵AB∥CD,∴FH∥CD,∴∠FND=∠KFN,∴∠MFN=∠MFK﹣∠KFN=∠BMF﹣∠FND,即:∠BMF=∠MFN+∠FND.故答案为∠BME=∠MEN﹣∠END;∠BMF=∠MFN+∠FND.(2)由(1)得∠BME=∠MEN﹣∠END;∠BMF=∠MFN+∠FND.∵NE平分∠FND,MB平分∠FME,∴∠FME=∠BME+∠BMF,∠FND=∠FNE+∠END,∵2∠MEN+∠MFN=180°,∴2(∠BME+∠END)+∠BMF﹣∠FND=180°,∴2∠BME+2∠END+∠BMF﹣∠FND=180°,即2∠BMF+∠FND+∠BMF﹣∠FND=180°,解得∠BMF=60°,∴∠FME=2∠BMF=120°;(3)∠FEQ的大小没发生变化,∠FEQ=30°.由(1)知:∠MEN=∠BME+∠END,∵EF平分∠MEN,NP平分∠END,∴∠FEN=∠MEN=(∠BME+∠END),∠ENP=∠END,∵EQ∥NP,∴∠NEQ=∠ENP,∴∠FEQ=∠FEN﹣∠NEQ=(∠BME+∠END)﹣∠END=∠BME,∵∠BME=60°,∴∠FEQ=×60°=30°.6.请阅读小明同学在学习平行线这章知识点时的一段笔记,然后解决问题.小明:老师说在解决有关平行线的问题时,如果无法直接得到角的关系,就需要借助辅助线来帮助解答,今天老师介绍了一个“美味”的模型﹣﹣﹣“猪蹄模型”.即已知:如图1,AB∥CD,E为AB、CD之间一点,连接AE,CE得到∠AEC.求证:∠AEC=∠A+∠C.小明笔记上写出的证明过程如下:证明:过点E作EF∥AB,∴∠1=∠A.∵AB∥CD,EF∥AB,∴EF∥CD.∴∠2=∠C.∵∠AEC=∠1+∠2,∴∠AEC=∠A+∠C.请你利用“猪蹄模型”得到的结论或解题方法,完成下面的两个问题.(1)如图2,若AB∥CD,∠E=60°,则∠B+∠C+∠F=240°.(2)如图3,AB∥CD,BE平分∠ABG,CF平分∠DCG,∠G=∠H+27°,E、B、H 共线,F、C、H共线,则∠H=51°.【分析】(1)由EM∥AB,FN∥EM,FN∥CD分别得∠1=∠B,∠2=∠3,∠4+∠C=180°,由角的和差计算∠B+∠C+∠F的度数为240°;(2)由角平分线得∴∠ABG=2∠1,∠DCG=2∠4,根据直线EF∥AB,EF∥CD得2∠1+∠7=180°,2∠4+∠8=180°,等式的性质得2(∠1+∠4)=∠BGC+180°;直线MN∥AB,MN∥CD得∠1=∠5,∠4=∠6,等量代换2(∠5+∠6)=∠BGC+180°,又因∠BGC=∠BHC+27°求得∠BHC的度数为51°.【解答】解:(1)过点E、F分别作EM∥AB,FN∥AB,如图2所示:∵EM∥AB,∴∠1=∠B,又∵FN∥AB,∴FN∥EM,∴∠2=∠3,又∵AB∥CD,∴FN∥CD,∴∠4+∠C=180°,又∵∠BEF=∠1+∠2,∠EFC=∠3+∠4,∠BEF=60°∴∠B+∠EFC+∠C=∠1+∠3+∠4+∠C=(∠1+∠2)+(∠4+∠C)=60°+180°=240°;(2)过点G、H作EF∥AB,MN∥AB,如图3所示:∵BE平分∠ABG,CF平分∠DCG,∴∠ABG=2∠1,∠DCG=2∠4,又∵EF∥AB,∴2∠1+∠7=180°,又∵AB∥CD,∴EF∥CD,∴2∠4+∠8=180°,∴∠7+∠8=360°﹣2(∠1+∠4),又∵∠7+∠8+∠BGC=180°,∴2(∠1+∠4)=∠BGC+180°,又∵MN∥AB,∴∠1=∠5,又∵AB∥CD,∴MN∥CD,∴∠4=∠6,∴2(∠5+∠6)=∠BGC+180°,又∵∠5+∠6+∠BHC=180°,∴∠BGC+2∠BHC=180°,又∠BGC=∠BHC+27°,∴3∠BHC+27°=180°,∴∠BHC=51°;故答案为:240°,51°.7.如图1,已知AB∥CD,BP、DP分别平分∠ABD、∠BDC.(1)∠BPD=90°°;(2)如图2,将BD改为折线BED,BP、DP分别平分∠ABE、∠EDC,其余条件不变,若∠BED=140°,求∠BPD的度数;(3)如图3,若∠BEF=152°,∠EFD=136°,BP、DP分别平分∠ABE、∠CDF,其余条件不变,那么∠BPD=54°.【分析】(1)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D+∠BDC=∠18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PBD+∠PDB的度数,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连接BD,先求出∠EBD+∠EDB的度数,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BD+∠CDB的度数,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PBE+∠PDE的度数,根据∠BPD=180°﹣∠PBE﹣PDE﹣∠EBD﹣∠EDB即可得出结论.(3)连接BD,先求出∠EBD+∠FDB的度数,再求出∠PBE+∠PDF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解答】解:(1)∵AB∥CD,∴∠ABD+∠BDC=∠180°,∵BP、DP分别平分∠ABD、∠BDC,∴∠PBD+∠PDB=90°,∴∠BPD=180°﹣90°=90°.(2)连接BD,∵∠BED=140°,∴∠EBD+∠EDB=40°,∵AB∥CD,∴∠ABD+∠CDB=180°,∵BP、DP分别平分∠ABE、∠EDC,∴∠PBE=∠ABE,∠PDE=∠CDE,∴∠PBE+∠PDE=×(180°﹣40°)=70°,∴∠BPD=180°﹣∠PBE﹣PDE﹣∠EBD﹣∠EDB=70°.(3)连接BD,∵∠BEF=152°,∠EFD=136°,∴∠EBD+∠FDB=360°﹣(152°+136°)=72°,∵BP、DP分别平分∠ABE、∠FDC,∴∠PBE=∠ABE,∠PDF=∠CDF,∴∠PBE+∠PDF=×(180°﹣72°)=54°,∴∠BPD=180°﹣(∠EBD+∠FDB)﹣(∠PBE+∠PDF)=54°.故答案为:90;54°.8.已知AB∥CD,点E在AB与CD之间.(1)图1中,试说明:∠BED=∠ABE+∠CDE;(2)图2中,∠ABE的平分线与∠CD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请利用(1)的结论说明:∠BED=2∠BFD.(3)图3中,∠ABE的平分线与∠CD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请直接写出∠BED与∠BFD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1)图1中,过点E作EG∥AB,则∠BEG=∠ABE,根据AB∥CD,EG∥AB,所以CD∥EG,所以∠DEG=∠CDE,进而可得∠BED=∠ABE+∠CDE;(2)图2中,根据∠ABE的平分线与∠CD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结合(1)的结论即可说明:∠BED=2∠BFD;(3)图3中,根据∠ABE的平分线与∠CD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E作EG∥AB,则∠BEG+∠ABE=180°,因为AB∥CD,EG∥AB,所以CD∥EG,所以∠DEG+∠CDE =180°,再结合(1)的结论即可说明∠BED与∠BFD之间的数量关系.【解答】解:(1)如图1中,过点E作EG∥AB,则∠BEG=∠ABE,因为AB∥CD,EG∥AB,所以CD∥EG,所以∠DEG=∠CDE,所以∠BEG+∠DEG=∠ABE+∠CDE,即∠BED=∠ABE+∠CDE;(2)图2中,因为BF平分∠ABE,所以∠ABE=2∠ABF,因为DF平分∠CDE,所以∠CDE=2∠CDF,所以∠ABE+∠CDE=2∠ABF+2∠CDF=2(∠ABF+∠CDF),由(1)得:因为AB∥CD,所以∠BED=∠ABE+∠CDE,∠BFD=∠ABF+∠CDF,所以∠BED=2∠BFD.(3)∠BED=360°﹣2∠BFD.图3中,过点E作EG∥AB,则∠BEG+∠ABE=180°,因为AB∥CD,EG∥AB,所以CD∥EG,所以∠DEG+∠CDE=180°,所以∠BEG+∠DEG=360°﹣(∠ABE+∠CDE),即∠BED=360°﹣(∠ABE+∠CDE),因为BF平分∠ABE,所以∠ABE=2∠ABF,因为DF平分∠CDE,所以∠CDE=2∠CDF,∠BED=360°﹣2(∠ABF+∠CDF),由(1)得:因为AB∥CD,所以∠BFD=∠ABF+∠CDF,所以∠BED=360°﹣2∠BFD.9.已知:点E、点G分别在直线AB、直线CD上,点F在两直线外,连接EF、FG (1)如图1,AB∥CD,求证:∠AEF+∠FGC=∠EFG;(2)若直线AB与直线CD不平行,连接EG,且EG同时平分∠BEF和∠FGD如图2,请探索∠AEF、∠FGC、∠EF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过F作FQ∥AB,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AEF+∠FGC=∠EFQ+∠GFQ=∠EFG;(2)延长AB,CD,交于点P,依据∠FEP=180°﹣∠AEF,∠FGP=180°﹣∠FGC,即可得到∠FEP+∠FGP=360°﹣(∠AEF+∠FGC),再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即可得到四边形EFGP中,∠F+∠P=360°﹣(∠FEP+∠FGP)=∠AEF+∠FGC,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1)如图1,过F作FQ∥AB,∵AB∥CD,∴FQ∥CD,∴∠AEF=∠QFE,∠FGC=∠GFQ,∴∠AEF+∠FGC=∠EFQ+∠GFQ=∠EFG;(2)如图2,延长AB,CD,交于点P,∵EG同时平分∠BEF和∠FGD,∴∠FEG=∠PEG,∠FGE=∠PGE,∴∠F=∠P,∵∠FEP=180°﹣∠AEF,∠FGP=180°﹣∠FGC,∴∠FEP+∠FGP=360°﹣(∠AEF+∠FGC),∵四边形EFGP中,∠F+∠P=360°﹣(∠FEP+∠FGP)=360°﹣[360°﹣(∠AEF+∠FGC)]=∠AEF+∠FGC,即2∠EFG=∠AEF+∠FGC.10.如图,已知AB∥CD.(1)发现问题:若∠ABF=∠ABE,∠CDF=∠CDE,则∠F与∠E的等量关系为∠BED=2∠BFD.(2)探究问题:若∠ABF=∠ABE,∠CDF=∠CDE.猜想:∠F与∠E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3)归纳问题:若∠ABF=∠ABE,∠CDF=∠CDE.直接写出∠F与∠E的等量关系.【分析】(1)首先连接FE并延长,易得∠BED=∠BFD+∠EBF+∠EDF,又由BF、DF 分别平分∠ABE、∠CDE,以及(1)的结论,易证得∠BED=2∠BFD;(2)过点E、F分别作AB的平行线EG、FH,由平行线的传递性可得AB∥EG∥FH∥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BF=∠BFH,∠CDF=∠DFH,根据已知条件即可得到结论.(3)由(1)(2)即可得出∠F与∠E的等量关系.【解答】解:(1)∠BED=2∠BFD.证明:连接FE并延长,∵∠BEG=∠BFE+∠EBF,∠DEG=∠DFE+∠EDF,∴∠BED=∠BFD+∠EBF+∠EDF,∵BF、DF分别平分∠ABE、∠CDE,∴∠ABE+∠CDE=2(∠EBF+∠EDF),∵∠BED=∠ABE+∠CDE,∴∠EBF+∠EDF=∠BED,∴∠BED=∠BFD+∠BED,∴∠BED=2∠BFD;(2)过点E、F分别作AB的平行线EG、FH,由平行线的传递性可得AB∥EG∥FH∥CD,∵AB∥FH,∴∠ABF=∠BFH,∵FH∥CD,∴∠CDF=∠DFH,∴∠BFD=∠DFH+∠BFH=∠CDF+∠ABF;同理可得∠BED=∠DEG+∠BEG=∠ABE+∠CDE;∵∠BFD=∠DFH+∠BFH=∠CDF+∠ABF=(∠ABE+∠CDE)=∠BED,∴∠BED=3∠BFD.(3)由(1)(2)可得∠BED=n∠BFD.11.【引入】如图1,已知∠ABC+∠ECB=180°,∠P=∠Q,求证:∠1=∠2.【变式】如图2,AB∥CD,∠1=∠2,求证:∠F=∠M【分析】【引入】先判定AB∥DE,则∠ABC=∠BCD,再由∠P=∠Q,则∠PBC=∠QCB,从而得出∠1=∠2.【变式】延长EF交CD于G,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1=∠EGD,进而得出∠EGD=∠2,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得出答案.【解答】【引入】证明:∵∠ABC+∠ECB=180°,∴AB∥DE,∴∠ABC=∠BCD,∵∠P=∠Q,∴PB∥CQ,∴∠PBC=∠BCQ,∵∠1=∠ABC﹣∠PBC,∠2=∠BCD﹣∠BCQ,∴∠1=∠2.【变式】证明:延长EF交CD于G,如图:∵AB∥CD,∴∠1=∠EGD∵∠1=∠2,∴∠EGD=∠2∴EF∥MN,∴∠EFM=∠M.12.模型与应用.【模型】(1)如图①,已知AB∥CD,求证∠1+∠MEN+∠2=360°.【应用】(2)如图②,已知AB∥CD,则∠1+∠2+∠3+∠4+∠5+∠6的度数为900°.如图③,已知AB∥CD,则∠1+∠2+∠3+∠4+∠5+∠6+…+∠n的度数为180°(n﹣1).(3)如图④,已知AB∥CD,∠AM1M2的角平分线M1O与∠CM n M n﹣1的角平分线M n O 交于点O,若∠M1OM n=m°.在(2)的基础上,求∠2+∠3+∠4+∠5+∠6+……+∠n ﹣1的度数.(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分析】(1)过点E作EF∥C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2)过E作EQ∥CD,过F作FW∥CD,过G作GR∥CD,过H作HY∥C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Q∥FW∥GR∥HY∥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3)过点O作SR∥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解答】(1)证明:过点E作EF∥CD,∵AB∥CD,∴EF∥AB,∴∠1+∠MEF=180°,同理∠2+∠NEF=180°,∴∠1+∠2+∠MEN=360°;【应用】(2)过E作EQ∥CD,过F作FW∥CD,过G作GR∥CD,过H作HY∥CD,∵CD∥AB,∴EQ∥FW∥GR∥HY∥AB∥CD,∴∠1+∠MEQ=180°,∠QEF+∠EFW=180°,∠WFG+∠FGR=180°,∠RGH+∠GHY=180°,∠YHN+∠6=180°,∴∠1+∠2+∠3+∠4+∠5+∠6=5×180°=900°,同理∠1+∠2+∠3+∠4+∠5+∠6+…+∠n=180°(n﹣1),故答案为:900°,180°(n﹣1);(3)解:过点O作SR∥AB,∵AB∥CD,∴SR∥CD,∴∠AM1O=∠M1OR同理∠C M n O=∠M n OR∴∠A M1O+∠CM n O=∠M1OR+∠M n OR,∴∠A M1O+∠CM n O=∠M1OM n=m°,∵M1O平分∠AM1M2,∴∠AM1M2=2∠A M1O,同理∠CM n M n﹣1=2∠CM n O,∴∠AM1M2+∠CM n M n﹣1=2∠AM1O+2∠CM n O=2∠M1OM n=2m°,又∵∠A M1M2+∠2+∠3+∠4+∠5+∠6+……+∠n﹣1+∠CM n M n﹣1=180°(n﹣1),∠2+∠3+∠4+∠5+∠6+…+∠n﹣1=(180n﹣180﹣2m)°.13.如图1,MA1∥NA2,则∠A1+∠A2=180度.如图2,MA1∥NA3,则∠A1+∠A2+∠A3=360度.如图3,MA1∥NA4,则∠A1+∠A2+∠A3+∠A4=540度.如图4,MA1∥NA5,则∠A1+∠A2+∠A3+∠A4+∠A5=720度.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图5,MA1∥NA n,则∠A1+∠A2+∠A3+…+∠A n=180(n﹣1)度.【分析】首先过各点作MA1的平行线,由MA1∥NA2,可得各线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得答案,注意找到规律:MA1∥NA n,则∠A1+∠A2+∠A3+…+∠A n=180(n﹣1)度是关键.【解答】解:如图1,∵MA1∥NA2,∴∠A1+∠A2=180°.如图2,过点A2作A2C1∥A1M,∵MA1∥NA3,∴A2C1∥A1M∥NA3,∴∠A1+∠A1A2C1=180°,∠C1A2A3+∠A3=180°,∴∠A1+∠A2+∠A3=360°.如图3,过点A2作A2C1∥A1M,过点A3作A3C2∥A1M,∵MA1∥NA3,∴A2C1∥A3C2∥A1M∥NA3,∴∠A1+∠A1A2C1=180°,∠C1A2A3+∠A2A3C2=180°,∠C2A3A4+∠A4=180°,∴∠A1+∠A2+∠A3+∠A4=540°.如图4,过点A2作A2C1∥A1M,过点A3作A3C2∥A1M,过点A4作A4C3∥A1M,∵MA1∥NA5,∴A2C1∥A3C2∥A4C3∥NA5,∴∠A1+∠A1A2C1=180°,∠C1A2A3+∠A2A3C2=180°,∠C2A3A4+∠A3A4C3=180°∠C3A4A5+∠A5=180°,∴∠A1+∠A2+∠A3+∠A4+∠A5=720°.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规律:如图5,MA1∥NA n,则∠A1+∠A2+∠A3+…+∠A n=180(n ﹣1)度.故答案为:180,360,540,720,180(n﹣1).14.如图,AB∥CD,点F在CE上,∠EAF=∠BAF,若∠AEC=105°,∠DCE=115°,求∠AFC的度数.【分析】过点E作EM∥AB,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MEC=65°,从而得到∠AEM=4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EAB=180°﹣∠AEM=140°,进而得到∠EAF=35°,最后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即可求解.【解答】解:如图,过点E作EM∥AB,∵AB∥CD,∴EM∥CD,∴∠MEC+∠DCE=180°,∵∠DCE=115°,∴∠MEC=180°﹣115°=65°,∵∠AEC=∠MEC+∠AEM,∠AEC=105°,∴∠AEM=40°,∵EM∥AB,∴∠AEM+∠EAB=180°,∴∠EAB=180°﹣∠AEM=140°,∵∠EAB=∠EAF+∠BAF,∠EAF=∠BAF,∴∠EAF+3∠EAF=140°,∴∠EAF=35°,∴∠AFC=∠EAF+∠AEC=35°+105°=140°.15.直线AB∥CD,E为直线AB、CD之间的一点,完成以下问题:(1)如图1,若∠B=15°,∠BED=90°,则∠D=75°;(2)如图2,若∠B=α,∠D=β,求出∠BED的度数(用a、β表示);(3)如图3,若∠B=α,∠C=β,则a、β与∠BEC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请猜想证明.【分析】(1)过E作EF∥AB,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进行计算;(2)过E作EF∥AB,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进行计算;(3)过点E作EF∥AB,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以及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进行计算.【解答】解:(1)过E作EF∥AB,∵AB∥CD,∴EF∥CD,∵∠B=15°,∴∠BEF=15°,又∵∠BED=90°,∴∠DEF=75°,∵EF∥CD,∴∠D=75°,故答案为:75°;(2)过E作EF∥AB,∵AB∥CD,∴EF∥CD,∴∠B+∠BEF+∠DEF+∠D=360°,又∵∠B=α,∠D=β,∴∠BED=∠BEF+∠DEF=360°﹣α﹣β,故答案为:∠BED=360°﹣α﹣β;(3)猜想:∠BEC=180°﹣α+β.证明:过点E作EF∥AB,则∠BEF=180°﹣∠B=180°﹣α,∵AB∥EF,AB∥CD,∴EF∥CD,∴∠CEF=∠C=β,∴∠BEC=∠BEF+∠CEF=180°﹣α+β.16.问题情境:如图1,AB∥CD,∠P AB=135°,∠PCD=125°.求∠APC度数.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求得∠APC的度数.请写出具体求解过程.问题迁移:(1)如图3,AD∥BC,点P在射线OM上运动,当点P在A、B两点之间运动时,∠ADP=∠α,∠BCP=∠β.∠CPD、∠α、∠β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A、B两点外侧运动时(点P与点A、B、O三点不重合),请你直接写出∠CPD、∠α、∠β间的数量关系.【分析】过P作PE∥AB,构造同旁内角,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APC=45°+55°=100°.(1)过P作PE∥AD交CD于E,推出AD∥P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答案;(2)分两种情况:①点P在A、M两点之间,②点P在B、O两点之间,分别画出图形,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α=∠DPE,∠β=∠CPE,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过P作PE∥AB,∵AB∥CD,∴PE∥AB∥CD,∴∠APE=180°﹣∠A=45°,∠CPE=180°﹣∠C=55°,∴∠APC=45°+55°=100°;(1)∠CPD=∠α+∠β,理由如下:。

利用平行线的原理的应用

利用平行线的原理的应用

利用平行线的原理的应用1. 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平行线是指在一个平面上,它们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

•平行线具有以下性质:–平行线上的任意两点与第三条平行线上的任意两点,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平行线截取的两条平行线上的单位长度相互成比例。

2. 利用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平行线的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场景,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常见的应用。

2.1 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利用平行线的原理可以实现以下应用:- 建筑物的垂直度检测:通过在建筑物上下两个点上分别测量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再利用平行线的原理可以计算出建筑物的垂直度。

- 斜面的斜率计算:在修建斜坡、楼梯等场景中,可以通过在斜坡上取两个平行线上的相对高度差和水平距离,利用平行线的原理计算斜面的斜率。

2.2 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平行线的原理在艺术设计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 透视画:利用平行线的收敛特性,艺术家可以通过绘制一条或多条与画面上的水平线平行但与垂直线不平行的线来表达远近的关系,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效果。

- 交错图案:利用平行线的重复和间距关系,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有趣的交错图案,运用于服装、家居等设计中。

2.3 地理导航中的应用平行线的原理在地理导航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地图坐标系:地球是一个球体,为了在地图上精确表示地球上的位置,常常采用经纬度坐标系。

经线是平行线,纬线是经线的副线,通过经纬度坐标系能够准确标示地球上的任意地点。

- 路线规划:在导航系统中,利用平行线的原理可以计算两点之间最短的路径,通过选择与目标路径相近的平行线路线,可以更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3. 结语平行线的原理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建筑工程、艺术设计还是地理导航,利用平行线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所以,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原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应用题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应用题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应用题平行线与垂直线是几何学中常见的两种特殊线段。

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从建筑设计到导航系统的运作都离不开它们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平行线与垂直线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一、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平行线与垂直线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应用特别重要。

首先,平行线的运用可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

例如,在设计大厦的柱子时,必须确保柱子之间的距离保持平行,这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固性,防止因结构不牢固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其次,垂直线对于建筑物的垂直度也至关重要。

在建造高楼大厦时,建筑师常常使用铅垂线工具来保证墙壁的垂直度。

只有保持墙壁的垂直度,才能确保建筑物整体的稳定性和质量。

二、地图导航系统中的平行线与垂直线应用在现代社会,地图导航系统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

平行线与垂直线在地图导航系统中的应用则体现在道路规划和定位方面。

道路规划中,平行线的概念被广泛运用。

通过绘制平行线,可以划定不同车道的范围,使驾驶员根据车道变换行驶方向。

此外,通过平行线还可以划定交叉口的转弯弧度,确保车辆在转弯时行驶轨迹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垂直线在地图导航系统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垂直线,可以标注地面上每个位置的经度和纬度。

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导航系统精确地定位自己的位置,并找到目的地的最佳路线。

三、物理学中的平行线与垂直线应用物理学也是平行线与垂直线应用广泛的领域之一。

在物理学中,平行线与垂直线经常被用来分析力的作用方向和力矩的大小。

对于力的作用方向的分析,平行线是重要的工具。

通过观察不同力线的方向,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所受的外力是平行还是垂直于物体表面。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物体受力情况,从而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

而在力矩的计算中,垂直线则被广泛应用。

力矩又称为转矩,它是一种旋转力的计量。

通过绘制垂直线,我们可以准确计算力矩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对物体的旋转运动做出预测和分析。

综上所述,平行线与垂直线在建筑设计、地图导航系统和物理学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年级数学认识平行线的应用题

一年级数学认识平行线的应用题

一年级数学认识平行线的应用题平行线是初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应用题,帮助一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知识。

1. 题目一:两条平行线AB和CD上分别有一个点E和F,如图所示。

若∠ABC = 80°,求解∠CDF的度数。

(插入图片)解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在直线AB上,点E和F都分别与直线CD平行,因此可以得出∠ABE = ∠CDF,同时由于平行线的性质,∠ABE 与∠ABC互补,即∠ABE = 180° - ∠ABC = 180° - 80° = 100°。

因此,根据相等角的性质,∠CDF = ∠ABE = 100°。

2. 题目二:下图中的AB和CD是平行线,若∠A = 60°,求解∠BCD的度数。

(插入图片)解析:由于AB和CD是平行线,根据平行线性质可知∠A和∠BCD是同位角,它们的度数相等。

因此,∠BCD = ∠A = 60°。

3. 题目三:下图中的AB和CD是平行线,AE和CF是平行线段,若∠BCE = 30°,求解∠BAE的度数。

(插入图片)解析:由于AB和CD是平行线,AE和CF是平行线段,根据平行线性质可知∠BCE和∠BAE是内错角。

由于内错角互补,∠BCE + ∠BAE = 180°。

已知∠BCE = 30°,代入得到30° + ∠BAE = 180°,解方程可得∠BAE = 150°。

4. 题目四:下图中的AB和CD是平行线,EF和GH是平行线段,若∠EFG = 45°,求解∠GHI的度数。

(插入图片)解析:由于AB和CD是平行线,EF和GH是平行线段,根据平行线性质可知∠EFG和∠GHI是内错角。

由于内错角互补,∠EFG + ∠GHI = 180°。

已知∠EFG = 45°,代入得到45° + ∠GHI = 180°,解方程可得∠GHI = 135°。

平行线问题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认识平行教案

平行线问题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认识平行教案

平行线问题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认识平行教案。

1.平行线问题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平行线问题是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例如,在设计一个大厅时,设计师需要确保地面上的平行线是相互平行的,以保证整个大厅的对称性和美观性。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平行线对场地规划和建筑结构的影响。

在建筑结构方面,平行线问题经常涉及到柱子、屋顶和墙壁等的设计。

设计师需要保这些构件的平行线是相互平行的,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结构合理性。

此外,在设计楼梯时,设计师也需要考虑平行线对楼梯的布置和斜度的影响。

2.平行线问题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平行线问题同样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例如,在道路规划中,设计师需要考虑道路和建筑的平行线问题,以保证道路的宽敞和通畅。

此外,在建筑群规划中,平行线问题也是被广泛关注的。

在城市规划中,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平行线对城市环境和景观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平行线问题经常涉及到建筑高度和位置的规划。

为了保持城市的美观和宜居性,设计师需要确保建筑的平行线和相邻建筑的平行线相互协调配合,并避免出现冲突和不和谐的情况。

3.平行教案的认识平行教案是一种教育教学工具,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问题。

通过平行教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并学会应用平行线解决复杂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问题。

平行教案的设计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讲解、演示、实践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问题。

通过平行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总结平行线问题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设计师和规划师需要深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美观性。

同时,平行教案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行线问题,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应用问题一例
下面这个问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

例1 如果在A、B之间有两条彼此不平行的河流,假定每条河的河岸线基本互相平行,要分别在这两条河上建两座与河岸垂直的桥,希望使A村到B村的路程最近,试问桥架在哪里?假定它们的位置如图1所示。

分析:对于这样复杂的一个实际问题,一时无法找到解题思路,我们可以采用简化、退化的方法来探索思路。

首先我们把上面这个问题简比成下面这个较易解决的问题。

例2 在一条河的两侧有两个村落A及B,河的两岸基本上互相平行,现在要在河上架一座和岸边垂直的桥,那么桥架在哪里,才能使从A村到B村的路程最近?两村及河的位置如图2所示。

分析:河的两岸基本上互相平行,可看作河的宽度是一定的。

如何确定建桥的位置呢?我们再退化处理例2这个问题。

把河看作是没有宽度的直线l1,那么我们只要连接A、B,则AB与河l1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为此有下面的解法。

解:如图3,从A处向河岸l2引一条垂线,在这条垂线上取一点C,使AC的长等于河的宽度,连结CB,则CB与l1的交点E就是要找的点,由E点做ED垂直于岸边l2,交l2于点D,DE就是桥所在的位置。

下面我们来证明折线ADEB最短。

证明:设在岸边l2上任取一点G,然后把桥建在GN处,连结AG、GN、NB、AD。

∴AC GN,AC DE,四边形ADEC和叫边形AGNC都是平行四边形。

折线ADEB=AC+CB,
折线AGNB=AC+CN+NB,
CN+NB>CB。

这就是说把桥架在DE处,就能使A到B的路程最近。

从例2得到启发,例1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其解题思路变得很清晰了。

解(例1) 如图4所示,l1与l2,l3与l4分别表示两条河的两岸。

由A点做AC⊥l2,并使AC的长等于河l1l2的宽度,连结CB,交l2于点F,作EF垂直于l1,交l1于E,则FE就是第一座桥所在的位置。

由点F做GF⊥l3,使FG的长等于河l1l4的宽度。

连接GB,交l4于点M,作MN⊥l4交l3于N,则MN就是第二座桥所在的位置。

其证明过程可以仿照例1的证明写出。

例1、例2作为一个系统的问题,是采用简化、退化的方法处理的一个范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