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的。
辩证唯物主义则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所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不断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1. 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级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2. 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是在第二国际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
3.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苏联的建立和中国的革命胜利之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社会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指导。
2. 对社会变革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激励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奋斗,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在告别20世纪迎接新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曾做过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主义位列榜首,这不单单只是一次评选结果,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虽然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近170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它虽然诞生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他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所以我们更要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分别举行了第一次起义和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法国,英国和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创立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思想家们已经无力去解决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急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去改变和领导人们。
)。
他们通过不倦的理论求索和社会实践,特别是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和总结,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
发表于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之后,在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由当时的国际性工人组织“正义者联盟”改组而来)。
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政治课论文)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本文简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同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途径,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获得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它不会也不可能停止不前。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来认为自己的学说只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而没有结束真理。
他们一向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变成教条。
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就说:“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
他在指出理论的批判必须有实际斗争结合起来时还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
思格斯在1886年批评当时侨居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能推动美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杠杆,“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应付一切。
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
”1894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进一步告诫人们:“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的想法是一种“误解”。
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称作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式的定义”,认为这个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
“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
列宁这段话深刻地指明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的恶果。
邓小平同志也告诫全党:“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浅谈马克思的小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从初中一直到现在的大学,我们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我很崇拜马克思,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是个很传奇的人物,虽然我对他的生平事迹不是很了解,并且人们对于他的关注似乎更多的在他的革命思想方面,但确实从他的思想理论中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当然,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成果,初期还有恩格斯,发展中有列宁等伟大的思想领袖。
我们从小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现在大学还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以下是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认识和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其理论来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学。
他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通过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形成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阶级斗争学说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就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184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就此改变了。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唯史观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史观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给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市给了工人阶级。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问题论文素材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问题论文素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很强学术性和理论性的思想体系,它的诞生对于世界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解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问题的论文素材。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基本观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详述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工人运动,经历了从初期形成到当代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观点,以及与西方哲学思潮的对比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贡献1.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包括历史的辩证法、社会形态的演进以及社会革命的必然性等理论。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断与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如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等,并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的观点,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责任、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不平等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阶级与阶级斗争的研究,以及如何解决当代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思考。
2. 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剖析资本主义对环境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问题:分析全球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类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
四、马克思主义的争议与发展趋势1. 马克思主义的争议与批判: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引发的争议,以及一些批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和发展: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以上所述仅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问题论文的素材,具体文章的组织和扩展应根据题目要求进行。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
有关马克思的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
马克思主义论文10篇篇一马克思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伟人,怀念这位深刻改变当今世界并将继续影响人类未来的思想家.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学者,被西方称为“千年思想家”.人们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尊重,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绝不是空穴来风、毫无缘由,而是因为他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之所以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条.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受到人们尊重,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真理性.相较于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学者,例如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只是从道德的、伦理的视角去认识和批判世界,马克思则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从经济关系演进的视角去分析一个社会的起源、运动和发展方向,去进行一种“实证”的考察、“经验”的分析.因此,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马克思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的贡献,是原创性的,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动力、机制、目标、前景的揭示,推动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知由自发走向自觉.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性.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有着世界情怀的思想家,是一位伟大的人本主义者.从青年时期起,马克思就将自己的一生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事业联系到了一起,而他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也就是人的自由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不同于以往的人本主义者,同时也不同于各种类型的乌托邦思想家,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定并不具有抽象的性质,并非如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是“人间天堂的乌托邦”,而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首先具有经济的性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依据,马克思的学说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双向统一,将人类自由解放的实现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是理性而深沉的,是科学而厚重的.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在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中,“批判的”“革命的”“创造的”等词汇具有同义语意味,都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在对旧事物、旧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的扬弃过程中形成新事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思想批判性的方法论基石.作为关于事物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学说,辩证法既承认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同时也承认事物的根本质变,承认事物发展会出现质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事物发展从来不是因循守旧的,从来不是停滞不前的;对所有阻碍事物发展的力量,对所有导致事物停滞不前的因素,马克思实际上都是反对的;对所有既存的社会关系和秩序,马克思都是从发展的、变革的视角去看待.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思想是批判的、开放的和创新的,马克思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最坚定的改革家.马克思思想的现代性.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思想家.这里的现代,不仅指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并呈现问题的时代,而且指马克思本质上是要超越资本主义时代,是要全力解决资本主义时代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马克思的思想精神是现代的,他一直都“在场”,一直“活”在我们中间.这一点,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也可以得到非常鲜明的体现.例如,马克思的经济学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的政治学所要完成的对阶级对立的超越,马克思的人学对人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追求,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统一”的强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民族国家局限性的超越,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人类“共同体”的倡导和主张,等等.因此,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意义的思想家,他不仅深刻省察和洞悉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引,提供前景和方向性的思考.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作为批判的社会发展理论,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社会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和出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格局和面貌自此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影响下,资本主义自身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节和改变,开始注入社会主义的因子和元素.不仅如此,就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进程来讲,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走向了僵化教条,社会主义在苏东的实践曾遭遇重大历史挫折,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入新时代.这就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系统确立,标志着以马克思的名字所命名的思想理论学说重新焕发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厚重性与时代意义,再一次获得生动的彰显和现实体现.篇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学科是与学术、学者、学风、学生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学科建设的领导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者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保障,学生则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和建设成效的标志.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需要在掌握学科领导权、弘扬学术、尊重学者、端正学风、培育学生五个方面下功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紧迫和重要.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学科支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固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加强学术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重要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必须遵循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上的科学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吸引力、影响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研究和学理阐释,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力度,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价值立场,将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为科学理论,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样也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发展道路.要科学传承、合理借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借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对话,敢于和善于回应当代社会思潮提出的挑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不会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才能在交流交融交锋中拥有话语权、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航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队伍青黄不接现象比较突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骨干承担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集中进行学术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开展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声音还不够,外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育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职称和人才评价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国研修的专门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术队伍后继有人,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和学者自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当前,既要反对食古不化的倾向、食洋不化的倾向,也要反对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当时具体历史情况提出的个别观点、具体结论而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尤其是要反对和抵制唯西方学术马首是瞻、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误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当代实践、把握客观规律、体现时代潮流、服务人民大众,才能发挥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人们思想发展的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关键是要引导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追求.篇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创见,是中国就改善世界格局、发展周边关系所做的新探索,也是在中国经济总量日益攀升、在世界市场的角色与地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一经济全球化重要载体的积极回应.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世界市场的相关研究,是其长期关注的重点,马克思甚至曾为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专门构想过一部“世界市场册”,虽然最终并未完成,但马克思在其着作中阐发了许多关于世界市场的重要观点与构想.以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来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一带一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进一步来说,这种新实践可从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研究的三个核心主题,即属性认定、危机应对和话语权来理解.1.“一带一路”坚持了马克思对世界市场中性属性的认定.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世界市场的本质属性是中性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地区贸易逐渐被世界性的贸易所替代,原本由封建国家所主导的世界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工业生产的需求.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种发展是异常快速与深刻的,以至于马克思也不禁写道,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市场的发展竟然比以往几个世代的全部发展成果还要大.世界市场的大步向前,正是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重要方面之一,而这一切的结果正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就曾经长期持“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观点,认为存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中人为搞乱“姓资”与“姓社”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误读,在马克思的认知中,世界市场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平台,更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反映,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市场的特征也就不尽然相同,但是始终只有一个世界市场,并且其本身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沿着马克思这一思路的继续深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因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市场对谁都是开放的,问题只在于如何才能在这片“汪洋大海”中不断捶打自身,加强本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步入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一带一路”本身正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务实举措.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并且应该进一步“开拓”世界市场.基于此,“一带一路”正是社会主义中国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所提供的新愿景,它首先体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中性属性认定的坚持.2.“一带一路”拓展了世界市场危机应对的思路.马克思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的研究,曾认为世界市场的危机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虽然危机所出现的具体时间并不一定是马克思所预想的10年,但是危机的破坏力却越发惊人.并且在经济危机之外,危机本身也呈现多样化,如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等.究其根本,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中资本往往可以无限制地发展,通过种种对技术流与资金流的限制进而实现自身增殖的最大化.以至于马克思写道,世界市场仿佛自此沾染上了一种“热病”,而治疗这种“热病”的方法,却往往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将“资本的秘密”继续遮盖,进而将危机转嫁于世界市场的其他方.为此,从马克思的那个年代开始,世界市场危机的应对,每次都需要经历一次剧烈的“阵痛”才能勉强度过.但是世界市场的中性属性,决定了这些危机既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加速蔓延,也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得到缓解.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以邻为壑地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以预见,当前现代资本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世界市场中就确实存在被新的危机所笼罩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与世界市场的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应该审慎思考危机的应对方案,这是大国责任与义务的体现.马克思在研究亚洲问题时,就曾表示过应该使世界市场服从于各民族的“共同监督”,“一带一路”也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不仅要共同监督,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参与意识与分享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到的:“‘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关于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新探索,其精髓在于这种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转嫁危机,而是共同直面可能的危机,同时,通过对资本的有效合理制约,也就是通过协商对话,将资本置于“阳光”下,即对资本予以有效的规约,以实现世界市场中危机的规避.事实上,这也是对世界市场危机应对思路的重要拓展和创新.3.“一带一路”改善了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的历程中,还特别关注世界市场中的话语权问题,而世界市场话语权本质上是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应.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尤以英国最为突出.英国利用其自身的“先发优势”,凭借其巨大的经济总量与技术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市场中肆意横行,打着“经济进步”的旗号,不断压制世界市场中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并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以至于马克思写道英国堪称“世界市场中的暴君”,这样一个大国非但没有将世界市场的发展摆入正轨,反而发挥着一种“世界市场恶魔般的影响”.马克思及其逝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的关系都是处在一种严重不对等的状态下,这种不对等带来的是马克思所言的“文明的暴行”,与更加不平等不均衡的发展.可以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原先世界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间的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如“田园诗般”的和睦关系,也被淹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中”.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正是意欲重新改善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关系的重大举措,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一带一路”的精神,源于中国的“古丝路精神”,而“古丝路精神”在人类过往的历史上,已经留下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为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当然“一带一路”,并不是“古丝路精神”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全人类诉求的构想下展开的.事实上,如果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长期保持一种紧张的关系,或者说再次被“暴君”所统治,世界市场最终只会是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温床”,那么全人类的命运,必然会遭致蔑视乃至毁灭,只有弘扬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利益,世界市场才不会成为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乐土”.“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我们既看到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科学分析与思考,也看到了世界市场上“中国力量”的崛起,使我们能够沿着马克思的思路,为世界市场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而“一带一路”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用马克思的那句话就可以表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篇四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诞生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170年的发展史.岁月流逝,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失去思想光泽,而且在与时俱进中焕发青春活力,闪耀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宣示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担当.一、当今时代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正值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取得前所未有成就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开始剧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灾难人类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对这些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为人们观察社。
精选纪念马克思主义征文
自从接受教育开始,我们就从书本的学习,老师的教育中不断获取马克思主义的知识。
然而真正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在大二学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课上。
自此,马克思主义在我心中由凌乱的课本知识,总结汇集成具体,全面的科学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
当时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或正在实现着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然而,在资本家为他们日渐膨胀的资金产业规模而自豪的时候,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无法阻挡地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这本主要理论来源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巨作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
接着,19世纪科学技术屡屡诞生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说起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我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为我心中的马克思,以及他成长,成功,并形成完备的思想。
二就是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在其正直博学的律师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和未来岳父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影响下,在很小的时候就树立了自己的理想。
马克思17岁时就写出题为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中学毕业论文。
他认为,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同时也按照他的标准做出了他的选择,围观大人民的幸福而服务。
就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抱负与决心,马克思开始了他学习的黄金时代,开始了他浪漫而勤奋的大学生活。
也告诉了我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事业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1835年10月马克思在父亲的劝说下,选择了波恩大学的法律学。
在波恩大学求学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与内心的浮躁,马克思险些就此沉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第一,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不仅没有改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且使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资本家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断加剧。
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曾多次发生局部性经济危机,1825年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
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每一次危机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令人困惑的是:财富的增加却伴随着贫困的扩散,生产的发展却引起经济危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应如何认识这些怪现象?如何说明资本主义这个“怪物”?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呢?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的反抗,19 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了长达十余年、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的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19 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个丰富的。
他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伟大成果,又是工人阶级的利益、要求、思想、感情的科学体现,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真正科学的宇宙观和彻底的社会革命论。
它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规律。
它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争取彻底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高度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其中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没有绝对的分界:正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基础上,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生动的哲理。
不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为无产阶级担负伟大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作理论论证的。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希望你能有所感触!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篇一从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看新经济学一、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会导致生产方式发展一定的变化。
这早在马克思理论中。
就提到过相关的问题,其阐述了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以农业生产工具为基础的封建生产方式,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导致生产关系发生的重要变革。
其这一论点已得到了证实,在资本主义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过去几千年生产力发展的总和也无法与资本主义促成的生产力的进步相比。
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又在更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发展步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新阶段,世界经济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生存的必然,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产生,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和全球性的管理规则才能有效的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内外压力逼迫下,为了生存只能加快扩大规模,而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下,中小企业也在竞争中为了生存步上大企业的扩充的大军中。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加快,这就导致人类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向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发展,新经济即网络经济出现,以数字化网络经济为主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势必要取代资本经济。
二、对网络经济的正确认识马克思理论中在对生产关系的阐述中,指出了生产工具对一种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标志的作用,但还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即一个社会的上层建建筑。
目前网络经济其产生基础是以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为其生产工具,同时还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其生产力水平,要想正确的对网络经济进行认识,必然要认清其生产工具及生产力水平,即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融合起来,从而对这一新的生产方式进行诠释。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路径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重新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和重建,但却逐渐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新时期建设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文本是前提,立足实践是根本,开展对话是条件。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路径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变十月革命后,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革命席卷了德国、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但这些革命最终流于失败,这一现象引起了西欧共产党内理论家的反思。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从不同角度对革命进行了总结,探求西欧工人阶级为什么没有取得革命成功的原因。
在他们看来,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在中西欧国家是行不通的。
因为在这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的统治日益带有总体的性质,不仅依靠国家暴力,而且更多地凭借意识形态的控制。
因此他们提出了总体性革命。
所谓总体性革命就是认为西方革命不仅包括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还包括思想文化革命,而思想文化革命应当成为先导。
中西欧革命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思想文化革命,忽视了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因而他们提出西方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夺取政权,而是首先要夺取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0世纪20年代末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不但没有进展,反而出现了法西斯主义。
面对法西斯的崛起,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把批判法西斯主义作为首要任务,他们信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革命理论,急于弄清法西斯主义的起因,力图使西方国家从独裁主义的暴政下解脱出来,由于他们大多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因而用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哲学去补充马克思主义,力图使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并以人道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极富激情,但却无法触及实质,更没有与工人运动联系起来,结果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激进的批判话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之后,我才真正理解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基本原理,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和最鲜明的特征,知道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总的来说,我从这门课中受益匪浅。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然要先熟悉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人物。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一生评价的思路是这样的:马克思既是科学家,更是革命家。
作为科学家,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作为革命家,马克思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和马克思一样,是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思想家,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能深刻而迅速地写作,而且往往思想超前,在自然辩证法,军事科学等方面有独立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现实的需要和实践、文化的积淀中,经过经典作家的理论创作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有现实的依据,也有思想的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新学说时还吸取了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以及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自己坚定的哲学基础,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从世界存在的根据上看,可以分为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
前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后者认为世界是人或神的意识的产物。
从世界存在的状态上看,可以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前者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而后者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剩余价值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产阶级和全⼈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类关于⾃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论⽂1 任何⼀种科学理论在这激烈变化的时代,都不是凝固不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做为它那个时代最伟⼤的科学理论形态,是怎样追随时代的渐流,倾听时代的呼声,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的形式呢?这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试图在⾃然科学、社会历史和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及其⽅法论历史变迁的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新特点、新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九世纪四⼗年代诞⽣以来,经历了⼀个多世纪的历史震荡,其内部结构在剧烈地变化着。
这⾥,我们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时期: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九世纪四⼗年代⼀⼀⼆⼗世纪四⼗年代)和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世纪四⼗年代以后)的理论来源的对⽐分析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这⼀客观事实。
第⼀,⾃然科学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变迁。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时期,其⾃然科学基础是⼗九世纪中叶的“三⼤发现”⼀⼀细胞学、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与进化论。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时期,其⾃然科学基础则是⼆⼗世纪四⼗年代产⽣的以“三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群。
⾃然科学从“三⼤发现”到“三论”的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结构的历史演进。
1、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结合上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然科学基础,“三论”不同于“三⼤发现”的⼀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三⼤发现”还只是描述客观世界本⾝的性质和联系,“三论”则不仅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性质和联系,⽽且也考虑到认识和实践主体如何系统了解、控制、调节和改造客观世界问题。
党校论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坚持方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了解和运用马列主义对现代形势的理解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抵达自由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理想。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强化。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毛泽东一贯主张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领导全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适合中国国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了中国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如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
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
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建国后的大跃进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邓小平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领导全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提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
姓名:张兴宝专业:小学教育(2011级)作业题目: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状况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说明从中受到的启发作业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成长经历和马克主义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相反,这种生产力正在起来反抗束缚它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9世纪30-40年代爆发的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先是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后又经受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
他们是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过费尔巴哈哲学这个中间环节,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自然科学划时代的伟大发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揭示了自然界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二、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格斯的思想。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
1830年10月入特利尔中学。
1835年—1841年中学毕业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发展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革命建设发展论文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至今,社会经历了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也在时代变化中得到了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创立了关于革命的理论;和平与发展时代创立了关于建设的理论。
从而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化、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这就是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准确地把握时代课题,根据发展着的实践,不断发现、研究并解决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至今已经150多年了。
其间,由于时代特征不同,各国所面临的具体实际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得到了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
一、马克思、思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向世人表明了它善于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鲜明特征。
19世纪30, 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进人了大机器工业阶段。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随之爆发,由此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引发了一场社会革命。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间的矛盾尖锐对抗,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斗争,这一时期发展到理论顶峰的空想社会主义却显得苍白无力。
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从理性的层面去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却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考察了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趋势,立足于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在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同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课题,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以下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生命力却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而它的思想,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延续继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世界上马克思主义者将会越来越多。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之前,“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在我脑海里恐怕是最独特的一个词了,非常熟悉但却无法对其做详细恰当的解释,这让我无法了解它的精髓所在,继而也无法得到它对于我的有利影响。
所以,我带着对它的好奇,积极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领略它的魅力。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的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
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
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其二,它的科学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概括和吸收近现代科学的一切成就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又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不是什么宗教教义,它严格地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先验的概念、原则、公式出发来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时势在造就英雄的同时,英雄也在影响着时势。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在影响着一段又一段的历史。
在英国广播公司举行的“千年思想家”的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学说之一,既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凝聚,也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思想动力。
它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19世纪至今,从欧洲至全世界……马克思主义学说一直
发挥着它的魅力和影响力。
它的出现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主义的狭义定义,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首先,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其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此外,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4
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开始孕育成长。
同时,随着
航海事业的发展,美洲大陆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度开始显露出它固有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发展、激化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总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固有矛盾的不断加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提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具有活力的思想体系,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它们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到了19世纪30年代,阶级斗争在实践力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这几次工人运动均遭失败。
这在一方面表现出了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斗争中存在的不足,而这种不足最主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少强有力的思想指引,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是经济、社会、阶级和马克思、恩格斯个人共同努力作用的结果,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时代的产物;同样地,也势必会为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极具活力的思想,自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来,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还得益于其他革命领导人的拓展。
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
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为中国送来了先进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觉醒,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90多年的奋斗
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