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古生物地层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
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古生物地层学 (1)
名词解释趋同: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方向改变;平行演化: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生物种: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它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居群:指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的集合;双名法:种名用两个词表示,属名加种本名,全用斜体。
常规绝灭:在各个时期不断发生的绝灭,表现为各分类群中部分物种的替代,即老种消失和新种产生;集群绝灭: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范围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绝灭,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小进化: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在短时间内的进化;大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在长时间(地质时间)内的进化现象;匙形台:是腕足类的齿板下部相对延伸,两者愈合成一匙形板,称为匙形台。
羊膜卵:(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卵壳、外层卵壳膜、内层卵壳膜(卵黄细带、外侧卵白、中间卵白、卵黄膜、潘氏核、胚盘、黄卵黄、白卵黄)、内侧卵白、卵黄细带、气室、角质层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使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他们能在陆地上进行繁殖。
卵壳石灰质或革质,坚韧,能维持卵的形成,它的作用:1减少卵内的水分蒸发,2避免机械损伤,3防止病原体侵入。
卵壳表面有许多小的气孔,保证胚胎发育时的气体代谢,大的卵黄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生物带:任何一种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和谱系带;生物层序律: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行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底层层序。
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这就是瓦尔特定律。
指相化石:明确指示某种沉积环境的化石;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2、骨骼构造
外部构造:包括外壁、表壁和萼部。
内部构造:包括纵列构造、横列构造、隔壁、轴部构造。 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包括中轴 和中柱。
构造类型: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和轴部构 造组合,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柱(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态特征;构成一定的群居;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
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
古生物的学名要遵循动植物命名法则。各级分类单元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话的文字表示。
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用单名法,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用双名法,由属名+种名构成,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亚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亚种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属以上的名字用正体,一属和属一下的单元用斜体。包括 命名者姓氏及时间的,后两者用逗号隔开。 不能确切鉴定到种的情况下,做特殊表示: sp.—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ef—相似种或比较种; aff—亲近种;gen.nov.—新属; sp. nov.—— 新种
三、生物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遵循如下规律 1、进步性进化: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灭绝的生物不可能重新出现,已演变 的生物不可能恢复祖型。 3、相关律: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器官发生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4、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适应: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 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特化: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结果,使得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 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无变化,这种现 象叫特化 7、分歧:因生态条件、地理条件的变化是生物钟变化,有一个种 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过程。 8、适应辐射:多方向的趋异。 9、适应趋同: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 似的环境而形态变得相似。
古生物学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课件
2.2.3 埋藏条件
• 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
沉积物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
冻土等。 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
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2.3.4 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 • 也称为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 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虽其 无形,但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如各种有 机质,氨基酸等
• 2.3 化石的保存类型
的生物遗体
2.2.4 时间条件
•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 埋藏后不被再发掘出来 • 石化作用时间 •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2.2.5 成岩石化条件
•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 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petrifaction 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 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 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3 本节要求
• 本节掌握: • 石化作用及其类型; • 印模化石和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 化石形成的条件; • 化石的类型
• 课下自学掌握: • 化石的埋藏学
化石的类型
不完整性
化石的形成
化石的定义
本节小结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形成条件 形成过程 生物体与生物群的变化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古生物
前言绪论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及其内容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一、化石二、化石的形成条件三、化石化作用四、化石的保存类型第三节生物的系统与分类一、分类单位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三、古生物学分类系统第四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一、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二、物种的形成三、化石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第五节生物与环境一、生物的环境分区二、生物的生活方式三、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四、生物群落与生物埋藏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第一节原生动物门(Protozoa)筵亚目(FUSlllinina)一、概述二、筵壳的基本形态和构造三、蜓亚目的分类四、筵类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二节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珊瑚纲(Antllozoa)一、概述二、四射珊瑚亚纲三、横板珊瑚亚纲四、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节腕足动物门一、概述二、腕足动物的基本特征三、分类四、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四节软体动物门一、概述二、双壳纲(Bivalvia)三、头足纲((:ephgdopoda)第五节节肢动物门(Anllropoda)三叶虫纲(Trilobita)一、概论二、三叶虫的硬体构造三、三叶虫的分类四、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六节半索动物门(Hemiclaordata)笔石纲(Gralatolithina)一、概述二、笔石纲的基本构造三、分类四、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第三章脊索动物及古植物第一节脊索动物门(Chordata)一、概述二、鱼形动物三、两栖纲(Amphibia)四、爬行纲(Reptilia)五、鸟纲(Aves)六、哺乳纲(Mammalia)第二节古植物学(Paleobotany)一、概述二、高等植物——维管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三、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四、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五、石松植物门(Lycophyta)六、楔叶植物门(Spenophyta)七、真蕨植物门(Pteridophyta)……第四章沉积相和古地理第五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第六章前寒武纪第七章早古年代第八章晚古生代第九章中生代第十章新生代参考文献古生物地史学是地质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系统介绍生命的起源、生物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生物类别的结构、生态、生存环境和演化特征;地质历史中古大陆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和重大事件概况。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7. 施莱登(1804-1881)和施旺(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 施莱登( 提出了细胞学说; )和施旺( )--提出了细胞学说
第一节 古生物地史学的内容和任务 四、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绪论
关于《生物学》 关于《生物学》
续:(二)世界 所以说,生物学研究的二大飞跃: 所以说,生物学研究的二大飞跃: 生物学第一次飞跃——物种进化理论。 物种进化理论。 生物学第一次飞跃 物种进化理论 生物学第二次飞跃——遗传学的进展: 遗传学的进展: 生物学第二次飞跃 遗传学的进展
进一步探究遗传物质的详细结构以及决定性状发生的机理,使生物学 进一步探究遗传物质的详细结构以及决定性状发生的机理, 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从定性描述和实验发生阶段进入研究生 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阶段。 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阶段。
物以及100多种脊椎动物。 物以及100多种脊椎动物。 1.明代(1518-1593)
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本草纲目》
第一节 古生物地史学的内容和任务 四、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绪论
关于《生物学》 关于《生物学》
(二)世界 1. 15世纪上半叶 维萨里--解剖人体,成为“解剖学”之父; 15世纪上半叶 --解剖人体 成为“解剖学”之父; 解剖人体, 2. 哈维(1578-1657)--正确解释了血液循环,导致生理学产生; 哈维( 正确解释了血液循环, )--正确解释了血液循环 导致生理学产生; 3. 列文虎克(1632-1723)--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列文虎克( 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4. 胡克(1635-1703)—看到植物细胞,第一次把细胞作为有机体的结构单位; 胡克( 看到植物细胞, 的结构单位; ) 看到植物细胞 第一次把细胞作为有机体的结构单位 5. 林奈(1707-1778)--著《自然系统》,创立了双名法命名生物; 林奈( )--著 自然系统》 创立了双名法命名生物; 6. 19世纪 拉马克(1744-1829)--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提出了两个法则: 19世纪 拉马克( 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 )--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论 提出了两个法则:
煤矿地质学1-3地层古生物A
4、真蕨植物:出现于D,CP大 量出现,现代有400多种,分布 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三)裸子植物(门) 与孢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以种
真蕨植物化石
a--锥叶蕨;b--网脉蕨;c--支脉蕨
子繁殖,这是植物的一次质的飞跃。此类植物出现于古生代,CP 较为繁盛,到中生代在植物界占统治地位,裸子植物分为六个纲:
第三章
地层
古生物
第一节 古生物的地质意义 第二节 地层的划分及地质年代表
第三节 地壳演化简史
第一节 古生物的地质意义
古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活过的生物。 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动物界可划分为原生动物门等十个动物门。 植物界可分为菌藻植物、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三个门,种子植
海水进退和沉积超覆、退覆的关系
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地层中的旋回结构是地壳运动上下波动的物质记录。这种波动 往往是大波动中包含着小波动,所以大旋回中可以包含若干个小 旋回。 2)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如海退层位不易保存。 3)每一个沉积旋回总是由粗碎屑的砾岩开始,由于这种砾岩直接 覆盖在侵蚀面上,故称为底砾岩。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就是两个地 层单位的分界面。 在沉积旋回不太清楚的部位,可以利用岩性变化来划分地层。 2、根据地层接触关系 在地层的三种接触关系中,尤其是不整合和假整合,在划分地 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曾经发生过的地壳 运动。 地层划分的对象一般是指沉积岩,但对岩浆岩也必须确定它的 新老关系: 1)喷出岩的时代确定:根据上、下围岩(沉积岩)的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确定: (1)侵入接触;(2)沉积接触;(3)多期侵入
喷出岩时代的确定
侵入接触
沉积岩接触
岩体穿插
3、根据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中的地层和构造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中的地层和构造地层和构造是古生物地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揭示了地球上不同时期的地质变化以及生物演化的脉络。
地层指的是地球表面上各种不同岩层的堆积,而构造则是指地壳的变动和形成过程。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方式,详细介绍地层和构造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地层。
地层是指地球表面上形成的不同岩层和沉积物的堆积。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质时期的地球环境和气候条件。
地层中的化石记录了生物的演化过程,帮助我们重建过去生物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比如,古生代的三叶虫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和演变。
地层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不同地质时期的相对年代,通过对地层的堆叠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建立起地层序列和地质年代表。
这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过程至关重要。
而构造则是地壳的变动和形成过程。
地壳变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抬升和下沉等现象。
通过对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揭示地壳的变动规律。
地壳的变动会导致地层的抬升和断裂,进而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例如,地壳的抬升可以使得海洋变成陆地,从而改变生物的栖息环境。
构造还会导致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的变化,比如山脉的形成和河流的侵蚀。
这些地形和地貌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演化。
因此,构造对于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层和构造在古生物地史学中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通过对地层和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生物的演化过程。
地层记录了地球不同时期的地质变化和生物演化的痕迹,而构造则揭示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动的规律。
它们共同构成了古生物地史学的基础,为我们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地层和构造是古生物地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们揭示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生物的演化过程。
地层记录了地球不同时期的地质变化和生物演化的痕迹,而构造则揭示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动的规律。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地史学也叫“历史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岩石圈,即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沉积(地层)发育史、生物演化和构造运动史。
2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
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9 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古生物地层
1969年韦他凯尔(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19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一个进化学说。
进废退法则适行生存(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
小进化的机制:(l)突变(2)迁移(3)遗传漂变(4)适应(5)自然选择大进化的型式(1)适应辐射(2)趋同与平行演化(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显生宙出现了5次重大事件: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种系代谢: 父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生态代谢: 生物竞争胜利者扩大生存环境,失败者丧失生活领域以至退出历史舞台地史学任务包括: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构造运动史英国史密斯(W.Smith,1769-1839)发现每一地层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群面貌,既不同于上覆地层,也和下伏地层不一样,称为生物层序律苏格兰郝屯(Jhutton,1726-1797)和英国的莱伊尔(C.Lyell,1797-1875),主张用现代地球上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来解释过去地球上发生的地质作用,“今天是过去钥匙”,这就是地质学上的均变论(Uniformitarianism),从而引发了古生物地史学和地质学发展史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石化作用方式之一1,矿质充填作用. 2 置换作用. 3 碳化作用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只有一个细胞根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划分类型分为4个纲:鞭毛虫纲孢子虫纲纤毛虫纲低等植物包括菌类和藻类颊部构造:面线将颊部分为固定颊和活动颊古代腕足类的生活环境为: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过渡型化石:始祖鸟、中华龙鸟遗迹相模式1.陆相2.过渡相3.海相地质年代单位则是地质时间单位它们是相互严格对应的关系。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Claraia aurita 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开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生活过的各类生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及生物有关的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一万年以前〕生物的遗体、遗迹与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及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与定向性,生活于一样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3.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与〔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石的形成与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局部。
4.印模化石及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外表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构造,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某一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方向开展,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规模大,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生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与繁殖时机。
古生物及地层
• 2、生物地层单位 • 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依据划分的地层
单位。 • 组合带——指所含的化石或其中的某一化石,从
整体看,构成一个自然组合,并以此区别于相邻 地层的生物组合。 • 延限带——任一生物分类单元所延续范围内代表 的地层。 • 顶峰带——最繁盛时期所代表的地层。
• 游移种类——在水底可以游动和爬移,为 单体生物.常具两侧对称的体形。
• 钻孔种类——能在水底岩石或它物上钻 洞,并在其中生活。
• 底埋种类——挖掘、潜埋在水底松软的砂土或淤
泥中生活,大多具伸长的体形。 • 游泳生物——亦称自游生物,生活在水层中并能主
动地游动,通常具有发育良好的运动器官,体形多 呈流线形,两侧对称。 • 浮游生物——为生活在上水层没有或具极不发育运 动器官的生物,通常随波逐流,多少是被动地浮 游。浮游生物大多形体微小,呈球形、扁球形等, 一般为辐射对称,骨骼不发育或具薄壳。
• 四、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 • 1、古生物是制定地质年代表的主要依据。 • 2、古生物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 3、古地理环境分析。
• 五、部分古动物简介 • 1、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为真核单细胞动物,个
体只由—个细胞所组成,具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 胞膜的基本结构,有的还可以具有外壳。原生动物 个体微小,没有器官,其生活机能由细胞本身所分 化的各种细胞器来行使,运动细胞器为鞭毛、纤毛 或伪足。
•
在使用地质年代名称时,要与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
名称相符合。界、系、统地层单位,一般划分为下、
中、上三部分或下、上两部分,而对应的地质年代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化石保存条件 (一)生物类别
具硬体,数量大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 具硬体的生物较易保存为化石
(二) 遗体堆积环境
水动力条件 、pH值 、氧化还原条件、细菌等。
(三) 埋藏条件
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 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四)时间因素
生物死后必须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并且
的环境。
二、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温度、水深度、水压力、光照
、水动力条件、底质性质、经纬度。 2.化学因素: 含盐度(水)、含氧量、其它 气体成分,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 3.生物因素: 生物数量和密度、生物共生组
合、对抗、竞争、食物营养依赖关系等。
三、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生物生活方式又称生态类型,主要指习性、行为,如
(二)置换作用(replacement)
在埋藏情况下,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 ,而由外来的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 。
(三) 碳化作用(carbonization)
埋藏后生物遗体组分中的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 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的过程。 (四)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组成生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力影响下 发生脱水、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子析出而造成的 一种化石 。
① 化石群落的识别与组成
② 物种多样性
(2)生态结构 包括三类描述指标: ① 优势种 ② 物种相对丰度 ③ 种间关联 (3)营养结构包括二类描述指标:
① 生态类群
② 时空分层结构
4.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
① 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② 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
古海洋 珊瑚、腕足动物、菊石、海胆、蜓等 舌形贝、牡蛎和介形虫的某些属种 境 陆生植物和昆虫,
滨海近岸地带 淡
古陆或湖泊、沼泽和河流
水生活的叶肢介等
相 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及
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如:
黑色笔石页岩相代表较深的滞流水还原环境; 造礁珊瑚化石能指示温暖浅海的环境 ; 猛犸象则指示寒冷环境 等。
进步性
指自生命起源以来,生物界经历
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
、由低级到高级的进步性发展。 阶段性 指生物的进步性发展在地质历史
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进化阶段。
不可逆性
是指生物界
鲨
是前进性发展的,生物进化 历史又是新陈代谢的历史, 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 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类型
鱼龙
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
印痕化石
3)核化石:常见于两壳、两瓣齐全的生物体,分为 两种: 内核 贝体掩埋后,泥砂充填两壳之空腔,石化 后其充填物形成内核,表面显示内模。 外核 贝体被埋,两壳内无充填物,但壳体溶解 后留下一个同形空间,再被外来物质充填,石化后形成外 核,其外形与壳饰与原核体一致,但内部没有任何生物结 构。
常用拉丁语缩写词 :
cf. 为conformis (相似、比较)的缩写。
aff. 为affinis (亲近)的缩写。
sp. 为species(种)的缩写. 的种)之意 sp.nov.和gen.nov. 分别为species nova(新 种)和genus novum(新属)之意,加在新命名的 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种和属。 sp.indet. 为species indeterminata(不能鉴定
摄食方式、居住类型、运动方式等。
底栖生物:(珊瑚) (腕足) (腹足)(海胆) (船蛆)
固着、
躺卧、
爬移、
抱穴、
钻孔;
游泳生物: 自游、运动器官发育、身体流线型; 浮游生物: 随波逐流、身体微小、薄壳或骨骼不发育,
如水母。
四、居群和群落分析
1.居群(population):
栖息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居群。
三、化石及其形成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
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态,结
构,纹饰和有机成分等 ; 必须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四、化石保存类型:
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实体化石 又分为二种: 微变实体 原生物的遗体没有明显变化,完整保留下 来。
变化实体
原来的生物遗体经过一定程度的石化作用
种(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 化石物种的特征:(1)共同的形态特征;(2)构成一定 的居群;(3)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4)分布于一定地 理范围。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 特征近似的种(有的属仅有一种)。属也是客观的自然单元 ,代表生物进化的一定阶段。 分类原则: (1)同源的,即有共同的祖先;(2)有亲缘关系;(3)性 状分异程度较小。
必须经过长期埋藏,经历化石化作用后才能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作用的条件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 影响化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只有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
严重的重结晶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第二节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一、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分类原则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
一、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分类原则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三、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四、居群和群落分析 五、古生物地理学(Paleogeography)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
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也称为生
境(habitat)。
生物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 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 切相关;任何生物不能脱离环境孤立地存在;环境 的变化影响生物的生存,而生物界也不断影响周围
生态等。
基础研究工作 原、化石的鉴定和描述、分类及生物的生活方式和进化规
律等。
二、古生物学的分类学科
1.古动物学 : 古无脊椎动物学 古脊椎动物学 2.古植物学: 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 高等古植物学 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 3.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 4.超微体古生物学:超微浮游动物,化石微细构造大 小 , 在10um(微米)以下。1um=1/1000mm 5.古生态学 6. 痕迹化石学 7.古生物矿物学
在生态系统中,居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 位,它也是一种自我调节系统。
3.古群落与古群落结构
古群落是指地史时期中,在某一特定时限内、特 定环境下生活在一起并能保存为化石的古生物所构成
的群落,又称为化石群落。
古群落结构包括群落古生物的形态、生态结构和 营养结构三个方面:
(1)形态结构 包括二类描述指标:
4)铸型化石: 已形成了外模、内核后,壳体被溶化 所成空间被其它物质所充填,石化形成铸形。大小和内外 表面的构造与实体化石相似,但无壳质结构。
3、遗迹化石
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和遗物。足迹、爬 痕、潜穴、粪便、蛋化石等。
4、化学化石
古生物被分解而成的各种有机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 意义: ①探讨地史进程中生命的起源 ②了解生物发展演变的历史 ③解决生物的自然分类(亲缘关系) ④划分和对比地层
遗迹化石
五、化石化作用
化石化作用(fossilization):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
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
为化石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种作用: (一) 矿质充填作用(infill mineralization) 生物硬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填充,变的致 密坚硬增加重量,且保留硬体中的微细构造。
化石同时也能指示古气
候,植物常按照气候纬度分
布。 岩石中化石的保存状态 还可得到古水流的方向。
五、沉积矿产研究
一些矿产的成因,与古生物演化有密切关系。
元古代的条带状铁硅矿床,主要与弱氧条件的铁细菌 作用有关。
在氧化条件增加的情况下多半在近岸浅海形成由鲕状 赤铁矿,绿泥石和菱铁矿等组成的矿床。 在古老的沉积物中缺乏石膏,硬石膏、重晶石和天青 石等硅酸盐矿物:同时也不可能形成许多金属和半金属高 价离子的氧化物。 可燃性有机岩(煤和石油)是高等植物和藻类发展的 结果。
不同划分不同的等级:大区(realm)、区(region)、
省或分区(province)。
2.控制生物区系的因素:
内在控制因素:
生物类别起源地点的差异性、生物迁
移分布的差异性、生物区系生物群的演变差异性等; 外在控制因素: 主要指在不考虑生物相情况下,气候
带和地理阻隔是主要的控制因素 。 海洋区系: 水温、洋流、陆地和深水大洋是生物地理
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陆地区系: 温度、雨量、海洋、高山是生物地理分布
的主法
二、生物进化规律的研究
三、地质年代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
四、古地理、古气候研究
五、沉积矿产研究 六、古生物学与大陆漂移学说
一、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古生物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矿质充填、置换、升馏等作用),全部或 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大部分化石属此。
变化实体化石——菊石
未变实体化石-猛犸象
2、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岩层或填充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复 铸物,又可分为四类: 1) 印痕化石:在松软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而生物 体未被埋葬已销毁。如:叶子、水母等。 2) 印模化石:有壳硬体生物在围岩上印压所成的痕 迹,又分为: 外膜 外表印痕,反映外壳形态构造。 内膜 壳内表面印痕,反映壳内面形态构造,凹 凸与实物相反。
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各种动
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居群,它们彼此相互作用,组成 一个具独特成分、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这就构成了 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