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教案导论(可编辑修改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际经济学的含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研究开放条件下的生产、交换行为以及价格、货币和宏观政策。由国际贸易经济学和国际货币经济学组成。(研究世界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
二、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1、家政学:家庭是经济行为的基本单位,追求在收入既定情况下的福利最大化。
家政学――家庭―――收入既定福利最大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企业为经济活动中心,研究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效用。
微观经济学着重探讨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
3、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4、国际经济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彼此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于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和活动的主体,出现了各种国际经济往来的形式,国际经济因而产生。为了探讨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就有必要产生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即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国际经济中的延伸和应用,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
学科。
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中普遍存在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自然的和人为的阻碍。如,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家间的流动性远远低于其在一国之内自由流动的程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一国之内一般是不存在的;各国使用不同的货币,使得国际交易远比国内交易复杂得多。
(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各国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往往是本国的福利和稳定,而非全世界的福利和稳定,因此往往导致在一国看来是最佳的选择,而在世界范围内看并非最佳;此外,经济间的连锁机制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仅会影响着本国的资源配置,同时还会影响他国的资源配置。
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
1、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古典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新古典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H-O 模型
(3)当代贸易理论:打破了已往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研究重点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着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的新特点以及贸易政策。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金本位制下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收入调节机制
(3)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
(4)开放经济动态变化的跨时分析方法
第二节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
(1)国际贸易纯理论: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所得
(2)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政策的依据与影响
2、国际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宏观部分)
(1)外汇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交换的框架
(2)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情况。
(3)国际收支的调整:研究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分析一国经济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以
及在不同货币制度下,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性。
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所引发的种种问题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体。贯穿这一主体的
是七大主题:贸易所得、贸易模式、贸易保护、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决定、国际间政策协
调以及国际资本市场。
1、贸易所得: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主要涉及分析国际市场中的交易、价格、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
济效率以及福利等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主要涉及分析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国际收支的各部分关系、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收支的均衡过程等各种与宏观经济有关的内容。
2、静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相结合
静态分析强调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一因素对过程的影响结果。比较静态分析则强调对
变化的不同阶段的既定结果加以比较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4、理论、政策与案例相结合
5、吸收与评价相结合
三、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1、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响,即假定物
物交换。
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人,其决策取决于所以价格,而非部分商品价格,即取决于相对价格。Px、Py 为商品X 和商品Y 的名义价格,Px/Py 为商品X 的相对价格,表示用1 单位的X 商品所
能换得的商品Y 的数量。
2、在分析框架中,大多数情况都假定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
3、国际贸易理论大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部分概念回顾
一、机会成本
生产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即为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例:每人每天的劳动产出:
国家机器布
美国 5 台机器15 码布
印度 1 台机器 5 码布
那么美国生产一台机器的机会成本是 3 码布,一码布的机会成本是 1/3 台机器。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1、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生产可能线为一条直线。
(也就是机会成本为一常值)
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生产可能线为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由于要素的边际报酬率递减→边际成本递增→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右上方)
机会成本可以通过 A 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来表示。-ΔY/ΔX=|dy/dx|
完全市场条件下,商品市场均衡时,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若用 Y 来衡量 X 的价格和成本,则价格为 X 的相对价格,边际成本为 X 的机会成本。当两者相等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位置就确定下来了。如图,当相对价格线 po(po=Px/Py)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时,切点 E 就是生产均衡点。
三、社会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无差异曲线向下方倾斜
2、无差异曲线从不相交(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
3、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意度或效用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