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空间的生产_理论_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_叶超

合集下载

空间生产理论

空间生产理论

1. 空间生产理论的概述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最先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于1974年《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

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4个方面:1)本体论层面的空间: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解释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方式:空间本身的生产;3)提出城市空间的理论:消费主义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中的空间(改变空间);4)构建“三元一体”理论框架: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并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

列斐伏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的观点,建了“城市空间是产物和生产过程”为核心的空间生产理论。

2.空间生产逻辑与体育小镇2. 1资本与空间生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推行者哈维将有关资本对空间的影响带进城市实践中,提出“资本的城市化”理论。

他认为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实质上是资本控制和作用的结果,以此提出了“资本三重循环”的理论:第一重循环是资本投资向一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投资,形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第二重循环是资本向生产性和消费性环境建设的投资;第三重循环是资本向科教和社会领域的投资。

此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资本是直接参与和建构资本循环的。

2.2权力与空间生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尔提出了权力空间论,认为社会空间在本质上就是权力空间,这种权力空间形成了具有约束力的场域,可以影响资本的可进人或流动性。

另一位法国思想家福柯则认为空间的命运取决于权力,空间是“权力的逞能场所”,是权力发挥的途径和媒介。

从两位学者论述中可知,空间中社会具有什么样的要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发生什么样的生产,主要取决于权力行使在空间中的发挥。

2.3城市化发展中的空间生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尔的代表作《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一书,通过对城市中的社会组织运动的研究,对城市领域空间生产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影响。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亨利·列斐伏尔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这部著作不仅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经典之作,更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列斐伏尔的这部著作首发于1974年,集中展现了他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

列斐伏尔以独特的视角,将空间视为社会的产物,其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

这种空间的生产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或实际空间,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内涵。

列斐伏尔的理论观点鲜明,他认为空间的生产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

这种空间不仅具有物质性,更具有表征性,它是通过意象与象征被生产出来的。

因此,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社会的存在,是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产物。

列斐伏尔的这种观点,为我们理解城市空间、社会空间以及政治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批判,以及他对城市空间研究的转向,都体现了他对现实和时代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反思。

他试图从城市空间的视角对日常生活批判做出新的表征,将日常生活的异化问题融入空间化的理论致思之中。

这种理论尝试不仅为我们理解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理解社会空间、政治空间以及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然而,列斐伏尔的理论虽然具有开创性和深刻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乌托邦性质。

尽管如此,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仍然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城市空间、社会空间以及政治空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考工具。

二、列斐伏尔与《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这位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20世纪后半期“空间转向”的理论奠基人,他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不仅集中展现了其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更在城市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的引用率。

该书于1974年首次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空间。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析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的空间生产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空间现象,特别是城市空间的重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列斐伏尔的生平及其理论背景,然后重点阐述其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空间的社会性、空间的实践性以及空间的生产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社会空间结构变迁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等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论述,期望能够为理解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理解空间的社会属性、政治经济角色以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建构性。

他认为,空间并非是中立的、客观的存在,而是由社会关系、文化习俗、政治权力等因素共同塑造的。

空间的生产、分配、消费和再生产,都是在社会关系的框架内进行的,这些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着空间的形式和功能。

因此,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和反映。

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与政治经济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是一个政治经济的场所。

空间的生产和分配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空间也反过来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

例如,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反映了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而空间的利用和开发则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进行和社会关系的形成。

列斐伏尔强调了空间的历史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空间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空间形态和空间逻辑。

空间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被生产、消费和再生产过程中发生变化的。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变迁,也推动着社会关系的发展。

旅游业_新常态_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的新动力_黄剑锋

旅游业_新常态_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的新动力_黄剑锋

旅游业“新常态”: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的新动力*黄剑锋陆林摘要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旅游业也进入以新战略、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为特征的新常态。

新的旅游空间的生产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格局重构成为新常态下旅游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支撑。

在考察旅游业空间格局异质性、地带性、集聚性特征基础上,认为新常态下旅游业空间生产与重构正发生方式、结构、动力等方面的深刻转变,并分析了市场力、政府力、内源力、外向力在空间生产与重构中的作用机制,提出通过要素创生、结构改变、功能转换、尺度重组等路径实现新常态下旅游业空间生产与重构。

关键词旅游业;空间生产;空间重构;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图分类号F061.5&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5)06-0039-06作者简介黄剑锋,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博士生安徽芜湖241002;陆林,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导安徽芜湖241002一、问题的提出(一)经济新常态下的旅游业“新常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新常态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新失衡等,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较长时期稳定存在的特征(刘伟、苏剑,2014)。

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特定产业发展中需要遵循的基本逻辑。

面对经济新常态,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逐渐成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的增长点,其自身也逐渐进入一种“新常态”(王兴斌,2015),呈现一系列新特征:一是新战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施行、国务院旅游业相关发展意见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发布,以及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得以确立。

都市研究的理论与意义

都市研究的理论与意义

都市研究的理论与意义对于都市研究的日趋重视,显然是世界范围内加速度推进的都市化进程的直接后果。

"都市化",按照《布莱克威尔社会学词典》的定义,是指在以非农业性为特征的社区(即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在这些城市中,生产主要是围绕服务和商品而设置的。

都市化进程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开始,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劳动分工变化的必然产物,当时农业生产已经能够提供超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粮食和其他食物,这就使得人口中的一部分人能从事其他非农业劳动的工作。

但是在4000多年的人类历史中,城市发展速度和数量增长都一直非常缓慢,这种格局直到"18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

工业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市化以一种爆炸性现象呈现了出来。

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1900年,上升到14%,到1975年,上升到41%;预计到2025年将有60%的人生活在城市。

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外,都市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因为空间及都市社区资源都可以用来产生利润"。

[1]马克思、韦伯、涂尔干、齐美尔等19至20世纪的社会学理论开创者虽然都没有预见到这种惊人的都市化发展速度,但他们依然将西方文明的本质看成是都市文明,认为正是在西方都市中产生了政党与政治家、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了西方艺术史上所有独特的现象、孕育了近代文明的承担者--市民阶级与市民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从城市现象入手探索城市的本质,认为城市既是资本主义罪恶最生动的体现,又是社会进步力量最充分发展的空间。

与马克思相反,韦伯关注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但他同样认为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它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换句话说,首先城市就是一个市场,城市可以通过已经建成的市场体系而得到了解,其次城市必须被理解为部分自治机构,部分政治自治是城市的一个关键标准。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国内对于空间生产看法的著名人物

国内对于空间生产看法的著名人物

国内对于空间生产看法的著名人物
以下是一些国内对于空间生产有看法的著名人物:
1. 秦寿昌:中国卫星应用工程中心主任,他在中国航天领域有较高的声望,曾表示空间生产是
未来航天发展的重要方向。

2. 吴伟仁: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他是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对空间生
产领域有深入研究,曾指出空间生产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3. 董宏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表示空间生产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杨震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航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他在航天领域有较深的造诣,
对于空间生产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前景有着独到的见解。

5. 黄超: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对空间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
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被誉为中国航天技术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

请注意,这些人物的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全部航天科学家和专家的共识。

在航天领域,观点因人而异,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空间生产理论》第7讲空间的生产(11页)

《空间生产理论》第7讲空间的生产(11页)

空间生产理论第7讲空间的生产(11页)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和改变空间,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空间的生产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和空间秩序的重新构建。

空间的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

政治因素决定了空间的生产目标和方向,经济因素提供了空间生产的物质基础,文化因素影响了空间生产的方式和风格,社会因素决定了空间生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技术因素则提供了空间生产的工具和手段。

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空间的生产方式和目的也会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空间的生产越来越受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空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空间的生产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元。

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空间的生产过程,掌握空间生产的规律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应对空间生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空间生产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空间的生产能够惠及所有人,并且不会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

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空间生产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和改变空间,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空间的生产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更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和空间秩序的重新构建。

空间的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技术等。

政治因素决定了空间的生产目标和方向,经济因素提供了空间生产的物质基础,文化因素影响了空间生产的方式和风格,社会因素决定了空间生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技术因素则提供了空间生产的工具和手段。

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空间的生产方式和目的也会有所不同。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进展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进展

置和准确性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出现安装位置不当或者是牢固性不足问题;(2)对于燃气锅炉的使用来说,相对应的管道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所在,这些管道的连接同样需要安装人员进行充分的关注,重点保障其具备较为理想的准确性,避免出现管道连接失误,当然,这些管道连接的密封性也是极为核心的一点。

3、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燃气锅炉的安装来说,随着其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的不断突显,相对应的安装频率也越来越高,而相对于这种燃气锅炉的安装现状来说,其出现问题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这种高概率的问题出现主要就是在相应的安装难点中得到了呈现,因此,切实把握好燃气锅炉安装的难点,并且针对这些难点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优化也就显得极为关键,从这一方面来看,其主要的难点和对策应该重点围绕着准备阶段和具体的安装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这种全面性的控制才能够提升其最终的安装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1]刘旭,魏海虹.关于燃气锅炉安装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5,19:34.[2]郭葆军.20t/h燃气蒸汽锅炉的施工安装方法[J].石油工程建设,2002,02:29-30+34.[3]雒世荣.燃气工业锅炉的安装[J].安装,2002,05:4-7.[4]吴富强,王庆林.工业锅炉燃气燃烧器的安装与改造[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9:51-52.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进展王逸潇马东娟(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00)摘要:空间生产理论伴随西方城市化浪潮而兴起,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由“空间—历史—社会”三者构建的空间生产理论,随后涌现大批研究者,研究视角百花齐放,研究成果也愈加丰硕。

本文系在对国内外空间生产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侧重于国内研究进展,而空间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预示着这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空间;空间生产理论;城市化1.空间生产理论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开始大规模城市化运动,随着这股城市化浪潮,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兴起对空间研究的思潮,学者们致力于建立一种空间本体论思想和空间化的批判社会理论,并把对空间的研究植入当代对城市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要围绕着空间的生产、使用和变化展开,探讨了社会空间的构建、演变和影响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被视为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交汇点,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域特征。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强调了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空间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重点关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等方面,为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演变和问题所在,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在探讨中国城镇化问题时,借鉴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1.2 中国城镇化问题背景中国城镇化是指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国土上的表现,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中国城镇化进程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截至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规模居世界首位。

中国城镇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城市规划混乱、城市资源浪费、城乡差距拉大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也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中国城镇化问题的背景包括政策制度、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等多方面因素。

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政策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

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更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人口流动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空间的生产》阅读感想

《空间的生产》阅读感想

《空间的生产》阅读感想《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于1974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横跨人文科学诸多专业领域,以“口授的”方式写作,具有含蓄的指涉、难懂的组织结构和经常的离题,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列斐伏尔在书中提出了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空间的三元或自然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三元统一。

这一观点具有原创性和争议性,他认为这三个领域交融于空间生产过程中,物质生产生产出空间的可知觉的方面,知识的生产是空间表象与构想或虚构的空间,意义的生产则是与表征性空间紧密相联并生产出某种体验性的或活生生的直观的空间。

大卫·哈维、爱德华·索亚、詹姆逊等学者对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进行了创造性阐释。

哈维认为,空间的三个维度是彼此不可分离的同时并存的三个维度,包括物质性的空间实践、空间的表象和表征性空间。

索亚则将客观的物理空间与主观的精神空间融合为社会空间,提出了第三空间论。

詹姆逊则从社会批判认识论角度来理解空间问题,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符号空间、超级空间、失去了深度的即平面化的符号社会或超现实的超空间的社会。

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说到底是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辩证法的空间体现,是社会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段的时间性矛盾的共时性/集中化表现。

他关心的空间的矛盾主要包括质与量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的矛盾、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以及支配与取用的矛盾。

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从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向社会主义的空间生产过渡,但如果未能实现这种过渡,未来将令人绝望。

《空间的生产》一书的传播与理解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过程,在英语世界中出现了三次研究阅读列斐伏尔的高潮。

这本书最具有原创性的,也最具有争议的问题是头三十页提出的三元辩证法。

列斐伏尔用了三十年的实践才得出这一结论,它是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空间的三元或自然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三元统一。

简述空间生产

简述空间生产

简述空间生产简述空间生产概念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政治经济学意义,进而阐述当代空间生产概念在城市建设与规划理论方面的应用与反思。

标签:时间空间资本流均质化城市发展1 背景研究对空间与时间的认识最早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及自身社会活动发展的关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时间方法论的研究一直优于空间方法论,空间只是被作为人们存在与活动的物质实践感知区域,或是事物存在与运动方式,是一个区域意识。

正如福柯说的:“空间以往被当做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和辩证的”。

直到20世纪中叶,一系列针对空间演进的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研究才拉开有关人类空间变迁史的社会学帷幕。

2 空间认识论的变革2.1 “空间生产”的缘起“空间的生产”这一概念最初是由亨利.列斐伏尔提出,他在对马克思理论深入研究中发现:马克思所论述的生产虽然既包括物质生产又包括精神生产,但最主要的还是物质生产。

而在空间的论述中,空间只是被当做物质生产的器皿或媒介。

“时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即“历史”的观点。

从生产的角度来讲,生产到再生产的反复叠加构成了历史。

对于时间的研究构成了其“社会—历史—空间”的思维框架。

虽然他接受空间的重要性,但却忽略了历史进程中空间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列斐伏尔引入空间概念改进马克思理论。

他指出:马克思忽略了生产的另一个方面,即商品世界既存在于时间中,也存在于空间中。

进而得出辩证法也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即“空间辩证法”,也就是我们说的“空间的生产”。

2.2 “空间生产”的内涵2.2.1 空间生产的基本内容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属性是社会性,人们改造利用的并非自然空间,而是具有普遍社会性的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代表不同的社会关系。

每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历史性的生产属于自己的特定空间。

虽然空间是历史生产的产物,但它并不只是结果,其本身也是生产者;不仅是历史社会关系作用下的产物,也作为社会关系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影响并作用于社会。

空间的生产读书笔记

空间的生产读书笔记

空间的生产读书笔记
《空间的生产》是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的著作,本书集中反映了列斐伏尔对空间问题的研究成果。

列斐伏尔从空间实践出发,提出了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法,即空间实践、空间的表达以及再现的空间。

他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是一个过程,它既包括了物质空间的生产,也包括了精神空间的生产。

书中还探讨了空间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以及空间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列斐伏尔的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存在,而是社会关系和社会过程的产物。

这种观点让我开始思考空间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此外,列斐伏尔还提出了“空间的政治”这一概念,他认为空间是政治和权力的产物,不同的空间分配和使用方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权力关系。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问题,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关系的问题。

《空间的生产》这本书让我对空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空间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这本书虽然有些理论化,但对于理解社会和空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是一部对空间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将空间与社会、历史紧密地在一起,深化了我们对空间的理解。

列斐伏尔将空间视为社会的产物,强调了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他认为,空间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被社会和历史所建构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西方认识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将空间视为一种静态的、无限的、无属性的存在。

列斐伏尔则强调了空间的社会建构性,使我们重新审视空间的社会意义。

列斐伏尔通过空间来解读社会和历史。

他认为,空间不仅是社会和历史的反映,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他将空间视为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社会和历史得以相互影响和作用。

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的"回溯式进步"概念,强调了社会——历史——空间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一观点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独创性,也为后来的空间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它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空间的理解,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视角。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以及空间与社会和历史的相互关系。

这种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和历史的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塑造我们的空间。

在列斐伏尔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社会空间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从历史、社会、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空间、生产、空间、限制、历史、社会、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空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从古代的村庄到现代的城市,人类不断地塑造和改变着空间。

然而,列斐伏尔指出,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空间的塑造,而是社会空间的生产。

空间生产和管制

空间生产和管制

空间生产和管制叶 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200241)非常荣幸能够来南京大学进行这样一个报告 和交流。

实际上,借助哈维来到中国的机会,国内 的马克思主义学界、地理学界与其他社会科学界 的同仁和朋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研讨活动。

一 方面,对于哈维来讲,他可以更深人地体会和理解 中国社会的变迁;另一方面,对于国内的学者来 讲,可以和哈维有更多的面对面的接触。

在这样 一个互动之下,我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哈维的思 想,包括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学术和实践问题的 研究持乐观态度。

一、特殊的人物、时间和地点首先我要提出三个问题:为什么是哈维?为 什么是现在这个时刻?为什么是中国?关于第一 个问题,我认为对于哈维来讲,我们现在是要学 习、理解乃至于拓展哈维的思想。

我认为哈维思 想的重要一点是:在其中却超越(in but beyond)。

这对于我们是非常关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哈维一开始是在地理学视域内,后来超出了 学科领域的限制,有了更深、更广的学科影响;第 二,哈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继承了马克思 主义的方法,不是以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而是再 造马克思主义的义理、发展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以 及其他方法论;第三,哈维对于某个区域的研究往 往希望能够上升到一个普遍体系,无论是地理学 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如此。

对于我们来讲,这些 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今天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问 题,乃至于世界性问题,实际上是需要这样一种超 越精神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2018年到2020年是一个 关键的时间点。

现在的规划是面向2030年乃至作者简介:叶超,1978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50年的,所以哈维第三次来中国,我认为并不 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之 下,相应地出现了众多的重大使命。

这些事件使 得未来的世界乃至中国的局势变得不可预测,并 处在一个剧烈的前所未有的变动之中。

关于第三个问题,在这个变动之中,为什么哈 维选择中国作为他经常外出交流的地方?我想是 因为在目前的世界局势中,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代 表,表现着地方与区域之间、与世界之间一种前所 未有的紧张关系。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种解释城市化和空间发展的理论框架。

基于这一理论视角,中国城市化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认为,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大规模土地征用和集体土地私有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反映了资本主义逐利性质的体现,可以从剥夺农民土地权益和增加土地集约性的角度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将城市化视为一种空间重组过程。

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扩张等现象都是空间重组的表现。

这些现象反映了不同阶级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以从社会阶级和空间分异的角度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社会性。

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的发展受到政府规划、资本投资和市场需求的影响,同时也与社会分工、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可以从政府角色、市场逻辑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提出了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和再造的观点。

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城市扩张过快、城市规划不合理等。

基于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可以探讨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解决这些问题。

《空间的生产》读后感

《空间的生产》读后感

《空间的生产》读后感《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的一部重要著作,对空间的本质、社会关系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确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些内容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

然而,尽管其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对我来说较为深奥,仍有一些深刻的见解值得记录下来。

列斐伏尔指出生产概念的狭义化使得“生产”变得单调乏味,仅仅与劳动相关,而失去了其创造性、想象力和启蒙性的内涵。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层面,而忽视了生产所蕴含的更广泛的意义。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产的概念,不仅仅将其视为劳动的过程,更要将其视为创造、创新和想象力的源泉。

接着,列斐伏尔通过对威尼斯城市形成的分析,揭示了社会空间中多样化的模仿和对启蒙与可理解性的歪曲。

威尼斯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剩余劳动和社会剩余生产的最大化扩张,同时也满足了那些有着高度文明教养的人们的审美需求。

然而,这一事实并没有改变剩余生产的来源。

这一观点让我们认识到,表面上的繁荣和美好往往掩盖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城市的美丽外表,而忽略了背后的社会关系和不平等。

此外,列斐伏尔强调任何空间都体现、包含并掩盖了社会关系物之间的关系。

这一观点使我对空间的理解更加深入。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容器,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我们所处的空间不仅仅是由地理位置和物质构成的,更是由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塑造的。

因此,对于空间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物理层面,还需要考虑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关于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列斐伏尔的观点令我深思。

在现代性的影响下,时间从社会空间中消失,被专门的测量仪器和钟表所记录,成为孤立和功能专门化的存在。

这种对时间的驱逐导致了生动的时间失去社会意义,我们陷入了单调和均质的时间观念中。

这一观点让我反思现代社会中对时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活质量的忽视。

我们是否过于追求效率和速度,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探讨社会空间的还原过程时,列斐伏尔指出社会空间通过还原社会模式、城市模式、制度模式和家庭模式等,被程序还原为精神空间。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和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趋势。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下,对中国城镇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城市化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城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城市化进程的规划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勒菲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

空间生产是社会劳动和资本积累的空间,通过土地开发、城市建设和交通网络等活动,在社会空间中创造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空间的生产、空间的再生产和空间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也包括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空间活动。

二、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现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多样。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城镇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差距过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市人口集中过于严重等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房地产泡沫、土地资源浪费、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化过程中还出现了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管理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一系列新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中国城镇化问题三、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启示从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城镇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生产的过程中,这其中包括了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等方面。

空间的生产与城市的权利:理论、应用及其中国意义

空间的生产与城市的权利:理论、应用及其中国意义

空间的生产与城市的权利:理论、应用及其中国意义孙小逸【摘要】列斐伏尔将空间的视角引入城市研究,致力于探索空间、权力、表征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空间生产的视角赋予社区权力研究以一个载体,能够清晰直观地窥视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和权力关系.基于对空间的生产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列斐伏尔进一步提出城市的权利的主张,即空间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追求城市权利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把握列斐伏尔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空间生产的理论内涵以及该理论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应用.论文认为空间生产的理论对中国城市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为考察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土地开发、城市规划、动拆迁和业主维权等研究课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分析框架.【期刊名称】《公共行政评论》【年(卷),期】2015(008)003【总页数】17页(P176-192)【关键词】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城市的权利;社区权力【作者】孙小逸【作者单位】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3一、导论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将空间的视角引入了城市研究,致力于探索空间、权力、表征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城市社会空间变迁提供了理论和分析框架② 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思想的研究述评可参见 (Zieleniec,2007)。

列斐伏尔对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了理解二战后随着全球化加速以及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西方工业资本从老工业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转移而导致的老工业区的城市衰败和经济萧条的社会变迁的过程(吴宁,2008)。

这个过程使列斐伏尔认识到以往的社会理论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城市空间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即空间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容器,更是其重要的工具和目标。

列斐伏尔通过空间的生产理论完成了从“空间中事物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过程”的转变(Merrifield,2000)。

空间生产的视角赋予社区权力 (Community Power)研究以一个载体,通过考察国家、资本家和城市居民对空间利益的定义和争夺,研究者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窥视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和权力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亟需新的理论去解释和应对。

从19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科学界和城市学界掀起了研究城市空间生产问题的风潮。

尤其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对城市空间的生产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探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受此影响,国内学界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和引介“空间的生产”的理论,并以之解释国内的城市现象和问题。

由于与“空间的生产”相关的问题非常复杂,而且涉及许多学科,所以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为此,本文从国内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实问题出发,对空间的生产的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评述,探讨其在中国城市研究中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以供研究者借鉴。

1空间的生产理论形成1.1产生背景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

二战以前,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继承和发扬了自康德以来将地理学视为一门“空间”科学的传统,其空间概念涵义是“被填充的容器”[1-2];而1950、1960年代兴起的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学派的地理学家则力图借助数学等工具发现空间“模式”或“法则”[3-4],他们推崇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它在实质上是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学或几何学。

实证主义地理学以及在此影响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式,实际上是一种“物化”(fetishism )的空间理论[5],它尽量避免对空间的价值判断,因而忽视了塑造“空间”的个体以及政治和社会关系。

所以,它对196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以及因为种族、社会阶层分化形成的市区与郊区的城市空间分化和隔离问题已不能予以合理解释和应对,致使“区位理论以及实证主义地理学与现实世界空间问题的差距越来越大”[6]。

于是,以深刻地批判、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实质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进入了地理学家和城市研究者的视野。

自1970年代开始至今,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在城市空间生产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派别。

虽然空间的生产理论并非只着重于城市问题,但城市(化)问题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正如大卫·哈维所说:“城市化和空间的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7]。

众多理论家也多是围绕城市空间生产并以城市为案例进行他们的研究工作。

1.2空间的生产理论收稿时间:2010-12-10;修回时间:2011-02-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001092&41071114)资助。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03-0409-05“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叶超1,柴彦威2,张小林1(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南京210046;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871)摘要: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

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

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的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与空间问题相结合,西方地理学界和城市学界在空间的生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较为迟滞,缺乏突出的案例研究,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

19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生产问题在中国逐渐变得突出,预示着它将是一个重要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城市;空间的生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中图分类号:K901;F0-0文献标识码:A第31卷第3期经济地理Vol.31,No.32011年3月ECONOM IC GEOGRAPHY M ar.,2011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首创者。

他被认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空间研究的最优秀的工作”[6],“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8],其理论是“空间的生产理论中最坚实、最有想象力和最详尽的部分”[9]。

列斐伏尔先对空间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哲学考察,并深刻地批判了将空间仅仅视为容器和“场”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将其理论聚焦于城市空间生产,提出了“(社会的)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的核心观点;最后建构了一个展现这个空间生产过程的三元一体理论框架:①“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城市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以及日常生活;②“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概念化的空间,科学家、规划者、社会工程师等的知识和意识形态所支配的空间;③“表征的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居民”和“使用者”的空间,它处于被支配和消极地体验的地位[10-11]。

从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系统梳理和历史批判,列斐伏尔终于建构了以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产物和生产过程为核心观点的“空间的生产”理论。

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

大卫·哈维较早地引用和传播了列斐伏尔的观点,他不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发了社会正义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而且发展了资本的城市化理论,指出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是资本生产的需要和产物,中产阶级郊区化和城市中心区的衰落是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矛盾作用的必然结果[12-14]。

对“空间的生产”这一理论武器的运用和发挥,使哈维卓有成效地补足了马克思主义在城市问题和空间维度上的缺憾,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

爱德华·苏贾则强调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对城市空间生产的影响,并试图摆脱空间的“物化”和抽象化的双重束缚,从而建构一种以“批判的区域研究”为方向的后现代地理学[8]。

曼纽尔·卡斯特尔也深受列斐伏尔的影响,他提出集体消费的概念,认为城市化使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变成以国家为中介的社会化集体消费,而决定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化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劳动力和资本以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使得城市空间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那些照顾资本利益的城市计划和政策并不一定符合广大城市居民和贫困阶层的利益[15-16]。

尼尔·史密斯等则指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空间生产研究的中心[9,17]。

格雷戈里和迈克·迪尔则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的三元一体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引申和演绎,迪尔甚至将列斐伏尔视为一个“潜在的后现代主义者”,这反映了空间的生产理论的前瞻性和连续性[18-19]。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地理学和城市研究,并进行综合的社会、空间和政治经济分析、批判和理论建构,是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史密斯等马克思主义者对地理学的主要理论贡献。

这种综合和跨学科的研究,不但扩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且推进了地理学和城市领域的理论发展,并产生了超出地理学界的影响。

正如著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理查德·皮特所指出,“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和空间知识之间的互相作用,对人类存在的深奥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解释,这些又为它的形成提供了学科力量”[6]。

从西方人文地理学近40年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后来出现了“制度、文化转向”和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趋向,但是空间生产的理论热潮仍未退却,并被延伸、整合和拓展到诸多问题和领域[20-23]。

2空间的生产研究进展2.1空间的生产研究进展从理论发展来看,随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形成和演化,国外对城市空间生产问题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虽然较为迟滞,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

199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对城市空间的生产理论开始予以介绍[24]。

2000年以后,出现了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热潮。

在哲学和马克思主义[25-27],(城市)社会学[28-29],(都市)文化和文学三个领域研究成果颇丰[30-31],近三年更有若干与列斐伏尔和空间的生产相关的专著出版[27,32-33],包亚明编的《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对普及国外经典的空间生产理论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些都表明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并正在由片段的、零散的认识向较为全面的理解和初步的应用演化。

城市研究领域和地理学界也热切关注空间的生产理论,并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证研究。

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对它的理论引介和初步应用正在增多[34-38]。

地理学者对空间的生产理论或从整体地理学角度予以介绍[39],或从城市地理学角度进行阐410经济地理第31卷第3期叶超,柴彦威,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411发[40];因研究主题的密切相关和学科渊源,一些论文也发表在城市研究的刊物上[41-44];顾朝林、于涛方、李平等的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有概括介绍和简单评价[45]。

在台湾研究者中,夏铸九等曾较早地编译了介绍空间生产相关理论经典论述的著作[46],而王志弘则以扎实的西方地理学文献基础,对列斐伏尔及其后西方地理学中的空间的生产概念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解读[47];黄宗仪以上海的都市空间生产为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需要支配的城市空间与被支配的人民生活空间的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矛盾[48];香港大学城市地理学家林初升则考察了中国城市空间被国家力量和经济、社会因素重塑的状况[49]。

2.2国内外研究比较分析综合国内外研究来看,虽然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日臻成熟和趋于复杂演化,但是似乎并未形成一个“牢固的”研究范式;其理论以自由的思想、深刻的批判、广泛的整合而见长,但也带来了松散晦涩的弊病。

另外,正如安东尼·奥罗姆和陈向明所指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过分强调经济和生产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对城市生活的影响[50]。

一个共同特点和趋势是空间生产理论尽管外延广泛,但基本上都聚焦于城市问题,而且对它持续不断的深化拓展也显示出理论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相比之下,国内研究(尤其大陆)对该理论的追踪和跟进较为迟缓,主要原因可能在于1970、1980年代我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还较低,我国城市空间状况与资本主义世界还有很大差异,也有语言(列斐伏尔的著作系用法语写成,到1991年才出版英文译本,所以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本身受到限制)以及文风颇多思辨和晦涩难懂的缘故。

需要强调的是,空间的生产并不只是一种理论思辨,它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城市研究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