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空间的生产_理论_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_叶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亟需新的理论去解释和应对。从19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科学界和城市学界掀起了研究城市空间生产问
题的风潮。
尤其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对城市空间的生产这一问题进行了
持续探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受此影响,国内学界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和引介“空间的生产”的理论,并以之解释国内的城市现象和问题。由于与“空间的生产”相关的问题非常复杂,而且涉及许多学科,所以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此,本文从国内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实问题出发,对
空间的生产的理论的产生背景、
主要观点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评述,探讨其在中国城市研究中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以供研究者借鉴。
1空间的生产理论形成
1.1产生背景
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二战以前,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继承和发扬了自康德以来将地理学视为一门“空间”科学的传统,其空间概念
涵义是“被填充的容器”[1-2]
;而1950、1960年代兴起
的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学派的地理学家则力图借
助数学等工具发现空间“模式”或“法则”[3-4]
,他们推崇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它在实质上是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学或几何学。
实证主义地理学以及在此影响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式,实际上是一种“物化”(fetishism )的空间理论[5],它尽量避免对空间的价值判断,因而忽视了塑造“空间”的个体以及政治和社会关系。所以,它对196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以及因为种族、社会阶层分化形成的市区与郊区的城市空间分化和隔离问题已
不能予以合理解释和应对,致使
“区位理论以及实证主义地理学与现实世界空间问题的差距越来越大”[6]。于是,以深刻地批判、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实质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进入了地理学家和城市研究者的视野。
自1970年代开始至今,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在城市空间生产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马
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派别。
虽然空间的生产理论并非只着重于城市问题,但城市(化)问题在其中处于
核心地位。正如大卫·哈维所说:“城市化和空间的
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7]
。众多理论家也多是围绕城市空间生产并以城市为案例进行他们的研究工作。1.2空间的生产理论
收稿时间:2010-12-10;修回时间:2011-02-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001092&41071114)资助。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03-0409-05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
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
叶超1,柴彦威2,张小林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南京
210046;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
100871)
摘要: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通过文献
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的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与空间问题相结合,西方地理学界和城市学界在空间的生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较为迟滞,缺乏突出的案例研究,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
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19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生产问题在中国逐渐变得突出,预示着它将是一个重要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城市;空间的生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1;F0-0文献标识码:A
第31卷第3期经济地理Vol.31,No.32011年3月ECONOM IC GEOGRAPHY M ar.,2011
法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是空间的生产理论的首创者。他被认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空间研究的最优秀的工作”[6],“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8],其理论是“空间的生产理论中最坚实、最有想象力和最详尽的部分”[9]。列斐伏尔先对空间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哲学考察,并深刻地批判了将空间仅仅视为容器和“场”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将其理论聚焦于城市空间生产,提出了“(社会的)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的核心观点;最后建构了一个展现这个空间生产过程的三元一体理论框架:①“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城市的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以及日常生活;②“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概念化的空间,科学家、规划者、社会工程师等的知识和意识形态所支配的空间;③“表征的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居民”和“使用者”的空间,它处于被支配和消极地体验的地位[10-11]。从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工具,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系统梳理和历史批判,列斐伏尔终于建构了以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产物和生产过程为核心观点的“空间的生产”理论。
城市空间生产的理论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大卫·哈维较早地引用和传播了列斐伏尔的观点,他不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发了社会正义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而且发展了资本的城市化理论,指出城市空间组织和结构是资本生产的需要和产物,中产阶级郊区化和城市中心区的衰落是资本积累与阶级斗争矛盾作用的必然结果[12-14]。对“空间的生产”这一理论武器的运用和发挥,使哈维卓有成效地补足了马克思主义在城市问题和空间维度上的缺憾,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内涵。爱德华·苏贾则强调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对城市空间生产的影响,并试图摆脱空间的“物化”和抽象化的双重束缚,从而建构一种以“批判的区域研究”为方向的后现代地理学[8]。曼纽尔·卡斯特尔也深受列斐伏尔的影响,他提出集体消费的概念,认为城市化使城市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已日益变成以国家为中介的社会化集体消费,而决定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化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劳动力和资本以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使得城市空间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那些照顾资本利益的城市计划和政策并不一定符合广大城市居民和贫困阶层的利益[15-16]。尼尔·史密斯等则指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
衡”是空间生产研究的中心[9,17]。格雷戈里和迈克·迪尔则对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的三元一体概念进行了进一步引申和演绎,迪尔甚至将列斐伏尔视为一个“潜在的后现代主义者”,这反映了空间的生产理论的前瞻性和连续性[18-19]。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地理学和城市研究,并进行综合的社会、空间和政治经济分析、批判和理论建构,是列斐伏尔、哈维、卡斯特尔、史密斯等马克思主义者对地理学的主要理论贡献。这种综合和跨学科的研究,不但扩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且推进了地理学和城市领域的理论发展,并产生了超出地理学界的影响。正如著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理查德·皮特所指出,“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和空间知识之间的互相作用,对人类存在的深奥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解释,这些又为它的形成提供了学科力量”[6]。从西方人文地理学近40年发展历史来看,虽然后来出现了“制度、文化转向”和后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趋向,但是空间生产的理论热潮仍未退却,并被延伸、整合和拓展到诸多问题和领域[20-23]。
2空间的生产研究进展
2.1空间的生产研究进展
从理论发展来看,随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形成和演化,国外对城市空间生产问题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虽然较为迟滞,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
199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对城市空间的生产理论开始予以介绍[24]。2000年以后,出现了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热潮。在哲学和马克思主义[25-27],(城市)社会学[28-29],(都市)文化和文学三个领域研究成果颇丰[30-31],近三年更有若干与列斐伏尔和空间的生产相关的专著出版[27,32-33],包亚明编的《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对普及国外经典的空间生产理论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些都表明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并正在由片段的、零散的认识向较为全面的理解和初步的应用演化。
城市研究领域和地理学界也热切关注空间的生产理论,并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对它的理论引介和初步应用正在增多[34-38]。地理学者对空间的生产理论或从整体地理学角度予以介绍[39],或从城市地理学角度进行阐
410经济地理第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