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中国的四大高原
中国的四大高原一、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地区,最早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其特点主要包括:多雪山冰川,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
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十分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
青藏高原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地之一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古羌人。
目前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藏族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二、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称北部高原,包括内蒙古大部分和甘、宁、冀的一部分,在大兴安岭、祁连山之间,属于风蚀地貌。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古有“瀚海”之称。
其特点包括:地势起伏和缓、山脉少;东部多草原,西部多戈壁、沙漠。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和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
三、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800~3000米,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
其特点包括:地表覆盖深厚的黄土,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不仅如此,黄土高原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有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形成机理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揭秘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 3惊天大揭秘,今天,如果有人说青藏高原形成于5000年左右,你可能认为他是不可理喻疯子,毕竟大陆漂移理论充斥着整个地理文化市场,这里提出了与大陆漂移完全相反的理论,向漫长的地壳运动提出了挑战。
本文奔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探索论证,以事实的证据为依据,揭秘青藏高原形成于约5000年以前。
当然,这是一种大胆的推测,实情有待进一步考证,同时,期待更多的读者参与,早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地质历史真相。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有“世界屋脊”之称,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向的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其南部地区山坡林立,高耸入云。
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就耸立在这里,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大量的数据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那么究竟年轻到什么程度?它是怎么形成的?下面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没有达成共识,目前对它的形成解释主要是大陆漂移理论;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使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
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以上这些借用了现代理论有关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以上这些年代数据资料似乎缺乏有力的证据,这些数据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根据是什么?比如;南极洲冰雪覆盖了多少年,一开始一些科学家认为不少于一百万年,但是,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南极洲冰雪覆盖大约在六千至一万年左右,前后误差一百多倍,青藏高原的形成推测与实际很可能有很大的误差。
云贵高原(地理)—搜狗百科
云贵高原(地理)—搜狗百科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分布着广泛的岩溶地貌,是喀斯特地形。
它是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复杂化学反应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被水溶解和侵蚀而逐渐形成的。
地下和地表分布着许多溶洞、暗河、石芽、石笋、峰林等稀奇古怪的地貌。
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云贵高原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喀斯特地形显著。
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
云贵高原面上有一层固结的红色土层(又叫风化壳),表示地面是个久经风化的地面。
当它被剥蚀去后,就出露石灰岩,形成大片石芽地。
路南石林就是石芽地中发育得最好的一片。
这里奇峰兀立,如柱如塔,如笋如菌,高的10米以上,矮的5-10米。
人们在望峰亭或狮子亭眺览,就可欣赏40多万亩石林的奇景。
在连绵起伏的山岭之间,分布着许多小盆地。
盆地内土层深厚而肥沃,地面比较平坦,是农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高原上的村镇也都集中在这里。
这种盆地在当地称作“坝子”。
高原上还有很多因地层断裂陷落而形成的“断层湖”,著名的如云南东部的滇池和中部的洱海,其面积分别为340平方公里和250平方公里,著名的城市昆明和大理就分别坐落在这两个湖泊的旁边。
分水岭界云贵高原还是长江、西江(珠江的最大支流)和元江(下游为红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
这些河流的许多支流如长江水系的金沙江、赤水河、乌江、沅江,西江水系的南盘江和北盘江等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使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高原边缘,基本上都是高山深谷,峰峦叠嶂。
如金沙江的虎跳涧大峡谷谷深达3000米,乌江河谷也深达300~500米。
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大瀑布,从几十米高的陡崖上直泻犀牛潭,水花飞溅,如烟、如雾、如尘,气势磅礴,是中国最大的瀑布。
云贵高原发展到,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山地性的高原了。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共性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差异性成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且两板块相对运动,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
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喀斯特)分布区之一,许多石灰岩地形发育得非常典型。
这里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
从化学知识中我们知道,石灰岩很容易受流水的冲刷和侵蚀,经过多年不断的流水冲击,低的、有水流的地方就逐渐地被冲成峡谷。
山高谷深,人们常说:“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
由于多雨,因而也就出现了那么多的沟谷地带。
黄土高原多学者都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云贵高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非凡的喀斯特地形。
它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由于水对灰岩的溶蚀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云贵高原上的石灰石很厚而且分布广泛。
在地表和地下水的溶解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貌,如灰岩坑、漏斗、湿洼地、暗流、洞穴、峡谷、天生桥、岩溶洞穴、地下河、石芽、石笋、峰林、盆地等。
这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云贵高原上有一个固结的红土层(风化的地壳岩石) ,表明高原是一块风化的土地。
石灰石裸露在外,形成一片巨大的石芽地。
鲁南石林是最发达的石芽地。
这里耸立着奇特的山峰,如柱子,塔楼,竹笋和细菌,它们有10多米高,5-10米短。
云贵高原气候特点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
虽然它是一个高原地形,但由于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条件的不同,气候差异很大。
太阳辐射总量的经向分布变化很大,西部大于东部。
由于海拔高,热量和强紫外线的差别。
云贵高原的年平均气温在5至24摄氏度之间。
作为高原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南高北低,西南最高,西北最低。
贵州位于高原东部,海拔较低,坡面朝北、朝东、朝南。
冬季易受北方冷空气的影响,东南气流的影响较小。
结合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云南西部气温低于西部,西部分布较高,东部分布较低,南部分布较
高,北部分布较低。
云贵高原的温度分布主要受高度的影响,三维气候特征明显。
中国地形图四大高原
中国地形图四大高原中国位于东亚大陆的东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和地形特征。
其中,四大高原是中国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大高原分别是: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北平原。
1.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之一。
它的地理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的一部分。
内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约为1,100米左右,地势相对较低。
这个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业地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和河流系统。
内蒙古高原的气候条件有很大的变化,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多风。
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造就了内蒙古高原独特的动植物群落。
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是这个地区最大的特点之一,它为牧民提供了广阔的放牧场地。
2.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境内。
它的平均海拔约为4,5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极其恶劣,因为其高海拔和严寒的气候。
这里的气候一年四季变化无常,夏季凉爽,冬季严寒。
在青藏高原上,高山和冰川是最突出的地貌特征之一。
此外,这个高原还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
3.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横跨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
这个高原平均海拔约为1,500米以上,地势相对较低。
云贵高原的地形起伏,山脉交错,河流密布,水系发达。
云贵高原的气候条件多样,有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
这个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业和园艺的发展。
云贵高原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被誉为“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4.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的中部,横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区域之一,华北平原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
它是中国的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主要产区之一。
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相对较平坦,海拔较低。
尽管在这个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发达,但农耕和农业依然是华北平原的主要经济活动。
归纳总结我国四大高原
归纳总结我国四大高原我国地理辽阔,境内分布着许多著名的高原地貌,其中包括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和西南山地高原。
这些高原地形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气候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我国四大高原进行归纳总结,从地貌特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我国最大的高原。
其地理位置范围广泛,东西纵向延伸约2500公里,南北横跨约1000公里。
青藏高原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达到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青藏高原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高原地形起伏较大,主要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山脉组成。
同时,高原地形还包括着许多深邃的峡谷和广阔的草原。
气候条件上,青藏高原呈现高原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的特点,冬寒夏凉,降水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呈干旱气候。
二、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地理位置相对青藏高原较为靠近。
该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整体上呈现北西向倾斜。
内蒙古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是大草原和风沙地貌,同时也包括一些低山丘陵。
这些地貌形成了内蒙古高原广阔的草原景观,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高原气候以干旱气候为主,呈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冬寒夏热,气温变化较大。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
尽管如此,内蒙古高原因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仍然具备一定的农业发展潜力。
三、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中国最大的石灰岩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高原之一。
云贵高原地貌形成于地壳活动和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美丽的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钟乳石等。
云贵高原气候多样,呈现明显的山地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特点。
气候湿润,多雨季节明显。
由于高原地势复杂,海拔差异大,导致云贵高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四、西南山地高原西南山地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横跨云南、贵州等省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较大。
该高原以山地为主,包括喀斯特山地、盆地和山谷等地貌。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及成因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及成因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地形崎岖,内蒙古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地面坦荡。
A.地面平坦B.雪山连绵C.崎岖不平D.千沟万壑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故选:B.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
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
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
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山脉体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组成。
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起。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地壳场对地壳形变的驱动机制
青藏高原地壳场对地壳形变的驱动机制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
它的形成与地壳形变密切相关,而地壳形变是由多种驱动机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本文将从地壳形变的驱动机制角度来探讨青藏高原地壳场对地壳形变的驱动机制。
青藏高原地壳形变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其驱动机制主要包括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和地壳物质再分配等方面。
首先,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重要驱动机制之一。
青藏高原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这两个板块的运动相互作用导致了高原地壳的抬升和垮塌。
具体来说,当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时,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在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印度洋板块向下俯冲,造成高原的抬升。
这种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板块运动也是导致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驱动机制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地壳的运动方式。
青藏高原所在的区域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带,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高原地壳的变形和形变。
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地壳经历了挤压、挤压和悬浮等复杂的形变过程。
这种板块运动对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另外,地壳物质再分配也是影响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地壳下主要由地幔和地壳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在地球内部有着不同的密度和性质。
地壳物质再分配是指地幔和地壳物质在地球内部的移动和重新分布过程。
由于物质的再分配,青藏高原地壳发生了不断的变形和形变。
地壳物质的再分配既可以是由于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的作用所导致的,也可以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和地热作用所引起的。
无论是哪种原因,地壳物质再分配都是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重要驱动机制。
总之,青藏高原地壳形变是由多种驱动机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和地壳物质再分配是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重要驱动机制。
只有充分理解和研究这些驱动机制,才能更好地揭示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的成因和机制。
通过加强对这些驱动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地壳形变的认识,还可以为青藏高原地壳形变及其影响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高原的形成
高原的形成
高原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的隆起地区。
高原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扩展资料
中国的.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的绝大部分与四川、新疆、云南、甘肃的一部分。
位于昆仑-阿尔金山以南,祁连-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东、以北。
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分与甘肃、宁夏、河北的一部分。
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大兴安岭,南接黄土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北至国界。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的大部分。
位于横断山脉以东,雪峰山以西,四川盆地以南。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北部,包括山西的大部分与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
位于内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以长城为界),秦岭以北,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青藏高原演化及隆升机制(谭克彬)
2、古特提斯消减与中特提斯同步扩张期
古特提斯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受中 、新生代上叠断陷盆 地的叠加和改造。断续出露4条蛇绿混杂岩带 从北向南: (1)阿尼玛卿蛇绿岩混杂带 (2)甘孜-理塘蛇绿岩混杂带 (3)拉竹龙-西金乌兰-玉树-金沙江-哀牢山蛇绿岩混杂带 (4)龙木错-双湖-吉塘-澜沧江蛇绿岩混杂带 代表了古特提斯的多岛小洋盆系. (1)泥盆纪至石炭纪岩石圈伸展造成晚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北缘地壳减薄和裂陷 (2)晚石炭-早二叠世强烈扩张形成洋壳 (3)早-中三叠世洋盆萎缩充填巨量的复理石浊积岩 (4)中三叠世末古特提斯洋闭合 (5)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盆消亡 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洋陆转换
二、泛华夏大陆晚古生代羌塘 三江构造区
1.扬子陆块: 西倾山( 秦岭) 地块 勉县 略阳结合带( 西延可能接玛多 玛沁带) 康滇断隆 龙门山逆冲带 盐源 丽江中生代边缘拗陷带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 2.玉龙塔格 巴颜喀拉双向早期边缘前陆盆地褶皱带 3.歇武 甘孜 理塘结合带( 简称甘孜 理塘结合带) 4.德格 中甸陆块: 雀儿山晚三叠世岛弧带 结古 义敦中生代弧后盆地带 中咱 中甸地块 5.可可西里( 郭扎错 西金乌兰湖) 金沙江 哀牢山结合带
(10)冰川的地质作用
• 南极冰川的造海、造山作用: • 冰川分为山岳冰川、极地冰川。北极占 9%,南极占90%,山岳冰川1%。
冰川消融的造山过程
冰川形成的造海过程
二、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
青藏高原是由3个构造结调 整的,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 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 三大构造域的内外巨型盆山 耦合体系。
原特提斯 古特提斯 中特提斯 新特提斯 注意:特提斯并不是宽阔的大洋而是有限洋 ( 肖序常和李廷栋)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刘燊;迟效国;李才;杨日红【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01(020)002【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断块隆升模式等)的解释.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总页数】8页(P105-112)【作者】刘燊;迟效国;李才;杨日红【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 [J], 葛肖虹;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2.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对冻土层形成影响的数值模拟 [J], 乔彦超;赵桂萍;石耀霖;刘天启3.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J], 李勇;曹叔尤;周荣军;A L DENSMORE;M A ELLIS4.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J], 葛肖虹;王敏沛;刘俊来5.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影响作用分析 [J], 李慧;施辉;吴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是如何形成的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的边境。
地形:以高原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地壳运动活跃。
云贵高原的地貌特征
1云贵高原如何形成的
云贵高原在距今大约两亿年以前,是一个长期被海水淹没的海湾,堆积了深厚质纯而面积广大的石灰岩。
距今约2.08亿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晚期,印支运动爆发,地壳隆起拗陷交替出现,沉积物不断堆积,来自东部及北部挤压,使物质向一个方向集中,加之受重力均衡作用影响,使地壳逐渐加厚,新生代以来地面迅速抬升,高原形成,距今约3600万年至53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云贵高原被再度抬升。
新近纪到早更新世期间,贵州受到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
共同影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地貌相对较为平缓,中更新世以来,受青藏高原不断隆升作用的影响,促进了云贵高原的形成,形成了贵州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2云贵高原的气候
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地形上虽为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条件不同,气候差别显著。
太阳辐射量太阳辐射年总量经向分布差异大,西部大于东部,由于海拔高,热量差异大,紫外线强烈。
青藏高原成因
青藏高原成因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简单说,就是板块相撞导致地质运动隆起。
真是如此么?1、塔里木盆地成因2、小行星轨道分析3、小行星撞击过程4、熔岩溢流形态5、行星、熔岩数据估算6、熔岩整体溢流痕迹7、沉积岩的问题8、青藏高原底层矿物塔里木盆地成因从塔里木盆地说起:塔里木盆地,呈一颗水滴形状,简单地显示出一颗小行星斜插入地壳。
小行星撞击前沿形成钝击弧面,背面形成尾锥压擦印痕。
这种钝击弧面与尾锥压擦印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天山山脉东支与阿尔金山东支之间的凹谷形地质结构,就是小行星堕落时压擦所致。
按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南北600公里左右宽度估算,这颗小行星的直径至少达到400公里。
塔里木盆地=小行星撞击坑这里略提一下科学界的塔里木盆地的考查结果与错误结论之处,这里并不一一引用与反驳,只选取关键语句来解析。
科学界关于塔里木盆地的主流观点,其“地质特点是: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地质构造上是周围被许多深大断裂所限制的稳定地块,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基底上有厚约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积覆盖层,上有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层,第四纪沉积物的面积很大,构造上的塔里木盆地地块和地貌上的塔里木平原,范围并不一致。
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是良好含水层。
盆地呈不规则菱形,四周为高山围绕。
”说“地块基底为古老结晶岩”,其实是火山口的熔浆喷发后冷凝后的地质结构,普通的地层断裂是不会形成结晶岩这种结构形态的,只有高温熔浆冷凝降温才可以。
说“拗陷内有巨厚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陆相沉积,最大厚度达万米”,可以知道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凹形态的盆地,“拗陷”的原因是火山喷发后熔浆冷凝向内收缩所致。
中国地理学青藏高原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学中的青藏高原名词解释如下: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它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等地,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导致地壳隆起和褶皱,形成了高大的山脉和广阔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十分独特,有大量的冰川、雪山、湖泊和草原等自然资源,其中许多湖泊和河流都是中国的重要水源。
青藏高原的气候属于高原气候,特点是气温低、气压低、氧气稀薄。
由于海拔高,青藏高原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温都在0℃以下。
同时,青藏高原的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居民以藏族人为主,他们信仰藏传佛教,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独具特色。
青藏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以上是关于青藏高原在中国地理学中的名词解释。
中国四大高原
中国最大的四个高原分别为:青藏高 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 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 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 外力侵蚀作用的不同,高原的外貌特 征也各异。
中国四大高原
青藏 高原
云贵 高原
黄土 高原
内蒙古 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
最大、世界海拔最高 的高原,被称为“世 界屋脊”、“第三 极” 。
位置:
位于中国西南部,主要包括西藏、 青海和四川西部;在昆仑山、祁连 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
特征:
①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 ②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1/4 ③高原上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
中国四大高原
青藏 高原
云贵 高原
黄土 高原
内蒙古 高原
特征:
①地势崎岖不平,海拔 1000—2000米 ②多峡谷,多小型山间盆 地(即坝子) ③石灰岩分布广,多典型 的喀斯特地形
高原(Plateau):指高度一般在海拔
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 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 区。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 动中形成的。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 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 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 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 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 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谢谢观看!
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西
起横断山、哀牢山,东到武陵山、雪峰山、东南至越城岭, 北至长江南岸的大娄山,南到桂、滇边境的山岭,东西长 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800千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 米。
中国四大高原
青藏 高原
云贵 高原
云贵高原气候形成原因
云贵高原气候形成原因云贵高原气候形成原因1、会理县云贵高原气候类型云贵高原属亚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双版纳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在地形上虽说是一个高原,由于海拔高度、大气环流条件不同,气候差别显著。
例如,云南昆明海拔约1900米,但其纬度较低(北纬25°),冬季一般不受寒潮影响(地势较高,来自北方的寒流无法进入),而且经常在西南暖流控制下,多晴天,冬春相当干而温暖;(但在云贵高原北坡,受寒流的滞流与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形成准静止锋,造成连绵阴雨,即民谚“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
”)夏半年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雨日多,加以海拔高,所以夏季温度偏低,一年中干湿两季分明。
在纬度、海拔高度和大气环流三者综合影响下,气温季节变化较小,高原上四季如春,所以昆明有“春城”之称。
折叠昆明准静止锋贵州境内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冬半年经常受到北方冷空气影响,冷空气与暖空气相接触,形成气候上有名的“昆明准静止锋”。
贵州冬半年经常在静止锋笼罩之下,阴雨天气特别多,素有“天无三晴”之说,冬季较冷;下半年,受到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气温较高。
折叠对水文的影响由于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许多河流长期切割地面,形成许多又深又陡的峡谷。
折叠太阳辐射量太阳辐射年总量经向分布差异大,西部大于东部,东部为3 400~3 800兆焦耳/㎡,西部为5 000~6 000兆焦耳/㎡。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热量差异大,紫外线强烈,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给云贵高原的居民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让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延续。
折叠编辑本段气候特点中国云贵地区包括云南和贵州两省。
本区地处低纬度,海拔高,又受季风气候制约的综合影响,形成四季温差小、干湿分明、气候资源垂直变化显著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较多。
折叠热量垂直分布热量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从河谷至山顶分别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热量条件。
热量资源的地区分布南多北少,≥10℃的积温,元江、河口地区在8 000℃以上,滇西北、滇东北的高海拔地区在1 400℃以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出现南亚热带的“飞地”,为7000~8000℃。
青藏高原的形成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山峦起伏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高山和高原,东部沿海多丘陵和平原,形成一个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状斜面。
青藏高原形成多少年?它是怎么形成的?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个谜。
青藏高原的形成还没有达成共识,对它的形成解释主要是大陆漂移理论。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向北移动、挤压,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运动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逐渐升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这套理论源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他于1912年相对完整地提出了这套假说。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大陆漂移设想最初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
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板块理论被公认是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五大成就之一,它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地质学革命。
但是板块理论遇到很大的困难,就是版块分裂运动的强大动力来源问题。
80年代末,以美国科学家为首提出的大陆动力学计划旨在解决“板块”没有解决的大陆地质难题,如何发展板块理论,使这一学科陷入僵持中。
大陆漂移学说纯属巧合与联想,如果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能像拼图一样吻合在一起,能证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的话,那么世界上诸多大江大河看上去更像是刚刚分裂的大陆板块。
高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点
高原的形成原因及主要特点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原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高原的形成原因不同高原的类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随后受侵蚀的历史。
最常见的是构造高原,非洲大部分为这样一种隆起的大陆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的德干高原也是同样的地形。
规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断层块和地垒,它们是沿边缘断层系统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邻断块沉降时仍居高处的部分。
地垒通常比较大的断层块更易分辨。
翘起断块是个变异,这样的高原具有一个比较陡的边和一个徐缓倾斜的地面。
包围在山系以内的高原称为山间高原。
在美国,这种类型的景观分布于内华达山脉和落矶山脉之间,常用盆地和山脉(basin and range)这个术语来表示。
然而,盆地和山脉地形的分布是世界性的。
它包括中亚细亚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
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和伊朗都由山间高原构成,有些作者甚至扩大到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都归入山间盆地一类里。
山间高原在安地斯山系内也很常见;世界上可通航的最高水体的的喀喀湖,拔海3,810公尺(12,500呎),就位于这样一个高原上。
山间高原、地垒和断层块通常与年轻的褶皱山脉有关。
其他类型高原由坚固的岩石构成。
喷出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成了许多高原。
如∶爱尔兰北部的安特里姆(Antrim)玄武岩高原、美国西北部的哥伦比亚-蛇河流域、衣索比亚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高原的主要特点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
1968年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举行,来自非洲高原的运动员,囊括了中长跑和马拉松的5项冠军及5项亚军、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
此后,高原成了世界各国体育界中长跑、马拉松、竞走等耐力项目的训练“宝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形成机理详细的解释: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
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
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
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
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毫米),粉沙—毫米),黏土(小于毫米)。
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
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米。
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
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
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
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
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青藏高原------亚洲季风的发动机地球南北半球20°~30°的纬度带是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因而在北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等地区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类型。
然而,处于相同纬度带的中国东部区域却是另外一番气候景象,充沛的降水使这里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鱼米之乡”。
这主要归功于强大的亚洲季风。
季风是被大气下层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驱动的大气环流。
夏季,海洋的温度低,表面的加热能力很弱,形成高气压;而大陆地表的温度高,加热能力强得多,地表便形成低气压。
在海陆表面压力差的驱动下,大气从海洋流向大陆,将丰富的水蒸气带到陆地上,并形成大量降水,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
季风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都存在,但从其影响范围来看,亚洲季风(包括影响我国的东亚季风和影响印度的南亚季风)无疑是全球季风系统中最强大的一支。
尤其是东亚季风,从南海可到达我国的东北地区,其向北扩张幅度之大、能力之强,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全球最大规模的季风会在亚洲形成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大大推进了亚洲季风的北进。
没有青藏高原,亚洲季风仍将存在,但其势力范围将会小得多,不会像现在的东亚季风那样扩张到东北地区。
上世纪50年代国内外科学家提出,青藏高原是一个大气热源,相当于季风的发动机。
我国科学家于7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已经初步印证了这一理论。
90年代末,为了进一步阐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中的作用,国内外科学家又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
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成立后,研究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寒缺氧、气候复杂多变的青藏高原上成功建立起若干个定位观测站,甚至在海拔7200米的冰川上也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展现了超人的勇气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决心。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提供了一个年均约每平方米20瓦特的大气热源。
以青藏高原面积为250万平方公里计算,青藏高原提供的功率相当于50亿千瓦,而三峡发电站的总功率约为l820万千瓦。
也就是说,青藏高原提供的热源相当于275个三峡发电站的功率。
因此,在亚洲地区,除了常规的海陆热力差异外,青藏高原的强大热源就像一个大功率发动机,推动季风长驱直人地向内陆挺进。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强大的高原热源是如何产生的呢大气热源有三种产生方式。
第一种是由于温度差的存在而引起的热传导。
热容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特性,是单位质量的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相同加热条件下,热容量越小的物体升温越快。
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太阳光照射在陆地表面上时,地表便迅速升温。
地表与大气的温差越大,地表向大气传递的热量就越多。
沙漠地区的地表温度可高达70°,与大气的温差可高达30°(2,正午的热通量(由于湍流运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传输的热量)可达到每平方米400瓦特。
海洋具有很大的热容量,且海水可以随海风上下翻滚、混合,其表面与大气的温差很小,热通量不过每平方米几十瓦特而已。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表的气压只有海平面处气压的一半多一点。
阳光穿透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层的过程中,因被吸收和反射而损失的太阳辐射低于地球的其他地区,因而到达高原地表的太阳辐射很强。
在夏日中午,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可以超过每平方米l200瓦特,偶尔甚至可以超过每平方米l300瓦特,比北京地区高出约三分之一。
如果不注意防护,只要一天的时间,偶尔造访高原的人就会被晒脱一层皮。
这也是笔者第一次进入青藏高原的亲身经历。
强烈的太阳辐射甚至可使青藏高原地表与大气的温差超过沙漠地区地表与大气的温差。
尤其是在比较干旱的青藏高原西部,那里的每平方米地表就像一个功率为i00瓦特的电热炉,不停地“烘烤”着大气。
大气热源的第二种产生形式是水蒸气凝结产生降雨时释放出来的热量。
我们知道,水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当水蒸气凝结时,这些能量又会释放出来。
因水蒸气凝结而释放的热量主要加热大气上层。
凝结的水滴在到达地表之前,会因蒸发而吸收下层大气的热量,从而使大气下层变冷。
天气越是干热,水滴因蒸发而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气温下降得也越快。
炎炎夏日,当燥热难耐的人们欣喜地享受着降雨带来的凉爽感受时,大气上层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热呢。
显然,降水越多的地方,因水蒸气凝结而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2007年7月18日17时至22时,济南市遭遇大暴雨袭击,平均每小时的降雨量达l34毫米,这相当于提供了每平方米95千瓦的热源。
就全球平均而言,凝结释放的热量约为地表传递热量的三倍。
在青藏高原中部和东部,南亚季风经过雅鲁藏布江河谷时携带了大量水汽,这些水汽在高原上空凝结,在释放大量热量的同时也形成了降水,因而使青藏高原成为亚洲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实际上,云生云散都是能量释放和消耗的过程,风云变幻在气象学家眼里不过是大气中能量的转换形式。
当旅游者陶醉于青藏高原变幻莫测的云霞时,恐怕没有想到云层里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能量释放吧。
大气热源的第三种产生方式是辐射效应,包括太阳辐射加热和红外辐射冷却两种形式。
太阳辐射穿透大气层时,一部分会被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因而使大气升温。
红外辐射冷却就是地表和大气系统(简称地气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而失去能量。
相对于太阳辐射对大气的直接加热而言,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要多得多,后者通常高达每平方米数百瓦特。
通过红外辐射损失能量的速率与地气系统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例。
也就是说,温度越低,通过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越小。
青藏高原地表和大气的温度比周边地区的温度要低得多。
即使在夏天,青藏高原的最高气温一般也只有十几度。
而且,高原的积云又多又高。
云顶越高,云顶温度越低。
这两个因素都导致高原地气系统通过红外辐射损失的能量比周边地区小。
因为强大热源的存在,青藏高原的大气对流活动非常强烈。
特别是在夏季,因这期间的热源最强,大气对流活动也最为剧烈。
对流活动造成大气下层的空气被向上抽吸,再从大气上层流向周边地区。
因此有人将青藏高原形容为一个巨大的气泵。
由于高原热源对季风的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了解青藏高原的热源如何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我国的气象资料,自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地表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远高于全球以及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平均升温幅度。
那么,急剧升温是否意味着青藏高原的热源正在增加呢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并非如此,青藏高原的热源甚至可能正在减弱。
升温可能是因为青藏高原外传到周边地区的能量比青藏高原的热源减弱得更快。
外传能量的减弱似乎可以从高原风速快速减弱的事实得到验证。
据我们猜测,高原风速减弱可能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导致季风减弱,减弱的季风使青藏高原外传热量减弱,从而使青藏高原加剧升温;迅速升温则导致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向太空发射红外辐射的强度增大,从而削弱了高原的热源。
大气运动无国界,全球变化产生的影响也不会是局部的。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生态和水资源的任何变化,都将对生活于亚洲季风区的数十亿人口乃至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
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