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精)
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生平简介
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生平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李斯、韩非等是他的学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战国思想家荀子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荀子的生平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李斯、韩非等是他的学生。
荀子时期正是百家争鸣鼎峰时期,而荀子对于各家的思想都有批评,但他非常肯定孔子的思想,他自居是孔子的继承人,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建立了独具风格的思想体系,总结出了很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等观念。
荀子认为天乃是自然,没有理性、意志,而非人格神,宇宙也不是神造的,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的思想还包括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等。
荀子的性恶论是非常出名的,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反,他认为善的,有价值的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是人创造的,他认为为善的一定是经过教养的,人天生性恶,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转化恶性,这是荀子“化性起伪”的道德观。
荀子与稷下学宫什么关系稷下学宫,又被称作稷下之学。
齐国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高等学府。
它位于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
齐国稷下学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齐国稷下学宫吧。
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
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国国都临淄城的城门附近的意思,“学宫”就是学习的地方。
齐国的君主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一座学宫,就有了稷下学宫这个名字。
稷下学宫也被叫做稷下之学。
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
但是它并不是在齐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的。
它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的产物,是他为了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一向重大举措。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人物简介
荀子道德教育观的现 代价值及启示
• 荀子的道德教育观对于现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荀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克服 本性中的恶,达到善的境界 • 荀子主张养性修身,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良好品质、行为 习惯的重要途径 • 荀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道德教育应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来进 行
DOCS SMART CREATE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人物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荀子的时代背景及生平
荀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环境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割据、民族融
合的时代
荀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末 期,见证了国家的兴衰
变迁
• 七国争霸,政治斗争激烈 •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 • 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寻求治 国之道
• 荀子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表现了荀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 荀子的诗歌作品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荀子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 荀子的文学成就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荀子的散文和诗歌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家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 荀子的文学成就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的理论性、思想性和艺术 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荀子的礼治主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荀子的礼治主义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 荀子的礼治主义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荀子的认识论: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
荀子主张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 荀子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经验开始的,通过实践来积累知识 • 荀子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战国思想家荀子资料简介
战国思想家荀子资料简介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荀子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简介荀子是出生于公元前约313年,并逝世于公元前的238年,周朝战国后期的赵国人。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政治方面、文学方面、哲学方面和教育上取得的成就都堪比卓著,至今仍对后人的相关研究具有深远影响的人。
荀子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游学的人。
从其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游学生涯,且在其十五岁至七十岁左右之间,曾三次游学至齐国,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一职的人。
荀子也是曾在楚国担任兰陵令,并最终逝于楚国的人。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引用“赋”的名称,并在写赋的时候第一个选用“问答体”的人,他同时也是被世人列为“辞赋之祖”之一的人。
荀子是著作集《荀子》、《仁学》和《劝学》等著作的作者。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被称之为其名言名句而被世人所佳赞和引用。
荀子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的人。
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荀子是主张“性恶论”,强调“人性本恶”的本性,而对主体天生就被赋予的道德观念持否定态度,并强调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对人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人。
荀子是我国的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尊师重教”价值观念取向的教育家,他提出的“天地君亲师”的教育观念流传至今。
荀子教育思想荀子是周朝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尤其是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当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第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好坏是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综合影响,而非先天决定。
关于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
荀子——精选推荐
第六课荀子一、荀子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来源1、荀子的生平荀子,名况,后人因为尊敬他,多称他为荀卿。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除其弟子韩非外,可以说是最为晚出的一个。
他是战国末年赵国人,约生于赵肃侯十五年,即公元前三三六年左右,距离秦的统一大概只差一百一十多年而已。
他自幼天才儁逸,十岁左右已有秀才之称。
《韩非子·难三上》说他曾北游燕国,见过燕王哙而未被赏识,这或许是他二十一二岁的事情。
至于其他有关年轻时代的事迹,因为史书记载不详,也就无法猜侧。
荀子五十岁以前,东方的齐国正是宣王及湣王秉政的时期,稷下文风甚盛,四方学者前往游学的很多。
想必荀子早年也颇钦慕齐国藏书的丰富以及稷下学风的自由,又久盼能与稷下诸贤切磋问学,不过一直未能及早成行。
故于五十之龄。
才迟迟前往齐国,以偿夙愿。
可是,就在他来到齐国的这一年(齐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二八六年),湣王因灭宋而日益骄矜,稷下文风也就渐渐不如从前了。
像慎到、田骈这批人走的走、散的散,老的老、死的死了。
到了襄王之世(公元前二八三至二六四年),在当时齐国的诸子中,也只有荀子比较年高德勋,算得上是老前辈,所以从荀子五十三到七八十岁之间,便曾三度被推选为“祭酒”,处列在大夫康庄之位,每当齐国有重要的宴飨或祭典时,往往由苟子出面代表向祖先行祭酒之礼。
也许就因为他位尊名高的缘故,不免招来一些小人的谗毁,使他不得不在八十一岁的老年,还得拖着蹒跚的步伐离开齐国。
当他带着一颗沉重的心,正不知往哪里去的时候,听说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爱好贤士,就决定来到楚国。
春申君仰慕其名。
决意拜他做兰陵令(兰陵在今山东省峄县)。
但当时有位门下客因忌荀子之才,向春申君进谗言,春申君辞谢荀子,收回兰陵令一职。
荀子便离开楚国。
这一年,苟子屡经挫折,似乎有意回到他的老家—赵国去。
而在返国的途中,他特地绕道秦国,拜会了秦昭王及秦相应侯范睢。
荀子很快就从秦地会到了自己的祖国。
赵孝成王见他归来,尊他为上客,使荀子能有机会在赵王面前,跟临武君谈论兵事。
荀子思想
荀子的生平和思想荀子的生平荀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我国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从汉唐以来,始终被学术思想界研究着,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与积极的影响。
荀况,宇卿,又称孙卿,荀子是对她的尊称,战国末期赵国 (今山西南部)人。
生卒年不详。
他的社会活动与学术活动年代,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之间。
荀子学成于晋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曾像孔子、孟子那样,在赵国、齐国,秦国、楚国进行过周游活动。
荀子生活的时代,天下名士曾集齐国的稷下,盛时多达数千人。
司马迁晓:苟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史记》载荀子曾二次人齐,并曾三次相任稷下学官的祭洒。
对此,《史记》中有“最为老师”之说,其学术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荀手在齐时,曾向齐湣王进言,行王道政治,争取—统天下。
他说“处胜人之势,行胜入之道,天下莫忿,汤、武是也,处胜入之势,不以胜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势,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桀、纣是也。
‟所谓“胜人之道”就是儒家的仁义王道。
由于当时齐国君臣在吞并宋国之后,兵势强盛,居功骄傲,听不进荀子的建议。
此后,荀子又向齐国君臣提出警告说:“今巨楚县吾前,大燕鰌吾后,劲魏钩吾右”但他的主张仍未被采纳,他的警告仍不受重视,只好离齐他去了。
司马迁说:“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以后,齐国果然燕国打败,齐湣王慌忙逃跑途中,被楚国的淖齿杀死。
荀况总结齐国失败的这一历史教训时指出:“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戳,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无它故焉,唯共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荀子以为齐湣王不修礼义,不行王道,是使齐国由强转弱以至失败的根本原因。
荀子在楚国的境遇也并不佳,也因遭受谗言而未被重用。
刘向在《别录》中说:“人或谓春申君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孙卿贤者也,今与之百里地,楚其危乎!‟春申君谢之,孙卿去之赵。
”荀子在赵的活动,共《议兵》篇中有记载说,荀子在赵孝成王面前,与楚国将领临武君曾议论兵法说:“禁暴除害”是进行统一战争的根本目的。
《荀子》及其思想体系
2)荀子以“禁暴除害”为目的的 战争观: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 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 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 (《议兵》)
3)荀子特别强调学习和实践对于 人的改造: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 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 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 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也。”(《劝学》)
《非十二子》批评当时各家学派学说, 并针砭学风之阙失。所述各派实为古 代学术史的重要史料。《儒效》大抵 为儒者辩护。中有“隆性隆积”一段, 为性恶论之要语。
《王制》《富国》《王霸》《君道》 《臣道》皆荀子政治论。
《天论》批驳先天前定之说,主张以 人力征服天行。《正论》杂取世俗之 论,批评而矫正之。《礼论》为《荀 子》重要的篇章,论及礼的起源,礼 之三本;三年之丧等。《乐论来自论音 乐原理及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人的职责就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一切, 来制造自己的文化。“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故错(措)人 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 论》)
人不能与天地争职分 :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夫是谓之能参。”(《天论》)
人能够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则是参 于天地。如果舍弃人事而欲知天意就 会使人感到困惑。
2)“制天命而用之”并非人定胜天
荀子在天人之分说的基础上,又提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 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制天命而用之”,并不是要人们征 服自然界,实现人定胜天,而是让人 们认识和掌握天命,从而在天命面前 可以有所作为。“制”字在先秦时期 并没有制服、掌握之意。制的本义是 裁断,引申为寻找、获取之意。
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即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以自存,所谓“人生不能无群”。
(《王制》)他说,人力不如牛,跑不如马,而牛马却能为人所用,其理由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生平简介
荀子生平简介荀子(发音为shund-zee,lc 310-c. 235 BCE)是中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 481-221 年)的儒家哲学家。
又名荀光、荀子、荀子、荀光。
荀熹译为荀子,亦是书名(荀子),其名声经久不衰。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儒家思想最伟大的改革者,儒家五圣中的最后一位:孔子(l. 551-479 BCE)曾子 (l. 505-435 BCE)Tzu-Ssu(也称为 Zisi,lc 481-402 BCE)孟子 (l. 372-289 BCE)荀子 (lc 310-c. 235 BCE)儒学最初只是在战国之前的春秋百家思想时代(约公元前772-476年)发展起来的众多哲学之一。
孔子从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的文化著作中发展了他的体系,周朝在他的一生中正在衰落。
然后由他的学生子司和孙子子思开发,直到它被认为是孟子完全阐明的。
然而,荀子不同意孟子的一些基本概念,并进一步改革了制度。
他开始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家,但后来由于与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公元前280-233 年)和李绍(也被称为李斯,公元前280-208 年)的交往而失去了地位)。
韩非子发展了法家哲学,这为秦王朝(公元前221-206年)的*** 提供了信息,秦国征服了其他国家并结束了战国时期。
其后,李少任该政权始皇始皇始皇的丞相。
(r. 221-210 BCE)和他的继任者。
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压迫、残暴和毁灭性,以至于任何与它有关的人都享有它的坏名声,荀子也是如此。
荀子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实用主义观点和他对超自然影响的否认不仅影响了儒家思想,而且预示了后来其他文化中的哲学运动。
他的观点早在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就为人所知,汉朝继承了秦,并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哲学,但他的著作《荀子》却失传了,很可能被秦毁掉了,直到它由学者刘翔(公元前 79-8 年)重新发现,他是一位皇宫图书管理员,他收集并整理了这些章节并写了一篇评论。
关于荀子的简要背景材料
关于荀子的简要背景材料千余年间,荀子一直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先秦时期的他集儒、道、法、阴阳、纵横、小说等各家思想于一身,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荀子,本是赵人,曾先后游学于齐、秦、齐、楚各国1,他的思想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首先他是赵国人,是法家思想文化圈;齐国是儒家思想的封地;荀子生活时期有一个说法“儒者不入秦”,而荀子曾游学于秦,秦国主要是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他的性恶论也正是法家思想人性论的基础;楚国是道家思想最为浓重的地区,所以荀子的思想很杂,很丰富,不单单是儒家思想,这些经历也引致后人多种评价。
荀子的主要活动是第二次入齐稷下学宫,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位祭酒焉”。
充分证明荀子最辉煌的时期是在齐国度过的,不但地位显赫(虽然政府部门无官职),而且时间很长。
而齐国的稷下学宫至齐桓公始一直是当时儒家学术和文化的中心,对荀子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多家之言于一身的特点起到重要作用。
次主要活动在楚国,《史记》中记载“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以上是荀子主要生活经历。
汉唐之际,荀子与孔子、孟子同被尊为儒学先师,汉朝,司马迁的《史记》将孟子和荀子列到一起写传,充分说名荀子在汉朝时期的地位,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盛赞孔孟荀,刘向的《孙卿新书》中写道:如人君能用孙卿,庶几乎王!荀子的地位在刘向看来与孔子是一样的。
唐代佛教盛行,统治者更注重儒、释、道三教合流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和统治地位的稳固。
唐代中期经学家杨倞改编刘向的《孙卿新书》为《荀子》,在序中评价荀子:真名士之士,王者之师。
韩愈曾写文章《读荀》,将荀子和孟子思想进行比较,评价荀子的儒家思想是:“大醇而小疵”。
着眼点在于荀子思想的内容丰富,对儒学扬弃之处于孟子的比照。
本无褒贬之意,却引致后人认识荀子思想存在诸多分歧起到很大作用。
荀子简介——精选推荐
荀⼦简介《荀⼦》简介: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时⼈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
年五⼗,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都临淄(今⼭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
因遭谗⽽适楚国,任兰陵(今⼭东苍⼭县)令。
以后失官家居,著书⽴说,死后葬于兰陵。
著名学者韩⾮、李斯均是他的学⽣。
《荀⼦》全书⼀共32篇,是他和弟⼦们整理或记录他⼈⾔⾏的⽂字,但其观点与荀⼦的⼀贯主张是⼀致的。
在前27篇中,也有⼏篇,如《议兵》、《⼤略》等可能是他的学⽣整理⽽成的。
荀⼦是⼀位儒学⼤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尊王道,也称霸⼒;崇礼义,⼜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主张“法后王”。
孟⼦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
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
他还提出了⼈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然规律运⾏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书今存三⼗⼆篇,除少数篇章外,⼤部分是他⾃⼰所写。
他的⽂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排⽐句增强议论的⽓势,语⾔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和感染⼒。
《荀⼦》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注》外,清王先谦的《荀⼦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简注》、熊公哲的《荀⼦今注今释》等。
...查看更多《荀⼦》的主要思想主张:荀⼦有哪些思想和主张 荀⼦的⽣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强国篇》等中略知,荀⼦曾经去过齐、秦等地,⽽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
荀⼦据《韩⾮⼦·显学》篇记载是孔⼦之后儒家⼋派中的⼀荀学派代表⼈物,是继孟⼦之后的⼜⼀儒学⼤师。
据谢墉《荀⼦序》记载,荀⼦“最为战国⽼师。
荀子简介文档
荀子简介1. 引言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单名荀,邓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荀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张以道德来治理社会,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人性等方面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介绍荀子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以及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 生平事迹荀子出生于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他的家族世代在邓国担任重要职位。
荀子年幼时,由于家族的政治地位,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曾师从书法家石庆轩学习书法,被誉为文质兼治的佳作,《荀子书法》至今仍被誉为独树一帜。
后来,荀子进入齐国一个知名的学府学习,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深入研究各类学问。
荀子以才情出众,口才辩论技巧高超。
他曾在战国时期的孟子门下担任助教,也曾与墨子、韩非等名士交往。
荀子重视政治事务,后来担任了赵国的相国,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公元前238年荀子去世后,他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
3. 思想观点3.1 人性论荀子的人性观点与孟子不同,他认为人性本恶。
荀子强调人类天性的偏向邪恶和自私,认为人必须通过教化来改善自己。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恶性,培养人的良好品质。
3.2 政治思想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权威和法治。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行和德性,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认为合理的制度和法律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并使人民安居乐业。
荀子主张君主应该实行明智的统治,以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3.3 教育理念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可能恶劣,需要后天的教育来改善。
他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的品质,并培养人的才能。
荀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特别是在中国儒家学派中,荀子被视为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荀子的哲学观
荀子的哲学观中文学院0903班黄凡 41号荀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他唯物主义的思想。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荀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荀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荀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对他的著作和相关研究的阅读,我对荀子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
荀子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愈发迫切。
而在这个背景下,荀子的思想应运而生。
荀子的思想主要围绕人性和道德展开。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教化和修养才能使人们远离恶行,追求善行。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和制度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探讨上。
他认为人性恶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而欲望是人性的本能。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制度来约束人的欲望,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提出了“法治”和“礼治”的观点,认为通过法律和礼仪的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的这一观点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来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荀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他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荀子的思想源于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他的思想主要围绕人性和道德展开,并通过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社会秩序的探讨来发展自己的思想。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搜狗百科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搜狗百科思想观点主要观点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
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
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荀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了变动和纷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纷纷涌现,他们致力于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道德的规范以及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
其中,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本文将探讨荀子的思想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荀子的生平和背景荀子,姓荀名卿,字子车,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
他出生在齐国,是当时齐国宰相荀息的后代。
荀子的家族背景使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学识。
荀子深受孔子的学说启发,但与孔子有所不同的是,他更注重实际应用和政治治理。
荀子擅长辩论,他的言辞有力,观点独到,因此受到许多当时的统治者的赞赏和重用。
他曾在秦国和齐国担任重要的政治职位,为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二、荀子的思想核心荀子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性恶论”和“教化论”。
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的规范来调控人性,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贪婪和自私的,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教导,人们就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互相残杀。
他认为,人的本性有失控的倾向,需要通过教育和规范来纠正。
在荀子看来,只有通过正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才能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行使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荀子的思想与他的政治理想紧密相连。
他主张君主集权,认为只有强力而有智慧的君主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他反对分封制,主张统一的中央集权。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来影响和教化他的臣民,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和稳定。
三、荀子的影响与意义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化思想为后世的道德观念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通过强调人的教育和规范,提出了“人之性恶,道之贼也”这一著名的论断,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荀子的思想之礼治思想
【春秋战国】荀子的思想之礼治思想【摘要】本文通过对荀子生平的简单描述,反映出他当时生活的社会大背景以及如何提出礼治思想的背景。
以“性恶论”为礼法思想的根据,分析荀子礼学思想,了解了其思想精髓,以求进一步的阐述荀子以礼治国的思想。
他强调礼是国家权利,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把礼和法协调统一起来,通过他的礼治学说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如何重要的意义。
一、荀子的生平简介荀子,字荀,名况,因避汉代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儒学大师。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
”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荀子,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道、墨、法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
荀子一生的作品,经过西汉刘向整理校订,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
至唐代扬?作注,定为二十卷,并更名为《荀子》。
现在的《荀子》一书,就是经过刘向、扬?之手。
《荀子》一书,全面反映了荀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张觉在他的《荀子译著》说:“纵观荀子全书,凡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至语言学、文学皆有涉猎,且多精论,是以为先秦一大思想宝库。
”荀子是先秦以来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伟大之处就是他不仅继承了先前儒家大师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敢于对当时主流的孟子思想进行有力的批判。
在“扬弃”中集百家之长发展了独树一帜的荀学思想体系,后人称之为“荀学”。
先秦以来,人们对人性问题的讨论就没有中断过,正统儒家学派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令春秋战国时期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达到了顶峰。
二者的论战是一场思想的对话,灵魂的剖析。
虽然他们的理论看似对立矛盾,实质在逻辑上却互为补充,他们提出各自人性论的目的是在于为各自的政治蓝图寻求一个理论基石,为构建彼此的哲学体系奠定逻辑起点。
荀子主张什么思想
• 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荀子的教育任务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认为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桥梁
•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荀子的教育任务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认为教育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
• 通过教育,国家可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 通过敬畏道德,人们可以培养出崇高的道德品质
⌛️
荀子的礼治思想
01
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 礼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行事
•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2
荀子的礼治思想强调了礼的平等性
• 认为礼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 通过礼,人们可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03
荀子的礼治思想还强调了礼的实践性
荀子主张的思想体系
CONTENTS
01
荀子的生平与背景
02
荀子的道德伦理思想
03
荀子的政治思想
04
荀子的教育思想
05
荀子的文化观念
06
荀子的影响与启示
01
荀子的生平与背景
荀子的生平简介
荀子一生致力于儒家学说的研究和发展
• 他的著作被集成为《荀子》一书
• 该书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荀子,名荀况,字卿,又称荀卿
• 认为礼应该付诸实践,而不是空谈
• 通过实践礼,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03
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的王权主义观念
荀子认为王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
• 王权代表了国家的权威和公正
• 通过王权,国家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荀子的王权主义观念强调了王权的合法性
荀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 引言1.1 概述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思想体系深受后世儒家学者的推崇和延续。
荀子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其著作《荀子》中,详细阐述了人的修养与道德准则、家庭伦理建设以及政治治国等方面的观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荀子的思想基础,包括他的生平背景和所属学派;然后论述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包括修身对治国的影响、齐家对治国的作用以及治国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原则;接着探讨荀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涉及个人修身、家庭伦理建设以及政府管理等方面;最后进行总结,并强调荀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荀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探讨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同时,突出荀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起人们对于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应用的关注和思考,进而推动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应用,促进社会和谐共处及可持续发展。
2. 荀子的思想基础2.1 荀子的生平背景与学派荀子(公孙弘),字卿,约活动于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齐国贫寒家庭,经历了艰苦困苦的童年。
后来他拜孔子的弟子颜回为师,并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
荀子所属学派被称为荀学或名实学派,与其他诸子百家形成鲜明对比。
荀学注重对人性本恶论的发展和完善,并主张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修正人性中的恶。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行为规范,人们才能摆脱自私、贪婪等恶习,在道德品质上得到提升。
2.2 修身观点的重要性与意义荀子非常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一切优秀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基石。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整个社会伦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只有个体自身变得善良和完善,才能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改变和进步。
荀子强调个人修身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学习和修炼来实现。
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精)
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精)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即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以自存,所谓“人生不能无群”。
(《王制》他说,人力不如牛,跑不如马,而牛马却能为人所用,其理由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荀子生平及其思想体系产生的背景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
今河北邯郸人。
约生于公元前316年。
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从时代背景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
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
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可以知,物之理"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荀子说当时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年代,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
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即必须过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群体人就不能独立以自存,所谓“人生不能无群”。
(《王制》他说,人力不如牛,跑不如马,而牛马却能为人所用,其理由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王制》对于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主,荀子也是从“能群”即能组织社会的角度予以阐释,他说,“君者何也?曰:能群者也”,(《君道》又称,“君者,善群者也”。
(《王制》“群”的观念在荀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即是一个“群道当”的社会,而他之所以反复宣说要“化性起伪”,其目的就在于要保证一个有序的“群”体。
在先秦诸子之中,荀子是第一个揭示人能“群”这一基本社会属性的思想家,这是荀子对中国社会思想的一个重大贡献,以致于后来人们把“群学”作为社会学的代名词。
但是,仅仅从人群集合的角度来看还不足以说明“群”的社会特性。
如果“群”只是个体简单集合的话,它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社会。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人的欲望无穷而社会的财物有限,这必然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端,有“争”则“群”乱,社会也就不可能组织得起来。
因此,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
“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人何以能群?曰:分”。
(《王制》荀子极其重视“分”。
“分”的古义有“职”的含义。
[7] 荀子的“分”首先意味着一种职业的分工,即所谓的“农农、士士、工工、商商”(《王制》。
在荀子看来,实行职位分工的基本理由有二: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一种简单的需要,只有多种的技能、多样的工作才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故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
(《富国》其次,荀子也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谓“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富国》荀子举例说:“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通财货,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儒效》可见,在一个需求多样化的社会里,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满足社会总体的需要,只有社会成员之间各自发挥其专长,互相依赖,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各种社会分工之中,荀子认为最重要的乃是社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别,即分之大端在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力者,德之役也”。
(《富国》这种说法与孟子“劳心”“劳力”之分并无二致。
但我们应注意的是,这种区别在荀子那里并不仅仅简单地体现为一种职业的分工,更重要是它体现了由“分”工而定“分”的关系(前“分”字为平声,文韵;后“分”字为去声,问韵,后一“分”字所要表达的,乃“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8] 亦即确立一种社会角色的区别。
[9]社会角色的区别首先意味着一种等级的差别。
荀子十分强调社会的等级区分,认为社会等级之区分是“天下通义”,他甚至主张社会不同等级的人,社会地位不同,所享的政治待遇亦不相同。
[10] 在荀子看来,由社会等级所带来的“不齐”是“至平”的体现,只有承认这种“维齐非齐”的等级合理性,才能使人各安本职各守本分,从而才能保证社会正常的秩序。
故荀子又批评墨子“兼爱”的学说是“僈差等”,(《非十二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天论》荀子的这一理论尽管有为现实等级制度作论证的一面,但是从社会组织的实际情形来说,正视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并努力在不平等中求秩序,荀子之说事实上要比墨子深刻得多,这一点事实上已为当代的社会学理论所认同。
此外,社会角色的区别在荀子那里又体现为人伦关系之“定分”。
荀子说,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是在于人有“辨”,即区别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
而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非相》就是因为它们不知“辨”。
所以说“人道莫大于辨,辨莫大于分”。
(《非相》可见,人的本质即在于社会伦理关系之“定分”,甚至社会等级的区分也被规定在这种伦理的“定分”之内,“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
(《荣辱》这一说法实质上已将社会政治中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视之为一种人伦关系。
荀子的这一理论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社会正统的意识形态,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充分地表明了中国社会所独有的伦理特性。
在荀子那里,这种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存在的,“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
(《王制》在《君道》篇中,荀子还对这种伦理关系中每一角色的行为规范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他称为人君者要“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为人臣者要“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为人父要“宽惠而有礼”,为人子要“敬爱而致文”,为人兄要“慈爱而见友”,为人弟要“敬诎而不苟”,为人夫要“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为人妻要“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
荀子认为,这些伦理关系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废,所谓“偏立而乱,俱立而治”。
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后世的社会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郭沫若说荀子“开启了此后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所谓纲常名教”,[11] 确是中的之言。
在荀子看来,“分”只有作为这样一种等级与伦理关系之“定分”才意味着一种息争合群之道。
如果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安其本分,各守本职,则人与人之间自然可以“群居和一”:“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荣辱》反之,如果没有贵贱、长幼、贫富、男女之分,则社会生活的方面都将失去其应有的秩序,社会危机也就由此而产生:“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
(《富国》所以荀子又说:“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
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富国》由此可见,“群”与“分”实为社会的两大基本要素,其“分”犹为关键所在,只有“明分”才能“使群”,“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富国》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才能“明分”呢?荀子认为,这需要靠“义”,即社会规范来加以保证,[12] 社会群体之成立,“不可少顷舍礼义”。
(《王制》由此荀子进一步提出其“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
三、“隆礼重法”的社会控制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以礼义之伪矫正之。
同时,荀子既以“分”为社会存在的前提与基础,这也进一步揭示了“礼”的重要性。
在荀子看来,“分莫大于礼”,(《非相》礼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明分”的根本所在,礼之产生也体现了这一点:“礼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论》由此可见,礼的起源在于为社会的物质分配求一“度量分界”,故礼的首要目的在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其手段则在于“分”。
前述“分”的内容也可说就是礼的基本内容,它集中地体现在国家的等级制度上,《富国》篇即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认为,这是“礼法之枢要”所在,甚至社会中的分工分职也是“礼法之大分”。
(《王霸》在这种等级关系当中,荀子尤其提倡尊君,他把君主的地位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既是“善群”者,又是“管分之枢要”。
(《富国》在荀子看来,社会政治组织是由圣智之君主而产生,社会生活也赖君主以维持,他说:“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执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
(《富国》这种对君主的态度,实不同于孔、孟。
但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荀子所说的等级划分并非西周以来那种世卿世禄的封建等级,个人应居于何种等级完全取决于其贤能与否,《王制》篇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又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庶人。
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可见,荀子所说的等级划分重在角色而不在于个人,如荀子之尊君,是因为君主有着重要的职务。
故荀子述其礼治的理想说:“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
(《富国》这种学说上承孔子以德致位之理想,下开秦汉时期布衣卿相之风气,较之孟子“世禄”的主张,尤有其进步的一面。
[13]作为“分”之礼一旦固定下来,也就成为一切社会行为的规范。
荀子认为,礼是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标准,人们必须按照礼的规定安分守己以维持社会秩序。
他说,“礼者,表也”。
(《天论》“表”即标准的意思。
他又进而把礼比喻为绳墨、规矩等,他说:“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於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故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