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家庭

合集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家庭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模样,它已经开始发生了诸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也是一个社会组织,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经济条件。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当下的家庭问题及其原因。

一、婚姻危机和家庭拆散在当下,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出现大幅度的变化。

城市化使经济活动变得更加社会化,而这种社会化的经济活动又进一步增强了个体主义,因此让婚姻危机变得越来越明显。

另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也使人们的思想开放度增大,婚姻和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开始打折扣。

这种变化影响着当代婚姻的健康和持续性。

据调查,今年1-3月,中国常住人口非正常结束婚姻15.42万对,占婚姻登记数的39.93%。

其中,协议离婚6.64万对,占离婚总数的43.06%。

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家庭不稳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二、城市化对家庭的影响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不仅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变化和文化转型的主要引擎。

城市化的发展与家庭结构密切相关,它会影响家庭稳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家庭经济、文化、生态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城市化使得家庭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市场,随之而来的就是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发生大幅度的变化,许多家庭都必须增加劳动投入,利用节假日时间陪伴家人。

三、孩子教育成为家庭重头戏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教育阶段,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教育。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发展,孩子教育逐渐成为家庭的重头戏。

在过去,教育是由学校负责的,而家长们只需要负起补充的作用。

但现在,随着教育制度、教育课程和互联网的普及,孩子教育已经成为家庭主要的职责。

也正是因为这个变化,孩子教育的问题和家庭关系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孩子教育成为家庭重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教育一直是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家庭社会工作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概论1.家庭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婚姻家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婚姻:是指男女两性依照一定的社会规范(比如风俗,伦理,法律等)所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3.从婚姻的范围分为内婚制和外婚制内婚制:是指在一定血缘或等级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4.外婚制:是指禁止在一定范围内血缘亲属或成员通婚的一种婚姻制度5.家庭:指建立在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初级群体;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情感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6.家庭制度:指关于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力和义务的一套规范体系,是整个社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有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包括两个基本方面:①家庭人口要素②家庭模式要素8.家庭关系:指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9.家庭功能:是家庭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其他功能10.家庭社工:是以家庭为本的社工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11.家庭垦谈:是一种群体工作,是由社工者,心理医生和护士等共同参与.服务对象是个案家庭的全体成员。

目的:①是为了广泛深入地寻求困扰个案的家庭因素,了解并评价成员的互动反应关系及角色扮演,改善成员间的不良适应②为了协助个案及其家庭成员认清问题所在,做出明智选择,增强把握现实的能力12.家庭系统:是家庭按照一定的互动规则而运作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而整个家庭系统本身又是一个亚于各子系统互动之总和的大系统,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关系。

13.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对象进行的治疗模式,治疗师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的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14.萨提亚模式(联合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新方法,是从家庭社会等系统方面着手更全面的处理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

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干预研究

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干预研究

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干预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逐渐更新,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干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婚姻关系经历着挑战和波折,更多的人需要从心理层面去解决问题,尽可能地让家庭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干预研究。

一、家庭与婚姻心理问题的根源如何理解婚姻和家庭问题的本质?从社会学层面看,婚姻和家庭问题的本质是人际关系问题。

因为婚姻是由人际关系所建立而成的,而家庭则由夫妻关系进一步演化而来。

夫妻双方的相处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往往决定着家庭的美满和幸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婚姻家庭问题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它可能源于对自我、对配偶和对婚姻关系的不适应和矛盾。

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对自己的价值感和人格有着深层次的不满足和的怀疑,很容易对婚姻产生矛盾和压力。

同样地,对配偶的负面评价和不信任感也会使夫妻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繁琐,从而进一步引发家庭问题。

二、婚姻家庭问题的修复探讨婚姻和家庭的修复可以从心理干预、情感调适、交流、解决问题等方面入手。

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夫妻双方需要共同合作,并通过沟通、理解和接纳,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

情感调适是婚姻家庭问题修复的重要手段。

夫妻双方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与思维,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并且学会相互鼓励和支持。

另一方面,在沟通上,在交流失败、矛盾等问题遇到时,双方可以运用解决问题的技巧来逐渐缓解和解决问题。

这包括沟通技巧、互相尊重和理解、以及接受和善待自己的情绪等。

三、婚姻家庭问题的心理干预技巧婚姻和家庭问题修复的过程中,心理干预技巧是关键的。

具体而言,心理干预技巧包括:情绪联结、鼓励和支持、倾听和理解、以及调节资讯的方法等。

情绪联结是指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联系。

通过情绪联结,夫妻双方可以缓解矛盾、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以及在危机诱发时互相支持和鼓励。

家庭的社会学名词解释

家庭的社会学名词解释

家庭的社会学名词解释家庭,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扮演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家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增加我们对家庭的理解和认识。

1. 家庭的定义:家庭是一个由共同生活、共同经济和共同生育关系所组成的群体,由父母(或直系亲属)与子女组成。

它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情感与责任传递,促进个体的成长、社会化和心理发展。

2. 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功能: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和担负着特定的功能。

这些角色和功能的承担不仅构成了家庭成员身份的一部分,还对家庭内的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父亲通常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提供者和决策者,母亲则承担主要的抚养和照顾职责。

子女作为家庭的一部分,他们的角色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3. 家庭类型:家庭类型是指家庭的组成形式。

传统上,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是最常见的家庭类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单亲家庭、同性伴侣家庭和重组家庭等非传统家庭类型也逐渐增多。

这些不同类型的家庭在构建家庭关系、传递价值观和满足成员需求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4. 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互动和依存关系。

这些关系通常涉及情感、经济和权力等方面。

例如,夫妻之间的情感和互助关系旨在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维持家庭稳定。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则强调照顾、教育和引导。

这些家庭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整体家庭功能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5. 家庭社会化:家庭社会化是指家庭通过传递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学习方式来培养和塑造子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过程。

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子女逐渐习得家庭和社会习俗,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形成个人特质和价值观。

6. 家庭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家庭也在不断变迁和演进。

家庭变迁可以包括家庭结构的改变(如家庭成员的增加或减少)、角色分配的改变(如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以及家庭功能的改变(如家庭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作用)。

社会家庭关系

社会家庭关系

社会家庭关系社会家庭关系是指社会中个体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影响和依存关系。

社会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建立良好社会家庭关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家庭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家庭关系的良好与否,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能够提供温暖、关爱和支持,使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情感的安全感。

同时,良好的社会家庭关系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与支持关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社会家庭关系的因素1. 文化因素:文化对社会家庭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价值观念、教育方式等差异,会对社会家庭关系产生影响。

2. 经济因素:经济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家庭关系的稳定程度。

经济上的困扰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的出现,而经济的稳定则使家庭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关注和维护家庭关系。

3. 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能获得的帮助和支持资源。

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为家庭提供辅导、支持和协助,从而增强社会家庭关系的稳定性。

三、建立良好社会家庭关系的途径1. 沟通与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相互理解是维系社会家庭关系的基础。

通过积极倾听和表达,家庭成员能够更好地沟通彼此的需求和情感,减少冲突和误解。

2. 尊重与包容: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包容,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

多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展示理解和关心的态度。

3. 家庭时间的重视: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重视家庭时间,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和共同体验。

通过家庭活动的参与,可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系。

4. 共同责任的承担:家庭成员应该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互助和支持的家庭氛围。

分工合作,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以达到家庭和谐的目标。

5. 知识与技巧的提升: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升人际沟通技巧,来更好地应对家庭问题和冲突。

社会问题九年级社会与家庭关系分析

社会问题九年级社会与家庭关系分析

社会问题九年级社会与家庭关系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家庭问题不仅影响到社会和个人,同时也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九年级的青少年身处家庭和社会交汇的双重压力之下,他们的社会与家庭关系成为需要关注的焦点。

首先,社会问题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在当今社会,物价上涨、房价飞涨、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影响着家庭的稳定。

父母为了生计忙碌工作,往往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和陪伴,导致家庭温暖度下降。

另外,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信息也会对孩子的家庭观念产生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对家庭产生怀疑和疏离感。

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九年级学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其次,家庭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到社会关系。

在家庭中遭受暴力、虐待、矛盾纠纷等问题的孩子,往往会在社会中表现出不良行为,从而加重社会矛盾。

同时,家庭教育不良导致的孩子品行恶劣、不尊重他人的现象也会在社会中泛滥,进一步恶化社会风气。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使得九年级学生处于一种家庭不和谐、社会不稳定的环境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烦恼。

针对九年级社会与家庭关系的问题,我们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关怀的结合。

家长应该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同时,社会应该加大对家庭的支持和教育资源的投入,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

只有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让九年级学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

综上所述,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的家庭与社会关系层面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只有通过积极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才能够建立起九年级学生与家庭、社会之间良好的关系,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愿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社会家庭组成

社会家庭组成

社会家庭组成社会家庭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

它由父母和子女组成,是传递价值观念、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的主要场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社会家庭的组成和变化。

1. 家庭的定义和功能家庭是指由一对成年男女和他们的子女组成的生活单位。

它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承担着多种功能。

首先,家庭是繁衍后代的基本单位,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延续。

其次,家庭是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主要场所。

家庭成员通过相互交流和互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文化习俗。

此外,家庭也是个人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

2. 传统家庭结构传统上,社会家庭的组成主要是父亲、母亲和子女。

父亲担任经济供养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母亲则负责照顾家庭和子女的成长教育。

这种家庭结构在许多社会中普遍存在,并被视为“标准”家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观念的变化,这种传统结构正在逐渐演变。

3. 变革中的家庭组成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首先,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其中一方独自承担经济和教育责任。

这可能是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的增加导致的。

其次,同性恋家庭也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他们通过收养或合法的代孕途径组建自己的家庭。

此外,跨国家庭因为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常见。

在这种家庭结构中,配偶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以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教育资源。

4. 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这种变化给传统的家庭观念带来了冲击,并引发了人们对家庭定义和功能的讨论。

其次,不同的家庭结构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等。

例如,单亲家庭中,由于只有一方承担着养育子女和承担经济责任的角色,可能会导致经济负担过重。

此外,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成长在同性恋家庭中的子女和成长在传统家庭中的子女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

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

㊃社会学研究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19.01.008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方旭东(信阳师范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 要: 家庭细胞说 差序格局说 家庭伦理说 过日子说 是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㊂差序格局说 承袭了西方古典社会中 家庭细胞说 传统,结构是其经脉,具有文化立场㊁社会本位的特征㊂ 过日子说 是 家庭伦理说 的现代性洞察,以人为本,具有现象社会学旨趣㊂将本土化传统思想资源引入对现代生活的塑造,实现从结构到意义的转向, 家庭 到 家 的转向; 国家与社会 到 制度与生活 的转向,是本土化家庭社会学研究值得探索的方向㊂关键词:家庭细胞说;差序格局说;家庭伦理说;过日子说;社会学研究范式O S I D :中图分类号:C 9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9)01-0035-06 家庭是社会学领域常见概念之一,如果回避 家庭 ,社会学话语便无法展开㊂在浩如烟海的涉及家庭的社会学研究中,如果不将家与家庭做出细致的区分,就可以将社会学中本土化家庭研究主要归纳为四大学术范式㊂其一是从西方思想移植的 家庭细胞说 ,立足于西方文明,面向现代㊂其二是 差序格局说 ,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出发,认为家是 父母子 家庭的一种扩大形式㊂其三是从中国人古代的家出发的 家庭伦理说 ,由儒家经典发微,溯源于本土与传统㊂其四是从人的实现出发的 过日子 说,扎根于日常生活㊂家庭细胞说 ,即在社会学教科书中提到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细胞) ㊂‘家庭与社会 一项西方社会思想史的探索“一文对 家庭细胞说 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中的 前世今生 做了系统的梳理㊂文章认为家庭细胞说的思想渊源来自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㊁黑格尔等哲学家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西方社会思想中有关家庭㊁国家㊁社会学说的根本性地位,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确立了该学说在社会学中具有教科书式的合法性,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成为运用该学说为现代性把脉的经典案例,随后帕森斯㊁古德等人肯定了该学说在社会学思想中的基础性地位㊂在西方现代化思潮中,家庭细胞说在西方社会学思想中进一步得到充分肯定与强化,也逐渐塑造着后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命运家庭逐渐被纳入现代社会这一体系中,导致人在这一强化的过程中被社会排斥在家庭之外,遭遇了人与家庭的分离[1]㊂据此,下文只对其他三种有关家庭的本土化研究取向做出梳理㊂一㊁ 差序格局 说在作为组织体的家庭这一话语体系下,中国人生活中固有的 家 在社会学中逐渐被 家庭 这一概念取代㊂即使在本土化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费孝通那里,在有些表述中 家 与 家庭 的意义也相互通用㊂费孝通认为, 家 ,或者叫 家庭 ,是客观存在的事实[2]1㊂另外,他指出,在中文中, 家庭 一词用得本来很滥,在俗语中的 家 字包括的意义更多,而在严谨的讨论中,我们则不能不把 家庭 的意义来规定一下:专指父母子三角结构,等于f a m i l y ,然后用户字来指地域团体的基本单位,等于h o u s e -h o l d㊂在我们自己社会中家和户就不常相等㊂一户中可以包括好几个家庭,或若干家庭以外的人[3]75㊂鉴于中国人 家 的复杂性,以及家庭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费孝通将家进行了家庭化处理,对家庭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父母子所形成的团体,我们称作家庭㊂ 家庭 一词在这里是一个用来分析事实的社会学概念,它的含义和日常的普通用法,可以稍有出入㊂在中国,通常意义上的家庭常指比父母子构成的基本团体为大㊂有人用小家庭来专指父母子构成的基本团体,用大家庭来指较广的亲属团体㊂可是大小家庭的区别,并不单在数量上,收稿日期:2018-09-15;收修日期:2018-11-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7B S H 150)作者简介:方旭东(1975 ),男,安徽潜山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㊁农村社会学㊂㊃53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39卷 第1期 2019年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39N o .1J a n .2019更重要的是在它们的结构上㊂而在所谓大家庭之中,父母子所构成的基本团体并不是被抹杀了,较广大的亲属团体仍然无不以父母子构成的基本团体为其核心[3]63㊂费孝通有关家庭的定义,受齐美尔的社会几何学思维影响,对家庭的定性锁定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路中[4],与西方社会学视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㊁最小组织等理解形成互通关系㊂顺此思路,对中国家庭的研究依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路径,就与西方的 家庭细胞说 对应起来了㊂费孝通认为即使中国人传统的家观念非常含混和复杂,且并不能与父母子三角团体形成对等关系,但中国人的家可以看作是父母子三角关系的扩大㊂他指出,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㊂在这个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5]40㊂麻国庆认为家的研究是费孝通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研究的一个出发点[2]13-14;鹤见和子也认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费孝通后来不管从事文献研究,还是变为重视实地调查,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至为重要的基本单位 家庭及社会结构变化同家庭结构变化的关系 [6]52-53㊂这道出了中国社会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层次性,用费孝通自己的话说,就是包括在家族中的家庭只是社会圈子中的一轮,不能说它不存在,但也不能说它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3]39㊂麻国庆依照费孝通有关家庭的定义及对中国人家的理解,进一步细化了家的两个基本单位:一是家庭,二是家户㊂二者的区别在于彼此是由婚姻㊁户构成的生活单位[2]12㊂将此处的 家庭是家的一个基本单位 与社会学中经常提到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在结构向度,在乡村社会与家庭的组织构成中,还有家这一中介㊂观念里的中国人的家,其复杂性只从组织㊁结构视角是无法阐明的㊂依照以上这两个单位扩大的路线,以父系为原则,中国人所谓的宗族㊁氏族就是由家的扩大延伸而来[7]50㊂在费孝通有关中国人家及家庭理解的脉络中,从功能视角探讨家庭类型与结构的研究范式内生于其中㊂这无形中拟定了以下逻辑的优先性:要了解乡村社会,需要从结构着手,而对结构的分析,就需要确立具有结构特征的分析单位,从而将家操作化成家庭,再由对家庭的研究来反观乡村社会结构的特征㊂如此分析路径假定了理解乡村社会从结构㊁功能㊁类型角度着手是理想的分析范式㊂另外,具有哲学色彩的有关中国传统乡村的话语,往往是从伦理㊁礼俗等文化角度概括的,以此来强调乡土社会的文化性㊂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疑问:运用由西方社会学发端的结构功能主义思维来分析中式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区域是不是一种最佳的研究路径?将此疑问再高度浓缩,就是说用结构功能主义作为方法论来洞察文化合理吗中国人的家,不仅具有结构性,而且杂糅着儒家㊁道家㊁释家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甚至许多围绕家的叙事具有微妙和意会性,其演绎方式并不完全依赖清晰的逻辑推演,将之结构化能否获得一致性的认识?在中国乡土社会,家体系中有着结构的成分,家同时也是一种观念文化㊂如在组织㊁结构话语体系中,又该如何回应中国人如此的家观念?‘左传“中的关于(人)死而不朽 问题的讨论,除了叔孙豹给出的我们所熟知的 立德㊁立功㊁立言 的不朽说之外,还有范宣子给出的 家世传承 不朽说㊂钱穆说, 中国人的家庭,实即中国人教堂 [8]30㊂如果再考虑到 家国同构说 伦理本位说 家族本位说 大传统㊁小传统说 [9] 差序格局说 ,那么,这里的 家 与现代社会学中的家庭又有什么关系?西方家庭社会学俨然将中国传统家庭中那些最核心的部分理解成一种 话头 ,将其视为现代社会需要消解的那部分㊂在此意义上的家庭研究,无异于对中国人的 宗教 以及生命哲学中那些精微的文化要义视而不见㊂费孝通的 差序格局 说是对家庭伦理说的一种结构性分析㊂在分析方法上,其具有西方结构功能主义倾向,同时又没有否定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和社会结构是嵌合在一起的[10],以 伦 与 家 为核心,构成其 差序格局 的基本内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关照㊁基于本土的社会学分析范式㊂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分析方法,这一观点对学理上立足本土化的家庭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11]2㊂另外,费孝通晚年对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只见结构不见人 的评价,以及倡导文化㊁人的心态研究的主张,也可以部分理解成是对其家庭研究范式的反思㊂二㊁ 家庭伦理 说钱穆将中国人的家庭说成是中国人的教堂,认为中国人能够在家庭生活中获得生命的超越性价值体验[8]30㊂梁漱溟说: 中国缺乏宗教,以家庭伦理生活来填补它㊂ [12]79福山认为家庭主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13]43㊂潘光旦在关于 伦 字考释中,曾指出 伦 包括类别与关系两重含义, 关系的产生是在类别产生之后 [14]146㊂梁漱溟在分析中国社会文化结构时,认为 职业分立㊁伦理本位 [15]151-155㊂王崧兴则称之为 有关系无组织 [16]271-279㊂以上见解尽管侧重点不同,却道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㊃63㊃第39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1月共性特征,即社会融通在 伦 这一基本精神涵养的价值秩序中 家庭伦理 成为社会伦理的摇篮㊂许烺光认为,传统中国祖先崇拜和家族组织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㊂家并不因个人而存在,而是个人为了家的利益而存在[17]㊂家构成了乡村生活发生的本源㊂家 是麻国庆的‘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这两本书解析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关键词㊂以上两本书都曾提及, 家 具有扩展的功能,具体扩展法有三:依据地缘扩展至村㊁乡镇㊁区域和国家;依据血缘扩展至宗族㊁宗族联合;依据象征原则扩展到拟制的家(如秘密社会㊁行会)㊂一句话,无论国家㊁宗族,还是行会,在中国都共同根源于 家 ㊂在这里,国家依据家的原则治理,宗族依据家的原则自治,行会也是依据家的原则管理㊂不像西方社会家庭从国家中相对分离出来后,成为与国家相对㊁确保个体行使权利与自由的私人领域,中国的宗族和行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协助国家共同基于 家 的原则治理社会㊂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在王朝更替中出现多次社会变革,却并没有解体和毁灭,顺以上分析思路,是否可以将这一现象理解为: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的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有效地维持了生活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确保了华夏文明在世俗化的生活实践中获得社会更替的文化基因㊂黄宗智认为,不是现代中国而是传统中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更像是拥有某种自治意味的 社会 [18]㊂而在西方,社会这个概念原本是用来指称(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兴起时)城市当中与国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治意义的领域[19]㊂按照现代化理论,在这里似乎遇到了解释上的困难㊂一方面,毫无疑问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的现代化过程当中,另一方面,原有的 社会 领域却在急剧消失㊂中国的现代化是另类的,难道其过程导致的是 社会 的消失,而不是兴起这样的问题,可能本身是成问题的㊂问题在哪里呢?这迫使我们追问,基于西方经验概括出来的 公民社会 是否应当成为普世的现代性标准?现代性因素是否可能与特定的文化传统完全割裂开来?‘永远的家“一书正是从这个角度提醒人们,在中国简单地将家族主义传统当作 公民社会 的对立面是有危险的㊂在书中,作者力图说明家族主义主导下的㊁延续的纵式社会与 公民社会 存在互动与结合的可能,并称之为 家族化公民社会 [20]51㊂我们姑且回避对如此见解展开讨论,但至少它提醒了研究者应该认识到现代中国与传统中国在文化上的延续性,而不能面向西方一路狂奔㊂三㊁ 过日子 说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的分析单位是 私人生活 ㊂在私人生活中同时有集体与个人化的成分㊂将私人生活看成一个道德过程,关注 个人在当地生活中的道德体验 ,成为该书努力的方向㊂这种研究范式,不妨可以理解为:在西方个体发展这一大背景中,中国的个人是如何在传统家族伦理这一前提下成为可能的㊂无论是基于社会结构功能意义上的个体化,还是基于中国传统家族伦理中 过日子 的个人理解,该书都在有意做出这样的努力:现代中国的个人生活价值观有着什么样新的变化?在对中国个人新的塑造中,该书发现了与西方不一样的模式,即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㊂在阎云翔的考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集体化期间直接启动了私人生活的转型,而在非集体化之后又间接地帮助了这一转型的继续㊂在多数情况下,国家改造了农民生活的道德世界,从而也改变了家庭㊂因此,摧毁旧有家庭的结构和社会等级,将农民从家庭忠诚的成员变为原子化的公民,就成为国家政策的一个目标[21]253-258㊂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政府一直鼓励青年向家族势力与父权挑战,年轻人在私人生活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独立性,但同时在公众生活中却完全依赖于集体和国家[21]20㊂顺此思路,家庭越来越私人化,家庭的共同体精神也逐渐有所松动,个体化开始出现㊂换言之,虽然个人突破了家庭的重围,但社会并没有给予足够开放与自由的空间容纳从家庭中走出来的个人,个体依然被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治体制和集体合作化经济制度所管束,西方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人与社会㊁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并没有形成㊂阎云翔的研究,引领了以日常生活为视角研究本土化家庭的时尚范式㊂与家庭密切相关㊁来自民间最为人所熟知的说法是 过日子 ㊂ 过日子 如此俚俗化话语似乎并不符合社会学研究期待的逻辑优先性与概念精确性,但又确实是中国人持家最朴素与最真实的心态㊂这一对家庭生活化理解的概念,将个人生活意义的实现与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家庭成为中国人的具有终极意义和人生归宿感的原乡㊂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不再只是对象或他者,而是个体得以实现的本体㊂ 过日子 依然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㊁家本位的文化观念㊂吴飞的‘浮生取义“一书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从家之礼㊁人之义㊁国之法几个层次讨论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在现实语境中重新㊃73㊃方旭东: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思考中国文化中 生命 和 正义 的问题㊂该书认为,中国人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是在 过日子 的时间之流中缓慢展开和凸显的,自杀问题正是 过日子 这个生命过程断裂的外在表征㊂对由于日子没有过好而导致生命断裂的深究,需溯源到中国人的意义世界㊂吴飞的研究揭示出对家庭政治权力和亲密关系斗争和权衡的状态最终呈现出的结果 以家庭个体成员自杀的方式对这种斗争做出终结[22]㊂‘浮生取义“启示我们 过日子 过的是一种政治生活,个体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权力抗争确保生命意义之实现㊂阎云翔认为 过日子 过的也是一种道德生活,其中同样不乏在权力游戏参与过程中对如何小心翼翼地保全个体意义实现的探究㊂针对稀松平常㊁具有高度周期性重复特点的家常生活,两位学者均提出了具有历史向度的政治参与可能带来急剧家庭变革的学术忠告㊂家庭不仅是私人领域,也是国家权力有意识介入其中的公共政治地带,而私人生活的保全及意义实现,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协作成为与权力相抗争的最脆弱也是最坚韧的力量㊂脆弱在于家庭内部的亲密性是基于先赋性的血源性而建立的,私人化的联合并不能获得强大的组织力量;坚韧在于家庭内部的亲密性具有以伦理为依据的坚不可摧的血统关系㊂围绕 过日子 的分析,‘浮生取义“与‘私人生活的变革“在结论中分道扬镳,前者道出在权力面前过日子的脆弱性,后者视国家在基层组织中的退场为 无公德个人 出现的促因㊂是赋予 过日子 本体性地位,还是将其当成从国家 社会视角理解个体化的一种方法,立意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㊂对 日子不好过 的当下人状况,在桂华的解释中, 礼 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㊂礼具有二维一体性,即社会伦理㊁生命伦理㊂传统农民过着 圣凡一体的道德生活㊂以现代自由主义理念为参照的近代以来的政治社会革命,对传统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改造,礼的二维一体性的变革突破了政治社会学范畴,演变成为 宗教革命 [23]㊂刘芳从孝道出发,得出的解释和探索之路是:孝道在传统社会中具有积极的社会治理功能,维系着家族的传承㊁乡村的有序和国家的稳定㊂如今,孝道渐失生存延续的土壤,发掘其与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关联,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视角,需要重新审视孝文化的当代价值,整合重塑乡村的未来文化[24]㊂桂华与刘芳分别以 礼 与 孝 在当代社会变迁中的际遇视角,指出了乡村社会正遭遇着现代性价值与结构的双重危机,倡导重新评估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㊂陈辉‘ 过日子 :农民的生活伦理“一书对 家与 过日子 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研究,将小农生活的实践哲学与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圣人哲学进行了区分,认为小农生活观和生活方法论更能反映中国最广大群体的生活哲学;农民意识中 不变 因素确保着急剧社会转型中农民生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5]㊂该书在反思现代性中,对充满悲情的农民生活及其观念中的积极性予以充分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 家 的延续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㊂与西方社会 无家意识 相似,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社会没有逃离现代性魔咒,日本开始获得 无缘社会 的名声[26]㊂阎海军的‘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一书中所描述的围绕乡野之家出现的奢婚㊁打工潮㊁空巢老人㊁乡村留守者等现象,揭示出一个 断崖社会 正在中国出现[27]㊂ 断崖社会 转化成本土民间话语,就是 日子不好过 ㊂ 无家意识 无缘社会 是现代社会之后的叙事,而 日子不好过 尚对应在现代社会内部㊂以上有关 家 以及与 家 相关的思考,分析理路不同,田野㊁经验不同,却给予世人这样的启示:正视㊁激活 家 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是本土化家庭研究的使命,对应着该塑造什么样的未来生活模式这一宏大社会命题㊂四、结语综合以上中国人家庭研究范式的述评,得出以下结论㊂家庭伦理说有关中国人家的见解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文化向度的家㊂此层面将家上升到宗教高度,属于扎根于世俗生活的信仰,是本体意义的家,也是中国人生命哲学的核心㊂第二层面是乡土社会结构的精神依托,由本体意义的家派生出伦理本位的乡土社会精神气质㊂第三层面以家为中心的事务缔造出社会结构的主干,宗族派系㊁邻里关系㊁乡团组织等社会结构,都是出于对家的壮大与传承之目的构造出来的,从而形成熟人社会和稳定的村落社会结构㊂家不仅是中国人的意义之源,而且是熟人社会的精神样貌,更是乡土中国社会网络㊁社会结构建构的接点㊂家的以上三个层面的呈现,都是在具体的㊁同质化的 事事相续 [28]62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展开的㊂ 过日子 说是家庭伦理说的实践形式,此说将家庭伦理说运用到微观社会的经验探索,将儒家伦理研究朝社会科学转向做出了进一步努力,尤其注重了社会学研究强调对现代性的关注,尊崇了布迪厄所倡导的 实践的逻辑 以及实证精神的追求㊂家 之于中国社会(以及东亚社会)的重要性,㊃83㊃第39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1月历来为人类学㊁中国学研究者所强调㊂在所谓经济奇迹㊁城市奇迹的背后,是每个人背后的 家 和亲属团体在支撑人们的基本生活㊂ 家 在维系社会日常秩序过程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㊂然而,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社会设置, 家 在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中,却长期被忽略㊂当我们笼统地用家庭 作为学术概念来理解本土化的 家 时, 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情感生活上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29]41的区别容易被忽略掉㊂学者们大多不习惯将家庭系统放入中观或宏观的社会结构中加以诠释㊂我们甚至很难为 家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系统中确定一个合适的结构位置,即无法确定它应属于个体还是社会,私域还是公域[31]㊂相对于社会学中 家庭细胞说 而言,家庭伦理说更符合中国人家观念的本真状态㊂家庭细胞说是从结构向度由社会出发对家庭做出界定,注重的是探索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其学术指向是总体性社会,主流的分析范式是结构功能主义,终极关怀是社会应该让人 如何活着 ㊂家庭伦理说中的家更加与人联系紧密,且强调家的精神性㊁文化性与人的关系,其学理出发点是对 为什么活着 的维护㊂家庭伦理说的经典论述散落在儒家学说中,对于本土化家庭研究而言其尚是沉睡的老者㊂ 过日子说 紧扣乡土社会,将传统伦理和与家有关的行动引入社会学日常生活分析,进一步赋予了传统乡土伦理研究日常生活的社会学旨趣,与社会转型㊁政治生活等宏观背景相勾连,实现了伦理本位社会研究的现代性叙事㊂差序格局说 承袭了西方古典社会中 家庭细胞说 传统,结构是其经脉,文化立场㊁面向社会是其特征,为社会吸纳㊁整合家庭做出了努力㊂ 过日子说 是 家庭伦理说 的现代性洞察,以人为本,具有现象社会学旨趣㊂鉴于结构功能主义的弊端逐渐获得承认以及西方现代性危机已经浮出水面,将本土化古代思想资源引入对现代生活的塑造中,实现从结构到意义的转向, 家庭 到 家 的转向, 国家与社会 到 制度与生活 的转向[31],是本土化家庭社会学研究值得探索的方向㊂参考文献:[1]方旭东.家庭与社会 一项西方社会思想史的探索[J].学术界,2016(11):231-245.[2]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3]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4]方旭东.费孝通功能主义思想嬗变及其本土化[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观察社,1947.[6]费孝通,鹤见和子.农村新兴的小城镇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7]黄树民.从早期大甲地区的开拓看台湾汉人社会组织的发展[M]//中国的民族㊁社会与文化.台北:台湾食货出版社,1981.[8]钱穆.灵魂与心[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9] R O B E R T F.P e a s a n t a n d C u l t u r e:A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i c a lA p p r o a c h t o C i v i l i z a t i o n[M].C h i c a g o: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 P r e s s,1956.[10]麻国庆.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 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述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3):30-39.[11]石艳.费孝通家庭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1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弗朗西斯㊃福山.大分裂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潘光旦.潘光旦文集(第10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3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6]王崧兴.汉人的家族制:试论 有关系㊁无组织 的社会[C]// 中央研究院 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 ,1989.[17]许烺光.祖荫下:中国的亲属关系㊁文化人格和社会流动[M].台北:南天书局,2001.[18]黄宗智.中国的 公共领域 与 市民社会 [M]//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9]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0]麻国庆.永远的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M].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22]吴飞.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场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桂华.礼与生命价值:家庭生活中的道德㊁宗教与法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4]刘芳.社会转型期的孝道与乡村秩序 以鲁西南的H村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13. [25]陈辉. 过日子 :农民的生活伦理 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6] N H K特别节目录制组.无缘社会[M].高培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27]阎海军.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记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㊃93㊃方旭东:社会学本土化家庭研究的四大范式。

幸福的论点和论据

幸福的论点和论据

幸福的论点和论据幸福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和向往的目标,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满足和感慨,让我们觉得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幸福的论点和论据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观察。

本文将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等角度探讨幸福的论点和论据。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幸福与社会和谐密切相关。

社会对幸福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家庭、工作和教育等方面。

在家庭方面,亲密的与家人相处是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幸福的家庭不仅仅是指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能够相互依赖,共同解决各种问题,共同分享生活的滋味。

在工作方面,幸福可以得到从工作中获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需要工作环境的和谐与友好,对工作的重视和热情,以及对工作的承认和奖励。

在教育方面,家庭和老师对孩子的支持和关注是幸福的关键性因素。

孩子们需要感到自己受到关注和鼓励,受到家庭和教育的支持和指引,才能学会幸福的思维方式,更好地享受人生的乐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幸福可以从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来理解。

情感方面,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幸福感是相对的,它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感到快乐和幸福的程度和深度。

因此,人们经常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认知方面,幸福可以被视为思维方式,即人们对于自己、家庭、朋友、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认知观念和态度。

这需要人们采取积极的心理学认知策略,如学会感恩,学会欣赏生活,学会快乐等。

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被认为是人性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哲学家们认为幸福是人类的本性,它是我们自我实现和满足的一个重要媒介。

因此,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幸福的哲学思想和观点。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人类最终的境界,是一个人过满足和充实的生活。

康德则认为幸福是完全满足一个人的愿望和欲望,但人们必须诚实、公正和负责任地追求它。

现代哲学家则强调幸福是自我实现的不断追求和实现,它是一个人旨在追求自我发展和满足的过程。

有关家的书籍

有关家的书籍

有关家的书籍
有关家的书籍种类繁多,涵盖了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家的经典书籍推荐。

1.《家庭教育学》: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经典著作,涵盖了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等。

2.《亲密关系》:这本书探讨了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建立、维护、处理亲密关系。

对于想要了解家庭关系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3.《家庭与社会的演变》:这本书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家庭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演变。

4.《家的哲学》:这本书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家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家庭在人生中的作用和价值。

5.《家庭生活心理学》: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角色等,对于想要了解家庭内部运作机制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籍。

以上是一些关于家的经典书籍推荐,它们涵盖了家庭生活的不同方面,对于想要了解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处理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社会对婚姻与家庭的定义-辩论辩题

社会对婚姻与家庭的定义-辩论辩题

社会对婚姻与家庭的定义-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社会对婚姻与家庭的定义是基于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婚姻被视为一种稳定的伴侣关系,家庭被视为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

婚姻是男女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

因此,社会对婚姻与家庭的定义应当是传统的、稳定的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首先,婚姻是男女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婚姻的存在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避免了乱伦、乱生子女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同时,婚姻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体现,是对伴侣关系的一种承诺和责任,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是他们学习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下一代,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们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名言,“家庭是我们的砥柱,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希望。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婚姻与家庭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社会对婚姻与家庭的定义应当是传统的、稳定的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只有通过传统的婚姻与家庭观念,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和谐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社会对婚姻与家庭的定义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念。

婚姻与家庭的定义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现实情况。

首先,婚姻不仅限于男女之间的法律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同性婚姻逐渐被接受和认可。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能够满足同性恋者的需求,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多元化。

其次,家庭也不仅限于传统的父母子女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家庭、同性家庭等新型家庭形式逐渐出现。

这些家庭形式同样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下一代。

最后,我们引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庭形式并不影响家庭的幸福与不幸。

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在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家庭不仅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家庭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并分析家庭对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家庭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具有积极影响。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充足的营养,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其次,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品德素养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家庭是个体价值观的最早社会化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道德感、责任意识和社会关怀,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此外,家庭教育还可以塑造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家庭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基本环境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健康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公民,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稳定的家庭可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增强个体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稳定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与支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在经济层面上,家庭对个体的经济支持和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稳定的家庭经济有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稳定。

在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家庭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家庭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家庭受社会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会影响家庭的构成和家庭角色的分配。

家庭的活动和家庭成员的行为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例如,家庭的消费行为和教育选择会对社会的经济和教育产业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家庭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揭示了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家庭既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社会动态与家庭结构

社会动态与家庭结构

社会动态与家庭结构社会动态是指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变化,它涉及到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也会受到社会动态的影响,并在其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社会动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挑战。

1.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常常伴随着社会动态的变化,它会对家庭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即夫妻与未婚子女居住在一起。

这是因为经济能力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独立,不再依赖传统的大家庭结构。

然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工作压力大、社交时间减少等,对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社会观念的演变社会观念的演变也是导致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观念中,家庭结构主要以父母与子女为核心,强调尊重长辈、孝道等价值观念。

而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包括性别平等、个人独立等,家庭结构逐渐向小家庭、单亲家庭等多样化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如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平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夫妻关系的稳定等。

3.城市化进程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家庭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作为社会动态的一部分,城市化使得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带来了家庭结构的转变。

许多年轻人独自迁居城市工作,这导致了单身人口增加、婚姻推迟等现象。

同时,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工作压力也对家庭关系产生了影响。

城市化对家庭结构带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4.科技进步的改变科技进步也是社会动态对家庭结构影响的重要方面。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科技的普及,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变化,好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亲密关系。

这导致一些家庭关系薄弱,社交圈子变得更加广泛而浅薄。

科技进步也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如在线教育、远程工作等,这使得家庭结构变得更加灵活,人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

综上所述,社会动态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科技进步等都对家庭结构产生了影响。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权力平衡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权力平衡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权力平衡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权力的分配和平衡对于家庭成员的关系和家庭的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家庭权力平衡的现状、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家庭权力平衡的现状值得关注。

在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下,男性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主人”,拥有更多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而女性则被赋予更多的家务和子育责任。

这种不平衡的权力分配可能导致女性的被动性和压抑感,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和不满。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倡导平等的婚姻关系,重视夫妻间的平等合作和共同决策。

其次,探讨家庭权力分配不平衡的原因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家庭权力的分配往往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相关。

社会的性别角色分工、经济收入差距以及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到家庭内权力的平衡。

此外,个性差异、家庭成员的个人目标和需求也会影响家庭权力分配的平衡。

例如,某些人可能更愿意放弃家庭内的权力以追求事业发展,而其他人则更注重家庭生活的平衡。

因此,解决家庭权力不平衡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为了实现家庭权力平衡,家庭成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建立开放和平等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家庭成员应该充分倾听彼此的观点和需求,共同参与决策过程。

夫妻间可以定期举行“沟通日”,为聊天和交流留出专门的时间。

其次,家庭成员间的责任分工应更加公平和合理。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夫妻双方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进行任务分配,而不是固守传统观念。

此外,男性也应更多地参与家庭事务,分享家务和子育责任。

这不仅有助于家庭内权力的平衡,也能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

此外,社会的发展也需要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推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促进性别平等和家庭权力的平衡。

例如,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政策,为职业妇女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

同时,加强社会教育,提高个人对平等婚姻关系的意识和理解,有助于形成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

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

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

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也是人们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重要的来源。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家庭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影响等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成年人通过言传身教、模范作用、行为引导等方式对子女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语言交流、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素质培养等方面。

家庭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家庭教育是对每个子女个性差异呈现出的教育过程,尊重和发掘子女的个人潜能,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2.渗透性:家庭教育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渗透的,比如家庭角色分工、家居环境安排、生活习惯形成等,这些都会对子女产生深刻影响。

3.情感性:家庭教育也是亲子关系品质的体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关注、家庭氛围的温馨和谐,都会在孩子心中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子女的个人发展方面,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探索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社会、国家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1.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行为个性、思想情感、能力素质等方面,能够帮助孩子形成积极上进、拥有道德良知的人格。

2.对社会的影响:家庭教育能够对孩子、家庭、周围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品质,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3.对国家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的未来在于青年,优秀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三、家庭教育的问题虽然家庭教育的作用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对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1.教育过度:有些家长过于追求孩子的教育成果,加重了孩子的学业负担,造成了儿童心理压力。

2.失业率:一些家长由于失业或者经济困难,无法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孩子缺乏教育支持,影响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暴力与性别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暴力与性别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家庭暴力与性别问题在当代社会,家庭暴力与性别问题成为了公共话题。

无论是在媒体报道中还是学术研究中,这两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这两个问题中,性别问题始终被视作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探讨家庭暴力与性别问题之间的联系。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部产生的身心上的伤害、威胁或者其他的侵害行为。

根据统计数据,女性是最容易受到家庭暴力的人群之一。

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与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从男女角色分化起步,产生出由男性占领主导地位的社会性别制度。

这种制度要求女性必须具备某种特定的“女性气质”,而男性则被赋予某种最高权利的主导地位。

这种性别二元制度的主流观念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对家庭暴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性别二元制度不仅存在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中。

在同性恋伴侣关系中,这种制度也存在。

尽管这些关系中不存在由性别固定引起的主导地位,但同性恋伴侣关系的不同角色往往对应着男女关系中的女性与男性。

性别制度与家庭暴力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

从统计数据看,女性遭受家庭暴力比男性更容易。

这是由于社会性别制度导致的。

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往往源于男性对女性的不同形式的施压,例如言语上的压迫、身体上的殴打等。

同时,还有一部分女性因自身没有充分意识和能力而接受了这种暴力,这种现象被称为“习惯性接受暴力”。

而家庭暴力又进一步涉及到性别问题。

由于性别制度存在,使得女性在社会中难以获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

这种不平等导致女性在家庭中更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他们在面对男性暴力时也往往缺乏充分的自我保护能力。

这种情况更加恶化了家庭暴力的发生。

家庭暴力的产生跟性别角色家庭内部的分配有很大关系。

在之前的年代中,男性主导着经济的来源,而女性则被分配了家务劳动。

这意味着,男人不仅有资本支配女性,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取得了更多的支配权。

因此,在家庭中,家庭暴力往往是以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强制性斗争。

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男女职业分工与家务分配已有较大的改变,但家庭暴力仍然存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家庭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家庭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家庭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和最基本的社会制度的家庭无疑是社会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

国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观察家庭的视角。

从社会学上来说,当提到家庭时,其实说的是婚姻家庭。

而课本上所说的,也是婚姻家庭。

从社会意义上说,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设置,就个人意义上说,家庭是个人置身于社会关系中的首属群体。

所以,这个时候,理解了婚姻家庭的意义、发展、关系、问题以及与婚姻家庭相关的性与性别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完善这一基本社会制度、更好的组织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家庭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

其实,人们组建共同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家庭只是其中一种,而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即以习俗礼法的权力、义务规范为基础的“夫妻”生活共同体。

而人类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女偶制家庭。

家庭,是一种法制化的社会制度或单位。

婚姻家庭式依法制(婚姻法)组织起来的,以异性夫妻为核心的生活模式和社会基本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包括婚姻制度、生育制度、父母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等。

家庭关系是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儿媳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妯娌关系、叔嫂关系等。

在我国,我们的家庭发展有着一种特定的历程,即家庭规模从大家庭向小家庭收缩,家庭关系也从复杂趋于简化。

然而,在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的同时,家庭关系的张力却成反向趋势。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关系的整合状态和成都。

家庭关系的不同整合构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

家庭类型的划分,与划分依据和目的有密切关联,我国社会学界,一般根据家庭的结构特称,把当前家庭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核心家庭。

有城府其家庭,是指以一对夫妻为核心,与未婚亲子女或养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与一个已婚子女,或者还包括其他亲属一起居住、共同生活。

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社会学研究的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社会学研究的论文

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社会学研究的论文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社会学研究一、住宅问题及社会学的介入当住宅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时,社会学才正式介入其中。

“住宅问题和人类社会是同时发生的,但作为世界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却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事情。

”住宅问题的凸显,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最初它被当作一个城市社会问题来对待。

这个时期无产者的住宅严重短缺和居住条件的恶化,引起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1978年在国际建筑研究会和文献委员会上,正式成立了住宅社会学学会。

1981年4月的伦敦国际住宅和城市问题研究会议,通过了《住宅人权宣言》,许多国家都成立了住宅社会学的研究机构,中国住宅问题研究会于1983年12月成立。

住宅社会学,一开始就被当作是多学科的研究,尚缺乏对社会学自身优势的重视。

虽然住宅社会学的初始研究被视为具有典型的综合性,且注重应用性和交叉性,因为可能要涉及到生态学、建筑学、规划学、经济学、消费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但社会学的学科优势并没有被深入挖掘。

人们对住宅社会学中社会学的看法,认为它只是被当作一种学科纳入进去,至于社会学如何对住宅研究提供支持,尚缺乏系统分析和深入探究。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住宅研究社会学之所以能介入到住宅问题的研究中,其研究的最大特点,是社会学具有层面不同的分析视野,它能够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不同层面上开展研究,因此,针对住宅的社会学视角研究,也相应地有三个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上的研究、中观群体层面的研究和宏观社会层面的研究。

1微观层面的住宅研究。

该层面的住宅研究,是从社会个体视角对人们的居住行为来看住宅问题。

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成员的住宅使用模式及其变化上,通过住宅使用方式的多样和差异来揭示人们居住行为的一般性特点。

目前,微观领域的研究住宅行为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集中研究传统和现代社会人们居住行为的不同。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物资相对贫乏,对住宅的使用主要用来满足生理需要:然而现代社会,住宅已不仅是生存和栖身之所,而且变成了社交娱乐场所、补充教育场所和工作科研场所。

社会学对家庭暴力和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

社会学对家庭暴力和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

社会学对家庭暴力和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家庭暴力和社会性别问题是社会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这两个问题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家庭暴力和社会性别问题的本质、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家庭暴力的本质与原因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是一种暴力行为,指家庭成员中有一方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手段对另一方进行暴力威胁、侮辱、伤害及控制等行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其本质是权力的滥用和侵犯别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家庭暴力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家庭成员间的不平等。

男性通常比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上占有更多优势,女性在家庭中扮演被动角色。

此外,生活压力、亲密关系的矛盾、双方沟通不良等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原因。

二、社会性别问题的本质与原因社会性别问题(gender issue)是指社会文化中对于男女角色定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现象,常表现在教育、职场和家庭等领域。

男性在历史上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女性一直面临着歧视和剥削。

社会性别问题的本质是男女权力和财富资源的不平等,以及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和角色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问题的原因与家庭暴力的原因类似,都是源于社会文化的传统观念,以及社会制度和规则的不完善和不公平。

三、家庭暴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受害者来说,家庭暴力会危及其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导致其进一步沉默和隐忍,使其自尊心和信任感遭到打击。

对于家庭来说,家庭暴力会引发家庭纠纷和破裂,破坏家庭和谐和稳定,给儿童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社会来说,家庭暴力是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侵犯,是对社会公平和公正原则的挑战。

四、社会性别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社会性别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入的。

在教育领域,社会性别问题会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水平,限制女性的职业发展前途。

在职场领域,社会性别问题可能导致女性在职业晋升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缺乏平等的机会。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个人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家庭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1.1 孩子性格的养成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行为方式和人生态度。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仅需要注重孩子的智育,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性格。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勇气、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将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2 孩子的价值观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将对其今后的社会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需要积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加强孩子的心理建设,力求让孩子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

1.3 孩子的个人素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人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为孩子设计适合的培养方案,进而提升孩子的个人素质,这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将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章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家庭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下面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2.1 学习能力的提升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习惯。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从而更好地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此外,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良好的家庭氛围,这将为孩子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学习机会。

2.2 价值观念的传递和培养家庭教育是一种更为贴近家庭生活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传递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家庭
作为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和最基本的社会制度的家庭无疑是社会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

国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观察家庭的视角。

从社会学上来说,当提到家庭时,其实说的是婚姻家庭。

而课本上所说的,也是婚姻家庭。

从社会意义上说,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设置,就个人意义上说,家庭是个人置身于社会关系中的首属群体。

所以,这个时候,理解了婚姻家庭的意义、发展、关系、问题以及与婚姻家庭相关的性与性别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完善这一基本社会制度、更好的组织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家庭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

其实,人们组建共同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家庭只是其中一种,而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即以习俗礼法的权力、义务规范为基础的“夫妻”生活共同体。

而人类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女偶制家庭。

家庭,是一种法制化的社会制度或单位。

婚姻家庭式依法制(婚姻法)组织起来的,以异性夫妻为核心的生活模式和社会基本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包括婚姻制度、生育制度、父母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等。

家庭关系是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儿媳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妯娌关系、叔嫂关系等。

在我国,我们的家庭发展有着一种特定的历程,即家庭规模从大家庭向小家庭收缩,家庭关系也从复杂趋于简化。

然而,在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的同时,家庭关系的张力却成反向趋势。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关系的整合状态和成都。

家庭关系的不同整合构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

家庭类型的划分,与划分依据和目的有密切关联,我国社会学界,一般根据家庭的结构特称,把当前家庭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1、核心家庭。

有城府其家庭,是指以一对夫妻为核心,与未婚亲子女或养子女共
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与一个已婚子女,或者还包括其
他亲属一起居住、共同生活。

3、联合家庭。

他是支付怒火富怒的某一方与多个已婚子女,或者还包括其他亲属
一起居住、共同生活的家庭。

在当今这种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发展较快的转型国家中,核心家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式。

这种演变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也是社会学理论对家庭婚姻演变研究的一个关注点。

家庭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答:第一,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认为家庭的中心特点就是均衡,其主要功能在于重新确立被外部环境的影响打乱了的和谐均衡状态。

帕森斯认为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并高度强调家庭对于社会整合的重要性。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家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拉希称家庭是“无情世界的天堂”。

家庭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它帮助人们在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安全与退隐之所。

家庭是人性的养育所,具有社会化功能;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家庭是漂泊心灵的港湾,具有情感交流、支持和陪伴功能;家庭是经济组织,具有生产、消费功能;家庭是夫妻合法性活动的场所,具有提供和限制性活动的功能;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机构,具
有生育和赡养功能。

家庭正常行使其功能是社会整合的基础。

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并深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反过来,家庭的变迁也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

“家庭的社会结构和关系实体均受到它所在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它的阶级、阶层、社会氛围的从属性的规定。

另一方面,家庭也不断地通过日复一日的劳动力的恢复,通过新的劳动力和消费者的再生产,产生出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特有的结构。

”局部环境就会导致功能失调。

家庭功能的失调会影响社会的整合,同时也会诱发引起其它社会问题。

部环境就会导致功能失调。

家庭功能的失调会影响社会的整合,同时也会诱发引起其它社会问题。

结构功能理论视角忽视了隐藏在家庭之后的权利关系和利益冲突。

第二,理性选择论视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 贝克尔(他同时兼任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将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扩展至家庭研究,试图用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贝克尔认为,家庭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生产单位,不同成员的商品、时间、货币和技能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会产生联合效用。

如同企业一样,夫妻双方通过订立一份把他们长期结合在一起的契约,避免了支付交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赖,这就大大减少了监督和管理费用。

总之,男女彼此结合,扬长补短,能使家庭产出最大化或家庭成员福利最大化。

贝克尔又认为,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结婚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

如果婚姻收入超过单身的收入,那么,人们就会选择结婚;否则,就宁愿独身。

如果一个人从结婚中得到的效用大于离婚的成本,那么他就会选择离婚。

从个人理性出发的贝克尔却明显忽视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法制规范对人类行为的结构性制约。

第三,冲突论视角。

冲突论认为,家庭是资本主义压迫的工具。

家庭是权力关系的设置,是社会控制的重要场所。

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家庭维持再生产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经济条件的演变、社会结构的转化和社会权力关系的嬗变都是家庭冲突的外部动力。

家庭蕴藏着潜在的和事实上的冲突,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家庭是社会冲突的场所。

冲突导致了家庭的变迁,它打破旧的均衡,造成新的均势,同时包含着新的冲突。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可能会为了维持或重新分配稀缺资源——时间、空间、金钱、精力、情感——而导致冲突,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家庭中的夫妻冲突、代际冲突,家庭就会因为成员的退出而解体。

冲突论同时又强调冲突的积极意义,家庭分裂可能是家庭成员追求独立和感情需要的结果。

第四,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主义视角强调反思性、实践的核心的地位、过程的重要性以及性别角色,并重新审视现存的理论范式。

女性主义的重要贡献是将家庭关系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尤其是高度关注社会结构所行塑的性别权利结构,并由此以女性的视角去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关于家庭的认识和理解。

米歇尔1966年出版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提出,女性的被剥削、被压迫是通过四个领域来实现的,那就是生产、生殖、性和儿女的社会教化,这四个领域都与家庭有关,因此家庭的历史就是女人被男人统治的历史。

女性主义者宣称家庭是展示性别不平等的舞台,性别角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男性借助家庭向女性实施未曾言明的“性政治”。

激进的女性主义者因此反对现存的家庭制度,并且希望抛弃这种家庭制度。

但是我们怀疑废除家庭本身是否能够实现性别关系的重建。

女性主义视角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研究家庭是要关注女性立场,并且去洞察家庭视域背后所隐藏的男性话语霸权。

伴随着社会变革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社会中的大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家
庭的规模越来越小。

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动和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的出现,现代家庭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家庭中许多非常重要的功能逐渐被家庭之外的社会组织所取代,而原来家庭中并不占主要地位的性和感情满足的功能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