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世界观

合集下载

对佛教世界观的几点思考

对佛教世界观的几点思考

对佛教世界观的几点思考摘要: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令有情转迷成悟,着重从现实中启发众生。

在原始佛教的世界观里,佛陀只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世界观,或加以修改,或以譬喻的形式说出。

佛陀利用原始佛教世界观,只是为了说法上的便利,而非佛陀说法的最终目的,亦不能视为佛陀的创建。

原始佛教的特色,是采取当时的种种思想,加以改造,使其合乎佛教的精神及世间的正里。

关键词:佛教;世界观;佛教伦理作为世界三大主流宗教之一的佛教,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并且流变了两千年之久,其世界观的博大与其世界观的深邃性,吸引着各代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广泛地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更新改变,佛教也在随之世界不停的调整,与时俱进。

唯独这不变的,便是建立在这不变核心的基础之上,它的本质、以及优秀的核心思想即佛教世界观。

“世界”顾名思义又名“世间”。

“世”的意义所谓迁流,而“界”则是指代着方位,结合两者“世界”的意义是指有情且凭借情感,依存生活的地方。

佛教世界观这五个字可谓最为概括的表达,从“一人一世界”的观点出发,佛教认为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并以此为起点,来唤醒生命主体的自觉,为自身和外境中的整个世界全面负责。

在佛教世界观的基础上,笔者将以诠释学的角度简要论述佛教人生观和佛教价值观,引导人们从世俗伦理和日常行为的选择中,逐步与大道相应。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的思维被定义固化,追求功名利禄,物质需求冲昏头脑,同时也是一个竞争、追逐的时代。

每一个人的精力和命光,都在不断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和信息源所引夺、席卷、耗散。

作为沉浮于时代洪流中的当代佛弟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见地”在被不断偷换,意识到自己的“三观”在被反复颠覆。

面对物化而强势的西方文明,如何待见,如何做到不忘本。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佛教的世界观来纠正内心的遵从轨迹,如何深刻的理解佛教的世界观,得从源头入手,即从定义上深刻理解佛教的世界观。

谈起佛教,这个宗教信仰从古至今是不承认“最初因”、“第一因”的说法,所以更不接受是由造物主创造世界的理论,这一点不同于其它世界主流一神教。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得世界观佛教得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得重要性今天得讲题,就是佛教得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得世界观就是一门普通得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得人来说,却就是相当重要得。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就是片面得,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就是讲空性,但并不就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得确就是佛教所宣扬得,但却并不就是佛教独一无二得特点,例如:传统儒家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就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就是因为对佛教得一知半解所造成得。

为了让更多得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得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得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得结果,从表面上瞧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得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得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就是不准确、不合理得。

之所以有这样得瞧法,主要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得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得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得、具说服力得证据,来驳斥宗教得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得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得修法与见解,都抱持同样得观感,认为它们都就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得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得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得见解与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得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得讨论。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
须弥山是世界佛教信仰的核心圣地,位于印度次大陆的中心地带。

在佛教经典中,须弥山被认为是地球的物理中心,也是宇宙的中心。

它是一座高达84000由旬(约27,000公里)的山,山上有四大天王分别守护着四个方向。

山的底部有地狱,山腰有人间,山顶则是天堂。

这种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在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这一世界观,宇宙被分为三个层次:地下、人间和天堂。

地下层主要包括地狱和饿鬼道,人间层是众生居住的地方,包括人类、动植物等。

天堂层则包括梵天、帝释天等神祇。

这种分层宇宙观反映了佛教对世间万象的分类和解释。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还涉及到佛教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和修行方法。

佛教徒认为,通过修行和积累善业,人在死后可以升入天堂,脱离轮回之苦。

而恶行则会让人堕入地狱或饿鬼道,承受痛苦。

佛教的修行目标就是达到涅槃,从而跳出轮回,实现真正的解脱。


总之,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是佛教对宇宙、生命和修行道路的一种阐述,它为佛教徒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和伦理准则,指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修行、积累善业,追求最终解脱。

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

如果这样都得不到幸福,那又何苦呢?来源:李喬木的日志在这里,我准备与一些未入佛门的非佛教徒分享一些佛教知识,做一次轻松愉快的文化交流。

我相信佛陀的智慧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光明,佛陀的慈悲也会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开心与欢喜。

一、为何宣讲佛教的世界观首先,我们不能把佛教当作普通的宗教,更不能把佛教当作迷信来看待,本来佛教是一种文化。

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它的很多观点与理念都非常科学。

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缺少这些理念,一旦没有这些理念,不了解世界的真相,就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我们的生活也将出现形形色色的痛苦与烦恼,所以此处有必要介绍一下佛教的世界观。

二、佛教的世界观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凡夫,也即普通人。

在所有普通人心中,都有着类似的三种烦恼——贪图心、嗔恨心与无明。

用佛教的语言来讲,这叫“三毒”。

有了三毒烦恼以后,我们的心会变得失去自由、毫无自在,当烦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从而伤害自己与周边的亲朋好友,甚至还会给社会造成危害。

怎么样去控制、断除这些烦恼呢?佛教有很多方法,其中的一部分,来源于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有很多观点,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但总体而言,也可以归纳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比如说:因为不了解金钱、感情、婚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相或实质,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烦恼与负面的影响。

若能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就能减少烦恼,活得也不会这么辛苦、这么累、这么没有意义。

1、二谛佛教的世界观,首先要从二谛讲起。

什么叫做“二谛”呢?首先讲一个例子。

比如说,用肉眼与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结果是不一样的。

用肉眼去看鹅卵石,无论再专注、再认真,也只能看到一个静止的、一动不动的物体;但如果用显微镜去看同一个鹅卵石,鹅卵石就会随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而逐渐变成分子、原子、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最后到夸克等一系列的微尘。

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佛教的世界观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佛教的世界观【“空”;“无神”;“轮回”;“涅槃”;“佛性”】1,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空在佛教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空”(一切都是运动和变化的)空:是建立在“无常”和“无我”基础上的“无有”。

【无=假≠没有】空=假有=事物不存在永恒的状态≠没有所以,“空”一方面说明了事物是不存在永恒状态的;另一方面说明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无神在佛教看来:并不是神创造世界,而是世界创造了神,世界的运行并不是靠神的意志而是按照“缘起”的规律来运行。

无神≠世界上没有神=世界上有神而且神≈人。

【无=假≠没有】神是什么?神是和人一样,是有情众生的一种,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因佛教相信,人的形体随时可以消亡,但人的灵魂却永存;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鬼神的,而且鬼神也是人的灵魂存在形式。

佛是什么?佛不是神;佛是人,是从感情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的,并获得了无上智慧的人。

佛是所有获得顿悟的人的总称。

2,佛教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轮回世界是由六道组成的,众生在六道之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在佛教看来:人不得不在由六道构成的世界之中不断轮回,不得解脱。

这六道分别为:三乐趣(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恶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天道:自由自在,长寿而且没有烦恼。

人道:既不长寿也不短命,既有烦恼也有幸福,不好不坏。

阿修罗道:虽长寿,但却痛苦极大。

畜生道:畜生指除人以外的动物们,因愚蠢而且没有精密思考的能力,而不能积累善业。

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并且在自然界中相互残杀。

饿鬼道:因吃东西时,喉咙有烧灼的感觉,所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食物挨饿。

但智力很强足以了解佛法。

地狱道:是六道中受苦最多的。

地狱道游客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域(近边接近屌丝的意思)和孤独地域,一共十八层,所以又叫十八层地狱。

4)涅槃涅槃原义为熄灭,在此应理解为熄灭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摆脱了轮回之后达到的境界。

佛教、道教世界观之对比

佛教、道教世界观之对比

演讲完毕
制作:于文魁
2013年4月15日
二者对比总结:

道教重现实、重经验、重方法、重世俗生活; 轻理论思维、轻对彼岸世界的构想。 佛教则反之,重心性之学,重思想理论,贬视 人生。 佛教唯心哲理丰富、精致,道教义理则较朴素; 在宗教修炼方法上则道教丰富多彩,佛教则较 贫弱。 佛教认为一切并非真实,都是假合、暂合的偶 然现象,因此宇宙一切都是空的。 道教则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而成。
什么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 长的宗教,它的理 论广泛容纳了中国 古代社会的宗教意 识和学术思想,是 古代宗教、民间巫 术、神仙方术、阴 阳五行及道家思想 等汇聚、融合的产 物,带着鲜明的中 国特色。
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于春秋时期诸 子百家中的道家和阴阳家。 以其思想为宗,倡导在治 国方面“无为而治”,即 尊重事物客观规律;在做 人方面倡导“上善若水”, 即跟随自己的本性;在为 人处事方面倡导“老死不 相往来”,即自给自足。
释迦摩尼佛像
佛教的起源

释迦摩尼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 叶,逝于公元前五世纪,享年八 十岁左右,与中国的孔子同时。 他是当时古印度北部一个小国迦 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当时, 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个等级。释迦摩尼属于刹帝利 种姓。
释迦摩尼佛像(唐卡)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世界观

佛家还有一个概念,就是真如本性,即元神的 最初始形态。佛教认为,元神的初始状态是最 好的,而随着元神不断接受宇宙中的不良信息, 元神也就不断被污染、蒙蔽,直至到了人的状 态。所谓修佛的过程,就是人重新找回或回到 真如本性的过程。一旦找回真如本性,人即获 得解脱,达到了佛的状态,不生不灭,无垢无 净,无增无减。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读完佛教的世界观,那感觉就像是脑袋被一阵清风吹过,有点懵,但又好像开窍了点啥。

佛教的世界观里,那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可真是够宏大的。

就好比咱们平常觉得地球就已经大得没边儿了,结果人家说这只是宇宙里的一粒小小尘埃。

这让我一下子觉得自己以前的眼界就像那井底之蛙一样窄。

这就像是一个小蚂蚁天天在自己的小土堆周围晃悠,以为那就是全世界,突然被告知还有漫山遍野无数个这样的小土堆,外面还有高楼大厦啥的,简直惊掉下巴。

还有业力因果这一套说法,感觉特别像一个超级严密的账本。

你做的每件事儿,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一笔一笔记着呢。

这就好像生活是一场游戏,你的每个选择、每个行动都在给自己加分或者减分。

做好事就像是在游戏里找到了宝藏,加经验值;做坏事就像是遇到了陷阱,掉血还可能被降级。

不过这也让我觉得,人还是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能随便乱来。

不然就像欠了一屁股债,迟早是要还的。

说到轮回,刚开始我觉得这有点像科幻片里的时间循环一样。

人不停地在生死之间打转,不同的生命形态就像不同的游戏角色,这一世你是个人,下一世可能就变成个小动物了。

这可让我对那些小动物都多了几分敬畏,说不定人家前世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

而且这轮回也像是一种机会,如果你这一世过得不好,别灰心,还有下一世可以努力改变命运。

但同时也有压力,要是一直做坏事,下一世可就不知道会变成啥倒霉模样了。

佛教的世界观虽然很有深度,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完全理解的。

有时候我就像在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

比如说那些关于空性的概念,感觉特别玄乎。

就像你想抓住一团空气,怎么抓也抓不住。

但是呢,这种玄乎的东西又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不断去思考,去琢磨。

总体来说,佛教的世界观就像一把特殊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我以前从没注意过的门。

它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虽然我可能还没有完全参透其中的奥秘,但这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旅程,每往前走一点,都能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

佛教世界观

佛教世界观
该派学者以为,人之有感觉,亦如物之有重量及延展性等。感觉增到比较复杂的程度,即产生观念。观念复杂后始有反省,虽由此反省可见人有心灵,然此心灵,谓为物质所产生,亦未尝不可。因此,唯物论者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三种论据;一、精神为物质的属性。二、精神为物质的结果。三、精神为物质之一。
二、唯心论:唯心谕亦称观念论。此派学者,以精神为宇宙的根本,宇宙任何事物莫不自精神而来。此种精神作用,在人以观念表现之;在物以力表现之。人之有观念亦如物之有力。人类之能了解宇宙,亦因持其最实在的观念。精神既有如此的意义,所以宇宙根本是合理的发展的。有物就有精神,此精神为物体得以存在的原因,其自身各具有条理性。我们宇
舍利弗一再要求说:‘请慈悲方便,略说一点概要。’
马胜比丘说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大有感悟,遂和目犍连一同皈依世尊。
何以舍利弗听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二语,就舍己所学而皈依世尊呢?实因为这两句话是宇宙的真理,舍利弗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未皈依世尊前已修道多年,所以听闻之下,立即开悟,而皈依世尊。
说到宇宙人生的奥秘,就有许多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说,宇宙由何而生,依何而立?它在时间上究竟有多久,在空间上究竟有多大?宇宙间繁杂万端的事事物物,究竟有没有一个规律,或是一个主宰?再比如说,人生由何而来,往何而去?生命的价值何在,意义又何在?千古以来,多少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探索,但都没有找到圆满的答案。千古以来,能够把这些问题圆满解决的,只有佛教。这里在未谈及佛教的世界观以前,我们先看哲学上对宇宙人生作何解释。
但不论是异时的因果关系,或同时的主从关系,其根本条件,皆不出前节所述的五蕴。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构成山河大地和有情众生的器世间与有情世间。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的世界观读后感读完佛教的世界观,就像脑袋被一阵清风吹过,又像是闯进了一个超级神秘又超级宏大的思想迷宫。

首先呢,佛教里说世界是由无数个小世界组成的,就像一套超级复杂的俄罗斯套娃。

咱们平常觉得地球就老大了,可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地球不过是其中一个小不点。

这就好比我一直以为我家的小院子就是整个世界,结果突然有人告诉我,这院子外面还有无数个比它大得多得多的天地呢。

这种感觉又震撼又有点让我这个小脑袋瓜转不过弯来。

而且佛教提到的业力和因果轮回,就像是一个超级严密的账本。

你做了好事坏事,都一笔笔记着呢,到时候就会按照这个账本给你安排下一世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次偷偷吃了糖又不承认,心里就老害怕被发现,感觉在佛教的世界里,就像有个全知全能的“大人”在那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一点儿坏心思都藏不住。

不过呢,从好的方面想,这也督促着大家要多做好事,就像为自己的未来存下好多好多的好运积分。

再说说众生平等这个概念。

这可太酷了,在佛教眼里,不管是小蚂蚁还是大老虎,都和人一样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我就想到有时候自己看到小虫子还会大惊小怪地想赶走它,这在佛教的世界观里,就有点不尊重“小伙伴”了。

这也让我反思,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每个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大家都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不过呢,佛教的世界观也有一些部分让我觉得有点像天上的星星,看着美,但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一些比较高深的哲学性的解释,像空性之类的,我就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怎么看都觉得迷迷糊糊的。

但也许这就是它的神秘之处吧,就像宇宙中的暗物质,虽然我们还不太能搞清楚,但知道它就在那儿,也足够让人感到敬畏了。

总体来说,佛教的世界观就像一面特殊的镜子,让我看到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生命的全新角度。

它既有让我觉得很有道理,能立刻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的部分,也有一些像超级加密文件一样,需要我慢慢去探索和解读的部分。

不管怎么说,它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也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佛教的世界观(下)

佛教的世界观(下)

佛教的世界观(下)资料来源:慧海佛光作者:慈诚罗珠堪布三、佛教的宏观世界观世人对佛教的最大误解,主要是在宏观世界的问题上。

譬如:有人认为,《俱舍论》中没有说地球是圆球形;《时轮金刚》也没有提到这个世界是圆形的;佛经中对须弥山、月亮、太阳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与科学家们从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径庭;还有,佛经所说的太阳围绕四大洲的观点,也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事实恰恰相反;另外,经书中在描绘月球的时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宫殿等等。

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罗十一号正式在月球上登陆。

三位太空人在月球上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小时的探测,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天人或宫殿……这些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在佛经中叫做现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见到。

难道是佛的错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是不是现代科学发达以后,就出现了新的世界观,所以我们才要去寻找答案?这一切,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

其实,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就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结集的佛经,虽然不可能存在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相抵触的问题,但在当时的佛经中,就有了自己的问题和答案。

当时的佛教学者,便已经就佛经与佛经之间对宇宙构成,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过疑问。

譬如《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构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以至于后来的佛教学者对此产生了诸多疑问:难道是有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有几种不同的描述?于是乎,学者们就到佛经中去寻找答案,结果他们找到了。

那么,佛经中对这些差异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第一、关于对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释,有以下的几种:1、在《时轮金刚》的一个大疏里将此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这个《时轮金刚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写的,距今约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历史。

后来西藏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这些都不可能是为了应付登陆月球或物理学的发展,才被动地来思考该如何进行解释的。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这十二因缘概括起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也就是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不断。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佛教的四圣谛:1,人生本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苦事。

2,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招致更多的苦。

3,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减少不必要的苦。

4,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这八正道概括起来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人生观就是自己对人生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及人的自然使命的认定或观点。

正确的人生观是这样的:人生目标就是富裕与安全,这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追求与希望是完全等同的,当然人还应负责家人社会的富裕与安全。

人的自然使命就是在实现富安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劳动,它是实现富安的方法及过程。

2,世界观就是个人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及互相作用的看法观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包括家人、同事、邻居、所认识的人及各种事情,也包括衣食住用及山河大地。

正确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周围的人事物和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的,具体就是任何人事物都属于我个人的,或我家庭的,或我社区的,或我地方的,或我国家的,或我天下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自己也是他人或它物的一部分。

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自己与他人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断变化的,不会静止的,不会随意地按任何人的意愿喜恨而改变的。

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对其善,其对我就善,我就会富安乐;对其恶,其就对我恶,我就会贫困苦。

善等同于良心好心;恶等同于坏心害心。

3,价值观就是事情、兴趣、念头、观点等等对于自己的好坏益害的自我认定。

能最终增加自己的富安乐,减少自己的贫困苦的事情与观念兴趣就是好益之事;能最终增加自己的贫困苦,减少自己的富安乐的事与观念兴趣就是坏害之事。

佛教的世界观、有情观

佛教的世界观、有情观
13
一切众生的生死轮回——其根本,称为空性、法身;
其运作,以因缘生灭为机制;
其缘由之症结,在于烦恼和错谬的见解;其打通成平 等一贯的领域,称为一法界;
其奔流之主轴,称为如来藏;其历程或网络,不仅不 具有任何的实体性、分别性、或边界性(borderness), 而且是全方位无限的
既然以生死轮回为关切的焦点,进而带出如上的佛教 世界观,对「住地」的看法和做法,势必造成莫大的 冲击。
25
一般世人大致顺从约定俗成的见解,以为用语词讲说的人 类乃至自我,在生命世界恰好一一对应到人类乃至自我之 存在体,从而形成平庸且自遭拘限的见解。然而,尤其在 生重病的时候,更有机会认知与体会,所谓的人类乃至自 我,其实都是在变化之流的脆弱组合,易于快速地朽坏。
透过像这样的解脱式的见解,一方面,一劳永逸地解决由 于见解平庸与拘限所衍生的问题;另一方面,既不必疯狂 地追逐在所谓的人类或自我,也不必被生命历程跳动的生 病或死亡惊吓到打结,而是照样心无旁骛地从事一贯地超 脱生命世界的解脱道之修学。
神性位格(alleged divine person)而来。 4. 生命世界并不奔往任何所谓外在的所在,也不至于突然变
成一无所有。
12
5. 生命世界并不会随着或多或少的众生的生死, 而突然变成所谓人天永隔的二分的局面
6. 生命世界并非以能居住和所居住之间的二分为 其形态而居住在任何所谓外在的所在。生命世 界之实相,称为「一法界」,显现为因缘生灭 的生命历程与生命网络,是全然贯通的,并不 具有能所之间的分别性
8
世界观之论题,略举较受重视的几个如下: 世界是什么? 世界有可能变成很不同于目前所经验的情形吗? 有必要去改变世界吗? 如何才是改变世界之正途? 世界是实在的吗? 世界上的众生确实是什么? 众生在世界上的生死是怎样的一回事? 生命世界之目的为何?

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

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

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百度首页|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 图片百科吧内搜索 | 帮助进入贴吧贴子搜索按作者搜索百度贴吧 > 骑着骆驼的马吧 > 浏览贴子吧主:骑着骆驼的马添加到搜藏快速回复贴吧投诉共有贴子数60篇 1 [2] 下一页尾页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1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了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在本质上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空时观,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成一个四维空时,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

爱因斯坦提出的“四维空时”,认为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而“世界”这一概念在诸佛经中屡次被提到,“世”代表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界”代表了空间:东西南北上下十方,佛经中的“世界”概念表明了时间空间本不可分。

并且佛陀所证入的境界远非四维,而是无量维度。

据赵朴初《俗语佛源》,“世界”这个词是从佛经中来的。

在佛教中,世界的范围远远大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地球范围。

世: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界: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一小世界:日月围绕着须弥山运转,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包括地狱、天等领域),黄念祖居士认为一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银河系。

我们地球处于四大洲的南瞻部洲。

如下一小世界图(来自或整理自香港版《大方广佛华严经》):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2小千世界:1000个小世界。

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3中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

贴子相关图片:作者:琢月镂光2007-3-29 15:07 回复此发言回复:比较详细的图说佛门世界观4大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即大千世界,因为三个千连乘,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佛刹:一尊佛教化的国土。

佛教“四法印”世界观在日本茶室设计中的体现

佛教“四法印”世界观在日本茶室设计中的体现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66佛教“四法印”世界观在日本茶室设计中的体现刘俊含 胡哲慧(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北京 100000)摘 要:本文综述了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茶文化的特点,并从佛教核心世界观—“四法印”思想体系的视角,对日本茶室设计进行了分析和鉴赏,挖掘了宗教文化中的世俗审美价值,并对茶室设计和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阐释。

关键词:日本茶文化;宗教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海空禅师在来中国交流佛法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种独特的饮料:茶。

回日本时,他带了一些茶的种子,从此茶及茶文化在日本国生根发芽。

公元1259年,也就是南宋末年,南浦昭明禅师从日本来到位于我国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取经,在系统学习中国的宴会茶道流程后,首次将茶道带回了日本,开日本茶道发展流传之先河。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1]日本茶道由信仰佛教的僧人首次传到日本,注定了日本茶与佛学的不解之缘。

“茶,南方之嘉木也”,茶在东方文化中代表着谦虚和清净,饮茶更需要心平气和,以期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相契相融,清净无为的境界。

这与禅文化所提倡的“物我两忘”不谋而合。

著有禅门第一书《碧严录》的宋朝高僧圆悟克勤为我们留下“茶禅一味”的墨宝,而这种将信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生命态度,即是一种东方美学。

茶,早已超越了饮品这一物质层面的需求,更不局限于一般的审美层次。

而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紧紧结合,甚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寺院的宴饮之茶,随着镰仓时代禅文化之东渡,在日本民间遍地开花,终于在室町时代末期,与当地和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居特色的日本茶道。

最早的潮流当属京都的草庵之风,朴素纯粹,蕴含着美学的基础元素。

后来,珠光和尚提出了“禅茶一味、茶禅一如”的术语。

他主张士人阶层要看透繁复的物质生活给精神带来的束缚和枷锁,通过修行来领悟“道”的内在精神。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读完佛教世界观啊,那感觉就像脑袋里开了一场奇幻又深邃的派对。

首先呢,佛教里说的这个世界啊,那真是大得没边儿。

三千大千世界这种概念,就像是宇宙无限膨胀版。

咱们平常人就盯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儿烦恼,可人家佛教一讲,这世界大着呢,咱那点烦恼在这宏大的世界观里好像突然变得特别渺小。

就好比一只小蚂蚁在担忧自己那小土堆会不会被雨滴冲垮,却不知道外面还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高耸入云的大山。

这让我觉得有时候自己为小事纠结真的挺傻的,得把眼光放远点,格局打开。

再说说因果轮回。

这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大齿轮,一环扣着一环。

做了坏事就得接受惩罚,好事就有好报。

这让我想到,就像你在游戏里一样,每一个动作都会有相应的后果。

你要是到处破坏、欺负别的玩家(做坏事),那肯定会被系统惩罚,比如降低等级或者限制一些权限;要是你积极做任务、帮助别人(做好事),那就会得到奖励,像得到更好的装备或者进入新的关卡。

不过呢,佛教的因果轮回可比游戏复杂多了,贯穿了生生世世。

这也提醒我做人要善良啊,别以为做了坏事能跑得掉,迟早都得还的。

还有那个众生平等的观念。

在佛教的世界观里,不管是一只小虫子还是一个大富翁,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

这可不像咱们社会有时候会有那么多的等级划分。

就像我们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小蚂蚁,按照佛教的说法,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它踩死,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生命。

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待其他生物的态度,以前看到蟑螂就想一脚踩死,现在会犹豫一下,想想要不要把它赶到外面去就好。

不过呢,佛教世界观也有些地方让我挠头。

比如说一些比较玄乎的境界描述,像什么涅槃啊,那种超脱一切的状态,感觉离我特别遥远,就像在听一个来自外太空的故事。

而且有些教义理解起来真的很费脑子,需要反复琢磨。

但总体来说,佛教世界观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自己的狭隘和短视。

它让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因果的关系,还有对待万物的态度。

虽然我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理解和接受所有的内容,但它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让我慢慢成长,变得更加包容、善良和有智慧。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

佛教世界观读后感篇一佛教世界观读后感最近读了关于佛教世界观的一些内容,哎呀,真是让我感慨万千!佛教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我觉得吧,可能既神秘又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

说什么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也许是这样?但有时候我又在想,真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吗?这因果循环,是不是有点像一个解不开的谜题。

比如说,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按照佛教的说法,可能是之前的“因”导致了现在的“果”。

可我就不服气啦,难道我就不能通过后面的努力改变这个所谓的“果”吗?也许能,也许不能,我也迷糊了。

还有那个关于轮回的说法,人死后会转世重生,这真的可能吗?要是真能重生,那我上辈子会是啥样的呢?是个大英雄,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我觉得这事儿啊,玄乎得很。

不过呢,佛教说要慈悲为怀,要善良对待一切生灵,这点我倒是挺赞同的。

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能心怀善意,那这世界得多美好啊!不会有争吵,不会有战争,多和谐呀!但有时候我又会反问自己,真的所有人都能做到吗?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利益的诱惑那么多,真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吗?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总之,读了佛教的世界观,我是又困惑又好奇,又觉得有些地方好像有点道理。

这感觉,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篇二佛教世界观读后感哇塞,读完佛教世界观,我这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佛教讲的那些东西,真不是一般人一下子能搞明白的。

就说这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啥意思?难道我眼前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假的?那我每天吃饭、睡觉、上学,难道都是在做梦?我可不这么觉得!也许从某种高深的角度来看是这样,可我这小脑袋瓜就是转不过来弯。

还有那个“诸法无我”,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

我就想了,那我是谁?我现在的想法、感受难道都不是真正的我?这也太让人抓狂了吧!不过呢,佛教让人放下执念,不要过分追求那些功名利禄。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的。

看看现在的人们,为了赚钱、升职,忙得晕头转向,压力山大。

要是能少点欲望,说不定能活得轻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小劫相当于1590.8万年
• 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相当于3亿1996万年 • 四中劫为一大劫,相当于12亿7584万年。 世界的形成与毁灭 • 在印度人的宇宙观之中,世界是反覆地依循着成立、存续、 坏灭、空无等四个阶段在演化的。这四个阶段是:成劫、 住劫、坏劫、空劫。
1、成劫──世界形成时期
• 最初一小劫形成器世间。
4、空劫──世界复归虚空
• 世界的空虚期。指器世间全部坏灭,至成劫微风吹起的
二十中劫。此一时期,有情一部分上生色界二禅天、三
禅天、四禅天,一部分生于其他世界,而三灾顶诸天以
下的有情、器界则完全空虚。
• 此成、住、坏、空四劫合为一大劫,而四劫各由二十中
劫所成。故八十中劫相当于一大劫。
五、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关系
三、有情世间
(二)有情的延续与生存条件 • 三界六道展示了生命的存在层阶,在这些存在层阶中,有情的出生 状态有胎、卵、湿、化四种。 • 上述次第,以化生为最低,但诸天和地狱都是化生,且遍于六道, 而且初人亦为化生。
维持生命的有四种条件(四食)
• 粗搏食(段食)──分段进食的日常饮食; • 触食──从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引生喜、乐、受的可意触,
3、坏劫──世界坏灭时期
• 住劫之后世界坏灭的期间。从大地狱有情不生开始,至 外器都尽为止。分为两种,一是前十九小劫的有情世间 坏灭,一是最后一小劫的器世间坏灭。有情世间是初生 者最后坏,器世间因水、火、风三大灾之一而坏。依 《大毗婆沙论》,住劫终了,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安稳 丰乐,人多修十善业道,此后大地狱中有情命终,不复 生彼处,坏劫开始。如此地狱中之有情渐减,无一有情 残留,名地狱有情界坏。其次傍生、饿鬼人趣、忉利天 等欲界相继坏灭。直至一切世界俱坏。 • 器世间坏灭是因历经火、水、风三灾之故。火灾时,初 禅天以下坏灭;水灾时,二禅天以下坏灭;风灾时,三 禅天以下坏灭。
而形成九山八海。 • 其后十九小劫形成有情世间。有情从色界二禅天光音天降生到大梵天, 渐次经六欲天、人趣,至地狱中生一有情,即为成劫的终止。
2、住劫──世界安住时期
• 指世界的存续期。即器世间、众生世间平稳地持续之时期。 即自一有情生于地狱起至大三灾当现之时的二十中劫。住 劫之初,阎浮洲人寿由无量数逐渐减至十岁,是为住劫中 的第一中劫。之后,人寿再由十岁每经百年增加一岁,一 直增至八万岁。又自八万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直至十岁 为止。这是第二中劫。如此自第三中劫至第十九中劫,仍 同样各增减一次。至最后的第二十中劫,才有增无减,返 回到八万岁为止。 • 人寿的减少称减劫,增加称为增劫。各减劫终结的人寿十 岁时,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等小三灾之一出现。诸佛 出现于减劫,人寿由八万四千岁至百岁之间。增劫佛不出, 因在有情之乐渐增时,不易教其厌离。人寿由百岁渐减时, 佛亦不出,因五浊极增,难以化导。
• 将上升为佛的菩萨,也住于此 • 如继释迦牟尼为佛的弥勒 • 弥勒净土信仰以往生此处为最高境界
┌─天道 │ 人道 ┌────────┐ ┌六道┤ 修罗道│ │ │ │ 畜生道│ ┌东佛婆提│ │ │ 饿鬼道│ │西瞿耶尼│ │ └─地狱道├四部洲┤南阎浮提│ ┌欲界┼───────┤ └北郁单越│ │ │ ┌四王天│ │ ┌天趣─┐ │ │ │忉利天│ ┌地狱趣 │ │人趣 │ │ └六欲天┤夜摩天│ │饿鬼趣 └五趣┤畜生趣├───────五趣杂染地┐ │ │兜率天└四恶趣┤畜生趣 │恶鬼趣│ │ │ │化乐天 └修罗趣 └地狱趣┘ │ │ └他化天 │ │ │ │ │ │ ┌──────────┐ ┌梵众天─┬有寻有伺地┐ │ │ │ ┌无云天 │┌初禅三天┤梵辅天─┘ ├离生喜乐地│ 三界┤ │ │福生天 ││ └大梵天──无寻唯伺地┘ │ │色界十八天┤ │广果天 ││ ┌少光天─┐ │ │ │ │无想天 └┤二禅三天┤无量光天├──────定生喜乐地├九地亦 │ └四禅九天┤无烦天─┐ │ └极光天─┘ │名九有 │ │无热天─┤ │ ┌少净天─┐ │ │ │善见天 │ └三禅三天┤无量净天├无寻无伺地─离喜妙乐地│ │ │善现天 │ └遍净天─┘ │ │ └究竟天 └──────────────────舍念清净地│ │ │ │ │ │ ┌空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地│ │ │识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地│ └无色界四空天──────────┤无所有处天────────────无所有处地│ └非非想处天────────────非非想处地┘
• 这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雅语称为娑婆世
界,意为杂会,即六道众生杂居的世界。俗语称为索诃世 界,意为“忍土”、“堪忍世界”,是说众生忍受三毒和 诸烦恼,不肯出离;又称佛和菩萨为教化众生,也忍受烦 恼和劳倦,故名。
• 这三千大千世界已是相当辽阔。但佛经上认为有无量数的
大千世界存在,常说“十方微尘世界”、“十方恒河沙数
• 空轮──世界在空劫中,空间蕴含着构成世界的物质因素──四大,但还
没有形成。 • 风轮──由于有情的业(增上)力,空轮中形成微风轮,即四大以疾速
流动的形态出现,据《俱舍论》,风轮的宽度相当于大千世界,厚度有
160万由旬。 • 水轮──气体久久旋转,凝成液体,形成水轮,厚度80万由旬。
• 金轮──液体凝结为固体,形成金轮,厚度32万由旬。在金轮上因风雨
为维持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
• 意思食──思心所相应的意欲,对生命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
• 识食──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万物相应的
识,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
四、器世间
(一)世界在空间上的分布 • 须弥山与四洲 • 天、魔、梵的世界 • 三千大千世界
• 从地狱到梵世(初禅三天),构成一个小世界。 • 一千个小世界构成小千世界,上有二禅天统辖。 • 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中有 十亿个小世界。以大千世界含小千、中千、大千世界,故 称三千大千世界。
避免死亡:“切除”生命?
二、佛教世界观的原理
(二)人我
• 本我:自然之“我” • 超我:社会之“我” • 自我:个性之“我” • 业力 • 五蕴:色、受、想、行、识
三、有情世间
(一)有情世间的结构:三界六道 • 欲界:有食欲、淫欲二者之有情住所。由粗浊之四大构成 • 色界:离淫、食二欲而具殊妙身土之有情住所。由清净之四大构 成 • 无色界: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而无有形质之身土之有情之住 所。
• 生命与世间相互依存。在无限时空中,精神与物质、有
情与器物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中,不存在孰先孰后的边见。
佛教将道德上的价值论引入世界起源论,认为世间的净 秽悉依有情的共业所成,故世界从清净堕入秽恶,或发 展为庄严清净,皆取决于有情自身。三界六道是不究竟 的有限存在,必须超越三界才能获得绝对和自在。在这 一个解脱的过程中,人类以造业受报的双重身份,掌握 着自己的命运
世界”。《大乘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
界无边,故众生无边。”这无量无边的世界都属于迷界, 只有超出三界,才进入悟界的佛土,而佛土同样是无量无 边。
(二)世界在时间中的发展
刹那与劫
• 刹那,印度最小的时间单位,一刹那为0.0133秒。
• 劫(kalpa),不可测量的无量时节。有芥子劫、盘石劫、 人寿劫三种计算法。
四王天
• 四天王,在中国又称为四大金刚
• 东方持国天王,全身白色,持琵琶
• 南方增长天王,全身青色,持宝剑 • 西方广目天王,全身红色,手缠一龙 • 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绿色,右手持伞,左手银鼠 • 四天王各有八个大将,其中韦陀居首,专函保护僧人
兜率天
• 又称都史多天
• 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诃摩耶死后受生处
•佛教世界观
问题的提出 佛教世界观的原理 有情世间 器世间 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关系 轮回
一、问题的提出
• 朱莉的决定 • 朱莉的思路? • 瑞金医院的消息 • 前列腺切除 • 相似的逻辑是否成立:为避免疾病切除一切器官?
二、佛教世界观的原理
(一)本能、生命与世界
器官的切除与欲望的切除 切除乳腺不等于切除乳房 本能与器官 苦乐感:趋乐避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