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究竟是如何引申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10-20

[作者简介]袁庆德(1962-),男,辽宁北镇人,大连外国语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第1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l .12003年2月

Journal of JiL in N 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2003

词义究竟是如何引申的

袁庆德

(大连外国语学院社科部,辽宁大连116002)

[摘 要] 词义引申是人们借用代表甲事物的词去表示乙事物,从而使代表甲事物的词产生新的意义的一种现

象。词义引申的心理基础是人的相似联想和关系联想,基本方法是借喻和借代。在古代汉语中,借代的方法更为常用。

[关键词] 引申;借喻;借代。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674(2003)01-0086-05

词义的引申是语言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词义引申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学者们大都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词义的引申,使得词义引申的方法显得高深莫测,而从更通俗的角度,也就是从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的角度来研究词义的引申,人们做得还不够,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从语言的创造和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词义引申是人们借用代表甲事物的词去表示乙事物,从而使代表甲事物的词产生新的意义的一种现象。例如,/书0的本义是文字,而人们把用文字写成的书面材料也叫做/书0。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代表甲事物的词去表示乙事物呢?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认识了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在语言中还没有相应的词来表示,由于人总是习惯于把新认识的事物和原来认识的事物相比较,而事物之间往往具有某种相似性或某种关系,这样,人们自然就会由新事物联想到那些原来认识的与它们具有某种相似性或某种关系的事物,如果不便于按照已有的造词法给新认识的事物造词,人们就会借用已有的代表与新认识的事物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来称呼新认识的事物,这种做法就是人们所说的词义引申。用代表另一相似事物的词来代表新认识的事物,并使人们通过相似的事物联想到该事物,这实际上用的是比喻的方法,由于它是直接用喻体代表本体,相当于修辞方法的借喻。而用代表与某事物具有某种关系的事物的词来代表某事物,这实际上用的是借代的方法。由于事物间的相似性是多方面的,事物间的联系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借喻引申

和借代引申。要真正地了解词义引申现象,就必须对各种情况的借喻和借代的引申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

1.借喻引申

这是借用代表与某事物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的词来表示某事物的引申的方法。某些事物在语言中还没有相应的词来表示,而由于人的思维具有联想性,如果在已经有词来表示的事物中,存在着与无词表示的事物在外部特征、性质状态、功能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人们就会联想到它,并借用代表它的词来表示无词来表示的事物,这就是借喻引申。不过,词义引申的比喻和修辞方法的比喻有所不同,修辞方法的比喻一般是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而词义引申的比喻也常常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它是以能使人们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为目的,而不是以语言表达得形象为目的。

(1)以一种人或事物比喻另一种人或事物。一种人或事物和另一种人或事物之间,或人与事物之间在地位、作用、性质状态等方面具有某种相似性,当需要用词来表示这种人或事物的时候,人们有时就借用代表与之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另一种人或事物的词来表示。例如,/长0,本有兄长的意思。5国语#晋语四6:/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陀。0因为在古代兄长的地位高于弟弟,所以/长0又引申为诸侯的首领。5尚书#益稷6:/外薄四海,咸建五长。0孔安国传:/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0/臣0,本义是奴隶。5尚书#费誓6:/臣妾逋逃。0(妾:女奴隶。逋:b ,逃跑。)因为古代君王和官员的关系就像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一样,所以/臣0引申为君王手下的官员。5左传#襄公九年6:/君明臣忠。0/材0,本义是

木材。5孟子#梁惠王上6:/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0引申为人才。5尚书#咸有一德6:/任官惟贤材。0 /间0,本义是缝隙。5史记#管晏列传6:/从门间而窥其夫。0引申为一小段时间间隔,一会儿。5韩非子#内储说上6:/有间,大鱼动。因曰:-此河伯。.0

(2)以一种行为比喻另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和另一种行为在目的或结果等方面具有某种相似性,当需要用词来表示这种行为的时候,人们有时就借用代表与之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另一种行为的词来表示。例如,/习0,本义是幼鸟试飞。5礼记#月令6:/鹰乃学习。0引申为练习。5论语#学而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0/拜0,本义是拔。5诗经#召南#甘棠6:/勿翦勿拜。0引申为提拔。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6:/孟献伯拜上卿,叔向往贺。0(拜:这里指被提拔。)/被0,本义是披在身上(5论语#宪问6:/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0)引申为覆盖。在这两个意义上现在分别说成b i和p 。5楚辞#招魂6:/皋兰被径兮。0(皋:g o,水边。)/尝0,本义是品尝。5左传#隐公元年6:/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0引申为尝试。5孟子#梁惠王上6:/吾虽不敏,请尝试之。0由尝试又引申为经历。5左传#僖公二十八年6:/艰难险阻,备尝之矣。0 /爱0,本义是指对亲人有一种很深的感情。5左传#隐公元年6:/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0引申为爱惜、珍惜。5论语#八佾6:/尔爱其羊,我爱其礼。0 /闻0,本义是感觉到声音,听见。5礼记#大学6:/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0引申为感觉到气味,嗅到。5韩非子#十过6:/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卧中,闻酒臭而还。0

(3)以一种性质状态比喻另一种性质状态。一种性质状态和另一种性质状态具有某种相似性,当需要用词来表示这种性质状态的时候,人们有时就借用代表与之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另一种性质或状态的词来表示。例如,/深0,本义是水深。5诗经#小雅#小文

日6:/如临深渊,如履薄冰。0引申为感情深,因为水深就不易干涸,而如果感情深就不易改变或消失,二者有相似之处。5礼记#乐记6:/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0/长0,本指物体的长度大。5诗#秦风#蒹葭6:/道阻且长。0(阻:指障碍多。) 5仪礼#士冠礼6:/长三尺。0引申为时间的跨度大。5孙子#虚实6:/日有短长。0/隘0,本义是狭窄。5古诗十九首#相逢行6:/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0引申为心胸狭窄。5孟子#公孙丑上6:/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0/先0,本义是位置在前的,前面的。5楚辞#离骚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0(道:指引。)引申为时间在前的,从前的。5战国策#齐策6:/愿君顾先王之宗庙。0/甘0,本义是甜。5诗经#邶风#古风6:/谁谓荼苦,其甘如荠。0引申为言语动听,使人听了心情舒畅,就像吃了甜的食物一样。5左传#昭公十一年6:/今币重而言甘,诱我也。0(币:礼物。)/酸0,本义是味酸。引申为由疲劳或疾病引起的肌肉的不适。5乐府诗集#陇头流水歌辞6:/山高谷深,不觉脚酸。0

2.借代引申

这是借用代表与某事物相关的事物的词来表示某事物的引申方法。当人们遇到一个事物的时候,不仅能够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事物,也能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所以人们也借用代表与某事物相关的事物的词来表示某事物,于是形成了借代式的引申方法。不过,词义引申方法的借代和修辞方法的借代也有不同之处,和借喻式的引申一样,它也是以能够使人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为目的,而不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为目的。

(1)以甲方的行为代乙方的行为。在一个由甲乙双方共同参与的事件中,甲乙双方的行为的目的相反,而双方的行为又互为实现的前提,如买卖、授受、借入与借出等,在为双方的行为造词的时候,人们往往为先发出的甲方的行为造词,然后再借用表示甲方行为的词来表示乙方的行为。例如,/贾0(g ),本义是买东西。5左传#昭公二十九年6:/平子每岁贾马。0引申为卖东西。5诗经#邶风#谷风6:/贾用不售。0(用:因而。不售:卖不出去。) /假0,本义是借用。5左传#僖公二年6:/假道于虞以伐虢。0引申为借给,借出。5左传#成公二年6:/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0/贷0,本义是向别人借(借入)。5庄子#外物6:/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0引申为借给别人(借出)。5潜夫论#忠贵6:/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0

(2)以施事者的行为代受事者的行为。施事者对受事者发出某种行为,受事者往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人们有时借用代表施事者的行为的词表示受事者的行为。例如,/受0,本义是给予、授予。5韩非子#外储说左上6: /因能而受官。0(因能:根据才能。)引申为接受,受到。5尚书#大禹谟6:/满招损,前受益。0(后来为了区别/受0字的两个相反的意义,另加意符/手0写作/授0,表示授予的意义。)/享0,本义是祭祀,把祭品献给鬼神/享用0。5尚书#盘庚6:/兹予大享于先王。0引申为享用。5孟子#万章上6:/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0/朝0,本有朝见君王的意思。5左传#宣公二年6:/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0引申为接受朝见。5荀子#尧问6:/王朝而有忧色。0

(3)以受事者的行为代施事者的行为。施事者对受事者发出某种行为,受事者往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人们有时借用代表受事者的行为的词来表示施事者的行为。例如,/从0,本义是跟随。5论语#微子6:/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0引申为带领。5韩非子#难三6:/(知氏)从韩魏之兵以伐吴。05史记#项羽本纪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0/饮0,本义是喝(水、酒等)。5孟子#告子上6:/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0(汤:热水。)引申为给别人喝,请别人喝。5左传#宣公二年6:/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0/食0,本义是吃。5孟子#梁惠王上6:/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