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药物分类及抗菌谱
第一、二、三、四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简介
2
第二代抗菌药物
第二代抗菌药物
第二代抗菌药物简介
3
第三代抗菌药物
第三代抗菌药物
第三代抗菌药物简介
80年代,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显著增强。 抗菌谱:G+抗菌活性较第1、2代弱;G-菌抗菌活性强,厌氧菌感染需联合使用;部分有 强抗铜绿作用,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但对ESBLs无效。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G-菌感染治疗,适用于重症耐药或敏感菌群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 炎、盆腔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常见药物:po 头孢克肟、头孢泊肟。iv 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噻肟。
4
第四代抗菌药物
第四代抗菌药物
第四代抗菌药物简介
21世纪初,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抗菌谱:对G+菌、G-菌、厌氧菌均有效,对G+球菌作用较第三代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 稳定,但对ESBLs效果不佳。不易被AmpC β-内酰胺酶水解。 PK/PD:半衰期短;组织分布广,大部分原型经肾脏排出,对肾基本无毒性。 临床应用:适用于各种严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胆道感染、败血症等) 以及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疾病。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CKD者警惕CNS。
抗生素一二三线药物
分类一线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青霉素类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羧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丙烯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氟喹诺酮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磺胺类 SD、SMZ/TMP、柳氮磺胺吡啶、磺胺脒其他类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抗病毒药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中草药制剂大蒜注射液、黄连素、板蓝根、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香莲片、三金片、鱼腥草注射液第二线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
管理措施: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查房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查房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分类二线抗菌药物(限制使用)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头孢硫咪、头孢替安、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地嗪、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米诺、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托仑酯其它β内酰胺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氨曲南、拉氧头孢、氟氧头孢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大观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类甲砜霉素大环内酯类乙酰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四环素四环素、美满霉素氟喹诺酮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托苏沙星、芦氟沙星、那氟沙星、帕珠沙星糖肽类去甲万古霉素其他类替硝唑、多粘菌素B、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利福布丁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胞嘧啶抗病毒药金刚烷胺、乙刚烷胺、泛昔洛韦、阿糖腺苷、干扰素、拉米夫定、阿昔洛韦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第三线药物(特殊使用):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管理措施: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或医疗小组组长)查房签名或感染专家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或报院“专家小组”批准。
抗菌药物的分级
抗菌药物的分级1. 引言抗菌药物是指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各国普遍采用了抗菌药物的分级制度,将不同的抗菌药物划分为不同级别,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使用这些药物,并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
2. 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2.1 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是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对于革兰阳性细菌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根据抗菌谱的不同,青霉素类可以分为窄谱抗生素和广谱抗生素。
窄谱抗生素主要针对特定的菌株或菌群,而广谱抗生素可以同时对多种细菌有效。
2.2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和皮肤感染等疾病。
2.3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具有抗菌活性。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DNA 酶的活性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2.4 糖肽类糖肽类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糖肽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疾病。
2.5 其他类别除了上述几类常见的抗菌药物,还有许多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例如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分别应用于不同的细菌感染。
3. 抗菌药物的分级为了指导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各国普遍建立了抗菌药物的分级制度。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抗菌药物分级系统:3.1 一线药物一线药物是指对常见细菌感染治疗有效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的抗菌药物。
这些药物被认为是首选药物,可以直接用于治疗常见的细菌感染。
一线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
3.2 二线药物二线药物是指对一线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细菌感染而开发的抗菌药物。
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较为复杂的细菌感染或耐药菌感染。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一、抗菌药分类抗菌药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1、氨基糖苷类: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活性,但有肾脏损害、耳毒性等不良反应。
1.2、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等有效。
头孢菌素类分为三代,各有不同的抗菌谱和适应症。
1.3、四环素类: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谱广,但对立克次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支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敏感。
1.4、叶酸途径抑制剂类:通过抑制细菌叶酸代谢途径发挥抗菌作用。
1.5、氟喹诺酮类:分为多代,如第三代有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1.6、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7、大环内酯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等,组织浓度高。
1.8、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此外,还有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等其他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使用原则2.1、尽早确认致病菌:对明确或怀疑外科感染者,应尽早查明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危重病人在未获知致病菌及药敏结果前,应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的致病菌种,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药物。
2.2、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根据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药物的效应及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疗效高、毒性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
考虑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和疗程等因素。
2.3、合理给药:感染局限或较轻者,可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者应给予静脉给药。
给药剂量应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情况调整,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则确定,如半衰期短的药物应一日多次给药。
2.4、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害、肾损害等。
抗菌药物分级具体包括哪些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具体包括哪些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分级具体包括哪些抗菌药物:1.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它的化学结构,抗菌谱,以及药代动力学的pk/pd来分类。
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里边抗菌药物根据它的临床的实用级别,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通常常用的抗菌药物可以按照化学结构分为β内酰胺环类的、喹诺酮类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以及糖肽类、噁唑烷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等,以它的母核来做它的分类。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就是这几大类。
首先看一下β-内酰胺环抗菌药物包括哪些?它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的β-内酰胺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按照它的抗菌谱又可以分为抗葡萄球菌的青霉素类以及抗铜绿假单的氨基青霉素类,还有根据青霉素它是天然来源发酵得来的还是合成的,又分为天然的青霉素。
随着青霉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逐渐出现了耐酶的青霉素。
为了克服在临床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做过化学的结构改造以后又出现了像甲氧西林一类的耐酶的青霉素。
在化学结构上做了一定的修饰以后,又出现了广谱的青霉素类药物,比如刚才说的氨基青霉素类。
像青霉素类的药物主要是针对的常见的阳性球菌。
在青霉素的结构做了改造以后,它就有一个氨基,所以氨基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具有抗铜绿假单的作用。
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药物根据它的生产的年代不同,分为了临床上现在在一类手术切口广泛使用的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以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唑肟等等,还有第四代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吡肟。
β-内酰胺环类的药物还包括一大类非典型的β-内酰胺环抗菌药物,比如β-内酰胺酶的抑制剂舒巴坦、三唑巴坦。
还有一类就是单环类的抗菌药物,如氨曲南。
还有一类就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它的抗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的抗菌谱是跟第二代头孢菌素,比如头孢呋辛、头孢西林相似的。
抗菌谱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抗菌谱的名词解释药理学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一种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细菌的作用范围。
抗菌谱可以描述该药物对于不同细菌的抑制或杀灭能力,涵盖了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可以分为广谱和窄谱两种:
1. 广谱抗菌药物(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这类药物对多种类型的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地作用于多种细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
广谱抗菌药物常常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或病原体未确定的情况下,因为它们能够覆盖更广泛的细菌种类。
2. 窄谱抗菌药物(Narrow-spectrum antibiotics):这类药物对特定类型的细菌具有作用,对其他类型的细菌作用较小或无作用。
窄谱抗菌药物通常用于已经确定病原体类型的感染或特定细菌引起的感染。
使用窄谱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对正常细菌群落的干扰,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谱是临床医生在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根据感染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原体,医生需要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以确保选择的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感染并减少抗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分级的依据
抗菌药物分级的依据
抗菌药物分级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分级首先根据其对不同细菌或真菌的抗菌活性进行分类。
一般将抗菌药物分为广谱抗菌药物和窄谱抗菌药物。
广谱抗菌药物具有对多种细菌和真菌的杀菌或抑制作用,而窄谱抗菌药物仅对某些特定的细菌或真菌有效。
2. 有效浓度(MIC):抗菌药物的有效浓度是指能达到抗菌效果的最低药物浓度。
根据抗菌药物对细菌或真菌的有效浓度大小,可以将其分为高浓度和低浓度药物。
高浓度药物在低浓度下也能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效果,而低浓度药物则需要更高的浓度才能发挥抗菌作用。
3. 毒性和安全性:抗菌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也是进行分级的重要参考因素。
针对同一类抗菌活性相似的药物,如果其中一种药物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安全性,那么在相同条件下,此药物会被优先选用。
4. 临床应用经验:临床上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应用经验也是判断其分级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不同类型感染的病理特点,可以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类和评级。
总的来说,抗菌药物的分级依据主要包括抗菌谱、有效浓度、毒性和安全性以及临床应用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综合考虑,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抗菌药物分类及特点
抗菌药物分类及特点1. 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抗菌药物的分类及特点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耐药菌种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其特点。
2. 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抗菌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这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然而,由于一些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导致这类药物的抗菌活性下降。
2.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然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常被用于严重感染,易导致肾毒性和耳毒性。
2.3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广谱抗菌作用,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然而,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抗菌谱逐渐缩小,部分细菌已产生了耐药。
2.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然而,部分细菌已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2.5 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卡那霉素等,适用于治疗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然而,这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应慎用。
2.6 其他类型抗菌药物除了上述常见的抗菌药物类型,还有革兰染色阳性杆菌专用的利奈唑胺、氟喹诺酮类等。
3. 抗菌药物特点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特点,下面将列举几个常见的特点:3.1 抗菌谱抗菌谱指抗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细菌的抗菌活性范围。
广谱抗生素可抑制多种细菌,而窄谱抗生素只针对特定类型的细菌有效。
3.2 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抗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越来越普遍。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至关重要。
3.3 毒副作用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的同时,也可能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肾毒性和耳毒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分类及抗菌谱
天然(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G﹢球菌、G‐球菌强;G﹢杆菌、螺旋体、放线菌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同上,作用弱)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甲氧西林):产酶耐药金葡菌、链球菌属;无效(G‐)
青霉素类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G﹢菌、G‐菌;无效(产酶金葡菌)
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哌拉西林):G‐菌
抗G‐菌青霉素(替莫西林、美西林):G‐菌(肠道杆菌属、流感杆菌等)
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替唑):G﹢球菌、G‐菌;无效(铜绿假单胞菌、
厌氧菌、耐药肠杆菌)
头孢菌素类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G﹢菌、G‐菌;部分对厌
氧菌有效;无效(铜绿假单胞菌)
ß-内酰胺类三代(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地秦):G﹢菌、G‐菌;铜
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有效
四代(头孢吡肟):G‐菌;大肠杆菌、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效果好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广谱(G﹢菌、G‐菌、厌氧菌)
青霉烯类(法罗培南):厌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G‐菌;无效(铜绿假单胞菌)
其它头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G﹢菌、G‐菌、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
单环ß-内酰胺类(氨曲南):G‐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无效(G﹢菌、厌氧菌)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G﹢菌、G‐菌、厌氧菌(尤其脆弱拟杆菌)
ß-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G﹢菌、部分G‐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非典型分枝杆菌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G﹢菌、G‐厌氧菌;无效(G‐需氧菌)
多(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G﹢菌
抗生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G‐需氧杆菌,G‐球菌;无效(厌氧菌)
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广谱(G﹢菌、G‐菌、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阿米巴原
虫)无效(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伤寒、结核、真菌、病毒)
氯霉素类(氯霉素):G‐菌, G﹢菌,厌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无效(分枝杆菌,病毒,原虫,真菌)
链阳性菌素类(奎奴普丁、达福普汀):G﹢菌
利福霉素类(利福平):G﹢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部分G‐菌
抗菌药物磷霉素类(磷霉素):G﹢菌、G‐菌
肽内酯类(达托霉素):G﹢菌
夫西地酸:G﹢菌为主
抗结核药物:一线(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链霉素):分枝杆菌
二线(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氨水杨酸、卡那霉素等):分枝杆菌
抗麻风药(氨苯砜、利福平、氯法齐明):分枝杆菌
喹诺酮类一代(萘啶酸):已不用
二代(吡哌酸):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已少用
三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氟氟沙星、环丙沙星):G﹢菌、部分G‐菌
四代(加替沙星、莫西沙星):G﹢菌、G‐菌、厌氧菌
合成抗细菌药恶唑烷酮类(利奈唑胺):G﹢菌
磺胺类(磺胺甲噁唑):广谱
呋喃类:呋喃妥因(大肠杆菌、肠球菌)、呋喃唑酮(菌痢等肠道感染)
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厌氧菌、原虫
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深部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非烯类(灰黄霉素):浅部真菌感染
唑类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浅表真菌感染或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
:深部真菌感染
合成抗真菌药烯丙胺类(特比萘芬):浅部真菌感染
棘白霉素类(卡泊芬净):深部真菌感染
其他类(氟胞嘧啶):深部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