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总结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cf5078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1e.png)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总结
哇塞,同学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曹刿论战》的中考考点!
先说这曹刿这个人吧,那可是相当有智慧呀!咱就想想看,他一个平民百姓,居然敢去给鲁庄公出谋划策,这得有多大的胆量和自信!就好比咱平常在班里,突然站起来给老师提建议,那得需要点勇气吧!
再看看那些打仗的事儿,什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可太重要啦!这不就是告诉咱们做事得把握好时机嘛!比如说跑步比赛,一开始就得鼓足劲儿往前冲,对吧?曹刿能想到这些,真牛!
还有鲁庄公,虽然开始有点懵,但人家能听进去曹刿的话呀!这像不像老师能接受咱们学生的好点子呢?老师和学生配合好了,成绩才能上去嘛。
关于考点呢,字词解释那肯定跑不掉啦!像“鄙”“间”这些字,可得好好记住它们的意思。
还有句子翻译,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准确了才能得分呀!另外,曹刿论战的思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分析也是重点哦!这些要是弄明白了,那考试就不用担心啦!
咱得把曹刿的智慧学到手,做事有勇有谋,瞅准时机就下手!鲁庄公能听取他人建议的优点咱也不能忘。
中考考这个,不就是想让咱明白这些道理嘛!所以呀,大家一定要好好复习《曹刿论战》,把这些考点都拿下,中考就多一份胜算!加油哦同学们!。
《曹刿论战》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
![《曹刿论战》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fda636376baf1ffc4fad45.png)
《曹刿论战》要点知识及中考题(附答案)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通假字】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某些利益)(2)大小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品行恶劣)(4)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5)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6)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词类活用】(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3)下视其辙(名词用作状语,下车)【一词多义】(1)而:A. 登轼而望之(表修饰)B. 再而衰,三而竭(表顺承)(2)焉:A. 惧有伏焉(兼词,“于是”,在这里)B. 又何间焉(“呢”,表疑问)(3)夫:A. 夫(fú)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表议论或说明)B. 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愚公移山》)(4)间:A. 又何间(jiàn)焉(参与)B. 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暗中)(《陈涉世家》)(5)师:A. 齐师伐我(军队)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论语〉十二章》)(6)请:A. 曹刿请见(请求)B. 战则请从(请允许,请让)(7)故:A. 公问其故(原因,缘故)B. 故克之(所以)(8)以:A. 必以分人(把)B. 何以战(用,凭)【重要句式】(1)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古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的前面)(2)省略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doc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doc](https://img.taocdn.com/s3/m/9eca5c87a58da0116d174946.png)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1、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2、肉食者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4、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指猪、牛、羊等;虚报;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案件;即使。
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9、既克,公问其故:战胜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振作;第二次。
2010年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出师表》- 九年级上册:(十二)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daf0f70c22590103029d0b.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
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书。
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称《》《》。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
二、字音字形曹刿()又何间()焉弗()小信未孚()玉帛()下视其辙()登轼()败绩()遂()逐()齐师旗靡()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 。
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 。
3.肉食者鄙.鄙: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
专: 。
5.对.曰对: 。
6.小惠未徧.遍: 。
7.虽不能察.察: 。
8.必以情.情: 。
9.忠.之属.也忠: 。
属: 。
10.战则请从.从: 。
11.齐师败绩..败绩: 。
12.公将驰.之驰: 。
13.既.克既: 。
14.一鼓作.气作: 。
15.彼竭.我盈.竭: 。
盈: 。
16.难测.也测: 。
17.惧有伏.焉伏: 。
18.望其旗靡.靡: 。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同,。
(三)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2.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4.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5.再.而衰古义: 今义:6.必以信.古义: 今义:7.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
2.公将鼓.之鼓:。
3.小信未孚.孚:。
4.忠.之属也忠:。
5.下.视其辙下:。
(五)一词多义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故:①故克之()②公问其故()3.从:①战则请从()②民弗从也()4.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5.信:必以信()②小信未孚()(六)虚词归纳1.其:其乡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之: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4a6203a31126edb6f1a10b3.png)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胡善山一、词语理解①遂逐齐师(驱车追赶)②公问其故(缘故)③望其旗靡(倒下)④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⑤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⑥小大之狱(案件)⑦齐师败绩()⑧又何间焉(参与)⑨忠之属(类)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于苏黄不属(zhu 相类似)⑩神弗福也(保佑)(11)既克(战胜)(12)公将鼓(击鼓)(13)彼竭我盈(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4)(1)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 (15)小惠未徧(同“遍”遍及)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
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9)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是做好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①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②在实战过程中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ddb9b7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f.png)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描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曹刿与齐国相国晏婴之间的一次论战。
这场论战以曹刿的聪明智慧得胜,故事中涉及到了许多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曹刿论战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争不断,割据混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个诸侯国之间会进行外交较量,采用论战的方式解决矛盾。
二、论战背景曹刿论战的背景是魏国和齐国之间的争端。
齐国相国晏婴以骄兵之势要挟魏国,魏国宰相曹刿则以“少安毋躁,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慧来制止晏婴的嚣张态势,从而引发了这次著名的论战。
三、智慧言辞的运用曹刿在论战中运用了许多智慧的言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是“少安毋躁”,这是曹刿的总纲。
在面对晏婴的威胁时,他告诫魏国王室要保持冷静,不要因祸福而改变初衷。
另外,曹刿还说:“胜败兵家常事,再大的胜仗也只是换来暂时的平安,对国家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这个观点表明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认知,他认为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四、历史名句与哲理理解曹刿在论战中陈述了很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争执之事”。
这句话表明了曹刿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钦佩。
五、曹刿的胜利与晏婴的失败在曹刿的智慧引导下,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控制了局面,避免了魏国陷入齐国的陷阱。
晏婴则因为自信和骄傲而陷入了被动局面,最终失败。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要保持谦虚和冷静,才能在较量中取得优势。
六、曹刿论战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曹刿论战虽然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其中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对策略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争论,而曹刿论战所表现出的冷静、理智、智慧等品质也同样适用于我们。
学习曹刿论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睿智。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4330b227d3240c8547ef0b.png)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依照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
重点字词解释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个地方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参与。
鄙:鄙陋、这个地方指目光短浅。
乃:因此,就。
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徧:通“遍”遍及、普及。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器与丝织品。
加:虚夸,这个地方指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能够一战:能够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假如)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克:差不多战胜、既,差不多。
克,战胜,攻下、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鼓,击鼓。
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
靡(mǐ):倒下。
盈:充满、这个地方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1。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376a24b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a.png)
2024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战国时期孟尝君与荆轲进行辩论的故事。
该故事展现了曹刿才智过人、口齿伶俐、机智过人的形象,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和辩论技巧。
曹刿论战的中心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核心,通过群众路线,辩证思维,战胜个人主义和独断专横的观点。
知识点梳理如下:1.故事背景:战国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诸侯割据的时期,荆轲是秦国的刺客,孟尝君是赵国的主上。
2.辩论的起因:荆轲被秦王派遣暗杀孟尝君,孟尝君察觉到了他的目的,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以利于秦国并为我们赵国所用?”荆轲回答不上来,于是孟尝君请曹刿辩论。
3.曹刿的观点:1)辩论应以真理为根据,不能为个人主义作支持。
2)以实际利益为依据,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具体情况。
3)辩论应该通过辩证思维,既关注自己的利益,又兼顾他人的利益。
4)以群众路线为导向,辩论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
4.曹刿的论证:1)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每个时代需要不同的政策和利益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2)现在是战国时期,各国相争,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我们赵国能将力量和秦国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3)辩论应该以实际大局为重,不能一意孤行,只考虑个人的利益。
4)声望和利益可以相互影响,如果我们能保持声望并为秦国做出贡献,我们也能赢得秦国的支持。
5.荆轲的观点:1)辩论不应关注实际利益,而是要追求道义和荣誉。
2)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如果我们趋附秦国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和尊严。
3)辩论应该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不应该为了其他人或国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4)如果我们追求利益,而不是追求道义和荣誉,那我们就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6.辩论结果:曹刿的论点更加合理和现实,荆轲无法继续辩论下去。
孟尝君为了取得曹刿的支持,表示将会和曹刿一起为秦国做出贡献。
通过梳理上述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曹刿论战的核心思想和辩论技巧,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备考中。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88822cb84ae45c3b358ce7.png)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师:军队。
伐(fá):讨伐,攻打。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对:应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鼓,击鼓。
再:第二次。
竭:(士气)枯竭。
测:估计,推测。
伏:埋伏。
靡(mǐ):倒下。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四.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养(衣食所安) 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五.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e60254927d3240c8447ef47.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安:养。
专:独自专有。
徧:通“遍”,遍及。
必以信:信实。
小信未孚:信用。
信任。
三、重点句子翻译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借实情禀报神。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一定会根据实情判断。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力做好本职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于是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瞭望齐军。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尽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四、内容理解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和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3、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5、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争的概况。
第二段: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6、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7、第①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答: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答:急躁冒进。
9、“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表现了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表现的语句: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北京中考必考古文】部编初中语文-《曹刿论战》重点文言知识及课文理解
![【北京中考必考古文】部编初中语文-《曹刿论战》重点文言知识及课文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fa7bfb82c8d376eeaeaa31c8.png)
《曹刿论战》重点文言知识一、重要字词1.齐【师】伐我军队2.【肉食者】谋之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3.又何【间】焉 jiàn 参与4.肉食者【鄙】/不以臣卑【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5.衣食所【安】,弗敢【专】业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6.【对】曰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7.小惠未【遍】遍及、普遍8.弗敢【加】也虚夸,夸大9.必以【信】实情10.小信未【孚】使信服11.虽不能【察】明察12.必以【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13.【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4.战则请【从】跟随15.齐师【败绩】大败16.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7.【既】【克】既:已经克:战胜18.一鼓【作】气鼓起19.三而【竭】穷尽20.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1.难【测】也推测,估计22.惧有【伏】也埋伏23.望其旗【靡】倒下24.伐(1)齐师【伐】我攻打(2)【伐】薪烧炭/【伐】竹取道砍伐25.属(1)忠之【属】也类(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 "嘱",嘱托26.故(1)【故】克之因此,所以(2)公问其【故】缘故,原因27.从(1)战则请【从】跟随(2)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28.以(1)何以战?凭,靠(2)必以分人把(3)必以情按照29.之(1)代词: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他,指鲁庄公) (2)结构助词,的:小大【之】狱二、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 <古>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2.小大之【狱】 <古>指诉讼事件3.【可以】一战 <古>可:可以;以:凭借4.【再】而衰 <古>第二次三、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
赐福,保佑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进军)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2.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即“于长勺战”3.省略句(1)省略主语:(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必背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必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77a85118bd63186bdebbc91.png)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必背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曹刿论战》必背知识点归纳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
”(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
”(于是)齐军大败。
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
”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
”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
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
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1、曹刿:又名曹沫。
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4、伐:讨伐,攻打。
5、我: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省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6、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7、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8、间(jiàn):参与。
9、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中考超级重要知识点
![曹刿论战中考超级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309e7290722192e4536f628.png)
曹刿论战一、重点句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做到深谋远虑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按实情处理8、"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10、"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已经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重要字词(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 参与)(2)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3)何以战( 凭) (4)弗敢专也( 不) ( 个人专有) (5)对曰:“小惠未徧( 回答) ( 同“遍”,遍及) (6)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 ( 虚报) ( 实情)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为人所信服) ( 保佑) (8)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
![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ce96b00242a8956aece428.png)
2017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战例之一 (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 和 (深谋远虑 )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 (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
![《曹刿论战》中考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0bc2bb9ec3d5bbfd0a748e.png)
1. 文学常识、文章主题。
2. 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
3. 重点句的默写、翻译。
4. 文意理解及拓展迁移。
一、文学常识速记《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叫《左氏春秋》。
二、字音字形辨析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三、重点词语识记1. 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2. 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2)必以情.(古义: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今义:感情)(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6)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7)弗敢加.也(古义:虚夸,夸大,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可以..一战(古义: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3. 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安身(衣食所安)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虚夸,夸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四、重点句子翻译1.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中考总复习《曹刿论战》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684c9c383d049649b6658de.png)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全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作,是我国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本文记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
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谋....之:这里指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
谋划。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乃.入见:就,于是。
弗.敢专.也:不。
个人专用有。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丝织品。
弗敢加.也:虚报。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虽.不能察.:即使。
明察。
必以情.:(以)事情判断。
未.可:不。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齐师败绩..: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下视其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
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既克.:攻克,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
再.而衰:第二次。
三而竭.:尽。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808e4cbe1e650e52ea998a.png)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左传》也称,相传是时期国史官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所以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的许多史料。
是我国第一部古代体史书,经典之一。
二、重点字词1.肉食者:2.间():3.鄙4.何以战:5.安:6.弗:7.专:8.对:9.牺牲:10.帛: 11.加: 12.信: 13.孚: 14.福:15.狱: 16.察: 17.情: 18.忠: 19.鼓:20.败绩: 21.驰: 22.辙: 23.轼: 24.逐:25.既:克: 26.故: 27.夫: 28.作:29.再: 30.竭: 31.盈: 32.测: 33.伏: 34.靡():三、重点语句翻译(注意句式及重点词语)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9、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2、何以战?四、文言知识小结(一)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今义: 2.必以情古义:今义:3.又何间焉间:古义:今义: 4.肉食者鄙鄙:古义今义:5.牺牲玉帛古义:今义:6.忠之属也忠:古义:今义:7.弗敢加也加:古义:今义:8.再而衰再:古义:今义: 9.可以一战古义:今义(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1、神弗福也福:2、下视其辙下:3、公将鼓之鼓:(三)一词多义1、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3、故:故克之()公问其故()4、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5、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6、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可以一战()7、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与之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五、内容赏析(一)段意1.写鲁国战前的准备(1)(2)写了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写之战的全过程3.曹刿论述(二)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文言诗文重点篇目《曹刿论战》考点整理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战例之一 (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 和 (深谋远虑 )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 (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限四个字)(惧有伏焉)二、阅读题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伏焉目的:判断敌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曹刿的“远谋”或“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或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否一肯,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政治上的远见。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能把握战略战术,抓住战机。
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通过文中曹刿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爱国,有责任心,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见。
对鲁庄公“小大之狱”的认可说明他有政治远见;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作战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敌情,掌握战略战术,及时把握战机,说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急躁,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
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1)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从选文第二段中,你发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军事才能?答:战略上深谋远虑,作战时善于把握有利时机,战争结束后小心谨慎,不骄不躁。
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
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
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
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答:以逸待劳,敌疲我打;善于观察调查,不盲目追击。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答到一点即给2分)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政治上取信于民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答: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
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2分)答:不设统一答案。
(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
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答: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