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看网络论坛在公共话语构建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看网络论坛在公共话语构建中的作用

——以发展论坛为例

史娜

摘要: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开始,论述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概念及其演化过程,然后以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为例解析网络论坛对拓展公共领域的积极意义,之后又用哈氏的理论分析网络论坛对公共话语构建的局限性,最后表明网络论坛已经接近于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

关键词: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网络论坛公共话语

于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被公认为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当代的黑格尔”。1961年,他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这一书中,他充分运用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和建筑学的综合思维方式,对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但当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丝毫注意,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本书竟然成为人们炙手可热的认识对象,他在该书中提到的公共领域理论也被封为传播学的圭臬之一。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公众可以快捷、方便的参与公共事务讨论之中,网络论坛给公众的参与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但是由于一些局限,网络论坛还不能真正承担起构建公共话语的责任。

一、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解

“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德裔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来的,之后熊彼得、布鲁纳和杜威等人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此问题。哈贝马斯是公共领域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立足于批判的立场对公共领域的历史起源、结构、功能做了透彻的分析和展望。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看成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他的定义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的领域;但私人随即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的、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①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在欧洲中世纪“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共领域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但有别于私人领域,只限于具有批判力量的私人所构成的针对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批判的领域,是资产阶级通过公共讨论的方式来调节社会冲突的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哈贝马斯在论述公共领域概念的同时,也对公共舆论的媒介进行了分析,作为载体的媒介使得公共舆论与公共权力之间的对话有了交流的空间,对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和公共领域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哈氏的公共领域实际上是资产阶级通过公共讨论的方式来调节社会冲突的一个公共话语空间。总的说来,公共领域就是政治权力之外,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它不仅使等级制度阶梯的下层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接触,而且通过越来越多的横向共享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消弱权威,而且它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领域,和私人领域相对,其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国家和社会的分离,一

方面是,公共权力介入私人交往领域,另一方面是私人交往运用公共权力,从而加速了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的进程。

在哈贝马斯分析媒体在构建公共领域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十分忧虑媒体公共领域的转型,一种“重新封建化”的过程。19世纪末,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渐趋融合所出现的结构转型,报刊从纯粹的新闻报道发展成为文化思想传播,从意识传播到商业盈利,媒体的公共品格逐渐让位于商业广告,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逐渐丧失。媒体假借公共舆论的外衣传播伟公共话语的现象成为常态,理想的公共领域也就全盘瓦解了,哈贝马斯把这种表现成为公共领域的“重新封建化”。

二、网络论坛对公共领域的构建的积极作用——以“发展论坛”为例

发展论坛创建于2001年2月28日,由中国国家通讯社和新华社主办的时政论坛,成为传播中央指示和国家政策的畅通渠道,也成为百姓反映民生、汇集指挥的窗口,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和焦点话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发展论坛每天的开坛时间为8点—22点,目前的注册用户不下数万人,同时在线率保持在3000-10000人。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拓展了传媒公共领域,是公共领域机制化的重要平台和反映公共舆论的重要载体,它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公共领域构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首先是网络论坛的平等性——公共领域的平民准入。

发展论坛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参与空间,每一个登陆发展论坛的公众多可以参与讨论,公众可以抛弃自己与社会的相关负担,作为一个纯粹的人参与讨论。网络中,都是一个单纯的个体,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命名自己的昵称,发表文章或者讨论时,留下的只是自己的昵称,不署真名,没有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论坛的公众完全从个人经验出发,敢于质疑权威、论证权威。近日湖南出现疑似华南虎录像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又掀起了“鉴虎热”,根据论坛留言数量可以看出公众对事件和政府作为的关注程度和热情,许多公众不仅发表了对“虎像”的己见,更是提出政府要如何树立形象等公共问题。

其次是网络论坛的互动性——公共领域舆论的形成。

网络论坛实现了多向沟通,发表言论者同时也是阅读者,阅读者同时也是发表言论者,发表言论者和发表言论者也可以相互沟通。而在传统的媒体中,人们往往只是被动的受众。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中的公众是一个互动的概念,绝非是静止的、停滞不前的被动接受者或是旁观者。公众存在于公民之间意见、信息等等的交流中,正是这些交流促成了公共意见的力量,形成了公众舆论。网络论坛根据网民的不同兴趣爱好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区,可以让网民根据个人志趣,自发地发起讨论。网络论坛所塑造的媒体公众是公共事务和事务交流的参与者,而不是单向传播的“枪靶子”。没有公众,公共空间也就毫无意义。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中,论坛公众为弄清事件真相,发表不同方向的事件描述材料,有来源于新华网的报道和照片,有英国广播公司(BBC)、《泰晤士报》、美国有限电视新闻网(CNN)、德国《柏林晨报》等西方媒体如何张冠李戴地报

道这次事件的图片和报道文字,让公众可以一览无遗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的拙劣手段,形成了声讨分裂势力的浪潮,公众的共识形成公众舆论,论坛直接反映了民意民生。

第三是网络论坛的开放性——公共领域的多元交往。

网络上的每一个言论都能得到广泛而有效的传播,网络的信息量大,每个网民能够得到的信息量也更多。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的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在信息开放的空间,舆论也获得了一定的弹性。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个人主页空间的提供也是开放的,以发展论坛为例,只要用户免费注册,就可以获得互联网承载的无限扩充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论坛的内容多元化,包括台湾的大选、股价的暴跌、如何预防腐败等100多万主贴;“在一定程度上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公共事务保持热切关注的态度,特别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②

三、网络论坛构建公共领域的“相对的”公共话语权

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是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是把普通大众排斥在外的。网络论坛构建的公共领域也是一种相对的公共话语空间,不是绝对的公共。掌握网络技术的人与没有掌握技术的人之间会形成新的等级,在论坛中,参与者分为网管、斑竹、资深网民、普通网民四类,网管和斑竹掌握着帖子的生杀大权,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以封杀别人话语权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虽然网络论坛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资深网友和普通网友的话语权受到网管和斑竹的管理,因此参与讨论的公众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就要按照斑竹的规则处理帖子的内容和形式,这样帖子才更容易存活,但是公共话语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网络论坛虽然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公共领域的言论空间,但是从帖子的点击量和回应量之间的悬殊差距可以看见大量的论坛潜水者。在论坛中潜水者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没有在论坛中注册,作为“游客”浏览论坛,有的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回应,时间长久之后对发言丧失了兴趣,但是更重要的因素是网络上的发言被视为公开发表观点的行为,这种行为也会受到外界压力和纷争的干扰,更畏惧自己的观点遭到别人的攻击,继而演变成群起而攻之的局面和被封杀ID的危险,所以,很多的论坛参与者宁愿“失声”,结果是越来越少的参与者选择发言,网络论坛成为了信息乌托邦。“理想化的言语情境是理解任何说出的话的必要条件。言说在任何程度上都不能达到理想化言语情境的标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不能与他人交往,而是意味着社会压迫,最终便是阶级斗争。”③

结语: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论坛的出现,给与了我们更加宽广的话语空间,尽管也有各种限制和制约,但是公众通过它可以更容易地获得更多的资讯,而且更便于公众自由发表意见加入讨论,推动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和公民文化的培养。理想和现实存在一些差距,但是网络论坛的出现已经让哈贝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