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0月自考《00053对外经济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国际经济与贸易概述

1、对外贸易量的计算

1)对外贸易量:是以数量、重量、面积等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进出口贸易规模的经济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进出口贸易指数来计算一国(或地区)贸易量的变化。

2)进出口贸易指数:是指以固定年份为基数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报告期的进口额和出口额的方法。

3)具体方法:设基数进出口贸易额和进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为V0和P0,报告期进出口贸易额和进出口价格指数为Vt和Pt,若设基期贸易量指数I0=100,则报告期贸易量指数It=Vt/Pt*100% 2、贸易条件的计算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包括以下几种:

1)净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N=(PX/PM)*100

2)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引入贸易量。其计算公式为:I=(PX/PM)*QX 其中QX为出口数量指标

3)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之上,考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S=(PX/PM)*ZX 其中ZX为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4)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与单项因素贸易条件相比,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D==(PX/PM)*(ZX/ZM)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

1、早期重商主义思想的特点

1)极力主张对外贸易应该根据绝对的“多卖少买”,最好“不买”的原则来积累货币,强调每笔交易都有盈余的微观贸易盈余。

2)认为防止金属货币外流应成为外贸政策的指导原则。为积累货币财富并实现国家富裕,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严禁金银输出,在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同时鼓励本国商品出口。

2、晚期重商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

1)允许外币输出国外,而不再强调将金银货币禁锢在一国国内

2)强调保持宏观的贸易顺差,目的是为了保证货币的输出能带来更多的货币回流

3、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

由于早期重商主义是力图通过实现每笔对外贸易交易的顺差,以贮藏货币的形式来积累货币金银,从而达到使国家富裕的目的,因此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马克思称其为货币主义,也称重金主义。而晚期重商主义者已经不再强调将金银货币禁锢在一国国内,而是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输入,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保持宏观的贸易顺差,来达到积累货币的目的,因此晚期主义思想被称为贸易差额论,马克思将其称为“重工主义”。

4、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同时提出了绝对成本论,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该理论的基本含义是:由于拥有不同的自然优势和后天优势,两国在同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各国都选择对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都能提高。

5、斯密用2*2模型来分析绝对优势原理,得出结论为

每个国家都有其生产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这种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成本就绝对低,然后彼此交换,双方都能获得绝对利益。

6、对绝对成本论的评价

它的积极方面表现在:

1)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绝对成本理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克服了重商主义的缺陷,为建立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贡献。

2)它的积极意义还在于说明国际贸易不是重商主义所认为的零和游戏,不是只能使一方获得贸易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获利,贸易可以实现双赢。它为扩大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3)各国取得的利益在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增加,而不是重商主义所追求的货币金银的积累。当然绝对成本论也有其局限性,表现在:

1)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只说明了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如何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2)该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只考虑劳动这个单一要素。

7、比较成本论

比较成本论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思想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其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8、比较成本论提出的背景

一方面,由于时代环境的改变,绝对成本论对维护自由贸易的理论支持作用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废除英国“谷物法”的论战也促使了比较成本论的提出。

9、比较成本论的内容

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生产劣势,也能参加国际贸易,获得贸易利润。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不利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劣势程度相比而言要小一些,则这种商品就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能用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贸易双方都能获利。如果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那么绝对劣势较小的产品为其比较优势的产品;反之,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绝对优势更大的那种产品为其比较优势产品。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一国应专业化生产本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并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产品相交换,同时能增进各国福利。

10、比较成本论的评价

它的积极方面表现在:

1)它说明了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两国间贸易是如何发生的,进一步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开展国际贸易的动机,比斯密的理论更具普遍意义。

2)它把国际贸易研究彻底地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指明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方向。

3)该理论为各国提供了发展自由贸易更有力的理论武器,称为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4)在该理论的影响下,“谷物法”被废除了,加速了19世纪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比较成本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李嘉图试图把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但是他没有能把价值规律科学地引入国际贸易之中。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只提供国际分工一个方面的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其他原因。

3)尽管他主张完全自由贸易对任何参与国都有利,但对这种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没有给出定论。4)李嘉图仅从生产成本角度即供给方面进行论述,没有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5)比较成本论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方法。

第二节新古典贸易理论

1、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与李嘉图一样,也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基于两国比较成本的差异,一国可以进口本国比较成本较高的产品,以节约本国劳动,提高本国国民福利。但穆勒进一步分析了两国进行交换比例决定,而国际交换比例又由国际需求方程决定。

穆勒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用贸易前两国国内两种商品间的交换比例确定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由此得出了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他分析的出发点是两国用等量的劳动投入生产,但在同一时间内却有着不等量的产出。

穆勒还认为,相互需求强度不仅引起交换比例的变化,而且还决定交换比例。他提出了“国际需求方程式”的概念来说明需求对交换比例的决定作用。所谓国际贸易需求方程式,就是贸易双方的相互需求相等,即供求一致时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数量。而相互需求相等是指贸易各国各自的出口刚好用于偿付其进口,也就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收支是平衡的。只有贸易平衡时交换比例才是稳定的,这个稳定的交换比例所构成的供求数量就叫国际需求方程式。但如果两国的相互需求发生了变化,则国际交换比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