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模型
初中物理力学56个模型精讲
初中物理力学56个模型精讲初中物理力学涉及多个模型,下面我将从力、运动、力的作用等方面,全面介绍其中的56个模型,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1. 平衡力模型,描述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平衡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一定律模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3.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描述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即F=ma。
4. 牛顿第三定律模型,描述力的相互作用,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 弹簧弹力模型,描述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弹力与伸长或压缩量之间的关系。
6. 重力模型,描述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时的重力与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g。
7. 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表面之间接触时产生的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间接触面积、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8. 动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动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间接触面积、动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9. 静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在静止时受到的静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间接触面积、静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10. 滑动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质量、物体间接触面积、滑动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
11. 斜面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重力和斜面法线力的合力与物体质量、重力加速度、斜面倾角之间的关系。
12. 简谐振动模型,描述弹簧振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其运动满足简谐运动规律。
13. 动量守恒模型,描述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在碰撞过程中保持不变。
14. 能量守恒模型,描述系统中物体的总机械能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15. 机械功模型,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物体位移的方向和力与位移的夹角之间的关系。
16. 功率模型,描述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即功率等于做功的大小与时间的比值。
17. 机械效率模型,描述机械设备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之间的比值。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型建立与应用方法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型建立与应用方法研究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建立与应用方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适当的模型建立和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理论,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模型建立与应用方法。
一、模型建立的意义及目标在物理教学中,模型建立旨在通过抽象和简化,将复杂的物理现象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模型。
模型是一种准确描述物理系统行为的方式,能够将物理概念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
通过模型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知,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模型建立的方法与技巧1. 提供实例: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摆钟、流水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物理规律的存在,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模型。
2. 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是数学的应用学科,数学模型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描述物理现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物理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3. 图形模型:在解释物理现象时,可以运用图形模型来辅助教学。
例如,通过示意图或曲线图等,直观地表示物理规律和关系,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物理概念。
三、模型应用的方法与实践1. 实验模型应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实际操作,来验证和应用模型。
例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进而应用速度模型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2. 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和预测,帮助解决物理问题。
例如,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模型,计算物体所受的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3. 计算机模拟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模拟在物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进而应用模型来解释实验结果。
四、模型建立与应用的案例分析1. 飞行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在学习空气动力学时,可以通过模型建立飞行模型,如纸飞机模型。
初中物理模型法解题——压强模型
初中物理模型法解题———压强模型【模型概述】压强的种类(1)固体压强(2)液体压强(3)气体压强。
一、固体压强:p=(压力的作用效果)①当物体在水平面放置,且为柱体时,p=可推导为p=ρgh,两式都可用。
②物体叠加时,受力面积不变,压力相加。
③发生切割时,控制变量好比较。
二、液体压强:p=ρ液gh (液体具有流动性且液体受到重力而产生)①当容器水平放置,且为柱体时,液体压强计算可用p=和p=ρ液gh进行计算。
②液体压强特点:同种液体相同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同种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相同深度的不同种液体中,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压强大小与容器的形状无关。
③容器形状决定看容器底部所受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F压=G液F压G液F压= p S=ρ液gh S G液=ρ液gV液F压G液三、气体压强:p=(气体具有流动性且受到重力而产生)马德保半球实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托里拆利实验:标准大气压下,p0为76cm汞柱p0 1.0105pa。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强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知识链接】一、平衡力的特点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力为平衡力,合力为零。
二力平衡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
二、重力与压力的辨别①当物体在水平地面处于静止时,F=G,如下图:②当物体在斜面上静止时,F G,如下图:③当物体置于竖直面上静止时,F=F0与G无关。
如下图:【例题1】一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实心长方体A、B,已知体积V A<V B,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 A>S B,对地面的压强P A=P B。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解题思路】因为两长方体是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根据p=可以比较它们的重力关系,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可据推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又由于两物体为柱体,所以还可以用p=ρgh进行比较它们的密度关系。
初二物理: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及例题详解
初二物理:全等三角形经典模型及例题详解全等三角形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涉及到三角形的形状和属性。
全等三角形意味着两个三角形在形状和大小上完全相同。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以及解决例题的方法。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完全相等。
当两个三角形的全部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分别相等时,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2.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在初二物理中,有一些经典的全等三角形模型,它们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的基础。
- SS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三边长,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 SA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一边和两个对应角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一个边和两个对应角,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 ASA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和一边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两个角和一边,推导出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属性。
3. 全等三角形的例题详解通过解决一些例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应用。
例题1: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它们满足AB = DE,BC = EF,∠ABC = ∠DEF。
问:是否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解析:根据SSS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根据题目条件,AB = DE,BC = EF,∠ABC =∠DEF,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
例题2: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它们满足AB = DE,∠ABC = ∠DEF,∠ACB = ∠DFE。
问:是否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解析:根据ASA模型,当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和一边相等时,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根据题目条件,AB = DE,∠ABC =∠DEF,∠ACB = ∠DFE,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是全等三角形。
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的实践
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的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的重要性、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一、模型构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1、化抽象为具体初中物理涉及到许多抽象的概念,如力、电、磁等。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概念往往难以直接理解。
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更容易感知和接受。
2、培养科学思维模型构建要求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从而建立起合理的模型。
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如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运用已构建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物理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代表性。
学生掌握了一种物理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方法,就能够将其迁移到类似的问题情境中,实现知识的举一反三。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的方法1、观察与实验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现象和数据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通过实验收集相关数据,为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从而为构建光的折射模型奠定基础。
2、类比与联想类比和联想是将新的物理知识与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的有效方法。
通过类比和联想,学生可以借鉴已有的模型来构建新的物理模型。
比如,在学习“电压”这一概念时,可以将其类比为“水压”。
水流在水管中流动是因为存在水压差,同样,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是因为存在电压差。
通过这种类比,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电压的概念和作用。
3、归纳与总结在观察、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和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共性,从而构建出物理模型。
初中物理板块模型总结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板块模型总结教学目标:1. 掌握初中物理的六大板块: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能源与环保。
2. 理解每个板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考点。
3. 能够运用板块模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1. 六大板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常见考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1. 板块模型的建立和运用。
2. 复杂物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视频或实物演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已经学习了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能源与环保等六大板块的物理知识。
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声学板块: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速、音调、响度等概念。
2. 光学板块: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以及相关公式。
3. 力学板块:介绍力、质量、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等现象。
4. 热学板块:介绍温度、热量、热传递等概念,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
5. 电学板块:介绍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公式。
6. 能源与环保板块:介绍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和利用,以及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三、板块模型总结(1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板块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2. 学生总结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教师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模型进行解释。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解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推荐一些物理趣味视频或书籍,拓展学生的物理视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总结六大板块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并进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释,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浮力液面升降模型
初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浮力液面升降模型【模型概述】若变化前后液体中的物体都处于漂浮、悬浮状态,而无沉体出现,则液面不变;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无沉体,而变化后有沉体出现,则液面下降;若液体中的物体,在变化前有沉体,而变化后无沉体出现,则液面升高.一、纯冰浸于液体,熔化后判断液面升降①纯冰在纯水中熔化;②纯冰在盐水(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液体)中熔化;③纯冰在密度比水小的液体中熔化;二、冰块中含有其它杂质,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①含有木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②含有石块(或其它密度比水大的固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③含有煤油(或其它密度比水小的液体)的冰块在纯水中熔化;三、冰块中含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冰块熔化后判断水面升降。
四、容器中的固态物质投入水中后判断液面升降①固态物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②固态物质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③固态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五、解题关键无论液面上升、下降都要比较的是冰熔化前(或物体投放前)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冰熔化成水后的体积(或物体投放后液体体积)的大小关系:①若前体积等于后体积,液面不变;设液体中的物体的总重为G,变化前后在液体中所受的总浮力分别为F浮、F浮′.若变化前后均无沉体出现,由浮沉条件知F浮′=F浮=G,ρ液gV排′=ρ液gV排,则V排′=V排,液面不变.②若前体积大于后体积,液面下降;若变化前无沉体,变化后有沉体,由浮沉条件知F浮=G,F浮′<G,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下降.③若前体积小于后体积,液面上升若变化前有沉体,变化后无沉体,由浮沉条件知F浮<G,F浮′=G,则F浮′>F浮,即V排′>V排,故液面上升.液面升降模型其它升降模型:【知识链接】一、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F浮=G排液=ρ液gV排浸没时V排=V物部分浸入时V排=V-V出二、物体的浮沉条件(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V排=V物)F浮<G物,下沉(ρ液<ρ物)F浮>G物,上浮(ρ液>ρ物)F浮=G物,悬浮(ρ液=ρ物)(2)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F浮=G物(V排<V物)各类型问题的分析解答【例题1】有一块冰浮在容器的水面上,当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高度将怎样变化?【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最典型最基础的题型,我们理解后,可作为其它类型题解决的知识点直接分析。
初中物理能量模型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能量模型总结归纳【初中物理能量模型总结归纳】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其中的能量模型是学习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能量模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能量模型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概念。
一、能量的基本概念能量是物理学中的基本量,用来描述物体所具有的做功能力。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所涉及到的能量主要分为动能、势能、机械能等。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用公式K = 1/2mv²表示;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常见的有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可用公式Ep = mgh表示;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常用Em表示。
二、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根据能量转化的过程可以看到,机械能的转化涉及到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例如,物体从一个高度自由下落,其机械能的转化可以表达为Em = Ep + Ek,即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在摆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保持总能量不变。
三、能量损失与效率在物体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中,能量往往会存在损失,表现为摩擦力、空气阻力等能量的转化与损耗。
当物体进行机械工作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损耗。
损失的能量往往不可利用,因此,理解和减少能量损失对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非常关键。
能量损失可以用效率来衡量,效率等于输出的能量与输入的能量之比,常用公式η = 输出能量 / 输入能量表示。
四、能量转化的实例能量转化的过程无处不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能量转化实例。
1. 摇摆钟:摇摆钟的能量转化涉及到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摆动的过程中机械能不断转化。
2. 拉弓射箭:拉弓过程中,人的肌肉做功将势能转化为弓弦的势能,而弓弦释放后将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3. 水电站:水电站的发电过程中,水流的动能被转化为涡轮机的转动能量,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
模型法初中物理
模型法初中物理模型法在初中物理中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建立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模型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抽象的物理现象转化为具体的模型,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模型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比如力、能量、电流等,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很难理解。
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现象。
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模型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受力后的变化,从而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模型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规律和定律,例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很抽象。
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将这些规律具体化,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模型来发现和理解规律。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通过模型法让学生观察一个没有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理解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模型法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
物理学中有许多复杂的问题,通过建立模型,可以将问题简化为模型的构建和分析过程,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抛体运动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斜抛模型,让学生通过模型来计算抛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总的来说,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建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同时,模型法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模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篇一:在初中物理中有哪些用到理想模型法在初中物理中有哪些用到理想模型法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2.磁感线(为了研究磁场,我们引入一条线将研究的问题简化,其实这条线并不存在).3.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4.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5.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物理模型法篇二:初中物理模型一、电学模型(一)模型口诀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A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模型归纳示图去表法正确串联电路识标电流法别并联电路电路办节点法法去元件法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判断部分电阻变化电流总电阻变化电压总电流变化示数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电功、电功率故障已给出假设法判断电路故障电路图分析故障未给出短路串、并连接断路电器连接方式使用注意电表用途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
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
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
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
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研究一、前言物理模型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于现实现象的深入思考,很大程度上要求对于本质的追求,而对于次要因素一般采用忽视的方式。
抽象出来的实际问题不再是原来的问题,但是可以显示出问题的根本性质,这种方式就是物理模型的思考方式。
例如,针对某一个实际物体在平面上运动的具体规律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忽略摩擦力的次要条件,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平面运动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在进行有摩擦力条件下的考虑,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研究的难度。
可以说,抽象研究可以有效地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当然,需要进行对事物本质的规律进行抽象,而不是对于次要条件的抽象。
而对于物理模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对于主要因素的把握,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通过一定的处理方式来探寻相应的事物规律,继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由一般性向普遍性转变,这种方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对于模型的研究,水平运动的研究,可以采用质点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其具体规律。
其次,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1]。
这种方式需要加以必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不仅仅表现出相应的物体直观形象,更可以用过逻辑推理来验证事物发展规律。
可以说,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在经过一定的严密的验证之后,就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初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程序(1)分析研究对象原型特征物理研究中对于模型的建立首要要求就是提取出正确的事物本质特征,能够做出合理的抽象是成功的第一步。
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建立相应的模型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例如要建构“质点”这个模型,需要在开始之前就充分的认识到,质点在研究总具有何种意义,如何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简化。
(2)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次因素对于主要矛盾的把握,是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的根本性要求,对于次要问题的忽略,可以有效的凸显出关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公式的数学模型
初中物理公式的数学模型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物理公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这些物理公式实际上是通过数学模型来表示了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初中物理公式,并阐述它们在数学模型中的作用。
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模型为:F = ma其中,F表示作用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计算出作用力的大小。
这对于解决物体运动中的力学问题非常重要。
2. 质能方程质能方程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描述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等价关系。
它的数学模型为:E = mc²其中,E表示能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c表示光速。
质能方程表明,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能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等价关系。
这个公式的提出,对理解核能和核反应等重要物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3.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牛顿万有引力公式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它的数学模型为:F =G × (m₁ × m₂) / r²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m₁和m₂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进而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情况。
4. 压强公式压强公式描述了物体表面上受到的压力。
它的数学模型为:P = F / 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作用力,A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公式告诉我们,当力作用于一个面积较小的区域时,所产生的压强较大;而当力作用于一个面积较大的区域时,所产生的压强较小。
这对于深入理解力学和物体稳定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物理公式在数学模型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这些公式通过数学形式的表示,将物理规律和现象转化为了具体的数值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系统地研究和理解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构建模型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策略,这不仅能够让知识理解起来更加生动直观,这种方式往往也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教学参与热情.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进行物理模型的有效构建,可以用模型来辅助各类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充分理解与掌握.基于物理课程的特征,不少知识点都可以有效地用模型加以呈现,这也给模型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教师要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越性,要用模型来辅助学生对于知识的充分理解与吸收,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实效.1物理模型的构建模式1.1用类比法建立物理模型模型构建的模式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用类比法来建立物理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模型构建的模式也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有些物理现象、规律,我们无法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时若能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模型来类比,则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合理的物理模型.例如,电压和电流概念,对学生而言很抽象,这类很抽象的概念也无法通过实验来展示研究.但水压和水流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教学时,可用水压水流来类比,帮助学生建立电压、电流的物理模型.这种方法的效用非常直观,有了这个很贴切的类比后学生立刻能够获知电压和电流的内涵,这便能够极大地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1.2用虚拟法建立物理模型物理学的研究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无法看到也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以及相应的实物,然而,让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有一个基本认知,却是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的重要前提.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妨采取虚拟模型的构建来帮助学生架构桥梁.有些模型在实际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为了研究方便,可以形象地引入一个虚拟的物质结构或过程.例如,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引入了光线;为了便于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这种方式在物理教学中非常常见,这也是物理模型构建的很有代表性的典范.教师要发散自身的思维,在物理模型构建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发挥模型教学的更积极的效果.1.3重视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这是保障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实验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物理模型.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物理现象,并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这让我们意识到,重视实验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构建抽象的不可知实物和学生认知间桥梁的过程,这也是让学生有效获知知识要点的实质的教学方式.2物理模式的作用分析2.1实现教学过程的增效减负物理模型的教学效用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它能够很好地实现增效减负的教学效果,能够为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带来推动.物理课程中涉及到很多概念、原理以及物理学规律的讲授,不少内容都十分抽象,并且很难进行真实的模拟,这类知识也成为了物理课程的教学难点.如何能够有效突破这些教学障碍,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这些抽象的、难以呈现的知识的获知桥梁,物理模型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构建物理模型,将这些知识以模型的形式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它有效地揭开了很多知识的神秘面纱,让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内核.这才是教学中增效减负的直观体现.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不深不透,说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模型是含糊不清的.即便强行建立了概念、规律的物理模型,但在具体应用时又会感到手足无措.在应试教育盛行题海战术泛滥的氛围中,如何跳出题海,提高学习效率,正确理解与领会物理学概念、规律是核心,而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构建能力又能够起到非常有效的帮助.学生如果具备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在很多知识的理解上都会更加轻松,对于教学内容的实质的把握也会更加准确.这样才会避免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混淆,避免学生在知识理解与掌握上的一些误区,进而真正实现增效减负的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成效.2.2有助于学生观察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利用物理学模型还能够帮助学生观察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模型来指导学生感受抽象的知识,让学生获知物理学规律和原理,在引导学生以模型构建为基础来分析各类实际问题时,其实就是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慢慢得以发挥的教学过程.随着学生模型构建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模型构建的过程中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构建一些物理学模型来辅助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出各种有效的模型.例如,在讲解电动机原理时,可借助小电动机模型先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再通电使电动机模型转动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之间的关系.分析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从而让学生理解电动机的原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用物理模型来解释很多知识的过程,学生透过清晰直观的观察后不仅会对于发电机的运转模式、规律有了很好的获知,学生对于电磁感应这个核心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制作物理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得以形成,并且对于一些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后,这时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会明显得到增强.让学生多展开这样的锻炼过程,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会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2.3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构建物理模型对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也是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目标很.多物理学知识的获取,以及各类实际问题的解答中,都对于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以及灵活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如果思维能力很强,不仅对于很多知识要点会很容易吸收,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思维也会十分敏锐,会非常轻松地化解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物理模型来慢慢实现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展开形式.让学生以物理模型为参照来理解那些抽象的难以呈现的物理学知识时这,其实就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只有在脑海中构建物理模型和那些知识的桥梁,才能够透过模型的呈现来领会知识要点的实质,最后实现对于知识的吸收.因此,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时教师可以引入物理模型教学,这会起到非常直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磁场时,由于学生从没接触过“场”的概念,磁场又摸不着、看不见学生无从感知什么是“磁场”,磁场有哪些特性?为了便于学生感知,我们可以构建物理模型,可以用碎铁屑的规则排列把磁场显示出来,让学生用眼观察,学生就能接受“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这一物理事实了.接着再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碎铁屑的排列情况用笔画出来,这样磁场的模型———磁感线就被学生不知不觉地画出来了,学生也能够慢慢接受这部分知识.整个过程其实是一次非常好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模拟磁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要迅速运转起来,要架构模型与知识间的桥梁.经过了这样的训练后,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3结束语构建物理模型能够极大地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物理模型的构建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构建模式.教师要多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物理模型,这无论是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是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成效,都能够达成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
模型法初中物理
模型法初中物理
初中物理是一门关于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学科,通过学习初中物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
在初中物理中,模型法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它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模型法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或物体,使其更容易理解。
例如,在学习力学时,我们可以用弹簧模型来解释弹簧的伸缩性质和弹性恢复力。
通过观察和操作弹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弹簧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方式。
在学习光学时,我们可以使用光线模型来解释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变化。
通过建立光线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在学习电学时,我们可以使用电路模型来解释电流、电压和电阻等概念。
通过搭建电路实验和观察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和电子运动的规律。
模型法在初中物理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我们可以观察和实验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
模型法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型法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在学习初中物理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建立各种物理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解决问题。
通过模型法的学习,我们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常考模型汇总
初中物理常考模型汇总
1. 高空自由落体
模型概述:高空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受重力作用下,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模型特点:高空自由落体的速度逐渐增加,而位移呈现自由落体的特定关系;在相同时间内,下落的高度与落地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
经典例题:
- 问题:一个物体从高度为h的地方落下,求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和速度。
- 解答:根据高度的变化可以得出时间和速度的关系,使用一元二次函数公式求解。
2. 斜抛运动
模型概述: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模型特点:斜抛运动可以划分为垂直方向自由落体和水平方向
匀速直线运动;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与时间呈二次函数关系。
经典例题:
- 问题: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被水平抛出,求物体的最大高度
和飞行时间。
- 解答:分解初速度为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计算各个方向上
的运动。
3. 动能和功
模型概述:动能和功是物理中常考的重要概念。
动能是物体由
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功是力对物体进行作用时转移的能量。
模型特点:动能和功的计算涉及到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的大
小和方向等因素;动能和功之间有着密切的数学关系。
经典例题:
- 问题:一个物体质量为m,初速度为v0,通过水平力F对物体进行加速,求物体获得的动能和所做的功。
- 解答:根据动能和功的定义,进行相应的计算。
注意:以上仅为初中物理常考模型的部分汇总,具体以教材和老师要求为准,不确定请查阅相关资料确认。
初中物理力学56个模型精讲
初中物理力学56个模型精讲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以下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56个模型的精讲:1. 直线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一条直线上做匀速或变速运动的模型。
2. 投掷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抛体运动的模型。
3. 自由落体模型,描述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下落运动的模型。
4. 平抛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
5. 斜抛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斜向上同时具有平抛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
6. 匀变速直线运动模型,描述物体在直线上做匀变速运动的模型。
7. 加速度与速度关系模型,描述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8. 加速度与位移关系模型,描述物体的位移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9. 加速度与时间关系模型,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即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10. 牛顿第一定律模型,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
11.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之间的关系,即F=ma。
12. 牛顿第三定律模型,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具有相等大小、反向作用的模型。
13. 弹簧弹性力模型,描述弹簧受力时产生的弹性力与变形量之间的关系。
14. 摩擦力模型,描述物体在接触面上受到的摩擦力与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15. 动能定理模型,描述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即动能等于1/2mv²。
16. 动能守恒模型,描述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的模型。
17. 动量定理模型,描述物体的动量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作用时间之间的关系。
18. 动量守恒模型,描述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动量保持不变的模型。
19. 机械能守恒模型,描述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的模型。
20. 万有引力模型,描述物体间的引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即引力等于G(m₁m₂/d²)。
物理48种解题模型
物理48种解题模型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很多人眼中,都是非常难以理解和掌握的。
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模型,就能够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地解决许多看上去很难的物理问题。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48种常见的物理解题模型。
1. 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模型:一定的力作用于物体上,且物体重力不变,则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大小成正比例,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例。
2. 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模型:半径为r,匀速转动的运动物体,其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为a=v²/r。
3. 加速度的符号问题:保证在仅受重力、弹力或其他内力作用时,加速度始终沿自定义的正方向。
4. 平衡盘的模型:保证整个平衡盘处于平衡状态,使物体上下平衡的原理,即M1g=M2g。
5. 质心速度的计算模型:物体质心的速度为物体上任意一点的速度和所受的加速度的叠加。
6. 动量守恒的模型:自由物体的总动量在碰撞前后不变,即P1=P2。
7. 动能守恒的模型:自由物体的总动能在碰撞前后不变,即K1=K2。
8.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模型:可以将任意的力分解成沿不同方向的力的合成,或者将一个力分解为沿不同方向的力的分量。
9. 泰勒级数的模型:通过将方程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可以简化常见的物理问题,特别是在计算复杂函数时。
10. 碰撞动能损失的模型:碰撞时,动能不会完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在动能损失。
11. 弹性碰撞的模型:碰撞过程中,物体的动量和动能都被保持,原始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
12. 非弹性碰撞的模型:碰撞过程中,物体的动量被保持,而动能被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声能,热能等。
13. 刚体的平移运动模型:刚体的平移运动模型是指刚体的物理坐标恒定不变,仅受外部作用力的影响而使质点进行平移运动。
14. 刚体的转动运动模型:刚体的转动运动模型是指刚体在旋转过程中,每个时刻都有一个刚体质心,以及对该质心产生旋转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15. 刚体的平移动量守恒模型:刚体平移过程中,系统动量在碰撞前后恒定不变,即M1V1+M2V2=M1V1'+M2V2'。
初中物理模型建构与应用的评价方法
初中物理模型建构与应用的评价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模型建构与应用的评价方法1. 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模型建构与应用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电学模型(一)模型口诀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A 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模型归纳示图去表法串联电路标电流法并联电路节点法去元件法正确识别电路办法 A V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部分电阻变化总电阻变化总电流变化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电功、电功率故障已给出 假设法判断电路故障 电路图分析 故障未给出短路串、并连接 断路电器连接方式 使用注意电表用途判断电流电压示数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
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
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
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
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
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
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
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
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
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
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
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
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三、识别电路方法1.定义法:综合运用上面介绍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用电器工作特点,针对一些简单、规则的电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
2.路径识别法:根据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即为并联电路。
例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是判断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解析】我们可以在图形上用箭头标示出电流的路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若只有一条路径,则是串联,若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则是并联;图中可以标示出三条路径,如图2所示,可以用箭头在图形上标画出来,第一条是从正极→A→L1→B→负极,第二条是正极→A→L2→B→负极,第三条是正极→A→L3→B→负极。
所以图中L1、L2、L3组成的是并联电路。
3.节点分析法:对一些复杂的电路往往一眼难辨,为了简化起见,可以在电流的分流处和合流处设置节点标上字母,同一根导线上字母相同(开关相当于导线),然后分析电流从分流点流到合流点有几种路径,若只有一种路径则为串联,否则为并联电路。
例题2如图3所示的电路,试判断三只电灯是串联还是并联?【解析】首先在电流的分流处和合流处分别标上字母A、B,且同一根导线字母相同,如图4所示,则从图中不难看出电流从A流到B可以经过L1,也可以经过L2,还可以经过L3到达。
等效电路可画成图5所示。
可见此电路是由三只电灯并联组成的。
4.去用电器识别法由于串联电路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各用电器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如果将电路中的某个用电器取下,其它的电路都不工作,则该电路是串联电路。
而并联电路各支路用电器单独工作互不影响,如果将某一用电器去掉,其它的电路不受影响,则该电路是并联电路。
例题3如图6所示,在桌面上有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它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下,无法看到。
某同学试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泡都亮,断开开关时,两灯泡都熄灭,这两个小灯泡究竟是串联连接,还是并联连接的呢?【解析】不能仅凭开关能控制所有用电器,就说电路是串联的。
因为并联电路中在干路的开关也能控制整个电路。
最简单的方法是:闭合开关,两灯泡都亮,然后拧去一只灯泡,看另一只是否发光。
若发光,说明是并联;若不发光,说明是串联。
小结:电路识别对于我们初学者开始有点难,但是借助以上方法加强训练,对简化电路、分析电路很有帮助,特别是路径识别法和节点分析法,希望大家认真学好,在对付一些较复杂的电路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来试一试。
【训练题】1.在图7所示电路中,(1)当只闭合开关S1时,灯L1、L2、L3是怎样联接的?(2)当S1、S2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3)当S1、S3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4)当S1、S2.、S3都闭合时,电流通过哪几只灯?是怎样联接的?2.如图8所示的电路,当开关S1、S2断开时,灯L1、L2、L3是怎样连接的?当开关S1、S2闭合时,灯L1、L2、L3又是怎样连接的呢?【答案】1.(1)只闭合开关S1时,电流通过灯L1、L2、L3,它们是串联的。
(2)当S1、S2闭合时,灯L1、L2被开关S2短路,电流只通过灯L3。
(3)当S1、S3闭合时,灯L2、L3被开关S3短路,电流只通过灯L1。
(4)当S1、S2、S3都闭合时,电流通过灯L1、L2、L3,它们是并联的。
2.开关S1、S2断开时,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灯L1、L2、L3是串联的;开关S1、S2闭合时,电流有三条路径,灯L1、L2、L3是并联的。
如何判断电路故障问题“电路的故障”问题在中考时常出现在电路选择题中,它主要分为无电表(电流表、电压表)和有电表两种情况下的电路故障,电路故障主要包括断路和短路,造成断路的主要原因有:①连接电路时,导线与接线柱之间接触不良;②由于电压过高电路被烧断,比如灯被烧坏;③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因为电压表的内阻过大,造成电压表所在电路断路。
而造成短路的主要原因有:电路的错误连接产生短路,如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因电流表的内阻太小,相当于接入了导线。
现举例分析。
一. 无电表时的电路故障例1. 小明在做实验时把甲、乙两灯泡串联后通过开关接在电源上,闭合开关后,甲灯发光,乙灯不发光。
乙灯不发光的原因是()A. 它的电阻太小;B. 它的电阻太大;C. 流过乙灯的电流比甲灯小;D. 乙灯灯丝断了。
分析与解答:因为甲、乙两灯组成的是串联电路,当开关闭合后,甲灯发光,这证明电路是通路,所以要想知道乙灯不亮的原因,必须得清楚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及电阻的各自特点。
因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因此有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阻是成正比关系的,当乙灯电阻太小时,其两端的电压也太小,远小于其额定电压,所以乙灯不会发光。
答案:A二. 有电表时的电路故障例2. 如图1所示为两个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源电压为6V,闭合开关S后两灯均不发光,用一只理想电压表测量电路中ab间电压为0,bc间电压为6V,则电路中的故障可能为:A. L1短路且L2断路B. L1和L2均断路C. L1断路且L2短路D. 只有L2断路分析与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电路发生故障原因的判断,解题关键是理解电路的连接及特性。
分析时可以从有示数的电表或有工作的用电器开始分析:①当电压表接在ab间时电压为0,说明电压表中无电流通过,即电压表、电源、开关、灯L2组成的是开路;②当电压表接在bc间时电压为6V,说明电压表中有持续的电流通过,即电压表、电源、开关、灯L1组成通路,这时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压为6V。
③若L1短路,也为零,,但L2应发光,与题目不符。
答案:D例3. 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两只灯泡都不亮,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不动。
现将两只灯泡L1和L2的位置对调,再次闭合开关时,发现两只灯泡仍不亮,电流表指针仍不动,但电压表的指针却有了明显的偏转,该电路的故障可能是()A. 从a点经过电流表到开关这段电路中出现断路;B. 灯泡L1的灯丝断了;C. 灯泡L2的灯丝断了;D. 电流表和两个灯泡都坏了。
分析与解答:因为电流表指针不动,两灯都不亮,说明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电路应判断为断路。
当L1、L2位置对调时,如图3所示: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的两端一定和电源连通,即电流从电源正极经电流表、a点、电压表、b点、灯L1,流回到电源负极之间不可能有断路,故可判断电路故障为灯L2断路。
答案:C模型口诀实物图和电路图,已知其一画另一;各类仪器来读数,实验步骤需设计;已知数据球结论,皆是实验探索题;规范作图要重视,五个问题需牢记;串联电流处处等,分压正比各电阻;总阻等于电阻和,或者电压电流除;并联电压处处等,分流反比各电阻;各个电阻倒数和,等于总阻的倒数。
模型思考实验探究是新教材、新课标对同学们提出的新要求,如何进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计算方法多种,变化多样,如何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中选择最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并联电路的计算题的解答方法也是变化多端,奥妙无限,怎样才能把握要领,掌握技巧,举一反三?模型归纳示图实物图结论是什么自变量是什么实验与探究五个问题因变量是什么控制量是什么电路图测量量、记录量欧姆定律电流等,电压与电阻成正比例串联电路分压原理电路计算分压原理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压等,电压与电阻成反比例模型口诀电流做功UIt ,电热I 方Rt ;电功率,W 比t ,电压电流的乘积。
模型思考有关电功和电功率的问题是电学中的最重要的知识,也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之一,涉及到的公式多,问题一般比较复杂。
如何应用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正确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内在规律和办法?模型归纳示图看懂电路图 串并联电路特点 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公式实际功率问题电功、电功率 串联 额定电流同,电压之和等于路端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并联 额定电压同,电流之和不超过干路电路变化原因 开关还是滑动变阻器 对应状态电路图 状态不变量 分状态列方程 利用串并联规律 总结、反思电学综合计算模型口诀电流通过会放热,焦耳定律求此值;物质升温需吸热,值与比热成正比;家庭电路最基本,三孔插座零火地;功率切莫超负荷,安全用电是常识。
模型思考焦耳定律和电热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在应用焦耳定律和电热的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时,又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知识点,有什么技巧?家庭电路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电路,安全用电是最重要的基本常识,在家庭电路中,怎样判断用电是否安全?电路的链接是否有问题?电路的故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在电磁现象中,怎样确定磁感线的方向?如何确定磁体的N 、S 极?如何正确应用右手螺旋定则?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通电导体在磁场受力和电磁感应现象各有什么应用?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区别是什么?模型归纳示图家用电器原理纯电阻电路焦耳定律和电热 电功计算非纯电阻电路 能量守恒家庭电路的正确连接方式 并联多种开关的作用各部分的组成及作用三孔插座安全用电及故障判断 假设法联系实际进行计算 电度表及其计算表述磁现象性质电磁感应电与磁磁场对电的作用地理现象应用日常用具家庭电路问题模型口诀根据已知的条件,判断沉浮的状态;根据受力的平衡,未知量就求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