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和学习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领域,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如果能够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将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抽象和单调,让学生难以产生兴趣。
如果能在课堂上引入生活的元素,比如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实物、讲述真实的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知识,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而如果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背景和需求,学生就很难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将学习和生活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实际价值,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生活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学会关怀他人、珍惜资源、尊重他人等社会价值观念。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容易使学生陷入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如果能在课堂上引入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
生活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创新的过程,要适应这个社会,就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果能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开放性的讨论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他们就会更加具备适应社会变革和创新的能力。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只有将学习和生活贯通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人们学习道德和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的法律法规,还能促进人们的道德素养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如何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成为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就需要将其理论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将道德和法律理论与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教授学生如何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开展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律问题,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道德与法治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能正确理解和判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并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只有通过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课堂知识。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和讨论,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案例研究。
学生可以参观法庭、警察局等相关机构,亲身感受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实施过程,增强对法律和道德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活学活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身教先行,树立正确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时刻保持清白和正直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只有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道德和法律问题,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1. 引言1.1 引言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学好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技能之一。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难以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提倡使用生活化教学法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生活化教学法通过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和素材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和素材,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除了使用生活化教学法,运用实践教学法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法,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水平。
促进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翻译等多种能力。
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全面提高英语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开展英语角和英语社团活动也是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的一种有效方式。
英语角和英语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英语口语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英语水平。
通过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生活化教学也能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
英语教学需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使学习英语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 正文2.1 提倡使用生活化教学法提倡使用生活化教学法是一种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的有效方式。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生活和学习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无论是生活中的体验还是学习中的知识,都可以互相融合和丰富。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理论化,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而通过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实地考察、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外面观察、体验,然后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让学习融入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动脑思考并解决。
学生只有将学习所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验、模拟等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科学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生活走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活中有许多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如社交、情感、价值观等。
这些方面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同样重要。
通过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社交技巧、情感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分享心理健康经验、进行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与需求,提高他们的情商和情绪调控能力。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生活引入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实际应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并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敢说·愿说·能说
敢说·愿说·能说作者:高珍娣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4年第4期江苏省镇江市官塘桥中心小学高珍娣【摘要】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利用本地区资源,从三方面入手: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敢”于交际;挖掘话题中的生活,营造学生“乐”说的情境;情感、心理、语言三位互动,促使学生“能”说会道。
使学生敢说、愿说、能说,让生活进入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依据苏教版一至六年级部分“口语交际”的目标,在了解本学段学生口语能力较差的现状,分析原因,参阅这方面的理论经验,我进行了有的放矢的探索与尝试教学。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敢”于交际课堂气氛或称班风,是课堂里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常被比作“组织人格”,有相对的稳定性。
积极的课堂气氛中,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发言踊跃。
口语交际课中,学生能主动大胆地参与说的互动,与积极的课堂气氛分不开。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一,教师要注重感情投资,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走近学生、走进学生,与学生交流。
宽松、和谐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上无怯于教师,“敢”于发言,敢于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这是新课程下新的学生观、师生观的基本要求。
第二,“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目标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次口语课堂所能达到的。
所以在促使学生敢于交际这方面,要尽可能拓展口语交际的场合,延伸到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中。
如每周一诗,每日一言的背诵,抽读名篇,并评价感受;讲故事、猜谜,谈生活等口语交际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广开眼界,适应多方情境,学以致用,用中活学,提高兴趣,增加胆识,敢于交际,以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目标。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能促使学生胆量的生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个性化,赞美性强一些。
孩子大多希望被表扬,情绪化较浓。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做到“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做到品德与社会相统一。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我在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时,“抓住了我喜欢美好的环境”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
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
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还课堂以本色
让生活走进课堂还课堂以本色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将教材知识与时政、学生、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生活的融合,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通过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生活的能力”。
它体现着生活的精彩和课堂的本色。
一、课堂生活化,践行新课改精神的必然选择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统筹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是新课程的亮点之一。
纵观新教材四个必修模块,无不显示着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推进新课改,发挥学生主体性,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怎样在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呢?二、教学生活化的应对策略及实践(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学生的实际1.知识与技能方面。
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也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师在确定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政治学科的特点及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等因素。
还要注意顾及学生的整体水平,重视对学情的调查分析。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生成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参与、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建构,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中所蕴含的道理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走进学生的生活陶行知早就指出,教科书应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
因此,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信条。
随着生活的变迁,有的教材内容也会过时。
回归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想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 的效果 . 就要注 意在上课一开始就 牢牢吸引住学生 的眼球 . 利用有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对于
接下来教学 内容 的兴趣 2 . 组 织讨论 , 学会从 生活 中搜 集信 息。 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 生参 与讨论 的切人 点。 讨论 , 是 品德 与生 活课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 我们在教学时 . 要
说一说 自己的暑 假之最 .交流一 下 自己在暑 假里学 到的本 领 在活动中 . 我 注意收集从学生那 里反 馈过来的信息并将 它们进行分类如 : 快乐 、 烦恼、 有趣 、 得意等 , 并根据这些信息 深入展开 讨论 . 让 学生共 同分 享暑假生 活 的各种 体验 . 帮助
要教学形式 . 强调寓教育 于活动之 中。这 就要求教师能结合
教育是要 回归生活 , 重视生活的价值 。因此 . 本课程 的教学空 间就不应该 只局限在课 堂上 . 而 要从 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 生活的联系 、 与社会 生活广泛地接触我们在教学 中应 当尽量 带领学 生走人生活 . 用真 实的情境 去撞击学生 的心灵 , 弓 l 导 学生成为真正体验者 。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更 多地参与社会 实践 , 更 多地从体验 、 理解 、 感 悟 中得 到教 益 ,
程标准》中指出 ; “ 教育的 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 童的生活 ,
反 映儿 童的需要 , 让他们从 自己 的世 界 出发 . 用 自己 的眼睛
合理 的组织学生讨 论 , 让学生在讨论 中学会 交流 , 掌握学 习
方法 。例如教学《 新学 期 , 你好》 这一单元 的第一 个主题活动 时, 我 为学 生提供 了一个 场所 “ 暑假生 活交流会 ” . 让学生 在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教学回归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
学 生学 习 , 又可 以增 进 家 庭 和 睦 。岂不 一 举 两 得 !当然
四 、 用 多种 形 式 。 强 口语训 练 利 加 英 语 口语 交 际 的训 练 可 以 在 生 活 实 践 中 进 行 , 它
师生 配合是 使 学生 英语 口语 交 际 能力 提 高 的主要 途
径。
的训 练方式 是丰富多彩 的 ,训练 的时空也是不受 限制
【 教法研究】
让 生 活 走进 课 堂
— —
让教 学 回 归生 活
初 中思 想 品德 课 课 堂教 学 生 活 化初 探
唐 凤 成
( 湖南永州零 陵区大庆坪 乡中学 , 湖南
永州
452 ) 2 0 2
摘要 : 中思想品德教 学应走进 学生的 日常生活 , 初 融入 生动的生活场 景, 选取学生关注和感兴趣 的话题 , 实 在 际教 学中创设 生活情境 , 合理取舍教 材 内容 , 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社会 生活的要 求和规 范, 帮 过一种积极健康的 生 活, 达到全面提 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提升教育教 学质量之 目的。这要 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 让学生贴近生活 ; 创
设 情 境 , 学 生体 验 生 活 ; 与 实践 , 学 生 感 悟 生 活 ; 学 评 价 生 活化 , 学 生 享 受 生 活。 让 参 让 教 让 关键词 : 思想 品 德课 ; 堂教 学 ; 课 生活
随着教育改革 的进 一步深入 ,走 出校 门 ,走 向社 会 ,把书本知识 与社会 实践相结合 ,与学生实 际相结 合, 全面提 高学生 的整体素 质 , 正成 为全社会 的共识 。 《 思想 品德课 程标 准》 强调 “ 的思想 品德是 通过 对生 人 活的认识 和实践逐步形成 的” 这要求教 师在思想 品德 。 教学 中走 进生活 , 融人 生活 , 取学 生关注 的话题 , 选 结 合 实际生活中存 在的问题 , 创设生 活情境 , 合理 取舍教 材,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 活的要求 和规 范 , 让正
鬼父无限优酷动漫网22222
我不理解你说的问题刑壬案酒世22222如何挖掘学生创新能力概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地让学生走进生活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课堂之源——生活。
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活的最爱,使孩子真正体现出积极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课堂因生活而精彩、因精彩而实效,也充分突显出生活是课堂之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的情感、认知、经验和生活感悟。
生活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课程。
课堂教学应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走访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感受、领悟,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才能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这里的农产品》这一活动主题时,我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附近做一个农产品的品种与价格的调查。
然后再带领他们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孩子们在观察中认识农产品的种类,询问农产品的价格,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知识。
经过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再回到课堂上让孩子们畅谈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看到的、遇到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最后,我为孩子们设计了一项创新作业——动手设计农产品宣传卡,让孩子们动手画一画农产品,自己确定价格、推销自己的产品,体验做一个优秀的推销者。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课堂上没有的生活经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一、从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向导。
”教学必须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内容入手,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更愿意参加活动。
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在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几乎无论在哪个国家,掌握一定水平的英语都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教学也成为了各个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已经成为了各个教育机构和英语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英语是最好的工具。
将生活与英语课堂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他们更加自然、流利地运用英语。
下面就让我们探讨一下如何让生活走进英语课堂,把英语教学融入生活。
一、利用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实际生活情境引入英语教学。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实际场景,如购物、旅行、就餐等,让学生通过模拟情景对话的方式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并实践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开展英语角活动英语角是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的活动。
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或者课堂内的小组合作活动,创造出一个英语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之间通过真实的交流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加自然地掌握英语。
三、引入英语影视作品通过引入英语影视作品,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真实的英语语境,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英语的魅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英语影视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们用英语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四、引导学生实践英语无论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英语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来描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他们的见闻和感受,或者参与一些英语演讲、辩论等活动。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更加自然地融入到英语学习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秉承多彩教育理念1
秉承多彩教育理念,构建二七特色的多彩课堂文化,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刚才,徐主任回顾总结了上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对我区各学段的学业质量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改进意见。
等一会儿,刘局长就我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作重要指示。
现在我受刘局长的委托,主要就我区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推进多彩教育下的多彩课堂文化建设先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我们的思考:课改十年,我们走了多远谈起课改,2011年第18期《人民教育》在总结课改十年时,提出了这么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语:“课改十年,我们走了多远?”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教育人反问自身:课改十年了,我们走了多远?当我们用理性的目光回顾走过的十年,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设计的活动多了,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多了,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多了……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我们发现,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和张力、缺乏高质量的思维互动、教师“教”的立场没有动摇、如何进一步紧紧抓住教师、学生、课堂等教育核心元素,重塑新型课堂文化,使课程改革由“形式的变化”走向“内涵的发展”,仍是任重道远。
今年郑州市教育教学工作会上,市教育局田保华副局长满怀激情的宣布:让课改尽快成为每位郑州教育人的信仰!这两年,郑州市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从关注课堂方向,到关注课堂道德、从关注课堂生命,到关注课堂文化,积极探索教育生态文明之路。
目前,在我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建新街小学互动体验“五步法”课堂教学、春晖小学的“瘦身课堂”、74中的“理解课堂”等已颇具特色,走在课改的前沿。
但这几抹亮色尚不足以构成我区的多彩课堂文化,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需求。
今年教师节,刘局长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以“提升质量”为目标,继续推进素质教育。
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切实促进全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回归生活
课改 导航
避 园园固强 进回 囵囱盆 园
褐 有无数的生命而精 彩” 品德与 。《 生活》 课程标 准指 出: 儿童的生活
是课程的基础 。《 品德与生活》 课 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 养品德 良好 、 乐于探究 、 热爱生活 泉 丰 实
( 内容 是 在 我 们 学校 附 近 的 津 淮 街 的 十 字 路 口 车 水 马 龙 , 许 多 同学 擅 闯 红 灯 的 危 险 画 面 ) 像 一 开 始 , 生 们 的 注 意 力 录 学 马上 就被 吸 引住 了。看 完 录像 后 , 问 学 生 : 了这 段 录像 , 我 看 你有什 么感受? 学生们纷纷举 手发 言。 的说 :这 太危险 了, 有 “
疾人更 需要我们正 常人 的关爱。活动结束后 , 让学生 围绕如
何 用 实 际行 动 关心 帮助 残 疾人 展 开讨 论 , 发 学 生 用 实 际行 激
动 去 关心 、 帮助 残 疾 人
挖掘生活资源 , 调 动学 习热 情
一
、
《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 出:童年是 一个 蕴藏着 巨大 “
五、 关注 生活差 异 , 验 学 习乐 趣 体
生命 化教育 是个性 教育 ,是 对生命 个体 的一种人文 关
二、 提炼 生活题 材 。 激发 学 习兴趣
教材不是教学 的唯一资源 , 学生的生活世界 、 直接经验 、
怀。教 师要关 注学生生命的个体差异 , 让每个不 同的生命个 体都能实现 自己的 目标 。一个 人生活中若经常体验到失败 的 痛苦 , 就会低估 自己的能力 , 自己产生怀 疑 , 对 丧失信 心。教 师只有发挥 主导作 用 , 营造氛 围 , 创设群体赏识情境 , 发挥孩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当今社会,教育的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而课堂教学也不再只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越来越注重将生活融入让学习更加有趣、生动,并且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那么,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生活走进课堂意味着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比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购物、旅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加减乘除;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阅读和写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科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科学的魅力。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觉得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让学习融入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校教学上,老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比如在地理课上,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历史课上,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代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在艺术课上,通过观摩名家作品或者参加艺术展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他们的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教育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比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等,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需要创新。
老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
学校也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文艺表演、科技展示、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政史地教研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安排
政史地教研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安排
为了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政史地教研组决定于11月23日开始举办第二课堂活动。
一、活动主题:“爱国守法,做自尊自强中国人。
”二、活动内容:七年级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强意志、正确对待挫折并勇于战胜挫折的有关人物故事和名人名言为主;八年级以法律知识为主,九年级以国情教育为主。
活动的呈现方式主要以手抄报形式呈现。
三、活动阶段:1、活动准备阶段:第14周组织宣传阶段2、指导制作阶段:第15、16周3、收集整理阶段:第16周4、展评阶段:第16周周四四、活动组织人员分工:1、指导教师:七年级余红霞八年级张方九年级(2)、(5)班朱德亮,(1)、(3)、(4)班周学健;2、评选评委:政史地组全体教师3、布展教师:政治教师4、摄影:曹蜻五、总结:余红霞六、活动参与人数:七、八年级可以人人参与,九年级每班15人。
七、设奖情况:各年级分别设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
政史地教研组2011年11月23日。
联系生活实际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论文
联系生活实际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重要交流空间,应把课堂建立在生活的意义之上,树立生活的课堂理念,让课堂回归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升华。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
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
因此,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应该是当今生物学教师研究的课题。
有学者说:教育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
因此,只有把课堂本身作为生活的一个方面,把课堂经历当作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具有全新的内涵。
教与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更需要使学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
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更是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要简单,课堂举例要常见,更要生活化,更要学生听得懂,教学的设计要贴近真实生活。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只有常态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教学的真正提高。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们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同学一起去切磋、探究、交流,而教师也会为学生的活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以往的课堂教学一切都为了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生为接受知识而学,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知识的“交易所”,而生活的课堂则把课堂看作是学生生活的精神家园,在课堂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情感不仅是学习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也使得学习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课堂因回归生活而绽放光彩
课堂因回归生活而绽放光彩走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大门,便会被墙上的一行大字所吸引“让生活走进学校,让教育回归生活。
”这便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每当双目触及这几个大字,我的思绪就会飘出很远……究竟怎么才能让“教育回归生活”呢?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记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也在《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
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逐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点尝试,例如: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
”“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
”……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
我们的课堂文化
我们的课堂文化我们的课堂文化1、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文化?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效课堂”已成为一个涉及教育改革全方位的教育概念,需要建构阳光、开放、和谐、向上的来支撑和引领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需要构建体现自主合作的,富于生命张力的,关系融洽和谐的,追求智慧灵动的,过程民主平等的,机制严谨有序的课堂文化。
这里我们所说的自主合作,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愉快地去学习,真正体现学会、会学到乐学。
合作是一个当今的时代命题,它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手段,又是当今社会必备的一种能力。
富于生命张力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创造以人为本,彰显生活、生命和生态教育特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的课堂。
关系融洽和谐就是培养与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文化开始,让这种文化充盈于我们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滋养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之愉悦、心动、奋发、进取,从而激发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产生积极的行动。
智慧与灵动即是课堂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向,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一定充满智慧和灵性,启迪心智、萌发智慧,是任何课堂都需要把握的基本目标。
智慧灵动的课堂集中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二是体现学习方式的学情和学法,经学科组集体研究,对教材进行“翻译”和“二度创作”,编写出高质量的“学案”;学生则利用“学案”进行高效、自主预习。
完成50%的学习目标课中为展示文化。
按五环节教学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帮助学生认定目标,学习过程中进行三查,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关系,适时点拔追问,进行达标检测。
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对抗。
建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目标。
课后为反思文化。
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并详细标记在学案中;学生则通过达标情况,查漏补缺,落实全部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成了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立足点。
教师应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
一、内容――源于儿童生活
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品德教育只有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把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道德事件和问题作素材,让课程内容充满儿童文化,从中引发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唤起儿童的共鸣与向往,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环境和内在的生活世界,创造生活化的、儿童喜爱的教学内容。
1.关注儿童外在的生活世界
《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单元,教材编排的大部分内容背景是北方城乡过大年贴窗花、吃饺子的习俗。
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北方过大年的有关习俗外,而且还应该联系近距离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回忆过年时候搓汤圆、做年糕、燃烟花、放鞭炮等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场景,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
起他们对生活、对亲人、对和平的热爱。
2.关注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一单元《我上学了》关注的就是儿童内在的心理世界。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大的转折点。
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儿童,对学校这个陌生的环境、对小学生这样陌生的角色心里既充满新鲜与好奇、期盼与憧憬,也不免有一些担忧、不安甚至惶恐。
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学习。
“我上学了”这一单元,配合小学的入学教育,通过“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同学新朋友”“校园铃声”这四个主题循序渐进地让儿童的心理得应有的储备,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由幼儿向小学生的角色转换。
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充满儿童气息,充满生活气息”的优势,加上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这样的品德学习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中,等待开花和结果。
二、方式——贴近儿童生活
品德教育只有在一种和谐的、自然的、生活的、温情的、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触及儿童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才能真正内化为儿童自己的品德观念,外化为良好的品德行为。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克服“说教化、灌输化、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从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形式的转变入手,让儿童在生活化、生命化的课堂里得以成长、得以舒展。
1.师生关系的转变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审视社会,成为孩子们伙伴、朋友,创造生活化的课堂,创造平等对话的课堂,让儿童“实话实说”,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孩子们在欣赏了文中插图后,纷纷对城市的小区之整洁、广场之大、公园之美发出赞叹。
我趁势引导:我们的小山村也很美,让我们夸夸自己的家乡吧!课堂上热闹开了――“绿色的小山坡很美丽。
”“清清的小池塘很美丽。
”“路边的野花很美丽。
”……“可就是一堆堆的垃圾不美丽呀!”一个不同的声音说出了心里话。
“对呀!垃圾就是不美丽。
”孩子异口同声。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丽?”我适时地提出了一个探究的主题。
一番对话之后,在小小的心灵中已经埋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的种子,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德育的目标在师生的平等对话和互动互补中如期而至。
2.教学形式的转变
再也不必是“插秧式”的正襟危坐,再也不必拘泥于狭小的空间,我们已经把课堂融于游戏、扮演、竞赛、观察、探索、访问、实践等各种活动中,把道理寓于满足儿童好动的天性的感性方式中。
让儿童的感官和心理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的时候,引领着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用自己的言语交流表达,在交流、沟通、行动中明理。
《欢度国庆》一课,我通过“看国旗”“画国旗”“做国旗”“夸国旗”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由衷地感受国旗的庄严美丽。
《春天来了》一课,通过“寻找春天”“播种春天”“我是春天的花”“我是春天的树”“我是春天的小百灵”等形式去感受春天、歌颂春天。
三、目的——引导儿童生活
品德培养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最终意义在于引导儿童的生活、发展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促进他们生活的不断充盈,德育的不断发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在不断完善自我中,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方面要注重做到几点:
1.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
如果你生活在一群孩子当中,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有爱“打小报告”的习惯,譬如做眼保健操的时候,他们居然会告诉你:
“老师,谁谁谁没做眼操”,让你忍俊不禁――“你自己也没做眼操,要做了,怎么还睁着眼睛?”再比如一位同学自己随意扔纸张,却振振有词地“报告”其它同学随意扔纸张。
这就是儿童的特点,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以一种别人生活的模仿者、旁观者、评论者的状态生活的。
应该适时地激发儿童的主体精神,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才能真正地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反思、调整、提高、创造和发展他自己的生活,实现由课堂教学的“价值世界”向儿童生
活的“事实世界”过渡,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2.遵循儿童的品德行为规律
从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时期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
加上本身意志力的薄弱,常常导致道德行为的反复性,教师要把握规律,及时纠正、适时引导,才能发挥道德对生活的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实践中,我们要树立起“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让生活走向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