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诊疗方案中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的诊疗规范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几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向。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症候分类1、中医症候分类1.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1.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2、病理分型2.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骨伤科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颈椎病颈椎病或称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虽然颈椎的先天性畸形也可发生颈椎病,但绝大多数颈椎病人系进入中老年后,肝肾亏虚,筋骨退变,导致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而引起相应的症状。
在外因方面,颈部扭伤、慢性劳损、风寒痹着,均可引发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诊断】颈椎病的分型很多,目前比较常用的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等。
1.落枕型颈椎病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发则颈项酸痛不适,延及上背部,重者俯仰旋转欠利,状如落枕。
初则发作3〜5天后缓解,很快又复发,渐发展至长期颈背酸痛而无明显的缓解期。
凡中年以后常发落枕,颈椎X片有骨质增生、生理弧度变直、韧带钙化等改变者,可明确诊断。
2 .痹证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疼痛、麻木为多见。
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根据主诉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作疼痛、麻木和萎缩三个亚型。
疼痛型:发病较急,肩臂疼痛较重,肌力和肌张力可略有减弱,多数为一侧发病,颈部酸痛,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
夜间症状加重时可影响睡眠,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或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加高枕头的仰卧等,以求减轻症状。
麻木型:最多见,发病较慢,麻木以手指为主,或1〜2个手指麻,或5个手指均麻,少数两手均麻,或有上臂、前臂麻木不仁,致触觉迟钝,痛温觉减退。
唾眠时亦可因颈部姿势、肩臂所处位置不同而使症状加重或减轻。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纵叩试验可呈阳性。
萎缩型:很少见。
患侧上肢疼痛麻木均不严重,但患侧上肢肌力减弱,日久则大、小鱼际等肌肉萎缩,重则影响体力劳动。
3 .痿证型颈椎病起病很慢,先为双下肢麻木乏力,以致肢体沉重,肢冷难温,步履不灵,喜用拐杖助行,通过治疗休息,可以缓解,形成时好时坏、逐步加重的过程,渐致步态不稳、跛行。
后期可出现二便失控,难于行走,双上肢肌力减弱,形成瘫痪重症,幸较少见。
颈椎病诊疗规范(标准版)
颈椎病诊疗规范【概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发病原因】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
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
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
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
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
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
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理生理】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容易受到过多的细微创伤和劳损。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继而发生变性,甚至破裂。
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
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
椎间盘退变常会引起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科疾病,中医学在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为了规范中医诊疗颈椎病的方法和标准,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规范。
诊断准则1. 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体征,结合中医四诊观察和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判断是否患有颈椎病。
2. 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以下症状:颈部疼痛、肩背部疼痛、上肢放射痛、头晕、头痛等。
治疗原则1.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原则是以调整失衡状态为重点,通过中药治疗、推拿按摩、针灸等手段来改善病情。
2. 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可采用温经活血、疏风止痛、祛邪通络等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治疗方法中药治疗1. 中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宜的中药方剂,如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中药组方。
2. 中药治疗应在合格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剂量和服用方法进行。
推拿按摩1. 推拿按摩可通过手法的柔和、轻缓以及刺激特定穴位来缓解颈椎病的疼痛。
2. 推拿按摩应由专业的中医按摩师进行操作,同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病情调整力度和频率。
针灸疗法1. 针灸疗法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2. 针灸疗法应由合格的中医师进行操作,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和穴位。
注意事项1. 中医治疗颈椎病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盲目进行自我治疗。
2.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适当运动,避免颈部受凉和过度用力。
3. 如出现过敏反应或病情加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颈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包括诊断准则、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中医诊疗颈椎病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建议在接受中医治疗前,患者应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并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江夏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规范
江夏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江夏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规范一、颈椎病1、概述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颈椎病临床可分为3型:痹症型(神经根型)、眩晕型(椎动脉型)、瘫痪型(脊髓型)。
2、诊断及鉴别诊断:症状:颈肩痛、头痛头晕、上肢麻木、严重者有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
体征:颈后伸或侧弯受限,颈棘旁或旁侧肌肉有压痛检验及检查:①牵拉实验(+)②椎间孔挤压实验(+)③压头实验(+)④x 线可见: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张;椎间隙变窜,项韧带钙化,钩椎关节骨刺及椎间孔变窄。
鉴别诊断:(一)、神经根型需与:①胸廓上口综合症②颈椎间关节炎③脊髓空洞症④锁骨上肿瘤相鉴别。
(二)、椎动脉型需与:①美尼尔氏综合症②内耳药物中毒③眼源性眩晕④动脉粥样硬化相鉴别。
(三)、脊髓型需与:①脊髓肿瘤②脊髓空洞症③后纵韧带钙化④外伤性颈脊髓功能障碍相鉴别。
3、治疗:(一)手法治疗:按摩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①舒筋法②提拿法③揉捏法④点穴拔筋法⑤端提运摇法⑥旋转法⑦拍打叩击法(二)枕颌带牵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流畅气血、缓解症状。
(三)药物治疗:①、痹症型:主症:以肩颈、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
治宜:温经活血方用:桂枝葛根汤②、眩晕型: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
治法:a、属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b、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方用:温胆汤加咸。
c、属肝肾不足,风阳上亢者,宜滋水含木,调和气血,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9314;、瘫痪型: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其他疗法:①穴位封闭治疗;②针灸疗法;③手术治疗:(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二、肩关节周围炎1、概述: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2、病因病理: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右肩,年老体衰、气血虚损、筋脉濡养、风寒湿外邪侵袭肩部经脉拘急所致。
颈椎病诊规范疗
颈椎病诊疗规范一、病名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常见于中老年人。
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
颈肩综合症,或颈椎综合症,它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中医古籍中称之为“脖颈伤筋”,认为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颈部伤筋后复感风寒邪气所致。
颈椎病西医分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医内科学》5版教材,《针灸治疗学》5版教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三、临床表现头、颈、肩、臂疼痛麻木等为主症。
1、颈型:颈部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活、活动时有响声感。
2、神经根型:头、颈、肩、臂和手疼痛麻木。
3、脊髓型:上肢或下肢单(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出现不同程度不全痉挛性瘫痪。
4、椎动脉型:眩晕、头痛、视力障碍,伴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耳聋等。
5、交感神经型:头枕部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疼,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
四、中医辨症分型1、风寒湿证症状: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症状: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症状:头晕目眩,头重如衰,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症状: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证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
五、西医诊断要点1、头痛、头晕、肩、臂痛,臂手麻木,颈部不适,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
2、常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者等。
3、检查、X片、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4、鉴别诊断:进行性肌萎缩,慢性损伤性疾病,美尼尔综合症。
六、治疗方法:1、针灸基本疗法治法: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为原则。
处方:颈夹脊、肩开、肩髃、肩髎、曲池、后溪、配腕踝针上5、上6等。
颈椎病诊疗规范
建水县中医医院针推科重点病种之二颈椎病的诊疗规范(2008)一、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和周围的纤维结构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或颈椎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等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
常见于中老年及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复杂多变。
祖国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眩晕”、“项强”、“项筋急”和“项肩痛”等。
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形成是由于肝肾亏虚,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劳损,以致腠理空疏、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气滞血淤所致。
二、诊断依据:颈椎病的诊断依据,病理分型,疗效标准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性行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功能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片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片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示椎间孔变小,CT及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三、中医证侯分类: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质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四、病理分型:1、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颈椎病诊疗规范-(1)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概念】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分型】1 颈型颈椎病1.1 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做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1.2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1.3 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 ~胸7 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 ~颈6 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2 神经根型颈椎病2.1 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2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2.3 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2.4 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 交感型颈椎病3.1 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
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3.2 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病症〔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病症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颈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
颈椎病是指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引起颈椎周围软组织及神经根、脊髓受压或刺激,导致颈 部疼痛、肩背痛、上肢放射痛、肌肉无力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中医诊断颈椎病主要依据以 下几个方面:
1. 病史:了解患者的病程、症状的发生和变化情况,是否有外伤、劳损等因素。
2. 望诊:观察患者颈部的形态、皮肤颜色、肌肉萎缩等情况。
3. 闻诊:倾听患者的自述症状,如颈部疼痛、头晕、头痛等。
颈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
4.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颈部疼痛的性质、部位、放射情况、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切诊:通过对患者的颈椎进行触诊、按摩等手法,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局部压痛点等。
6. 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气血等特点。
综合以上诊断标准,中医可以确定颈椎病的病因、病位、病机,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见于中年人,是骨科常见病之一,我国某些地区成人发病率约38%-52%。
1948年Brain等提出了颈椎病为一独立疾病,几十年来随着科学医学的发展,尤其是CT、MR1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有了较深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效果也有较大的提高。
根据患者的症状或征候群特点,结合其是由于椎管内及其临近部位何种组织受累,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五型。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痉症”,“痿症”,“眩晕”等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 .颈型颈椎病(1)症状①.颈部酸胀痛及不适感。
②.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颈痛突然加剧。
(2)体征③.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
④.颈部生理曲度减少或消失,患侧棘突间可有轻度压痛。
(3)辅助检查:X线片见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者消失,有部分病例呈轻度的楔形变。
2 .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①.颈枕部或颈肩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
②.沿受累颈神经根的走行方向有酸胀痛或烧灼样或刀割样痛,或有触电样或针刺样串麻感。
③.病史中常有先颈肩痛而逐渐反复发作和逐渐加重,再发展到放射痛;也有是一次外伤而发作,颈部活动受限制。
④.咳嗽或解大便时颈肩痛及上肢放射痛加重。
⑤.上肢感到发沉及无力等现象。
(2)体征①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②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
③受损害的神经根分布区出现感觉减退。
④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⑤受损害的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会出现无力或肌萎缩。
(3)辅助检查①.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盘间隙狭窄或增生,屈伸动态颈椎侧位片上显示病变节段不稳,斜位片上看到骨刺突入椎间孔。
②.有条件者可选择性做CT、MR1等检查。
3、脊髓型颈椎病(1)症状①自觉颈部无不适,四肢麻木无力,手变得笨拙,步态蹒跚,如踩棉花感,易跌倒,双腿发紧,跨越障碍物困难。
颈椎病的中医药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中医药诊疗标准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病变而表现的相应病症和体征,本病40岁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属中医“项痹病〞。
一、诊断本病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科室临床研究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中医证候分类1寒湿阻络: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痛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2血瘀症: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绣,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弦滑。
3肝肾缺乏:头晕、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痰湿阻窍:眩晕,昏厥头重如裹,肢体麻木不仁,纳呆泛呕,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三〕病理分型1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2 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病症加重。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颈椎病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按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五型:1.颈型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麻木。
2.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和颈部发僵,有些患者还有颈部及肩胛内侧缘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可以呈发作性、也可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患侧上肢的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3.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痛或枕区痛,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及视物模糊等,有时可出现肢体感觉障碍,持物不稳及猝然晕倒,往往因头部转动而发作,改变为正常位时迅速好转。
少数病例可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绞痛等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走快。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足有踩棉花感。
躯干部感觉异常,患者常常感觉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二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5.交感型颈椎病(1)头部症状: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像有雾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暧气及咽部异物感等。
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
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软伤疾病之一,主要是因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骨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肌肉、筋膜等损伤及其继发性改变如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刺激或压迫了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综合征。
[病因]1.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人的年龄逐渐增大,颈椎间盘出现不同程度变性,致使颈椎椎体边缘出现骨刺形成,周围韧带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
2.某些发育性的椎管狭窄(前后径<14~12mm),对颈椎病的发生也有较大的影响。
3.慢性劳损3.1 不良的睡眠体位:人的一生大约有1/3~1/4的时间在床上渡过。
不良的睡眠体位因持续时间长及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挑针,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从而加速颈椎的退变。
3.2 不当的工作姿势:长期从事坐位,尤其是伏案工作的人群,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也大大高于正常体位,造成椎间盘的退变。
某些头颈长期转向一个方向的职业,亦容易引起颈部的劳损。
3.3 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某些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例如,足球时头部顶球、以头颈为负重支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从而导致颈椎的劳损发生。
4.头颈部外伤头颈部外伤容易造成颈椎病的发生,其中以交通意外伤害最常见。
[病理改变]颈椎节育活动频繁而且重量较大的偷猎与缺少活动而比较稳定的胸椎之间,其活动度大,且负重较多,而解剖结构相对薄弱,故颈椎,尤其下位颈椎较其他部位的脊椎易发生劳损。
颈椎因长期劳损而发生进行性的椎间盘退变。
其结果是在某种外力(如损伤)的影响下而出现纤维环破裂与髓核突出;或因髓核逐渐失去弹性而萎缩、纤维环外膨脊椎间隙变窄等。
椎间写的狭窄,使得椎间诸椎体边缘、后关节、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或钙化,使椎间孔和椎管狭窄及椎体关节脱位等。
上述各种病理性改变呈进行性加重,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因单一或综合作用而导致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邻近组织受压或被牵扯,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活血化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当归,赤芍,生地黄等。
3.痰湿阻络证治法:化痰祛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半夏,苍术,厚朴,枳实,生姜等。
4.肝肾不足证治法:滋肾养肝,益气补血。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牛膝,巴戟天,菟丝子等。
5.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滋阴润燥。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黄精,枸杞子等。
三、注意事项1.治疗应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2.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避免劳累过度。
3.饮食应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4.治疗期间应注意心理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5.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眩晕发作时,病人需要保持安静,避免头颈部的活动。
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晕车药、镇静剂等,以缓解症状。
此外,也可以采用物理治疗,如颈部按摩、牵引等,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加重眩晕症状。
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手术后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需要注意控制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以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抗炎药、利尿剂等,同时也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如理疗、按摩、牵引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
此外,也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如颈部功能训练、现代康复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脊髓功能。
针灸疗法对于治疗眩晕是有效的,无论是椎动脉型还是交感型的诊断,大多数患者在第一次下针后都能缓解眩晕症状。
然后根据患者情况,可以施以其他方法巩固疗效。
中医辨证用药的方法有温阳利水法、化痰祛湿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法等。
对于阳虚不足的情况,可以使用大补元阳的方法,使用参芪附子等药物,效果很快。
对于阴虚阳亢的情况,可以使用滋阴潜阳的方法。
眩晕症状往往伴随恶心呕吐,因此在中药内服之前,必须先用针刺或艾灸(或隔姜灸),取穴内关、外关、风池、大椎、印堂、百会、足三里等,以调理气机,使清阳得以升、痰湿浊阴得以降,眩晕可暂解,胃纳亦可下膈而不至于呕吐。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常规
(3)自天柱沿颈椎横突至肩胛骨内上角(附分及肩中俞、肩外俞)再沿肩胛骨脊柱缘至 肩胛骨内下角菱形肌止点线(双侧膀胱经外侧线,放松肩胛提肌、竖脊肌起止点及肌 肉、放松肩胛提肌、竖脊肌、菱形肌、斜方肌起点及肌肉);
实际上自1992年青岛会议后标准一直未做修改,后来 的各类标准均参照此次会议标准制定。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九分。
(1)诊断
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 的区域相一致。
②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④具有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 其它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 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4)自风池沿颈椎横突、肩井穴、斜方肌至巨骨线(双侧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 经,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斜方肌起点、肩胛提肌、斜方肌);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九分。
(5)自肩贞经臑俞经肩髎、肩髃转向至中府、云门线 (双侧肩关节线,上臂肌肉起点及斜方肌、肩胛带肌止 点);
(6)自翳风(两侧乳突)经完骨、天柱、风府(枕骨粗隆 下)线(项上线);
缓解期须注意避免颈部活动过猛过快,以及诱发神经根刺激方向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运动 训练,并配合S·E·T悬吊训练,以增加颈椎的稳定性,促进局部循环。
康复期一般活动不受限制,但需注意活动的范围、快慢速度及持续的时间,并配合S·E·T 悬吊训练,以增加颈椎的稳定性,提高远期疗效。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九分。
(3)湿热重者加葛根20g、黄芩10g、黄连10g。
颈椎病的针灸推拿诊疗规范
颈椎病的针灸推拿诊疗规范一【概述】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人体颈椎间盘和周围的纤维结构逐渐地发生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或颈椎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等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
常见于中老年及长期伏案工作的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复杂多变,表现为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颈肩部疼痛、上肢无力、手指麻木等,严重者出现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慌、心跳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个别患者可有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视力下降、听力障碍、乳房疼痛、吞咽困难等特殊症状。
本病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是,头部的各种外伤和落枕等可诱发本病和引起急性发作。
其症状有的可以自行减轻或缓解、亦可反复发作;个别病例症状顽固,影响生活及工作。
二、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标准分型:及交感神经型。
然而在临床上每可见根据临床症状大致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到各型之间症状、体征彼此参杂的各种混合型。
诊断原则:(1)临床表现与影象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象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象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③应除外颈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颈椎病:①具有颈肩背疼痛及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②颈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现象;压痛点在受累颈脊神经的颈椎横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区域;椎间孔压缩试验(压头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Eaten)试验阳性。
肩部下压试验阳性。
上肢后伸试验。
③影象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④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中医诊疗规范
颈椎病亦称颈部综合征,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其病因病机可概况为以下几点:•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此外肾虚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也能引起眩晕等症。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颈椎病包括了椎动脉型、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部分症状。
痰湿凝阻、经络瘀滞
•痰是机体发生病理变比的产物,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
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加上寒热燥湿等外邪因素影响了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停聚在机体某个部位,造成气血、经络运行不畅,这样又导致了人体出现新的功能障碍。
•痰湿凝阻引起的证候相当广泛,在人体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
•痰湿上逆头部多见眩晕,阻于四肢者多见四肢麻木疼痛。
•临床所见由风痰引起的呕吐、头晕、突然跌倒、四肢麻木,由寒痰引起的骨痹刺痛、四肢不举、厥冷等症状,包括了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的许多症状。
外伤
•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临床上可见肩、背、肢体痛等症,此时以疼痛为主。
风寒湿痹、经络受阻
•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症状。
•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
患者低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以滚、揉、点压、拿捏、弹拨等手法按摩颈肩部肌肉,治疗20分钟,以患者肌肉松弛、有舒适感为度。
然后,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托住后枕部,嘱患者放松颈部肌肉。
术者两手徐徐有力,将患者头部向头顶部方向尽量上提,然后使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术者用适当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5°~10°。
此时多数可听到小关节弹响声,如无不良反
应,可再做向对侧旋转。
隔日做一次。
如旋转时患者感觉不适,或合作差者应停作。
2.牵引治疗
可分坐位牵引及卧位牵引两种。
对多数颈椎患者有效,但也有少数反应不佳者。
牵引时应使颈部轻度前屈,牵引重量可以从小重量开始,坐位牵引可用2~3千克,如无反应可逐渐增加至5千克,卧位牵引可从5千克开始,最重不宜超过10千克。
3.药物治疗
(1)颈型:舒筋活络,散风止痛,方用舒筋汤(当归10克,白芍10克,姜黄6克,宽筋藤15克,松节6克,海桐皮12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续断10克,甘草6克)加味。
成药常用疏风定痛丸、散风活络丸等。
处于慢性期又体质虚弱、肝肾不足者,则应补肝肾、强筋骨,常用补肾壮筋丸(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
(2)神经根型:①麻木型:养血活血,益气通络,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2克,桂枝12克,芍药12克,生姜3片,大枣7枚)加味。
成药常用活络丹等。
②疼痛型: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方用羌活胜湿汤(羌活15克,独活15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川芎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6克)加减。
(3)椎动脉型:①痰湿中阻:化痰利湿,舒筋通络,方用温胆汤(半夏9克,竹茹12克,枳实12克,橘皮12克,茯苓12克,生姜3片,
甘草6克)加减。
②气血两虚:益气养血,舒筋活络,方用归脾汤(白术10克,当归3克,党参3克,黄芪10克,酸枣仁10克,木香1.5克,远志3克,龙眼肉4.5克,茯苓10克,炙甘草4.5克)加味。
(4)脊髓型: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用强筋壮骨汤、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
成药用健步虎潜丸等。
4.针灸治疗
颈型及神经根型可取风池、夹脊、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椎动脉型耳针效果较好,耳针取穴:皮质下、肾上腺、交感、神门等。
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症状逐渐加重,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宜采取手术治疗。
适宜技术
仰卧拔伸手法治疗颈椎病技术
1.治疗方法
(1)器械仅需普通治疗床。
(2)患者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按揉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分钟。
(3)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持续时间不少于一分钟,反复5遍。
(4)以食、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
(5)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沿项韧带及其两旁自下而上弹拨,两手交替进行,反复5遍。
(6)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穴、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两分钟。
(7)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不做扳法,反复5遍。
(8)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两手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
(9)以上治疗每次总时间约20分钟,隔天一次,6次为一疗程。
2.适应证
轻中度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以及轻度脊髓型颈椎病。
3.禁忌证
中度和重度脊髓型,以及其他类型的重度颈椎病。
4.特色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首先着眼于恢复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在此基础上,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不良的位置关系,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