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优化课堂的心理环境

新课程实施更应注重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如班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期望、课堂气氛等。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良好开端和最佳切入点。

1 强化师德修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同时也在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主要由教师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有的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他们不仅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挥自身的潜能,而且在课堂上能使学生在一种心理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本身情绪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会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可见,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师德修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真诚地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2 创设教学气氛

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班级人际关系实际上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背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互相支持、彼此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改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更应采取主动的行动。因此,笔者建议教师除了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爱护学生之外,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①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受教育者个体的心理特点,也就是说既要了解共性,还要熟知个性,掌握沟通的主动权,并把握沟通的时机,注意方式,特别是课外的交流会带来课内师生关系的融洽;②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方面,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正如有的教师所说,一走上神圣的讲台,我心中就只有学生,而忘记了一切烦恼。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对课堂内的偶发事件,教师既要能驾驭自己不动怒,又要控制课堂不乱套,在较短的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应变处理;③教师要培养自己具有宽容的品质。

所谓宽容,绝不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错误思想、行为的漠视和放纵,而是指教师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宽厚的态度和方法,主要包括态度上的宽容、时间上的宽限、处理上的宽待等。

3 优化教法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学生课堂心理紧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学、学法不正确造成的。因此,教师不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就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就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因此教师要:①着眼于诱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学习本是件苦事,如何使学生以苦为乐,苦中有获,苦中得乐,这就要靠教师诱导,即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苦中得乐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任何人做任何事主观上总希望获得成功,满足了成功的需要,人就愉快。学生学习越能成功,情绪和态度就越好,持续学习的动机就越强烈。如果我们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那么“苦学”就变成“乐学”了。②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应包括学法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学法指导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摸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有四个主要来源:书本介绍、教师指导、同学启示、自我总结(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经验教训),这四条途径均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指导得法,就可以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