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财务知识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2009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复苏迹象日益凸显。但国际金融危机阻碍仍然存在,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活动总体上放缓,物资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要紧项目收支规模较2008年有所下降。到了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阻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我国接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要紧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然而在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看,国民经济接着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进展,经济增速和气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操纵,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涉外经济接着保持健康进展势头。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总体看,近三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问题依旧突出。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阻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逐年下降,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2012年,可能我国国际收支仍总体保持顺差格局,但顺差规模将接着稳步回落,短期波动可能加大。下一时期,外汇治理工作将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进一步提高外汇治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步推进贸易外汇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防范和打击“热钞票”流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进展。
目录
一、(一)、国际收支总差额分析
(二)、经济政策对国际收支状况的阻碍分析
(三)、金融政策对国际收支状况的阻碍分析
(四)、及重大国际事件对中国近三年国际收支状况的阻碍进行分析二、项目分析
(1)物资项目的分析(重点分析)
①物资贸易顺差与逆差的分析
②物资进出口数量与价格的分析
(2)服务项目的分析
(3)收入项目的分析
(4)经常转移的分析
(5)资本项目的分析(重点项目)
(6)对官方储备资产变动项目的分析
①黄金储备变化的分析
②外汇储备变化的分析(重点分析)
(7)错误和遗漏项目的分析
一、(一)、国际收支总差额分析
表1-2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07-2011年
国际收支顺
差结构表
1-2
2007-2011年
国际收支顺
差结构单
位:亿美元
项目
4491 4587 4420 5247 4228 国际收支总
差额
3540 4124 2611 2378 2017 经常项目差
额
78.8% 89.9% 59.1% 45.3% 47.7%
占国际收
支总差额
比重
与GDP之比10.1% 9.1% 5.2% 4.0% 2.8%
951 463 1808 2869 2211
资本和金融
项目差额
21.2% 10.1% 40.9% 54.7% 52.3%
占国际收
支总差额
比重
与GDP之比 2.7% 1.0% 3.6% 4.8% 3.0%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治理局,国家统计局。
差额形成的缘故分析
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要紧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进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舞出口的优惠政策,进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舞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进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鼓舞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能够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要紧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
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差不多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假如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要紧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觉,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要紧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确实是讲,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差不多大量转移到我国,如此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因此,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全球过剩流淌性的输入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制造了全球过剩的流淌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淌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淌性过剩。
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一)在进行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调控政策搭配时,要做好五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