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天津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及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天津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及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缓解能源和环保压力,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
为把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加快我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广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根据国务院颁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及《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20 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本规划中,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主要包括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节能内燃机汽车;替代燃料汽车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和压缩天然气(CNG)汽车。
(一)示范推广与产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基本形成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较强的试验检测和标准制定能力,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及关键原材料研发制造方面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的示范推广取得进展,替代燃料汽车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
一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形成了以天津清源、一汽丰田、一汽夏利等为核心的整车生产基地,其中天津清源是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整车生产基地。
目前,我市具备了年产2 万辆电动汽车和3 万套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生产能力;天津公交与比亚迪汽车合作的新能源大客车产业化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二是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具备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具备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研发生产能力,形成了以南开大学、电科集团十八所、天津化工研究院等具有较强实力的研发机构,拥有贝特瑞、东皋、力神、比克、捷威动力等关键原材料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的通知
在 过 去 几 十 年 研 究 开 发 和 产 业 化 工 作 的基 础 上 , 九 五 ” 期 , 国 新 能 源 和 可 再 “ 时 我 生 能 源 产 业 初 具 规 模 ,技 术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取得 长 足进展 。
新 能 源 和 可 再 生 能 源 产 业初 具 规 模 。 到
续发展 的重要 战略措 施之一 ,尤其是对解 决
边 疆 、 岛 、 远地 区 以 及 少 数 民族 地 区 的 用 海 偏 能问 题 , 具有 十分 重 要 的 作用 。为贯 彻 落 实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发 展 “ 十五 计划 纲 要 , 促进 新 能源 和可 再 生 能 源 产 业 化 发 展 ,特 制 订 新 能 源 和 可 再 生 能 源产 业 发 展 “ 五 ” 划 。 十 规
2o O 0年 底 ,全 国 从 事 太 阳热 水 器 研 制 、生 产 、 售 和 安 装 服 务 的企 业 有 1 0 销 00多 家 , 年 生 产 量 达 6 0万 平 方 米 , 值 超 过 6 1 产 0亿 元 ; 全 国太 阳热 水器 拥有 量 达 20 6 0万 平 方 米 ,
产建设兵团经贸委 ( 经委) 国务院有关部 门 , . 各直 管协 会 。 有关 单位 :
为贯彻 落实党 的 十五届 五中全 会和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 个 五 年 计 划 纲 要 》精 神 , 一 步 加 快 新 能 源 和 进
《 新能源 和可再 生 能源产业 发展 “ 五”规 十 划》 现 印发 给你 们 , , 请结台 实际情 况贯彻 落
及销 售企业 )柏 余家 ,累计 用 量已超过 l 5
兆 瓦 。 “ 五 间 , 国 大 型 并 网 风 力 发 电 九 期 我 发 展 迅 速 , 年 均 增 长 率 约 为 5 % ;到 2 0 0 00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精)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一、基础和形势(一)基础条件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力度,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取得了较大突破,确定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新能源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1.产业基础我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起步较早,其中生物质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相关企业现已初具规模。
其中,长春市荣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太阳能的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的12KW 同步太阳能跟踪系统,面积达1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跟踪系统,技术国内领先,并拥有多项专利。
2.资源基础一是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 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中,每年产生的大量玉米秸秆, 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
二是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我市靠近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发展风电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及资源优势。
三是我市属于太阳能资源条件普通地带,天气的特点是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1400—3000小时,全年辐射总量在4200—5400MJ/㎡。
但是冬季严寒,气温低,辐射强度较弱。
3.技术基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
其中,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确定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集聚了新能源产业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法规
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法规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能源消耗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政策法规成为新能源领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对新能源相关的政策法规做一个系统概括。
一、国家能源局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门的逐步建立,政策法规得到了更为精细的制定与实施。
国家能源局对新能源的管理体系、产业规划等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充分保障了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
1.《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
该纲要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要达到1.2亿千瓦级别。
2.《关于加快储能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储能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于2018年5月正式颁布。
该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储能设备装机规模达到30GWh以上,储能技术应用领域扩大到需求侧管理、智能电网、新能源集成与优化等领域,标志着国家正式进入储能发展的快车道。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是中国最高层次对经济发展进行管理和决策的部门之一,在新能源领域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于2011年5月通过,提出了我国能源节约和减排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和政策举措。
规划要求到2015年,A+级电动汽车累计销售量达到50万辆,年节约能源50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
该规划确立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宏观目标,指导新能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快速、稳步的发展。
2.《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该政策规定,到2015年,全国产生和使用纯电动汽车总量达到50万辆以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占轿车市场总销售量的比例达到5%左右。
《山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
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前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保障能源安全、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必须认真贯彻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思想,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类型多、区域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友好、可永续利用等特点。
必须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我省统筹能源保障与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
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起步较早。
“十二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成就显著,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推广应用规模和围显著扩大,成为我省能源行业发展的突出亮点。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编制实施好《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支撑作用。
《规划》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水能和核能等重点领域,阐述了我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工程以及保障措施,是我省“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2015年,规划期限2016-2030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录一、规划基础 (1)(一)资源概况 (1)(二)发展现状 (3)(三)主要特点 (7)二、发展形势 (8)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2)(三)发展目标 (13)四、发展任务 (16)(一)有序推进风电发展 (16)(二)大力推进太阳能利用 (17)(三)因地制宜促进生物质能利用 (20)(四)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 (23)(五)探索发展海洋能产业 (24)(六)科学发展抽水蓄能 (24)(七)安全有序发展核电 (25)五、重点工程 (25)(一)绿色电力供应工程 (26)(二)绿色热力保障工程 (29)(三)绿色燃料补充工程 (30)(四)区域能源转型示工程 (31)(五)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示工程 (32)(六)新能源微电网应用示工程 (32)(七)科技创新工程 (33)六、保障措施 (34)(一)加强规划组织协调 (34)(二)建立目标考核评价制度 (34)(三)深化能源领域改革 (35)(四)健全财税金融政策体系 (35)(五)提高电网保障能力 (36)(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37)七、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38)(一)环境效益 (38)(二)社会效益 (39)一、规划基础(一)资源概况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全省陆域面积约1579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64万公顷,林地面积136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64万公顷,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全省海域面积约1064万公顷,海岸线长3345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能源化工行业)云南省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能源
(能源化工行业)云南省能源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能源云南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目录壹、能源产业发展情况1(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1(二)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三)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条件和机遇5二、指导思想7三、基本原则7四、发展思路8五、发展目标9(壹)经济发展目标9(二)结构调整目标10(三)企业发展目标11六、能源产业项目支撑12(壹)重大建设项目12(二)投资估算15七、保障措施18(壹)抢抓机遇,强化支柱地位18(二)政策支持,健康持续发展18(三)引导投资,继续推进能源产业高投入大发展19 (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项目管理19(五)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能源价格机制19 (六)拓展三大电力市场,促进经济发展20(七)高度关注民生,保护生态环境20(八)明确任务,落实责任21(九)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创新21附表壹能源产业经济目标22附表二能源产业重大项目投资汇总表(2009—2015年)23 附表三能源部门分工方案25能源产业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壹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对能源产业发展都十分重视,能源产业已经成长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崛起、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按照2009年云南省编制十大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原有专项规划为基础,提出云南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我省能源产业近期保增长、扩内需,中远期调整结构、发展壮大为第壹支柱产业的基本方案。
规划以2008年为基年,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
壹、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2008年全省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之上能源工业企业815个,销售产值912.4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40.58亿元,占全省GDP的6%,上缴利税142.48亿元。
全省能源生产总量7534万吨标煤,能源消费总量7577万吨标煤。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1. 介绍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传统燃料作为能源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政策支持,逐渐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 第一阶段:试点推广(2009-2012年)在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出新能源汽车试点项目,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推广。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定和试点项目的推进上。
### 2.1 制定政策 - 2009年,中国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支持措施。
- 2010年,中国政府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线图和具体政策措施。
### 2.2 试点项目 - 2010年,中国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试点项目,共有25个城市参与。
- 2012年,中国政府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试点范围,增加到88个城市。
3. 第二阶段:推进发展(2013-2016年)在试点推广阶段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 3.1 政策支持 -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措施。
- 2014年,中国政府出台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进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
### 3.2 产业发展 -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
- 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20万辆。
4. 第三阶段:创新发展(2017年至今)从2017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加速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 4.1 技术创新 - 中国政府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的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五年规划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发展现状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6家、专用车生产企业1家,涵盖了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全品类汽车产品。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为4.3万辆;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系统关键零部件企业10多家,相关产品技术均处于国内前列,新能源动力电池出货量约100GWh o 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布局,以三大核心部件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体系不断完善。
动力电池方面,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驱动电机方面,10万套/年新能源电机新建生产线、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电控系统及其他关键零部件方面,实现电制动、电空调、电动转向等本地化配套。
1.整车企业。
乘用车基地建成投产,达纲产能20万辆,主要产品为新能源与传统燃油汽车,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4.5万辆。
2022年新能源客车产销1.5万辆。
2.〃三电〃系统及其他关键零部件。
动力电池方面,时代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性能全球领先,2022年动力电池出货量100GWk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产能加速释放。
前驱体和正极材料,负极材料,新材料、隔膜新材料,高新材料电解液等配套项目发展情况良好。
驱动电机和电控方面,驱动电机产销规模逐渐扩大。
传统电机生产企业正加快转型生产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
3.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纯电动巴士、自动驾驶纯电动配送车,自动驾驶纯电动微循环公交均已实现小规模推广应用。
智能驾驶新能源环卫车已在多地开展示范运营。
4.氢燃料电池汽车。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方面具有一定技术储备,在氢气资源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尤其是对解决边疆、海岛、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用能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特制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
一、现状与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的基础上,“九五”时期,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长足进展。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初具规模。
到2000年底,全国从事太阳热水器研制、生产、销售和安装服务的企业有1000多家,年生产量达610万平方米,产值超过60亿元;全国太阳热水器拥有量达2600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
全国太阳光伏电池组件的年生产能力达到5兆瓦,生产企业(含组装及销售企业)40余家,累计用量已超过15兆瓦。
“九五”期间,我国大型并网风力发电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约为50%;到2000年底累计建成26个风电场,形成了34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使我国风力发电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累计安装使用小型风力发电机19万多台,为解决西部无电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用电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00年底,全国共建成近1000座工业废水和畜禽粪便沼气工程,形成了约6亿立方米/年沼气生产能力。
全国累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1300多处,其中地热采暖面积已逾1000万平方米;地热电站总装机容量约30兆瓦。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太阳能技术方面,国产晶体硅电池效率达到了11-14%,比“八五”时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太阳热水器技术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其应用方式已由季节性、间歇式应用发展到全天候、连续性应用;中温集热器、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开发取得实质进展。
在风力发电方面,我国自主开发的200-300千瓦级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0%;600千瓦机组样机的国产化率达到80%左右。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发文机关法规文号颁布日期1995-01-05 生效日期1995-01-05国家计委办公厅国家科委办公厅国家经贸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的通知(1995年1月5日)为了促进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经贸委共同制定了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提出了“九五”以至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现将《纲要》印发你们,请根据《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编制各自计划时予以安排。
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5-2010)导言能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
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前途的社会。
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多地用洁净能源替代高含碳量的矿物燃料,是我国能源建设遵循的原则。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约占商品能源消费构成的76%,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将成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9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
农村能源短缺,利用水平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迄今尚有:1.2亿人口没用上电;5-8%的人口未解决清洁饮水;约8000万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此外,由于农村燃料短缺,造成森林过度樵采,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把他们转化为高品位的电能,为边远偏僻和海岛等缺电无电地区提供照明、电视、水泵等动力能源,促进这些地区脱贫致富,使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实现小康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落实“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要内容。
南充市能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提升
南充市能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提升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输配电网升级改造,完善油气设施布局,推动能源智慧转型,增强能源备调应用功能,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打造能源输送枢纽,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市。
推进城乡电网建设提升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优化城区电网整体空间布局,推进能源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低碳、智慧共享的智能电网。
开展枢纽电网、超高压电网规划建设,建成投运500千伏南部输变电工程及其220千伏配套工程,形成220千伏“目”字型供电骨干网架,保障成达万高铁、汉巴南铁路等电源接入和可靠供电。
继续推进电网智能化建设,提升配电网网架结构、设备技术和智能化管控水平,大力提升不停电作业能力,提升供电水平和供电质量,推进用户“获得电力”优质服务。
持续加大农网改造投入,保障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电。
优化油气基础设施布局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着力补齐油气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成品油气站点和管道布局,加快推进天然气管道、LNG加注站、油气输送和储运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稳定、互联互通、绿色智能的油气管网体系。
依托国家干线和省级主干管网,加快天然气输气干线网络建设,推进覆盖沿线县城、主要园区、重点乡镇和用气大户等支线管道建设,启动管道通气和独立供气等“镇镇通”工程。
落实油气管网监管安全责任,确保油气使用安全。
推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推广“南充造”新能源汽车,扩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
推进园区智能微电网建设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扩大太阳能光伏在工业园区、城市景观照明等方面的应用。
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推广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和沼气综合利用等设施。
鼓励清洁能源消费,推进电能替代,提升水电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耗占比。
(TC)。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5.15•【字号】苏政发[2009]74号•【施行日期】2009.05.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9〕7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五月十五日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新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冲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发挥我省新能源产业优势,确保新能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优化升级,制定本规划纲要。
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
2008年,实现产值近900亿元,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580兆瓦,多晶硅产量迅速增加,部分企业的电池转换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已有290多家相互配套的关联企业,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点骨干企业,8家光伏企业成功上市,近20家企业年产值超10亿元。
风电整机制造能力达100万千瓦,风电装备成套机组制造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风力发电机和高速齿轮箱、回转支承等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风力发电1.5兆瓦机组形成批量生产,2兆瓦机组试制成功,3兆瓦机组研制进展顺利。
生物质直燃锅炉、百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核关键阀门等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安徽省能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能源关键技术创新
安徽省能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能源关键技术创新推进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扩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安全可靠能源保障。
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外电入皖”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加强两淮电力送出通道、过江通道等省内重要输电工程建设,强化骨干网架结构,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
加快主干网架结构升级,构建坚强地区环网。
提高配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实施农网巩固提升工程,推进老旧小区供电设施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发挥煤电机组基础性和调节性作用,依托两淮煤炭基地和沿江黄金水道,有序建设清洁高效坑口电站和沿江电厂改扩建项目。
优化“皖电东送”机组运行方式,提升长三角电力互济互保能力。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建设并举,有力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展。
完善抽水蓄能电站价格形成机制,发挥抽水蓄能资源优势,推进长三角千万千瓦级绿色储能基地建设。
多元高效利用生物质能。
积极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探索推动电化学等储能应用,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
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联络线、LNG接收站及配套管线,推进管道互联互通,尽快形成全省天然气主干网架。
拓宽天然气供应渠道,提升气源输送能力。
优化提升成品油储运能力。
加大城乡燃气基础设施投入,实施乡村供气民生工程,提高城乡居民气化率。
统筹推进储气调峰设施和燃气调峰电厂建设。
鼓励建设油气电氢综合能源服务设施。
加大煤系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扩大两淮矿区煤层气开采规模,推进生物天然气项目建设。
稳步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
推进煤炭智能绿色开采。
加快续建煤矿按期投产,做好接续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煤矿安全改造力度,稳定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产能。
充分利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技术,提高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水平。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建设应用步伐,充分发挥新能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聚力实现共同富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和保障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升级,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坚持市场主导,加强统筹规划和数字赋能,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龙头带动集聚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光伏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规划引领、有序布局。
坚持规划引领,有效衔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空间、生态、景区、能源、电网等专项规划,坚持安全、美观、一体化的要求,科学指导,分类推进,标准设计,规范施工,有序布局各类光伏项目,避免无序发展。
顶层设计,创新模式。
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各级平台,引进合作主体,搭建合作平台,开展资本或业务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模式。
科技助推、深度藕合。
依托数字技术和治理现代化优势,结合光伏发展的实际条件,将光伏作为综合能源场景建设的基本单位,推动光伏和综合能源服务深度耦合;依托域内能源产业装备企业,破除制约瓶颈,提升能效管理水平,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培育壮大10家以上创新能力突出的百亿级企业,牵引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实施一批可推广的特色行业应用示范,力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能突破80GW产业链产值实现100O亿元,打造成为集聚效应显著、协同配套完善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高地。
四、重点任务(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美丽城镇建设,科学制定光伏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可建区域及屋顶条件要求,要对涉及城区、景区、规划区等区域分布式光伏项目落地实施提供指导约束,保障城镇景观风貌。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上报国务院
规 划 纲要 》 开 征 求意 见 公
中 国石油 和化 学 工业 联 合会 发 布《 石油 和 化学
( 源: 来 中国化 工报 ,0 0 1— 2 2 1 — 0 2)
_ ” 丁业 十二 五” 技 发展 规 划 纲要 》以下简 称 《 划 科 ( 规
纲要》1 )0月 2 0口起 公 丌征求 意见 。 《 规划 纲要 》 深入 分析 了我 国 石油和 化 学工业 当前存 在的突 出问题 , 如产 业 和产 品结 构 性 矛盾非 常 突 出 、 业 发 展 平 衡 , 能减 排 任 务 重 、 源 、 行 节 能
减排技 术等 。 三是 围绕满 足 国家 重 大工程 及 国计 民 生 重 大需 求 , 大力 发 展 高 性 能工 程 塑 料 、 高性 能 子
午胎、 绿色农药 、 高性 能染料 、 清洁 油 品等制备技 术 。 四是 围绕 突破 资源 、 能源 、 环境 制 约 , 着力 发展 新 型
( 来源 : 药招 商网 ,0 0 1 - 5 农 2 1- 0 2 )
新 能 源 产业 发展 规 划 上报 国务 院
口前 , 酝酿 一年 多 的《 新兴 能 源产业 发 展规划 》
已上 报 同务院 待批 , 体通 过 H 问还要 看 国务 院的 具 寸
术 、 分离 材 料 与技 术 、 T过 程 强 化 技 术及 节 能 新 化
一
3 2一
Z E I N HE C LI D S R H JA G C MIA U T Y N
V 1 1 o1 (0 0 o. .12 1) 4 N
二 绿色技术 。 《 油和 化 学工 业 ” 二 五 ” 技 发展 体 、 氧化碳减 排和利 用等 先进 、 石 十 科
约 行、 发 展 的重 大 关 键 、 性 技 术 等 ; 发 一批 高 l 共 开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6.24•【字号】苏府[2009]117号•【施行日期】2009.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的通知(苏府〔2009〕117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现将《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二○○九年六月二十四日苏州市新能源产业提升发展计划新能源通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等。
苏州市在新能源开发应用方面,从光伏工艺技术研发,晶硅、非晶硅及薄膜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光伏硅材料生产、光伏检测设备制造,光伏应用产品生产,光伏发电工程集成等主要环节已基本具备,初步显现出了光伏研发制造的产业化面貌。
同时,在风能、核能装备生产和生物质能应用上也有初步发展,其产业化规模开始逐步显现。
根据《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计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一)产业概况1.发展快、规模大。
我国的光伏生产已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过萌发初期(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越过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中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江苏省光伏产业现位居全国首位,2008年全省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1580MW(兆瓦),光伏硅材料产量2500吨,光伏产业总产值780亿元。
我市的光伏生产始于2002年,于2006年小批量生产光伏电池及组件,当年产量不到20MW,至2008年全市光伏电池及组件年产量已有300MW,产值106亿元。
2.配套齐、门类多。
光伏产业由硅原料生产、多晶硅单晶硅材料制备、光伏电池制造、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各类光伏充电设备和灯具产品生产、光伏BIPV(建筑一体化)工程、光伏离网发电工程、光伏并网发电工程、光伏工艺技术研发、光伏工程装备和电气设备制造、光伏系统工程集成等众多生产领域组成。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2.25•【字号】湘政办发〔2023〕52号•【施行日期】2023.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湘政办发〔2023〕52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2月25日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纲要新型电力系统是“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有力有序推进湖南省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特制定本发展规划纲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双碳”战略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国家新型电力体系布局规划(2023—2030年)》为引领,基于湖南地域特色、资源特性和电网特质,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新特征,坚持先立后破、整体谋划、集中布局、要素协同、清洁低碳、安全发展的原则,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二、发展基础与面临挑战(一)发展基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在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稳。
“十四五”以来,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2.3%,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949万吨标准煤,对外依存度两年下降3.9个百分点,能源产销供需态势持续好转。
二是能源低碳转型加快推进。
“十四五”以来,湖南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7%,目前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节能降碳发展成效显著。
最新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精)资料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一、基础和形势(一)基础条件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力度,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取得了较大突破,确定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新能源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1.产业基础我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起步较早,其中生物质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相关企业现已初具规模。
其中,长春市荣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太阳能的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的12KW 同步太阳能跟踪系统,面积达1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跟踪系统,技术国内领先,并拥有多项专利。
2.资源基础一是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 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中,每年产生的大量玉米秸秆, 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
二是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我市靠近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发展风电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及资源优势。
三是我市属于太阳能资源条件普通地带,天气的特点是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1400—3000小时,全年辐射总量在4200—5400MJ/㎡。
但是冬季严寒,气温低,辐射强度较弱。
3.技术基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
其中,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确定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集聚了新能源产业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十堰市汽车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十堰市汽车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扩大商用车专用车生产及零部件配套优势,引进乘用车龙头企业,发展智能网联和后服市场,构筑更具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
巩固拓展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特种车产业链。
到2025年,汽车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一、做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提升服务整车企业水平。
加大引进汽车头部龙头企业力度,不断优化乘商格局。
实施整车专用化战略,促进区别化、数字化和低碳化发展,扩大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优势,推动传统整车制造提质增效。
扩大商用车专用车领先优势。
持续深化与东风公司的战略合作,支持东风等优势整车制造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东风将更多整车制造及配套资源落地十堰,进一步做强商用汽车产业集群。
支持商用车向高端化、大吨位升级,推动中重型商用车对标行业最新标准,改善燃油经济性和尾气污染排放。
建设专用车产业园区,集合专用车政策措施,引导重点专用车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
积极发展中型、小型等系列化车型,推动轻型商用车向专用化方向发展,以“专、精、特、新、轻”为主攻方向,推进专用车企业瞄准细分市场,区别化错位发展,巩固工程自卸车、物流运输车生产,拓展作业类专用车生产,积极开发旅游休闲、应急救援、特种行业等多用途专用车。
大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提升商用车专用车轻量化、绿色化和电动化设计和生产水平,加大节能环保、智能网联、安全舒适整车产品研发力度,夯实智能制造工艺基础,提高汽车产品价值量和附加值,支持东风商用车公司打造世界卡车第一品牌。
积极发展高端乘用车。
支持东风小康等乘用车做强做优,鼓励乘用车优势整车制造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大整车生产规模。
积极引进乘用车生产头部企业,开发一批满足消费转型需求的中高端轿车、运动型汽车和商务车等车型。
支持整车企业利用现有资质向乘用车领域拓展,推进整车产品逐步迈向高端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一、基础和形势(一)基础条件新能源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太阳能光伏、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产业已从单纯的开发利用,逐步向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方面迈进,并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力度,相关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推广取得了较大突破,确定了一定的市场优势,新能源产业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1.产业基础我市在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起步较早,其中生物质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技术已趋于成熟,相关企业现已初具规模。
其中,长春市荣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太阳能的应用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吉林日晷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的12KW同步太阳能跟踪系统,面积达1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跟踪系统,技术国内领先,并拥有多项专利。
2.资源基础一是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其中,每年产生的大量玉米秸秆,至少有一半以上可用于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
二是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
我市靠近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发展风电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及资源优势。
三是我市属于太阳能资源条件普通地带,天气的特点是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为1400—3000小时,全年辐射总量在4200—5400MJ/㎡。
但是冬季严寒,气温低,辐射强度较弱。
3.技术基础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
其中,在新型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高性能特种高分子材料、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确定了7个重大科技专项,集聚了新能源产业研发的专业人才队伍。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工业产业基础扎实,科技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新能源产业仍处起步阶段,企业规模不大,产品较为单一,资金投入不多,产业链条不完整,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同时,我市属于能源输入型城市,大多数以跨省输入为主,能源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
因此,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我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面临形势1.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发展替代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之间、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能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正在抓紧研究广泛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并准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立法,采取税收、政策倾斜等措施,促进其开发和推广。
国家为了鼓励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秸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研究拟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将为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指导意见。
2.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大。
其中,太阳能的理论资源储量为每年23000亿吨标煤;风能的资源量为3.23TW(太瓦=10亿千瓦);小水电资源量为180GW;生物质能的可开发潜力为3.18亿吨标煤。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近3年全球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2%,我国装机容量增长速度为17.5%;2003—2005年,我国光伏生产能力迅速增长,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MW(兆瓦=千千瓦),当年产量达到150MW。
2006—2007年国家实施生物质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一是生物能源,开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成型燃料、工业化沼气等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
二是生物材料,开展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和替代石油基产品的基础化工材料。
主要包括可生物降解生物质塑料、淀粉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共混得到的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单体及聚合物、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
3.新能源消耗比重将逐步扩大,新能源产业面临加快发展时期预计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预计到2035—2040年,这一比重将占到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
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到2020年建成水电3亿千瓦、风电3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实现沼气年利用55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5000万吨。
能源产业是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相比传统能源消费过程中日益显现出的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等诸多矛盾,新能源以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突出优点,将是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重点方向和唯一途径,同时新能源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关联,因此,新能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起到强劲的带动引领作用,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是抢占发展战略高地的迫切需求。
二、目标和任务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装备和能源存储等四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总体目标到2012年,新能源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1.提高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加快发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和风力发电,进一步优化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和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节能型城市建设步伐。
到2012年,新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加快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自主品牌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
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占全市能源产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3.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加大科技投入,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在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上取得突破。
重点建设光伏、风电、生物质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
到2011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中新产品开发数目达到200个以上;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生产及研发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发展重点1.太阳能光伏领域。
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跟踪转化技术等新型技术,储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资料,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做准备;探索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应用。
光伏相关零部件:太阳能电池薄膜,蓄电池,充电器,控制器,转换器,记录仪,逆变器,监视器,支架系统,追踪系统,太阳电缆等。
2.能源存储领域。
重点发展磷酸亚铁锂、镍钴锰酸锂、二次电池负极材料、有机化合物材料等。
3.风力发电设备领域。
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如风轮、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研究制造项目;小型离网风力发电机的应用;进行完整风电产业链设计,建立风电机组安装公司、发展风电场总部经济、以及风电运行与服务等配套公司。
4.生物质能领域。
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利用秸秆、玉米芯等原料,采用联合收割秸秆粉碎压缩技术,加热气化,提高秸秆的产热效率;采用生物气化方法制取沼气,发展循环生物系统;余料发展工业乙醇,制糖,制油等产品。
(三)预期项目1.太阳能光伏产业重点项目。
重点是开发生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
2.太阳能跟踪系统项目。
重点开发生产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光电跟踪、视日运动轨迹跟踪和光电跟踪相结合的太阳能路灯、庭院灯、景观灯、太阳能电站等产品设备。
3.太阳能热发电项目。
建设总装机容量100MWp的太阳能热发电厂。
4.屋顶集中供热水推广项目。
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水项目,工程技术重点是解决集热器与建筑结合问题,解决寒冷地区防冻问题。
同时要求集热器具有承压、防雷击、抗风、抗冰雹等安全性能,工作寿命15年以上,为建筑物足量供应水质优良、温度恒定在50度的生活热水,且具有无人值守自动控制功能。
5.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重点项目。
由于我国屋顶电站尚未形成产业化链条,因此针对长春市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先建设示范项目,以此为今后长春市的产业化推广带来示范性效应。
6.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年产100亿安时量电动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年产3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工厂;年产1.5万吨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工厂;年产3千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溶液工厂;年产1.5吨锂子电池用胶粘剂工厂。
7.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项目。
到2011年建成年产5000万Ah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产能,在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中占据约25%的份额,在汽车动力电池中占据10%的市场份额。
8.高能化学动力电池项目。
建设10条生产线,形成4亿Ah磷酸亚铁锂电池产能,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
9.镍氢动力电池项目。
到2011年公司建成年产4亿Ah镍氢动力电池产能,在镍氢电池中占据约50%的份额,在汽车动力电池中占据40%的市场份额。
10.风力发电设备领域项目。
年产150万千瓦风电设备制造项目。
建设年生产风电设备150万千瓦,年销售额150亿元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
11.中小型风机项目。
建设年产10MW小型风电机组生产能力的中小型风机制造企业。
12.开发风能上网所需的配套设备项目。
主要生产、加工风电逆变器、变流器等设备。
拟生产功率为1.5KW、3KW、5KW、10KW、20KW—100KW系列逆变器,是变速恒频大型风力发电机项目中的核心设备,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0万KW。
生产适配于功率等级为600KW、750KW、850KW、1MW、1.5MW、2MW、2.5MW等不同发电机组的系列变流器,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0MW。
13.风电遥测仪器仪表制造项目。
开发生产故障诊断仪器仪表2500台/年,开发风电场生产运行管理软件。
14.华能长春生物质热电厂新建工程项目。
新建2台15KW供热发电机组,配2台75t/h次高压燃料秸秆锅炉。
15.秸秆发电项目。
年产4亿度电能。
16.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
根据用户数量、用途及其发展潜力、资源条件和居民平均收入,建设不同级别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气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