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常用公式、结论及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函数问题涉及到的常用公式或结论及其训练

一、 常用公式或结论

(1)横线段的长 = x 大-x 小 =x 右-x 左 =横标之差的绝对值(用于情况不明)。 纵线段的长 = y 大-y 小=y 上-y 下 = 纵标之差的绝对值(用于情况不明)。 (2)点轴距离:

点P (x 0 ,y 0)到X 轴的距离为0y ,到Y 轴的距离为o x 。 (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A (x 1,y 1),B(x 2,y 2), 则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P (x 0 ,y 0)到直线Ax+By+C=0 (其中常数A,B,C 最好化为整系数,也方便计算)的距离为:

d (5)中点坐标公式:

若A(x 1,y 1),B (x 2,y 2),则线段AB 的中点坐标为(1212

,22

x x y y ++)

(6)直线的斜率公式:

若A (x 1,y 1),B (x 2,y 2)(x 1≠x 2),则直线AB 的斜率为:12

12

=AB y y k x x --,(x 1≠x 2) (7)两直线平行的结论:

已知直线l 1: y=k 1x+b 1 ; l 2: y=k 2x+b 2

①若l 1//l 2,则k 1=k 2;②若k 1=k 2,且b 1 ≠b 2,则 l 1//l 2。 (8)两直线垂直的结论:

已知直线l 1: y=k 1x+b 1 ; l 2: y=k 2x+b 2 ①若l 1┴l 2,则k 1•k 2 =-1;②若k 1•k 2 =-1,则l 1┴l 2

(9)直线与抛物线(或双曲线)截得的弦长公式:

【初高中数学重要衔接内容之一,设而不求的思想】

直线y=kx+n 与抛物线y=ax 2+bx+c (或双曲线y=m/x )截得的弦长公式是:

AB=212

1x x k -•+=2122124)(1x x x x k -+•+

证明如下:

设直线y=kx+n 与抛物线y=ax 2+bx+c (或双曲线y=m/x )交于A (x 1, y 1), B (x 2, y 2)两点,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得:

AB=221221)()(y y x x -+-,因为A (x 1, y 1),B (x 2, y 2)两点是直线y=kx+n 与抛物线抛物线y=ax 2+bx+c (或双曲线y=m/x )的交点,所以 A (x 1, y 1),B (x 2, y 2)两点也在直线y=kx+n 上,

∴y 1=kx 1+n, y 2=kx 2+n, ∴y 1-y 2=(kx 1+n )—(kx 2+n )=kx 1-kx 2=k (x 1-x 2), ∴AB=

2

212221)()(x x k x x -+-=

2

212))(1(x x k -+=212

1x x k -•+

=2122124)(1x x x x k -+•+

而x 1, x 2显然是直线y=kx+n 与抛物线y=ax 2+bx+c (或双曲线y=m/x )组成方程组后,消去y (用代入法)所得到的那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从而运用韦达定理x 1+x 2 , x 1•x 2可轻松求出,进而直线与抛物线(或双曲线)截得的弦长就很容易计算或表示出来。

(10)由特殊数据得到或联想的结论:

等敏感数字信息,那很可能有特殊角出现。

②在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出后,要高度关注交点三角形和顶点三角形的形状,若有特殊角出现,那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

③还要高度关注已知或求出的直线解析式中的斜率K的值,若K=±

与X轴的夹角为

30;若K=1±;则直线与X轴的夹角为045;若K=±

与X轴的夹角为0

60

教学建议:在八年级下册讲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时,就引入上述绝大多数公式,然后再强化练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基本公式或结论训练

--------破解函数难题的基石

】。

(一)横线段的长度计算:【特点:两端点的y标相等,长度=-

x x

大小

(1)若A(2,0),B(10,0),则AB=————————。

(2)若A(-2,0),B(-4,0),则AB=——————————。

(3)若M(-3,0),N(10,0),则MN=——————————。

(4)若O(0,0),A(6,0),则OA=————————。

(5)若O(0,0),A(-4,0),则OA=——————————。

(6)若O(0,0),A(t,0),且A在O的右端,则OA=———。

(7)若O(0,0),A(t,0),且A在O的左端,则OA=———。

(8)若A(-2t,6),B(3t,6),且A在B的右端,则AB=————。

(9)若A(4t,m),B(1-2t,m),且B在A的左端,则AB=——————。

(10)若P(2m+3,a),M(1-m,a),且P在M的右端,则PM=————————。

注意:横线段上任意两点的y标是相等的,反之y标相等的任意两个点都在横线段上。

】。(二)纵线段的长度计算:【特点:两端点的x标相等,长度=-

y y

大小

(1)若A(0,5),B(0,7),则AB=——————————。

(2)若A(0,-4),B(0,-8),,则AB=——————。

(3)若A(0,2),B(0,-6),则AB=————————。

(4)若A(0,0),B(0,-9),则AB=————————。

(5)若A(0,0),B(0,-6),则AB=————————。

(6)若O(0,0),A(0,t),且A在O的上端,则OA=————————。

(7)若O(0,0),A(0,t),且A在O的下端,则OA=——————————。

(8)若A(6,-4t),B(6,3t),且A在B的上端,则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