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架构十年
因特尔
创新组织结构:内企业:内企业家,内企业,3M公司与报事贴,内部孵化器;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技术中心;动态联盟。
二.因特尔1.主要的创新产品类型和产品时间演进图英特尔公司从成立来,已经有处理器,芯片组,固态硬盘,主板,以太网产品等,但是它最主要的创新产品是处理器的创新。
根据二手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十年来,英特尔对处理器作出的改进与创新,2003年-2010年处理器的发展如下:2003年,奔腾M/赛扬M(Pentium M /Celeron M)处理器Pentium M是英特尔公司的x86架构微处理器,供笔记簿型个人电脑使用,为了在低主频得到高效能,Banias作出了优化,使每个时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数目更多,并通过高级分支预测来降低错误预测率。
还有一系列与减少功耗有关的设计:如增强型Speedstep技术;移动电压定位(MVPIV)技术;Micro-opsfusion 微操作指令融合技术等等。
所有Celeron M都没有 SpeedStep 技术,不是Centrino 的一部份。
采用了Banias-512 0.13 μm 制程技术,Dothan-1024 90 μm 制程,Yonah-1024 65 μm 制程技术等。
属于渐进性技术创新,基本沿用了之前的奔腾架构,只是性能和工艺上有所提高和改进。
2004年,奔腾4 Prescott,Intel 64Pentium 4依次采用Prescott 90 nm 制程,Prescott-2M 90 nm 制程,Cedar Mill 65 nm 制程等技术,逐渐提高处理器的性能。
Intel 64,它是64 位元架构的 x86 扩充; 几乎是 AMD64 的复制。
仍然是属于渐进性创新,采用的是之前的NetBurst架构。
2005年: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时代,英特尔的第一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包括采用英特尔955X高速芯片组、主频为 3.2 GHz 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至尊版840。
CPU接口10年变迁
技术发展晴雨表细数CPU接口10年变迁前言:CPU接口一直是消费者又爱又恨的对象,爱是因为每一次接口的变迁都代表了一次技术上的进步,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即将到来,恨的是每一次的接口变迁都要让消费者再掏一次钱来更换产品,因为原来的老产品已经不能继续使用。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处理器接口从2000年到2009年这十年来的变迁。
处理器在2000-2009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称之为代表的也就只有Intel 和AMD两家了,虽然VIA也曾经在x86架构上耕耘过,但是从市场的表现来看就已经r让人们知道了结果。
所以这10年的CPU接口变化的幕后操纵者实质上就只有Intel和AMD。
因此我的文章也将围绕Intel和AMD进行。
处理器最新接口的代表LGA1366与LGA1156笔者简单的数了一数,在这整整10年之中,Intel与AMD总共推出了多达10个新的处理器接口。
平均下来每一年就要更换一次。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每一次接口的更新历程。
我们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这10次接口的更新历程展现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进入新千年的2000年。
在2000年的中国处理器市场,突然间冒出了一个“全新”的处理器品牌——AMD,这在已经看惯了Intel与奔腾的中国消费者来讲是非常新鲜的。
而这个新的品牌也为DIY市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选择,速龙处理器。
虽然当时的AMD 还并没有能力与Intel直接抗衡,但是正是因为Athlon XP处理器的到来,将昂贵的CPU价格拖入了百姓价位时代。
此时的Athlon XP处理器使用的正是一代经典Socket A(462接口)接口。
Socket A(462)接口的经典作品:Barton核心Athlon XP 2500+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就是Socket 462接口。
2000年7月,AMD推出了基于K7架构设计的Duron和Athlon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随之被推广。
Athlon处理器的到来不仅震动了整个处理器业界,同时也为Intel敲响了警钟,因为他昭示着属于Intel垄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十年中最经典的十大CPU
十年中最经典的十大CPU十年中最经典的十大CPU中央处理器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十年中最经典的十大CPU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第十名 2005年 AMD Athlon 3000+自从x86处理器诞生之日起,AMD就以追赶者的姿态与巨人Intel 竞争。
在2005年,苦心准备了许久的K8架构问世,让AMD可以扬眉吐气,这颗千元价位的Athlon 64 3000+游戏性能和功耗上全面压制对手的Pentium 4,虽然默认频率较低,但是超频能力也相当不俗。
第九名 2005年 AMD Athlon 64 X2 3800+如果说AMD单核心的K8处理器优势并不够明显,那么当CPU 步入双核时代之时,K8架构设计理念上的领先就突显出来。
两颗核心的效率提升明显,功耗和发热控制都更为出色,一颗Athlon X2 3800+足以让Intel全部型号的Pentium D颜面无存,何况在3800+之上还有数款更高阶的型号。
凭借产品的出色,AMD在这时期能够和Intel在市场上平分秋色,丝毫不落下风,这也是AMD最为辉煌的年代。
第八名 2009年 Intel Core i5-7502006开始,CPU进入多核时代,双核甚至四核处理器开始占据主流。
而真正让四核处理器开始走上普及之路的,正是这颗Core i5-750,这也是Intel第一款i5处理器。
它的游戏性能强劲,价格适中,成为主流玩家的最爱。
同时,领先的制造工艺也让其具备相当强劲的超频能力,从默认的2.66GHz超到3.5GHz之上,提升幅度超过30%,性价比不言而喻。
第七名 2010年 Core i7-980X虽然四核心的i7凭借超线程技术已经可以傲视群雄,但是如果说能够让竞争对手绝望,让所有人哑口无言的产品,必须是这款六核心的Core i7-980X。
拥有超过3.3GHz的主频,6核心12线程超强规格,领先的32纳米制造工艺,从此以后,AMD便在高端CPU上缴械投降,再也无意挑战Intel。
英特尔处理器十年的进化
英特尔处理器十年的进化大家还记得十年前的英特尔CPU吗?美国时间2006年7月27日,渐渐从奔腾4阴影中走出来的Intel发出雷霆一击,经典地位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的Core 2 Duo处理器正式诞生,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英特尔处理器十年的进化,仅供参考。
英特尔处理器十年的进化65nm工艺、双核心双线程、2MB二级缓存、2.13GHz主频、1066MHz前端总线、65W热设计功耗……这样的规格如今看来实在太简陋,奔腾都比它强太多,但在当时却是划时代的,有媒体称“这是有史以来最为惊人的硅芯片”。
Core 2系列桌面版开发代号“Conroe”,因为谐音在国内获得了“扣肉”的昵称,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Intel高性能处理器的代名词,响彻云霄。
对比在它之前的产品,“扣肉”重新设计了几乎80%的架构、电路,如此翻新规模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时至今日Intel都在享受它带来的成果。
左侧为Core 2 Duo、右侧为Pentium D你猜哪个是Core 2 Duo哪个是Pentium D?一套古老的Core 2 Duo平台Core 2 Duo/Extreme首发阵容对比Pentium D这是当年的测试成绩:Core 2横扫千军,X6800至尊版天下无敌,轻松取胜任何一个测试项目。
即便是最低端型号E6300也能秒杀上代奔腾D,让后者一夜之间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同时,当时几乎如日中天的AMD也遭到了最沉重的打击,原本十分优秀的Athlon 64 X、Athlon 64 FX家族顿时黯淡无光。
那么,十年过去了,Intel处理器如今的性能比起Core 2 Duo变化了多少呢?我们摘取定价都是224美元(当然此时不同往日)的两款产品,Core 2 Duo E6400、Core i5-6600,来正面碰撞一番。
E6400的主要规格前文已经介绍过了,i5-6600则是如今第六代酷睿Skylake家族的中端成员,14nm工艺,四核心四线程,6MB三级缓存,3.3-3.9GHz主频,HD 530核芯显卡,双通道DDR4-2133/DDR3L-1600内存,65W热设计功耗——当初可是没有内存控制器、核心显卡的。
CPU详细资料
1992年,笔记本电脑的处理器以下列为主:25MHz的386SX/386SL、20MHz的386SX/386SL以及25MHz 的486DX组成。
1993年,市场主要以33MHz的486DX处理器为主。
1994年,Intel推出了配备双时钟与数字协处理器的486DX2芯片,在其中运用了V oltageReduction技术,可根据运行环境自动调节电压、降低处理器功耗。
1995年,33MHz的486SL和250MHz的486DX因为性价比高,成为了市场低价机型的首选。
Mobile Pentium 75处理器则成为主流本本的配置。
1996年,市面上的笔记本电脑已大量采用Intel的Pentium处理器,其中以Pentium 100为入门型号,而Pentium133/150则装配了很多中高档笔记本。
该年Intel的处理器新技术以能自动调整处理器主频、控制发热量的ClockGating技术为亮点。
1997年,Intel推出了Mobile Pentium MMX120/133/150/166/200系列处理器。
4M速率的FIR红外开始装备笔记本。
下半年,Intel发布了代号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采用0.25微米技术工艺制造,内部运行电压为1.8V,外部运行电压为2.5V,大幅度地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 L2缓存(只能以内存同速的66MHz访问)。
硬盘方面开始迈进过G级的台槛,高档机型已经装备达3G的硬盘了。
13.3寸的显示屏也正式开始装备笔记本。
1998年,Mobile Pentium MMX 233/266/300推出、166MHz的Pentium MMX已成为入门笔记本电脑的配置。
到年底,随着桌面Pentium II处理器系列的诞生,Intel公司其基础上研发了Mobile Pentium II、Mobile Celeron两款移动处理器。
Mobile Pentium II按主频分为:233/266/300/333/366/400Hz六种,首次采用了0.25微米的制造工艺。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此时,计算机的处理器是由许多离散的电子元件组成的,这些元件通过电子管和晶体管实现计算功能。
然而,这种设计复杂、体积庞大、故障率高且消耗能量大,限制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展带来了CPU的革命性变化。
Intel公司于1971年推出了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Intel 4004,其采用了发明于1968年的第一款单芯片微处理器Intel 4001的设计。
Intel 4004以全球第一款被广泛应用的微处理器而闻名,它集成了CPU的所有功能和指令,标志着计算机技术的一大进步。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CPU经历了快速发展。
随着摩尔定律的提出,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24个月便会翻一番,从而将计算能力不断提升。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Intel先后推出了8086、80286、80386和80486等系列的微处理器,逐步提高了处理器的速度和能力。
进入21世纪,CPU的发展变得更加迅速。
2001年,Intel发布了首款Pentium 4处理器,引入了“NetBurst”架构,提供更高的时钟频率。
然而,随着处理器时钟频率的提高,散热和功耗问题也逐渐突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器制造商开始采用多核心设计。
多核处理器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提高了整体的计算性能。
同时,制程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和新的材料的应用,也使得CPU的能效得到了大幅提升。
如今,CPU的发展仍在继续。
新兴的技术如量子计算和神经网络处理器呈现出巨大潜力,并可能引领下一代CPU的发展。
不论未来的CPU如何发展,它们将继续成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商业应用和个人使用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Intel CPU的发展史
Intel 8008 & 8080 80芯片的计算机Processor Technology Sol-20 内部结构
三. Intel 8086 & 8088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 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 很快Zilog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 也宣布计划生产Z8000和68000。 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8086微处理器最高主频速度为 8MHz,具有16位数据通道, 内存寻址能力为1MB。
九.Intel Pentium Overdrive
Intel Pentium OverDrive 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又是一项英 特尔造福旧计算机使用者的升级选择。 Pentium OverDrive 有两种,一种(不含MMX,5V)是给80486 升级用的,另一种(含 MMX , 3.3V )是给 Pentium 早期产品 (Socket6, 50-66Mhz)升级的。他们都有含散热器及风扇。
十七.Intel Sandy Bridge
2010年的TOCK时间,Intel推出代号为Sandy Bridge的处理器, 该处理器采用 32nm 制程。 Sandy Bridge( 之前称作 Gesher) 是 Nehalem的继任者,也是其工艺升级版,从45nm进化到32nm。 Sandy Bridge将有八核心版本,二级缓存仍为512KB,但三级缓 存将扩容至16MB。而Sandy Bridge最主要特点则是加入了game instrution AVX(Advanced Vectors Extensions)技术,也就是之前 的 VSSE 。 intel 宣称,使用 AVX 技术进行矩阵计算的时候将比 SSE技术快90%。其重要性堪比1999年Pentium III引入SSE。
ARM11CPU处理器的详细介绍
ARM11 CPU ARM11 CPU 处理器的详细介绍处理器的详细介绍处理器的详细介绍目录:产品导购资讯 人气:3729 发表时间:2010年01月29日 文章出处:车百饰汽车影音网 责任编辑:车百饰汽车影音网 作者:车百饰汽车影音网ARM11ARM11系列微处理器是ARM 公司近年推出的新一代RISC 处理器。
它是ARM 新指令架构——新指令架构——ARMv6ARMv6的第一代设计实现。
该系列主要有ARM1136J ARM1136J,,ARM1156T2和ARM1176JZ 三个内核型号,分别针对不同应用领域。
ARMv6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实现新一代微处理器的第一步就是订立一个新的结构体系。
这里所说的结构体系只是对处理器行为进行描述,并不包括具体地指定处理器是如何被建造的。
结构体系的定义提供了处理器和外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调试支持)的接口,从细节上说,处理器结构体系定义了指令集、处理器结构体系定义了指令集、编程模式和最近的存储器之间的接编程模式和最近的存储器之间的接口。
最新的ARM 处理器架构—处理器架构—ARMv6ARMv6ARMv6,发布于,发布于2001年10月,它建立于过去十年ARM 许多成功的结构体系基础上。
同处理器的授权相似,ARM 也向客户授权它的结构体系。
比如,结构体系。
比如,Intel Intel 的XScale 就是基于ARMv5TE 的处理器。
的处理器。
目标应用目标应用ARMv6架构是根据下一代的消费类电子、无线设备、网络应用和汽车电子产品等需求而制定的。
品等需求而制定的。
ARM11ARM11的媒体处理能力和低功耗特点,特别适用于无线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其高数据吞吐量和高性能的结合非常适合网络处理应用;另外,也在实时性能和浮点处理等方面ARM11可以满足汽车电子应用的需求。
可以预言,基于AMRv6体系结构的ARM11系列处理器将在上述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主要特点主要特点对于各种无线移动应用,毫无节制的提供高性能处理器是无用的。
cpu国际象棋成绩大全
最后由 xw2xw2 于 2011-11-15 15:15:53 修改感慨一下,从2001年图拉丁奔腾3,到今天SNB-E 3960X,十年时间,CPU的性能提高了足足40倍!!!!!!Fritz Chess Benchmark加CineBench R10 32bit+64bit成绩清单(20111115版),数据大部分来源于网络文章,小部分为我实际测试。
希望给购机或升级的人一些参考。
二级缓存对性能的影响,可查看《系统性能之二级缓存从512K到12M》一文。
部分数据如下512KB--100%,1MB--103%,2MB--106%,4MB--107%,6MB--109%,8MB--108%(没错,是108%),12MB--111%AMD三级缓存对性能影响,在Fritz的测试中不大,但在日常软件中来去有120%。
fritz的成绩对比:0M—100%,4M—103%,6M—104%。
CineBench R10 32bit成绩对比:0M—100%,2M —106%,4M—108%,6M—109%有无HT超线程对性能的影响:Fritz提高约125%,Winrar有130%,CINEBENCH R10有120%,取平均值为125%http://www.jens.tauchclub-krems.at/diverses/Schach/fritz9_benchmarks.html /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13089上面的网址是国外玩家统计的部分数据,说明一下,我试过在英文XP中的成绩要比中文XP高一些(大约5%-10%)因测试平台的不同,成绩会有10%以内的误差。
此外普通超频一般能有20%-70%成绩提高。
数据收集者——xw2xw2Fritz Chess Benchmark TDP CineBench R10 32bitPentiumIII 866M 0.84 26.7wTualatin 1G 1(本人实测) 27.8w 545 <--我的实测环境xp 32bit cn 5.1.2600 GeForce4 MX 440 with AGP8X 另外从E2160估算PIII 1G R10 64bit成绩为609;而用X4 620估算PIII 1G R10 64bit为679;而从36款CPU 64bit比32bit取平均值:PIII 1G的成绩为654PentiumIII 1G 1 29w一星级 1-2倍☆Celeron 1.8G 1.13(本人实测) 66wAthlon 64 2000+ 1.0G 1.19 8w 810Celeron 2.4G 1.3 60wTualatin 1.33G 1.34 33w1600+ 1.4G 1.39 62wPentiumIII-S 1.4G 1.4(本人实测) 34wPentium4 2.0G 1.43 71w1800+ 1.53G 1.52 66wAtom N230(Mobile) 1.6G 1.59--看这成绩可以这样理解Atom是节能版图拉丁 4w831/995Atom N270(Mobile) 1.6G 1.62 4w 818Atom N450 1.66G 2.5w 826 64bit 851Pentium4 2.4G 1.63 60wCeleron 220 1.2G 1.64 19wPentium505 2.66G 1.64(本人实测) 84wPentium506 2.66G 1.63(本人实测) 84wAtom N475(Mobile) 1.83G 1.66 4w 943Atom D410 1.6G 1.66 10wCeleron D335 2.8G 1.7 84wAthlon XP 2500+ 1.83G 1.76 68wVIA Nano L2100(Mobile) 1.8G 1.81 25w 1074Pentium4 2.6G 1.85(本人实测) 62w2800+ 1.6G 1.9 68wSempron 3000+ 1.8G 1.9 62w 1393Celeron D365 3.6G 1.94 65wPentium4 2.8G 1.95 68wCeleron M 360(Mobile) 1.4G 1.95 21w二星级 2-4倍☆☆Pentium 4 520 2.8G 2.03 84wMP 2800+ 2.13G 2.08 60wLE-1100 1.9G 2.09 45w 1400Athlon Ⅱ Neo K125 1.7G 2.09 12w 1461Pentium4 3.0E 2.17 89wSempron 3200+ 1.8G 2.17 65wPentiumM(Mobile) 1.6G 2.18 27wLE-1150 2.0G 2.2 45w 64bit 1838Pentium 4 540 3.2G 2.2 84wAthlon 64 3000+ 1.8G 2.21 62wAtom N550(Mobile) 1.5G 2.28 8.5w 1420Pentium 4 650 3.4G 2.3 84wCeleron 420 1.6G 2.35 35w 1478 64bit 1586Celeron M 440(Mobile) 1.86G 2.38 27w 1705G440 1.6G 2.41 35w 1994Sempron 3500+ 2.0G 2.42 35wPentium M 750(Mobile) 1.86G 2.46 27wPentium4 2.6C 2.47 62wLE-1200 2.1G 2.5(本人实测) 45wCeleron 430 1.8G 2.59 35wPentium 4 560 3.6G 2.6 115w2500+(Barton) OC 2.5G 2.61------K7架构Barton核心性能比PIII略高一点。
CPU的发展历程
姓名:俞健学号:1063402006CPU的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可以舒适的坐在电脑前看电影、听音乐,通过互联网寻找资料,与远方的朋友进行视频聊天,又或者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购买一本杂志、一款心仪已久的电子数码产品,一切都显得那么随意和悠然自得。
但一切的一切更多的是源于一块小小的电脑芯片,它的名字叫CPU,中文又名中央处理器。
如果把电脑看作是人,那么CPU更像是人的大脑,因为它担负着处理和运算计算机内部所有数据的重任,并且协调电脑内部与外部的软硬件平稳有序的工作。
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CPU有趣而又激励人心的辉煌历史。
CPU从最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如今,Intel的CPU和其兼容产品统治着微型计算机——PC的大半江山,但是除了Intel 或AMD的CPU,还是你可能听说过的其他一些CPU,如HP的PA-RISC,IBM的Power4和Sun 的UltraSparc等,只是它们都是精简指令集运算(RISC)处理器,使用Unix的专利操作系统,例如IBM的AIX和Sun的Solaris等。
虽然设计方式和工作原理的过程有区别,但不同处理器依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外表看来,CPU常常是矩形或正方形的块状物,通过密密麻麻的众多管脚与主板相连。
不过,你看到的不过是CPU的外衣——CPU的封装。
而内部,CPU的核心是一片大小通常不到1/4英寸的薄薄的硅晶片(其英文名称为die,核心)。
在这块小小的硅片上,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晶体管,它们好像大脑的神经元,相互配合协调,完成着各种复杂的运算和操作。
左边是揭了盖可以看到核心的处理器硅能成为生产CPU核心的半导体材料主要是因为其分布的广泛性和价格便宜。
此外,硅可以形成品质极佳的大块晶体,通过切割,得到直径8英寸甚至更大而厚度不足1毫米的圆形薄片——晶片(也叫晶圆)。
计算机CPU发展历史
计算机CPU发展历史近几十年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尤其是CPU技术的发展。
其实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早在1965年就提出了摩尔定律,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价格则保持不变。
因此可以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计算机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
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神速,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摩尔定律仍然有效。
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历代计算机的CP U,了解一下CPU 的发展历史。
1、1971年,第一枚个人电脑CPU:i4004i4004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
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
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
2、1978年,i8086i8086197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这就是著名的X86指令集,一直沿用至今。
3、1979年,i8088i8088197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
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 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4、1979年,i80286i802861982年,INTEL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i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处理器发展史
处理器开展史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就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局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一个人,那么CPU就是他的心脏,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四位微处理器、八位微处理器、十六位微处理器、三十二位微处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处理器等等。
INTEL处理器开展史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40多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一、Intel桌面处理器开展史1971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块个人微型处理器4004诞生1971年11月15日,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微处理器—4004,从此这一天被当作具有全球IT界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而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
这款4位微处理器虽然只有45条指令,每秒也只能执行5万条指令,运行速度只有108KHz,甚至比不上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 C。
但它的集成度却要高很多,集成晶体管2300只,一块4004的重量还不到一盅司。
这一突破性的创造最先应用于Busicom 计算器,为无生命体和个人计算机的智能嵌入铺平了道路。
Busicom最初方案是需要12个定制芯片。
而英特尔工程师霍夫提出了通用逻辑设备的概念,它可能是一个更出色、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正是由于他的提议才使得微处理器得以开发。
起初,Busicom向英特尔支付了60000美元,获得了微处理器所有权。
在认识到“大脑〞芯片的无限潜力之后,英特尔提出用60000美元换回微处理器设计的所有权。
Busicom同意了英特尔的请求。
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面向全球市场推出了4004微处理器,每个售价为200美元。
编号为4004,第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客户订购的产品编号,后一个“4〞代表此芯片是英特尔公司制作的第四个订制芯片。
CPU发展简史-完整版
40年历史!125张大图诠释CPU发展简史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现代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又称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对于PC而言,CPU的规格与频率常常被用来作为衡量一台电脑性能强弱重要指标。
intel x86架构已经经历了28个年头,而x86架构的CPU对我们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影响颇为深远。
在开始intel x86神奇时光之旅前面,我们需要弄清楚历史上几件很重要的事件,计算机的始祖到底是谁?是ENIAC吗?这张图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教科书里面的答案是ENIAC。
这个答案不算正确,但也没完全错。
ENIAC是美国宾州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准确一点说: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型计算机。
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缩写,它于1946年2月15日诞生;当时的资助者是美国军方,目的是计算弹道的各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
众所周知,这些方程组是没有办法求出准确解的,因此只能用数值方法近似地进行计算,因此研究一种快捷准确计算的办法很有必要。
那个时候的“程序设计”,需要插拔N多的插头美国军方花费了48万美元经费在ENIAC项目上,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要不是为了二次世界大战,谁能舍得出这么大的钱?事实上ENIAC也是美国陆军军械部和宾州大学莫尔学院联合发布的,而非书本上所提的只有宾州大学。
从技术上而言,ENIAC是没有太明晰的CPU概念的。
因为它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电子元件。
用了足足18800个电子管,而每个电子管大约有一个普通家用25瓦灯泡那么大。
这样整部电脑就有了8英尺高、3英尺宽、100英尺长的身躯,体积有研立方米,重达30吨,耗电高达140千瓦。
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而人最快的运算速度每秒仅5次加法运算),还能进行平方和立方运算,计算正弦和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值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运算。
cpu的发展史的简单总结(一)
cpu的发展史的简单总结(一)前言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之一,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过了数十年的不断演进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突破。
本文将简要介绍CPU的发展史,以及其中的一些里程碑事件。
正文:诞生与早期发展•1964年,IBM推出了System/360系列计算机,这是首个采用单芯片设计的商用计算机,内部集成了逻辑门电路。
•1969年,Intel成立,开始生产存储器芯片等集成电路产品。
•1971年,Intel发布了首款微处理器Intel 4004,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引领了微处理器时代的到来。
:微处理器时代的崛起•1981年,IBM推出了首款个人计算机IBM PC,搭载Intel 8088微处理器,开启了个人计算机普及的新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了x86架构的80286微处理器,首次实现了16位寻址,提升了计算性能。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实现了32位寻址和保护模式,大幅提升了计算能力。
•1993年,Intel推出了首款奔腾处理器(Pentium),采用了精密度更高的CMOS制造工艺,使得性能和功耗得到了平衡。
•1999年,AMD推出了首个具有超线程技术的Athlon处理器,实现了同一时间运行多个线程,提高了多任务处理能力。
至今:多核心与智能化•2005年,AMD推出了首款具有多核心架构的处理器Athlon 64 X2,带来了更高的计算性能和能效。
•2006年,Intel推出了首款核心微架构的处理器Core 2 Duo,继续提升了计算性能和能效。
•2011年,Intel推出了首款桌面级6核心处理器i7-980X,引领了多核心处理器的发展潮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CPU的发展也趋向于智能化。
Intel的Xeon Phi和AMD的EPYC处理器等专用处理器逐渐应用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加速了人工智能算法的计算速度。
cpu接口10年变化发展
处理器最新接口的代表LGA1366与LGA1156笔者简单的数了一数,在这整整10年之中,Intel与AMD总共推出了多达10个新的处理器接口。
平均下来每一年就要更换一次。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每一次接口的更新历程。
我们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这10次接口的更新历程展现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进入新千年的2000年。
在2000年的中国处理器市场,突然间冒出了一个“全新”的处理器品牌——AMD,这在已经看惯了Intel与奔腾的中国消费者来讲是非常新鲜的。
而这个新的品牌也为DIY市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选择,速龙处理器。
虽然当时的AMD还并没有能力与Intel直接抗衡,但是正是因为Athlon XP处理器的到来,将昂贵的CPU价格拖入了百姓价位时代。
此时的Athlon XP处理器使用的正是一代经典Socket A(462接口)接口。
Socket A(462)接口的经典作品:Barton核心Athlon XP 2500+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就是Socket 462接口。
2000年7月,AMD推出了基于K7架构设计的Duron和Athlon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随之被推广。
Athlon处理器的到来不仅震动了整个处理器业界,同时也为Intel敲响了警钟,因为他昭示着属于Intel垄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Socket A接口时代,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处理器涌现在市场上,其中最为经典的就要算是Barton核心的Athlon XP 2500+处理器。
从这时期,性价比也被广大的消费者记在了心中。
Socket A接口是AMD成功的开始,这一接口也一直陪伴AMD长达5年的时间,随着新一代K8架构处理器Athlon 64的出现,Socket A接口也走到了尽头,终于在2005年5月正式宣告结束。
2000年底,Intel推出了新世纪的第一个产品,Pentium 4处理器。
由于之前的处理器已经出现了主频超过1GHz产品,因此如何提升主频进行主频大战就成为了Intel当时的主要目的。
英特尔服务器级别CPU发展历程全解析
英特尔服务器级别CPU发展历程全解析CNET中国·ZOL06年11月14日【原创】作者:中关村在线蔺晓峰成立于1968年的英特尔公司,在1971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经过几十年的磨练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产品的领先制造商。
英特尔公司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Pentium,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英特尔公司提出了Pentium商标注册,英特尔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
1995年推出第一款PC服务器和工作站专用处理器Pentium Pro,自此之后的11年中,处理器从16位到32位再到64位,从单核到双核、四核乃至未来的多核,从150MHz到3GHz以上主频,从X86架构到IA64架构,从奔腾时代到崭新的酷睿时代,从intel inside到Leap ahead,我们领略到了英特尔领导服务器处理器发展潮流的雄姿与伟略,在英特尔“偏执”推动下,全球计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着。
1995年秋天Pentium Pro处理器1995年秋天,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Pro处理器。
已经初步占据了一部分CPU市场的英特尔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其他公司还在不断追赶自己的奔腾之际,又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 P6。
P6只是它的核心架构代号,上市后P6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Pentimu Pro。
此款处理器的内部含有高达550万个的晶体管,内部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PENTIUM的2倍。
Pentium Pro等于是介于Pentium跟Pentium II之间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其架构等于是没有MMX的Pentium II。
Pentium Pro除了内建L2 Cache 以外,也支持多处理器架构,唯一缺点就是必须要用同一制程的Pentium Pro才能使用多处理器架构。
CPU处理器架构之争系列(一):英特尔经典x86架构
CPU处理器架构之争系列(一):英特尔经典x86架构展开全文在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中,有一家公司必须被提及,那就是英特尔。
不论是其创始人诺伊斯发明了可工业化生产硅芯片的平面工艺技术,还是后来在微处理器领域引领全球数十年,英特尔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成就都是令人敬重的。
Intelx86架构起源1971年英特尔发明了微处理4004,由此开启了微处理器快速发展的浪潮。
1978年,英特尔推出了首款基于x86架构的16位处理器8086 CPU。
当时英特尔与IBM合作,推出基于8086处理器的PC,在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这也使x86迅速发展成为PC标准平台。
早年采用x86架构的企业其实也有数家,但最后就剩AMD能够与英特尔竞争,这其中关键竞争要素不仅在芯片设计技术上,还在于领先的工艺技术。
x86架构采用CISC架构,需要向前兼容x86架构采用可变指令长度的复杂指令集(Complex Instruciton Set Computer,CISC)架构。
与精简指令集(Reduced Instruciton Set Computer,RISC)相比,CISC执行效率更低。
另外x86架构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前兼容。
每次架构的升级一定程度上帮助英特尔建立了更高的生态壁垒,但同时这也是困扰x86架构速度提升的一个历史包袱。
为了顾全兼容性和高性能,Intel推出的x86的新架构,把x86指令转换成类似RISC的微指令,然后再执行,以此获得和RISC相当的性能,同时仍然能够前向兼容。
英特尔于1985年推出了基于32位的80386 CPU,扩展了x86架构的位数,提升了CPU的性能。
而后在32位处理器向64位处理器转移的过程中,英特尔也想尝试放弃前向兼容,采用新架构,和RISC 的ARM硬拼。
但是失败了,因为已有的软件生态不支持这样的新架构。
与此同时,老对手AMD在继承32位x86架构基础上,率先推出了64位的x86架构处理器。
并于微软操作系统形成良好互动,英特尔只能放弃原来自己的新架构,采用AMD的64位架构进行扩展。
Intel CPU的发展史
十三.Intel Pentium 4
• 2000年英特尔发布了 Pentium 4处理器。用户使 用基于Pentium 4处理器的 个人电脑,可以创建专业品 质的影片,透过因特网传递 电视品质的影像,实时进行 语音、影像通讯,实时3D 渲染,快速进行MP3编码解 码运算,在连接因特网时运 行多个多媒体软件
• 80386DX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以寻址到
4GB内存,并可以管理64TB的虚拟存储空间。
• 它的运算模式除了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以外,还增加了一种"虚拟86"的
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微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 80386DX有比80286更多的指令,频率为12.5MHz的80386每秒钟可执行6百
• Pentium 4处理器传输数据 到系统的其他部分比目前所 有的x86处理器都快,也打 破了Pentium 3处理器受系 统总线瓶颈的限制。其后英 特尔又不断改进系统总线技 术,推出了FSExBc5el3te3k、EleFctSroBn8ic0s 0(HK) Ltd Confidential
十四.Intel Itanium
十.Intel PentiumII
• 1997年5月7日,英特尔发布Pentium II 233MHz、Pentium II 266MHz、Pentium II 300MHz三款PII处理器,采用了0.35微 米工艺技术,核心提升到750万个晶体管组成。
• 采用SLOT1架构,通过单边插接卡(SEC)与主板相连, SEC卡盒将CPU内核和二级高速缓存封装在一起,二级高 速缓存的工作速度是处理器内核工作速度的一半;
ARM11 CPU 处理器的详细介绍
ARM11 CPU 处理器的详细介绍目录:产品导购资讯人气:3729 发表时间:2010年01月29日文章出处:车百饰汽车影音网责任编辑:车百饰汽车影音网作者:车百饰汽车影音网ARM11ARM11系列微处理器是ARM公司近年推出的新一代RISC处理器。
它是ARM新指令架构——ARMv6的第一代设计实现。
该系列主要有ARM1136J,ARM1156T2和ARM1176JZ三个内核型号,分别针对不同应用领域。
ARMv6结构体系实现新一代微处理器的第一步就是订立一个新的结构体系。
这里所说的结构体系只是对处理器行为进行描述,并不包括具体地指定处理器是如何被建造的。
结构体系的定义提供了处理器和外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调试支持)的接口,从细节上说,处理器结构体系定义了指令集、编程模式和最近的存储器之间的接口。
最新的ARM处理器架构—ARMv6,发布于2001年10月,它建立于过去十年ARM许多成功的结构体系基础上。
同处理器的授权相似,ARM也向客户授权它的结构体系。
比如,Intel的XScale就是基于ARMv5TE的处理器。
目标应用ARMv6架构是根据下一代的消费类电子、无线设备、网络应用和汽车电子产品等需求而制定的。
ARM11的媒体处理能力和低功耗特点,特别适用于无线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其高数据吞吐量和高性能的结合非常适合网络处理应用;另外,也在实时性能和浮点处理等方面ARM11可以满足汽车电子应用的需求。
可以预言,基于AMRv6体系结构的ARM11系列处理器将在上述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主要特点对于各种无线移动应用,毫无节制的提供高性能处理器是无用的。
同成本控制类似,功耗的控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ARM11系列处理器展示了在性能上的巨大提升,首先推出350M~500MHz时钟频率的内核,在未来将上升到1GHz时钟频率ARM11处理器在提供高性能的同时,也允许在性能和功耗间做权衡以满足某些特殊应用。
通过动态调整时钟频率和供应电压,开发者完全可以控制这两者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到2010年,Intel与AMD共推出了5种不同的架构,但考虑到AMD的K7架构的发布时间已经非常接近2000年,所以我们也将本不属于这一时间范围内的架构吸纳了进来。
作为曾经的经典一代,我想也十分有必要将这一代架构列入我们回顾的列表中。
好吧,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开始本次的10年跨越式回顾。
首先来看的是这11年间(K7在99年)两家芯片厂商都发布了哪些架构。
Intel与AMD产品架构更新时间图(图片截取自CPU-World)上图是笔者在查阅资料时,从国外的CPU-World网站中截取的一段处理器架构更替时间表。
笔者本打算自己做一个类似的表格,怎奈手懒便截取了外站的现成图。
在此感谢CPU-World的编辑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信息。
从图中可以了解到。
从99年之后开始算起,Intel与AMD先后发布了K7,NetBurst,K8,Core,K10,和Nehalem等六个架构。
这六个不同的架构便是本文的六位主角。
我们首先从诞生最早的K7架构开始谈起。
早期Slot A接口核心K7架构Athlon处理器1999年6月23日,AMD对外发布了K7架构处理器,并首次启用了Athlon(速龙)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品牌。
而K7架构的发布,更是将AMD推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成为了Intel最具实力也是唯一的桌面级处理器竞争对手。
早期的K7架构处理器采用的是Slot A接口,虽然与Intel的奔腾II处理器接口类似,但二者并不能兼容,仔细看你会发现,二者的接口方向完全相反。
当时基于这一接口的核心有Argon, Pluto/Orion,Thunderbird。
其中最后的Thunderbird后来衍生成为Socket A也就是462接口产品,我们所熟知的雷鸟速龙便是采用这一核心。
Slot A接口早期的K7架构处理器频率仅为500MHz-700MHz,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默认主频在不断的攀升,并且成为了首个将主频突破1GHz的桌面级处理器。
K7架构所经历的制造工艺有0.18微米和0.13微米两个时代,虽然在当前来看那时的制作工艺非常落后,但在当时已经是绝对领先的技术了。
主频突破1GHz后AMD转用了462接口在K7架构时代,AMD主要针对浮点运算进行了改进,引入了超级流水线浮点运算单元概念,使得每个Athlon CPU内部集成了3个浮点运算单元,每个单元都能够自己选择计算最佳类型的指令,为使用率高的指令提供冗余。
由于拥有多个单元,同时执行多条浮点指令成为可能。
此外,K7架构还引入了修订过的3DNow!多媒体指令集,即“增强3DNow!”,新添加了DSP指令集和一些Intel SSE指令集中有关扩展MMX的指令。
正是基于这些新的改造,才使得AMD处理器首次在浮点性能上超过了Intel的奔腾处理器。
AMD也由此开始了巅峰之作。
当时的Athlon(速龙)有两个不同的高速缓存。
一级缓存的容量突破了x86的历史纪录——分离的128KB的2路关联缓存,其中64KB用于存储指令,另外64KB用于存储数据。
相当于K6架构一级缓存的2倍,奔腾II和奔腾III的4倍。
正如Intel奔腾II和以“Katamai”为代号的奔腾III,Athlon也有512KB的二级缓存。
不过此二级缓存不是封入CPU内部的,而且在比CPU低的速度下运作。
它插在一个64位的总线上,类似于AMD 的K6-III和Intel的奔腾Pro。
此64位的总线允许CPU同时访问缓存和内存,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带宽。
改善了在K6-2架构中,由于二级缓存和内存共享前端总线而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
一代超频经典巴顿核心速龙2500+处理器采用Slot-A接口的K7速龙处理器还是首款将倍频锁死的AMD处理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不法经销商对处理器进行频率更改而打磨销售。
这一做法虽然很好的将市场进行了划分。
但却令使用者失去了更改倍频提高频率的机会。
当然,锁定倍频的出现并不是说AMD处理器就彻底与超频决裂。
玩家仍然可以通过调节外频的方法提高处理器的主频,之后推出的巴顿核心速龙2500+处理器便是一款超频能力非常强悍的产品,并且广受超频玩家的喜爱。
可使用铅笔破解成为速龙的毒龙处理器K7架构不仅面向主流级用户推出了速龙这一品牌,同时有面向于低端用户的毒龙和闪龙两个品牌。
其中闪龙这一品牌在2004年被推出,同时取代了毒龙的市场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AMD处理器破解概念,早在K7架构时代就已经流行,虽然并不是现在的双核/三核变四核,但其效果还是相同的。
当时的硬件爱好者通过对毒龙处理器L2金桥加以改造,可以使处理器的二级缓存翻倍成为速龙处理器。
正是这一发现,让毒龙处理器成为了当时的抢手货。
这一现象直到毒龙处理器下市才终止。
462接口历代速龙处理器2003年9月,AMD推出了首款K8架构64位处理器,这也预示着64位时代的到来,同时这也预示着属于32位处理器K7架构时代的结束。
2005年K7架构处理器正式停产,这也正式宣布了32位K7架构时代的终结。
K7架构虽然在功耗的表现上并没有超过同期的Intel奔腾III处理器,但在性能上已经与对手打成了平手。
再凭借着价格和“作弊”(毒龙破解成速龙),AMD一举成为了桌面级处理器的领导厂商。
“高主频就是高性能”,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问题啊。
没错,由于工艺制程和架构设计等问题。
高主频已经不再是高性能的代名词。
但这一看起来人人皆知的错误概念在2000年可是高性能处理器的代名词。
主流级别处理器也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更新的。
而“高主频就等于高性能”一直到K8架构的出现,才正式将这一神话终结。
我们接下来回顾的这一代架构——NetBurst便是笼罩在“高主频等于高性能”这一“神话”下的产物。
因为AMD K7架构的大获成功给Intel敲响了警钟,一向凭借垄断市场来发展的业界老大也感受到了身边的威胁。
为了尽快摆脱AMD K7架构的影响。
Intel决定推出一款超高性能的处理器,从而将AMD的成功扼杀。
作为提升处理器性能的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手段,尽可能的提高主频被Intel列为了下一代处理器的首要位置。
于是NetBurst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了。
NetBurst首代核心Willamette2000年11月,首款采用NetBurst架构处理器诞生,核心代号为Willamette,默认主频为1.4GHz。
由于Willamette采用了与奔腾III完全不同的设计,因此Intel决定将Willamette进行重新命名,于是一个新的品牌由此诞生,这就是统治市场长达5年之久的奔腾4处理器,而NetBurst架构的市场统治时间更是长达8年。
恐怕这一纪录在未来很难被打破了。
采用423接口的Willamette奔腾4处理器NetBurst架构除了统治市场时间长,同时还是横跨工艺次代最多的架构。
在NetBurst架构成为市场主流的年代。
期间经历了0.18微米,0.13微米,90nm,和65nm四个工艺代。
在Intel转入Tick-Tock策略之后,横跨四个工艺次代的架构也成为了历史。
所以说NetBurst架构还是一个创纪录的产物。
早期的Pentium 4处理器采用的是0.18微米制造的Willamette核心,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Intel设计了全新的Socket 423接口,此时的CPU 前端总线已经到达了当时惊人的400MHz,不得不说Socket 423接口的奔腾4处理器是当时的典范。
不过随着处理器主频的逐步提升,423接口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它严重制约了奔腾4处理器的主频提升。
为了能够突破2GHz主频,Intel不得不放弃了Socket 423接口,启用了全新的Socket 478接口。
Socket 478接口这一时期采用了Willamette核心的奔腾4处理器虽然主频得到了提高,达到了2GHz主频,且在性能上也重新压制了AMD的K7架构速龙处理器。
但其市场表现力却非常糟糕。
一方面是奔腾4处理器过高的主频带来了较高的发热,另一方面是Intel推广昂贵的Rambus内存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所以在这一阶段奔腾4看似取得了成功。
而实质上却并未达到Intel预期的结果。
Willamette核心的主频虽然已经达到了2GHz,并力压AMD的K7架构处理器,但其表现力并没有达到Intel的预期。
为此更高主频的核心Northwood 被推上了舞台。
这款核心使用了更先进的0.13微米制造工艺,并且保持了Willamette的20条流水线设计,还在后期版本中首次引入了超线程技术。
随着主频的逐步攀升,处理器的前端总线频率也随着水涨船高,最终版本的前端总线频率已经达到了800MHz,最终成为了当时桌面级的最强者。
Northwood核心照片在吸取了Willamette核心因受到Rambus内存价格过高而无法进行市场推广的经验教训。
Intel取消了Rambus内存的限制,加入了对DDR内存的支持之中。
同时Socket 478接口的应用也让处理器摆脱了主频的限制,Intel终于将奔腾4的主频推上了3GHz以上的高度。
早期的Northwood奔腾4处理器为了能够力压AMD的产品,除了将主频进行提升外,还将二级缓存容量进行了翻倍。
从256KB增加到了512KB (晶体管数量从4200万增加到5500万),为了能够降低功耗还使用了0.13微米先进制造工艺。
但新的Northwood奔腾4有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
那就是上市没多久就被放弃的Socket 423平台无法进行升级。
为了照顾老用户,Intel推出了一个能够让Socket 423主板使用Northwood处理器的转换器。
带有HT标志的奔腾4告知消费者这是可以支持双线程的处理器超线程技术是Northwood核心的又一大特点,有了这项技术的帮忙,使得单核心的Northwood奔腾4处理器拥有了当时非常前卫的双线程支持能力。
在早先发布的Northwood处理器中,只有3.06GHz的一款处理器支持该项技术。
随后Intel发现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卖点,为此又推出了一系列频率范围从2.4到3.0GHz的新款800MHz前端总线处理器,这些处理器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部加入了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
此时的Intel凭借着超高主频和超线程技术的帮忙,终于在高性能上超越了AMD的K7架构。
也将绝大部分市场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支持超线程技术的3.06GHz奔腾4处理器然而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由于Intel一味的追求高主频,Northwood核心奔腾4的漏电和发热现象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当内核电压超过1.7V时,处理器将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得不稳定,直至最后坏掉完全不能再用。
人们认为这是由于电子迁移这种物理现象导致的,其中CPU的内部通路由于过度的电子能量随着时间逐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