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金 1. 诸宫调:是宋辽金元说唱艺术的一种。因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套曲,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首尾一韵;再将多种宫调的这些短套联成长篇,杂以说白,以唱为主,来说唱故事,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所以称为诸宫调。这种文艺形式创始于宋中叶的东京开封,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掐)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由于它对元杂剧有直接的影响,故有“北曲之祖’’的美誉。这一说唱形式,后来由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形成杂剧。今存作品有佚名的《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及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三种。
2. 《董西厢》:董解元是金章宗时代的下层文人,“解元”是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一种敬称。他根据唐传奇小说《莺莺传》进行再创作,利用宋、金民间流行的诸宫调这种民间讲唱文学形式,成功地写出了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和唱词优美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
3、院本:戏曲名称。金元时戏曲艺人的居处称行院。行院演出所用的脚本即称院本,体裁与宋杂剧相同,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4、吴蔡体:金初词的成就最高,词家首推吴激与蔡松年,时号吴蔡体
元1、元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元曲”为元杂剧与元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狭义的“元曲”只指元杂剧,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只收元杂剧。
2. 元杂剧: 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而形成的戏曲艺术。以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又称为北曲或北杂剧。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对我国戏曲艺术发展有深远影响。(“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李德裕的文集。其中提到“杂剧丈夫二人” 。后称杂剧的有:宋杂剧、南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等。在多数场合,杂剧即指元杂剧。)
3. 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乐府或词,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配乐的长短句。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诗歌形式,同时也吸收了宋词的成就。以尖新生动,说尽道透为尚,追求诙谐的韵味,内容通俗,形式自由,是古代韵文史上的最后一种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只曲,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是由两支以上相同宫调的只曲联结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
4. 小令(叶儿):散曲体式的一种,即独立的片曲,因短小而得名。元人又称为“叶儿”。小令多以一支曲子为单位,但可重复各自用韵,可以互异,有些小令可带同一宫调的一两支曲子,叫“带过曲”,如【雁儿落】带【得胜令】。
5. 套数:散曲体式的一种,又叫“散套”或“套曲”。通常同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成套,也可"借宫",短的至少有三支曲子,长的多达二三十支,一韵到底,套末有一尾声。称【尾】或【尾煞】。
6. 曲牌:元明以宋各种曲调名的泛称。曲牌各有专名,如《窦娥冤》中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等等。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也有基本定式,可据以填写曲词。元剧五大家(元代五个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 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8.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9. 北曲:古代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同韵以《中原音韵》为准,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伴奏以弦乐为主,故又有“弦索调”之称。元杂剧基本用北曲,故又把元杂剧一本四折称为“北曲四大套”。
10. 元曲四大家:指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杂剧作家,简称“关马郑白” ,见于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分别的代表作为《窦娥冤》《梧桐雨》《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11.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2. 宫调戏曲,音乐名称。我国古代称宫、商、角、徽、羽,变宫,变徽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戏曲里实际常用的是五宫四调,仙侣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和越调。通称“九宫”,南北的曲牌分属于各个宫调。
13. 《录鬼簿》:为元钟嗣所作,共二卷。书中记载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一百余人的姓名、小传及作品目录,是研究元曲的重要史料。另有续编一卷,元明间人作,记载元明杂剧作家及作品名目,体例与《录鬼簿》相同。
14. 酸甜乐府: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徐再思,号甜斋。贯云石散曲风格豪放中见清逸,徐再思散曲风格婉约清丽,今人任讷将二人之散曲合辑为《酸甜乐府》。(贯云石,维吾尔族人,号酸斋。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杭州后。主要分为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在元代后期流行的崇尚清丽雅正的曲坛上,贯云石以豪放、俊逸、较为质朴自然的作品独树一帜。
15. 《赵氏孤儿》:是一出以张扬正义、鞭挞邪恶而著名的古典悲剧作品。纪君祥对《史记》所提供的史料进行了必要的改动和艺术化的处理,故事情节更曲折生动,矛盾冲突更集中尖锐。正面人物比历史记载更为生动、崇高,是正义的化身;反面人物也更阴险毒辣。但基本精神并没有脱离历史材料所提供的本质真实。
16. 《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剧中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开放思想,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
17. 《中原音韵》:周德清著,主要是一部研究当时汉语音韵的著作,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同时兼有曲韵、曲论、曲谱、曲选四种作用,也是古代曲学的开山之作,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北曲创作主张。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从文字的音韵和造语符合曲律声腔的角度,阐述了写作北曲曲词的一般要求和创作方法。这不仅对当时的元杂剧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后世的曲学理论和戏曲创作也有深远的影响。
18.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他的散曲作品多写于辞官退隐期间,创作出不少意象清新的山水佳作,还把咏史怀古引入曲中。以诗入曲,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代表作有《潼关怀古》、《过金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