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各村来历
乳山东司马庄于氏家谱

乳山东司马庄于氏家谱乳山东司马庄于氏家谱前面一直在说司马庄于氏家谱,实际上说的是乳山市乳山寨镇北司马庄和南司马庄两村家谱,这次就说一说南北庄东边的东司马庄。
在乳山寨镇驻地西北方十里左右,有三个连在一起的村子,分别为北司马庄、南司马庄、东司马庄。
三个村子皆为于姓,共有上千户居民。
希奇的是,三个村子居民虽然都姓于,但在其族系归属问题上,南北二庄与东庄之间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
南北庄家谱合为一系,始祖于广,谱在南宋时自荣成斥山迁至乳山司马庄,至第六世堂兄弟二十八人,唯有仲保公有传。
至十三世,象泽、象渭兄弟自司马庄南迁数里建村,由此得北司马庄与南司马庄。
而据县志记载东司马庄于明末建村,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是错的。
从东司马庄家谱来看,其谱载代数已达到二十五代以上,因此不可能是明末建村。
查看东司马庄家谱发现上面记载一条令人非常迷惑的信息:东司马庄于氏太始祖于敬(我认为此处于敬是大水泊太始祖于敬祖的误写),大始祖于广,始祖于子真。
东司马庄后人解释说于广为于敬祖四世孙,于子真为于广四世孙。
这也就是说,东司马庄于氏后人不仅承认自己为于广之后,还承认自己为斥山于敬祖之后,与大水泊于氏分属同宗。
而在南北司马庄后人中,却流传着一些口头上的说法,比如说,东司马庄于氏族人实际为南北庄之管家,古人有仆随主姓之例,因此东司马庄后人乃是于家仆人之后,并非于广后人。
还有人说东司马庄先祖本在于家为仆,后对于氏先人有恩,而被收为义子。
等等,这些说法虽然存在不少差异,但共同点都是说东司马庄族人并非为于广后人。
我本身不姓于,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该客观反应两族之间的关系,但这些毕竟都是数百年前的往事了,东司马庄究竟是不是于广后人,双方都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说法。
而于广是于敬祖后人的说法,东庄家谱也只能算是孤证。
所以由于找不到可靠的证据,对于东司马庄后人的族系归属问题,我一直未能下结论。
青岛平度古庄于氏是东司马庄于氏后人,富有戏剧性的是,由于古庄于氏在当地是望族,所以在古庄于氏后人中也流传着一些类似于南北司马庄解释东司马庄族人来历的说法。
乳山这个村有座宋氏祠堂,是文登宋村宋姓的分支

乳山这个村有座宋氏祠堂,是文登宋村宋姓的分支
牟乳公路是胶东半岛南北走向的一条重要公路,连接着烟台牟平和威海乳山,因为有了这条路,相对来说,乳山到烟台比到威海更方便一些,这条路进入乳山后路过的第一个乡镇叫做午极镇
在午极镇境内,有一个叫做宋家庄的村子,就在公路旁边
顾名思义,宋家庄是宋姓建立的村子,与很多村子模糊的历史不同,宋家庄对于建村时间有很精确的记载,在清朝顺治十五年,宋家
庄村的始祖宋继孔从不远处的曲水村(育黎镇)搬迁至此建村
从山坡上看宋家庄村,环境很清新
在村的西头,有一座宋氏祠堂,正屋是在老祠堂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所以看着新
这是宋氏祠堂的牌匾,宋家庄村的宋姓源于曲水村,而曲水村的宋姓则是文登宋村的分支,在胶东宋姓的发展史上,文登的宋村是一个很出名的地方,其先祖原籍江西,元朝时到胶东任职,后来落户,子孙遍及胶东各地,清代胶东名人莱阳宋琬、蓬莱宋庆,都是宋村宋姓分支的子孙
在祠堂的旁边,还放着一个老辈的石碾子
这是宋家庄村的老房子
村里的村民很热情,看到有人来探访,介绍了不少关于姓氏的情况。
魅力乳山湾:旗杆石、刘家庄、陈家、寨前那些渔村

魅力乳山湾:旗杆石、刘家庄、陈家、寨前那些渔村乳山口湾北距城区15公里,南距东小青岛7公里,因海口东侧的大乳山而得名。
乳山口湾系海水淹没山间凹地而成,湾口向南,口宽0.75公里,东西两岸有大乳山和海阳县垛山扼其门户,海湾呈“V”字形分别向东北和西北延伸12公里和9公里,湾内海岸线长约75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18米,水域面积46平方公里。
湾内岩礁有乳岛子和取脚石,海湾底质为砂质。
有乳山河和司马庄河、锯河、六村屯河、兰家河注入湾内。
乳山口湾为避风良港,历史上素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说。
乳山湾历史上曾盛产泥蚶,占全县总产量的70%多。
乳山口港因其地理位置和港湾条件优越,很早就成为境内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
久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说。
早在唐代就有外埠船只来往。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至宋代,乳山口的海上贸易日渐兴旺,当江、浙一带商船以南方稻米来此换取当地柞茧绸、谷物等土特产品。
南宋时期,宋、金分淮河而治,南、北方海上贸易受到限制,乳山口亦在其列。
元代,南粮北运兴起,乳山口海上贸易重兴。
南方商船载稻米、毛竹、茶叶、木材等物来此换取当地的丝绸、大豆、黄金等。
明代初期曾实行海禁,但因客商从事民间贸易获利颇丰,乳山口的海上贸易从未间断。
至清代,海禁解除,乳山口的海上贸易重新兴旺,贸易船只由南方上海、广州等沿海港口扩大到北方的旅顺、天津、安东等地。
贸易物品由粮食、布匹、木材扩大到日用品,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发展到用货币交易。
至道光末年,乳山口已有商号50余家。
商船有闽(福建)帮、广(广州)帮、浙(江)帮、关里(东北地区)帮之分。
咸丰元年(1851年),为适应乳山口海上贸易需要,境内的“泉盛”“合兴”等商号集资在乳山口修建简易石码头两座。
清末,当地人亦在乳山口先后建立了“三义”“新兴”等运输商行,从事海上运输的木帆船达50余只,港口日泊船30余只。
境内所产花生已成为与外地客商进行交换的大宗商品。
随着青岛、烟台开埠,洋货入境,南方商船来此贸易减少,当地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只多载土特产去青岛、烟台,换回机织布、纱线、煤油和日常用品在境内出售。
走进乳山市北刘伶庄村,参观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

走进乳山市北刘伶庄村,参观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这组图片仍是胶东村庄故事系列,要介绍的村庄位于威海乳山市冯家镇境内,名字叫做“北刘伶庄”村。
北刘伶庄与南刘伶庄相对,后者靠近原来的乳山三中,前者的位置更偏北一些,位于省道206沿线。
“杜康造酒刘伶醉”,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刘伶”这个名字,容易让大家联想到酒。
南北刘伶庄村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是否与酒有关呢?根据村志的记载,两者的确与“刘伶”有关,但此刘伶非彼刘伶。
在清初的时候,这里是一位叫做“刘伶”的地主的庄子。
当时一支从谭家口迁来的谭姓人来此建村,人们都称这里为“刘伶庄”,后来形成两个村,以南北为区分。
其中,北刘伶庄为谭姓建村,不过后来宋姓从史家疃迁入,逐渐成为村里的大姓。
刘、张、冷等姓,也相继迁入,如今的北刘伶庄,有两百多户人家。
北刘伶庄是一个很有历史底蕴的村落,在革命年代留下了光辉的记忆。
近几年去过的朋友都知道,在村里有一座“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历史陈列馆”。
根据《乳山市志》记载:1932年冬,张静源受上级委派,从莱阳到牟海边区筹建胶东特委。
经与刘经三等人议定,在牟平、海阳两县交界处的霄龙寺建立了党的秘密联络站(以养鸡养蜂为掩护,对外称“鸡鸭公司”,刘经三任公司“经理”)。
其主要任务是联络胶东各地党组织,检查部署工作。
1933年3月,在刘伶庄建立了以张静源为书记,刘经三、刘松山为委员的第一届中共胶东特委。
如今在刘伶庄村,诞生地旧址、张静远故居、秘密联络站旧址都有展示。
这个小村庄也在胶东红色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风云年代,北刘伶庄村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人物,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宋绍九(宋健华)。
他的事迹在《乳山市志》中也有记载。
根据记载,宋健华(1911~1980) ,原名宋绍九,冯家镇北刘伶庄村人。
1930年他考入瑞泉中学,受学校进步师生影响,于1931年春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翌年10 月入党。
天福山起义后,他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一大队三中队政治指导员,后奉命率队赴蓬、黄、掖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
乳山各村来历.wps

赫家庄 明末,赫姓由城阴迁此定居立村(后迁走)。清乾隆年间,王、刘、 梁、汪、孙姓先后由西纪村、莱阳县北刘、海阳县叶口、鲁家夼等地迁入,袭旧 称。现 122 户。
东秦家庄 明末,秦姓居此立村,清初迁东耿家。乾隆年间,宋允元由北江 村迁此立村,袭旧称。清末,高、阎、林、于姓先后由高格庄、东里村、林家庄、 东念头迁入。1980 年更今名。现 220 户。
清末,李、唐姓由莱阳县、唐家迁入。现 600 户。 金碃岭 明末,孙、纪姓居此立村,当时有人采到一天然金块,重一斤七两,
故取村名斤七两。清乾隆年间,于、宋二姓由司马庄、南江村迁入。以谐音取名
金碃岭。现 330 户。 东耿家 明万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凤陵渡迁风台顶,翌年又迁此定居立
村。因同乳山口镇西耿家同年建村,故称东耿家。清初,夏、秦姓由夏村、东秦 家庄迁入。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迁入。雍正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 宣统三年,鲁姓由腾甲庄迁居村北皮子城,取地名为村名,1952 年并入东耿家。 现 1023 户。
作今名。清嘉庆年间,刘、陆、孙、倪、高等姓相继迁入。现 305 户。 洼九埠 明万历年间,孙姓由孙家(后并入冷家)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不平,
故名。清道光年间,徐、周、林姓先后由石村、牟平县阎格庄、莱州林家北流迁 入。现 125 户。
仇家洼 明万历年间,仇、冷姓由仇家兴、乳山寨迁此立村,因村址低洼,
另,明初,盖姓由云南迁居崔家村西南,因居住地是兰姓地主种地庄子,故称兰 家庄,后盖姓迁走,刘、吕、段、崔等姓迁入,1952 年并入崔家。现 500 户。
官庄 明嘉靖元年,刘姓从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宅口。嘉靖末 年,于伟从北司马庄迁入。万历年间,高金由海阳县徽村迁入。后宋、徐、邢、 张等姓迁入。因此地是司马庄财主种地庄子,故更名司马官庄,后称官庄。现 960 户。
乳山下石棚村景点简介

乳山下石棚村景点简介
摘要:
一、石棚
1.位置与特点
2.历史背景与作用
二、古井
1.位置与特点
2.历史背景与作用
三、古树
1.银杏树
2.皂角树
四、民俗馆
1.位置与展示内容
2.意义与价值
正文:
乳山下石棚村位于我国山东省乳山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村落。
这里的景点丰富多样,包括石棚、古井、古树、民俗馆等。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景点。
一、石棚
石棚位于石棚村中心地带,为元代所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棚。
石棚呈长方形,由五块巨大的花岗岩堆叠而成,高约5米,长约10米,宽约6米。
石棚内部空间宽敞,可供村民聚会、祭祀等活动。
二、古井
古井位于石棚村西南部,建于明代。
井壁由青石砌成,井口覆盖一块巨大的花岗岩。
古井水质清澈,甘甜可口,供村民饮用。
三、古树
石棚村中有两棵古树,一棵为银杏树,另一棵为皂角树。
银杏树龄已有800年,树干粗壮,枝繁叶茂。
皂角树龄约500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
两棵古树均为村民心中的神树,保佑着石棚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民俗馆
民俗馆位于石棚村东部,展示了石棚村的历史沿革、民间风俗、传统技艺等。
馆内陈列着各种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让游客更加了解石棚村的文化底蕴。
总之,乳山下石棚村的景点丰富多彩,展现了这座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
乳山大崮头村有座李氏宗祠,海阳栖霞牟平都有其后人

乳山大崮头村有座李氏宗祠,海阳栖霞牟平都有其后人
李是大姓,在胶东地区人也很多,但李姓宗祠却并不多见,而在威海乳山北部的崖子镇大崮头村,就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李氏宗祠,因此显得很珍贵。
大崮头村位于乳山和牟平之间的垛山脚下,再往北走,就是烟台牟平的地界
这座李氏宗祠位于大崮头村的西侧,相对比较完整,周围也比较空旷,在村头很醒目
根据乳山史志资料记载,大崮头村是元朝时,李姓先祖由金乡县迁此建村,因位于垛山余脉尽头而得名。
在古代,宗祠有严格的规格区分,大崮头村的李氏宗祠原来规模很小,但到了清朝,族中出了一位人物,考取了大的功名,因此宗祠规格得以提升。
这是李氏宗祠的正门,近几年有所翻新,但基本维持了古貌
根据族谱记载,大崮头村李姓子孙逐渐在胶东迁徙,海阳、牟平、夏村、栖霞等地,都有大崮头李姓后人分布
这是宗祠内的情形,根据清代制定的辈分用字,凡大崮头村李姓后人,按照“人文丕振乃树家声,英华广萃式建国勋”的辈分起名,如果你在胶东地区看到李丕某或者李乃某的人,那多半就是这一支派的李姓后人
如今的宗祠门前,是大崮头村的一片小菜园
图中这位老大叔也姓李,年纪不小了,来到宗祠探访时,他正在浇水锄地,当问到李姓的历史时,这位老大叔很热情也很谦虚,介绍了一段之后,说他辈分“小”,知道的不多,族中的长者讲得更好。
【文化】乳山胡家沟乡村古树,辽远的乡愁

【文化】乳山胡家沟乡村古树,辽远的乡愁
乳山市胡家沟村位于市区北端10公里处。
福山脚下,南靠邵家,东与胡八庄接壤。
胡家沟村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西两侧为丘陵,南北两侧为缓丘,福山河穿村而过。
有耕地1600亩,多为丘陵阶地,有山峦1500亩,其中柞峦1000亩。
全村居民现500余户。
村中有一条穿村河将胡家沟一分为二!
村里一般唤作村西为西崖!
村南为南台!
村北部山坡则唤作北塂!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胡姓由牟平胡家楼和蓬莱迁此定居立村。
因位于山沟,故取名胡家沟。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桂、乜、于、张、卜等姓先后从莒县、云南烟台、荣成、贵州等地入籍。
主要姓氏为胡姓。
沧桑古树小叶朴,见证胡家沟的兴衰变迁。
一棵古树,其实就
是小村的活档案;一棵古树,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情怀……而在
乡间,也“躲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古树,它们见证着乡村的
发展变迁。
它们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地标,历经世间沧桑,成
为乡村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自然界和老一辈人留下的宝
贵财富。
据说胡家沟村这大树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了!这也叫黑弹树,村里人一般都称为欧果。
一树一故事,大树无言,寂静生长着!
古老的青砖胡同!
正在用粪水浇菜园的大爷讲解这栋房屋的历史!
这以前可是大户人家!
据说是在北方的“洋火”厂赚了钱回来盖的房子!这精致的房子到现在也极具美感!
磨盘小径!
乳山特色小门楼!。
乳山地名的传说故事

乳山地名的传说故事乳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其地名虽然看似普通,却蕴藏着丰富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反映了乳山的历史渊源,还展示了乳山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通过深入探讨乳山地名的传说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乳山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体会到乳山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1. 起源传说传说乳山古称“苴山”,相传在远古时期,苴山是一座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神山。
山上有一位仙女名叫苴姬,她容貌绝丽,心地善良,被乡亲们敬仰为女神。
苴姬每天都会为村民们带去好运和福祉,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2. 改名传说据说,后来苴山因为一场大水灾而被毁,苴姬化为一座山体保护了村民。
为了感谢苴姬的恩德,村民们将山改名为“乳山”,寓意着“乳土养民”、“乳儿抚民”,希望能得到苴姬的庇护和祝福。
3. 乳山人的智慧乳山人民在改名的同时,也开始了对神山的开发利用。
他们利用山上的资源建立起山城,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乳山的建筑不仅美观大方,还体现出了乳山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 乳山地名的传说故事除了起源传说和改名传说外,乳山地名还有许多其他传说故事。
比如,在山下的一个村庄中,有一株巨大的古树,相传是苴姬的转世化身。
村民们每年都会在这棵树下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苴姬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5. 苴姬的传说苴姬除了在地名传说中扮演重要角色外,她的传说还流传在乳山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乳山人民相信苴姬是他们的守护神,只要虔诚地祈求她的庇佑,就能够化解灾难,获得好运。
6. 乳山的历史文化乳山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乳山,不仅有古老的民间传说,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文物。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乳山人民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7. 乳山的发展现状如今的乳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乡愁和传统文化仍然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乳山人民通过传承和弘扬自己的历史文化,使这片美丽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看图:乳山诸往镇有个村庄叫做“扫帚涧”

看图:乳山诸往镇有个村庄叫做“扫帚涧”从地图上看,乳山市诸往镇的西部,有一条环形路。
这条路北起西诸往村附近的大桥,向西一直进山,在绕涧村的西边转向南,形成了一个U型的大弯,然后再转向东,从孙家夼村附近绕到大路上。
在这条环形的山路上,分布着大小好几个村庄,这次我们要介绍的扫帚涧村,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从北面走的话,过了绕涧村之后就是扫帚涧;如果从南面走的话,则需要从于家圈村经过。
“扫帚涧”的“扫帚”有什么讲究?这一点暂且不论,从后面的“涧”字不难看出,这里是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具体而言,它是在老鼠线(当地一座山的名称)和老铁山之间的山涧谷地。
扫帚涧村虽然地处山区,但村庄周边的地形并不狭窄,因此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多时有300多户人家的规模,算是一个中等偏上大小的山村。
对于先民来说,这里依山傍水,可耕可林,是适合拓荒的好地方。
因此在历史上有很多姓氏都陆续迁到了这里。
根据村志记载,最先来这里定居的是九顶埠的一支宋姓人,时为明朝的天顺年间。
当时,这里还人迹罕至,山谷当中有很多“扫帚草”(一种类似灌木的草本植物,可以用来做扫帚),先民就以此作为村庄名称,称这里为“扫帚涧”。
(以上配图均为扫帚涧周边风光)在宋姓人之后,草埠的朱姓、海阳盘石店的徐姓、莱阳蚬子湾的王姓、热槐树的高姓、中尚山的刘姓在明清之际先后迁来。
扫帚涧村的规模也逐渐变大。
如今村里刘姓居多,次为徐、王、高、宋等姓。
扫帚涧村附近的山上不仅有“扫帚草”,还有很多柞木,这为当地发展柞蚕养殖提供了便利。
根据村志记载,从老辈开始,这里就有养蚕的传统,产量最高的时候,一年出3吨的的蚕茧。
此外,因为这里地处山区,草料相对充足,在上世纪末,这里也曾一度发展起养兔产业。
当时村里很多人家都有兔子窝,存栏很多长毛兔,定期会有客商到村里来收兔毛。
(以上配图为笤帚夼的风光)在生活中,人们扫地的工具,除了扫帚,还有笤帚,前者比较大,后者比较小。
而有意思的是,胶东地区不仅有村庄与“扫帚”有关,还有的带有“笤帚”两个字。
古村传说

古村传说龙角山水库是乳山闻名的大水库,现在它承载着全城人的吃水,周边村的灌溉,拦水减灾的伟大历史使命。
水库座落在乳山市育黎镇由古村,大坝横卧在龙角山村后,古村经过这半个多世纪的默默沉睡,至今人们还在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讲述着水中山村等许多奇妙动听的传说。
没耳朵“汪”的传说由古村一面靠山,三面是泊。
如果你站在山顶俯瞰村庄,真像个聚宝盆。
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正是后来被一个水力专家看中的地方。
记得我小时候,总爱到山里玩,每到春天,山上绿油油的庄稼布满了梯田,五彩的野花开遍了山岗,成遍泊地一到夏天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金色麦浪,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摆动,犹如少女的舞姿惹人喜爱。
我的家乡的确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山村的西南边有个半月湖,因为它靠西边有个小山包,水像半个月亮一样环抱它,所以得名半月湖。
这个湖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奇怪动人的传说。
传说一、村中有位老人过世,过去需子女及家人守灵三天。
到第二天,家里的人吃饭的功夫回头一看,尸体不见了,叫人四处寻找,不见踪影。
三天过后,有人在半月湖里发现尸体,打捞上来发现少了两只耳朵。
后来人们推测耳朵可能是被水中的老鳖吃掉了。
半月湖村里人从此便叫没耳朵“汪”了。
传说二、所谓“汪”顾名思义,就是水中的鳖漩的一个深洞。
洞越漩越深,这个汪的水便深不见底。
据说很早以前,村里有个中年妇女,早晨起来拿着衣服端着水盆与棒槌到没耳朵“汪”来洗衣裳。
清晨雾气笼罩着整个上空。
整个湖畔朦朦胧胧,使人感到阴森森的。
这妇女一看,谁放了一块又大又干净的石板呢?她便欣喜若狂,洗着洗着,慢慢地,慢慢地就到了水中央,后来惨剧就发生了……男人在家做好饭等她吃饭,一等也不来,二等也不回,男人着急来到水边,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
女人的鞋放在水边,水中还漂浮几缕头发,男人晕倒了。
人们传说是水边的那块石板就是鳖盖,朦胧中把她引入水中,然后把人吃掉。
事情过去数月后,有人发现经过确认此女人的洗衣棒在距离由古村二十几里的下游曲水村河中一“汪”中找到。
乳山马石山下有岳飞的后人,祖先从荣成迁来

乳山马石山下有岳飞的后人,祖先从荣成迁来马石山是威海乳山西北方向的一座大山,因为陡峭的山势和红色的历史,而广为胶东人所知,每年前去马石山的人络绎不绝。
(从马石山上俯瞰山脚下的村子)马石山方圆数十里,因此要进山的话有很多条道路,常见的几条分别是,一从诸往经过大龙口到上下石硼;一从青山到井乔家村;再就是从口子村向南到马石山下。
如果走第三条路的话,在路的中途,你会看到一个叫作“岳家”的村子。
这个村子规模不大,却有三棵大银杏树。
笔者有次路过的时候,被银杏树所吸引,走进村去打听了一番。
(诸往镇的岳家村)给笔者介绍银杏树情况的,是一位80多岁的岳姓老人。
老人很热情,但关于银杏树的具体年代,他也语焉不详,倒是关于马石山的历史,他如数家珍。
在聊天临近结束的时候,我们无意间谈到了岳家村的姓氏。
“岳家村姓岳的多吧,是岳飞的后代么?”笔者半开玩笑的问。
(岳家村内的三棵大银杏树)没想到的是,那位岳老爷子回答的时候口气很严肃,严肃中带有喜悦,“对,就是岳飞的后代。
”他说。
笔者吃了一惊,就此记下了马石山下的这个岳家村。
回来查询资料,发现老人所言不虚。
乳山史志资料记载:“马石山下的岳家村,为明朝崇祯年间,岳姓从荣成县迁来建村,以姓命村名。
”(岳家村80多岁的岳老爷子)至于岳家村的先祖从荣成哪个村子迁来,资料没有记载,岳家村的老人们也语焉不详。
在荣成境内,岳姓村庄首推崖头附近的大岳家村,附近岳姓大都从此迁出,马石山的岳家村最早也应该源自这里。
而荣成的大岳家村,则是有谱可考的岳飞后人。
据族谱记载,大岳家村的始祖名叫岳惟忠,明朝洪武年间,“自青州徙至登州府文登县五里院埠庵西侧定居,故名院埠院村,后因岳氏支系旺盛,遂以姓氏命名岳家村”。
(荣成的大岳家村,旁边还有个小岳家村)而岳惟忠再往前追溯,则可以追溯到岳飞的次子岳雷。
因为岳飞的历史地位,全国岳姓多次整修谱系,从岳雷到岳惟忠有清楚的世代记载。
分别是岳雷生岳纬,岳纬生岳覵,后面依次是岳迥、岳崧、岳兴祖、岳觉海、岳景元、岳瞻、岳惟忠。
威海乳山有座段氏宗祠,当地段姓先祖来自安徽凤阳

威海乳山有座段氏宗祠,当地段姓先祖来自安徽凤阳
总体而言,胶东半岛姓段的人并不算多,在上半年一期故事里,我们曾经说到烟台牟平有个段家村,相传与云南段氏有关。
当时,牟平段家村有老人提到说,在乳山也有个段家村,不知是否是一家。
前段时间,我们有机会路过乳山的段家村(属于下初镇),探访了一下
进村之后,本来想打听老人,不过走了一段之后发现村里有座段氏宗祠,祠堂内对于乳山段姓的历史有比较详细的资料介绍,这是祠堂的正门,很大气。
(根据记载,宗祠修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发起人为乳山段姓十一世孙段广纪)
在段氏宗祠的正门外,就是一个小菜园,在宗祠和菜园之间,隔着一个大照壁
这座祠堂的正门朝南,平时一般不开,直到过年过节祭祖的时候才开启。
祠堂院内比较宽阔,在秋收时节,也堆放了不少花生
平时开的是侧门,门上的对联写道:“承祖训忠厚传家,耀门楣诗书继长”
在祠堂院内,这位段姓大叔在干农活的间歇,简单讲述了乳山段姓人的历史,他说乳山段姓的始祖名叫段道贵,明朝嘉靖年间从安徽凤阳府小碾村迁徙到胶东。
现在的凤阳,只是一个县。
但在明代,作为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凤阳府很大,淮河西部(即所谓淮右地区,朱元璋曾自称为“淮右布衣”),很多都在范围之内
安徽凤阳这支段姓人在胶东半岛经过近500年的繁衍,如今已经扩展到乳山、文登等多个村庄,包括里庄、外庄、塂南头、三甲、育黎等,图为段氏宗祠的正屋
这是宗祠院内保存的石碾和石雕等老物件,始祖从小碾村迁来,在宗祠内放上石碾,也很有纪念意义。
乳山有一支李姓人,想找到自己在老莱阳县的根

乳山有一支李姓人,想找到自己在老莱阳县的根威海乳山市境内有个大孤山镇,在大孤山镇驻地以东大概八里地的地方,有个规模不小的村庄,名字叫做“八里甸”。
从刚才的描述,大家应该能猜到这个村名的由来。
根据村志记载,明成化年间,于姓迁此立村,因距大孤山八里而得名。
八里甸村为于姓建村,现今于姓仍是村里的大姓。
不过,在历史上,后来也有其他姓氏相继迁到这里,比如王姓、许姓、李姓、丁姓等。
这些姓氏的渊源各不相同,有的是从八里甸周边村庄迁来,有的则是来自很远的地方。
其中,这个村的李姓,就是从很远的地方迁来。
根据村志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清初时他们的始祖李东江从老莱阳县的蚬子湾村迁来。
从地图上看,两者之间的距离为96公里(接近200里地)。
按照今天的交通条件,大段路程可以走高速,大概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
而在古代,这200里路,恐怕要走上三四天的时间。
因此,用古人的标准来看,确实算是很远的地方。
时光荏苒,这支李姓人清初从莱阳迁到八里甸,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的时间。
关于莱阳祖居地的记忆,仅靠老人们口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自己的家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当八里甸村李姓要新修家谱时,这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八里甸村的一位李姓族人,毅然踏上了寻根之旅。
前几天,他驱车前往莱阳,探访祖居地的信息。
第一站,他来到了村志中记载的“蚬子湾”。
蚬子湾村位于莱阳南部,属穴坊镇管辖。
五龙河入海口处盛产蚬子,该村就以此得名。
在蚬子湾村,王姓为大姓,胶东不少村庄的王姓都相传与蚬子湾有关。
不过,关于李姓,文字记载却不太多。
来到蚬子湾村之后,八里甸这位李姓族人打听到了村里的同姓。
在八里甸村李姓老人的记忆中,老辈曾有蚬子湾村人到八里甸打听李东江一系的情况。
可惜如今的蚬子湾李姓没有完整族谱,无法进行对照。
不过,从蚬子湾同姓人的口中,他得知蚬子湾李姓与西蒲村(同属穴坊镇)为同宗,于是他又匆匆忙忙,赶往了下一站。
在西蒲村,李姓为大姓。
乳山小泓村故事

乳山小泓村故事《乳山小泓村的奇妙之旅》嘿,今儿个咱来唠唠乳山的小泓村呀!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
第一次听说小泓村,就被它那特别的名字吸引住了。
心想这村子咋还起个这么可爱的名儿呢,跟那卡通世界里的地方似的。
等真正到了那儿才发现,这村子的魅力可不止是名字。
一走进村子,哇塞,那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呀。
村里的大爷大妈们在门口晒着太阳唠着嗑,看到咱这些陌生人一点儿也不生分,还热情地打招呼呢。
恍惚间,还真有点像是到了自己家亲戚的村子里似的。
村子里的房子也都特别有意思,有那种古旧但充满韵味的石头房子,也有新盖起来的小楼,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好像是在跟你诉说着村子的历史变迁。
走在那石板路上,脚底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是村子在给你演奏着独特的音乐。
然后就是那海边啦!小泓村靠着海,那片海简直美的不像话。
海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沙石,海浪一波接着一波地冲上岸来,那声音好听极了。
在海边溜达,感受着海风的吹拂,闻着那带着点海腥味的空气,哎呀,别提多惬意了。
有时候还能看到村里的渔民在海边劳作,那熟练的动作,让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本事。
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大爷在修补渔网,我就凑过去好奇地瞧。
那大爷不仅不嫌弃我,还乐呵呵地给我讲这渔网咋织的,怎么用。
虽然我听了个一知半解,但那股亲切劲儿真是让人难忘。
在小泓村里待的那段时间,还时不时能碰到一些有趣的事儿。
比如说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那热闹的场景啊,感觉全村的人都出动了。
大家一起帮忙,一起庆祝,这种浓浓的乡情真是让人感动。
总之呢,乳山小泓村就是这么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最真实的生活,最淳朴的乡情。
如果你也想逃离城市的喧嚣,找个地方放松放松,那小泓村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来这儿,听听村子的故事,感受感受那独特的氛围,保证让你不虚此行!哈哈,快来吧!。
威海乳山有个北勇家村,村里不少人姓勇敢的“勇”

威海乳山有个北勇家村,村里不少人姓勇敢的“勇”
勇这个姓氏相对很少见,但在胶东半岛上的威海乳山市有不少。
在当地的育黎镇,有北勇家、中勇家、南勇家三个勇家村,都是勇姓人建立的村庄,其中以北勇家村规模最大。
根据乳山史志资料记载,当地勇姓人的祖先是明代从浙江迁到这里。
当时是两兄弟,一个建立了北勇家村,一个建立了南勇家村,而中勇家村是后来才从南勇家迁出来的。
图为北勇家村。
北勇家村以前还曾有个勇姓家庙,可惜年久失修,如今已经废弃不用。
家庙的四周已经不存,只有门楼还比较完整一些。
在北勇家村,除了勇姓之外,还有不少郭姓人家,当初两个姓各有家庙,相距不远。
郭姓家庙保存的相对完整。
除了家庙之外,北勇家村内还有不少老房子,每一栋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其中这栋房子算是最“上档次”的,听村里的老人说,房子至少有八九十年的历史,当时北勇家村有人在外做买卖,挣钱之后在老家建起了这座大宅子。
以前农村小户人家的房子,基本是石块和土坯搭起来的,而这座房子的建材是整齐划一的青砖和花岗岩,在以前那个年代的农村,比较难得。
这是砖墙上镶嵌的拴马石,打磨的也很精细。
(2)乳山王氏村庄集略

(2)乳山王氏村庄集略原夏村镇夏村(4村) 明洪武年间,夏、宫、安姓居此立村(明末先后迁走),•以夏姓命名夏村。
永乐年间,王姓由莱阳县岘子湾迁入。
明末,宋姓由北江村迁入。
清末,黄、于、张、林、王等姓相继迁入。
1942年,划东、西、南、北、中5个里。
1944年8月,改建为东、西、南、北、中5个行政村。
1963年10月,中村与东村合并,建夏东、夏南、夏西、夏北4个行政村。
至1995年(下同),夏东828户,夏南881户,夏西470户,夏北928户。
海阳所镇所后王家庄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小云南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王家庄,后郭、辛等姓迁入。
1980年更今名。
现58户白沙滩镇念头明永乐末年,鞠姓由海阳所迁此建村鞠家庄。
嘉靖年间,王世兴、王世连由文登县迁此。
明末鞠姓迁走,更名念头(村名来历无考)。
清顺治年间,李姓由莱阳县迁入。
乾隆年间,单姓由大单家迁入。
现320户。
祉家庄明永乐年间,王姓由云南从军海阳所,后入籍落居此地。
于姓由文登县泊子庄迁此定居。
时有造纸作坊,故称纸家庄,后演作今名。
现57户蔡家元末,蔡弥由云南迁此立村。
明中期,王姓由云南迁入。
清初,单姓由大单家迁入。
现87户。
翁家埠金前,翁姓居海边立村,故名。
明初,焉姓由海阳所来居(后迁焉家)。
明万历年间,王姓由小云南来居,后于姓迁入。
清乾隆二十一年,单姓由大陶家迁入。
清末,刘、姜、宋、李、迟、蒋、薛等姓由邻近村庄迁入。
现430户。
大孤山镇北念头明崇祯年间,王姓由牟平县王家疃迁居立村,以姓氏王字为虎头吉祥之兆取名念头。
1980年更此名。
现150户。
徐家镇东王家庄明嘉靖二年,王姓由云南迁此立村王家庄(后迁走)。
万历三年,姜姓由西珠塂迁入。
后有于、孙姓迁入,袭旧名。
1980年更今名。
现291户。
南黄镇东洋水明嘉靖年间,王姓由朱家屯迁此,取名王家屋后。
隆庆元年更此名。
万历年间,孙姓由孙家埠迁此。
清顺治年间,迟姓由莱阳县迟家庄迁入。
乾隆年间•,于姓由狮子于家迁入。
胶东民间故事:乳山这个村,有一段关于“山参”的传说

胶东民间故事:乳山这个村,有一段关于“山参”的传说此前给大家介绍过威海乳山市诸往镇的神童庙村,这个村庄不仅名字有特点,还有其他一些民间故事,比如关于“山参”的传说。
说是“山参”,其实只是一些岁数较大的村民的猜测,因为应该并没有人见过“它”的真实面貌。
不过,为我们讲述这段故事的老大叔说的是“山参”,在这里就以“山参”为代替。
(配图均为神童庙村周边场景)神童庙村的地理位置上次已经简单介绍过,这里地处乳山和海阳的交界处,村庄向南向东都是连绵的山脉,从广义上说,这里属于岠嵎山脉向北的延伸。
这片山区的气候相对湿润,树木丛生,周边的村庄风景都不错,海阳一侧的丛麻院,甚至生长着一大片的竹林。
神童庙一侧的山上,虽然没有竹林,但柞树和桑树有不少,这些都是适合养蚕的树种。
从很早开始,神童庙村就有人以此为业。
据说放蚕都是选在天朦朦亮的时候进行,不知何年何月,神童庙村有位村民就步行来到村庄南面的一处柞树林里,开始忙碌。
此时,山中寂静无声,只闻树叶梭梭响。
不过,一阵由远及近的脚步声逐渐打破了山中的寂静,放蚕人抬头一看,林外的山路上,有一位红装妇人正在赶路。
放蚕人虽然觉得对方有些面生,但未及细想,习惯性打招呼:“吃了吧,这是上哪里儿?”红装妇人没有停下脚步,但也腆然答道:“回娘家。
”一问一答,在一瞬间完成,双方都不觉有异,放蚕人继续放蚕,红装妇人继续赶路。
等到放蚕人再抬头的时候,已看不见对方的踪迹。
等到天色大亮的时候,放蚕人的活也忙了个差不多,他走出柞树林,在山路的旁边找到一块大石头坐下,一边休息,一边回味起之前的对话。
这一回味不要紧,他越想越觉得不对。
首先,刚才的红装妇女很面生,好像在神童庙村没见过这个人,别村的媳妇也没有必要绕远走这条路;其次,起个大早赶路回娘家这个理由,虽然听起来在情在理,但这里只有神童庙村上山干活的小路,再往前走就是荒山,与神童庙村隔山相邻的赤家口村则在另外一个方向,回娘家是回哪个地方呢?感到不可思议的放蚕人,赶紧回到村中,把此事告诉同村人。
探村山东威海丨峒岭村,文化底蕴深厚,姜姓源远流长

探村山东威海丨峒岭村,文化底蕴深厚,姜姓源远流长山东乳山市徐家镇峒岭村,坐落在通天岭之南、堕崮山之北的冲积平原上,由峒岭河一分为二,分为东峒岭、西峒岭两个村。
东峒岭村建村已有2200多年历史,在威海市乡村记忆工程普查中,被列为传统文化村落。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就在东峒岭村东南和西峒岭村东北发现了古文化遗址。
在古文化遗址上采集到的遗物有红烧土和陶器残片,收集的标本有鼎足、鼎口沿、罐口沿等,属于龙山文化遗址。
这也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在峒岭村。
树龄420余年、胸径1.5米的白银杏树姜文同是东峒岭村的老干部,是村里的“万事通”。
“原先的峒岭村是个大村,明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十三日,一场洪水将峒岭村冲成东西两部分,中间形成一条河,后来河东称东峒岭,河西称西峒岭。
”姜文同介绍说,两村之间流淌着的峒岭河,就是那时形成的。
“峒岭村的人99%姓姜,相传俺们姜姓是西周姜太公吕尚的后裔。
”姜文同说,姜氏先祖曾居住在村北的通天岭上,近年东北的姜氏来此寻根,和峒岭村姜姓一同在老祖宗故居遗址上竖碑纪念。
“姜氏先祖相伯公故居遗址”纪念碑从东峒岭村向西北方向行进,绕过弯弯曲曲七八里山路后,平均海拔400米的通天岭横亘在眼前。
春日里漫山葱翠,还有红色的杜鹃花藏在其中,美不胜收。
说起通天岭名字的由来,据说还跟秦始皇东游相关。
当年秦始皇走到峒岭村北面的皇道口,看到北侧的山脉,觉着此山可通天,后人就据此将该山命名为通天岭。
在一处山头平地上,耸立着一块高约三米的石碑,上面刻着“姜氏先祖相伯公故居遗址”字样。
“这块石碑象征着姜氏后裔们用双手托举起先祖。
”姜文同说,在此处竖碑的时候,还挖出了很多大块石头,推测应为当年姜氏先祖在此居住过的房屋的遗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山各村来历夏村镇(51村)夏村(4村) 明洪武年间,夏、宫、安姓居此立村(明末先后迁走),•以夏姓命名夏村。
永乐年间,王姓由莱阳县岘子湾迁入。
明末,宋姓由北江村迁入。
清末,黄、于、张、林、王等姓相继迁入。
1942年,划东、西、南、北、中5个里。
1944年8月,改建为东、西、南、北、中5个行政村。
1963年10月,中村与东村合并,建夏东、夏南、夏西、夏北4个行政村。
至1995年(下同),夏东828户,夏南881户,夏西470户,夏北928户。
战家夼元代前,战姓居福山西夼建村战家夼,元末迁走。
明洪武年间,仇姓由陕西华阴县迁入,袭原名。
清康熙四十二年,于、孙、刘姓分别由司马庄、牟平县葫芦地、文登县鸭儿湾迁入。
乾隆年间,倪、邓、王姓分别由塔庄、邓家、驾马沟迁入。
现600户。
小疃明永乐二十二年,孙姓由小云南(据考,小云南指今安徽、•江苏二省北部一带,下同。
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迁此立村,初名崮岱。
清雍正元年,遭兵祸北迁2里建村,邓、胡姓由邓家、胡家沟迁入,因村小,故更名小疃。
乾隆年间,黄、于、倪姓分别由牟平县养马岛、司马庄、•塔庄迁入。
现500户。
阜西庄明嘉靖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福山之西立村,初名福山西庄。
清顺治年间,迁居邵家。
乾隆年间,崔、安、蒲姓由曹城、安家等地迁入,袭旧称,渐演变为今名。
后东姓由东家迁居村东北建三水河村,尹姓由尹家迁居村北建雀头村。
1952年诸村合一行政村。
现208户。
房屋明永乐年间,邵姓由河南省云南庄迁此立村西庄,后遭兵祸被灭。
崇祯年间,杨姓由牟平县五台南塂迁入,来时原村址房屋尚存,故名。
清嘉庆年间,王、徐、高、赵、孙、于等姓先后由肖家、石村、人石、柳家、战家夼迁入。
现370户。
周格庄(2村) 明万历元年,周姓由浙江省迁此以姓立村(后迁走)。
•万历三十七年,徐姓由台依迁入。
万历四十四年,于、宋姓由文登县大水泊、南泓迁入。
后王、张姓先后由西纪村、宅口迁入。
清雍正年间,邵、刘姓由房屋、炉上迁入。
乾隆年间,冷姓由黄埠崖迁入。
1960年因修台依水库东迁分为东、西2村。
现西周格庄255户,东周格庄305户。
羊角盘明万历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地形似羊角,故名。
清乾隆六十年,于、林、田姓由于家庄、东林家、田家庄迁入。
后丁、袁姓由港头、赫家庄迁入。
现170户。
台依明永乐年间,徐姓由江苏昆山县大槐树村迁此立村,因地势较高,故名。
清末,杨姓由房屋迁入。
现305户。
黄依台明万历年间,徐姓由台依析居黄泥高台处立村,取名黄泥台,后演作今名。
清嘉庆年间,刘、陆、孙、倪、高等姓相继迁入。
现305户。
洼九埠明万历年间,孙姓由孙家(后并入冷家)迁此立村,因地势低洼不平,故名。
清道光年间,徐、周、林姓先后由石村、牟平县阎格庄、莱州林家北流迁入。
现125户。
仇家洼明万历年间,仇、冷姓由仇家兴、乳山寨迁此立村,因村址低洼,取名洼里村。
后仇姓人众,更此名。
现549户。
石村明万历年间,徐姓由台依迁石塂之前立村,故名石塂子。
清初,高、朱姓由官庄等地迁入。
道光年间,宋、程姓由南泓、平度县迁入。
1942•年更今名。
现535户。
簸箕姜家明正统八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村民以编制簸箕为业,故得此名,后简称姜家。
清初,李、吴、倪姓由大崮头、封赠山、塔庄迁入。
1980年复原名。
现210户。
郑家明洪武年间,郑姓从由古迁此立村。
现118户。
于家庄清康熙年间,于综由司马庄迁此立村。
现480户。
肖家清顺治七年,肖国环由江苏省迁此立村。
清末,王、李、张姓先后由章丘县、黄埠崖、莱西县迁入。
现500户。
冷家明嘉靖年间,孙姓由小疃迁此立村孙家。
万历年间,冷姓由江苏省迁此立村冷家。
后孙家并入冷家。
现224户。
东泗水头明嘉靖二十八年,刘君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泗水头村东定居立村,故名。
清康熙年间,宋、王姓由育黎、驾马沟迁入。
现203户。
西泗水头明成化十二年,刘姓由文登县鸭儿湾迁此立村,因位居4•条小河交汇处,故名泗水头。
后因建东泗水头而更今名。
清初,•高姓由海阳县徽村迁入。
•现400户。
西圈元末,乔姓居此立村,因村西被厥水(今名乳山河)所围,取名圈里(•后迁走)。
明万历年间,张姓由莱阳县迁此定居,袭旧名。
清初,徐、李、邢、刘、董、韩、魏姓相继迁入。
1952年更今名。
现287户。
桑行埠明洪武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立村,因周围多桑树,故名。
明末清初,仇、鞠、邢、于姓由战家夼、海阳所、文登县望岛、司马庄迁入。
清末,宋、吕、武、孙、徐姓先后由赤家口、莱阳县、流水头、海阳县杨台、西圈迁入。
现502户。
庄上明弘治年间,仇姓由云南(据考,所谓云南指今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北部一带,下同。
参见第三编第二章:[附]“云南迁民”考。
)•迁居立村,取名庄上。
清康熙年间,任姓由平度县任家洼迁入,更名南庄上。
雍正年间,•张姓由莱西县张家埠迁入。
1961年更名南庄。
1980年恢复原名。
现163户。
北庄上明崇祯年间,任姓由平度县从军海阳守御千户所落籍。
清初,迁庄上村北定居立村北庄。
1980年更此名。
现130户。
北江村元初,江姓由江苏句容县迁此立村江村(明永乐年间迁海阳江家)。
明洪武二年,宋端由史家疃迁此定居,袭旧名。
清顺治年间更今名。
现659户。
南江村明嘉靖年间,宋姓由南泓迁此定居立村。
现400户。
黄埠崖金初,黄姓由乳山寨迁此地河岸高处定居立村,故名。
明末,左姓由海阳所迁此。
清初,黄、左姓迁走,于、周姓由司马庄、周格庄迁居,袭旧名。
清末,李、唐姓由莱阳县、唐家迁入。
现600户。
金碃岭明末,孙、纪姓居此立村,当时有人采到一天然金块,重一斤七两,故取村名斤七两。
清乾隆年间,于、宋二姓由司马庄、南江村迁入。
以谐音取名金碃岭。
现330户。
东耿家明万历十三年,耿姓由山西省凤陵渡迁风台顶,翌年又迁此定居立村。
因同乳山口镇西耿家同年建村,故称东耿家。
清初,夏、秦姓由夏村、东秦家庄迁入。
清康熙三十五年,宋姓由南江村迁入。
雍正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
宣统三年,鲁姓由腾甲庄迁居村北皮子城,取地名为村名,1952年并入东耿家。
现1023户。
腾甲庄清康熙元年,于七(农民起义军首领)部下滕、贾二将隐居此地,取名滕贾庄。
康熙三十年,于式款由司马庄迁此定居,滕、贾二姓迁走,后取谐音更名腾甲庄。
现562户。
曹城清康熙中期,崔姓由崔家迁此定居立村。
此处有土围子,围内野草丛生,•人称草城,后演作曹城。
清末民初,王、孙姓由夏村、岚子后迁入。
现382户。
官地明成化年间,周姓由河南省迁此定居,相传当年有一官吏路过此地,并题写村名官地。
清时,先后有倪、崔、王、董、唐姓从塔庄、崔家、夏村、下洼、八门邹家迁入。
现550户。
草埠明万历年间,丛姓由文登县迁此定居立村,因当时此地野草丛生,故名。
清末,相继有张、孙、徐、崔等姓迁入。
现260户。
桥东庄清康熙年间,宋、修姓分别由南江村、海阳县东村迁小桥之东立村,故名。
现217户。
张八庄清道光年间,宋姓由南江村迁此立村小东庄。
后姜、张、许姓迁入。
因一张姓人家横霸乡里,人称“张霸庄”,后更此名。
现58户。
赫家庄明末,赫姓由城阴迁此定居立村(后迁走)。
清乾隆年间,王、刘、梁、汪、孙姓先后由西纪村、莱阳县北刘、海阳县叶口、鲁家夼等地迁入,袭旧称。
现122户。
东秦家庄明末,秦姓居此立村,清初迁东耿家。
乾隆年间,宋允元由北江村迁此立村,袭旧称。
清末,高、阎、林、于姓先后由高格庄、东里村、林家庄、东念头迁入。
1980年更今名。
现220户。
西里村清顺治年间,姜姓由峒岭迁夏村之南里许定居立村,故名里村。
乾隆年间,陈、崔姓由陈家、崔家迁入并更今名。
清末,王、丛姓由夏村、炉上迁入。
现335户。
东里村清康熙年间,焉、刘姓由焉家、文登县鸭湾崖迁居里村之东建村。
•现327户。
宅口清康熙四十九年,张琪进由莱西县双山迁居立村,因村前有旧宅,故名。
现235户。
岚子清乾隆年间,史姓由大史家迁此立村,因居地周围多山峦而得名。
嘉庆年间,焉姓由东里村迁入。
现173户。
打磨明万历年间,丁姓由河东迁此定居,以打石磨为业,故名。
崇祯年间,毕、宋、赵姓由文登县、夏村、高格庄迁入,后四姓迁走。
清康熙年间,于姓由文登县大水泊迁此,乾隆年间又有于姓由赤家口迁入,袭旧名。
现286户。
高格庄明初,高姓在此建村,后被剿。
万历年间,赵姓由牟平县清泉寨迁此立村,袭旧称。
现486户。
炉上明崇祯年间,刘姓从文登鸭湾崖迁居立村,因当时村民以炉烤糕点为业,故名。
清初,丛姓由海阳县大丛家迁入。
现387户。
崔家明洪武年间,吕姓从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崔姓由山西省桃花寨迁莱西县店埠,又于嘉靖年间迁此定居。
崔姓人盛,取名崔家。
后有李、杜姓迁入。
另,明初,盖姓由云南迁居崔家村西南,因居住地是兰姓地主种地庄子,故称兰家庄,后盖姓迁走,刘、吕、段、崔等姓迁入,1952年并入崔家。
现500户。
官庄明嘉靖元年,刘姓从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取名刘家宅口。
嘉靖末年,于伟从北司马庄迁入。
万历年间,高金由海阳县徽村迁入。
后宋、徐、邢、张等姓迁入。
因此地是司马庄财主种地庄子,故更名司马官庄,后称官庄。
现960户。
清口涧元初,黄、王姓由乳山寨迁清口山涧定居立村,故名。
后毛、徐姓迁入。
明末清初时四姓先后迁走。
清康熙年间,宋、赵姓由岛子、海阳县索格庄迁此定居,袭旧称。
清末民初,崔、刘、单姓由崔家、官庄、圈港迁入。
现400户。
井子明嘉靖年间,刘姓由文登县鸭湾崖迁此立村,因地势周高中洼,故名。
清顺治年间,马姓由海阳所、冷姓由乳山寨迁入。
康熙年间,姜姓由海阳县谷家疃迁村南建姜家庄,1952年并入井子。
现1050户。
海阳所镇(40村)海阳所元至正十三年,焉姓由河南省开封迁居此地,以居地西沟旁曾设军寨,取名沙沟寨(明洪武十八年迁翁家埠)。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此设海阳守御千户所,至明末,先后有许、张、马、李、刘、徐、于、孙、杨、鞠、常、赵、王、左、傅、贾、吕、陈、鲍、谢等24姓军户落籍,以此地设海阳守御千户所定名海阳所。
后多数姓氏迁居他处。
现有马、许、鞠、左、王等姓,计951户。
所后张家庄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成化年间落籍建村张家庄。
1980年更今名。
现170户。
所后王家庄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小云南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王家庄,后郭、辛等姓迁入。
1980年更今名。
现58户。
所后常家庄明永乐年间,常姓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常家庄。
1980年更今名。
现188户。
贾家庄明永乐年间,贾姓从军海阳所落籍,明末迁此建村。
现204户。
望海庄明末,宋、潘、于姓先后迁此建村宋家庄,后迁走。
清雍正年间,杜姓由杜家岛、王姓由海阳所迁此定居,因东临大海更此名。
现70户。
吕家庄明永乐年间,吕姓从军海阳所,成化年间落籍此地建村。
现146户。
所陈家明永乐年间,陈升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后落籍此地建村陈家。
1980年更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