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合集下载

学校体育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

学校体育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20 世纪 50 年代初,__________ 成为我国体育教育“三基”(即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指导思想形成的基础()。

A:《体育理论》B:《苏联体育教育理论》C:《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D:《中学体育教材》答案:B2.2003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A:“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B:“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C:“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D:“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答案:B3.2018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采用“3 + X”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模式。

就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哪些()?A:体育课程与教学论B:学校体育学C:运动生理学D: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答案:ABD4.“学校体育学”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哪些方式相结合()?A:学生自评与互评B:终结性评价C:教师评价D:过程性评价答案:BD5.1992 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标志着“学校体育学”正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A:对B:错答案:A第一章测试1.明确将“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人”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的是()。

A:《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宪章》B:《幼儿体育素养框架》C:《小学体育素养框架》D:《K-12体育教育国家标准》答案:D2.毛泽东针对旧中国遗留下的学生健康问题,先后两次致信给原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并做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是在()。

A:1950年和1951年B:1952年和1953年C:1949年和1950年D:1951年和1952年答案:A3.2017年美国实施了“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 (Comprehensive School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CSPAP),其主要内容包括()。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1. 前言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

作为人类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人的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学科的拓展,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在于完成“三个转换”:从基础训练向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转换;从模仿学习向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换;从单一学科向全面发展的开放性转换。

以使得本科培养人才能够储备足够的学识与素养,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

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结合;艺术教育与人的培育的结合。

舞蹈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下属专业,是舞蹈艺术通过职业化训练进行呈现和交流的基础专业。

2. 适用专业范围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130204 舞蹈表演专业3.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舞蹈艺术专业性人才。

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类的培养方案应该每 4 年测评和修订一次。

4.培养规格4.1素质要求本专业培养人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和热爱舞蹈艺术的执着精神。

在学习态度上应该勤奋努力,并且具有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学习视野上应该比较开放,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涉猎与艺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

在学习道德上应该维护真善美的艺术品格,拒绝违背诚信的行为。

4.2能力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通过训练掌握舞蹈技能;培养从课堂、书籍、媒体、网络等一切可能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锻炼在演出、观摩、研讨、讲座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对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并转化为自身的学养。

PDCA循环模式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机制方面的路径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为例

PDCA循环模式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机制方面的路径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为例

122021年45期总第589期ENGLISH ON CAMPUSPDCA 循环模式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机制方面的路径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为例文/路博政【摘要】基于PDCA质量监控体系对英语专业师范类教学实践课程进行质量监控,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实践内容及展开形式、教学实践评价方式等不同方面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进行动态化、长期化质量追踪,以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语言技能的运用、英语教学实践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PDCA;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作者简介】路博政(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法、英美文化、中国文化、教学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效开展设置标准,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评价准则。

学习成果导向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设计应注重人才培养目标;后续持续改进是通过评价人才培养环节质量,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促使高校自觉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自觉和自律。

为了使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在教学质量层面落地实行,只有建立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顶层层面设计和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底层层面设计的持续改进,才能保证教学过程规范化、流程化和周期性管理。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长效性的实践教学是我们需完善的重中之重,统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突出学校的区域优势、专业优势,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可以切实提高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及毕业生质量,为学院长期发展及西南地区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PDCA 循环模式含义基于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遵循专业评估背景中的“以学生为导向”“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针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持续改进,可探索建立基于持续改进目标的“标准的建立(P)—细化与落实(D)—检查与反馈(C)—改进与提升(A)”的闭环运行模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221)、经济统计学(02022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22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24T)、商务经济学(020225T)、能源经济学(02022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采取“4+4+某”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某”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

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3篇)

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3篇)

第1篇一、引言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概述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其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

根据《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实践教学的规定更为具体。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指导性专业规范》《专业规范》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提出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专业规范》规定,实践教学应当占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30%,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调查等。

4.《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合格评估的指标体系,其中实践教学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规定,实践教学应当具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5.《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出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对实践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

根据《基本要求》规定,实践教学应当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实践教学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实践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的任务包括:(1)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题:深入探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 概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法规和标准,旨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推动学位教育改革。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2. 综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建立在教育部门、学校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的一套标准体系。

它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规范和促进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些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3. 深度评估3.1 教学目标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规定,是普通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基础。

它要求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

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当关注教学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2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注重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倡导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3.3 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师资队伍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教师数量、学位等级要求、职称要求、教学能力要求等方面。

学校应当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构成,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导读: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普通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1.前言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

作为人类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人的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学科的拓展,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在于完成“三个转换”:从基础训练向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转换;从模仿学习向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换;从单一学科向全面发展的开放性转换。

以使得本科培养人才能够储备足够的学识与素养,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

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结合;艺术教育与人的培育的结合。

舞蹈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下属专业,是舞蹈艺术通过职业化训练进行呈现和交流的基础专业。

2.适用专业范围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130204 舞蹈表演专业3.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舞蹈艺术专业性人才。

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类的培养方案应该每4年测评和修订一次。

金融类本科专业评估的困难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金融类本科专业评估的困难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金融类本科专业评估的困难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发表时间:2020-11-26T15:34:46.2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作者:甘雨甘海源[导读] 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新金融业态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金融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挑战。

甘雨甘海源广西财经学院【摘要】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新金融业态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金融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挑战。

而专业评估是高校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专业质量的重要抓手。

分析金融类专业评估的具体困难与对策有助于高校树立专业的规范意识,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布局。

【关键词】金融;专业评估;人才培养;对策引言目前,我国金融从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但相比金融业人才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优化金融类高校专业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人才的专业素质直接由专业建设水平决定及体现。

开展本科专业评估是对金融类院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定,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测量标准。

金融类本科院校可以此为契机,对照国家标准认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评估为抓手,狠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金融类本科院校开展专业评估的意义专业作为培育人才的载体,是各大高校重点建设的方向之一。

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2018年,由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同样对本科专业教学提出了基本质量要求。

《国标》范围囊括587个本科专业(92个专业类),全国高校共5.6万多个专业点涉及其中,并提出了以“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教育标准建设基础工程。

《国标》涵盖的专业类之间虽各不相同,内容形式基本适用于各个专业,在建设本科专业、对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等方面具有指标性意义。

同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及相关部门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开展本科专业评估。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1. 概述药学是以现代化学、生命科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药物的一门学科。

药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和发现新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研制新型制剂和技术;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合理使用药物;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等。

药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包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药事管理学)等主干学科。

药学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

一方面,药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药品与人民生命健康休戚相关,随着药品使用规模的增长、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对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疾病治疗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日渐严重,药学服务愈来愈受到重视。

体现在药学教育领域,逐步实现以“药品为本”向以“患者为本”的重心转移。

在我国,受国家药品战略安全、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用药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药学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人才,尤其是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

2. 适用专业范围2.1 专业类代码1007 药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药学(100701)、药物制剂(100702)、临床药学(100703TK)、药事管理(100704T)、药物分析(100705T)、药物化学(100706T)、海洋药学(100707T)等专业。

3. 培养目标3.1 专业类培养目标药学类专业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数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数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新建专业除固定资产投资外,还应保证一 定数额的专业开办经费 。
7 质量保障体系
各专业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 、 质量监控体 制 机制建设的基础上 . 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 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
7. 1 教学 过程质 量监 控 机制 要求
有教授每学年给本科生上课的保障机制;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有完善的评教制度; 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能够开展专业评估 ; 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 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扭IJ 评;有完善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 制 。
已开办数学类专业的学校应根据当地科技及经济 、 杜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 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 的吻合度进行定期评估 , 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
4 培养规格
4.1 学制
4 年。
4.2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数学类专业总学分为 130-170 学分 a
(2) 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儿何 、 概率统计 、 常微分方程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各高校须从下歹IJ 3 组课程的至少 2 组中选取至 少 6 门课程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 A 组:抽象代数 、 微分几何 、 拓扑学 、 初等数论 。 B 组:偏微分方程、复变函数、实变函数 、 泛函分析 、 数学建棋 。 C 组 t 数理统计 、 随机过程 、 离散数学 、 数值分析、运筹学 、 控制论基础 。 师范类院校还需规定数学教育为主干课程 。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各高校须从以下 2 组课程中至少选取 6 1' J 作为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本标准针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设立核心要素〔特征值〕,制定根本要求〔质量标准〕。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过程首先是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标准,设计培养方案;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通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施培养方案,到达培养目标;通过质量监控,使上述质量活动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质量分析,从而到达持续地质量改良的目的。

本标准包括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4个方面;每个方面各包括3个要素,总计12个要素,对每1个要素,都规定了根本要求。

1.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规划,这种规划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

1.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预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配置课程资源的根本依据。

不同类型的学校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

根本要求:学校应确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效劳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表达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1.2培养标准培养标准是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各个方面〔例如,学生应到达的思想品德标准、能力标准、学习标准〕、各个教学环节〔例如,教师课程教学的标准等〕的根本要求。

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根本要求:学校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应能够指导教学过程的工作,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是保证教学质量,到达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学制或学分、毕业条件、授予学位等。

根本要求:培养方案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能够很好地表达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开展;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审制度;应保证得到有效执行。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作者:来源:《山西教育·招考》2018年第07期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适用专业范围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二、培养目标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12月1. 概述本科化学类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化学类(0703)所包含各专业的总称,由高等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本科化学类人才培养的需要而提出,并经过教育部审核批准而设置。

本科化学类专业依托化学学科开展人才培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过程的基础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也是自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保护世界提供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化学通过化肥、化纤、医药、农药、材料的研制和生产、能源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撑地位。

化学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化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物质的合成与反应、分离与提纯、分析与鉴定、性质与功能、结构与形态、剪裁与组装等。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传统和经验性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化学工作者更加注重通过模拟、设计和控制合成,实现对物质功能的优化和调控,并将化学研究从原子、分子层次,逐步推进到分子聚集体层次。

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各主干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系列前沿交叉学科和领域。

这种交叉与融合的趋势淡化了化学各传统主干学科间的界限,促使化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站在一级学科层面上形成系统、连贯的学科思维。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学科。

化学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同时在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药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推动作用;化学与上述学科相互交叉,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化学是这些交叉学科的基础,而这些交叉学科又为化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注入了活力。

化学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还需掌握必要的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内容,能够在化学、化学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药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开展工作,具有学科视野开阔、行业适应面宽、工作能力强等突出特点。

《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

《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

第38卷㊀第6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8㊀No.62019年11月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Nov.2019文章编号:1006-2920(2019)06-0029-04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9.06.006«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刘国强㊀李小峰㊀㊀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法学类专业提出了 兜住底线㊁保障合格㊁追求卓越 的要求ꎮ作为法学教育主力军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当认真领会基本精神ꎬ积极贯彻和落实这一标准ꎬ切实提高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ꎮ基于此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当清晰认识自身在国家法治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ꎬ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㊁实训基地建设ꎬ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ꎬ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ꎮ关键词:标准ꎻ法学ꎻ规章制度ꎻ人才培养方案㊀㊀作者简介:刘国强ꎬ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教授ꎻ李小峰ꎬ南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ꎮ㊀㊀基金项目:南阳师范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路径研究 (2019-JXYJZD-10)ꎮ㊀㊀2018年1月30日ꎬ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ꎬ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布的第一个教学质量国家标准ꎮ它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为依据ꎬ涵盖了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㊁587个本科专业ꎮ其中ꎬ«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法学类专业标准»)从适用专业范围㊁培养目标㊁培养规格㊁课程体系㊁教学规范㊁教师队伍㊁教学条件㊁教学效果㊁质量保障体系等9个方面对法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ꎬ是规范我国法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ꎮ一㊁«法学类专业标准»的主要内容整体上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对法学㊁知识产权㊁监狱学3个专业的建设提出了基本的要求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出了 追求卓越 的前瞻性要求ꎬ并为各专业人才的特色化培养留有足够的拓展空间ꎮ[1]其主要内容如下ꎮ(一)«法学类专业标准»要求高校必须完成的 规定动作«法学类专业标准»在 概述 部分明确指出 本标准是全国本科法学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 ꎬ并强调各校制定的相应标准 不得低于本标准相关要求 ꎮ这就是普通高校所有法学类本科专业必须完成的 规定动作 ꎮ1.关于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法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课程名称都有专门的规定ꎮ比如ꎬ法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采取 10+X 的模式ꎮ其中ꎬ 10 是指所有法学本科专业都必须开设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ꎬ具体包括法理学㊁宪法学㊁中国法律史㊁刑法㊁民法㊁刑事诉讼法㊁民事诉讼法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㊁国际法和法律职业伦理ꎮ X 是指允许高校根据各自办学特色的需要ꎬ从经济法㊁知识产权法㊁商法㊁国际私法㊁国际经济法㊁环境资源法㊁劳动与社会保障法㊁证据法和财税法等9门专业课程中进行选择的专业必修课程ꎬ但原则上不少于5门ꎮ也就是说ꎬ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总数不少于15门ꎮ30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2.关于实践教学的刚性规范«法学类专业标准»除了强调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设置实践教学环节㊁强化案例教学ꎬ还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㊁实训和专业实习ꎬ社会实践㊁毕业论文ꎬ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定量指标ꎮ比如ꎬ法学类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ꎬ其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ꎬ也就是不少于24个学分ꎮ3.对于教师规模㊁结构和师生比的要求«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新设法学类专业专任教师人数应当达到本专业核心课程总数的1.5倍以上ꎮ按照法学专业核心课程门数不少于15门的要求ꎬ新设法学专业ꎬ专任教师规模应当达到23人以上ꎮ至于已经开设的法学专业ꎬ其专任教师规模当然不能小于这个规模ꎮ同时ꎬ«法学类专业标准»还对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㊁职称结构㊁年龄结构㊁专业背景等提出了要求ꎮ其中ꎬ对于学历结构的要求是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㊁博士学位的比例应当高于90% ꎻ对于职称结构的要求是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ꎮ各专业师生比不得低于1ʒ17ꎮ(二)«法学类专业标准»赋予高校突破同质化困境的 自选动作为了切实解决以往办学中出现的 千校一面 ꎬ即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在对法学类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以上刚性要求的同时ꎬ也积极鼓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ꎬ努力办出特色ꎬ并为此留下了充裕的 自选动作 空间ꎮ例如ꎬ鼓励各高校积极探索弹性学制ꎮ«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 法学类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 ꎬ但鼓励各高校在四年制模式的基础上ꎬ实行弹性学制ꎬ只是强调修业年限不得低于三年ꎮ再如ꎬ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ꎮ首先ꎬ关于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程)设置的规定更加优化ꎮ1998年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为进一步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ꎬ研究确定了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ꎮ[2]前言2007年ꎬ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在原来14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ꎬ再新增2门核心课程(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㊁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ꎮ 10+X 的分类设置模式无疑赋予各高校法学专业在核心课程设置上更多的自主权ꎮ其次ꎬ关于专业选修课程及其与必修课程衔接的规定富有弹性ꎮ«法学类专业标准»规定:各专业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ꎮ鼓励开发跨学科㊁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与创新创业类课程ꎮ在专业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和处理上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只是给出了原则性的指引: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ꎬ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ꎮ再次ꎬ自主确定所有专业课程的学分㊁学时及考核方式ꎮ在专业课程的学分㊁学时和考核方式方面ꎬ各专业可根据自身培养目标与特色ꎬ确定专业必修课程学分ꎮ(三)«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办学追求卓越的引领导向鼓励各高校高标准办学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在 概述 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 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ꎬ深化法学专业类教学改革ꎬ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 设置本标准 ꎮ同时ꎬ还明确规定 鼓励各高校高于本标准办学 ꎮ也即ꎬ法学类本科专业的前述刚性要求仅是底线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法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明确:要坚持立德树人㊁德法兼修 培养德才兼备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㊁合理的知识结构 的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ꎮ这个目标本身就蕴含着追求卓越的基本精神ꎮ另外ꎬ法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ꎮ二㊁«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治人才培养的重大指导意义(一)«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性质和效力«法学类专业标准»是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组织下ꎬ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㊀第6期刘国强ꎬ等:«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精神解读31会研究制定ꎬ并且由教育部部务会议通过㊁由教育部对外发布的ꎮ因此ꎬ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指导性标准ꎬ而是具有部门规章性质的文件ꎬ是必须予以认真遵守和严格落实的ꎮ对此ꎬ早在«法学类专业标准»发布之前的2017年12月20日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就发出了«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ꎬ强调 各地各高校应加强专业建设ꎬ及时补足发展短板 ꎬ高等教育司将依据这个国家标准 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条件进行核查ꎬ适时公布部分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名单 ꎮ[3]在2018年1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ꎬ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谈到下一步工作打算时ꎬ再次强调要 让教指委用起来 让高校动起来 把«国标»与 三个一流 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ꎮ教育部 将根据«国标»ꎬ做好 兜住底线㊁保障合格㊁追求卓越 的三级专业认证工作ꎮ 对各高校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ꎬ适时公布 成绩单 ꎮ[4]在这样的背景下ꎬ那些达不到«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法学专业点ꎬ要么想办法达到«法学类专业标准»ꎬ要么面临着被所在学校在专业结构调整时调整掉的危险ꎮ[5] (二)«法学类专业标准»着重规范的对象范围毫无疑问ꎬ«法学类专业标准»对于所有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置的法学类本科专业都是适用的ꎮ但与此同时ꎬ它着重指向的对象又是非常明晰的ꎬ即主要用于规范1998年之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设的法学本科专业ꎬ尤其是2000年以来新升本科高校设置的法学本科专业ꎮ为什么要这样强调?这需要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说起ꎮ1978年到1983年是我国法学高等教育的全面恢复阶段ꎬ到1983年全国有90多所院校开设有法学专业ꎬ由此奠定了新时期我国法学教育的基础ꎮ就目前来看ꎬ这些法学院校仍然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核心和重镇ꎮ1983年到1988年是逐步发展阶段ꎬ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达到了250多所ꎬ其中ꎬ综合性院校设立法学院的比较多ꎮ1988年到1997年是相对规范化发展阶段ꎬ整体发展态势比较稳定ꎮ1998年到2002年是规模化发展阶段ꎬ法学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出现了大规模增长ꎮ在 依法治国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新的治国方略的鼓舞下ꎬ加上高校扩招㊁专科升本以及法学专业本身设置成本低等优势ꎬ师范类㊁财经类㊁工业类㊁工程类㊁农林医类院校纷纷开设法学专业ꎮ2003年到2011年是规模化进一步发展阶段ꎮ到2011年ꎬ全国法学院校达580多所ꎬ最高峰是639所ꎮ[6]尽管法学专业被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进行规模控制ꎬ但由于本身专业点多ꎬ办学水平参差不齐ꎬ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差异很大ꎮ尤其是1998年以后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新设的法学本科专业ꎬ由于学校本身大多层次较低ꎬ办学条件较差ꎬ这些学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不高ꎮ在这种情况下ꎬ«法学类专业标准» 兜底线㊁保合格 的具体精神指向就不言而喻了ꎮ三㊁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在实施«法学类专业标准»过程中应该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一)清晰认识自身在国家法治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1998年之后开设法学本科专业的地方普通高校虽然在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无法和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ꎬ但其数量众多ꎬ占到了全国法学本科院校总量的半数以上ꎬ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主力军ꎮ这些院校承担着为全国基层法律实务部门输送法治人才的重要任务ꎬ也决定着全国法学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ꎮ可以说ꎬ如果没有这些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ꎬ就没有全国法学本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ꎮ因此ꎬ这些院校在保证«法学类专业标准»的有效贯彻落实方面ꎬ任务艰巨ꎬ责任重大ꎮ(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首先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ꎮ«法学类专业标准»对法学本科专业专任教师规模㊁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㊁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做了明确规定ꎮ只有在先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ꎬ才谈得上优化师资的问题ꎮ其次ꎬ加强实训基地等平台建设ꎮ除了正常的教室㊁宿舍㊁体育场馆㊁图书资料等必备条件外ꎬ还要做好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ꎬ力争做到与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法治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ꎮ(三)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硬件相比ꎬ规章制度同等重要ꎮ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及其有效的贯彻落实不仅能够保障硬件条32㊀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件在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ꎬ更是人才培养的精神和灵魂ꎮ健全的制度及其常态化运行在教风㊁学风㊁考风以及整个大学精神的培育等方面所产生的效应ꎬ远比临时布置㊁督促和安排要强得太多ꎮ具体而言ꎬ按照«法学类专业标准»的要求ꎬ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法学专业建设中需要着重完善以下两方面的规章制度ꎬ并保证其既 上墙 又 落地 :一是教学规范ꎬ包括教学过程规范和教学行为规范ꎮ前者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大纲与教案的编写㊁教学方法运用㊁教材选用㊁课程辅导㊁课程考核等内容ꎻ后者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纪律㊁教学态度㊁精神风貌等要求ꎮ二是质量保障规范ꎮ必须建立健全涵盖培养目标㊁培养规格㊁课程体系㊁教学规范㊁专业教师队伍㊁教学条件㊁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质量保障规范ꎬ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调控改进机制ꎬ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ꎬ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有效监控ꎮ(四)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法学类专业标准»的必然要求ꎮ首先ꎬ要明确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ꎬ学者们对于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有诸多歧见ꎬ诸如素质教育㊁通识教育㊁专业教育㊁职业教育等ꎮ«法学类专业标准»明确规定 法学类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 ꎮ各高校应该把认识统一到«法学类专业标准»的这一规定上来ꎬ并以此作为考量整个法学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出发点ꎮ其次ꎬ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ꎮ«法学类专业标准»以专门的段落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原则要求ꎬ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ꎬ对该原则进行细化并凸显自身 复合型㊁应用型㊁创新型 人才的培养特色ꎮ再次ꎬ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ꎮ既不能走以往重理论㊁轻实践的老路ꎬ也不能一哄而上对实践教学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ꎬ致使实践教学变成空架子ꎬ贻害正常的理论课教学ꎮ参考文献:[1]㊀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EB/OL].[2019-08-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130/sfcl/201801/t20180130_325921.html. [2]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1998. [3]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教高司 2017 62号[EB/OL].[2019-08-20].http://www.haedu.gov.cn/userfiles/files/201805/20180529140006738.pdf. [4]㊀教育部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EB/OL].[2019-08-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0/content_5262462.htm#1.[5]㊀ 教学质量不合格的专业将被调整 :专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EB/OL].[2019-08-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355.htm.[6]㊀徐显明ꎬ黄进ꎬ潘剑锋ꎬ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J].中国法律评论ꎬ2018(3):2-27.(责任编辑㊀孟俊红)。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10月20日目录前言 (4)1 适用专业范围 (7)1.1 专业类代码 (7)1.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7)2学制与学位 (7)2.1 学制 (7)2.2 授予学位 (7)3中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7)3.1培养目标 (7)3.2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9)3.3知识目标 (10)3.4能力目标 (12)4办学标准 (14)4.1宗旨和目标 (14)4.2教育计划 (16)4.3学生成绩评价 (23)4.4师资队伍 (24)4.5教育资源 (27)4.6教育评价 (31)4.7学生发展 (33)4.8科学研究 (35)4.9管理和行政 (36)4.10改革与持续发展 (38)前言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基本理论、资源利用、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应用方式、质量控制、新药研发与生产、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营销与管理等相关方面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临床防治疾病经验所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的学科;中药学与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学科体系。

建国以来,中药高等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药学类专业也从当初的一个专业逐步分化成为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中药制药专业,这些专业与蒙药学和藏药学一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人才。

加强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实现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培养
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

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

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

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不重复统计。

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左右,且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

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提供备选课程供学生选择。

鼓励将内容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但学生不能只在一个模块中选课,应在多个模块中选够选修课程。

财政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财政学类(0202)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财政学(020201K)、税收学(020202)
教育部认定的其他专业
二、培养目标
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本专业类毕业生适合在财政、税务、公共投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管理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从事相关工作,以及在市场上自主创业。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选定人才培养类型。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体育等必修课程,以及根据学校特色和条件设置的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
学类选修课程。

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应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相关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学分应占总学分的40%左右。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相关课程。

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等课程。

(2)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
不同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条件设定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所设课程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财政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包括中国税制(税收学)、政府预算、财政管理等。

税收学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包括税收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税务管理等。

各专业核心课程应不少于5门。

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

各专业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双语或全英文课程、财税史学类课程。

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历认证制度。

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

积极吸取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適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金融学(0203)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金融学(020301K)、金融工程(020302)、保险学(020303)、投资学(020304)
(2)特设专业:金融数学(020305T)、信用管理(020306T)、经济与金融(020307T)
二、培养目标
金融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为:热爱祖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作精神;具备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一般要求,或者具备在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格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