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思考题

合集下载

糖精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

糖精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

糖精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糖精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糖精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化学反应式,掌握糖精的制备技术,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糖精的制备原理是将安息香酸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2-羟基-5-硝基苯甲酸钠,再与氨反应生成糖精钠,经酸化后得到糖精。

三、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安息香酸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至溶解。

2.将亚硝酸钠加入安息香酸溶液中,搅拌均匀。

3.将溶液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20分钟,搅拌均匀。

4.将2-羟基-5-硝基苯甲酸钠加入氨水中,搅拌均匀。

5.将生成的糖精钠加入酸中,搅拌均匀。

6.将沉淀洗净,过滤,干燥,得到糖精。

四、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制备了糖精。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反应原理和实验步骤,成功地制备出了糖精,并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

五、实验分析糖精是一种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领域。

糖精的制备方法也是比较成熟的,但是糖精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

因此,在使用糖精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对于食品、饮料等领域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标准。

六、思考题1.糖精是一种有机合成物,使用范围广泛。

你认为,糖精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地方是哪里2.糖精的制备方法和反应原理比较成熟,但是糖精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

你认为,糖精的使用存在哪些风险和问题你有哪些建议来避免这些问题3.糖精的制备方法和反应原理与其他有机合成物的制备方法和反应原理有什么区别它们的应用领域和价值有何不同答:1.糖精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地方是食品和饮料领域,因为糖精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糖的甜味剂,可以减少糖分摄入量,适合于糖尿病患者和想要控制体重的人群。

2.糖精的使用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包括:长期食用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糖精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使用过多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等等。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适量使用糖精,不要过度依赖甜味剂,保持均衡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土壤学实验 土壤样品的制备(含原理、目的、思考题)

土壤学实验 土壤样品的制备(含原理、目的、思考题)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一、实验目的了解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意义;掌握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过程与方法;土壤分析样品的保存。

二、实验原理1.制备土壤分析样品的意义从野外采回的土壤样品,除了风干过程中容易发生化学变化的成分(如低价铁、铵态氮、硝态氮等)需要采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外,一般情况下都需经过一个制备过程,即:风干、去杂、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保存和登记等,以备分析测试之用。

因为每一个分析项目都要求一定的粒级标准,否则,分析结果就难以相互比较,检验与应用。

所以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土壤样品制备的目的(1) 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动植物残体、昆虫、石砾)和新生体(铁锰结核、石灰结核等);(2) 减少称样误差,样品磨细到适当细度,分析时称取少量样品使其具有较高的代表性;(3) 样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4) 样品便于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变质。

三、实验仪器塑料布、木制擀土棍、天平、镊子、表面皿、1mm孔径土筛、广口瓶、标签纸。

四、实验步骤1.风干从田间采回的土样,除特殊要求鲜样外,一般要及时风干。

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无特殊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无灰尘污染的室内,把样品弄碎后平铺在干净的塑料布上,摊成薄薄的一层,并且经常翻动,加速干燥。

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或烘烤。

在土样稍干后,要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结成硬块后难以磨细。

2.去杂取约200-300g左右的风干土壤,先用天平称出总重量,然后将土样倒在塑料纸上,用镊子尽可能拣出土壤样品中的石砾、植物根系、动物残体、和新生体(铁锰结核、石灰结核等)等杂质,分别放入表面皿或其他容器中,并分别称重,记算所占的百分数。

3.磨细和过筛将去除杂质的土壤样品用木制擀土棍反复碾碎,不断研磨。

将碾碎土样放入1mm 的筛中,筛出细土,留在筛上的土块再倒在塑料纸上重新碾磨。

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全部通过为止。

传感器实验大全(附思考题答案+实验过程+结果)

传感器实验大全(附思考题答案+实验过程+结果)

传感实验总结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这门课虽只历时八周,但这却是第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同步的专业课。

实验室去了两次,也做了很久,然自己想法甚多,多么渴望能多做些实验让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活起来。

这次试验主要做了四个实验:差动变压器的位移特性、电容式传感器的位移特性、电涡流传感器的位移特性、光纤传感器的位移特性。

下面分别说明:一.差动变压器的性能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差动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2. 基本原理:差动变压器由一只初级线圈和二只次线圈及一个铁芯组成,根据内外层排列不同,有二段和三段式,本实验是三段式结构。

当传感器随着被测体移动时,由于初级线圈(做为差动变压器激励用,相当于变压器原边)和次级线圈(由两个结构尺寸和参数相同的线圈反相串接而成,相当于变压器副边)之间的互感发生变化促使次级线圈感应电势产生变化,一只次级感应电势增加,另一只感应电势则减少,将两只次级反向串接(同名端连接),就引出差动输出。

其输出电势反映出被测体的移动量。

3. 需用器件与单元: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测微头、双踪示波器、差动变压器、音频信号源、直流电源(音频振荡器)、电压表。

4.实验步骤:1)根据图1-1,将差动变压器装在差动变压器实验模板上。

图1-1 差动变压器电容传感器安装示意图2)在模块上按图1-2接线,音频振荡器信号必须从主控箱中的Lv端子输出,调节音频振荡器的频率,输出频率为4-5KHz(可用主控箱的频率表输入Fin来监测)。

调节输出幅度为峰-峰值Vp-p=2V(可用示波器监测:X轴为0.2ms/div)。

图中1、2、3、4、5、6为连接线插座的编号。

接线时,航空插头上的号码与之对应。

当然不看插孔号码,也可以判别初次级线圈及次级同名端。

判别初次线图及次级线圈同中端方法如下:设任一线圈为初级线圈,并设另外两个线圈的任一端为同名端,按图1—2接线。

当铁芯左、右移动时,观察示波器中显示的初级线圈波形,次级线圈波形,当次级波形输出幅度值变化很大,基本上能过零点,而且相应与初级线圈波形(Lv音频信号Vp-p=2v波形)比较能同相或反相变化,说明已连接的初、次级线圈及同名端是正确的,否则继续改变连接再判别直到正确为止。

超滤纳滤反渗透实验思考题

超滤纳滤反渗透实验思考题

超滤纳滤反渗透实验思考题一、实验介绍1. 实验目的2. 实验原理3. 实验步骤及所需材料二、超滤实验思考题1. 什么是超滤?2. 超滤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是什么?3. 超滤实验中如何判断膜污染情况?4. 如何清洗和保养超滤膜?三、纳滤实验思考题1. 什么是纳滤?2. 纳滤与超滤的区别是什么?3. 纳滤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是什么?4. 纳滤实验中如何判断膜污染情况?5. 如何清洗和保养纳滤膜?四、反渗透实验思考题1. 什么是反渗透?2. 反渗透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是什么?3. 反渗透实验中如何判断膜污染情况?4. 如何清洗和保养反渗透膜?五、结论及展望1. 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总结2. 未来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一、实验介绍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学习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和创新意识。

2、实验原理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是利用膜分离技术对水进行处理的方法。

超滤是通过超过压力差将水中大分子物质与杂质过滤出去,而纳滤则是利用孔径更小的膜过滤掉溶液中的胶体颗粒和高分子物质;反渗透则是利用半透膜将溶液中的水分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方向传递,以达到去除溶液中杂质和盐分的目的。

3、实验步骤及所需材料超滤实验:所需材料:超滤膜、水样、注射器、试管等。

步骤:1. 将待处理水样加入注射器内;2. 将注射器连接至装有超滤膜的装置;3. 施加一定压力使水样通过超滤膜;4. 收集经过膜后产生的水样。

纳滤实验:所需材料:纳滤膜、水样、注射器、试管等。

步骤:1. 将待处理水样加入注射器内;2. 将注射器连接至装有纳滤膜的装置;3. 施加一定压力使水样通过纳滤膜;4. 收集经过膜后产生的水样。

反渗透实验:所需材料:反渗透膜、水样、注射器、试管等。

步骤:1. 将待处理水样加入注射器内;2. 将注射器连接至装有反渗透膜的装置;3. 施加一定压力使水样通过反渗透膜;4. 收集经过膜后产生的水样。

【大学物理实验(含 数据+思考题)】PN结正向电压温度特性研究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含 数据+思考题)】PN结正向电压温度特性研究实验报告

PN 结正向电压温度特性研究一、实验目的(1)了解PN 结正向电压随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2)在恒流供电条件下,测绘PN 结正向电压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图线,并由此确定PN 结的测温灵敏度和被测PN 结材料的禁带宽度。

二、实验仪器PN 结正向特性综合实验仪、DH-SJ5温度传感器实验装置。

三、实验原理1、测量PN 结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由半导体理论可知,PN 结的正向电流I F 与正向电压V F 满足以下关系:I F =I n (ⅇqV FkT−1)(1)式(1)中I n 是反向饱和电流,T 是热力学温度,q 是电子的电量。

由于在常温(例如300K )时,kT/q 约为0.026V ,而PN 结正向电压约为十分之几伏,所以ⅇ^((qV_F)/kT)≫1,故式(1)中括号内的−1项完全可以忽略,于是有: I F =I n ⅇqV F kT(2)其中,I n 是与PN 结材料禁带宽度及温度等有关的系数,满足以下关系:I n =CTγⅇqV g0kT(3)式(3)中C 为与PN 结的结面积、掺杂浓度等有关的常数,k 为玻尔兹曼常数,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也是常数,V g0为热力学温度0K 时PN 结材料的导带底与价带顶的电势差,对于给定的PN 结,V g0是一个定值。

将式(3)代入式(2),两边取对数,整理后可得:V F =V g0−(k q ln C I F )T −kTqln T γ=V 1+V nr (4)其中V 1=V g0−(k q ln CI F)T (5) V n r =−kTqln T γ (6)根据式(4),对于给定的PN 结材料,令PN 结的正向电流I F 恒定不变,则正向电压V F 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由于在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V n r 远小于V 1,故对于给定的PN 结材料,在允许的温度变化范围内,在恒流供电条件下,PN 结的正向电压V F 几乎随温度升高而线性下降,即 V F =V g0−(k q ln CI F)T(7)为了便于实际使用对式(7)进行温标转换,确定正向电压增量∆V [与温度为0℃时的正向电压比较]与用摄氏温度表示的温度之间的关系。

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思考题

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思考题

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思考题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注意事项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六、思考题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碳酸钠的制备方法,了解碳酸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碳酸钠(Na2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玻璃制造、纺织工业、造纸工业等领域。

碳酸钠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其中最常用的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备法。

NaOH + CO2 → Na2CO3 + H2O在这个反应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

这个反应需要在温度较高(约70℃)和压力较高(约3.5MPa)下进行,因此需要使用高压釜来进行反应。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高压釜清洗干净,并加入适量水。

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粉末加入高压釜中,并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

2. 加入二氧化碳:将高压釜密封,加热至70℃,然后向高压釜中通入二氧化碳。

在反应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压釜的温度和压力稳定。

3. 过滤固体:反应结束后,将高压釜冷却至室温,并打开放气阀。

然后将反应液过滤,并用水洗涤固体。

4. 干燥固体:将过滤后的固体放到干燥器中进行干燥。

5. 稳定性测试:将制备好的碳酸钠样品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并观察其是否会吸收水分并变成碱性物质。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需要戴手套和护目镜,以避免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

2. 在操作前需要检查高压釜是否完好无损。

3. 加入二氧化碳时需要保持高压釜内部温度和压力稳定。

4. 反应结束后要及时冷却高压釜,并打开放气阀。

5. 过滤固体时要小心操作,以避免固体的损失。

6. 干燥固体时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避免过度干燥导致样品质量下降。

7. 稳定性测试时需要注意观察样品的变化,并及时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制备了碳酸钠样品。

经过稳定性测试,我们发现制备好的碳酸钠样品具有一定的吸湿性,但并未完全变成碱性物质。

这表明我们制备的碳酸钠样品质量较好,并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喷管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

喷管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

喷管实验实验报告思考题当涉及到喷管实验的实验报告思考题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问题和讨论点:1. 喷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喷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喷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流体在喷管内的流动行为,特别是研究流体通过喷嘴后的加速和扩散过程。

喷管实验的原理基于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通过控制流体的入口条件和测量出口条件,可以分析流体的速度、压力和密度等参数。

2. 实验中使用的喷管的几何形状对流动行为有何影响?- 喷管的几何形状会影响流体的加速和扩散过程。

例如,喷嘴的形状和尺寸会影响流体的速度增长率,喷管的长度和直径比会影响流体的扩散角度。

通过实验可以研究不同几何形状对流动行为的影响。

3. 实验中的流体参数如何影响喷管流动?- 流体的参数,如密度、粘度和温度等,会影响喷管流动的性质。

高密度和高粘度的流体会导致较慢的速度增长和较小的扩散角度,而高温度的流体则会导致较快的速度增长和较大的扩散角度。

实验中可以改变流体的参数,观察其对喷管流动的影响。

4. 实验中如何测量和记录流体的速度、压力和密度等参数?- 在喷管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压力传感器、流速计和密度计等。

通过在喷管的入口和出口位置安装相应的传感器,可以测量流体的压力和速度,并结合流体的质量和体积信息,计算出流体的密度。

5. 实验结果如何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果可以通过绘制流速分布曲线、压力分布曲线和密度分布曲线等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曲线的形状和变化趋势进行解释,可以得出关于流体流动行为的结论。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比较,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思考题,希望对你的实验报告有所帮助。

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丙酮碘化反应思考题答案

丙酮碘化反应思考题答案

丙酮碘化反应思考题答案【篇一:丙酮碘化反应】3-29t=286.15k p=85.02kpa一、实验目的1.根据实验原理由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仪器、药品、实验步骤等 2.测定反应常数k、反应级数n、活化能ea 3.通过实验加深对复杂反应的理解二、实验原理丙酮碘化反应是一个复杂反应,其反应式为:实验测定表明,反应速率在酸性溶液中随氢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反应式中包含产物,故本反应是自催化反应,其动力学方程式为:22式中c为各物质浓度(mol/l),k为反应速率常数或反应比速,指数为反应级数n。

丙酮碘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可分为两步:第一步为丙酮烯醇化反应,其速率常数较小,第二部是烯醇碘化反应,它是一个快速的且能进行到底的反应。

用稳态近似法处理,可以推导证明,当k2ch+k3ci时,反应机理与实验证明的反应级数相符。

2丙酮碘化反应对碘的反应级数是零级,级碘的浓度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原来的速率方程可写成22++似视为常数,积分上式的:2ci以对t作图应为直线。

与直线的斜率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及反应级数n。

2在某一指定的温度下,进行两次实验,固定氢离子的浓度不变,改变丙酮的浓度,使其为ca=mca,根据212若测得两次反应的反应速率,即求得反应级数p。

用同样的方法,改变氢离子的浓度,固定丙酮的浓度不变,也可以得到对氢离子的反应级数r。

若已经证明:p=r=1,q=0,反应速率方程可写为:-dci/dt=kcach+在大量外加酸存在下及反应进程不大的条件2下,反应过程的氢离子可视为不变,因此,反应表现为准一级反应或假一级反应:-dci/dt=kca式中k=k ch+,2k为与氢离子浓度有关的准反应比速。

设丙酮及碘的初始浓度为ca0、ci0.侧有:ca= ci0-(ci0- ci)由数学推导最终可得:2222ci= - ca0 kt+ ca0c+ ci022若在不同的时刻t,测得一系列ci,将其对t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 ca0 k,即可求得k的值。

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思考题

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思考题

实验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实验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一、实验目的1、掌握对乙酰氨基酚合成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热水重结晶提纯对乙酰氨基酚的操作方法;3、学习有机药物熔点的测定方法二、原理对氨基酚与醋酐直接发生酰化反应合成对乙酰氨基酚三、主要仪器与试剂仪器:磁力搅拌器、回流装置、真空冷冻干燥仪、熔点测定装置;试剂:对氨基酚、醋酐、活性炭、亚硫酸氢钠四、试验步骤150ml烧杯中加入15-20ml水,准确称量8g对氨基酚悬浮于其中,加入7ml 醋酐,再磁力搅拌器上控制温度60-70℃,减半15-20min,冷却,过滤,蒸馏水洗涤沉淀,将沉淀溶解于30ml热水,若溶液有色,加入0.2%的活性炭,煮沸10min后,趁热抽滤,滤液中加入2-3滴亚硫酸氢钠饱和溶液,放冷,析出结晶,抽滤,干燥后称重名计算产率,将产品研细后测定熔点(对氨基酚为184℃;对乙酰氨基酚为168℃)五、思考题1、亚硫酸氢钠的作用是什么?2、影响熔点测定的因素有哪些?篇二: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及质量检查对乙酰氨基酚分散片的制备及质量检查【摘要】目的:考察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分散片的最佳处方及工艺并进行药物质量检查。

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对乙酰氨基酚最佳崩解剂,然后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涉及黏合剂用量,崩解剂用量和加入方法的最佳制备工艺。

结果:最优崩解剂为交联羧甲纤维素钠(CCNa),用量7%,采用内外加法;黏合剂为PVP,用量2%;硬度控制在2kg左右。

结论:用本法制备对乙酰氨基酚分散片可操作性强,但多数质量检查不符合要求。

【关键词】对乙酰氨基酚;分散片;正交试验【前言】分散片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分散片可以迅速释放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另外它具有易生产、便携等特点。

一般需要对分散片进行崩解时限,混悬性或分散均匀度和溶出度的检查。

国内外广泛用于分散片中的崩解剂主要有羧甲基淀粉钠(CMS-Na)、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交联羧甲纤维素钠(CCNa)、低取代羧丙纤维素(L-HPC)等。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

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思考题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是一道常见的实验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助于思考和准备的练习题:1. 什么是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它的目的是什么?答: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是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药物或营养物质在小肠中的吸收和转运。

该实验需要将大鼠的离体小肠暴露在药物或营养物质中,以观察它们是否被小肠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

2. 在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时,需要哪些设备和材料?答:在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时,需要以下设备和材料:- 大鼠的离体小肠(需要洗涤和染色以确保其健康状况);- 药物或营养物质的溶液;- 光学显微镜或X射线衍射仪;- 光源(例如荧光灯);- 计算机或电子显微镜。

3. 如何确定大鼠离体小肠的大小和形态?答:要确定大鼠离体小肠的大小和形态,可以使用光学显微镜或X 射线衍射仪来观察其细胞和组织结构。

同时,还需要了解大鼠的解剖结构,以便判断离体小肠的大小和形态是否正常。

4. 如何观察药物或营养物质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和转运?答:观察药物或营养物质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和转运,可以通过在实验中增加药物或营养物质的浓度,观察它们是否被吸收和转运。

也可以通过在实验中增加小肠的长度和宽度,观察药物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小肠的pH值,影响药物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

5. 在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在进行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实验室的环境和设备必须良好,以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成功; - 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对象进行检查,以保证其健康状况良好; - 实验中需要严格遵循实验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实验数据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大学物理实验(含 数据+思考题)】仿真实验 超声波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含 数据+思考题)】仿真实验  超声波及其应用实验报告

仿真实验 / 超声波及其应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超声波产生和接收方法;(2)认识超声脉冲波及其特点;(3)测量超声波在固体材料中的传播速度和波长;(4)通过实验了解超声波探伤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仪器超声波仪器、数字示波器、铝块、探头、耦合剂瓶子三、实验原理1.超声波超声波是频率在2X104Hz~1012Hz的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比一般声波要短,具有较好的各向异性而且能透过不透明物质,这一特性已被用于超声波探伤和超声成像技术。

利用超声的机械作用、空化作用,可进行超声焊接、钻孔、固体的粉碎、去锅垢、清洗、灭菌等。

2.超声波的产生压电效应:某些固体物质,在压力(或拉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从而使物质本身极化,在物体相对的表面出现正、负束缚电荷,这一效应称为压电效应。

逆压电效应:当一个晶体受电场作用时,其正负离子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于是产生了晶体的变形,这一效应是逆压电效应。

,),其具有压电效压电陶瓷:具有自发极化现象的晶体,如钛酸钡(BaTiCO3应和逆压电效应,叫压电陶瓷。

压电晶片:压电陶瓷被加工成平面状,并在正反两面分别镀上银层作为电极,其被称为压电晶片。

当给压电晶片两极施加一个电压短脉冲时,晶片将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性振荡,适当选择晶片的厚度可以得到超声波。

在晶片的振动过程中,由于能量的减少,其振幅也逐渐减小,因此它发射出的是一个超声波波包,通常称为脉冲波。

3.超声波的传播和接收超声波在材料内部传播时,与被检对象相互作用发生散射,散射波被同一压电换能器接收,由于正压效应,振荡的晶片在两极产生振荡的电压,电压被放大后可以用示波器显示。

4.直探头延迟和试块纵波声速、频率及波长的测量(1)超声波有多种波型:纵波波型/横波波型和表面波波型。

三种超声波:①纵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介质:固体, 液体,气体)②横波(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超声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介质:固体)③表面波(沿着介质表面传播, 由平行于表面的纵波和垂直于表面的横波合成,介质:固体和液体表面)本实验通过直探头产生超声纵波。

实验目的--思考题

实验目的--思考题

1钢丝杨氏模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静态拉伸法测杨氏模量的方法2.掌握光杠杆放大法测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思考题】1.材料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钢丝,其杨氏模量是否相同?2.实验中各长度量采用了不同的长度测量仪器进行测量,选择它们的依据是什么?3.本实验如果从望远镜中看不到标尺的像,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调节?标尺像上下清晰度不同应如何调节?4.根据所测数据,能否用作图法或最小二乘法求钢丝的杨氏模量?若能,试简述之。

2固体的导热系数的测定【实验目的】1.学习用稳态法测固体导热系数,了解其测量条件。

2.学习实验中如何将传热速率的测量转化为散热速率的测量方法。

3.学会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思考题】1. 通过T~t曲线上一点求斜率的随意性很大,给测量带来很大误差,能否将曲线变为一条直线,求直线的斜率?需要保证什么实验条件?2.分析比较原理中提到的两种测量导热系数方法的使用条件及实验中如何保证。

3 惠斯通电桥【实验目的】1.了解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原理,掌握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方法。

2.了解电桥的灵敏度,学习合理选择实验条件,减小系统误差。

【思考题】1.下列因素是否会使电桥测量的系统误差增大?⑴ 电源电压不太稳定;⑵ 导线电阻;⑶ 检流计没有调好零点;⑷ 检流计灵敏度不够高。

2.从实验结果分析,电桥桥臂比的选择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3.根据实验原理中对系统误差的分析,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一下,在确定了x R 的大致范围之后,怎样选择r K 和21,R R 能使系统误差尽量减小?4 示波器的使用【实验目的】1.了解示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示波器的基本使用方法2. 学习示波器显示信号波形及利用波形测信号电压、频率3. 学习示波器显示李萨如图形及利用李萨如图形测频率4.熟悉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面板功能【思考题】1. 如果示波器良好,但由于某些旋钮未调好,荧光屏上看既不到亮点,也看不到扫描线,应怎样操作才能找到亮点?2. 示波器显示波形和显示李萨如图形工作方式有何不同?3. 示波器显示波形时,若波形不稳定,应调节示波器的那些部件使图形稳定?显示李萨如图形时,能否用同样的方法使图形稳定?为什么?5 霍尔效应及应用【实验目的】1.了解霍尔效应,学习利用霍尔效应测量磁场B 的原理和方法。

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思考题

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思考题

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思考题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来学习溶液配制、沉淀反应和晶体生长等基本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原理碳酸钠(Na2CO3)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造纸、洗涤剂等行业。

碳酸钠的制备可以通过以下反应进行:2NaHCO3 → Na2CO3 + CO2 + H2O碳酸氢钠(NaHCO3)和强碱反应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该反应需要在碱性环境下进行。

3. 实验步骤3.1 实验器材与试剂准备•实验器材:量筒、锥形瓶、烧杯、玻璃棒、过滤纸•试剂:纯碳酸氢钠、石碱(NaOH)、去离子水3.2 实验操作步骤1.使用量筒精确称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2.将称取的碳酸氢钠加入锥形瓶中;3.用少量去离子水溶解碳酸氢钠,旋转锥形瓶使其充分溶解;4.在磁力搅拌器上加热磁力棒,并将锥形瓶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进行加热搅拌;5.逐渐滴加石碱溶液至碳酸氢钠溶液中,同时进行酸碱指示剂的加入,直到溶液呈现碱性(指示剂变色);6.停止加热搅拌,准备过滤纸;7.将反应溶液过滤,收集得到的碳酸钠固体;8.可根据需要进行晶体生长实验。

4.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4.1 溶液酸碱度不准确实验中使用的酸碱指示剂只能提供大致的酸碱度,无法精确测量。

改进方法是使用酸碱度测定试纸,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酸碱度。

4.2 反应效率低碳酸氢钠和石碱的反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完全反应,而实验中的搅拌时间有限。

改进方法可以增加反应时间或者提高搅拌速度,以提高反应效率。

5.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固体的碳酸钠。

可以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产物的纯度和溶液中具体含量。

6. 结论通过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我们学习到了溶液配制、沉淀反应和晶体生长等基本化学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

我们成功制备了碳酸钠固体,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1.高校一年级化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黄麟. 发展创新型实验教程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及思考题知识分享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及思考题知识分享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及思考题COOHOH +△ O —COCH 3COOH COOH O —COCH 3实验7-2 阿斯匹林的制备一、 实验目的:1.了解阿司匹林制备的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2.通过阿司匹林制备实验,初步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等方法。

3.巩固称量、溶解、加热、结晶、洗涤、重结晶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水杨酸分子中含羟基(—OH )、羧基(—COOH ),具有双官能团。

本实验采用以强酸为硫酸[1]为催化剂,以乙酐为乙酰化试剂,与水杨酸的酚羟基发生酰化作用形成酯。

反应如下:M=138.12 M=102.09 M=180.15引入酰基的试剂叫酰化试剂,常用的乙酰化试剂有乙酰氯、乙酐、冰乙酸。

本实验选用经济合理而反应较快的乙酐作酰化剂。

副反应有: —COOH —COOH —C —O — +—OH —OH —OH 水杨酰水杨酸 —COOH HO — —COO — +乙酰水杨酰水杨酸制备的粗产品不纯,除上面两副产品外,可能还有没有反应的水杨酸等杂质。

本实验用FeCl3检查产品的纯度,此外还可采用测定熔点的方法检测纯度。

杂质中有未反应完酚羟基,遇FeCl3呈紫蓝色。

如果在产品中加入一定量的FeCl3,无颜色变化,则认为纯度基本达到要求。

利用阿斯匹林的钠盐溶于水来分离少量不溶性聚合物。

三、实验试剂水杨酸2.00g(0.015mol),乙酸酐5mL(0.053mol),饱和NaHCO3(aq),4mol/L盐酸,浓流酸,冰块,95%乙醇,蒸馏水,1%FeCl3 。

四、实验仪器150mL锥形瓶,5mL吸量管(干燥,附洗耳球),100mL、250mL、500mL烧杯各一只,加热器,橡胶塞,温度计,玻棒,布氏漏斗,表面皿,药匙, 50mL量筒,烘箱。

五、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注释:1、参考数据:肤上。

2)、仪器要全部干燥,药品也要实现经干燥处理。

3)、醋酐要使用新蒸馏的,收集139~140℃的馏分。

长时间放置的乙酸酐遇空气中的水,容易分解成乙酸。

【大学物理实验(含 数据+思考题)】新能源的综合利用及探索 (太阳能电池)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含 数据+思考题)】新能源的综合利用及探索 (太阳能电池)实验报告

新能源的综合利用及探索(太阳能电池)一、实验目的(1)了解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2)观察实验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3)测量太阳能输出电池的特性。

二、实验仪器碘钨灯、燃料电池综合试验仪、太阳能电板、电阻箱。

三、实验原理1.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太阳能电池利用半导体PN结受光照射时的光伏效应发电。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就是一个大面积平面PN结,如图4.22-4所示。

P型半导体中有相当数量的空穴,图4.22-4太阳能电板PN结几乎没有自由电子;N型半导体中有相当数量的自由电子,几乎没有空穴。

当这两种半导体结合在一起形成PN结时,N区的电子(带负电)向P区扩散,P区的空穴(带正电)向N区扩散,在PN结附近形成空间电荷区与势垒电场。

势垒电场会使载流子向扩散的反方向做漂移运动,最终扩散与漂移达到平衡使流过PN结的净电流为零。

在空间电荷区内,P区的空穴被来自N区的电子复合,N区的电子被来自P区的空穴复合,使该区内几乎没有能导电的载流子,又称为结区或耗尽区。

当电池受光照射时,部分电子被激发而产生电子-空穴对,在PN结区激发的电子和空穴分别被势垒电场推向N区和P区,使N区有过量的电子而带负电,P区有过量的空穴而带正电,PN结两端形成电压,这就是光伏效应,若将PN结两端接入外电路,就可向负载输出电能。

2.太阳能电池的特性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改变太阳能电池负载电阻的大小,测量出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如图 4.22-5所示。

U OC 代表开路电压,I SC 代表短路电流,虚线围出的面积为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与最大功率对应的电压称为最大工作电压U m ,对应的电流称为最大工作电流I m 。

表征太阳能电池特性的基本参数一般有光谱响应特性、光电转换效率、填充因子等。

填充因子FF 定义为:FF =U m I m U OC I SC它是评价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好坏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值越高,表明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越趋近于矩形,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越高。

液晶光电效应(含思考题答案)

液晶光电效应(含思考题答案)

课程:专业班号:姓名:学号:同组者:液晶电光效应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液晶的特性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一些特性的常用测试方法;3、了解液晶的应用和局限。

二、实验原理:液晶是介于液体与晶体之间的一种物质状态。

一般的液体内部分子排列是无序的,而液晶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其分子又按一定规律有序排列,使它呈现晶体的各向异性。

当光通过液晶时,会产生偏振面旋转,双折射等效应。

液晶分子的形状如同火柴一样,为棍状。

棍的长度在十几埃,直径为4~6埃,液晶层厚度一般为5-8微米。

列方式和天然胆甾(音同淄)相液晶的主要区别是:扭曲向列的扭曲角是人为可控的,且“螺距”与两个基片的间距和扭曲角有关。

而天然胆甾相液晶的螺距一般不足1um,不能人为控制。

扭曲向列排列的液晶对入射光会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他会使入射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顺着分子的扭曲方向旋转,类似于物质的旋光效应。

在一般条件下旋转的角度(扭曲角)等于两基片之间的取向夹角。

由于液晶分子的结构特性,其极化率和电导率等都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当大量液晶分子有规律的排列时,其总体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如介电常数、折射率也将呈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

如果我们对液晶物质施加电场,就可能改变分子排列的规律。

从而使液晶材料的光学特性发生改变,1963年有人发现了这种现象。

这就是液晶的的电光效应。

为了对液晶施加电场,我们在两个玻璃基片的内侧镀了一层透明电极。

我们将这个由基片电极、取向膜、液晶和密封结构组成的结构叫做液晶盒。

当我们在液晶盒的两个电极之间加上一个适当的电压时我们来看一下液晶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根据液晶分子的结构特点。

我们假定液晶分子没有固定的电极。

但可被外电场极化形成一种感生电极矩。

这个感生电极矩也会有一个自己的方向,当这个方向以外电场的方向不同时,外电场就会使液晶分子发生转动,直到各种互相作用力达到平衡。

液晶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变化,也将引起液晶合中液晶分子的总体排列规律发生变化。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制备硫酸亚铁铵,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

实验原理:硫酸亚铁铵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制备过程主要是通过硫酸铁和铵盐反应得到。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FeSO4 + 2(NH4)2SO4 → (NH4)2Fe(SO4)2 + 6H2O。

实验步骤:1. 将硫酸铁溶液和铵盐溶液按一定的摩尔比混合在一起;2. 搅拌混合液,并加热至一定温度;3. 过滤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4. 对产物进行干燥和称重。

实验结果,实验中得到了较纯净的硫酸亚铁铵晶体,并进行了称重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和思考。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制备得到了硫酸亚铁铵晶体,符合预期的反应方程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搅拌时间和温度等因素,以获得更理想的产物。

思考题:1. 实验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与制备硫酸亚铁铵的反应有何关系?2. 在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实验结果的?3. 你对实验中得到的硫酸亚铁铵晶体的纯度有何评价?你认为如何提高产物的纯度?4. 实验中的反应条件和操作步骤对产物的质量有何影响?你认为如何优化实验条件以提高产物的质量?5. 你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有何评价?你认为如何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思考题分析:1. 观察到反应溶液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与反应的进行和产物的生成有直接关系。

2. 遇到了反应速度过快或过慢、产物结晶不完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产物的纯度和产量。

3. 对产物的纯度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或仪器检测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提高产物的纯度可以通过反应条件和操作技术进行优化。

4. 反应条件和操作步骤对产物的质量有直接影响,优化实验条件可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量。

5. 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进行评价,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和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思考题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微囊的制备方法,了解微囊的结构和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微囊的稳定性和载药能力。

二、实验原理微囊是一种由壳层包裹着内部物质的小型球形结构,通常用于药物传递和保护。

制备微囊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油水乳化法。

该方法将药物溶于油相中,然后将其与水相混合,并加入表面活性剂以形成乳液。

通过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等条件,可使油滴均匀分散在水相中,并逐渐形成壳层包裹着油滴的微囊。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磷脂酰胆碱(PC)2. 磷脂酰乙醇胺(PEA)3. 甘油三酯(TG)4. 高压均质器5. 超声波清洗机6. 恒温振荡器四、实验步骤1. 将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甘油三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出油相。

2. 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并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乳液。

3. 使用高压均质器对乳液进行均质处理,使油滴尽可能细小且均匀分散在水相中。

4. 将均质后的乳液转移至恒温振荡器中,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振荡和干燥,使微囊形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条件有温度、搅拌速度、均质时间等。

这些条件的不同组合会对微囊的制备效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多组实验并比较结果,找出最佳的制备条件。

2. 制备出的微囊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可以发现微囊呈球形结构,壳层包裹着内部物质(即油滴)。

3. 通过测量微囊的粒径和稳定性等指标,可以评估其质量和性能。

粒径越小、稳定性越好,则说明微囊的制备效果越好。

六、思考题1. 为什么要采用油水乳化法制备微囊?有没有其他制备方法?答:油水乳化法制备微囊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并且可以控制微囊的大小和壳层厚度等参数。

此外,该方法适用于多种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除了油水乳化法,还有其他制备微囊的方法,如溶剂挥发法、凝胶颗粒法等。

2. 微囊的壳层材料对其性能有何影响?如何选择合适的壳层材料?答:微囊的壳层材料对其稳定性、载药能力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实验名称:乙酸乙酯的制备-思考题附答案

实验名称:乙酸乙酯的制备-思考题附答案

实验名称:乙酸乙酯的制备一、一、实验目的1、1、熟悉和掌握酯化反应的特点。

2、2、掌握酯的制备方法。

二、二、实验原理浓硫酸催化下,乙酸和乙醇生成乙酸乙酯CH3COOH+CH3CH2OHH2SO4110~120℃CH3COOCH2CH3+H2O三、三、基本操作训练:(含仪器装置和主要流程)蒸馏、回流、萃取、洗涤、干燥、测折光四、四、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1、1、控制反应温度在120—125℃,控制浓硫酸滴加速度。

2、2、洗涤时注意放气,有机层用饱和NaCl洗涤后,尽量将水相分干净。

3、3、干燥后的粗产品进行蒸馏、收集65—71℃馏分。

五、五、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文献值)名称分子量性状折光率比重熔点℃沸点℃溶解度:克/100ml溶剂水醇醚冰醋酸60.05 无色液体1.049 16.6 118.1 ∞∞∞乙醇46.07 无色液体1.36 0.780 -114.5 78.4 ∞∞∞乙酸乙酯88.10 无色液体1.3727 0.905 -83.6 77.3 85 ∞∞六、六、产品性状、外观、物理常数:(与文献值对照)无色液体,n=1.3728七、七、产率计算:产率=实际理论= 1.7114.463*100%=38.3%八、八、提问纲要1、酯化反应有什么特点,本实验如何创造条件使酯化反应尽量向生成物方向进行?2、本实验有哪些可能副反应?3、如果采用醋酸过量是否可以,为什么?九、九、主要试剂用量、规格冰醋酸2.9ml、乙醇4.6ml、浓硫酸1.5ml十、十、时间分配及控制计划安排:3.5思考题和测试题思考题1: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思考题2:加入浓硫酸的量是多少?思考题3:为什么要加入沸石,加入多少?思考题4:为什么要使用过量的醇,能否使用过量的酸?思考题5:为什么温度计水银球必须浸入液面以下:思考题6:为什么调节滴加的速率(每分钟30滴左右)?思考题7:为什么维持反应液温度120℃左右?思考题8:实验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思考题9:实验中,怎样检验酯层不显酸性?思考题10:酯层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过后,为什么紧跟着用饱和NaCl溶液洗涤,而不用CaCl2溶液直接洗涤?思考题11:为什么使用CaCl2溶液洗涤酯层?思考题12:使用分液漏斗,怎么区别有机层和水层?思考题13:本实验乙酸乙酯是否可以使用无水CaCl2干燥?思考题14:本实验乙酸乙酯为什么必须彻底干燥?思考题答案思考题1答:在酯化反应中,浓硫酸其催化和吸水作用。

减压蒸馏实验报告思考题

减压蒸馏实验报告思考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减压蒸馏实验报告思考题篇一:减压蒸馏附思考题减压蒸馏一、实验目的:(1)了解减压蒸馏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2)认识减压蒸馏的主要仪器设备。

(3)掌握减压蒸馏仪器的安装和操作方法。

二、减压蒸馏的意义减压蒸馏是分离和提纯高沸点和性质不稳定的液体以及一些低熔点固体有机物的常用方法。

应用这一方法可将沸点高的物质以及在普通蒸馏时还没达到沸点温度就已分解,氧化或聚合的物质纯化。

三、减压蒸馏原理已知液体的沸点是指它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

所以液体沸腾的温度是随外再压力的降低而降低的。

因而用真空泵连接盛有液体的容器,使液体表面上的压力降低,即可降低液体的沸点。

这种在较低压力下进行蒸馏的操作称为减压蒸馏,减压蒸馏时物质的沸点与压力有关。

获得沸点与蒸气压关系的方法:①查文献手册,(见p209水的饱和蒸气压与沸点)②经验关系式,压力每相差133.3pa(1mmhg),沸点相差~1℃③压力—温度关系图查找:(图2-28)四、减压蒸馏的装置通常认为有四部分组成:蒸馏部分、安全保护装置、测压装置、抽气(减压)装置。

主要仪器设备:①双颈蒸馏烧瓶②接收器③吸收装置④压力计⑤安全瓶⑥减压泵1.双颈蒸馏烧瓶或用克氏蒸馏头配园底烧瓶代替。

(为什么要用双颈?)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减压蒸馏时瓶内液体由于沸腾而冲入冷凝管中,瓶的一颈中插入温度计,另一颈中插入一根距瓶底约1-2mm的末端拉成细丝的毛细管的玻管。

毛细管的上端连有一段带螺旋夹的橡皮管,螺旋夹用以调节进入空气的量,使极少量的空气进入液体,呈微小气泡冒出,作为液体沸腾的气化中心,使蒸馏平稳进行,又起搅拌作用。

装上一端拉成毛细管的玻璃管的作用是什么?①起沸腾中心作用,避免液体过热而产生暴沸溅跳现象,又起搅拌作用②调节进入瓶中的空气量调节压力2.接受器蒸馏150℃以下物质时接受瓶前应连接冷凝管冷却;若蒸馏不能中断或要分段接收馏出液时,要采用多头接液管。

转动多尾接液管,就可使不同的馏分进入指定的接受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钢丝xx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静态拉伸法测xx的方法
2.掌握光杠杆放大法测微小长度变化的原理和方法
3.学会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思考题】
1.材料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钢丝,其杨氏模量是否相同?
2.实验中各长度量采用了不同的长度测量仪器进行测量,选择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3.本实验如果从望远镜中看不到标尺的像,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调节?标尺像上下清晰度不同应如何调节?
4.根据所测数据,能否用作图法或最小二乘法求钢丝的杨氏模量?若能,试简述之。

2固体的导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用稳态法测固体导热系数,了解其测量条件。

2.学习实验中如何将传热速率的测量转化为散热速率的测量方法。

3.学会用作图法处理数据。

【思考题】
1.通过T~t曲线上一点求斜率的随意性很大,给测量带来很大误差,能否将曲线变为一条直线,求直线的斜率?需要保证什么实验条件?
2.分析比较原理中提到的两种测量导热系数方法的使用条件及实验中如何保证。

3xx通电桥
【实验目的】
1.了解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原理,掌握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的方法。

2.了解电桥的灵敏度,学习合理选择实验条件,减小系统误差。

【思考题】
1.下列因素是否会使电桥测量的系统误差增大?
⑴电源电压不太稳定;
⑵导线电阻;
⑶检流计没有调好零点;
⑷检流计灵敏度不够高。

2.从实验结果分析,电桥桥臂比的选择对测量结果有何影响?
3.根据实验原理中对系统误差的分析,结合实验结果分析一下,在确定了R
x的大致范围之后,怎样选择Kr和R1,R
2能使系统误差尽量减小?
4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示波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学习示波器显示信号波形及利用波形测信号电压、频率
3.学习示波器显示李萨如图形及利用李萨如图形测频率
4.熟悉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面板功能
【思考题】
1.如果示波器良好,但由于某些旋钮未调好,荧光屏上看既不到亮点,也看不到扫描线,应怎样操作才能找到亮点?
2.示波器显示波形和显示李萨如图形工作方式有何不同?
3.示波器显示波形时,若波形不稳定,应调节示波器的那些部件使图形稳定?显示李萨如图形时,能否用同样的方法使图形稳定?为什么?
5xx效应及应用
【实验目的】
1.了解霍尔效应,学习利用霍尔效应测量磁场B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对称变换测量法”消除伴随霍尔效应产生的副效应。

【思考题】
1.在测量U
H-I
M曲线中,I
M0时霍尔片两端仍有较小的电压,这是为什么?
2.测磁场时,如果磁场不与霍尔元件垂直,对测量结果有什么影响?
3.如何利用霍尔效应测量某种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
6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分光计的调节要求和调节方法。

3.学会用分光计测量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

【思考题】
1.调节光学仪器的一般要领是先粗调后细调?本实验中是如何体现这一要领的?
2.当转动载物台180反复调节使望远镜光轴垂直于分光计主轴时,载物台平面是否也同时调到垂直于中心轴了?为什么?
3.调节望远镜时所使用的双面镜起什么作用?能否用三棱镜代替其进行调节?
4.对三棱镜测量时,为什么要调节三棱镜主截面(两个光学面的法线决定的平面)垂直于分光计中心轴?若不垂直,对测量结果将带来怎样的影响?0
7等厚干涉的应用
【实验目的】
1.观察光的等厚干涉现象并熟悉其特点。

2.掌握用牛顿环测量球面曲率半径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等厚干涉法测量微小直径或薄膜厚度的方法。

4.熟悉读数xx的调整和使用方法。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判断出待测面是平面还是球面?若是球面.又如何判定该球面是凸面还是凹面?
2.实验中遇到下列情况,对实验结果是否产生影响?为什么?
(1)xx环中心是亮斑而非暗斑。

(2)测xx环直径d
k时,叉丝交点未通过圆环中心,因而测量的是弦而非直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