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宿迁经贸分院沈晓昕
教案头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写景;
2.能够运用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分析此文的写作顺序;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观点感悟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
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知识目标:
1.积累古诗词写秋名句;
2.积累文章中自己喜爱的名句;
3.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我合一的写法。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喜爱之情;
2.感悟故都的秋之美。
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品读法
3.讨论法
4.情境教学法
二、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放风筝”阅读)
任务一:
朗读并背诵老师补充的写秋的古典诗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
任务二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自己喜爱的词句,批注喜欢理由;
任务三: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说说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用书中的语言概况。
任务四:
文章的哪些段落是描写故都的秋景的?写了哪些秋景(方法:圈点法)?要是请你把它们概括成几幅画的话,你会怎样概括(用看“画面的主体”的方法圈点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背诵已经积累的关于秋的名句;
(2)继续积累关于秋的名句(屏幕展示,齐读)。
(二)交流自读收获:
(1)交流你喜欢的语句;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了吗?是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中感悟出来的?
(3)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用书中的语言概况。
(4)文章的哪些段落是描写故都的秋景的?写了哪些秋景(方法:圈点法)?
要是请你把它们概括成几幅画的话,你会怎样概括(方法:看画面的主体)?
(三)品读
(1)引导学生围绕散文的文体特点讨论:
“耳得之则成声,目遇之则成色”,作者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聚之于笔下,这五幅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言之无序是否让文章显得凌乱?
(板书:形散)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把这众多的景物连接起来的“神”是什么?
(板书:清、静、悲凉,神聚)
(3)品读三至十一节(通过“听听、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完成),体味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特色的。
A、对“秋花图”的品读
听听:听教师读第三节。
说说:你想象出一个怎样的画面,请把它用语言描述出来。从其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味?
(补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帮助学生理解此文“驯鸽的飞声”
凸显秋晨宁静的特点。)
想想:在各色牵牛花中作者为什么独钟情蓝色的牵牛花?
(引导学生从色彩传情的角度感悟)
B、对“秋槐图”的品读
读读:找学生读第四节。
说说:微微触动你的心灵的画面是什么?表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背诵“无可奈何花落去”,体会其所包含的感情与此段文字的
相通之处)
想想:假如是一个急着赶路的人,一个为生计奔波的人,一个急匆匆赶着去上学的人,是否会有心情体悟这幅画?郁达夫能用心体悟秋槐之落蕊、扫帚之丝纹,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交流: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体会王安石罢相之后,写下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屏幕展示)所内蕴的孤寂的情感:“细数落花、缓寻芳草”是
否是为了休闲?如果不是,那是为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中体悟作者与王安石境遇的相通之处,以此帮助学
生体会在这份闲情背后所隐藏的淡淡的伤感、落寞。)
(学生讨论,同桌交流)
C、对“秋蝉图”的品读
从“丁香”意象的表达情感功能说起“秋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情感功能。
补充(屏幕展示):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
读读1:学生齐读补充的两句诗(了解“寒蝉”意象的表情达意功能)。
读读2:第五节最后一句:“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的秋味。
D、品读“秋雨图”
结合对“秋蝉”意象的解说,介绍“秋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情达意功能。
补充(屏幕展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读读1:读读补充的诗句,强化对秋雨意象的认识;
读读2:两个学生读都市闲人的两句对话:
“唉,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说说:评价一下同学的朗读,好在哪里,不好在何处?感受其中蕴含的秋
味。
(关键点:拖长“了,啦”,传
递一种秋雨带来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E、品味“秋枣图”
说说:比较秋枣的淡绿微黄与牵牛花的淡蓝色,在表达情感,传递秋味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处。
(4)探究此文缘情选景的特色。
想想并说说:香山红叶燃烧如火,颐和园游人摩肩接踵,故都从来都不缺少明丽和热闹,为什么郁达夫却独爱那一种“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味,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为传递“清、静、悲凉”感觉的形、声、色呢?
补充:
知识支撑:(屏幕展示)
郁达夫简介: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丧父,备尝生活之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东渡扶桑求学,饱受异族之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其文风自有一种伤感、灰暗的色调。
写作背景简介:本文写于1934年。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
1.作者的身世决定其性格特征与文章风格:忧郁善感、文风伤感;
2.作者所处的环境决定其当时的思想:苦闷、寂寞。
联系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引出此文“缘情写景”的特点,把握“以情驭景”、“景中显情”(板书)的特点。
收束: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剑人合一”,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则是“物我合一”(板书)
(四)迁移阅读
阅读下例文段,说说其内蕴的感情:
1.秋天像一把柔软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天如发亮的汗珠,
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
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
南归的季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曝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同桌讨论,交流阅读感悟。
过渡:文题为“故都的秋”,但作者却写了很多与故都之秋无关的文字,是否为多余?作用何在?(引出作业1)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为情语”,在充满朝气的你们笔下,秋色又会呈现出怎样的一番情致?(引出作业2)
(五)布置作业(屏幕展示)
1.思考课文中议论文字的意义;思考课文中关于江南之秋文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