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故事复习过程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二、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国家的基础。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义:重大。
今义:景色。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当作。
今义:认为。
乐:意动,以......为乐。
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
今义:泛指祭祀用品。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形同陌路。
今义:走路。
[1]三、【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指表面上。
心:指内心里。
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做君主,统治。
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责任。
居域中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位置。
惧谗邪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
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险的情形。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以直言进谏而著称于世。
在唐太宗李世
民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成为了一代名臣。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他曾在唐太宗的朝廷上直言进谏,
劝谏唐太宗不要迁都长安,而是应该留在洛阳。
他认为长安地处西北,易受外敌入侵,而洛阳地处中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适合作为国都。
唐太宗听后大为震惊,但他也认可了魏征的观点,最终决定留在洛阳。
这件事情让魏征声名大噪,成为了朝廷上备受尊敬的大臣。
在唐太宗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
有一次,唐太宗打算迁
都到新都,魏征再次直言进谏,劝谏唐太宗不要迁都。
他认为迁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会给人民带来疾病和灾害。
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唐太宗虽然没有完全接纳,但也对他的意见进行了一定的采纳,最终迁都的计划也得以推迟。
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撰写
的《隋书》、《北史》等历史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的文笔雄健,思想深刻,被誉为“文学鬼才”。
总的来说,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官员,要坚持原则,勇于
直言进谏,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同时也要注重学术研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魏征的故事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忠良之臣。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

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 褚遂良回答说:“雕琢器物就会妨碍农
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 业生产,编织彩绣就会加重妇女的负担。
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 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 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
首创奢侈淫逸,这是危亡的开端。漆器 制造不止,必然要制造金器;金器制造 不止,必然要制造玉器。所以诤臣必定 在事情刚有征兆的时候就及时劝谏,等
拓展阅读:《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的言论,谈 谈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 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 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 良说:“从前虞舜制造漆器,大禹雕饰 祭器,当时劝谏他们的有十几人。制造 器皿这样的小事,何须苦苦劝谏呢?”
. ⑥变姓名,诡踪迹:非形容词“诡秘”义,而是动词
. “隐蔽”义
⑦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 腰佩
点拨:上述推断或解释词义的方法叫“对称推断法”。它 是指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 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解 释的方法。如①②③⑤句可以叫相同相近推断,④叫相对 相反推断。它有时可以先推断词性,然后再推断其义。如 ⑥⑦。这种方法使用上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是结构对称, 高考中常考利用此法解释其义。
文章逐层递进,既有原则探讨,也有具体措施; 既有普遍原则,又有现实针对性;既能见微知著, 又能高瞻远瞩。
论证方法
• 文章第1段先从治国的原则谈起,为议论奠
定基础,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为论述这一点,作者运用了类比、比喻、
对比说理的方式,先正面说理,再反面阐述,
从劝谏的效果上看,直观易晓,效果往往很好。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

皇帝故事-魏徵巧计谏太宗旧时,豫南一带的评书艺人有一个自己的行会组织,叫“梨园书屋”。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艺人们就集中到书屋办祭神会,祭拜时供土猪、鸡、鲤鱼,另外用金漆条盘,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绸手帕供在祭桌上,然后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由年长的师爷击磬,艺人们鱼贯而入,上香、磕头、焚黄表,三拜九叩,随后便在一起吃会酒。
他们祭拜的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徵。
说起祭拜魏徵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
生活在唐朝的魏徵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徵。
魏徵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
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
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
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
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
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跪下磕头认罪。
其实,当时是初春季节,在洛阳,上哪去找河蟹?但皇上想吃,就得给弄来。
没办法,地方官赶紧催人骑快马到信阳州去抓河蟹。
这事叫魏徵听说了,当即求见皇上。
李世民知道他爱找茬儿,一见他进来就没好气地说:“你有什么事啊?”魏徵说:“没什么事,我来给皇上讲故事解闷。
”李世民听他说是来讲故事的,挺高兴,说:“好,寡人正心烦无聊,听段故事也好。
”魏徵说:“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我就讲显仁宫的故事吧。
这显仁宫啊,是从前一位皇帝下令修造的。
这个皇帝无恶不作,欺母霸嫂,骄奢淫逸,名声坏透了。
他修这宫殿时,征收了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名贵花草、珍禽奇兽,有一百多万人被驱赶来做苦役,人死之后,就把尸体埋在这个宫殿四周。
因此,这里至今还冤魂不散啊!”“你说的这是哪朝哪代哪个皇帝呀?怪吓人的。
”李世民吓得浑身上下直起鸡皮疙瘩。
“就是隋炀帝杨广啊!”魏徵说,“皇上难道这么快就忘了?皇上今天住在显仁宫里,可不能忘了前朝的教训!隋炀帝当年外出巡游,经过各州县时,五百里之内都必须贡奉最精美的水陆佳肴,吃不完就随便倒掉,可不许不贡。
魏征劝谏的故事

魏征劝谏的故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之一,以其直言敢谏、刚正不阿而著称。
他曾经多次劝谏唐太宗,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
以下是一些魏征劝谏的故事。
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想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他个人的性格也有骄傲自满、喜欢奉承的一面。
对此,魏征深感忧虑,决定向唐太宗进谏。
一天,唐太宗召集群臣,讨论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
魏征当着众人的面,给唐太宗泼了一盆冷水,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错误做法:“陛下,治理国家需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如果您只喜欢听奉承话,不喜欢听批评意见,那么国家很难治理得好啊!”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不悦。
但他深知魏征的用心良苦,于是虚心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轻易发怒。
有一年夏天,唐太宗要去洛阳巡游。
当他到达洛阳时,发现当地官员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行宫。
唐太宗非常高兴,打算在这里住一段时间。
然而,魏征却认为这样做不妥。
他对唐太宗说:“陛下,您是一国之君,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
现在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废待兴,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而不是沉溺于奢侈享受。
”唐太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十分惭愧。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下令拆除了这座行宫,并把所有的建筑材料运回了长安,用于建设民房和公共设施。
晚年时,唐太宗渐渐变得昏聩,对朝政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一些奸臣趁机得势,把持朝政。
魏征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向唐太宗进谏,希望他能够振作精神,重振朝纲。
然而,唐太宗已经听不进魏征的忠言了。
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毫不关心。
魏征非常无奈,但也无法挽回败局。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于家中。
唐太宗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
他感慨地说:“魏征是我身边的一面镜子。
他经常提醒我改正错误,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君主。
现在他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
”在魏征的墓前,唐太宗下令为魏征立碑撰文,表彰他的功绩和品德。
他亲自撰写碑文,并深情地回忆起与魏征共事的岁月。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阅读理解
《魏征进谏》是一篇讲述唐朝名臣魏征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魏征的直言敢谏和唐太宗的从善如流为主线,展现了君臣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唐朝的政治风貌。
在阅读理解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阅读《魏征进谏》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唐太宗、魏征等人物的身份和关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行为。
二、抓住故事主旨和中心思想
《魏征进谏》的主旨是讲述直言敢谏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应该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抓住这一主旨,理解魏征进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唐太宗对进谏的态度和回应。
三、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
在故事中,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而唐太宗则以从善如流、善于纳谏而闻名。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理解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四、理解故事中的典故和成语
《魏征进谏》中涉及一些典故和成语,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载舟覆舟”等。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典故和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思考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魏征进谏》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直言敢谏是一种美德,而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则是一种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以其直言进谏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朝廷上,魏征多次因直言进谏而得罪权贵,但他始终坚守原则,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最为著名的便是他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直言进谏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朝廷上做出了一项错误的决策,而所有大臣都沉默不语,唯独魏征站了出来,毫不犹豫地向唐太宗陈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陛下,臣以为这项决策不妥,应该另作考虑。
”唐太宗听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认真地听取了魏征的意见,并加以改正,最终避免了一场严重的错误。
这件事情让唐太宗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魏征之所以能够直言进谏,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
他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不以权势自傲,不畏惧权贵,只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他深知,直言进谏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因此,他在朝廷上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使他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的直言进谏,不仅是一种勇气和品德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
作为朝廷大臣,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任,因此,他敢于直言进谏,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他深知,如果因为个人私利而放弃直言进谏,那将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这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使他成为了一代忠臣。
魏征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繁荣,离不开忠臣良相的直言进谏。
一个人的品德和勇气,决定了他是否能够直言进谏。
一个政权的稳固和长治久安,需要忠臣良相的责任和担当。
让我们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压力,不畏权势的威胁,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尽心尽力。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

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民间故事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代名女、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现代故事、爱情等诸多内容。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魏征犯颜直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唐太宗李世民器重魏征的正直,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负责向朝廷提意见的官员)。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
有个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
唐太宗同意了。
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
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
唐太宗大发雷霆。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 ”良久, 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
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淘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到而大发脾气。
魏征当而批评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
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如能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
”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了。
”魏征为人耿直,有才干,是个忠臣,李世民不计前仇,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魏征不断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议,使李世民对他十分佩服,经常将魏征请入居室, 询问得失,魏征愈来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为秘书监、侍中、宰相,并封他为魏国公。
李世民曾说:“我好比山中的一块矿石,矿石在深山是一块废物,但经过匠人的锻炼,就成了宝贝。
魏征就是我的匠人!”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说,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否端正;用古史做镜子,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用人做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成绩与过错。
我经常保持着这三而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少了一面镜子。
关于魏征直言进谏一代诤臣的历史故事

关于魏征直⾔进谏⼀代诤⾂的历史故事 ⼀提起魏征,很多⼈想到更多的是他敢于触龙颜的勇⽓,是他忠⾔直谏的坦诚,是他关⼼民⽣的责任。
魏征确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硬⾻头。
那他直⾔进谏的时候发⽣了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直⾔进谏⼀代诤⾂ 魏征的直⾔进谏在当时是⾮常著名的,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从贞观初年到⼗七年魏征病故为⽌,魏征曾经五⼗次向太宗⾯陈谏议,向太宗呈送奏疏⼗⼀件,⼀⽣的谏诤多达数⼗余万⾔。
其次数之多,⾔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所难以企及的。
这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赏罚、刑法、对外关系,乃⾄皇帝私⽣活等诸多⽅⾯。
魏征的进谏⼀般都能得到唐太宗的⿎励和⽀持,所以达到了知⽆不⾔的程度。
正是由于魏征仕途坎坷,且阅历丰富,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因⽽也就造就了他的经国治世之才,且他的为⼈耿直不阿,遇事⽆所屈挠,在皇帝⾯前也敢于说真话,所以对于魏征的直⾔进谏,唐太宗曾褒奖他说:“爱卿所进谏的事务,多达⼆百余事,要不是精诚为国,⼜怎么能做到呢?”不久,迁魏征任尚书左丞。
贞观三年(629)加封魏征为秘书监参知国政,晋封郑国公。
这都说明唐太宗对魏征的进谏是欢迎的。
所以说,后世⼈对这段“魏征直⾔敢谏,唐太宗虚⼼纳谏”的史实极为推崇。
正是魏征坚守为⾂之道,从容陈词,数⼗年如⼀⽇的直⾔劝谏,才使唐太宗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基础上开创出良好的政治局⾯。
我们分别从⼏个⽅⾯举⼏个实例。
1、政治上,⽴场坚定,如果是对的,就⼀定坚持到底。
如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刚刚登上皇位不久,为了扩⼤兵源,颁下诏令,在民间中征召⼗六岁以上的健壮男⼦⼊伍。
但是魏征极⼒反对,因为当时唐朝的法令规定,⼗⼋岁的男⼦才开始服兵役。
太宗看到魏征违抗⾃⼰的命令,⼗分⽣⽓,责问魏征为什么不服从⾃⼰的旨意。
魏征说:“放⼲⽔池去捕鱼,虽然今年得到了鱼,但是明年就再也不能捕到鱼了;烧毁森林去捕野兽,虽然今年捕到了野兽,但是明年就再也不能捕到野兽了。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通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文言翻译的能力复习流程一、熟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1、文学常识填空(1)魏征(580~643) 字玄成,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诤臣_”称之。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
(用原文词语回答)3、名句填写(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观点: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
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二、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2、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3、承天景命(大)4、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克终者盖寡(能够)6、将有作(建造,兴建)7、则思谦而自牧(养)8、则思慎始而敬终(慎)9、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10、简能而任之(选拔)(二)通假字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三)一词多义1、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⑤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安定)⑥安土重迁(安于,习惯于)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安慰,抚慰,动词)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舒适,形容词)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稳,安定,形容词)2、信:①信者效其忠(诚实,形容词)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副词)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真实的,形容词)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名词)⑤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副词)⑥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动词)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名词)⑧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动词)⑨忌不自信(相信,动词)⑩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形容词)3、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寻求,动词)4、治: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动词,惩治)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训练,整治,动词)⑤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安定、太平,形容词)5、当:A、dāng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②当是时/ 有大石当中流。
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有一次,是安禄山叛乱时期,皇帝正在推行节约政策,使政府领导人不乐意。
当魏征听说这件事的时候,他便上前单独向皇帝进言,他认为节约政策是正确的,只要无徇于私,就可以实现节约。
皇帝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实行节约政策,最终解决了政府经费的问题。
还有一次,是在杨广叛乱时期,魏征曾上前向皇帝进言,他指出如果继续采取暴力手段镇压叛乱,虽然可能会取得胜利,但社会混乱就不会得到缓解,持久的和平才能有效的镇压叛乱。
皇帝也听从了魏征的建议,使用政治手段结束了这场叛乱。
这两次进谏,不仅挽救了当时陷入紧急状态的国家,而且也增强了魏征在朝廷的影响力,使他成为朝廷重要的顾问。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进谏是关于“削藩”的问题。
当时,唐太宗想要削减一些强大的藩镇势力,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然而,许多大臣和皇亲国戚都反对这个计划,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引起藩镇的不满和反抗。
魏征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勇敢地进谏唐太宗,告诉他这个计划的重要性,并强调这是实现统一和稳定的必要措施。
他说:“国家的大事,必须大胆决断。
如果您不能削藩,就无法掌握全国大权,国家就难以统一。
”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后,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最终决定削
藩。
这个决定虽然引起了一些不满,但也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征的这次进谏对唐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勇气和智慧也使他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一、导入:批龙鳞,逆圣听,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危险的举动,所谓武死战而文死谏也。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进谏的道路血流成河。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进谏的道路何其曲折。
然而在唐朝初年却有这样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先后向唐太宗进谏200余条,多被采纳,而且还博得了唐太宗的称赞,这位大臣就是被誉为唐代第一谏臣的魏征。
下面这段话,我想同学们不会陌生。
当然,在这之后还有这样两句话。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这句名言是针对魏征而说的。
魏征已逝,而唐太宗依然念念不忘,魏征的影响可见一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一篇著名的奏章这就是《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谏乃进谏之意。
而疏则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汉书·扬雄传》对疏的解释是“疏条其事而言之。
”三、魏征介绍课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三个预习作业,其中第一个是让四个小组分别制作一个介绍魏征的学件,那么我就选择一个小组来简要地介绍一下魏征。
四、朗读正音既然大家对魏征其人有了一点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谏太宗十思疏》进一步来了解魏征的思想。
首先,我先请一位同学(沈本青)来朗读一下全文。
我们知道古文原本是不分段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编写者将《谏太宗十思疏》分为三个段落的依据是什么?(朗读)提问:只能说基本上对应了我们平时写论说性文章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五、那么这里我请大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下,一代名臣魏征认为人君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怎样的?希望唐太宗在治理国家中达到怎样境界,又希望使国家显现出如何的局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智者、勇者、仁者、信者)何必劳神苦思,而代百司之职役哉?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我们从后往前推。
六、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和局面,魏征认为唐太宗又要做到些什么呢?请先从文中找出一句话简要回答。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字玄成,史以诤臣(直言敢谏的臣子)称之,建议太宗广开言路,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是敢于直谏,言之有物,也很会进谏;谏:用言语规劝;疏: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文体;该疏的特点是切中时弊,建议具体,条理清晰。
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和“怀鹞敬贤”典故皆可做素材。
全文以“思”为纲:人君当思思国之安,必积德义提出问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说服力的来源:一、人君当思——为什么思——思些什么,严密的内在逻辑。
二.论证方法:1、喻证法:(第一段)把积德义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根固,流远这种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来进行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第二段)“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生动比喻把民心的力量和不积德义的危害给揭示出来了。
2、正反对比论证:采用鲜明、强烈的对比使唐太宗既意识到积德义的重要性,又意识到不积的危害即它的必要性,让他对思国安则必积德义的道理印象更加深刻。
第二段中,对比——善始繁克终寡;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用历朝历代兴亡规律,以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态度导致的不同结果的对比,层层推论,写不积德义,不居安思危、纵情傲物的危害,虽没有思,但处处暗示要居安思危,积德义,否则有覆舟的危险。
三、修辞:①用排比的方式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②反问四、语言、语气: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而”此处表递进,语气上感叹,以退为进,语气委婉而强劲,表现敢于直谏的风格和善于言辞的风采。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用反问句,突出十思的效果。
总结全文。
奏疏从头到尾,多用骈偶,整散结合,音律铿锵。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唐朝开元年间,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士之一。
他以其聪明睿智、忠诚敢言而著称于世。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谋士的故事。
魏征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他曾经在一次朝廷上进谏,直言进谏唐太宗李世民,他说,“臣愿陛下不要以为朝廷之中无人敢直言进谏,臣愿陛下允许臣直言进谏,务求陛下明察秋毫,臣愿竭尽言路以尽臣之忠心。
”这番话让当时的朝廷大为震惊,但也让唐太宗看到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在唐太宗的治理下,朝廷的政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一次,唐太宗颁布了一项新的法令,魏征认为这项法令不合时宜,不利于百姓,于是他再次直言进谏。
他说,“陛下,臣以为这项法令可能会引起民怨,不如再斟酌斟酌。
”唐太宗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听取了魏征的意见,最终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魏征的敢于直言进谏的态度,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赏和信任。
唐太宗曾经对他说,“魏征,你是我的贤臣,你的直言进谏,使我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魏征也因此成为了唐太宗的得力助手,参与了很多重大决策,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谋士,要有勇气直言进谏,但也要有谋略和智慧,以便让自己的进谏得到领导的接纳和认可。
如果没有魏征的直言进谏,也许唐太宗的一些决策就会走向错误的方向,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一名谋士,要有勇气直言进谏,但也要有谋略和智慧,以便让自己的进谏得到领导的接纳和认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重要的贡献。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一、文学常识:(1)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______”称之。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____________,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文体,多分条陈述。
二、字词读音:殷.忧()壅.蔽()谗.邪()谬.赏()黜.恶()浚.其泉源()三、实词整理:1、指出句中通假字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
2、说明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5)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8)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9)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3、解释一词多义: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项王曰:“沛公安在?”诚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4、解释其他重点字词:(1)德不厚而望国之治.(2)人君当.神器之重(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4)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5) 虽董.之以严刑(6)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8)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9)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10)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四、虚词整理:以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之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而①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②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③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五、说明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六、句子翻译:(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第四专题复习 苏教版

第四专题复习苏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专题复习(一)魏征直言敢谏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
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
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
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
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
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
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
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
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
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指导_

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指导_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假如有一天你想逃跑,打电话给我,不能说服你留下,但我会陪着你一起跑;假如有一天你不想听任何人说话,打电话给我,我保证在你身边,并且保持沉默;假如有一天我没有接电话,请快来见我,因为我可能需要你。
以下是高中学习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总结。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
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这篇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
作者魏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敢于犯颜直谏的政治家。
唐太宗登基后,开始一段是较有作为的,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因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
他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他做到了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被人们誉为从谏如流的君主。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
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
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
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
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
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
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征进谏故事
魏征进谏故事二则
(一)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
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
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因人而异)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
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
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ye)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听从
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
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
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
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
”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
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
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
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一个深明大义,虚怀博纳;一个忠心耿耿,勇于进谏——主明臣直)
在唐太宗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
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
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还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
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
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
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
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
”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
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
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
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
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cu阳平调死亡)逝,遂亡一镜矣。
”(《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
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的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
贞观十一年,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征随百官同行。
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
太宗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
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
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魏征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随机发挥式的进谏唐太宗一听魏征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
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恭请太宗先赋,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
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
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
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的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
那些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
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
太宗此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
群臣一听,齐声赞颂。
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征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
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
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
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这首诗,魏征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
魏征希望太宗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
太宗聪颖过人,一听此诗,便知魏征暗含讽意,他激动的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讽谏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
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
”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
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
”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初政治家魏征的这句话,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
历史上大凡开明有为之君,无不是兼听博纳,广开言路,因而,就有可能在理政安邦、成就事业上有较大的建树,开创一代清明盛世、国泰民安的政治局面。
这些执政的帝王,所以能取得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统治时期,这跟他们虚怀若谷和从谏如流的作风有着重要关系。
反之,那些昏聩残暴的君王,专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