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单纯球囊扩张不完全相同
①.新生内膜的过度增殖,是支架术后再狭 窄的主要原因
②.血栓形成: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机率 及严重程度与支架内再狭窄紧密相关
③.其他因素,如炎症、金属支架造成的动 脉损伤及内膜过度增殖
介入医生必须: 对患者临床评估 对血管病变作分析 合理选择器材 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正确的术后处理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减少血管损伤 保护血管内皮 导引导丝 球囊长度、直径 扩张范围,确定病变范围,避免损伤
正常血管 球囊扩张压力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支架应用 非危险病变,提倡直接支架术 必须进行预扩张的病变: 左主干病变 严重钙化病变 成角、迂曲病变 弥漫性、长病变 远端具有良好侧支供血的慢性病变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EDS)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支架应用——普通支架(BMS)
提倡直接支架术
优点:损伤血管内皮少
血管撕裂、夹层发生率低
操作时间短
使用:尽量覆盖病变全程
选择金属面薄,
支架直径/血管直径=1:1
来自百度文库
合理扩张压力(10-12 atm)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多个支架应用 能用一个长支架,则不用二个短支架 尽量选择同一品牌、类型支架 注意血管前后直径差异 同支血管多处病变,期间有正常血管段,
的再狭窄情况,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长度:
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病变的长度 与术后的再狭窄率具有相关性
病变或置入的支架长度超过15mm时,术 后的再狭窄率将增加
尤其是在血管直径较小(例如血管直径在 2.5-2.6mm以下时)的长节段病变再狭窄率 更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再狭窄病变:
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
再狭窄的判断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的再狭窄诊断标 准
人们广泛接受的还是靶病变狭 窄程度在随访时超过管腔直径 的50%。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五个阶段:
① 血栓形成期:血栓形成期发生于血管成 形术后的1-12小时之内
②炎症期:炎症期发生在PTCA术后即刻, 约可持续7天左右
③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期 血管成形术后 24-72小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即开始增殖,7-14 天达高峰,约可持续1-2个月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TRESS和BENESTENT 研究 血管直径在3.0mm以上者球囊扩张术后的再
狭窄率明显低于小于3.0mm的血管; 单纯支架治疗组中血管直径在2.6-3.4mm者
再狭窄率低。 血管直径小于2.6mm时任何介入治疗器械的
再狭窄率都非常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 症率低
再次再狭窄率较高,达到25-50%。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治疗相关因素 介入治疗后即刻所获得的管腔直径越大,
晚期的再狭窄率越低 冠状动脉支架的置入使患者获得了较大的
管腔,在随访时仍能维持较大的血管内径, 改善了远期预后。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多个冠状动脉支架
置入多个冠状动脉支架: 研究显示,在冠状动脉内置入多个支架能
增加再狭窄的发生率 无论相连的支架是否重叠,它们的内膜增
生、晚期管腔丧失和再狭窄都相似 置入的支架越多,被覆盖的血管段越长,
再狭窄率越高。
药物涂层支架 Cypher ( Rapamycin)
Animal Histology
患者临床评估
患者相关因素: 性别、年龄、民族、生活习性、病程、
原发病、心功能、治疗模式、经济状况、 并发症 主要相关因素:
性别、生活习性(吸烟)、病程(慢性、 急性)
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erruys等对3072个患者3736个病变 球囊扩张术后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研 究证实血管直径、术后即刻的最小管 腔直径(MLD)与术后再狭窄明显相 关。
病变部位:
左前降支(LAD)为高再狭窄率的冠状动 脉分支,当病变位于LAD,血管直径又较 小时,随访期间的再狭窄率更高,即LAD 为在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大隐静脉桥的再狭窄率(50-70)明显高 于自身冠状动脉,尤其是近端吻合口及体 部。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部位:
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血管分叉处病 变不仅即刻效果相对较差,其远期疗 效也差,即再狭窄率较高。
可分别用二个支架,保留正常段 长病变植入多个支架,前后支架必须重
叠,但避免支架间重叠过多
治疗相关因素
Kuntz等研究: 比较球囊扩长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支架
植入术、斑块消蚀技术等治疗方法的再狭 窄率, 发现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的晚期管腔丧 失程度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但由于其可以获得较大的即刻管腔直径, 故再狭窄率仍然低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介入前的血管狭窄程度
MLD越小,术后的再狭窄率越高 Hirshfeld等的研究显示, 狭窄程度<75%时,再狭窄率为25% 狭窄程度>82%时,再狭窄率为50%左右。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与血管开口处病变相似 即刻成功率低(50-75%), 再狭窄率高(50%左右), 再闭塞率高 患者的症状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冠状动脉
治疗相关因素
术后冠脉内超声检测的血管横断面积是再 狭窄的重要预测指标
Mintz等研究:对360个病变进行临床、冠状 动脉造影及冠脉内超声随访证实,冠脉内 超声的血管横截面狭窄程度是再狭窄的独 立预测因素。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治疗相关因素
冠脉介入术后的残余狭窄程度是再 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
M-HEART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术后的残余 狭窄超过21%,则再狭窄率将明显上升可高 达45-50%;而残余狭窄小于21%者,再狭 窄率则在30%左右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④基质大量形成期:在介入性治疗后1-2周, 即开始有基质的形成,在3个月后达高峰,约 可持续1年以上
⑤血管再塑期:血管的“再塑” 。主要指血 管壁细胞,尤其是中层VSMC的内膜下迁移、 增生、肥大、细胞外基质聚积和纤维化、细 胞的重排, 壁腔比例和几何形状的改变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①.新生内膜的过度增殖,是支架术后再狭 窄的主要原因
②.血栓形成: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机率 及严重程度与支架内再狭窄紧密相关
③.其他因素,如炎症、金属支架造成的动 脉损伤及内膜过度增殖
介入医生必须: 对患者临床评估 对血管病变作分析 合理选择器材 最佳手术方式方法 正确的术后处理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减少血管损伤 保护血管内皮 导引导丝 球囊长度、直径 扩张范围,确定病变范围,避免损伤
正常血管 球囊扩张压力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支架应用 非危险病变,提倡直接支架术 必须进行预扩张的病变: 左主干病变 严重钙化病变 成角、迂曲病变 弥漫性、长病变 远端具有良好侧支供血的慢性病变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EDS)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支架应用——普通支架(BMS)
提倡直接支架术
优点:损伤血管内皮少
血管撕裂、夹层发生率低
操作时间短
使用:尽量覆盖病变全程
选择金属面薄,
支架直径/血管直径=1:1
来自百度文库
合理扩张压力(10-12 atm)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多个支架应用 能用一个长支架,则不用二个短支架 尽量选择同一品牌、类型支架 注意血管前后直径差异 同支血管多处病变,期间有正常血管段,
的再狭窄情况,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长度:
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病变的长度 与术后的再狭窄率具有相关性
病变或置入的支架长度超过15mm时,术 后的再狭窄率将增加
尤其是在血管直径较小(例如血管直径在 2.5-2.6mm以下时)的长节段病变再狭窄率 更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再狭窄病变:
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防治
再狭窄的判断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的再狭窄诊断标 准
人们广泛接受的还是靶病变狭 窄程度在随访时超过管腔直径 的50%。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五个阶段:
① 血栓形成期:血栓形成期发生于血管成 形术后的1-12小时之内
②炎症期:炎症期发生在PTCA术后即刻, 约可持续7天左右
③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期 血管成形术后 24-72小时血管平滑肌细胞即开始增殖,7-14 天达高峰,约可持续1-2个月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TRESS和BENESTENT 研究 血管直径在3.0mm以上者球囊扩张术后的再
狭窄率明显低于小于3.0mm的血管; 单纯支架治疗组中血管直径在2.6-3.4mm者
再狭窄率低。 血管直径小于2.6mm时任何介入治疗器械的
再狭窄率都非常高。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 症率低
再次再狭窄率较高,达到25-50%。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治疗相关因素 介入治疗后即刻所获得的管腔直径越大,
晚期的再狭窄率越低 冠状动脉支架的置入使患者获得了较大的
管腔,在随访时仍能维持较大的血管内径, 改善了远期预后。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多个冠状动脉支架
置入多个冠状动脉支架: 研究显示,在冠状动脉内置入多个支架能
增加再狭窄的发生率 无论相连的支架是否重叠,它们的内膜增
生、晚期管腔丧失和再狭窄都相似 置入的支架越多,被覆盖的血管段越长,
再狭窄率越高。
药物涂层支架 Cypher ( Rapamycin)
Animal Histology
患者临床评估
患者相关因素: 性别、年龄、民族、生活习性、病程、
原发病、心功能、治疗模式、经济状况、 并发症 主要相关因素:
性别、生活习性(吸烟)、病程(慢性、 急性)
并发症: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血管直径:
Serruys等对3072个患者3736个病变 球囊扩张术后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研 究证实血管直径、术后即刻的最小管 腔直径(MLD)与术后再狭窄明显相 关。
病变部位:
左前降支(LAD)为高再狭窄率的冠状动 脉分支,当病变位于LAD,血管直径又较 小时,随访期间的再狭窄率更高,即LAD 为在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大隐静脉桥的再狭窄率(50-70)明显高 于自身冠状动脉,尤其是近端吻合口及体 部。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病变部位:
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血管分叉处病 变不仅即刻效果相对较差,其远期疗 效也差,即再狭窄率较高。
可分别用二个支架,保留正常段 长病变植入多个支架,前后支架必须重
叠,但避免支架间重叠过多
治疗相关因素
Kuntz等研究: 比较球囊扩长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支架
植入术、斑块消蚀技术等治疗方法的再狭 窄率, 发现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的晚期管腔丧 失程度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但由于其可以获得较大的即刻管腔直径, 故再狭窄率仍然低于单纯球囊扩张术。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介入前的血管狭窄程度
MLD越小,术后的再狭窄率越高 Hirshfeld等的研究显示, 狭窄程度<75%时,再狭窄率为25% 狭窄程度>82%时,再狭窄率为50%左右。
血管病变性质及程度分析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与血管开口处病变相似 即刻成功率低(50-75%), 再狭窄率高(50%左右), 再闭塞率高 患者的症状常常不能准确的反映冠状动脉
治疗相关因素
术后冠脉内超声检测的血管横断面积是再 狭窄的重要预测指标
Mintz等研究:对360个病变进行临床、冠状 动脉造影及冠脉内超声随访证实,冠脉内 超声的血管横截面狭窄程度是再狭窄的独 立预测因素。
合理选择器材,最佳手术方式
治疗相关因素
冠脉介入术后的残余狭窄程度是再 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
M-HEART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术后的残余 狭窄超过21%,则再狭窄率将明显上升可高 达45-50%;而残余狭窄小于21%者,再狭 窄率则在30%左右
再狭窄病理发展过程
④基质大量形成期:在介入性治疗后1-2周, 即开始有基质的形成,在3个月后达高峰,约 可持续1年以上
⑤血管再塑期:血管的“再塑” 。主要指血 管壁细胞,尤其是中层VSMC的内膜下迁移、 增生、肥大、细胞外基质聚积和纤维化、细 胞的重排, 壁腔比例和几何形状的改变
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