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姆效应 相似性原则 互补定律

合集下载

巴纳姆效应以及避免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以及避免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

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的应用
营销策略:利用巴纳姆效应,使消 费者产生认同感,提高销售业绩
教育领域:利用巴纳姆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际沟通:通过理解巴纳姆效应, 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沟通效果
心理治疗:通过巴纳姆效应,帮助 患者认识自己,调整心态,改善心 理健康
自我认知偏差
WPS,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目录
巴纳姆效应的概念
巴纳姆效应是一种心 理现象,指人们容易 相信一个笼统、模糊 的个性描述,并认为 它特别适合自己。
这种效应源于人们倾 向于将模糊、普遍的 描述视为对自己独特 性的准确描述。
巴纳姆效应得名于美 国马戏团经纪人巴纳 姆,他宣称他的马戏 团节目适合所有人观 看。
社会认同
巴纳姆效应:指人们倾向于相信一个笼 统、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 适合自己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认同自己 所属的群体,以及群体如何影响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对自己的态度、价值观、信仰等方 面的认识
群体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包 括对群体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 认同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客观评价 自己
提高自我认知
学会质疑和批判,不轻易接受他人 的观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相信他 人的评价
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 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保持客观理性
尊重事实和证据,不盲目相 信直觉和经验
培养批和自我中心
巴纳姆效应在星座、 占卜、性格测试等领 域广泛存在,可能导 致人们对自己的认识 出现偏差。

巴纳姆效应 PPT

巴纳姆效应 PPT

THE END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 有很多可以成为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 些缺点,尽管你外表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虑不安, 甚至有时候会怀疑你所做的事情或决定正确与否,有时候 外向,亲切,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 福勒 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 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 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 己的特点,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 及普遍,以至于能够适用到很多人身 上。若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 真实地认识自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 (subjectivevalidation)的作用。[1]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有一条观点专门 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在我们的头脑中, “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 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 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 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 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 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 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1、要学会面对自己。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是:当一个落水昏 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 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 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 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 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 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 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 出明智的决断。 3、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 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 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 比较客观。 4、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 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 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 性格.[1]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社会效应之巴纳姆效应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社会效应之巴纳姆效应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社会效应之巴纳姆效应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90后,00后们都专门的迷星座每周,每月都专门看一下星座运势。

觉得星座描述自己描述的专门的对,专门的准确。

事实上这在心理学上叫巴纳姆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加入者推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一份是加入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答复平均出来的结果。

加入者难道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白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专门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专门适合自己。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推断是否适合自己。

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人们经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确实是巴纳姆效应,也被称为福勒效应和星座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来观看自己,因此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专门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巴纳姆效应指确实实是如此种心理倾向,即人专门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要防止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就要学会面对自己,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推断力。

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周围条件相当的人作比拟,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适宜位置。

还能够通过对重大事件,专门是重大的胜利和失败认识自己。

通常来说,越是在胜利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以上确实是关于巴纳姆效应的知识,盼望你能理解那个知识也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各种心理学效应汇总

各种心理学效应汇总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各种心理学效应苏东坡效应源于苏东坡的一句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就站在山中,却偏偏不认识这座山头,社会心理学家将人们明明就拥有自我,却偏偏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由心理学家伯伦特·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但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就应客观真实的认识自己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受到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影响下,往往会在认知和行为上,以多数人或者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并且朝着与之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涵盖了行为上的从众,它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从众的问题和场合。

鸟笼效应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简单而言,他是说假如一个人买了一个空鸟笼放在家里,那么一段时间后,她一般会买一只鸟回来养或者丢掉这个鸟笼。

踢猫效应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化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受到弱者情绪攻击的人,又会去寻找自己的出气筒,这样就会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心理摆效应在外界刺激下,人们常常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每一种情绪都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情感状态,像爱与恨喜与怒等,研究表明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波动就越大,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转化,比如,假如你现在情绪高昂,可能在接下来的某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某种突如其来的外界刺激,很快感到无比沮丧,反之亦然。

杜利奥定律杜利奥定律是由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的,他说“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垂垂老矣”。

心理学十大定律法则

心理学十大定律法则

心理学十大定律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其重要性逐渐被大家认知,今天介绍的就是生活中常用的十大心理学定律。

1.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起源: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由此窥知: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福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2.贝勃定律贝勃定律内容:贝勃定律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她)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电脑涨了100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

贝勃定律原因分析:我们的感觉很敏感,但也有惰性;它会蒙骗我们的眼睛,也会加重我们的感受而迷失理性。

所以,不能太自以为是,我们应带着谦卑的心对待万物众生,才可以少犯错误,积累智慧。

贝勃定律告诉我们,给予方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尽量不做画蛇添足的事;而受予方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点滴所得,善待身边的人。

3.毛毛虫效应毛毛虫效应讲的是食物就在离毛毛虫不远的地方,但如果将多条毛毛从首尾相连绕成一个圈,它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吃食物了,只会一个跟着一个。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 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 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著名的效应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心理学中著名的现象,也被称为巴纳姆现象或个人化效应。

该效应是指人们对模糊且笼统的描述性言论的普遍认同,即使这些言论适用于大多数人,也会被认为是适用于自己的。

这些描述通常基于个人主观经验和信仰,但是人们却将其视为普遍真实和准确。

巴纳姆效应得名于美国心理学家巴纳姆,他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项实验。

巴纳姆给一组人发了一份露骨的占星术测试,然后要求他们根据结果评估自己的个性特征。

结果,被测试的人普遍认为测试结果非常准确,而实际上这些结果是通用的,没有任何个性化的特点。

巴纳姆效应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例如,许多人相信星座能够预测性格和未来,即使这种预测缺乏科学依据。

此外,广告和销售人员常常利用巴纳姆效应来打动顾客,让他们认为某种产品或服务是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虽然巴纳姆效应本身并不是一种具有害性的心理现象,但它提醒我们在接受他人评价和建议时要保持警惕,同时应该加强自我反省和理性思考,以避免盲目接受不实的信息。

- 1 -。

巴纳姆效应 相似性原则 互补定律

巴纳姆效应 相似性原则 互补定律

比尔· 盖茨原来自己经营着微软公司,后来逐渐发 现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而且他自 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的开发上。于是,他找到 了自己的大学同学鲍尔默,希望他能出任微软的 CEO,专门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鲍尔默恰恰是 个管理的天才,对管理工作充满热情与自信。正 是如此,比尔· 盖茨与鲍尔默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 补,共同缔造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交往呢? 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 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 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 化的作用。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 也极少因为观念的相悖而发生争 执和相互伤害。此外,相似的人 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 活在这个团体中,可以团结一致 对付外界的阻力,增强安全感和 归属感。
• 互补的另一种情形是理想与性格上的互补,即别 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满足了你的理想,从而增加了 你对他的喜爱程度。比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 偏偏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会想方 设法地结交一些高学历的朋友,以此来弥补自己 遗憾。此外,不同性格的人容易产生互补,并建 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比如,关怀型与依赖型、急 躁型与耐心型、倔强型与柔顺型、阳刚型与阴柔 型、外向型与内向型、急性子与慢性子等不同性 格的人容易相处。
• 中国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柱上的铭文: “认识你自己。”
• 人们在认识自我时,时常由于受到 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 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心理学上将这 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 应”。 •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受到 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出现自我知 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 性的人格描述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 魔术师肖曼· 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 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 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 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 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比了 解他人要容易。认识他人时,我们容易站 在理性的角度,做出较为公允的判断。然 而对于自身,因为太过于熟悉,习惯用感 性的眼光审视自我,再加上时常受到外界 信息的困扰,我们在心中勾勒出的自我形 象,往往与真实的自己相去甚远。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但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此外,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而这种效应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大约50%的人对占星术深信不疑。
我们日常提到的星座是指十二个太阳星座。其与月亮星座,上升星座作为最具影响人格的三大星座共同“诠释”人性的神秘。可它真的在准确的测算一类人的性格或是引导一类人的发展吗?与其说是占星学的功劳,不如说是自己内心的主观验证在作祟。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作为笔者,6月13日出生。占星学中,双子座,黄道十二宫里的第三宫,代表了善变、沟通。接下来,我便以双子座为例:
4.双子座的守护星水星是使者之神,会刺激智慧,但也会令人产生挑剔、紧张的情绪。
5.双子座的人可以不停说话,和他们谈情最好的方法就是聊天。或许你眼前出现一个双子你与他并不熟或并不认识,但在他交谈姿态之间、或许是面部传来的气息、或许是他走路气质与魅力会吸引到你,让你对他有好感,不要认为这是他自身无意就有的魅力哦,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双子座在做一件事时而下意识地有意传达魅力吸引到你,所以他往往会用余光注意到你,有心机吧!”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以辨证的方法论看待问题与现象,是目前人类探索真理谬误最合乎情理的方式。但恰恰就因为以占星学为代表的算命术,他们的文学技巧在人性上两头堵。笼统模糊的形容词建立在人类特质的共性上,细分性别,恋情,运势各方面建立在人类特质的个性上。人类思想与性格本身就是统一与独立的。因为他们的含糊其辞让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验证亦或是反驳。占卜在人类发展上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我们不能因此混淆是非,误把迷信奉为科学,误把占星术奉为心理学。我很理解这种现象的放纵,毕竟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所以在人类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时,总会优先选择一股巨大的力量来作为自己的靠山。而这股力量,在任何文化,任何时代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至今。但我们似乎误解了那句存在即合理的唯心定论:这个“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现实,但绝不是合乎正确。例如犯罪。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

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

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

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

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

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

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中文名巴纳姆效应外文名Barnum effect 时间1948年领域心理学创始人伯特伦·福勒目录1 起源2 实验3 产生原因4 应对方法起源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1]实验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

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巴纳姆效应以及避免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以及避免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因为它最早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

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

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

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

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

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

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

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

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

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营销心理十大套路●巴纳姆效应

营销心理十大套路●巴纳姆效应

营销心理十大套路●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百度百科简单地说,巴納姆效应就是“对号入座”,通过广泛性和模糊性的语言描述与心理暗示,你会觉得,对的,我就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于1948年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发给测验的每个学生一份“个人分析”,并让他们打分,来评价下方描述与自身契合度的高低,5分最高,0分最低。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

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

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

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

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

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心理实验按常规理解,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那最终学生们的评分的平均值会是多少呢?4.26分(满分5分),而且每个人收到的“个人分析”一模一样,就是上面这段文字。

巴納姆效应用得最多的地方,毫无疑问是在算命界和洗脑界,所以它也是顶级忽悠之术。

本大师也帮你算算运势,我不管你什么星座,什么生肖,什么年龄,什么性别,什么民族,以下的运势,对你都适用:“你今年想要改变的欲望会非常强烈,因为实在没法忍受去年没什么进步和变化可言的自己。

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人最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常常迷失自我,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信息的暗示,受他人的言行左右自己,是心理学典型的从众心理。

实验。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系了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系了块石头向下坠。

三分钟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

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个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实验大家对照下面的话,是否适合你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从容。

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做的决定或作的事情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所以你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

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坦率的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成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夫效应

巴纳夫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星相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且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

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巴纳姆效应名词解释

巴纳姆效应名词解释

巴纳姆效应名词解释
巴纳姆效应(英语:Barnum effect,是Paul Meehl 为表对费尼尔司·泰勒·巴纳姆的敬意而命名,又称巴南效应、弗拉效应(英语:Forer effect)),是一种
心理现象,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巴纳姆效应能够对不少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测验以及抽签掷筊等被普遍接受的现象提供一个十分完全的解释。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
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口若悬河的人和沉默 寡言的人成了亲密的朋友;脾气暴躁的人容易与温顺柔和的 人和睦相处;当机立断的人对优柔寡断的人,反而有更大的 吸引力;大大咧咧的人与谨小慎微的人,成了莫逆之交。
特别是在恋人和夫妻之间,这种“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 互补性表现得更为明显。男人的威武雄壮,可以让女人感觉 很安全;女人的温柔细腻,可以给男人带来愉悦和满足感。 此外,有些性情相异的男女也会因为性格互补而走到一起。 比如,支配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热情健谈的人与忧郁沉静 的人、脾气暴躁的人与稳重恬静的人成为恋人。对于这种现 象,心理学家的解释是,男女间的互补关系,源于人类寻求 完整自我的心理。
为了证实“相似性原则”的效用,美国心 理学家纽加姆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 验。他让17名互不相识的大学生同住在一 间宿舍中,对他们的亲疏变化过程,进行 了长达4个月的跟踪调查。实验结果表明, 在相识之初,空间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彼此 的亲疏程度。然而,在实验的后期,那些 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 在研究结束时都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Hale Waihona Puke 中国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门柱上的铭文: “认识你自己。”
• 人们在认识自我时,时常由于受到 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 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心理学上将这 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 应”。 •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受到 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出现自我知 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 性的人格描述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 魔术师肖曼· 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 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 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 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 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比尔· 盖茨原来自己经营着微软公司,后来逐渐发 现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而且他自 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的开发上。于是,他找到 了自己的大学同学鲍尔默,希望他能出任微软的 CEO,专门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鲍尔默恰恰是 个管理的天才,对管理工作充满热情与自信。正 是如此,比尔· 盖茨与鲍尔默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 补,共同缔造了微软帝国的神话。
在人际交往中,当对方对某件事发表 了与你相似的看法,或者讲述了一段与你 相似的经历时,你适时地来一句:“我也是 这么想的!”“我也去过那里。”有时, 只要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就能够拉近彼此 的心理距离。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或许就因为一 次投缘的谈话,让彼此觉得有那么多相似 的地方,于是原本萍水相逢的两个人,相 逢恨晚引为知己。
• 互补的另一种情形是理想与性格上的互补,即别 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满足了你的理想,从而增加了 你对他的喜爱程度。比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 偏偏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会想方 设法地结交一些高学历的朋友,以此来弥补自己 遗憾。此外,不同性格的人容易产生互补,并建 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比如,关怀型与依赖型、急 躁型与耐心型、倔强型与柔顺型、阳刚型与阴柔 型、外向型与内向型、急性子与慢性子等不同性 格的人容易相处。
“相似性原则”告诉我们,人们通常会对与自己性情相似 的人产生好感。那么,“互补定律”是否与“相似性原则” 相悖呢? 它们并不矛盾,因为“互补定律”的产生有一个重要的 前提:彼此差异的双方能够在交往中取长补短,获得一定程 度的满足感。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性情相异的双方就不 能够产生互补效应,甚至还会产生厌恶和排斥。此外,形成 相似性的条件,往往是诸如人生观、信仰、追求等宏观方面 的因素;而形成互补条件的,常常是一些微观的因素,比如 兴趣、爱好、性格等。如果彼此在品性、原则等方面迥然不 同,“道不同不相为谋”,互补定律也就无从谈起。比如, 品味高雅和庸俗不堪的人、真诚待人和虚伪狡诈的人之间, 很难产生互补效应。
综合互补的用人之道,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 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了人才互补 的定律,才能更好地用人。在一个团队中,各种 特质的人才之间最好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包括 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和综 合互补。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 人才结构,有利于保持团队的创造活力。如果团 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一种性格、一种气质,工作反 而无法做好。例如,全是急性子的人在一起,就 容易发生争吵、纠纷。
人们为什么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交往呢? 心理学家认为,跟自己相似的人 交往能够肯定我们自己的信念、 个性品质和价值观,起到正面强 化的作用。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 也极少因为观念的相悖而发生争 执和相互伤害。此外,相似的人 容易共同组成一个群体,人们生 活在这个团体中,可以团结一致 对付外界的阻力,增强安全感和 归属感。
人们对于和自己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如校 友、老乡等等),很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好 感,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是符合相似性原 则的。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 己相似的人。这里所指的相似是指人们感 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 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 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认识自身未必比了 解他人要容易。认识他人时,我们容易站 在理性的角度,做出较为公允的判断。然 而对于自身,因为太过于熟悉,习惯用感 性的眼光审视自我,再加上时常受到外界 信息的困扰,我们在心中勾勒出的自我形 象,往往与真实的自己相去甚远。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借助外界的信息 来评判自己,经常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或许你原本是一只极具天赋的“白天鹅”, 只是才能还未展示或发挥出来,却因为别 人不公正的评判而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是 一只“丑小鸭”。
当我们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会 询问对方“是哪里人,学什么专业, 在哪儿工作”等一些问题。一问之 下,发现彼此竟是同乡、同行、校 友,顿生亲切之感,消除了陌生人 之间的隔阂。很多人担心和一个陌 生人交谈时,找不到共同的话题, 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有很多相似的地 方,比如相似的经历、对某件事情 的共同看法、喜好同一部电影等等。 慢慢地,随着谈话的深入,你会发 现两人之间相似的地方越来越多, 气氛也会愈来愈融洽。
古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 同不相为谋”。志趣迥异的两个人,无论 相识多久,都如同两条平行线,不管靠得 多近,永远也没有交心的那一天。 在人际交往中,若能与那些相似的人交往, 可以帮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真正的 友情。另外,在与自己相异的人交往时, 如果需要与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我们 可以尝试着“求同存异”,尽量表现出自 己与对方相似的一面。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认为算命 先生说得很准,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巧 妙运用了“巴纳姆效应”的缘故。算 命先生深知,前来占卜的人大多是一 些情绪低落、迷茫无助、对未来缺乏 把控的人。这时候,他们的心理依赖 性比平时更强烈,受他人心理暗示的 可能性也就更大了。算命先生先用一 些安慰的话,让求助者获得心灵的安 慰,赢得他们的信任,接下来的一番 模棱两可的话便自然让人深信不疑了。
群居的人类难免不受他人 的影响,想打破巴纳姆效应并 不容易。我们要学会从多种渠 道搜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与 自己身边的人相比较,得出较 为客观的评价,坦然面对自己 的优缺点,做真实的自己,从 而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表现自 己。
相似性原则: 人们喜欢与自己 相似的人
太棒了,我也是! 我是XX学校毕业的
互补定律: 性格互补的人 容易相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 吸引,成为好朋友,很多彼此之间差异很大的人也 能够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关系。那些在兴趣、性格、 专长、观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当他们的需要和 满足需要的途径正好构成互补关系时,就会像磁铁 的正负极一样,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这就是人际 关系中的“互补定律”。
归结起来,生活中的这种互补性主要 分为两种情况: • 一种是需要的互补,即交往中的一方能 够满足对方的某种需要,弥补某方面的 短处,那么他就能对对方产生较强的吸 引力。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打算筹办一 个小企业,那么他一般会选择那些拥有 自己所缺乏的才干和能力的人合作。如 果自己善于经销,那么就可能选择精通 会计的人合作。两者正好能取长补短, 各得其所,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你自己 相似性原则: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互补定律:性格互补的人容易相处
巴纳姆效应: 正确认识你自己
• 投射效应——人们常常“以己度人”
•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否会 “以人度己”呢?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不爱学习,他的父母为此忧心 忡忡。一天,爱因斯坦像平常一样,准备和伙伴们一起 到河边钓鱼,父亲拦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父亲 讲道:“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大烟囱,他在前 面,我在后面。钻出烟囱时,我发现杰克全身都被烟囱 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我看 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 个小丑,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洗了又洗。杰克见我钻出 烟囱时干干净净的,以为他自己也一样,于是没有清洗 便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 克大叔是个疯子呢。”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 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 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 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 听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对大 众的影响,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 完人格特征测验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 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其中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 真实结果,另外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 结果。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绝大多数的参加者都 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第二份结果更为精确地描述 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假使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发现自己与周围的 人格格不入,不妨尝试着“伪装”一下自己,表现 出与他们相同的特质,就会更容易被他们所接纳。 画家凡· 高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25岁时, 他来到比利时南部的一个矿区传教,那里的人们都 以做矿工谋生,穿着破烂的衣服,满脸煤灰。刚到 那里的时候,凡· 高担心自己不被他们接纳。一天, 凡· 高到矿区捡了很多煤渣用来烧炉子。之后,因为 时间紧迫,他还来不及清洗满脸的煤灰,就登上讲 坛开始布道。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布道很成功,受 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当他回到住处,准备洗脸时候, 猛然从镜子中看见脸上沾着一层厚厚的煤灰。“原 来如此,”凡· 高说道,“这就是他们认可我的原因 所在。”从那以后,凡· 高每天都往脸上涂煤灰,使 自己看起来更像当地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