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47e3975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a1.png)
42 浅析日本社会的内外意识与日语授受动词的联系余小权授受动词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也是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很多日语学习者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以至于难以正确应用此类动词。
不能正确理解授受动词将会给在日企工作和与日本人交往中带来困难。
因此,本文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主要研究对象,意在从“内外意识”即授受动词方向特征的角度上,通过举例分析此类句型的使用要点,解释说明这一语言现象。
一、引言很多日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及进入日企工作之后都认为授受动词的使用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能熟练、正确运用。
而且日语具有省略主语这一特征。
对话中不使用授受动词,说话人与听者之间的立场与关系是无法表达的。
授受动词不仅能表达给予和得到,还能从措辞中表现出说话者与听话者以及叙述事件中涉事者间的亲疏关系和内外关系。
此外,授受动词还有能够表达利益关系、恩惠关系的功能。
这是日语语法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
本文意在以授受动词中的「もらう」为例,举例说明授受动词的特性和日企文化内外意识的关系,从而为日语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有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对授受动词和日企文化的理解与掌握。
二、授受动词「もらう」的基本句型和用法《大家的日语》(2010)中对授受表现的定义是:表现施与受的语法关系。
因此,授受关系中必然涉及施与受双方。
即,授受表现中应存在能够体现施受双方的人称或团体。
而完成施受动作的动词即为授受动词。
授受动词可分为实义动词:「くれる」(「くださる」)、「あげる」(「やる」「さしあげる」)、「もらう」(「いただく」);以及辅助动词「てくれる」(「てくださる」)、「てあげる」(「てやる」「てさしあげる」)、「てもらう」(「ていただく」)。
由于较之「くれる」和「あげる」,「もらう」的辅助动词更难掌握,所以本文以「もらう」及其谦语形式「いただ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主要用法和含义,通过误用数据分析误用的原因和这个句型在日企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1b1763f55270722192ef7d8.png)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作者:李福贵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日本人的内外意识较为强烈,这是他们的特征,同时也属于日本文化论中相对于突出的观点。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心理活动等都能够反映出“内”“外”民族心理意识,日常生活中,内外意识反应的非常明显,而正是这种内外意识的存在,在运用日语进行对话的时候,可以通过说话人的视点判别听话人的相关情况,采取适当的语言对话方式。
本文将重点探讨的就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人;内外意识;语言表达;影响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具有着独特的承载力,其承载了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可以映射出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彰显出相应的民族思想或者是个人的思维,日语的表达方式仅仅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物[1]。
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日语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受到了本国民族强烈的内外意识影响,正是源自于这种内外意识的存在,使得日语的表达也能凸显出极为明显的内外意识性。
学习日本的语言还应该结合地理和历史等加以分析,这是促使日本民族内外意识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积极的结合着日本文化强化认知,清楚认识到使用敬语的方式,构建起更为和谐的沟通关系。
一、日本民族内外意识的基本概述在历史轨迹上能够看出日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因为日本位于中国东边的海上,因此被称作东瀛。
作为一个孤岛上的国家,日本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曾经较为落后的科技和交通彻底的打破了他们的外交关系,除此之外,日本也一直推崇着“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和尚鉴真将外交工作加以落实,才使得日本真正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日本拥有着极为强烈的群体意识,他们也倡导群体独立性,这源自于他们较为单一的民族结构,在语言上极易实现统一,这样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凝聚力,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内外意识。
二、日本人内外意识产生的根源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同时结合着日本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能够看出文化方面产生的隔断[2]。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53282ef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7b.png)
“内”与“外”—浅析日本人的思想意识摘要: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将“内”与“外”明确区分开来,这种内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心理活动,语言表达和行为模式等各方面。
因此,充分理解日本人这种独具特色的内外意识文化,探讨其带来的各种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内外意识究竟给日本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呢?本篇文章从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原因两方面分析日本内外意识形成的原因。
并将从日本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暧昧表达两部分出发,为大家简单剖析内外意识对日本人造成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内外意识影响敬语表达集团意识跨文化交际在日本经常会谈到一个话题“内外意识”。
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能够在日本文化论中得到充分显现。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明确区分“内外”,内外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日本人的思考方式到心理、语言表达、行动方式等方面。
在和日本人交流时,有必要考虑“内”和“外”两个领域。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合作的深入,两国人民的交流也在不断发展。
因此,充分理解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内外意识的形成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文化上产生隔绝。
也正是因为文化的隔绝,日本人常常将“内”和“外”区分开来,从而形成日本独特的内外意识。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日本人内外意识形成的具体原因。
1.地理环境日本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的东部,面临着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以及围绕其周围的约7000个附属岛屿构成,周围被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以及太平洋包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封闭的岛国。
因此,与外部世界交流甚少,长时间的自给自足,决定了其自身文化的后发性。
日本同时也是山地国,岛与岛之间(甚至岛的内部)被山与河隔开,形成了许多互不往来的群落,从而导致文化上的隔绝。
2.历史原因直到明治维新为止,日本列岛几乎没有与其他国民发生大规模战争或被入侵过。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2f20cd5e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8.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包含了日本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识和态度。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的形成和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本文将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分析其文化根源、特点和影响。
日本文化中的内外意识主要体现在日本人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上。
日本人对内在自我的重视体现在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关注和尊重。
他们认为日本人内心世界的体验、情感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被保护和呵护。
日本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也体现了一种内外分明的界限感。
他们强调外在世界的规则、秩序和礼仪,希望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维护内在的自我和尊严。
日本文化中的内外意识根植于日本人对自然界的理解和驯化。
在古代日本,自然界对日本人的生活和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日本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贯穿着整个文化。
这也使得日本人更加关注自己内在的情感和观念,同时通过外在的礼仪和规则来与自然互动。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是一种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对自然、社会和个体的尊重和理解。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也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内外意识是制约和规范的重要来源。
它使得日本人更加注重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并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达和保护自己。
这种内外意识也影响了日本人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方式,使得日本社会更加注重规矩和礼仪,并在社会关系中保持着一种秩序和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日本人对内外意识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新一代的日本人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后,对内外意识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有所改变。
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和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对待外部世界。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呈现出一种融合和多样化的趋势。
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论文]
![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1f5de019e8b8f67c1cb9a0.png)
从内外意识看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摘要本文通过授受动词与其表达的方向性相结合,引用大量例句,同时结合不同的场合与情景,具体阐述授受动词与内外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授受动词与内外意识之间的分析,体现日本社会文化构造与人际关系的同时,为学生在学习授受动词以及如何依据场景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受动词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内外意识授受动词授受动词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授受动词一直以来就是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难点,授受动词中蕴含了很多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包括恩惠意识、内外意识、上下意识以及集团意识等等。
其中,内外意识与授受动词的关系极为密切,集中体现了日语的“人情味”。
本文以授受动词与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联系为中心,对授受动词进行分析与阐述。
1 内外意识由于日本是岛国,国土面积狭小,在古代长期的农耕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主人”为中心的家庭构造。
同时,在家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各个村落,在日本人眼里看来,凡事都应当遵从村落他人的做法,一致行动。
日本作家直塚玲子在其一书《欧美人沉默之时》中写道,“日本人内外意识很强。
所谓圈内人是指同窗、同乡、同事等等归属于同一团体的人,其外的就是圈外人。
日本人心里对圈内外人有明显的心理界线。
即使同是日本人,对于圈外人也会以冷淡的表情,做出于己无关的姿态。
而圈内人之间因融洽的伙伴关系和强烈的信赖感作为羁绊紧密联系在一起。
“日本是稀罕的平等社会,而人人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差别意识。
那就是内外意识。
”也许这就是原因吧。
话说,为了拉圈外人入伙,就须要所谓的通行证。
只要不清楚地了解那个人的出身来历,就不会轻易地让他越过圈内外的界线。
符合出身证明的情报,一般从很了解他的第三者入手得知。
虽然介绍人是重要的媒介,但如果没人能事先提供相应的情报,就只有直接向本人询问了。
”可见,内外意识在日本社会中根深蒂固,这一现象也影响到了日本人的语言表达。
比如,在交流时日本人很少用“あなた”“わたし”而是使用“うち”“そと”一类的词。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46ed711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2.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社会中有一种强烈的“内”与“外”意识,也就是对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的意识和差别认知。
这种意识贯穿于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影响着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在日本,对内部群体的认同感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家庭、故乡、公司、年龄等内部群体,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对外部群体则缺乏一定的信任和认同。
在日本文化中,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交规范:日本人非常注重社交礼仪,然而他们的礼仪规范对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则存在差别。
对内部群体,日本人往往会更加热情友好,例如在和家人、朋友、同事等相关人群交往时,通常会进行多次的问候、道别,以及礼仪性的奉送礼物等;而在与外部人群(如陌生人)进行交往时则较为保守,往往透露出谨慎、疏离的态度。
二、职场秩序:日本企业文化中,内部群体之间的职场秩序非常严格,而外部群体则相对松散。
在日本公司中,同事之间要严格遵守内部关系、等级制度等规定,而且同事之间相互间的联系与交流一般多以工作层面为主。
对于外部群体,例如与客户或供应商交往时,则更见灵活和谅解,可以说日本人对外部群体的容忍度要比内部群体更高。
三、传统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强调家族、地域和职业等与内部群体紧密相关的价值观。
例如,日本人很重视“宗族意识”,因此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要比外部群体更加密切,在家庭或家族宴会等场合,文化氛围则更浓厚,而对外部人的邀请则相对稀少。
此外,日本还有”旅游泡汤”等习俗,认为地域与内部群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强调了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四、外国人:日本人对外国人往往持保留态度。
日本的教育及传媒体系中,常常强调日本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甚至通过强调这些差异来暗示外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隔阂。
此外,日本人还真切地感受到外国人对日本的长期占领和修复所带来的影响,使内外感的边界更加明显。
总体来说,日本人对内部群体和外部群体的差别认知是非常根深蒂固的,这种意识所凝聚的内外感也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f9568031f242336c1eb95ec4.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作者:李群群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4期摘要:日本人有着很强的“内”“外”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语言当中。
文章讨论了日本人“内”“外”产生的原因、“内”“外”的含义,以及在日本人的言语行动中所体现的“内”“外”意识。
关键词:敬语;“内”;“外”;思维方式在我们学习敬语时,有这样的注意点:列如日本人在家庭内部应该讲“私のお父さんは今年45歳になります。
”,但是对外人讲的时候就必须改为“父は今年45歳になります”。
在公司内部应该讲“課長さんはまだ出張からお帰りになりません”,而向公司以外的人讲的候时就必须改成“課長はまだ出張から帰りません”。
对于初学敬语的人来说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使用敬语,但从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来看,就可以轻松接受。
一、日本人“内”“外”意识产生的原因在日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内”“外”意识,其起源有二:一是源于古代日本人对生活场所的认识。
古代日本人把生活场所明确区分为“内(うち)”和“外(そと)”。
“(うち)”是指夫妻、亲子等共同生活的场所,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圆形内部,包括自己以及夫妻、父母、孩子等。
如果把这个圆扩大一点儿,还包括“村全体”(有时指全团体),再扩大一点儿,甚至包括全国。
另一起源是日本传统的“いえ”(家)制度。
所谓“いえ”制度,即指:“超越世代而存在,经营一定家业的广义上的企业体,它给予其成员以恩惠和俸禄,同时要求他为家效劳。
”日本的“いえ”是一个超越成员的生死而存在、经营家业和家产的经营体和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团体。
该团体内部的人为“うち”,是自己人,是熟悉、了解、亲睦和不分彼此的对象,而“そと”则是疏远、对立、敬而远之的对象。
二、“内”与“外”的含义(一)日本人的“内”“内”在《大辞泉》中有以下的几个意思:1.ある一定の区域·範囲の中。
2.自分が属しているものを言う。
3.建物としての家。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8d1804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8.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有一个很独特的文化观念,就是“内”与“外”意识。
这种观念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在日本文化中,“内”与“外”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映了日本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从心理层面来看,日本人非常注重“内”的感受和情感。
他们对内心表现出的情感非常重视,尤其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日本人普遍认为,真正的感情应该是深藏在内心的,不轻易流露出来的。
在他们看来,表现得过于直接和情感化是一种不礼貌和不洒脱的表现。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普遍会抑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冷静。
这也是日本人常被外国人误解为冷漠和无情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文化中,这种抑制情感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坚强和稳重。
在日本文化中“外”的形象也非常重要。
日本人十分注重外表的整洁和礼貌。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场所,日本人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貌形象和仪表仪容。
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打理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在重要场合下,他们会更加注重外表的表现。
日本传统在强调个人外貌与品味的也赋予了样式、色彩、材质、款式等多种多样的审美要求。
日本禅文化所侧重的质朴、简约、清爽向德,一直是日本审美观的重要构成要素。
日本人对“内”与“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社会行为上的区分。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外表上,他们常常显得比较谦逊和含蓄。
在社交场合中,日本人很少会张扬自己的成绩和能力,而是更习惯于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他们习惯于在包容的氛围中表现自己,而不会故意强调自己的优秀之处。
这种在外表上掩饰自己的实力和才华是一种在日本文化中被认为是很高尚的行为。
但在日本文化中,更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境界。
日本人常常向往内心的宁静与深思,倡导内心修养与自我反省。
在日本的许多传统文化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追求。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
![日本人内外意识的言语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365d10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f.png)
我们常听到日本人在交谈时,用到“うちの会社”(我们公司)、“うちの学校”(我们学校)、“うちの人”(自己人)等表达方式,其实“内”与“外”这一相对的概念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性,它直接支配和规范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言语行为以及行为模式。
内外意识作为日本人重要的思维方式,指挥着日本人的日常行为,它是分析日本人的民族精神、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切入口,只有深入了解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日语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1内外意识的表现日本人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是以水稻耕作为基础,以村落或地区为单位的共同体式生活,较少与共同体以外接触。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内”“外”意识,他们对“うちの人”(通常是家人及关系亲密者)表现亲近,而对“外人”则表现疏远。
日本人的谈话距离一般远于中国人的谈话距离,和日本人接触时我们会发现,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为了显示亲密而逐渐向对方靠近,对方会显得不安,并不断小心翼翼向后退,从而保持一定的谈话距离,这也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表现,想走近日本人的“内”部范围是很难的。
日本人在“節分”即立春这一天,有“豆撒き”(撒豆子)的习俗,他们用木棒击打着锅盆等,随着击打的节奏往地上撒着豆子,一边撒口中一边喊着“福は内、鬼は外”(福进来,鬼出去)。
这一迎福驱邪的习俗是日本人内外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内”、“外”的意识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的范畴,具有了象征性的意味。
“内”、“外”这两个词本身是物理空间的概念,但是在日本人的世界里变成了反映人际关系的心理空间。
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行为态度及规范。
这种“内”“外”有别的交际意识不仅体现在日本人是行为习惯上,还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言语表达上。
日本人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交谈时,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首先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交谈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的问题,还要分清交谈中出现的第三人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1d96d12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f.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社会向来保持着强烈的“内”与“外”意识,也就是对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划分和区分。
这种意识是源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在历史和现实中保持了对自己和其他国家、文化、宗教、族群的区分。
在日本语言中,对“内”的描述词汇和对“外”的词汇也非常丰富。
首先,日本人对“内”的意识非常重视。
这是因为日本社会是一个非常社交化的社会,其中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
这些群体可以是家庭、公司、学校、宗教、房屋等,每个群体都有自己对内部的规定。
日本人非常注重与这些群体的关系,他们会经常陪伴他们的家人和同事,参加各种团体和社交活动,并坚持与他们保持联系。
对于日本人来说,“内”的概念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群体或社区,也包括了他们身体和心灵的私人空间。
他们会尽力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精神,使它们不受外部的影响。
例如,日本家庭通常会在家门口放一个“障子门”(noren),表示家庭的私人空间和门前有人的意思。
在工作中,日本人也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内部”,不希望别人干扰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
此外,“外”的意识在日本社会同样非常重要。
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和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日本人常常在媒体上关注国外的文化和新闻,但却容易对它们进行比较和挑战。
在日本人的眼中,外国文化和行为不符合他们的习惯或者价值观念,他们会表达强烈的不满或者批评。
对于日本人来说,保护自己的“内”和与外面的群体和文化的相互分离非常重要。
他们坚信自己的传统和思想是独一无二的,对外部的影响进行筛选和保护也是必要的。
因此,日本社会中缺少了一些国际性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全球化或者国际间的交流也缺乏较为积极的态度和意愿。
总的来说,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交方面,日本人注重群体、家庭和个人的相互关系,而在文化和国际方面,他们则更强调对自己传统和价值观的保护和坚守。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c95c943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a.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在文化观念上,极度注重“内”与“外”的概念。
所谓“内”意味着亲密、温暖、应该保护的感觉,而“外”则表示疏远、陌生和应该警惕的感觉。
这种内外的概念贯穿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习惯。
首先,日本人对于家庭和亲密关系的重视,就体现了他们内向的文化倾向。
家庭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十分密切。
在日本人的心中,家庭是一个港湾,是一个避风的地方,可以给予温暖和支持。
在日本人的语言中,使用“我”和“你”很少,多使用“我们”,体现了日本人关注集体、在意群体的文化特点。
其次,日本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也反映了其强烈内向的倾向。
一般来说,日本人习惯于维持自身的私人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源于日本人对于“外”的陌生感,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
在社交场合中,日本人通常会表现出谦虚、内敛、不张扬的特点,同时也非常注重礼节。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行为礼仪和习惯性的规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公共场所禁止抽烟、禁止嘈杂的言谈等等。
但是,日本人在对待“外”时也有着相应的表现。
他们通常会对陌生人保持警惕、谨慎和疑虑的态度,避免曝露个人的隐私。
在日本人的心中,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压力,都是需要警惕的因素。
所以日本人往往会通过合作和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
最后,由于强烈的内向和外向意识,日本人在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可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日本人会将自身归属于一个关系网、一个团体之中,强调自我身份的同时也将自己融入到群体中,为整个群体发挥作用。
在此过程中,日本人也需要考虑如何适应不同人群、不同背景的社交环境,这也进一步影响并塑造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总的来说,日本人强烈的内向和外向意识在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既反映了日本人对于亲密关系的珍视和对未知、不确定因素的警惕,也表明了日本人认可群体意识、合作与规范的价值观念。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fc362f9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f.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1. 引言1.1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概念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概念。
在日本文化中,“内”通常指的是对内部人际关系、家庭、传统价值观念的关注和重视,这种内向的意识在日本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与之相反,“外”则代表着外部世界、外国文化、国际关系等对日本人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对于日本人来说,如何平衡和处理好“内”与“外”意识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只有在不断调整和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日本人才能够更好地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和核心价值观,同时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发展。
.1.2 研究背景在日本历史上,传统文化一直对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产生着重要影响。
诸如禅宗、武士道和茶道等传统思想和学说,塑造了日本人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看法。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中,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现代价值观和外部文化逐渐渗入日本社会。
研究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和社会,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全球化对不同文化之间互动的影响。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探讨日本人的内外关系如何平衡,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文化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对“内”与“外”意识的影响传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内敛、谦逊和礼仪,这反映在日本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上。
在日本传统文化里,个人往往被要求保持谦逊和低调,不张扬个人特质,以求整体和谐。
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人更加重视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更注重团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个体之间的竞争。
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很注重礼仪和规范,这在日本人的社交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日本人遵循着严格的礼仪,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空间,注重言行举止,这些都表现出了日本人内在的文化传统对外在行为的影响。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206f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c.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指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意识与认识,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观念。
这种意识形成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独特性,体现了日本人对集体和个体的不同态度。
日本人的“内”意识强调集体、群体和家族的重要性。
他们注重以集体利益为主的行动和决策,强调团队协作和和谐。
在家庭和工作场所,日本人非常注重维持和谐的关系,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亲密的交往,并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日本人将自己视为集体的一部分,关注他人的需求,通过为他人着想来维持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日本人的“外”意识体现了对他人的观察和关注。
他们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建设上更为重要。
日本人非常重视外貌、仪表和行为的规范,努力保持一个好的外在形象。
他们讲究礼仪和社交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威和地位,并追求与他人之间的和谐互动。
他们关注他人的观点和领导力,愿意听从集体和权威的指挥,以达到集体的目标。
这种“内”与“外”意识的标志之一是日本人的自我节制和克制情感的能力。
他们注重个人情绪和感受的控制,避免在公共场合过分流露个人情感。
日本人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方式,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不适。
这一点在礼仪和社交举止上尤为明显,他们会避免直接表达个人的意见和情感,以维持和谐的社交氛围。
尽管日本人强调“内”和“外”的关系,但个体与集体的平衡并不容易。
在日本社会,个人的需求和利益往往必须服从于集体或组织的需要。
这导致一些个体可能在追求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价值和权利的平衡。
过分注重对他人的观察和关注也可能导致日本人在某些情况下感到压抑和不自在。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5e6d2fc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6.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话题。
在日本文化和社会中,人们对于内在和外在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这种内外意识不仅贯穿于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中,还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并试图揭示其中的深层内涵。
我们需要了解日本人对于“内”与“外”的理解。
在日本文化中,内外意识通常被描述为“uchi”(内)和“soto”(外)。
这两个词并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上的内外,更多的是指个人与团体、亲疏关系、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在日本人的价值体系中,内在通常被认为是私密、亲近、熟悉的,而外在则是公共、陌生、不熟悉的。
这种内外之别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言行、社交礼仪、家庭观念、甚至政治和商业活动中。
在家庭和社交关系中,内外意识在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亲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日本人通常表现得亲切、温和、体贴,展现出内在的“uchi”特征;而对于陌生人、上司、客户,日本人则更多地表现出外在的“soto”特征,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尊重。
这种内外关系的分明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得以体现,父母通常教导孩子要学会在“uchi”和“soto”之间做到分寸和自律,这也成为了日本人性格中的一种显著特征。
在日本的企业和组织中,内外意识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
日本组织中的等级观念和尊卑秩序,使得员工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和角色,同时也要能够在内外之间自如切换。
在企业文化中,内向的“uchi”通常代表着团队的凝聚力、信任和忠诚,而外向的“soto”则意味着与外部客户、合作伙伴的交往和合作。
这种内外关系的分明不仅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也深刻影响了日本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发展。
在日本人的心理和情感中,内外意识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日本人通常表现出一种自我克制和情感控制的倾向,他们在面对外部世界和他人时常常保持着一种冷静、稳重的态度,不轻易展现自己的内心和情感。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ff92357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5.png)
论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日本人具有独特的“内”与“外”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和社会行为中。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内”与“外”形成了一种文化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社交规范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就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影响和表现方式。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体现在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行为中。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个人内在的品质和修养,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内在的修养。
日本人强调内在修养的同时也讲究外在的表现,例如注重外貌和仪表的整洁、态度的谦和礼貌的表现。
这种对内外的注重,使得日本人在公共场合展示出一种自律、谦逊的外在形象,而在私人领域则呈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内在品质。
这种“内外交错”的文化观念,使得日本人在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注重自我内心的修养和自我约束。
日本人的“内”与“外”意识也体现在沟通方式和人际关系上。
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注重团队合作和默契沟通,追求“含蓄、内敛”的沟通方式。
在日本的职场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是通过委婉的语言和微妙的表情来传达信息,更注重于对他人的体贴和尊重。
日本人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群体的和谐。
在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中,日本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谦和、温文尔雅的外在形象,但内心深处却可能产生一些复杂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内外不一致”的表现方式,使得日本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内心与外在的矛盾和冲突。
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受到“内”与“外”意识的影响。
在饮食习惯上,日本人追求外表精致、内在养生的饮食理念,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的品尝,同时在饭桌礼仪上也讲究外在的规矩和仪态。
在居家生活中,日本人注重整洁、有序的家居环境,同时在室内摆设和装饰上也注重吉祥和美好的内在寓意。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也常常通过参加庙会、茶道、花道等活动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修养,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表达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教育指导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研究及其教育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e31abf4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b.png)
因此,如何在教育中引导和培养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以及如何消除歧视和偏 见,成为我们的焦点。
首先,对于集团意识的培养,我们应当认识到集团意识与个人意识之间的关 系。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在保持集团意识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 护个人的权益和思想。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 可以避免个人意识的消解。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进一步了解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例如,在日本的企 业文化中,员工视企业为家,为企业的成功而努力工作。此外,日本人在国际交 往中也体现出强烈的集团意识,他们往往以国家、民族、文化等集团为单位,展 示出高度的团结精神。
然而,集团意识并非完美无瑕,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过度的集团意 识可能导致个人意识的消解,从而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 过度的集团意识也可能导致对他集团的偏见和歧视,从而影响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一、日本人力量。他们认为,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 出最大的价值,而集体也能够给予个体最大的支持。这种意识在日本社会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日本人总是努力将自己的利益与 集体的利益紧密在一起。
2、团结与合作
日本人非常注重团结与合作。在他们的观念中,团结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团 结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因此,在日本社会中,人们会努力协调彼此的行动, 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总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对我们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 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感谢观看
3、服从与忠诚
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服从与忠诚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认为,个体应该 服从集体的决策,并且要忠诚于集体。这种意识在日本企业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 显,员工们会不折不扣地执行公司的决策,并且对公司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2873abf5960590c69ec376a3.png)
一、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说话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的问题,还要分清谈话中出现的第三者是圈内人还圈外人。
对待圈内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意识,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圈外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
这种谦逊客气和彬彬有礼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心理上的距离感,是一种冷漠的态度,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有一位多年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曾感叹道:“无论你说的日语多么流利、地道,无论你的工作能力多么出色,你永远都会被日本人当作“外人”来看,你永远都不会被日本人划入他们的那个圈子里,你永远都不可能真正融入日本人的社会。
”对于这样的感慨,许多人都有同感。
不仅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和研究者对日本人的这种内外意识极强的突出表现深有体会,就连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日本真是一个内外有别的民族。
”二、从两方面分析考察日本人的内外意识1、“ウチ”和“ソト”及其语言文化特征。
在日语里,很少用你、我(你们、我们)这样他们认为是很生硬的代词来做口语表达,而往往是用一些内外之分的言辞,以及用敬语词汇或者授受关系句式来区分你我。
在表达意识上,日本人把集团内和集团外严格区分开来。
比如,像“ウチの大学”、“ウチの会社”、“ウチの子”、“ウチの人”这样的日本独特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晩御飯はウチで食べます”中的“ウチ”是“家”的意思,其他的“ウチ”是“家”的意义上的引申。
日本人将有血缘关系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当作“ウチ”,日本人的“ウチ”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住的地方,自己的工作单位,朋友圈子,熟悉的生活环境。
它代表着家人、朋友、信息、知识的共有,精神上的放松等,是属于自己领域的自由境地。
中国人是关系网,日本人则是用圆圈出来的“ウチ”范围的圈子,一圈套一圈,由里向外,越靠里关系越密切。
日本人の内外意识と言语表现
![日本人の内外意识と言语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4462b98971fe910ef12df813.png)
要旨日本社会で、内外意識は所々に見られる。
その意識は日本人の行動を左右している。
この内外意識は日本語人の行動様式を影響するとともに、日本語の表現も影響する。
日本語で、発達な敬語、不明確な日本語表現など、日本語の内外意識が生き生きに表現されるのである。
筆者は日本語を勉強して以来、その内外意識を深い興味を持っている。
ここで、内外意識と敬語、不明確表現、日本人の思いやり、特別な文の内外意識表現、内外意識の歴史原因などから小論を展開していきたいと思う。
キーワード:内外意識;日本語の表現;敬語;不明確表現摘要日本社会普遍存在内外意识,内外意识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日本人的行为。
这种内外意识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行为模式,还体现在外在语言表达上。
在日语中,发达的敬语,不明确的日语表达,无不生动的体现了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笔者自学习日语以来就对内外意识这一现象对日语的影响很感兴趣。
在此,想从内外意识与日语敬语表达,与日语的不明确表达,和为对方着想以及个别词的内外意识表现。
内外意识的历史原因等方面做一些简单考察。
关键词:内外意识;语言表达;敬语;不明确的日语表达日本人の内外意識と言語表現1.はじめにご周知のように、強い内外意識を持つことが、日本人の顕著な民族性格の一つである。
彼らたちは「内」の人に思いやりをしたり、お互いに助けあうのに対し、「外」の人を無視したり、遠慮するのである。
また、このような性格が日本人に独特的なものの考え方を形成させ、日本社会にも計り知れない影響を与えたと言えるであろう。
なお、言語は文化の投影であり、文化のインデックスである。
人間は特定の文化背景の中で養成されたものの考えを言語によって表現するのである。
言いかえしてみれば、人間にはどんな思考様式があっても、それに当てはまる言語表現があるに決まっている。
その内外意識も日本語の言語表現と切っても切り離せない関係が存在するのである。
本稿では、筆者はまさに日本語の具体的な言語表現を分析し、日本人が言語表現を通じて、どのようにして、自分の内外意識を表現できているのか、をあきらかにしたいのであ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不仅表现在行为上,更突出地表现在语言表达方面。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说话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的问题,还要分清谈话中出现的第三者是圈内人还圈外人。
对待圈内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意识,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语言表达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圈外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要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要彬彬有礼。
这种谦逊客气和彬彬有礼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心理上的距离感,是一种冷漠的态度,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有一位多年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曾感叹道:“无论你说的日语多么流利、地道,无论你的工作能力多么出色,你永远都会被日本人当作“外人”来看,你永远都不会被日本人划入他们的那个圈子里,你永远都不可能真正融入日本人的社会。
”
对于这样的感慨,许多人都有同感。
不仅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和研究者对日本人的这种内外意识极强的突出表现深有体会,就连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日本真是一个内外有别的民族。
”
二、从两方面分析考察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1、“ウチ”和“ソト”及其语言文化特征。
在日语里,很少用你、我(你们、我们)这样他们认为是很生硬的代词来做口语表达,而往往是用一些内外之分的言辞,以及用敬语词汇或者授受关系句式来区分你我。
在表达意识上,日本人把集团内和集团外严格区分开来。
比如,像“ウチの大学”、“ウチの会社”、“ウチの子”、“ウチの人”这样的日本独特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晩御飯はウチで食べます”中的“ウチ”是“家”的意思,其
他的“ウチ”是“家”的意义上的引申。
日本人将有血缘关系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当作“ウチ”,日本人的“ウチ”是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住的地方,自己的工作单位,朋友圈子,熟悉的生活环境。
它代表着家人、朋友、信息、知识的共有,精神上的放松等,是属于自己领域的自由境地。
中国人是关系网,日本人则是用圆圈出来的“ウチ”范围的圈子,一圈套一圈,由里向外,越靠里关系越密切。
与“ウチ”相对是“ソト”,那是一个外部的世界,“秘密がソトに漏れる”(泄漏秘密),是指把秘密泄漏给局外人。
日本人常常使用“よそ”和“他人”之类的措辞,都是“ソト”的代表,中国也有“他人”这种说法,可这是一个中性词,没有日语的“他人”所带有的一种见外、疏远的语感。
然而,亲疏、远近、内外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我们外国人有时判断不好这种关系,所以经常在敬语和授受补助词的用法上出现偏差。
现在日本家庭成员之间一般不用敬语,可以用“ウチ”和“ソト”的语言意识来解释,因为敬语是“ソト”的语言表达方式。
日本人对“ウチ”和“ソト”的认识,是一个思维模式。
在做事上注意身份、礼貌、内外有别,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有“建前”和“本音”,“晴”和“け”,“よそ行き”和“普段着”等之分,即在场面上说的话是“建前”,知心朋友间的交流是“本音”;在公共场合、众人面前是“晴”,私下的、家常的是“け”;出门穿的衣服是“よそ行き”,在家穿的是“普段着”。
即前者为“外”,后者为“内”。
在人际交往上也有“義理”和“人情”之分,对于礼貌应酬应是“義理”,例如:“義理で出席する”(参加是碍于面子),而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则用“人情”来表达,例如:“人情のあつい土地”(民风淳朴的地方)。
这些词语翻译成汉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这是民族文化的不同形成的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日本人善于根据交示对象和亲疏程度区别使用“建前”和“本音”,即将真心话藏匿于内心,而语言化的信息只是当作场面话,表面文章。
那些夹杂了天气、气候的礼节性的套话和谦卑的寒暄语在日语中极为丰富,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日本人在与生人交谈时,一般都使用以下语言:
“ええ,そうです。
”(嗯,是的。
)
“はい,…はい…”(是的…….是的…….)
“そうだと思いますけど...”(我想是那样的…….)
“わたくしには,よくわからないんですが、“(这我不大
清楚。
)
中国人说话时,也注意“内外有别”,但不象日本人那样谨慎和封闭。
中国人“内外有别”和程度因人、因地而异,并且这种界限也很容易冲破。
例如:中国人坐火车或飞机旅行时,很容易与邻座的生人搭话交谈,而日本人之间各不相干,彼此很少交谈。
日本人的称赞语言行为也反映出这一文化特征,在称赞对象的选定问题上,日本学者高崎文雄指出“ウチは称賛しないのが原則で,ソトに属する人はよく称賛の対象になる”(ウチ原则上不称赞,属于ソト的人往往成为称赞的对象),所以日本人在他人面前几乎不称赞自己的配偶和子女,相反地,大多数的外国人,即使他(她)只会说几句简单的日语,日本人也会称赞说“日本語がお上手です
ね。
”(你的日语真棒啊!)。
2、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
也反映在日本人对人
际关系的看法上,人们
非常重视保持人际关
系的和谐,日本人认为
集合体的存在举足轻
重,强调“集团主义”,
即个人与集体融合为
一体,个人与集体始终
要和谐共存。
日本人从
古至今都是尊崇集体
主义的,并以此作为整
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
精神核心。
在日本社会里,为了集体的利益这一明确的目标,人们都会自觉地勤奋工作,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优先考虑集体利益,个人的利益得失则被放在次要位置。
这种表现正如以往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厂兴我兴,厂荣我荣”。
比如,当日工作未完成,即使公司上司没要求部下加班,部下也会自觉地干完活才回去,即使自己有更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但公司的“公”事要比个的“私”事更重要。
另外,公司的同事们都在加班,自己一个人请假回去也实在不好张口。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上司和同事们的肯定。
再如,当公司的上司或同事邀请喝酒时,不管自己有多么不情愿,不管自己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办,也要爽快地答应,接受邀请去赴约。
这种情况下,日本人一般都不会拒绝,因为自己一个人不能破坏了大家所认定的规矩,否则就会被视为个别分子,受到别人的议论和疏远,甚至遭到孤立。
仔细考虑一下,这也许就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建前”和“本音”的双重性。
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不允许集体内部有懒惰者存在,也不允许有不顺从者和个别分子存在。
三、“内”“外”意识产生的根源
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等方面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文化方面的隔断。
日本列岛由于它的地理位置的特点,决定了吸收大陆文化的间接性和自身文化形成的后发性。
由于岛国内部的岛与岛,岛内的山川之间的隔断等自然因素,形成了许许多多互不往来的群落,这是文化隔断的地理因素。
另外,江户时代被称为德川300诸候,日本全国被分割成诸多个藩国,19世纪中叶达到了272个,各藩都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权力,又由于政府的限制,各藩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通,这是形成文化隔断的历史原因。
这些因素自然地逐渐形成严明的“内”“外”意识,在德川幕府长期的锁国政策之下,这种意识发展到与国际的文化隔断,“内”“外”意识进一步加深。
使得自身文化与外界交流具有非连贯、
断续性的特点。
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早在弥生时代起就开始了水稻耕作。
像插秧和收割这样的农活,就在今天的部分农村仍然保留着大家互相帮助、共同作业的习惯。
这种共同体文化让每个人都拥有极强的集团意识,绝对不能做出违背村约的事情,否则就会受到全村人的“村八分”的制裁。
在日本进入近代化社会以前,人们的生活空间就是自己所属的那个村落。
这种农耕文化与狩猎文化不同,它更需要集体作业,更需要每个村人都必需遵守共同的秩序。
再者,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37万平方公里,且适合居住的地域空间也很有限。
特别是在都市,更是拥挤不堪,如今人口有1亿多,人们要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就要学会努力做到与他人和平相处,人们从小就懂得尽可能做到不给他添麻烦,宁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妨害他人的利益,宁可委屈自己,也不可破坏了大家的规矩。
因此,在语言表达方面要尽量客气委婉,待人接物方面尽量谦和周到,否则就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无法保持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