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电子学研究与进展_詹文山
自旋电子学研究新进展
自旋电子学研究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自旋电子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自旋电子学是一种利用电子的自旋性质来制造、控制和检测电子器件的技术,与传统的电子学不同,具有更加复杂、新颖的物理现象和应用前景。
在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中,一种被称为自旋注入现象的新兴物理现象备受瞩目。
下面将从自旋注入现象的基本理论、实验进展和应用展望三个方面探讨自旋电子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自旋注入的基本理论在自旋电子学研究中,旋量、自旋化电荷载流子等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而自旋注入现象则是其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自旋注入是一种利用自旋极化电流来注入自旋极化载流子的现象,不仅可以用于研究电子自旋场的相互作用,还可以用于制备、检测自旋器件。
自旋注入的本质是利用自旋极化电流通过非磁性层垂直地进入铁磁层,进而在铁磁层中形成自旋偏极化。
研究表明,当自旋极化电流通过铁磁层时,由于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和自旋弛豫等因素,自旋偏极化会与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有关。
二、自旋注入的实验进展自旋注入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优越性,而且目前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实验验证。
研究表明,自旋注入可以通过磁隧穿透效应、自旋耦合效应、磁电耦合效应等多种方法实现。
其中,磁隧穿透效应是自旋注入实现的基础,而自旋耦合效应则可以增强自旋极化效应,同时避免自旋转化损失。
自旋注入的实验进展不仅体现在自旋器件的制备上,还涉及到了自旋电子学的基础研究。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不同自旋-轨道耦合强度的系统实现了自旋注入效应,进一步证明了该效应的实现原理。
此外,自旋注入现象还可以通过自旋电阻或霍尔效应作为检测手段,可以实现对自旋场的定量分析和检测。
三、自旋注入的应用展望自旋注入在纳米电子器件制造、信息存储和计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数据存储方面,研究人员已经利用自旋注入技术实现了自旋转移、高速数据写入和读出等操作。
同时,在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信号处理等领域,自旋注入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自旋电子学研究进展
(#
"
!!!!!!!!!!" 器件物理与器件模拟 "
自旋电子学研究进展
#
" 颜 冲!, 于 军# 包大新" 陈文洪" 朱大中! (! 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 杭州, "!$$#%) 武汉, (#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 (" 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所, 浙江, 东阳,
#$$"($)(#’ 收稿, #$$"($%("要: 自旋电子学是上世纪 *$ 年代以来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传统的半导体电子器件相比, 自旋电 子器件具有非挥发性、 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等优点。电子学、 光学和磁学的融合发展更有望产生出自旋场效应晶 体管、 自旋发光二极管、 自旋共振隧道器件、 调制器、 编码器、 解码器及用于量子计算、 量子通 +,- 频率光学开关、 信等装置的新型器件, 从而触发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文中介绍了自旋电子学的若干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自旋电子学;巨磁电阻;稀磁半导体;自旋相关输运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0
3*"",? #4(",:.=,;0;:4"<, .> +, C ’?& M1 C +, 4: =..# :,#8,=4:*=,
“磁 隧 道 结 & 6$ 6 @ 磁 隧 道 结 的 巨 磁 电 阻 所 谓 (A4(",:0< 3*"",? B*"<:0.";, ” 是指由 “铁磁金属 A3B) 组成的三明治结构。其产 C 非磁绝缘体 C 铁磁金属” 生的 巨 磁 电 阻 效 应 也 称 隧 磁 电 阻 ( 3*"",? A4(",[!] 效应。早在二十多年前 B*??0,=, 3AD) :.=,;0;:4"<,, 就研究了这种系统, 并指出其磁电阻效应来源于两 个铁磁层中自旋向上电子和自旋向下电子态密度
凝聚态物理中的自旋电子学:探索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在信息存储与处理中的应用
凝聚态物理中的自旋电子学:探索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在信息存储与处理中的应用摘要自旋电子学作为凝聚态物理的前沿领域,利用电子的自旋自由度,为信息存储和处理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本文深入探讨自旋电子学材料与器件的特性、工作原理以及在信息存储与处理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巨磁阻效应、自旋注入、自旋霍尔效应等关键技术,以及磁性随机存储器(MRAM)、自旋场效应晶体管(SFET)等新型器件的研发进展,本文旨在展示自旋电子学在提高存储密度、降低功耗、实现新型计算架构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引言传统的电子学主要利用电子的电荷自由度进行信息的存储和处理。
然而,随着器件尺寸的不断缩小,摩尔定律逐渐逼近极限,电荷存储和传输面临着功耗、发热等问题。
自旋电子学(Spintronics)应运而生,通过利用电子的自旋自由度,为信息存储和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自旋电子学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电子学的瓶颈,还具有非易失性、高速度、低功耗等优势,为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自旋电子学材料自旋电子学材料是指具有自旋相关特性的材料,如铁磁材料、反铁磁材料、亚铁磁材料、半导体材料等。
这些材料的自旋特性可以通过外加磁场或电流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对电子自旋的操控。
1. 铁磁材料:铁磁材料具有自发磁化强度,其电子自旋方向在宏观上呈现一致性。
常见的铁磁材料包括铁、钴、镍及其合金。
2. 反铁磁材料:反铁磁材料的相邻原子磁矩方向相反,宏观上不表现出磁性。
反铁磁材料在自旋电子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如自旋阀、自旋霍尔效应器件等。
3. 亚铁磁材料:亚铁磁材料的相邻原子磁矩方向相反,但大小不等,宏观上表现出较弱的磁性。
亚铁磁材料在磁存储器件中具有重要应用。
4. 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材料的自旋特性可以通过掺杂磁性杂质或利用自旋轨道耦合效应进行调控。
自旋电子学半导体材料在自旋场效应晶体管、自旋发光二极管等器件中具有重要应用。
自旋电子学器件自旋电子学器件是指利用电子自旋特性进行信息存储和处理的器件。
凝聚态物理学中的自旋电子学研究毕业论文
凝聚态物理学中的自旋电子学研究毕业论文自旋电子学是凝聚态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探索并利用电子自旋(spin)在固体中的特殊性质,如自旋磁矩(magnetic moment)和自旋角动量(spin angular momentum)。
自旋电子学旨在开发能够在微纳尺度上操作和控制自旋的新型材料和器件,为信息存储、计算和通信等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支持。
一、引言自旋电子学作为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在当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本论文将系统介绍自旋电子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自旋电子学的基本原理1. 自旋电子学的定义和背景2. 自旋磁矩和自旋角动量的概念3. 自旋轨道耦合和自旋哈密顿量4. 自旋电子学中的量子力学效应5. 自旋电子学的基本原理总结三、自旋电子学的研究方法1. 自旋电子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装置2. 自旋电子学实验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3. 自旋电子学中的理论模拟和计算方法4. 自旋电子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四、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与应用1. 自旋电子学在信息存储中的应用a. 自旋转為记忆体和自旋霍尔效应b. 硬磁体和软磁体的自旋电子学应用c. 新型自旋电子学存储材料的研究进展2. 自旋电子学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a. 自旋量子比特和自旋量子门b. 自旋相干和自旋纠缠的产生和操控c. 自旋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原理和挑战3. 自旋电子学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a. 自旋激元和自旋波的传播与调控b. 自旋电子学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c. 自旋电子学在量子通信中的应用五、自旋电子学研究的前沿与挑战1. 强自旋-轨道耦合体系下的非平凡性质2. 自旋热稳定性和自旋输运中的噪声问题3. 自旋电子学中的新材料与新器件4. 自旋电子学实验与理论方法的改进5. 自旋电子学领域的前景展望六、结论自旋电子学作为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不断推动着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
本论文从自旋电子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前沿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自旋电子学中的一些新进展
自旋电子学中的一些新进展近年来,自旋电子学这个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旋电子学的基础是电子的自旋,既可以作为电子自由度的扩展,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储存和传输方式。
自旋电子学应用在磁学、半导体、量子信息等领域,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探讨一些自旋电子学的新进展。
一、磁化反转的动力学过程磁电子学是自旋电子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磁性材料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磁化反转,这个过程是由磁矩朝着外加磁场方向旋转的。
磁化反转的动力学过程是很复杂的,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自旋动力学模拟来研究磁化反转的过程。
他们发现,在磁化反转的过程中,磁矩会先发生预转动,然后才会开始实际的翻转。
预转动是在磁矩和外场方向之间产生的能垒被扫除之后发生的。
磁矩的预转动对于磁矩翻转的速度和磁矩的能量耗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新型材料的设计金属自旋电子学是自旋电子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与传统的半导体相比,金属自旋电子学的一个优点是电子的动力学时间比较短,因此,可以获得更高的操作速度。
研究人员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平面磁化存储器。
这种存储器的设计基于铁、铬和铂三种金属的叠层结构。
这个结构具有极高的磁性,可以在高温下稳定工作,还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
三、注入自旋的研究自旋注入是自旋电子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自旋注入是将自旋电子引入材料中,从而实现新型电子元器件和存储器等的制造。
近年来,研究人员们在自旋注入的研究中做出了一定的进展。
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旋注入机制,即在光场中引入电场。
这种机制可以增强电子和光子之间的耦合,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注入。
四、磁性材料的快速交换磁性材料的快速交换是实现自旋电子学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磁性材料,在这种材料中,磁矢的快速交换比在普通磁性材料中要快得多。
这种材料的优势在于,可以用来制造能够更快地进行翻转的磁性存储器和转换器。
五、量子自旋交叉的研究量子自旋交叉是自旋电子学中一个新的领域。
自旋电子学开启新一代电子器件
自旋电子学开启新一代电子器件自旋电子学是一门涉及自旋和自旋相关现象的学科,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在电子器件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为新一代电子器件的制造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潜力。
自旋电子学的核心是利用自旋作为信息的载体,而非传统的电荷。
自旋是电子固有的特性,类似于一个微小的磁矢量,可以用来表示电子在空间中的方向和状态。
自旋电子学通过操控和控制自旋,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信息处理和存储。
目前,自旋电子学已经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中之一就是磁性存储器。
传统的磁性存储器使用电荷进行信息的存储和传输,而自旋电子学可以通过利用电子的自旋来实现更高速度、更高密度的存储。
自旋电子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是磁隧道结构,利用自旋极化电流在非磁性隔离层中产生自旋极化效应,实现了磁性存储器的高速读写操作。
除了磁性存储器,自旋电子学还在逻辑电路和传感器领域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传统的逻辑电路中,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都是通过电荷进行的,而自旋电子学通过利用自旋进行逻辑运算,大大提升了速度和效率。
自旋传感器可以通过探测自旋的微小变化来实现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例如用于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等重要领域。
除了上述应用,自旋电子学还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自旋量子位是一种很有潜力的量子比特,通过在自旋上进行量子操作,可以实现更稳定、更可靠的量子计算和通信。
自旋电子学为发展大规模的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总结起来,自旋电子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为新一代电子器件的制造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潜力。
在磁性存储器、逻辑电路、传感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自旋电子学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自旋电子学将成为推动电子器件革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自旋电子学带来更多令人兴奋的突破和创新,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旋电子学研究进展(磁学会议)
h
1
自旋
自旋
一、序言
四、半导体自旋电子
二、巨磁电阻GMR
五、MRAM研究进展
三、隧道磁电阻TMR h
2
一、序言
电荷 e1.60210x1019c
电子
电子
自旋 M s1.16530x1029W b/m
在半导体材料中有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利用这两种 载流子的输运性质,1947年发明了晶体管,开创了信息时代。
MR(%)
CIP
CPP
1994年 Pratt和Levy 垂直多层膜的GMR(CPP),比CIP高4倍的变化
Phys.Rev.Lett.66(1991)3060--------70(1993)3343
h
4
2
0
13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300 400
H(Oe)
增加纳米氧化层的自旋阀
图中所示为样品的退火温度
28
2005.2 实验结果
室温:MR=220% 4K:MR=300%
热稳定性可超过 4000C,有利于与 CMOS配合
用磁控濺射制备的MgO磁隧道(80x80m2)
TA=3700C TA=3800C
TA=3600C
MgO:立方晶体(100)织构; CoFe:b.c.c.(100)织
构;IrMn:f.c.c.(100)织构
h
三种样品的TMR与退火温度的关系,
这就是自h 旋极化的各向异性起因。
22
2001.1实验结果
MgO单晶势垒的磁隧道效应
w.wulfhekel Appl phys lett vol 78 509 (2001.1)
《2024年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范文
《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太赫兹(THz)波技术在诸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太赫兹波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科研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其中,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的太赫兹发射源技术,因其高效率、高稳定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安全检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就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超快自旋电子学与太赫兹技术概述超快自旋电子学是一种以电子自旋为载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能够利用自旋自由度对信息进行高速、低功耗的存储和传输。
而太赫兹技术则是一种基于太赫兹波的物理技术,具有极短的波长和极高的频率特性,使得其在众多领域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三、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一)基本原理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的太赫兹发射源,主要利用自旋电子在材料中的超快动态过程,通过调控材料的电磁特性,产生太赫兹波。
这一过程中,涉及到材料的光电效应、磁光效应等物理过程,以及相应的光学、电学和磁学特性的精确控制。
(二)研究进展近年来,科研人员对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的太赫兹发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材料选择上,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和磁性材料等成为研究热点;在技术方法上,激光泵浦-探针技术、飞秒时间分辨光谱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中。
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太赫兹波的发射效率,还为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应用(一)材料科学领域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的太赫兹发射源在材料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可以用于材料的无损检测,通过检测太赫兹波在材料中的传播特性,实现对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能的评估;同时还可以用于材料性能的优化,如改善材料的磁光效应、光电效应等。
(二)生物医学领域在生物医学领域,太赫兹波因其对生物大分子的特殊作用而具有潜在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利用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的太赫兹发射源技术,可以实现太赫兹波的高效发射和精准调控,从而提高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效果。
自旋电子学的综述
自旋电子学及其在半导体中的应用摘要:自旋电子学主要研究电子自旋在固体物理中的作用,是一门结合磁学与微电子学的新兴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电子的自旋极化、自旋相关散射、自旋弛豫以及与此相关的性质及其应用等。
本文简单介绍了自旋电子学的概念及其内容综述了自旋电子学目前的研究,尤其是半导体自旋电子学,集中讨论了使电子的自旋特性在半导体中获得应用,在半导体器件中实现自旋极化、注入、传送、操作和检测,最后对自旋电子器件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自旋电子学自旋阀磁隧道结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一.名词解释1.自旋电子学[1](spintronics)也称为磁电子学,是一门磁学和微电子学相交叉的新兴的学科,它研究具有某一自旋状态(自旋向上或自旋向下)的电子的输运特性,是当前凝聚态物理的热点领域之一。
众所周知,电子除了带有电荷的特性外,还具有自旋的内禀特性,对于普通金属和半导体,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在数量上是一样的,所以传统的金属电子论往往忽略电子的自旋自由度。
2.半导体自旋电子学[2]电子同时具有电荷和自旋两种属性,电子的电荷属性在半导体材料中获得极大的应用,推动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电子的自旋特性在半导体中获得应用,在半导体器件中实现自旋极化、注入、传送、操作和检测,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最初人们企图用铁磁金属与半导体材料直接欧姆接触,把极化自旋流注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去,但是由于肖特基势垒太高,注入效率极低。
为了克服肖特基势垒,只有两个办法:寻找磁性半导体材料或利用隧道效应。
二.自旋电子学的起源1857年Thomson发现了在多晶结构的Fe中,具有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3](anisotropy magnetore.sistance,AMR),而传统的微电子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金属和半导体,所以在研究电子的输运过程中,往往忽略电子的自旋。
20世纪50年代人们在研究超导体时,将电子的自旋引入,认为参与超导输运的准粒子是费米面附近两个自旋相反,动量也相反的电子所组成的库柏对,建立了著名的BCS理论,但是BCS理论虽然将电子的自旋自由度引入到输运过程中,但是在库柏对中,电子是成对出现的,并没有去严格区分两种不同自旋的电子在输运中的差别。
电子自旋共振——近五研究报告与发展
电子自旋共振——近五年的研究和进展很早就听说过核磁共振,便怀着求知与好奇的心,选了刘老师的磁共振原理。
当然要真正的了解磁共振原理,要从各种相关的方面与相关的领域入手,才能体会到磁共振原理的真正含义以及将来的发展与应用。
所以,我先从探讨与磁共振原理相关的电子自旋共振,初步了解并浅谈电子自旋共振近五年的进展与研究。
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电子自旋共振以及现象。
电子自旋共振<E SR),过去常称为电子顺磁共振<EPR),是属于自旋1/2粒子的电子在静磁场下的磁共振现象,类似静磁场下自旋1/2原子核有核磁共振之现象,又因利用到电子的顺磁性,故称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自旋共振成像<Electron Spin Resonance Imaging, ESRI)是基于ESR 技术和CT扫描成像技术的一种影像化显示和测量样品中自由基或顺磁物种的分布及其变化过程的无损检测技术。
常规ESR只能测定自由基的的种类和浓度,但是不能测定自由基的空间分布。
ESRI技术在物理学、化学、半导体学、地质学、考古学、生物学和医学等许多科研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更十分引人注目。
研究活细胞和活体组织产生自由基及天然抗氧化剂在细胞和心脏或脑中与NO和氧自由基作用的空间分布和反应动力学,给出体内自由基分布图和各种疾病的关系,这对从整体概念研究自由基在细胞和活体组织损伤作用机理有重要理论意义。
大致了解完后电子自旋共振以及其成像特点,我们可能会想到核磁共振,那么我们探讨电子自旋共振和核磁共振有何相关的联系以及他们的异同点。
电子自旋共振虽然原理类似于核磁共振,但由于电子质量远轻于原子核,而有强度大许多的磁矩。
以氢核(质子>为例,电子磁矩强度是质子的659.59倍。
因此对于电子,磁共振所在的拉莫频率通常需要透过减弱主磁场强度来使之降低。
但即使如此,拉莫频率通常所在波段仍比核磁共振拉莫频率所在的射频范围还要高——微波,因而有穿透力以及对带有水分子的样品有加热可能的潜在问题,在进行人体造影时则需要改变策略。
自旋电子学研究与进展_詹文山
评述自旋电子学研究与进展3詹 文 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摘 要 自旋电子学是最近几年在凝聚态物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分支,它研究在固体中自旋自由度的有效控制和操纵,在金属和半导体中自旋极化、自旋动力学、自旋极化的输运和自旋电子检测.由于它在信息存储方面的重大应用前景,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文章扼要地介绍了自旋电子学发展的历程和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发现.最近几年,最奇特的发现和最重要的应用莫过于巨磁电阻,薄膜领域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巨磁电阻的应用变成可能.作为磁记录头它已使硬磁盘的记录密度提高到170Gbit/in 2.动态随机存储器MRAM 的研究已实现16Mbit 的存储密度.关键词 自旋电子学,巨磁电阻,磁隧道结,自旋阀Recent progress i n spi n tron i csZHAN W en 2Shan(S tate Key L aboratory forM agnetis m ,Institute of Physics,Chin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 Sp intr onics is a new branch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devoted t o studies on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s p in degree of freedo m in solids .It involves sp in polarization,s p in dynam ics,s p in trans port,and the detec 2tion of s p in polarized electr ons in metals and sem iconduct ors .Sp intr onic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 om scien 2tists and manufacturers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pp licati on in infor mati on st orage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 2ment of s p intr onics and its most i mportant discoveries will be given .The most exciting event in recent years may be the discovery of the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in metallic multilayer fil m s and the successful app lication of this effect to infor mation storage .Based on this effect,the magnetic recording density has been increased to 170Gbit /in 2.A magnet 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of 16Mbit st orage density has als o been developed .These re 2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i m portance of sp intr onics for infor mati on technology .Keywords Sp intr onics,giant magnet oresistance,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s p in valve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1CB610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9731010)资助项目2006-04-04收到初稿,2006-06-02修回 Email:wszhan@aphy .i phy .ac .cn1 自旋电子学研究的历史回顾电子具有电荷和自旋两种属性是人所共知的.电子在电场中运动由于带有电荷而形成电流.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电流.反过来,在磁场中的通电导体将产生垂直磁场的运动.从而发明电动机和发电机,成就了一个世纪的文明.在半导体中由于导带中的电子和价带中失去电子形成空穴的输运特性,构成P N 结,1947年发明半导体晶体管,开创半导体电子学,打开了当代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大门,奠定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基于电子具有电荷的属性.电子在完整晶体的周期性势场中运动是不受阻碍的,因而称为透明的.但是由热引起晶格振动或晶体中的各种缺陷,对电子散射而形成了阻碍.电子不受到散射的平均路程称为平均自由程.在低温下,金属的电子平均自由程约为10n m.在原子结构中,我们已经熟知电子的自旋特性,在一个能级轨道上只能有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两个电子占据.电子在固体材料中运动能否有自旋极化的电子电流?怎样产生自旋极化的电流?自旋极化电子在运动中能保持多长的路程?怎样检测自旋极化电流?早在1971年, Tedr ow等[1]利用超导(A l)/绝缘层(A l2O3)/铁磁金属(N i)的隧道结,测出穿越绝缘体的电流是自旋极化电子流,而自旋极化电子流是通过铁磁金属产生的.人们可以利用该实验测量各种铁磁材料产生自旋极化电流的能力,用自旋极化度P来表征.自旋极化度P定义为p=N↑(E F)-N↓(E F)N↑(E F)+N↓(E F)(%),式中N↑(EF)和N↓(EF)分别表示在费米面附近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数.1973年,Tedr ow[2]用隧道谱法测量了Fe,Co,N i和Gd的自旋极化率. 1999年,Jagadeesh等[3]分析多家实验结果,给出较为合理精确的实验测定结果:Fe44%,Co45%,N i 33%,Fe N i48%,FeCo51%.对于半金属材料(如Cr O2),由于在费米面处自旋向下能带是空的,P= 100%.下一个问题是,电流通过多厚的铁磁层才能达到最大的自旋极化度?1983年,Meservey[4]发现Fe薄膜在1n m厚度时自旋极化逐渐达到饱和.2003年,Zhu等[5]对CoFe薄膜测量,发现它在2.3n m厚度时达到饱和.1986年,Grunberg等人[6]发现,在Fe/Cr/Fe三明治结构中,适当的“Cr”层厚度,可使两铁层之间形成反铁磁耦合.1988年,Baibich[7]发现铁铬多层膜中,当铬的厚度使铁层之间形成反平行耦合时,没有外加磁场的电阻比外加磁场使多层膜饱和时大得多,称为巨磁电阻(G MR)效应.1990年,Parkin等[8]用磁控溅射制备了一序列多层膜,系统地研究了它们交换耦合振荡效应和巨磁电阻效应.1990年,Shinj o[9]用两种不同矫顽力的铁磁层构成自旋阀.1991年,D ie2 ny[10]用反铁磁层钉扎铁磁层构成自旋阀.自旋阀结构为G MR效应提供实际应用的可能,例如硬磁盘的读出头和磁传感器.自旋阀的结构给我们提供测量自旋扩散长度的方法.1993年,B ruce等[11]测量了Fe, Co和Fe N i合金的自旋扩散长度.在室温下:Co[5. 5n m(↑),0.6n m(↓)];Fe[1.5n m(↑),2.1n m (↓);Fe N i[4.6n m(↑),0.6n m(↓)],对于非磁性金属Au,Ag,Cu,A l自旋扩散长度在1—10μm(括号中的箭头表示自旋向上或向下).1975年,Julliere等[12]发现用铁磁金属替代超导金属,构成铁磁(Fe)/绝缘层(Ge)/铁磁(Fe)的磁隧道结(MTJ),在低温4.2K时,磁隧道电阻为14%.但可惜是在低温下实现的.1995年,M iyazaki 等[13]发现Fe/A l2O3/Fe隧道结在室温下隧道磁电阻T MR高达18%,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由此可见,自旋电流的注入、输运、操纵和检测都是在纳米尺度下进行的,成为纳米科技的重要内容,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早期(大约在1995年)[14],称该研究领域为磁电子学(Magnet o-electr onics),它主要包括巨磁电阻效应和磁隧道效应.1996年,Ohno等[15]在Ga A s半导体中掺杂了3.5%的Mn,得到稀磁半导体,居里温度超过60K.Awschal om等[16]证明,在n 型Ga A s中,能够传输自旋信息和操纵自旋.人们很自然想到能否实现自旋半导体器件.1996年,日本最先实施“自旋可控的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研究计划.紧跟着美国、欧洲等都开始实施类似的研究计划.2000年6月,在德国召开了自旋电子学讨论会(Sy mposiu m on Sp in-electr onics),2001年8月,在比利时召开了自旋电子学讨论会(英文名称用Sp in2 tr onics in Belgium).此时,人们就发现用磁电子学定义狭隘了,而采用了更广泛的名词:Sp in2electr onics 或Sp intr onics(1999年Awschal om等的文章中已出现“Sp intr onics”一词).在我国称为自旋电子学,它包括磁电子学和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世界2006年鉴》期刊在“科学”栏目中的《自旋医生》一文中有一段评述:如果磁电阻随机存储器(MRAM)实现了人们对它的期望,它将最终横扫所有其他类型的存储蕊片,甚至会和硬盘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是自旋电子器件的支持者希望MRAM只是一个开始.他们想用自旋电子器件替代更多电荷电子器件.2000年,B lack等[17]提出用一个比较简单的线路把G MR或T MR器件连结起来,构成可编程序的逻辑操作.2003年,Ney等[18]对单一磁电阻元件的结构做新的构思,实现单一器件具有可编程序的逻辑元件,也就是说,通过软件可以使一个磁性逻辑元件从“与”门变成“与非”门,“或”门变成“或非”门,以及把“与”门变成“或”门.我国《科学》刊物在2005年第10期发表的《硬件变色》一文中,通俗介绍了利用G MR和T MR制作磁逻辑门,以及用磁逻辑门阵列构成的磁处理器,而且每个逻辑门都可以通过软件单独配制,形成可随时变化像变色龙般的磁处理器.最近国际上又开展了利用G MR, T MR和半导体的组合构建自旋晶体管的研究工作.评述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三步:巨磁电阻→隧道磁电阻→半导体自旋电子.本文将扼要介绍这三种现象的物理概念、应用前景及最新进展.2 巨磁电阻(G MR )G MR 现象的发现首先应归功于Grunberg 等人在1986年的发现:在“Fe /Cr/Fe ”三明治结构中,Fe 层之间可以通过Cr 层进行交换作用,当Cr 层在合适的厚度(如9!)时,两铁层之间存在反铁磁耦合.如图1所示,当Cr 层厚度使铁磁层间为反铁磁耦合时,多层膜磁化强度饱和所需要的饱和磁场大,铁磁耦合时需要的饱和磁场小,呈现出随Cr 层厚度变化铁层之间呈铁磁和反铁磁耦合的振荡现象.图1 非磁性Cr 层厚度变化引起铁磁层之间铁磁和反铁磁耦合交替变化1991年,Unguris 等[19]做了一个很漂亮的实验,在三明治结构中,把非磁性金属层做成楔形,然后观察磁畴,可以明显看到黑白相间的磁畴,黑和白分别表示两个区域中磁化强度方向相反,意味着与底层磁化强度分别成铁磁和反铁磁耦合(图2).第二个贡献应归功于Baibich 等人在1988年的发现:在Fe /Cr/Fe 三明治结构的多层膜中,当Cr 层为9!时,铁层之间呈反铁磁耦合,在4.2K 温度下,20kOe 的外磁场可以使相邻铁层之间由反铁磁耦合变成铁磁耦合,此时平行于电流方向的膜面的电阻率下降至不加外磁场时的一半,即MR%=[R(0)-R (H )]/R (H )%=100%,用磁化强度平行的电阻R P 和反平行电阻R A P 表示为MR%=(R AP -R P )/R p =100%.多层膜MR 值随(Fe /Cr )n 周期n 的增加而增大,随Cr 厚度变化呈振荡变化.从1988年开始,国际上掀起对多层膜巨磁电阻现象的研究热潮,例如选择了各种铁磁层、非磁性层材料的组合对多层膜巨磁电阻和磁化强度反转磁场的影响,磁图2 层间耦合的磁畴观察结果场灵敏度[MR%/Oe ],以及巨磁电阻的物理起源等.1991年,Parkin 等[20]用磁控溅射制备多层膜,并得到磁电阻随非铁磁层厚度变化的振荡效应,得到(Co /Cu )多层膜在室温下MR 值达到65%,而(CoFe /Cu )多层膜的MR 值更优于(Co /Cu )多层膜.如何使巨磁电阻效应获得应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1990年,Shinj o 用两种不同矫顽力铁磁层构成三明治结构的自旋阀.1991年,D ieny 用反铁磁层钉扎下面一层铁磁层,上面一层铁磁层为自由层,构成具有反铁磁层的自旋阀,如图4所示.Fe Mn,Ir M n,N i M n,Pt M n 等分别为反铁磁层所选材料,从此,材料的反铁磁性研究开始从学术研究范畴进入到技术应用研究范畴.自旋阀的产生为巨磁电阻的应用打开方便之门.1994年,I B M 公司宣布利用G MR 自旋阀研制成硬磁盘读出磁头的原型,将磁盘系统的记录密度提高17倍,达到10Gbit/in 2,超越现有光盘的记录密度,是计算机电子工业的重大突破.基于G MR 自旋阀结构做成的磁传感器比常规的磁传感器输出信号大、信噪比大、体积小、灵敏度高、可靠性高、耐恶劣环境能力强,因此在测速、位移、旋转编码器和电流传感器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三明治自旋阀的MR 值比较低(不超过10%).为了提高自旋阀的MR 值,1991年,Pratt [21]和Gijs 提出利用电流垂直多层膜面的方式(CPP )可比电流平行膜面方式(C I P )的MR 值大4倍(图3).Egelhoff 等[22]在1999年用氧化镍加在自旋阀两铁磁层外,形成镜面散射可提高自旋阀的G MR.Koui 等和Huai 等[23]于2001年提出,在两个铁磁层外面插入纳米氧化层可把自评述旋阀的MR 值提高到10%—20%(图4).基本原理是纳米氧化层形成镜面,反射自旋电子而不改变自旋电子的极化方向,从而增加在三明治结构中电子自旋扩散长度,增加自旋阀的电导率.图3 电流平行膜面(C I P )和垂直膜面(CPP )的G MR 效应(F 为铁磁金属,N 为非磁金属)图4 纳米氧化层(NOL )的自旋阀G MR 效应最重要的应用是做硬磁盘的读出磁头,图5表示硬磁盘磁头的发展趋势.从1994年I B M 公司做出G MR 原型磁头到2004年十年间,已发展到170Gbit/in 2的记录密度.磁头读出缝隙已达到50n m.现在全世界硬磁盘高密度磁头市场几乎全部是G MR 磁头.用MT J 做硬盘读出磁头,预计不久记录密度可达到1000Gbit/in 2,最终可能达到50Tbit/in 2.早先人们利用G MR 效应研制磁动态随机存储器(MRA M ),在0.9c m 2面积上实现16Megabyte 高性能的MRA M.后来由于用隧道磁电阻效应T MR 做MRA M 比用G MR 效应有更大的优势,近来这方面的研究就很少了.图6表示目前能做出直径为60n m 、高为130n m 的G MR 纳米柱器件,显然G MR 效应在纳米传感器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尤其在ME MS 和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Katine 等[24]采用电流驱动Co /Cu /Co 纳米柱的磁矩反转,并提出自旋转矩(s pin 2transfer t orque )的新概念,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同时有可能促成新图5 硬磁盘记录密度的发展的信息存储技术的出现.图6 Co /Cu /Co 磁纳米柱的G MR 效应3 隧道磁电阻(T MR )什么是隧道效应?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就是指粒子穿过势垒并出现在经典力学禁阻的区域的过程.現在考虑一个电子通过由金属层/绝缘层/金属层构成的三明治薄膜的情况,绝缘层形成一个势垒很高的势阱.按经典力学概念,电子是不可能通过绝缘层.我们知道电子具有“波”“粒”两重性,电子的运动可以用波函数表征.量子力学对这种情况分析表明,电子能以一定的几率通过隧道效应而穿过势垒,逃出势阱.穿过势垒的几率是由波函数在势阱的两壁上必需连续这个条件决定的.当电子通过第一个金属/绝缘体的界面时,在绝缘体内波函数较快地衰减,如果绝缘层足够薄,也就是势垒薄,电子通过绝缘层到达第二个绝缘体/金属界面时,波函数没有衰减到零,那么在第二个金属薄膜中,发現电子的几率不是零,也就是说,电子穿越了势垒(图7(a )).通俗比喻,当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粒子球,它不可能通过墙壁,要想通过就得把墙壁打个洞.如果把电子看成是电子波,它就能像声音(声波)一样穿过墙壁,在墙壁后面听到声音.如果墙壁太厚,声音(声波)评述也穿不过去.1970年,Meservey和Tedr ow[25]测量超导A l2A l2O32Ag在磁场下的隧道谱,得到磁矩贡献的能级劈裂为2μH.1973年[26]他们进一步研究了“超导体/非磁绝缘层/铁磁金属”隧道结,并测量了Fe,Co,N i的自旋极化率,该方法成为测量铁磁金属自旋极化率的经典方法.1975年,Sl oncze wski提出将隧道结中的超导体用另一铁磁层取代的设想,认为隧道电导必然与两铁磁电极的磁化方向相关,并把此现象命名为磁隧道结效应(图7(b)).同年,Julliere等确实发现Fe/ Ge/Co隧道结的隧道电导与两铁磁层磁化矢量的相对方向有关,变化的大小△G/GA在4.2K时约为14%,△G为相应两铁磁层磁化矢量平行和反平行时电导之差,GA 为反平行时的电导.1982年,Maek2a wa等[27]研究了一系列以N i O为绝缘层的F M/I/F M的隧道结,发现在低温下有隧道效应,但磁电阻值都很小,最大只有2.4%.1987年,Sueza wa等[28]用A l2O3做绝缘层,可喜的是在室温下获得磁隧道电阻,但也很小.1991年,M iyazaki等[29]在300K获得最大磁电阻仅为2.6%.1995年,M iyazaki等获得突破性进展,在Fe/A l2O3/Fe隧道结中,室温下获得磁电阻MR=18%,磁场灵敏度8%/Oe,从此揭开了隧道磁电阻新的激动人心的一页,人们开始集中研究用A l2O3做绝缘层的隧道结.2000年,Han等[30]在室温下获得磁电阻达50%.为了能够操纵极化的自旋电子,同样地用反铁磁薄膜钉扎底层铁磁薄膜的磁化方向,构成磁隧道结的自旋阀结构,利用这样的结构就可以研制动态随机存储器,称为磁动态随机存储器MRAM(图7(c)).基于MT J构建的磁动态随机存储器MRAM具有非常优异的特性:非易失性、高的集成度、高速读取写入能力、重复可读写次数近乎无穷大、低功耗和抗辐照能力.它既可以做计算机的内存储器,也可以做外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它与市场上通用的DRAM相比的优点是非易失性、抗辐照和存取速度快.作为外存储器,它比Flash存取速度快1000倍、功耗小和寿命长.与硬磁盘竞争优势在于它无运动部件,与Flash存储器使用一样方便.由于MRAM的实现将极大促进计算机的发展,国际上各大计算机公司都投入巨资研制MRAM.图8(a)给出各大公司的研究进展.I B M公司目前做得最好,达到16Mbit.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瞄准256Mbit的目标.用氧化镁做绝缘层开辟了研究MT J的新方向. Yuasa等[31]在2000年研究单晶氧化镁基片上生长图7 隧道效应与MRAM原理图 (a)电子穿越了势垒;(b)磁隧道效应;(c)磁动态随机存储器Fe/A l2O3/N iFe磁隧道结,发现铁电极也是单晶膜,而磁电阻具有各向异性特征,不同晶体方向的磁电阻值不一样.2001,年W ulfhekel等[32]用MBE制备了以氧化镁为基片的Fe(001)/Mg O(001)/Fe磁隧道结,用ST M测量隧道效应.同时Butler等[33]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隧道电导和磁隧道电导,理论上预言T MR值可达到1000%.2004年,Yuasa等[34]制备的Fe/Mg O/Fe磁隧道结的MR在室温下达到88%,最大输出电压为380mV,超高氧化铝为绝缘层的磁隧道结.2004年10月,他们又把MR值提高到180%[35].同月Parkin等[36]报道了在CoFe/Mg O/ CoFe磁隧道结中获得MR为220%、温度隐定性超过400°C的实验结果.2005年2月,D iayap ra wira 等[37]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结果:在CoFe B/Mg O/ CoFe B磁隧道结中,MR值为230%,结面电阻R A为420Ωμm2.我们可以看到其进展不是以年计,而是以月计.Coey[38]于2005年综合国际上研究结果,给出氧化铝和氧化镁作为绝缘层磁隧道结的进展,如图8(b)所示.氧化镁磁隧道结的优点是:高自旋极化率,MR值在室温下达到230%;结电阻较小,RA接近300Ωμm2;热稳定性高,可超过400°C.氧化镁磁隧道结的出现将大大加快MRAM的研究进度和进入市场的时间.继续寻找新的绝缘层材料,研究电流驱动自由铁磁层磁矩的反转和研究磁性处理器是今后磁隧道效应研究的重要方向.评述表1 各种稀磁半导体的性能材料掺杂元素磁矩/(μB )居里温度/(K )参考文献Ga N Mn 9%0.9940Sonoda 等(2002)Ti O 2Co 7% 1.4650-700Shinde 等(2003)Fe 2%2.4>300W ang 等(2003)SnO 2Fe 5% 1.8610Coey 等(2004)Co 5%7.5650Ogale 等(2003)ZnO Fe 5% Cu1%0.75550Han 等(2002)Co 10%2280-300Ueda 等(2001)图8 (a )MRAM 的进展;(b )磁隧道结MTJ 的进展4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电子同时具有电荷和自旋两种属性,电子的电荷属性在半导体材料中获得极大的应用,推动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否使电子的自旋特性在半导体中获得应用?能否在半导体器件中实现自旋极化、注入、传送、操作和检测?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最初人们企图用铁磁金属与半导体材料直接欧姆接触,把极化自旋流注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去,但是由于肖特基势垒太高,注入效率极低.为了克服肖特基势垒,只有两个办法:寻找磁性半导体材料或利用隧道效应.早在1989年,Ohno 等[39]就开始研究了稀磁半导体.他们在I nA s 中掺杂少量的Mn,获得能隙变窄的n 型稀磁半导体.1992年,他们又获得p 型(I n,Mn )A s 稀磁半导体[40].1996年[41],他们首先在Ga A s 半导体中掺杂了3.5%的Mn,获得居里温度为60K 的稀磁半导体.1998年,Matsukura 等[42]通过实验得到了5%Mn 的(Ga,Mn )A s 半导体,居里温度超过100K .2000年,Chiba 等[43]利用Mn 5.5%的Ga A s 稀磁半导体和(A l,Ga )AS 作绝缘层的三明治结构的隧道结,获得磁电阻T MR 在20K 温度下为5.5%,居里温度为110K .2001年,Tanaka 等[44]在(Ga Mn )A s/A l A s/(Ga Mn )A s 隧道结中获得T MR 值为70%,超过了氧化铝为绝缘层的F M /I/F M 的T MR 值,引起人们极大兴趣.2004年,Ya manouchi 等[45]用(Ga,Mn )A s/(I n,Ga )A s/Ga A s 做成特殊设计的结构,用自旋极化电流驱动磁畴壁,控制磁化强度反转,构成磁信息存储器件.遗憾的是,(Ga,Mn )A s 的居里温度为110K,能使用温度太低,室温下不能用,因此人们开始努力寻找室温下的稀磁半导体.人们尝试了在各种氧化物半导体中掺杂磁性元素,例如在Zn O,Ti O ,SnO 和Ga N 中掺杂磁性元素,获得一些居里温度超过室温的稀磁半导体.表1中给出一些研究结果.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合在室温下能做磁隧道结MTJ 的稀磁半导体,而且同样的材料各人做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机理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了克服肖特基势垒人们又考虑采用隧道效应.2001年,Zhu 等[46]通过Fe 膜与Ga A s 膜之间的隧道效应,把自旋电子注入到半导体中,通过电子发光的反转,获得室温下自旋有效注入为2%,如图9(a )所示,其中EL 为电子发光D ijken 等[47]在Ga A s评述半导体上制备了CoFe /A l 2O 3/CoFe 磁隧道结,见图9(b ),得到集电极磁电阻变化的百分数M C %=[(I c,p -I c,ap )/I c,ap ]%=120%,其中I c,p 和I c,ap 分别为两个铁磁层磁化强度平行和反平行时的集电极电流.图9 (a )用发光检测自旋注入半导体(b )以Ga A s 为基的磁隧道三极管有关自旋电子学方面的综述文章请参阅蔡建旺等[48]1997年发表的《磁电子学中的若干问题》一文和Zutic 等[49]2004年发表的《自旋电子学的基础和应用》一文.类钙钛矿型的LaCa MnO 化合物具有庞磁电阻,称为C MR.该类材料中的自旋行为很复杂,吸引了大批的学者,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有兴趣读者可阅Sala mon 等[50]的综述文章.参考文献[1]Tedr ow P M ,Meservey R.Phys .Rev .Lett .,1971,26:192[2]Tedr ow P M et al .Phys .Rev .B,1973,7:318[3]Jagadeesh S et al .J.Magn .Magn .Mater .,1999,200:248[4]Meservey R et al .J.Magn .Magn.Mater .,1983,35:1[5]Zhu T et al .Phys .Rev.B ,2002,66:094423[6]Grunberg P .Phys .Rev .Lett .,1986,57:2442[7]Baibich M N .Phys .Rev .Lett .,1988,61:2472[8]Parkin S S P et al .Phys .Rev .Lett .,1990,64:2304[9]Shinj o T,Ya mamot o H.J.Phys .Soc .Jpn .,1990,59:3061Yama mot o H et al .J.Magn .Magn .Mater .,1991,99:243[10]D ieny J.App l .Phys .,1991,69:4774[11]B ruce A et al .Phys .Rev.Lett.,1993,71:4023[12]Julliere M.Phys .Lett .A,1975,54:225[13]M iyazaki T et al .J.Magn .Magn .Mater .,1995,139:L231;1995,151:403[14]Si m monds J L.Phys .Today,1995(4):24[15]Ohno H et al .App l .Phys .Lett.,1996,69:363[16]Awschal om D et al .Phys .Today,1999(6):33[17]B lack W C et al .J.Ap ly .Phys .,2000,87:6674[18]Ney A et al .Nature,2003,425:485[19]Unguris J et al .Phys .Rev .Lett .,19912,67:140[20]Parkin S S P et al .App l .Phys .Lett .,1991,58:2710[21]PrattW P et al .Phys .Rev .Lett .,1991,66:3060;Gijs M A Met al .Phys .Rev .Lett .,1993,70:3343[22]EgelhoffW F et al .J.Vac .Sci .Technol .B,1999,17:1702[23]Koui K et al .8th .Joint MMM 2inter mag Conference,2001;Huai Y et al .8th .JointMMM 2inter mag Conference,2001[24]Katine J K et al .Phys .Rev Lett .,2000,84:3149; zyil m az Bet al .Phys .Rev .Lett .,2003,91:067203[25]Meservey R,Tedr ow P M.Phys .Rev .Lett.,1970,25:1270[26]Tedr ow P M et al .Phys .Rev .B,1973,7:318[27]Maekawa S et al .I EEE Trans .Magn .,1982,18:707[28]Suezawa Y et al .Pr oc .I nt .Sy mp.Magn .Mater .1987,18:303[29]M iyazaki T et al .J.Magn .Magn .Mater.,1991,98:L7[30]Han X F et al .Jpn .J.App l .Phys .,2000,39:L441[31]Yuasa S et al .Eur ophys Lett .,2000,52(3):344[32]W ulfhekelW.App l .Phys .lett.,2001,78:509[33]ButlerW H.Phys .Rev .B ,2001,63:054416[34]Yuasa S.Jpn .J.App l .phys .,2004,43:L588[35]Yuasa S et al .Nature .Mater .,2004,3:868[36]Parkin S S P et al .Nature .Mater .,2004,3:862[37]D jayap rawira D D et al .App l .phys .lett .,2005,86:092502[38]Coey M.Nature .Mater .,2005,4:9[39]Ohno H et al .Phys .Rev .Lett.,1992,63:1849[40]Ohno H et al .Phys .Rev .Lett.,1992,68:2664[41]Ohno H et al .App l.Phys .Lett.,1996,69:363[42]Chiba D S et al .App l.Phys .Lett.,2000,77:1873[43]Matsukura F et al .Phys .Rev .B ,1998,57:R2037[44]Tanakaq M et al .Phys .Rev .Lett .,2001,87:026602[45]Ya manouchi M et al .Nature .,2004,428:539[46]Zhu H J et al .Phys .Rev .Lett.,2001,87:016601[47]D ijken S et al .Phys .Rev .Lett.,2003,90:197203[48]蔡建旺等.物理学进展,1997,17:119[Cai J W et al .Pr o 2gress in phys .,1997,17:119(in Chinese )][49]Zutic L et al .Rev .Mod .Phys.,2004,76:323[50]Sala mon M B et al .Rev.Mod .Phys .,2001,73:583评述。
中科院物理所自旋霍尔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自旋霍尔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林
【期刊名称】《化学分析计量》
【年(卷),期】2006(15)2
【摘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方忠研究员和姚裕贵副研究员合作在自旋霍尔效应上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
他们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半导体和简单金属的自旋霍尔电导率,发现内秉白旋霍尔电导率具有丰富的符号变化,这一点和外秉自旋霍尔效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个属性有可能被用于分辨自旋霍尔效应的内秉和外秉机制。
他们还首次预言了钨和金具有较大的自旋霍尔效应且符号相反,同时发现强散射并不会拟制这两种金属中的自旋霍尔效应,也就是说在强散射情形下自旋霍尔电导率仍然具有较大的值,这使得它们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可应用于自旋电子学器件中的材料。
【总页数】1页(P71-71)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自旋电子学器件;效应研究;中科院;霍尔效应;第一性原理;电导率;研究员;单金属;新成果
【作者】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24;TN301
【相关文献】
1.中科院物理所拓扑绝缘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J],
2.物理所自旋霍尔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J],
3.中科院物理所高能量密度金属锂电池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J], 无
4.中科院物理所透射电镜非线性效应可应用性研究取得进展 [J], 无
5.中科院物理所自旋霍尔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子器件中自旋电子学的研究和应用
电子器件中自旋电子学的研究和应用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器件涌入了市场并被人们广泛使用。
在这些电子器件中,自旋电子学正逐步崭露头角,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自旋电子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向,既有基础理论的探索,也有实际应用的开发。
本文主要从自旋电子学的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最新应用方面阐述其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
一、自旋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自旋电子学是基于自旋电子的特性来研究电子器件的一门学科。
所谓自旋,是指电子固有的一个属性,类似于电荷、质量等物理量。
与电子的电荷不同,自旋(通常用符号S表示)具有方向性,可以是“上旋”,也可以是“下旋”。
在自旋电子学中,人们不仅仅探讨电子的电荷属性,更加注重电子的自旋属性,并通过控制自旋属性,来实现电子器件的控制和调控。
基于自旋的电子器件,最初源于对磁性材料的研究。
人们发现,在磁性材料中,电子需要同时具有自旋和向心向力才能在材料中存在,而在非磁性材料中,电子只需要具有向心向力就能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自旋和磁场密切相关。
此后,人们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基于自旋的电子器件,如自旋晶体管、磁隧道结等。
二、自旋电子学的实验方法自旋电子学要想得到开发和应用,就必须在实验上进行探索和研究。
由于自旋电子的特殊性质,需要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掌握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和控制方法。
以下是自旋电子学的几种实验方法。
1. 磁吸收实验磁吸收实验是自旋电子学中最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
该方法是通过对样品施加微弱的外加磁场来测定电子的自旋方向,从而了解材料性质。
磁吸收实验可以反映出样品中自旋向上的电子数占总电子数的比例,从而测定出自旋极化率。
2. 磁性共振实验磁性共振实验也是自旋电子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样品在恒定的外加磁场下施加一定的射频场,使得处于磁共振状态的电子发生能量吸收和放出,进而测定样品的性质。
3. 光学反演实验光学反演实验是一种利用逆光学原理测量自旋元激发的方法,可以通过极化光在样品中传播后所产生的旋转角度,得出样品中自旋元的旋转方向。
《2024年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范文
《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自旋电子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太赫兹(THz)发射源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特别地,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的太赫兹发射源,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现状、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原理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主要利用了自旋极化电流在材料中产生的超快动态过程。
当自旋极化电流通过特定材料时,由于自旋相关效应,会在材料中产生太赫兹频段的电磁辐射。
这种辐射具有高频率、高能量、高相干性等特点,可应用于众多领域。
三、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进展在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关注了不同材料、结构以及外部环境对太赫兹辐射的影响。
其中,金属、半导体以及一些新型的二维材料都被用于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
此外,为了优化太赫兹辐射的性能,研究人员还从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型的太赫兹发射源结构。
四、太赫兹发射源的应用1. 通信领域:太赫兹发射源的高频率特性使其在通信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利用太赫兹波的高带宽和高速传输能力,可以实现大容量、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2. 生物医学领域:太赫兹波对生物分子的敏感响应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太赫兹波可以检测生物分子的振动模式,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识别和诊断。
3. 雷达探测:太赫兹波的短波长和高分辨率特性使其在雷达探测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利用太赫兹雷达可以实现对目标的精确探测和成像。
4. 科研领域:在科研领域,太赫兹波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如,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可以研究分子的振动模式和电子结构。
五、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的太赫兹发射源将朝着更高性能、更小型化、更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将进一步优化太赫兹发射源的材料和结构,提高其辐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旋电子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自旋电子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自旋电子学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领域,它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值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旋电子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以及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一、自旋电子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自旋电子学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自旋电子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磁存储、磁传感、磁随机存储、磁存储器等领域。
未来,随着微电子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自旋电子学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自旋电子学技术将继续向微纳米尺度下发展。
随着芯片尺寸不断缩小,自旋电子学技术将成为解决芯片小尺寸下存储和传输问题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自旋电子学技术也将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结构,以实现更高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
二、自旋电子学技术的应用1. 磁存储自旋电子学技术在磁存储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信息编码成磁场的极性和方向,可以实现高速和大容量的磁存储。
而自旋电子学技术则可以利用电子的自旋特性来实现更高的数据密度和更快的速度。
未来,自旋电子学技术也将成为实现更高效的磁存储技术的重要手段。
2. 磁传感自旋电子学技术在磁传感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电子的自旋特性,可以实现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磁传感器。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如高温、高压等,传统的磁传感器难以工作,而自旋电子学技术则能够适应这些环境,并实现高精度的磁场探测。
3. 磁随机存储磁随机存储是一种新型的存储技术,它通过利用自旋电子学技术来实现高速和高稳定性的数据存储。
与传统的存储技术相比,磁随机存储可以实现更高的数据密度、更快的读写速度以及更低的功耗。
未来,随着芯片尺寸不断缩小,磁随机存储技术将成为实现更高效的存储方式的重要手段。
4. 磁存储器自旋电子学技术在磁存储器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电子的自旋特性,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磁存储器。
自旋电子学技术在存储器领域的应用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未来也将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与发展
○高校讲坛○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 年 第 35 期
自旋电子学的研究与发展
鲁军政 (襄樊学院物电学院 湖北 襄樊 441053)
【摘 要】自旋电子学在研究早期被称为磁电子学,是凝聚态物理中发展起来的新科学分支,主要研究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及半导体中电子 的自旋极化,自旋相关的散射及自旋驰豫等。 文章简单介绍了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历程,巨磁电阻、磁性薄膜、动态随机存储器 MRAM 及巨磁电 阻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3.隧 道 磁 电 阻 (TMR)
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就是指粒子穿过势垒并出现在经典力学禁 戒的区域的过程。 1970 年,Meservey 和 Tedrow 利 用 超 导 体/非 磁 绝 缘 体/铁 磁 金 属 隧 道 结 , 验 证 隧 穿 电 流 确 是 自 旋 极 化 的 。 1975 年 , Slonczewski 提出将隧道结中的超导体用另一铁磁层取代的想法 ,认为 如以铁磁金属取代超导体,当两铁磁层磁化方向平行及反平行时隧道 结将具有不同的电阻值。 同年,Julliere 在 Fe/ Ge/ Co 隧道结中观察到 了这一现象. 不过,Fe/ Ge/Co 隧道结虽然在低温下的磁电阻高达 14 % ,但室温下却非常小.直到 1995 年,Miyazaki 等获得突破性 进 展 ,在 Fe/ Al2O3/Fe 隧 道 结 中 ,室 温 下 获 得 磁 电 阻 MR=18%,磁 场 灵 敏 度 8%,人 们开始集中研究用 Al2O3 做绝缘层的 隧 道 结 。 2000 年 ,Han 等 人 在 室 温下获得磁电阻达 50%。
用氧化镁做绝缘层开辟了研究 MTJ 的新方向 Yuasa 等在 2000 年 研 究 单 晶 氧 化 镁 基 片 上 生 长 Fe/Al2O3/NiFe 磁 隧 道 结 。 2001 年 Wulfhekel 等用 MBE 制备了以氧化镁为基片的 Fe/MgO/Fe 磁 隧 道 结 , 用 STM 测量隧道效应。 同时 Butler 等用第一性原理 计 算 了 隧 道 电 导 和磁隧道电导,理论上预言 TMR 值可达到 1000%。 2004 年,Yuasa 等 制备的 Fe/MgO/Fe 磁隧道结的 TMR 在室温下达到 88%, 最大输出电 压为 380mV,超高氧化铝为绝缘层的磁隧道结。 2004 年 10 月,他们又 把 MR 值提高到 180%。 同月 Parkin 等报道了在 CoFe/MgO/CoFe 磁隧 道结中获得 MR 为 220%、温度隐定性超过 400℃的实验结果。 2005 年 2 月,Diayapeawira 等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结果 : 在 FCoFeB/MgO/CoFeB 磁隧道结中,MR 值为 230%,结面电阻 RA 为 420Ωμm2。
《2024年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范文
《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快自旋电子学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其中太赫兹(THz)波作为一种新型的光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太赫兹技术领域中,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至关重要。
因此,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原理、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原理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是一种新型的太赫兹发射技术,它通过自旋电子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快速生成太赫兹波。
具体而言,其工作原理是在极短时间内控制电流流过纳米尺寸的器件结构,激发产生太赫兹辐射波。
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光学效应、自旋动力学过程和纳米级光电器件的交互作用,具体原理涉及到的物理机制和化学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深入探讨。
三、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技术研究在技术方面,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材料制备、器件设计、信号处理等方面。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器件结构来制备出高效的太赫兹发射器。
其次,在器件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太赫兹波的生成、传输和检测等过程,以及如何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能量转换等问题。
此外,在信号处理方面,需要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来提取和分析太赫兹信号的特性和信息。
四、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应用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通信、安全检测、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通信领域中,太赫兹波具有极高的频率和带宽,可以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宽带无线通信。
在安全检测领域中,可以利用太赫兹波进行安全成像和安全探测等应用。
此外,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可以利用太赫兹波的独特特性进行分子识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五、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基于超快自旋电子学太赫兹发射源的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自旋电子学简介及其研究进展
自旋电子学简介及其研究进展
徐明;纪红萱
【期刊名称】《大学物理》
【年(卷),期】2006(025)011
【摘要】自旋电子学主要研究电子自旋在固体物理中的作用,是一门结合磁学与微电子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电子的自旋极化、自旋相关散射、自旋弛豫以及与此相关的性质及其应用等.基于电子自旋的自旋电子器件能够大大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存储密度,而且具有非易失性、低能耗等优点.简单介绍了自旋电子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综述了自旋电子学目前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徐明;纪红萱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四川,成
都,610068;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
【相关文献】
1.半导体自旋电子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J], 都有为
2.犬猫心肺复苏研究进展简介 [J], 邓伟江; 朱舜芳
3.网络Meta分析研究进展系列(十四):动态网络Meta分析简介 [J], 许建国;高亚;孙凤;武珊珊;杨智荣;董圣杰;张天嵩;田金徽
4.自由基型光引发剂简介及研究进展 [J], 李雪纯;孙芳
5.自旋电子学研究进展 [J], 颜冲;于军;包大新;陈文洪;朱大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旋电子受关注3到5年内产品可望上市
自旋电子受关注3到5年内产品可望上市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
【年(卷),期】2006(29)3
【总页数】1页(P30-30)
【关键词】自旋电子学;上市;产品;电子组件;应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6
【相关文献】
1.自旋电子学:可望使下一代存储器得以突破 [J], 邓志杰(摘译)
2.日研出快速测试禽流感病毒新技术年内可望上市 [J],
3.澳科学家研发皮肤癌疫苗可望在5—10年内上市 [J],
4.那曲县牦牛产业推出杂交藏酷牛两年内可望上市 [J],
5.中国社会科学院:未来电子产品有可望形成一种以电子纸为依托的产业链关系[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自旋电子学研究与进展3詹 文 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0)摘 要 自旋电子学是最近几年在凝聚态物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分支,它研究在固体中自旋自由度的有效控制和操纵,在金属和半导体中自旋极化、自旋动力学、自旋极化的输运和自旋电子检测.由于它在信息存储方面的重大应用前景,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文章扼要地介绍了自旋电子学发展的历程和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发现.最近几年,最奇特的发现和最重要的应用莫过于巨磁电阻,薄膜领域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巨磁电阻的应用变成可能.作为磁记录头它已使硬磁盘的记录密度提高到170Gbit/in 2.动态随机存储器MRAM 的研究已实现16Mbit 的存储密度.关键词 自旋电子学,巨磁电阻,磁隧道结,自旋阀Recent progress i n spi n tron i csZHAN W en 2Shan(S tate Key L aboratory forM agnetis m ,Institute of Physics,Chin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 Sp intr onics is a new branch of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devoted t o studies on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s p in degree of freedo m in solids .It involves sp in polarization,s p in dynam ics,s p in trans port,and the detec 2tion of s p in polarized electr ons in metals and sem iconduct ors .Sp intr onic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 om scien 2tists and manufacturers because of its potential app licati on in infor mati on st orage .A brief review of the develop 2ment of s p intr onics and its most i mportant discoveries will be given .The most exciting event in recent years may be the discovery of the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effect in metallic multilayer fil m s and the successful app lication of this effect to infor mation storage .Based on this effect,the magnetic recording density has been increased to 170Gbit /in 2.A magnet 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of 16Mbit st orage density has als o been developed .These re 2sults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i m portance of sp intr onics for infor mati on technology .Keywords Sp intr onics,giant magnet oresistance,magnetic tunnel junctions,s p in valve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01CB610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9731010)资助项目2006-04-04收到初稿,2006-06-02修回 Email:wszhan@aphy .i phy .ac .cn1 自旋电子学研究的历史回顾电子具有电荷和自旋两种属性是人所共知的.电子在电场中运动由于带有电荷而形成电流.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时,导体中产生电流.反过来,在磁场中的通电导体将产生垂直磁场的运动.从而发明电动机和发电机,成就了一个世纪的文明.在半导体中由于导带中的电子和价带中失去电子形成空穴的输运特性,构成P N 结,1947年发明半导体晶体管,开创半导体电子学,打开了当代通信和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的大门,奠定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是基于电子具有电荷的属性.电子在完整晶体的周期性势场中运动是不受阻碍的,因而称为透明的.但是由热引起晶格振动或晶体中的各种缺陷,对电子散射而形成了阻碍.电子不受到散射的平均路程称为平均自由程.在低温下,金属的电子平均自由程约为10n m.在原子结构中,我们已经熟知电子的自旋特性,在一个能级轨道上只能有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两个电子占据.电子在固体材料中运动能否有自旋极化的电子电流?怎样产生自旋极化的电流?自旋极化电子在运动中能保持多长的路程?怎样检测自旋极化电流?早在1971年, Tedr ow等[1]利用超导(A l)/绝缘层(A l2O3)/铁磁金属(N i)的隧道结,测出穿越绝缘体的电流是自旋极化电子流,而自旋极化电子流是通过铁磁金属产生的.人们可以利用该实验测量各种铁磁材料产生自旋极化电流的能力,用自旋极化度P来表征.自旋极化度P定义为p=N↑(E F)-N↓(E F)N↑(E F)+N↓(E F)(%),式中N↑(EF)和N↓(EF)分别表示在费米面附近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数.1973年,Tedr ow[2]用隧道谱法测量了Fe,Co,N i和Gd的自旋极化率. 1999年,Jagadeesh等[3]分析多家实验结果,给出较为合理精确的实验测定结果:Fe44%,Co45%,N i 33%,Fe N i48%,FeCo51%.对于半金属材料(如Cr O2),由于在费米面处自旋向下能带是空的,P= 100%.下一个问题是,电流通过多厚的铁磁层才能达到最大的自旋极化度?1983年,Meservey[4]发现Fe薄膜在1n m厚度时自旋极化逐渐达到饱和.2003年,Zhu等[5]对CoFe薄膜测量,发现它在2.3n m厚度时达到饱和.1986年,Grunberg等人[6]发现,在Fe/Cr/Fe三明治结构中,适当的“Cr”层厚度,可使两铁层之间形成反铁磁耦合.1988年,Baibich[7]发现铁铬多层膜中,当铬的厚度使铁层之间形成反平行耦合时,没有外加磁场的电阻比外加磁场使多层膜饱和时大得多,称为巨磁电阻(G MR)效应.1990年,Parkin等[8]用磁控溅射制备了一序列多层膜,系统地研究了它们交换耦合振荡效应和巨磁电阻效应.1990年,Shinj o[9]用两种不同矫顽力的铁磁层构成自旋阀.1991年,D ie2 ny[10]用反铁磁层钉扎铁磁层构成自旋阀.自旋阀结构为G MR效应提供实际应用的可能,例如硬磁盘的读出头和磁传感器.自旋阀的结构给我们提供测量自旋扩散长度的方法.1993年,B ruce等[11]测量了Fe, Co和Fe N i合金的自旋扩散长度.在室温下:Co[5. 5n m(↑),0.6n m(↓)];Fe[1.5n m(↑),2.1n m (↓);Fe N i[4.6n m(↑),0.6n m(↓)],对于非磁性金属Au,Ag,Cu,A l自旋扩散长度在1—10μm(括号中的箭头表示自旋向上或向下).1975年,Julliere等[12]发现用铁磁金属替代超导金属,构成铁磁(Fe)/绝缘层(Ge)/铁磁(Fe)的磁隧道结(MTJ),在低温4.2K时,磁隧道电阻为14%.但可惜是在低温下实现的.1995年,M iyazaki 等[13]发现Fe/A l2O3/Fe隧道结在室温下隧道磁电阻T MR高达18%,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由此可见,自旋电流的注入、输运、操纵和检测都是在纳米尺度下进行的,成为纳米科技的重要内容,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早期(大约在1995年)[14],称该研究领域为磁电子学(Magnet o-electr onics),它主要包括巨磁电阻效应和磁隧道效应.1996年,Ohno等[15]在Ga A s半导体中掺杂了3.5%的Mn,得到稀磁半导体,居里温度超过60K.Awschal om等[16]证明,在n 型Ga A s中,能够传输自旋信息和操纵自旋.人们很自然想到能否实现自旋半导体器件.1996年,日本最先实施“自旋可控的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研究计划.紧跟着美国、欧洲等都开始实施类似的研究计划.2000年6月,在德国召开了自旋电子学讨论会(Sy mposiu m on Sp in-electr onics),2001年8月,在比利时召开了自旋电子学讨论会(英文名称用Sp in2 tr onics in Belgium).此时,人们就发现用磁电子学定义狭隘了,而采用了更广泛的名词:Sp in2electr onics 或Sp intr onics(1999年Awschal om等的文章中已出现“Sp intr onics”一词).在我国称为自旋电子学,它包括磁电子学和半导体自旋电子学.《世界2006年鉴》期刊在“科学”栏目中的《自旋医生》一文中有一段评述:如果磁电阻随机存储器(MRAM)实现了人们对它的期望,它将最终横扫所有其他类型的存储蕊片,甚至会和硬盘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是自旋电子器件的支持者希望MRAM只是一个开始.他们想用自旋电子器件替代更多电荷电子器件.2000年,B lack等[17]提出用一个比较简单的线路把G MR或T MR器件连结起来,构成可编程序的逻辑操作.2003年,Ney等[18]对单一磁电阻元件的结构做新的构思,实现单一器件具有可编程序的逻辑元件,也就是说,通过软件可以使一个磁性逻辑元件从“与”门变成“与非”门,“或”门变成“或非”门,以及把“与”门变成“或”门.我国《科学》刊物在2005年第10期发表的《硬件变色》一文中,通俗介绍了利用G MR和T MR制作磁逻辑门,以及用磁逻辑门阵列构成的磁处理器,而且每个逻辑门都可以通过软件单独配制,形成可随时变化像变色龙般的磁处理器.最近国际上又开展了利用G MR, T MR和半导体的组合构建自旋晶体管的研究工作.评述自旋电子学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三步:巨磁电阻→隧道磁电阻→半导体自旋电子.本文将扼要介绍这三种现象的物理概念、应用前景及最新进展.2 巨磁电阻(G MR )G MR 现象的发现首先应归功于Grunberg 等人在1986年的发现:在“Fe /Cr/Fe ”三明治结构中,Fe 层之间可以通过Cr 层进行交换作用,当Cr 层在合适的厚度(如9!)时,两铁层之间存在反铁磁耦合.如图1所示,当Cr 层厚度使铁磁层间为反铁磁耦合时,多层膜磁化强度饱和所需要的饱和磁场大,铁磁耦合时需要的饱和磁场小,呈现出随Cr 层厚度变化铁层之间呈铁磁和反铁磁耦合的振荡现象.图1 非磁性Cr 层厚度变化引起铁磁层之间铁磁和反铁磁耦合交替变化1991年,Unguris 等[19]做了一个很漂亮的实验,在三明治结构中,把非磁性金属层做成楔形,然后观察磁畴,可以明显看到黑白相间的磁畴,黑和白分别表示两个区域中磁化强度方向相反,意味着与底层磁化强度分别成铁磁和反铁磁耦合(图2).第二个贡献应归功于Baibich 等人在1988年的发现:在Fe /Cr/Fe 三明治结构的多层膜中,当Cr 层为9!时,铁层之间呈反铁磁耦合,在4.2K 温度下,20kOe 的外磁场可以使相邻铁层之间由反铁磁耦合变成铁磁耦合,此时平行于电流方向的膜面的电阻率下降至不加外磁场时的一半,即MR%=[R(0)-R (H )]/R (H )%=100%,用磁化强度平行的电阻R P 和反平行电阻R A P 表示为MR%=(R AP -R P )/R p =100%.多层膜MR 值随(Fe /Cr )n 周期n 的增加而增大,随Cr 厚度变化呈振荡变化.从1988年开始,国际上掀起对多层膜巨磁电阻现象的研究热潮,例如选择了各种铁磁层、非磁性层材料的组合对多层膜巨磁电阻和磁化强度反转磁场的影响,磁图2 层间耦合的磁畴观察结果场灵敏度[MR%/Oe ],以及巨磁电阻的物理起源等.1991年,Parkin 等[20]用磁控溅射制备多层膜,并得到磁电阻随非铁磁层厚度变化的振荡效应,得到(Co /Cu )多层膜在室温下MR 值达到65%,而(CoFe /Cu )多层膜的MR 值更优于(Co /Cu )多层膜.如何使巨磁电阻效应获得应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1990年,Shinj o 用两种不同矫顽力铁磁层构成三明治结构的自旋阀.1991年,D ieny 用反铁磁层钉扎下面一层铁磁层,上面一层铁磁层为自由层,构成具有反铁磁层的自旋阀,如图4所示.Fe Mn,Ir M n,N i M n,Pt M n 等分别为反铁磁层所选材料,从此,材料的反铁磁性研究开始从学术研究范畴进入到技术应用研究范畴.自旋阀的产生为巨磁电阻的应用打开方便之门.1994年,I B M 公司宣布利用G MR 自旋阀研制成硬磁盘读出磁头的原型,将磁盘系统的记录密度提高17倍,达到10Gbit/in 2,超越现有光盘的记录密度,是计算机电子工业的重大突破.基于G MR 自旋阀结构做成的磁传感器比常规的磁传感器输出信号大、信噪比大、体积小、灵敏度高、可靠性高、耐恶劣环境能力强,因此在测速、位移、旋转编码器和电流传感器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三明治自旋阀的MR 值比较低(不超过10%).为了提高自旋阀的MR 值,1991年,Pratt [21]和Gijs 提出利用电流垂直多层膜面的方式(CPP )可比电流平行膜面方式(C I P )的MR 值大4倍(图3).Egelhoff 等[22]在1999年用氧化镍加在自旋阀两铁磁层外,形成镜面散射可提高自旋阀的G MR.Koui 等和Huai 等[23]于2001年提出,在两个铁磁层外面插入纳米氧化层可把自评述旋阀的MR 值提高到10%—20%(图4).基本原理是纳米氧化层形成镜面,反射自旋电子而不改变自旋电子的极化方向,从而增加在三明治结构中电子自旋扩散长度,增加自旋阀的电导率.图3 电流平行膜面(C I P )和垂直膜面(CPP )的G MR 效应(F 为铁磁金属,N 为非磁金属)图4 纳米氧化层(NOL )的自旋阀G MR 效应最重要的应用是做硬磁盘的读出磁头,图5表示硬磁盘磁头的发展趋势.从1994年I B M 公司做出G MR 原型磁头到2004年十年间,已发展到170Gbit/in 2的记录密度.磁头读出缝隙已达到50n m.现在全世界硬磁盘高密度磁头市场几乎全部是G MR 磁头.用MT J 做硬盘读出磁头,预计不久记录密度可达到1000Gbit/in 2,最终可能达到50Tbit/in 2.早先人们利用G MR 效应研制磁动态随机存储器(MRA M ),在0.9c m 2面积上实现16Megabyte 高性能的MRA M.后来由于用隧道磁电阻效应T MR 做MRA M 比用G MR 效应有更大的优势,近来这方面的研究就很少了.图6表示目前能做出直径为60n m 、高为130n m 的G MR 纳米柱器件,显然G MR 效应在纳米传感器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尤其在ME MS 和机器人研究领域中的应用.Katine 等[24]采用电流驱动Co /Cu /Co 纳米柱的磁矩反转,并提出自旋转矩(s pin 2transfer t orque )的新概念,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同时有可能促成新图5 硬磁盘记录密度的发展的信息存储技术的出现.图6 Co /Cu /Co 磁纳米柱的G MR 效应3 隧道磁电阻(T MR )什么是隧道效应?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就是指粒子穿过势垒并出现在经典力学禁阻的区域的过程.現在考虑一个电子通过由金属层/绝缘层/金属层构成的三明治薄膜的情况,绝缘层形成一个势垒很高的势阱.按经典力学概念,电子是不可能通过绝缘层.我们知道电子具有“波”“粒”两重性,电子的运动可以用波函数表征.量子力学对这种情况分析表明,电子能以一定的几率通过隧道效应而穿过势垒,逃出势阱.穿过势垒的几率是由波函数在势阱的两壁上必需连续这个条件决定的.当电子通过第一个金属/绝缘体的界面时,在绝缘体内波函数较快地衰减,如果绝缘层足够薄,也就是势垒薄,电子通过绝缘层到达第二个绝缘体/金属界面时,波函数没有衰减到零,那么在第二个金属薄膜中,发現电子的几率不是零,也就是说,电子穿越了势垒(图7(a )).通俗比喻,当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粒子球,它不可能通过墙壁,要想通过就得把墙壁打个洞.如果把电子看成是电子波,它就能像声音(声波)一样穿过墙壁,在墙壁后面听到声音.如果墙壁太厚,声音(声波)评述也穿不过去.1970年,Meservey和Tedr ow[25]测量超导A l2A l2O32Ag在磁场下的隧道谱,得到磁矩贡献的能级劈裂为2μH.1973年[26]他们进一步研究了“超导体/非磁绝缘层/铁磁金属”隧道结,并测量了Fe,Co,N i的自旋极化率,该方法成为测量铁磁金属自旋极化率的经典方法.1975年,Sl oncze wski提出将隧道结中的超导体用另一铁磁层取代的设想,认为隧道电导必然与两铁磁电极的磁化方向相关,并把此现象命名为磁隧道结效应(图7(b)).同年,Julliere等确实发现Fe/ Ge/Co隧道结的隧道电导与两铁磁层磁化矢量的相对方向有关,变化的大小△G/GA在4.2K时约为14%,△G为相应两铁磁层磁化矢量平行和反平行时电导之差,GA 为反平行时的电导.1982年,Maek2a wa等[27]研究了一系列以N i O为绝缘层的F M/I/F M的隧道结,发现在低温下有隧道效应,但磁电阻值都很小,最大只有2.4%.1987年,Sueza wa等[28]用A l2O3做绝缘层,可喜的是在室温下获得磁隧道电阻,但也很小.1991年,M iyazaki等[29]在300K获得最大磁电阻仅为2.6%.1995年,M iyazaki等获得突破性进展,在Fe/A l2O3/Fe隧道结中,室温下获得磁电阻MR=18%,磁场灵敏度8%/Oe,从此揭开了隧道磁电阻新的激动人心的一页,人们开始集中研究用A l2O3做绝缘层的隧道结.2000年,Han等[30]在室温下获得磁电阻达50%.为了能够操纵极化的自旋电子,同样地用反铁磁薄膜钉扎底层铁磁薄膜的磁化方向,构成磁隧道结的自旋阀结构,利用这样的结构就可以研制动态随机存储器,称为磁动态随机存储器MRAM(图7(c)).基于MT J构建的磁动态随机存储器MRAM具有非常优异的特性:非易失性、高的集成度、高速读取写入能力、重复可读写次数近乎无穷大、低功耗和抗辐照能力.它既可以做计算机的内存储器,也可以做外存储器.作为内存储器,它与市场上通用的DRAM相比的优点是非易失性、抗辐照和存取速度快.作为外存储器,它比Flash存取速度快1000倍、功耗小和寿命长.与硬磁盘竞争优势在于它无运动部件,与Flash存储器使用一样方便.由于MRAM的实现将极大促进计算机的发展,国际上各大计算机公司都投入巨资研制MRAM.图8(a)给出各大公司的研究进展.I B M公司目前做得最好,达到16Mbit.美国和日本的公司都瞄准256Mbit的目标.用氧化镁做绝缘层开辟了研究MT J的新方向. Yuasa等[31]在2000年研究单晶氧化镁基片上生长图7 隧道效应与MRAM原理图 (a)电子穿越了势垒;(b)磁隧道效应;(c)磁动态随机存储器Fe/A l2O3/N iFe磁隧道结,发现铁电极也是单晶膜,而磁电阻具有各向异性特征,不同晶体方向的磁电阻值不一样.2001,年W ulfhekel等[32]用MBE制备了以氧化镁为基片的Fe(001)/Mg O(001)/Fe磁隧道结,用ST M测量隧道效应.同时Butler等[33]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了隧道电导和磁隧道电导,理论上预言T MR值可达到1000%.2004年,Yuasa等[34]制备的Fe/Mg O/Fe磁隧道结的MR在室温下达到88%,最大输出电压为380mV,超高氧化铝为绝缘层的磁隧道结.2004年10月,他们又把MR值提高到180%[35].同月Parkin等[36]报道了在CoFe/Mg O/ CoFe磁隧道结中获得MR为220%、温度隐定性超过400°C的实验结果.2005年2月,D iayap ra wira 等[37]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结果:在CoFe B/Mg O/ CoFe B磁隧道结中,MR值为230%,结面电阻R A为420Ωμm2.我们可以看到其进展不是以年计,而是以月计.Coey[38]于2005年综合国际上研究结果,给出氧化铝和氧化镁作为绝缘层磁隧道结的进展,如图8(b)所示.氧化镁磁隧道结的优点是:高自旋极化率,MR值在室温下达到230%;结电阻较小,RA接近300Ωμm2;热稳定性高,可超过400°C.氧化镁磁隧道结的出现将大大加快MRAM的研究进度和进入市场的时间.继续寻找新的绝缘层材料,研究电流驱动自由铁磁层磁矩的反转和研究磁性处理器是今后磁隧道效应研究的重要方向.评述表1 各种稀磁半导体的性能材料掺杂元素磁矩/(μB )居里温度/(K )参考文献Ga N Mn 9%0.9940Sonoda 等(2002)Ti O 2Co 7% 1.4650-700Shinde 等(2003)Fe 2%2.4>300W ang 等(2003)SnO 2Fe 5% 1.8610Coey 等(2004)Co 5%7.5650Ogale 等(2003)ZnO Fe 5% Cu1%0.75550Han 等(2002)Co 10%2280-300Ueda 等(2001)图8 (a )MRAM 的进展;(b )磁隧道结MTJ 的进展4 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电子同时具有电荷和自旋两种属性,电子的电荷属性在半导体材料中获得极大的应用,推动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否使电子的自旋特性在半导体中获得应用?能否在半导体器件中实现自旋极化、注入、传送、操作和检测?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最初人们企图用铁磁金属与半导体材料直接欧姆接触,把极化自旋流注入到半导体材料中去,但是由于肖特基势垒太高,注入效率极低.为了克服肖特基势垒,只有两个办法:寻找磁性半导体材料或利用隧道效应.早在1989年,Ohno 等[39]就开始研究了稀磁半导体.他们在I nA s 中掺杂少量的Mn,获得能隙变窄的n 型稀磁半导体.1992年,他们又获得p 型(I n,Mn )A s 稀磁半导体[40].1996年[41],他们首先在Ga A s 半导体中掺杂了3.5%的Mn,获得居里温度为60K 的稀磁半导体.1998年,Matsukura 等[42]通过实验得到了5%Mn 的(Ga,Mn )A s 半导体,居里温度超过100K .2000年,Chiba 等[43]利用Mn 5.5%的Ga A s 稀磁半导体和(A l,Ga )AS 作绝缘层的三明治结构的隧道结,获得磁电阻T MR 在20K 温度下为5.5%,居里温度为110K .2001年,Tanaka 等[44]在(Ga Mn )A s/A l A s/(Ga Mn )A s 隧道结中获得T MR 值为70%,超过了氧化铝为绝缘层的F M /I/F M 的T MR 值,引起人们极大兴趣.2004年,Ya manouchi 等[45]用(Ga,Mn )A s/(I n,Ga )A s/Ga A s 做成特殊设计的结构,用自旋极化电流驱动磁畴壁,控制磁化强度反转,构成磁信息存储器件.遗憾的是,(Ga,Mn )A s 的居里温度为110K,能使用温度太低,室温下不能用,因此人们开始努力寻找室温下的稀磁半导体.人们尝试了在各种氧化物半导体中掺杂磁性元素,例如在Zn O,Ti O ,SnO 和Ga N 中掺杂磁性元素,获得一些居里温度超过室温的稀磁半导体.表1中给出一些研究结果.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找到适合在室温下能做磁隧道结MTJ 的稀磁半导体,而且同样的材料各人做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机理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了克服肖特基势垒人们又考虑采用隧道效应.2001年,Zhu 等[46]通过Fe 膜与Ga A s 膜之间的隧道效应,把自旋电子注入到半导体中,通过电子发光的反转,获得室温下自旋有效注入为2%,如图9(a )所示,其中EL 为电子发光D ijken 等[47]在Ga A s评述半导体上制备了CoFe /A l 2O 3/CoFe 磁隧道结,见图9(b ),得到集电极磁电阻变化的百分数M C %=[(I c,p -I c,ap )/I c,ap ]%=120%,其中I c,p 和I c,ap 分别为两个铁磁层磁化强度平行和反平行时的集电极电流.图9 (a )用发光检测自旋注入半导体(b )以Ga A s 为基的磁隧道三极管有关自旋电子学方面的综述文章请参阅蔡建旺等[48]1997年发表的《磁电子学中的若干问题》一文和Zutic 等[49]2004年发表的《自旋电子学的基础和应用》一文.类钙钛矿型的LaCa MnO 化合物具有庞磁电阻,称为C MR.该类材料中的自旋行为很复杂,吸引了大批的学者,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有兴趣读者可阅Sala mon 等[50]的综述文章.参考文献[1]Tedr ow P M ,Meservey R.Phys .Rev .Lett .,1971,26:192[2]Tedr ow P M et al .Phys .Rev .B,1973,7:318[3]Jagadeesh S et al .J.Magn .Magn .Mater .,1999,200:248[4]Meservey R et al .J.Magn .Magn.Mater .,1983,35:1[5]Zhu T et al .Phys .Rev.B ,2002,66:094423[6]Grunberg P .Phys .Rev .Lett .,1986,57:2442[7]Baibich M N .Phys .Rev .Lett .,1988,61:2472[8]Parkin S S P et al .Phys .Rev .Lett .,1990,64:2304[9]Shinj o T,Ya mamot o H.J.Phys .Soc .Jpn .,1990,59:3061Yama mot o H et al .J.Magn .Magn .Mater .,1991,99:243[10]D ieny J.App l .Phys .,1991,69:4774[11]B ruce A et al .Phys .Rev.Lett.,1993,71:4023[12]Julliere M.Phys .Lett .A,1975,54:225[13]M iyazaki T et al .J.Magn .Magn .Mater .,1995,139:L231;1995,151:403[14]Si m monds J L.Phys .Today,1995(4):24[15]Ohno H et al .App l .Phys .Lett.,1996,69:363[16]Awschal om D et al .Phys .Today,1999(6):33[17]B lack W C et al .J.Ap ly .Phys .,2000,87:6674[18]Ney A et al .Nature,2003,425:485[19]Unguris J et al .Phys .Rev .Lett .,19912,67:140[20]Parkin S S P et al .App l .Phys .Lett .,1991,58:2710[21]PrattW P et al .Phys .Rev .Lett .,1991,66:3060;Gijs M A Met al .Phys .Rev .Lett .,1993,70:3343[22]EgelhoffW F et al .J.Vac .Sci .Technol .B,1999,17:1702[23]Koui K et al .8th .Joint MMM 2inter mag Conference,2001;Huai Y et al .8th .JointMMM 2inter mag Conference,2001[24]Katine J K et al .Phys .Rev Lett .,2000,84:3149; zyil m az Bet al .Phys .Rev .Lett .,2003,91:067203[25]Meservey R,Tedr ow P M.Phys .Rev .Lett.,1970,25:1270[26]Tedr ow P M et al .Phys .Rev .B,1973,7:318[27]Maekawa S et al .I EEE Trans .Magn .,1982,18:707[28]Suezawa Y et al .Pr oc .I nt .Sy mp.Magn .Mater .1987,18:303[29]M iyazaki T et al .J.Magn .Magn .Mater.,1991,98:L7[30]Han X F et al .Jpn .J.App l .Phys .,2000,39:L441[31]Yuasa S et al .Eur ophys Lett .,2000,52(3):344[32]W ulfhekelW.App l .Phys .lett.,2001,78:509[33]ButlerW H.Phys .Rev .B ,2001,63:054416[34]Yuasa S.Jpn .J.App l .phys .,2004,43:L588[35]Yuasa S et al .Nature .Mater .,2004,3:868[36]Parkin S S P et al .Nature .Mater .,2004,3:862[37]D jayap rawira D D et al .App l .phys .lett .,2005,86:092502[38]Coey M.Nature .Mater .,2005,4:9[39]Ohno H et al .Phys .Rev .Lett.,1992,63:1849[40]Ohno H et al .Phys .Rev .Lett.,1992,68:2664[41]Ohno H et al .App l.Phys .Lett.,1996,69:363[42]Chiba D S et al .App l.Phys .Lett.,2000,77:1873[43]Matsukura F et al .Phys .Rev .B ,1998,57:R2037[44]Tanakaq M et al .Phys .Rev .Lett .,2001,87:026602[45]Ya manouchi M et al .Nature .,2004,428:539[46]Zhu H J et al .Phys .Rev .Lett.,2001,87:016601[47]D ijken S et al .Phys .Rev .Lett.,2003,90:197203[48]蔡建旺等.物理学进展,1997,17:119[Cai J W et al .Pr o 2gress in phys .,1997,17:119(in Chinese )][49]Zutic L et al .Rev .Mod .Phys.,2004,76:323[50]Sala mon M B et al .Rev.Mod .Phys .,2001,73:583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