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学2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九章

《生理学》第九章

第 24 页
虚线表示鼓膜向内侧震动时各有关结构的移动情况 图9-8 中耳和耳蜗关系示意图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二、外耳与中耳的功能
(二)中耳的功能 3.咽鼓管 咽鼓管是连接鼓室和鼻咽部之间的通道。咽鼓管咽
口常处于闭合状态,在吞咽、打哈欠时开放。咽鼓管的 主要功能是调节鼓室内的压力,使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 平衡,这对维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具有 重要的意义。若咽鼓管因炎症阻塞后,可由于鼓室内空 气被吸收,使鼓膜内陷,产生疼痛、耳鸣等,影响听力。
n为节点,AnB和anb是两个相似三角形。如果物距为已知, 就可由物体大小算出物像大小,也可算出两三角形对顶角(即视角)的大小
图9-1 简化眼成像示意图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眼的折光与成像 利用简化眼可以方便地计算出不远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如图9-1所示,AnB和
anb是具有对顶角的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因此可用下式表示: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第 18 页
(二)视力
视力又称视敏度,是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即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视力 的好坏通常以视角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视角是指物体上两个点发出的光线射入眼球后,在节点上相交 时形成的夹角。眼睛能分辨物体上两点所构成的角越小,表示视力越好。
双眼视物时不仅可看到物体的高度、宽度,而且可看到 物体的深度,故双眼视物有立体感觉。立体感觉的产生是由 于同一物体在双眼视网膜形成的物像并不完全相同,右眼看 到物体的右侧面较多,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面较多,这样在 两侧视网膜上所形成的物像并不完全一样,但来自两眼的图 像信息经过视觉高级中枢处理后,就产生立体视觉。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2024)

《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2024)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 、共同作用,维持机体内 环境的稳态。
6
神经系统在人体中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控制骨骼 肌的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神经系统还参与学习、记忆、思 维、情感等高级功能活动。
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 调节功能 高级功能
2024/1/30
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 刺激,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产 生感觉。
31
改善睡眠质量方法
01
02
03
04
保持规律作息
建立稳定的睡眠习惯,尽量在 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 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
避免刺激性物质
睡前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 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饮酒
等不良习惯。
放松身心
睡前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 身心的活动有助于降低焦虑和
2024/1/30
19
自主神经递质和受体类型
递质类型
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 NE)是主要的自主神经递质。
受体类型
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是自主 神经的主要受体类型,分别对应ACh 和NE的效应。
2024/1/30
20
自主神经在应激反应中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
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迅速兴奋,引起机体一系列紧急反应,如心跳加快、血 压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等。
2024/1/30
17
04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机制
Chapter
2024/1/30
18
自主神经分类及功能特点
交感神经
负责应对紧急情况,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增加心率、呼吸频率 和血压等。
副交感神经

精选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讲义.(ppt)

精选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讲义.(ppt)

特异投射系统 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 入冲动由脊髓、脑干上行,到丘脑换元后, 发出特异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 区域。
特点:投射途径专一 点对点投射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
非特异投射系统 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 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结构 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抵达丘 脑,再发出纤维,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 广泛区域。
一、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定义:由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 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分类: 中枢递质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3、氨基酸类 外周递质
1、乙酰胆碱 胆碱能纤维
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副交感神 经节后纤维和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和支配 骨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
旧小脑 (脊髓小脑):由小脑前叶和后叶 的中间带区构成,其功能为调节肌紧张
新小脑( 皮层小脑):指后叶的外侧部, 它仅受来自大脑皮层传来的信息。
其功能为协调随意运动。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
2、大脑皮层对躯体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与锥 体外系 下传而实现的。
(1)锥体系 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
(一)痛的类型、及其性质
(1) 体表痛
快痛:刺激后很快发生,消失也快,是一种尖 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慢痛:一种定位不清楚的“烧灼痛”,在刺激 后0.5~1.0秒才能感觉到,持续时间长,并伴 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变化,
(2)躯体深部痛: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 汗和血压的改变。
内脏痛的特点
非特异投 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
(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1.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体感区:位于中央后回。 ①感觉投射规律: a.交叉投射,但头面部的投射为双侧; b.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 敏度呈正相关; c .投射总的安排为倒置,但头面部为立正。

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2

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2

①三次更换神经元
①多次更换神经元
②点对点投射
②点对面投射
特点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投射系统
的上行激醒作用
38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区 = 3-1-2区 + 岛叶
(第一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半球外侧面
半球内侧面
发生器电位:在一些 感受细胞(如毛细胞、 感光细胞)产生的感 受器电位以电紧张的 形式传至突触输出处, 通过释放递质引起初 级传入神经末梢发生 膜电位变化。
㈢感受器的编码功能(coding)
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把刺激信号所包含 的各种信息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的现象。
刺激性质编码:部位学说,专用线路学说 特定感受器→特定传入途径→大脑皮层特定部位
沟区 脐周
49
牵涉痛机制:
Ⅰ.皮节法则: 疼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
节来源的体表部位。
Ⅱ.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
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 N元的兴奋性→对体表 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 (痛觉过敏)→平常不 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 能引起痛觉。
50
第三节 视觉
51
掌握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视力、暗适应和明适应、视野的概念。
刺激强度编码: 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频率的高低 参与电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数目的多少
13
刺激强度编码
14
15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adaptation)
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感 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降低的现象。

生理学课件09第九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课件09第九章神经系统

➢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局部去极化或超
极化) 。
➢ 突触后电位。
3.突触传递的过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
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并与突触后膜 受体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等小 离子的通透性,以Na+离子为主,从而导致突 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二、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体表感觉区
中央后回
特征: 1、交叉投射 头面部感觉双侧投射。 2、投射区的空间安排倒置,头面部的
内部安排是正立。 3、投射区大小与不同部位的感觉灵敏
度成正比。
第二感觉区
二、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二)本体感觉区 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 特征: 1.重叠多,定位不精确。 2.正立安排。 3.接受双侧投射。 对感觉做粗略分析
特点:具有专一性,与皮质间是点对点投 射(皮质的第四层)。
功能:产生特定的感觉,激发大脑皮质发 生神经冲动。
一、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
(三)非特异投射系统(u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嗅觉除外) 投射到丘脑的髓板内核群,由此发 出纤维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 泛区域。
3.5nm
30~50nm


缝隙连接 通道突 触前活性区与囊泡;突触后受体
离子流 化学递质
基本无 明显,最短0.3ms,通常1~5ms或更长
双向
单向
3.突触传递的过程
➢ 神经冲动传导至神经末梢膜对Ca2+通
透性增加, Ca2+进入 触小体。 Ca2+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6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6
潜水、加压仓、飞机降落时→鼓室内压<外界→ 鼓膜内陷→耳鸣、听力↓、疼痛甚至鼓膜破裂。
上感、耳咽部慢性炎症时→咽鼓管粘膜水肿,管 腔狭窄或闭锁→鼓室内的气体被吸收→鼓室内压力 ↓→鼓膜内陷→耳闷、耳鸣及重听的症状。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气导:
声波
外耳道


为 正 常 听
听骨链 卵圆窗
鼓室内空气
5.螺旋器:
⑴由内毛细 胞(1行,近 蜗轴侧纵排)、 外毛细胞 ( 3~5 行 , 靠 外侧纵排)、 支持细胞及盖 膜等构成。
⑵毛细胞顶 部在内淋巴中, 底部在外淋巴 中。
⑶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
听毛
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
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
中。
毛细胞
听神经
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
1.基底膜振动与行波理论 1)要点: A.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以行波方式向蜗顶传播; B.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振幅出 现的部位不同:
2.范围:
A.单眼视野的下方>上方; 颞侧>鼻侧(∵上眼框和鼻
绿
红 蓝
粱遮挡的缘故)。

B.色视野的白色>黄蓝>红
色>绿色(∵三种视锥细胞
在视网膜中的分布不匀)。
3.意义:视野检查可协助诊
断视网膜疾患
四)视后像和融合现象
⒈视后像: ⑴概念:注视一个光源或较亮的物体,然 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 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源或物体相似,这 种主观的视觉后效应称为视后像。
在正常情况下
圆窗
并不重要,仅

当听骨链损坏
传 前庭阶外淋巴 鼓阶外淋巴 时才起作用,


基底膜

【生理】第9章 神经生理

【生理】第9章 神经生理

髓鞘
雪旺氏细胞
神经元
髓鞘(Myelin sheath)
髓鞘的形成(Myelin formation)
外周神经纤维
雪旺氏细胞
中枢神经纤维
神经元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神经元形态分类
单极细胞
双极细胞
多极细胞
神经元的功能: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受体,β受体 突触前受体: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 中枢递质的受体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外周
神经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 基本结构
神经元: 结构、分类、功能; 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 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 神经胶质细胞:功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突触的分类: 按影响、按传递方式 突触 突触的结构 化学性突触: EPSP、IPSP 突触传递机理 电突触: 传递特征 非突触性化学 神经递质与受体 传递
二、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机体 的活动是多神经元参与的多种反射活动相互协调的 过程。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兴奋( central excitation ) 中枢抑制( central inhibition )
丘脑核团
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红线代表特异投射系统, 蓝线代表非特异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以及其 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叫做 特异性投射系统。每一种感觉投 射系统在大脑皮层都具有点对点 的投射关系。

神经生理学(2024)

神经生理学(2024)

引言概述:神经生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学科,它涉及到神经细胞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特性,以及神经系统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是对神经生理学的进一步探索,聚焦于五个主要的议题:突触传递、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疾病与治疗。

正文内容:一、突触传递1.突触结构与功能:介绍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突触前后膜、突触小泡和突触前后封闭等。

2.突触传递的机制:详述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传递机制,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

3.突触可塑性:解释突触可塑性的概念和机制,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等。

二、感觉系统1.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感觉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其在感知外界刺激中的作用。

2.感觉传导途径:概括感觉传导信号的途径和通路,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导轴突和感觉细胞等。

3.感觉系统的处理和整合:阐述感觉系统在信息处理和整合方面的功能,如感觉适应、平行处理和感觉选择等。

三、运动系统1.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结构:介绍运动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肌肉组织的结构和作用。

2.运动控制和协调机制:详述运动系统的控制和协调机制,包括神经元群和运动单元的活动调节。

3.运动学习和记忆:解释运动学习和记忆的概念和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纹状体和大脑皮质的作用。

四、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介绍内分泌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其分泌激素的作用。

2.内分泌激素与调节机制:详述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和调节机制,如负反馈和正反馈机制。

3.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调控:阐述内分泌系统在生理调节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代谢调节和生殖调控等。

五、疾病与治疗1.神经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病因: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和其病因,如神经变性疾病和脑卒中等。

2.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详述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药物治疗等。

3.神经可塑性与疾病治疗:解释神经可塑性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康复训练和神经调节技术。

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学2

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学2

突触 后膜 产生
EPSP 兴奋
效应细胞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原先兴奋的N元/同一中枢的其 他N元抑制
意义:及时终止N元的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N元的活 动同步化。
2.突触前抑制
⑴结构基础: 轴2-轴1-胞3串联突触。
⑵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轴1)电位使突 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 制。 ⑶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 觉功能更为精细。
多巴胺
D1,D5 ↑cAMP D2,D3,D4 ↓cAMP
↑K+ ↓Ca2+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5-HT2
↓cAMP ↑IP3/DG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
↑K+
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
侧角、前角。
↓K+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reflex):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扩血管: 治疗Erectile Dysfunction (ED)?
(二)受体 1.概念: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 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
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IP3/DG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
α1
↑IP3/DG
NE
(突触前α膜2 小肠)
↓cAMP
β1 (心) β2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4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4

三、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1.视觉 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下 缘(17区)。 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到对 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侧 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射到 距状裂的上(下)缘;黄斑区(周边 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前)部。
2.听觉
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
由于痛、温 觉传入纤维进 入脊髓后,仅 在进入水平的 1~2个节段内 更换神经元, 而粗触觉传入 纤维进入脊髓 后分成上行和 下行纤维,分 别在多个节段 内更换神经元 交叉到对侧。
∴在脊髓半离断时: 离断水平以下的 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对侧, 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
2.丘脑的核团
1)分类
Michael Merzenich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特点: A.双侧性投射; B.分布正立而不倒置; C.面积远比第一感觉区小; D.身体各部分的代表区不如中央后回完善 和具体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
(三)躯体和内脏感觉
感觉的感知取决于: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 感觉的强度取决于:
特异 C类纤维 投射
系统
扣 带 回
(4) 躯体痛: 体表痛 =发生在体表的疼痛
快痛 慢痛
深部痛 =发生在身体深部,如骨、关节、肌肉的疼痛
表现为慢痛 定位不准确 常伴有情绪反应
(5) 内脏痛: A.内脏痛的特点 a.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b.定位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c.对缺血、痉挛、炎症和机械性刺激敏感, d.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e.特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 B.体腔壁痛
过冷过热时,温度觉消失而代之痛觉

九章神经系统

九章神经系统
2.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受牵拉的 肌肉迅速而明显缩短。如:膝跳反射。
减弱: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亢进: 高位中枢的作用减弱。
肌紧张:缓慢而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受 牵拉的肌肉轻度而持续收缩,维持紧张 性收缩状态。
3.反射弧:fig
过程:肌肉中的肌梭 传入神经
脊髓
传出神经 梭外
功能 维持和改变皮层的兴奋状态, 是实现很多反射的基础
四 丘脑的作用
感觉通路的重要中间站—各种感觉通路 在此处换神经元;整和中枢—粗略的分 析与综合。
丘脑的三类核团:
1.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 经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 是机体特定感觉冲动传向大脑皮层的换元 站。
2.联络核:不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而 是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的纤 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的感觉区。 是联系与协调部位。
第九章 神 经 系 统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上传 大脑皮层
丘脑
脑干网状结构 脊髓 感受器
一 感受器 将各种刺激转变成动作电位
二 脊髓在感觉功能中的作用 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传导路 fig 深感觉传导路 fig
三 脑干网状结构
不同的特异的感觉传入在脑干 中都可发出侧支进入网状结构,因 此脑干网状结构是不同感觉的共同 上行系统,它可投射到皮层的各层 细胞。
(二)皮肤痛
分类: 快痛:“刺痛”,产生快、消失快;定 位明确。 慢痛:“烧灼痛”,产生慢、消失慢,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伴有情绪反 应。
(三)内脏痛与牵涉痛
特点:类似皮肤痛“慢痛”。 (1)产生慢,持续时间长。 (2)定位不准确,不清晰。 (3)对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
刺激敏感。

生理学课件第09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临床医学人卫第八版

生理学课件第09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临床医学人卫第八版

感受器的生理特点
感受器具有适宜刺激、阈 值、适应现象等生理特点 。
视觉器官
视觉器官的组成
视觉器官主要由眼球及其附属结 构组成。
视觉的生理机制
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等结构在视 网膜上成像,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最终产生视觉。
视觉的功能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能 够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帮助机体 识别物体、颜色、形状和运动等。
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的特殊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 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形成动作电位,从而产生神经冲动 。
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由轴突传导至树突或胞体,再传递 给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
小脑还可以通过前庭核和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进行反馈调节,维持身体的稳定。
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基底神经节包括纹状体、丘脑和黑质 等结构,对躯体运动起到重要的调节 作用。
丘脑对躯体运动起到感觉传入和运动 的协调作用,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神经 元则影响肌肉的紧张度和运动能力。
纹状体是躯体运动的重要调节器,通 过接收大脑皮层的神经冲动,控制肌 肉的运动。
内脏器官之间的相互调节
某些内脏器官之间存在相互调节关系,如肝脏和肾脏可以通过代谢产物和激素的 相互影响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05
CHAPTER
脑的高级功能
学习与记忆
01
02
03
04
学习
学习是脑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并获得经验的过程,包括感知 、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记忆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 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大学医学院生理版课件第九章神经本科

大学医学院生理版课件第九章神经本科
28
(7) 突触的可塑性(plasticity) 概念: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为持久的 改变的特性或现象,是学习和记忆产生 机制的生理学基础。 分类:① 强直后增强 ② 习惯化和敏感化 ③ 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29
①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定义:突触前末梢在接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后, 突触后电位幅度持续增大的现象。 特点:通常可持续数分钟,最长可达1h。 机制:一短串强直性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内 Ca2+积累→持续释放递质→突触后电位 增强。
31
③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定义:突触前神经元在短时间内受到快速重复 的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快速形成的 持续时间较长的EPSP增强。 特点: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 机制: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Ca2+增多所致。 长时程抑制: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long-term depression,LTD)
30
②习惯化(habituation) 定义:重复给予较温和的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 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机制:重复刺激使前膜上Ca2+通道逐渐失活→突 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传递效能减弱。
敏感化(sensitization) 定义:重复性刺激(尤其是伤害性刺激)使突触
对原有刺激反应增强和延长,传递效率提 高的现象。 机制:重复刺激使前膜上Ca2+内流增加,递质释 放增加所致。
神经元
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功能
构成
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
分类(有无髓鞘)
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
功能
传导兴奋的特征
概念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顺向和逆向轴浆运输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

轴突
假单极细胞 双极细胞 多极细胞
轴突 小脑浦肯野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模式图
7
Axon
Cell body Dendrites
-
图 神 经 元 电 镜 照 片
8
图-大脑皮层大锥体细胞 9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树突: 接受、传导信息 胞体: 接受、整合信息 轴突始段: 产生AP部位 N纤维: 传导信息(AP) 末稍: 释放递质
①接受、整合并传递信息; ②神经内分泌。
10
11
2. 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轴索: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神经纤维: 轴索+髓鞘(神经膜)
(nerve fiber)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功能:兴奋传导和轴浆运输
12
(1)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神经冲动:神经纤维上传导着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称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简称冲动
61
交感 神经
副交感 神经
NPY
NE
血管
VIP
ACh
唾液腺
图-递质共存现象
NE:去甲肾上腺素;NPY:神经肽Y; ACh:乙酰胆碱;VIP:血管活性肠肽
62
4 递质的代谢(合成、贮存、释放、降解、再摄取、再合成等)
重摄取NE
酶解ACh、肽类
图-递质消除的方式模式图
63
(二)受体(receptor)
去 极 化
始段产生AP
轴突末梢
图-复杂的神经突触联系 52
6 突触的可塑性
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改变的特征和现象
1)强直后增强 突触前末梢受一短串高频刺激,引起PSP↑。 突触前末梢Ca2+末梢持续释放递质PSP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72

第9章神经生理学2072
特点: 单突触反射; 潜伏期短(约0.7ms)。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 些功能状态:
减弱或消失 ----反射弧的损伤;
亢进 ----高位中枢病变
肌紧张
概念:指缓慢而持续 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 的牵张反射。
特点: 多突触反射; 无明显的运动表现. 意义:维持躯体姿势 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一个α运动 N元或 脑运 动N元及其 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 组成的功能 单位称为运 动单位.。
(二)脊休克
对脊休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脊髓本身的功能)
1.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 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2.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内脏 的反射活动减弱甚至消失: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 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 粪、尿潴留等。
3. 特点: 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再次切断脊髓不能重现 脊休克。
4. 阐明的问题: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 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 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 慢。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 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 的反射先恢复;复杂的 反射后恢复。
脊髓可以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 脊髓的反射活动是在高位中枢控制下进行的。
梭内肌 收缩 感受 收缩 纤维 = 成分 装置 成分
机能特点:
a. 对 被 动 牵 拉 敏感,是一种长 度感受器.
b. 对 支 配 同 一 肌肉的α运动 神经元起兴奋 作用
高位中枢 下传冲动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γ运动N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
肌梭敏感性↑
Ia 类 纤 维 的 传入冲动↑
α运动N元兴奋
牵张反射反应 梭外肌收缩
在肌肉收缩时对肌张 力进行负反馈调节,使肌 张力不致过高.

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1

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功能1
树突棘
3.轴突:
轴突始段:轴突的起始部分连同紧接轴突的胞体部分 (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
神经纤维:在离开胞体若干距离后,获得髓鞘的轴 突。
根据髓鞘的有无,分
有髓纤维 无髓纤维
结构特征: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个轴突。 功能:具有传导神经冲动和轴浆运输功能
4.轴突末梢:
结构特征:轴突的末端形成许多分 支,每个分支的末梢膨大形成突触 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相接触而形成 突触。
✓化学性突触传递:神经递质 ✓电突触传递:局部电流
(一)经典的化学性突触传递
第一个神经递质的发现
1921年, Otto Loewi首次利用了离体蛙心 交叉灌流实验,发现刺激迷走神经后,会释放 一种“迷走物质”,并经过一系列实验证实是 乙酰胆碱。 Otto Loewi因此获得了1936年的生 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1.胞体
结构特征:含有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 结构:细胞核、核糖体、高尔基体、 线粒体等。
功能:
①神经元突起的代谢和功能活动所需 的蛋白质和酶类,绝大部分在胞体合 成后再运输到突起。
②直接接受外来信号传入并进行整合。
2.树突: 结构特征:一个神经元可有一个或多个树突,反复分支呈树枝状。 功能:接受信息的传入(神经元的天线)。
③双向性: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端传导(但在体内自然情况下,由于突触传递的单 向性,使神经纤维兴奋的传导表现为单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传导兴奋的能力(耗能极 少)。
(2)影响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因素 ①直径:直径越大,传导速度越快:速度(m/s)=6×直径(μm) ②有无髓鞘:有髓鞘纤维>无髓鞘纤维(∴跳跃式传导)。 ③髓鞘的厚度:愈厚愈快,轴索与总直径的最佳比例为0.6。 ④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可使兴奋传导速度加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2兴奋时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使K+通道关闭, K+外流受阻,从而延缓了轴1兴奋时动作 电位的复极化过程。
复习思考题
1.神经元有哪些重要的功能部位? 2. 什么是轴浆运输?轴浆运输是如何实现的?秋水仙素是一种微管解聚药,它会对轴浆运输产生什 么影响?为什么? 3.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患者及脊髓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出现的明显肌肉萎缩,为什么? 4.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 5.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扩血管: 治疗Erectile Dysfunction (ED)?
(二)受体 1.概念: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 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配体
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5.后发放 刺激停止后的一定时间内,传出通路上仍持续发放冲动。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由于突触间隙与细胞外液相沟通,因而内环境因素的变化,如缺氧、 二氧化碳增加、麻醉剂以及某些药物等,易改变突触的传递能力。 7.易疲劳 连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减少。∵递质耗竭
(五)中枢抑制
环式 链锁式
(四)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时只能是单向性的,即由突触前末梢向突触后神经元传递,而不 能逆向传递。
∵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神经递质。 2.中枢延搁:兴奋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比较缓慢(兴奋通过一个突触耗时约0.3~0.5ms )。
∵因为突触传递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如突触前膜释放递质、递质扩散并发挥作用等。
2.分类:
分布部位分
突触前受体:位于突触前膜的受体
突触后受体:位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生物效应分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N) G蛋白偶联受体:
结合递质分
胆碱能受体(N、M) 肾上腺素能受体(α、β) 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
注:各类 受体有亚 型
3.突触前受体及其功能
(1)概念:位于突触前膜的受体 (2)功能: a.抑制递质释放,实现负反馈控制
(六)中枢易化 1.概念: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
2.表现: 突触后易化=EPSP的总和: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使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再给以刺激,就易达阈 电位而爆发AP。
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础上,由于到达轴1的AP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 时间增加,胞3产生的EPSP变大。
↓cAMP
筒箭毒 十烃季铵
筒箭毒 六烃季铵
阿托 品
↑Na+ 和其他小
离子
外周: 所有自主N节前纤维、大多数
副交感N节后纤维、少数交感N 节后纤维、骨骼肌N纤维;
↑Ca2+
中枢: 脊髓前角运动N元、丘脑后部
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N元、脑干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 体、边缘系统等。
↓K+
M3
↓cAMP
M4 (腺体)
4.递质的共存:
以往:一N元只能释放一种递质=Dale’s原则。 近来:一N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递质=共存。
递质共存的意义:在于协调某些生理过程。一个神经元释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调节物,可 以起相互协同或相互拮抗作用,使神经调节的范围更为扩大,调节更加精确。
支配猫唾液腺 如: 的副交感神经
多巴胺
D1,D5 ↑cAMP D2,D3,D4 ↓cAMP
↑K+ ↓Ca2+
黑质-纹状体、 结节-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5-HT
5-HT1 5-HT2
↓cAMP ↑IP3/DG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
↑K+
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
侧角、前角。
↓K+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reflex):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辐散式联系:即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这种联接方式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 以同时引起多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传入通路多见)
3.聚合式联系:即 一个神经元接受多 个神经元的轴突末 梢形成的突触,使 多个神经元的兴奋 或抑制在同一神经 元进行整合。(传 出通路多见)
2.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3.反射弧: 反射的结构基础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 效应器
4.反射过程
适宜刺激 +
感受器 AP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AP
传出神经
效应器
N反射特点: 快、短、准
内分泌腺
激素
血液
N-体液反射特点: 慢、广、久
效应器
(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 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见于视锥细胞的传入通路)
3.兴奋的总和:单根传入纤维的单一冲动只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较小的EPSP,引起该神经元 的局部阈下兴奋,不能发生扩布性兴奋。EPSP必须总和才能使突触后神经元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水平,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4.兴奋节律的改变 同一反射弧的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在兴奋传递过程中的放电频率不同。 ∵ ⑴突触后神经元同时接受多个突触前神经元的信号传递; ⑵突触后神经元自身的功能状态不同。
9. 改变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量的机制有哪些?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气体
NO、CO、H2S
脂类
PG类
6.第一个气体性神经递质NO的发现
“三明治”血管灌流模型
基于NO机理研制的药物:伟哥(Viagra)”
7.H2S:神经递质?
我们在H2S生理学作用方面进行的研究
促进学习与记忆: 抗老年性痴呆、抗焦虑抑郁
抗氧化应激,保护神经细胞: 抗老年性痴呆、抗巴金森病
突触 后膜 产生
EPSP 兴奋
效应细胞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原先兴奋的N元/同一中枢的其 他N元抑制
意义:及时终止N元的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N元的活 动同步化。
2.突触前抑制
⑴结构基础: 轴2-轴1-胞3串联突触。
⑵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轴1)电位使突 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 制。 ⑶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 觉功能更为精细。
↑IP3/DG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
α1
↑IP3/DG
NE
(突触前α膜2 小肠)
↓cAMP
β1 (心) β2
↑cAMP
酚妥拉明
↓K+
酚妥拉明 育亨宾
↑K+ ↓Ca2+
心得宁 阿提洛尔
丁氧胺
外周: 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 中枢: 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 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 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
分类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特征
突触前抑制:是去极化抑制。
突触后抑制:是超极化抑制。
1.突触后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兴奋冲动传入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

EPSP
突触后膜产生活动协调同步。
②回返性抑制: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6.有种灭鼠药Strychnine的效应是阻遏甘氨酸的作用,那么它是甘氨酸受体的激动剂还是抑制剂?
7.在中枢神经系统中,GABA受体有GABAA和GABAB神两个亚型,他们分别偶联的通道是氯通道和钾通道, 请问突触后GABAA和GABAB受体激活后分别对突触后电位有什么影响?
8. 如果将微电极分别插到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内,怎样判定这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是化学性突 触还是电突触?
3、神经调质与调制作用 ⑴神经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在神经元间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 递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一类化学物质。 ⑵调制作用:调质所发挥的作用.
例: 阿片肽对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调制作用: 作用于δ- 受体,促进末梢释放NE,加强血管收缩。 作用于κ- 受体,抑制末梢释放NE,抑制血管收缩。
末梢内
乙酰胆碱
血管活性肠 肽
引起唾液分泌
增加唾液腺的血供
增加唾液腺上 ACh受体的亲和力
唾液分 泌增强
5.神经递质分类
分类
家族成员
胆碱类
乙酰胆碱
胺类
多巴胺、NE、5—HT、组胺
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
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腺苷、ATP
如:去甲肾上腺素( NE ),释放后 一方面作用于 突触后受体引起生理效应,另一方面反过来作用于 突触前受体( α 2 ),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 调制突触传递的效率
b.易化递质的释放(有时):如交感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血管紧张素受体激 活可易化NE的释放。
4.受体的调节
递质分泌 不足
膜受体的数量↑ 递质结合的亲和力↑
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生理学2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1.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