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 当时国主孙权
的亲嫂, 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
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 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 连她们都受到凌辱, 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
“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
国不保。”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这些看
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
与吐蕃的斗争形势, 有相当清楚的了解, 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
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
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 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
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
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 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郎便,
自将磨洗认前朝。 铜雀春深锁二乔。
1. 此诗又见李商隐集。赤壁:东汉献帝十三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湖北赤壁西北长江 两岸
2. 销:销浊。 3. 将:拿起。 4. 磨洗:磨光洗净。 5. 铜雀:台名,建安十五年由曹操于邺城建造,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上居姬妾 歌姬,是曹操暮年行乐处。《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 层百一间。”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 纳小乔。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 足为欢。
《赤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赤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赤壁唐·杜牧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赤壁》杜牧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赤壁》杜牧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背景】《赤壁》这首诗是诗人杜牧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杜牧生活在唐末,他最大的政治野心是恢复唐朝的繁荣。
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的奢侈和无知,并讨厌镇和吐蕃贵族的入侵。
他认为,唐朝必须消除这两大祸害,加强团结,夺回失地,国家能够解决,人民才能受苦。
降低。
但他从未被统治者重用过,也没有表现出他的野心,所以他总是感叹抑郁症。
故事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这是一场在三国历史形势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
结果,孙和刘连军击败了曹军,34岁的孙武军指挥官周瑜是这场战斗中的头号人物。
诗人观看了古战场的遗物,表达了他对赤壁之战的独特见解。
【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赤壁》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赤壁》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作品原文:赤壁折戟⑴沉沙铁未销⑵,自将⑶磨洗⑷认前朝⑸。
东风⑹不与周郎⑺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⑼。
词语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白话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作品鉴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杜牧《赤壁》原文+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译文、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诗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杜牧:赤壁
杜牧:赤壁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精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鞠戟沉没泥沙中,
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
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点染用功。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
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赤壁杜牧诗词翻译赏析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①。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②。
[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着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
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说明]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长江南岸。
一说在湖北嘉鱼县东北,又一说认为在蒲圻县西北。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曹操在攻克荆州后,想长驱东下,进攻吴国。
吴将周瑜联合刘备在这里大破曹兵,奠定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首诗是感叹兴亡之作。
[注释]①戟:古代的一种兵器。
将:拿着。
前朝:过去的时代。
“未”,一作“半”。
②周郎:指周瑜。
赤壁之战他年仅二十四岁,吴国人都叫他“周郎”。
铜雀:即铜省台,建安十五年(二一○)曹操所建,故址在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城西。
二乔:当作“二桥”。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吴国的桥公有两个美丽的'女儿,吴主孙策自娶大桥,周瑜娶小桥。
唐代杜牧《赤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牧《赤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原文: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戟(jǐ)〕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
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
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
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赤壁》原文及赏析
《赤壁》原文及赏析
《赤壁》原文及赏析
《赤壁》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赤壁》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赤壁》杜牧翻译、主题思想
《赤壁》杜牧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原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旨】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赤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赤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赤壁》作者: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原文注释】: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翻译译文】: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鉴赏】: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鉴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杜牧《赤壁》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赤壁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查看。
《赤壁》原文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赤壁》出处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赤壁》鉴赏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赤壁》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赤壁》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赤壁》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赤壁 杜牧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译文注释: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3、赏析相关内容诗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下面小编带来的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古诗《赤壁》译文及赏析
赤壁杜牧〔唐代〕译文及注释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百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赤壁》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牧《赤壁》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赤壁唐代: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鉴赏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
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杜牧的这类绝句开宋人诗歌议论之风。
“赤壁”,山名,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对岸为乌林,相传是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队决战的地方。
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足而立的形势。
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赤壁》古诗及注释
《赤壁》古诗及注释赤壁这首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赤壁》古诗及注释,希望大家认真阅读!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古诗及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赤壁》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此诗又见李商隐集。
赤壁:东汉献帝十三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湖北赤壁西北长江两岸
2.销:销浊。
3.将:拿起。
4.磨洗:磨光洗净。
5.铜雀:台名,建安十五年由曹操于邺城建造,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上居姬妾歌姬,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层百一间。
”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
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那美丽的大乔、小乔,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
这首诗是咏史诗。
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诗人过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有感于三国时代英雄的成败,借题发挥,虽以地名为题,实则咏史怀古。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
宋人许?《彦周诗话》
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
孙氏霸业,系此一战。
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如《四库提要》云:“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
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这话说得很对。
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如果按照许?那种意见,我们也可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成“国破人亡在此朝”,平仄、韵脚虽然无一不合,但一点诗味也没有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有的诗论家也注意到了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如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云:“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也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这些看法,都是值得加以考虑的。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来罢了。
体裁:诗
类别:七言绝句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者小传:
杜牧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所书,此时
年32岁。
帖为麻笺,纵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