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 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自然灾害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85d71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f.png)
台风到 来时,我们 应当……
发生泥 石流时,我 们应当……
结构梳理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
常见的自 寒潮等灾害
自 然灾害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
然
流等灾害
灾
害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防灾减灾
落入洪水中如何自救?
落水后一定要保持头 脑清醒,要尽可能抓 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 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在水中要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等待 他人救援;采取头顶向后,口向上方, 将口鼻露出水面,进行呼吸,呼气要浅, 吸气宜深,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 扎,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下沉。
针对家乡的某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收集 相关资料,了解其危害,并设计防灾避险预 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应急演练。
海 洋 灾 害
生物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 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读图引导 ➢ 旱涝灾害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布面积广,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 区,特别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
➢ 雪灾、冷害与台风灾害主要集中在哪些 地区?
雪灾、冷害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 地区;台风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寒潮是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 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形 成灾害。
地质灾害
滑坡
地震
泥石流
滑坡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在重力作 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危害巨大。
地震会导致 房屋倒塌、交通 和通信中断、人 员伤亡等。
泥石流是在坡度较陡的沟谷中形成的 饱含石块和泥土的特殊洪流,具有强大的 破坏力。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 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分类: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第4节《自然灾害》优质课件 (2)(共48张)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第4节《自然灾害》优质课件 (2)(共48张)](https://img.taocdn.com/s3/m/9ef83cc3ed630b1c58eeb504.png)
业 水 平
降温、霜冻、雨雪天气。
达 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返回
2.地质灾害
• 地震 • 滑坡 • 泥石流 • ……
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 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思考:分别是那几个版块碰撞形成的?
分布 ①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②地震带____地__环中____太海____平—____洋喜____马地__拉带__雅___地带
三北规划整体图
三北防护林全景图
种植灌木
当 地 震 来 临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核 心 要 点 突 破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返回
大,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 区。
三、防灾减灾
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方面 做出的努力有灾害预报、灾 害预防和救灾等。
• 5月16日, 275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分三个梯队相继顺利到 达四川地震灾区,立即展开救援行动。
三北防护林的基本概况
• 三北防护林,是一项在中国北方实施的生态建设 工程,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工程地跨东北西 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中国北方 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 ,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 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 中国国土面积的42.4%。
台风
飓风
龙卷风
优化方案系列丛书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2.4中国的气象灾害
![2.4中国的气象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ea2073c8bb4cf7ec4afed025.png)
我国重大台风灾害
2009年台风‚莫拉克‛造成台湾,大陆, 500多人死亡、近200人失踪、46人受伤。
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造成广东、湖 南、江西至少30人死亡,财产损失巨大,降水 量破记录。 2007年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造成东 南沿海至少39人死亡,经济损失较大。
2005年的19号超强台风‚龙王‛,给我国台 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成大风大雨,并造 成一定人员伤亡。 2004年的14号强台风‚云娜‛,‚云娜‛ 台风登陆中国东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 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
(五)台风的防御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 的重要的措施。 1.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容易冲毁海塘、涵 闸、码头、护岸等设施,甚至可能直接冲走附 近的人。台风来临前,海涂养殖人员、病险水 库下游的人员、临时工棚等危险地段的人员都 应及时转移。
2.沿海乡镇在台风来临前要加固各类危旧住 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在建工程、市政公用 设施(如路灯等)、吊机、施工电梯、脚手架、电 线杆、树木、广告牌、铁塔等,千万不要在以上地 方躲风避雨。
华北地区的春季也是沙尘暴集中的区域,主 要因为以下原因。(1)每年3~4月,华北地区受西 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2) 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 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 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干燥疏松的地 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防治沙 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 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 力条件;还可增加湿度,调节局部地区气候,并改 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从而减轻沙化,降低沙尘 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 米/ 秒,也即12-13 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自然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四节自然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14356d3d561252d381eb6e31.png)
自 然 灾 害
一、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冰雹、 冻雨、沙尘暴、雾霾…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
地面塌陷… 其他灾害:生物灾害等
干旱
干旱:长时间降水异常偏 少甚至无降水,造成农作 物 减产, 人畜饮水困难等。 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
洪涝
长时间连续降水或短时间 高强度降水, 造成低洼地 被淹没, 设施被冲毁等。 分布;南方地区
寒 潮 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伴有大风、雨雪、
冰冻等形成灾害。 分布;西北、华北、东北
台风
台风是来自热带洋面的强大气旋, 与它相伴的狂风 破坏植物、建筑, 暴雨形成洪涝等灾害。 分布:东南沿海
地震
地震:大地的强烈震动,导致房屋倒塌、交通和通信 中断、人员伤 亡等。 分布:台湾、西南地区及主要断裂带
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 频发生,危害重。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不同地区同时发生各种灾害。 同一地区连续发生各种灾害。
2.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自然灾害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滑坡、 泥石流
主要分布区
形成原因
西北地区
降水较少,尤其是春季;人口稠 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南方地区,尤其 降水丰富而且集中;
是河流中下游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东南沿海
邻近热带海洋——台风源地
西北、华北、 东北 二级阶梯山区 尤其西南地区
邻近亚欧大陆内部 ——强冷空气源地 地势陡峻,岩石破碎, 降水集中,植被破坏。
三、防灾减灾
监测、预报
我国运用遥感卫星等技术,能够比较精确地预报台风、寒潮等灾害。图为 我国东部海域的一张热带风暴(台风)卫星云图。
高考复习:中国的气候—主要气象灾害
![高考复习:中国的气候—主要气象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c943889551e79b8968022644.png)
二、暴雨洪涝
1、成因: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1)充沛的水汽; 2、暴雨形成条件: (2)强烈的上升气流; (3)降水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3、分布:
世界: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4、危害:①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 ②经济财产受损 5、防御措施:
暴雨洪涝防御措施
多发季节
冬半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冬、春
强冷空气,大风、 西北季风吹起干旱 成因危害 强降温、雨雪、 地区的沙尘向东南 大风 方向扩散 加强预报,做好 营造防护林,退耕 防治措施 防寒准备 还林还草
干旱
三、干旱
1、成因: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
2、分布:全年全球范围都可能发生
★频繁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5、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归纳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 特点是 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 北京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主要为 轻 度 (2)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主要集中在 春 季 原因是该季节 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少; 多快行冷锋活动(大风) (3)提出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1.台风什么时候最接近该地( ) A.14时 B.16时 C.19时 D.22时 2.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是因为( ) A.台风减弱 B.台风中心经过 C.台风消失 D.台风停滞不前
C
B
典型例题: (四川高考)图1示意海平面两每条闭合
等压线。读图l,回答l~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 分别为
气压
气温
降水
A
0
B
A
课件6:2.4 中国的气象灾害
![课件6:2.4 中国的气象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5883168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8.png)
2.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 “冬旱”更为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 小麦的生长。冬季,冬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 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 害。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谢谢观看!
思考 为什么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 及西藏、云贵高原寒潮不易侵入? 【提示】 寒潮在南侵过程中,受沿途阴山、秦 岭、南岭等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势力不断减弱, 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区,受寒潮的 影响相对较少。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 阻挡作用,所以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 则因海拔特别高而使寒潮不易侵入。
防治沙 植树造林、种草,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 尘暴最 这样可以减小风速, 降低沙尘暴的动 有效的 力条件;增加湿度, 调节并改变局部 人类行 地区的热力条件, 可以减轻沙化, 降 为 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思考 1.搜集资料,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华北沙尘暴多发的原因为: ①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 侵蚀越来越严重。 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乱 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 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 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导致沙尘暴多发。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
2.源地与路径
我国寒潮的主要路径
偏西路径: (西伯利亚)→新疆或蒙古高 原→日本海及东海北部 偏北路径: (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我 国南方 东北路径: (西伯利亚)→日本海或我国 东北→我国东部Hale Waihona Puke 海3.山地对我国寒潮的影响
(1)山地阻挡:尤其东西向山脉(天山、阴山、秦岭、南岭…) 山脉北侧(迎风坡): 冷空气堆积,寒潮灾害加剧 山脉南侧(背风坡): 相对温暖,寒潮灾害减弱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上册第2章第4节自然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上册第2章第4节自然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3ecb518d1711cc7930b716d4.png)
3.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想想看,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
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可引发滑坡、 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 发两岸岩体不稳定,形成崩塌灾害,在适当的降雨条件下, 可进一步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大量岩石、土体在河谷 堆积,会阻断河道,形成洪水灾害等。)四行!
2.参考对台风、干旱灾害集中分布区形成原因的解释,尝试解释我国其他自然灾害
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1)(2)(3)的答案都见上】
东非大裂谷
板块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形成高山、岛弧、海沟; 板块张裂、分离,地表断裂陷落,形成裂谷。
马里亚纳海沟
(最深处:11034米)
板块碰撞、挤压,地表隆起抬升,形成高山、岛弧、海沟; 板块张裂、分离,地表断裂陷落,形成裂谷。
N2(2)答:我国中西部山区,尤其是西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两行!
N2(3)答:我国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年 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降水量大,降水季节 分配不均且雨季长, 多暴雨和连续性降 雨,故平原地区和河 谷地区易发生洪涝灾 害。两行!
我国自然灾害的一些特点: 1.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寒潮、洪涝、干旱、台风等,主
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2.洪涝、干旱、地震、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巨大。 3.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发生频率高。
4.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成对应关系;地质灾害的分 布与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成对应关系。
N2(2)答:我国中西部山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多山, 坡陡,相对高差大;降水多暴雨。所以,这些地区易发生 滑坡、泥石流灾害。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97394871fe910ef02df8cf.png)
构建高中地理“三维六段”教学模式创建魅力课堂行动研究课题负责人:高小龙案例:中国的气象灾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杨妮妮三维目标:1.运用图示、案例等信息分析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布,成因,灾情及台风的登陆地区及造成的损失。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我国旱灾和台风多发区的成因。
3.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常发性气象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教学重点:1.中国旱灾和台风的地理分布及原因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旱灾和台风多发区的成因教学过程:[诊断补偿]1、旱灾的定义。
2、台风结构图片展示多种气候灾害,引出本节课课题《中国的气象灾害》[投标导学](1)区分干旱和旱灾,(2)认识旱灾的特点和多发中心师:播放视频(旱灾),学生围绕投标导学的问题学习;同时教师展示教材图2,3(即中国旱灾频次示意图)生:(1)我国旱灾是指干旱对人类及人类社会造成损害,干旱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2)我国旱灾多发中心是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过渡↓[探究交流]根据以往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的自然原因。
点拨(分组回答后教师点拨)华北: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大;雨季还未来临,降水少;正值春播,农业用水量大,形成春旱。
江淮: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西南: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水容易渗漏。
华南:雨带推移到北方后,受高温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
师: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旱灾的多发区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探究交流二]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都直接影响着降雨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都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5同步学案:第二章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Word版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5同步学案:第二章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43bf5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2.png)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难[学习目标定位] 1.把握我国旱灾的类型、特点、时空分布与灾情。
2.把握我国受台风、寒潮影响的主要地区及其危害。
3.理解华北地区气象灾难多发的缘由。
一、旱灾1.特点:我国发生范围①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②渐发性气象灾难。
2.区域差异 (1)旱灾多发中心多发中心 ③华北 华南 西南 江淮 多发季节春季④夏秋四季⑤夏季(2)不同区域,旱灾特点不同3.时空特点:与涝灾⎩⎪⎨⎪⎧时间上⑦交替空间上交叉4.灾情(1)表现:农牧业灾情重;工矿、⑧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2)缘由:a .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b.⑨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殊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
思维活动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很少发生旱灾?答案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毁灭旱灾;半干旱区经常“十年九旱”。
所以,不同的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
在这里关键是“灾”字的理解与含义。
所谓“灾”应造成确定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的大事。
而西北地区的受灾体稀有,甚至有的地方基本没有受灾体,形不成多大的破坏,所以干旱不等于旱灾。
二、台风灾难三、寒潮灾难1.发生时间: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9月至次年5月。
每年⑬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
2.源地与路径3.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4.寒潮影响的地区差异思维活动2.为什么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寒潮不易侵入?答案 寒潮在南侵过程中,受沿途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势力不断减弱,所以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区,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少。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所以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则因海拔特殊高而使寒潮不易侵入。
四、气象灾难多发区1.华北地区灾难种类:⑳干旱、寒潮、○21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难。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f149c91e01f69e31433294b8.png)
请把下列自然灾害分成两大类
干旱 台风 泥石流 寒潮 地震 洪涝 滑坡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暴雨
寒潮
所谓寒潮,就是 北方的冷空气大规 模地向南侵袭我国, 造成大范围急剧降 温和偏北大风的天 气过程。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 部门规定:若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 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 一次寒潮过程。
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此引起的次生自然灾害有
B
(
)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A 2..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 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
空地 ③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处 ④在室外要远离高层建筑、烟囱、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 华北地区 。 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 东南沿海地区 。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 南方地区 。
中国主要地质灾害分布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中西部山区 。
结合我国降水分布特点,解释我国洪涝灾害集 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
我国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雨季长, 多暴雨和连续性降水,故平原地区和河谷地区多发生洪涝灾害.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
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多发地震.
பைடு நூலகம்
结合我国的地形分布特点和降水分布特点,解释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集中分布区的形成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9447d3e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5.png)
中国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 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人为原因
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人为因素 也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加剧。
中国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灾害信息,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更 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地质条 件复杂,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
灾害频繁发生。
中国气候类型多样,气象灾害发 生概率较高,包括干旱、洪涝、
台风等。
中国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这也增加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
滑坡、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 性、不可预测性和强大的破坏
性。
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有 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地理学是 研究自然灾害的重要学科之一
。
自然灾害的类型
自然灾害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这些灾害常常给人类带来极大 的损失。
。
水灾分布
我国水灾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地区。
水灾影响
水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大,包括 房屋的破坏、农业的损失、交通的 阻断等。
中国台风灾害实例分析
台风类型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由 热带海洋上的低气压形成的, 通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洪水
等。
台风分布
我国台风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地区,尤其是福建、广东、浙
江等省份。
台风影响
台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很大, 包括房屋的破坏、农业的损失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讲义
![《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76569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1.png)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讲义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
在中国,干旱的分布范围广泛,华北地区常常出现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多伏旱,西南地区易发生冬春连旱。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水资源的供应,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二)洪涝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水位迅猛上涨而引发的灾害;雨涝灾害则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农作物、影响交通运输,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入侵时,会带来急剧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中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北方地区受其影响较大。
寒潮可能会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影响畜牧业生产,还会对交通运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五)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中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
沙尘暴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洪涝灾害(一)形成原因1、气候因素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气候原因。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洪涝。
《中国的气象灾害》课后反思
![《中国的气象灾害》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527ffcf240c844769eaee5a.png)
《中国的气象灾害》课后反思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本质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
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
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知识的构建。
本月我校举行了全体教师赛课的活动,我所讲的课题是选修5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这次讲课对我自己而言有得也有失,感受颇多。
课下反思,认为自己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
第一,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够,在知识点讲解的时候有些方面怕学生想不到等,总是不经意就把答案告诉学生了,比如在讲旱灾与干旱的不同时,想同过材料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想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这个答案却是由老师慢慢说出来的。
反思了过后我想主要问题在于教师缺乏引导学生的能力,所以我想在这个方面还需要教师多多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二,教学时间的把握不理想,在教学设计时结合教材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我准备第一部分旱灾只用10分钟结束,重点讲解我国四个旱灾高发中心的形成原因,再花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最后是课堂练习,这节课算圆满完成。
但是在讲解的时候第一部分我花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节奏有点快,甚至准备要学生上黑板指图演示的部分都临时取消了。
课下看了自己讲课的后,觉得自己语言不够精炼,简单知识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全部解决,所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够完整。
第三,我认为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
班上有部分学生地理的兴趣不浓,这就更需要培养他们的地理兴趣,让班上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但在上课提问时就发现有很多学生根本不怎么动手和动口,一方面可能没有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另一方面不自信不敢做声,说明了我在上课时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够,没有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也就没有达到新课标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我认为在这方面我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e8d7fa1a0b4e767f5acfcea2.png)
探究活动:
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 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 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 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 旱。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 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不同地区旱灾类型的成因及灾情。 (1)东北地区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 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 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 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 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
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 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 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 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 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 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 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 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 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说明:我国台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我 国南起两广,北至辽宁的漫长海岸地带,时常受 到台风的袭击,大多数内陆省份也可能直接或间 接受到影响。其中,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 通过阅读图2.32,掌握以下内容: 于以北地区,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 盛夏至秋初,影响我国的台风, 占50%左右,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 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数的 1/3以上。 主要发生源地在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发
沙尘暴袭击 村庄过程
2、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 说它“冬旱”更为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可能 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 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 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5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44b7ff7fd5360cbb1adb76.png)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5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习题精选第三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下左图)。
当夜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
下右图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A、9-10米B、7-8米C、6-7米D、4米以下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风扇吹出的冷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减弱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影响我国夏秋季东南沿海灾害性天气成因的是( )A、气旋B、反气旋C、锋面气旋D、冷锋【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读某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图,回答:此地区沙尘暴次数多的人为原因可能是( )A、植树造林B、过度开垦C、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不当【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 )A、黄淮海平原及长江沿岸地区B、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北平原及四川盆地D、四川盆地及珠江流域【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台风、寒潮、洪涝、干旱极其严重,这主要是( )A、幅员广阔,纬度跨度广B、多山的地形,气候复杂C、地势西高东低,海洋气流极易深入D、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季风环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于我国风暴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B、我国的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C、我国温带风暴潮主要受灾地区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D、图示渤海沿岸的风暴潮发生在夏秋季节【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A、冬季和秋季B、冬季和春季C、秋季和冬季D、秋季和春季【答案】:【解析】:第8题【综合题】狮泉河盆地风速≥17m/s的大风日数多达113.4天/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3.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二)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三)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经典例题5] (2006年高考北京卷)读下图,回答:
(1)指出图示区域柑橘冻害分布特点,分析甲地无冻害的原因。
(2)说出图中轻冻害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3)与图中严重冻害区同纬度的大陆西岸也种植柑橘、说明其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解析】⑴第一问从图中分析即可回答。
第二问,关键是判断甲位于四川盆地,其四周多山地,尤其是北部的秦巴山地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使这里的柑橘受冻害影响很小。
(2)图中轻冻害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丘陵地带,这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有色冶金工业分布广泛,酸雨严重、水体污染严重;陡坡开荒,破坏植被,多暴雨,土壤侵蚀严重等。
(3)图中严重冻害区主要分布在35°N附近,其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答案】(1)冻害程度随纬度升高(或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加重,受周围山地阻挡,冷空气不易入侵(2)酸雨,土壤侵蚀,土壤和水体污染等(3)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
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经典例题6]2005年4月28~30日,华北地区经历了一次沙尘天气,造成许多地方空气污染指数(API)增高,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读图,回答(1)~(2)题。
(1)造成该沙尘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 气旋、冷锋
B. 气旋、暖
锋
C. 反气旋、暖锋
D. 反气旋、冷锋(2)该沙尘天气先后经过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它们依次是图中的()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解析】(1)华北的沙尘天气,沙尘来源于西北地区,沙尘天气应该是西北方向来的冷空气,使华北地区出现浮尘扬沙天气,所以,本题反映的是发生在我国北方春末的一次冷空气活动过程,其发生原理和过程与冬季冷空气活动相同,即按照大气水平运动规律,冷空气从亚洲高压(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偏转南下,其实质是一次冷锋天气过程,锋前暖空气干燥无降水过程,而形成沙尘天气,故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
(2)本题“先后经过”,可理解为由北向南“依次经过”,这样本题的关键就是根据空气污染指数的坐标图,判断图中序号①②③各代表三个城市的哪一个。
判断的根据是按照我国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发生过程的一般规律,位置越北的地方,沙尘天气开始的越早,污染的程度越重,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城市②污染最严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应该是呼和浩特,城市③污染最轻,持续时间较短,应该是石家庄。
所以答案应该是B。
【答案】(1)D(2)B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经典例题7](2005年高考广东卷)自然灾害会给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要深入开展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有效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回答(1)~(3)题。
(1)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当中心移入南海,位于20°N,118°E时,广东沿海地区主要吹( )
A.北风 B.西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广东沿海地区海水养殖面临的主要灾害是( )
①热带气旋(台风) ②寒潮③咸潮④赤潮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3)2004年6月末至7月初,广东省出现罕见的大面积持续高温炎热天气,全省有45个县(市)的最高气温破历史同期记录。
造成此次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
B.大量使用汽车和制冷设备
C.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CO:
D.全球温室效应长期作用
【解析】(1)根据“源于西太平洋洋面的台风”判断该台风属于北半球的气旋型的天气系统,当台风中心位于南海时,广东沿海地区正好位于该气旋的北部,故吹东北风。
(2) 夏秋季节的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沿海正好位于该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大;广东沿海是我国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富含有N、P、K等营养元素的工厂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海水中的藻类物质大量繁殖,水中的溶解氧减少,鱼类因窒息而死亡的现象在该地区时常发生。
(3)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可知,6月末至7月初为北半球的夏季,因是短期的高温,与正常年份相比出现异常天气是因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共同影响。
【答案】(1)C (2)C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