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
传统节日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节日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引言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富含历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语言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统节日与课程内容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和阅读材料都涉及传统节日。
例如,《春节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等课文,不仅讲述了节日的由来,还介绍了相关的习俗、民间故事和文化内涵。
这些内容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融合教学的策略课程设计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时,可以设计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主题单元。
例如,在春节期间,可以围绕“春节”主题,开展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一系列活动。
设置情境利用传统节日的氛围,创造生动的课堂情境。
例如,在端午节前,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粽子,并在课堂上分享与端午节相关的诗歌和故事。
跨学科整合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等结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中秋节时,学生可以创作与月亮相关的诗歌,同时制作月饼包装,或者进行相关的艺术创作。
三、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传统节日不仅仅是节日习俗的传承,更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节日的背景故事、风俗习惯,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四、案例分析:春节教学活动在春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阅读理解:阅读有关春节的故事,讨论春节的象征意义。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过春节的经历或对春节的期待。
口语表达:组织“春节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春节习俗。
实践活动:开展春节贺卡制作,学生在贺卡上写上祝福语,并进行交流。
结论传统节日是连接学生与祖国文化的重要桥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深厚与魅力。
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传统节日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将为学生开辟一条更为丰富的学习之路。
小学语文_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课前五分钟读书交流:1、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也接触了一些中华传统的文化,有奇特的古建筑《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课前老师让大家继续读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谁来将你读书的收获与大家一起交流。
2、指名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一、导入新课,认识传统节日1、传统节日,我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传统节日,再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板书课题:中华传统节日A、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B、小结: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
2、传统习俗,我了解A、猜一猜: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习俗,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猜:这是哪个节日吗?评价:看来,你们对节日了解还真不少!B、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课前,老师也让大家搜集了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小故事,谁来跟大家交流(指名交流)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C、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
你知道哪些?(指名背诵)二、走进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氛围。
1、刚刚了解了那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春节)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指名说:(1)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农村小语课程有效融合的思考
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农村小语课程有效融合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生活智慧,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医疗技术的普及,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农村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农村地区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资源库,但由于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于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比较匮乏。
1.2 问题提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传统文化修养也存在较大差距。
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危机,其传承和发展亟待加强。
如何有效融合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农村小语课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传统中医药文化注重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理念,强调调整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免疫力和身体健康水平。
而农村小语课程是为农村学生提供外语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和社会意义。
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农村小语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农村小语课程的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同时也能够拓展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途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农村小语课程的融合意义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而农村小语课程作为农村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农村小语课程有效融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升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
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农村小语课程的融合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文化融入农村小语课程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农村小语课程中,可以帮助农村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中医药的保健养生知识,提升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
思政教育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思政教育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远古,体现了人民之间不懈奋斗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文学哲学习俗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精神,由于这种重要性,传统文化的发展已成为教育的优先事项。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科目不断深化和发展基本技能,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技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实现课堂变革和基础知识新要求的重要一步,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语言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一、思政教育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的现状1.应试教育使教师不注重传统文化,尽管人们一再强调需要高质量的发展和高质量的教育,但许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充分注意传统文化的高质量教育和教育,而是倾向于实验教育。
因此,学校增加投资文化和不管制,老师也讲只有大部分考试不重要,更不用说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和学校不关注传统文化,导致学生无法获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些学生没有概念,即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由于缺乏知识,学生也逐渐失去兴趣,父母和老师也受到影响,他们只关注考试,而不是其他文化,传统文化很难传播。
2.网络世界和外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热门互联网以及手机非常年幼的孩子会玩手机,互联网世界是相互的剑,优点和缺点,互联网世界混合一些社会项目和方案影响学生心态,直播强调搜索水面景观,出生总体氛围比较和吹牛,不强调内涵对生命和价值观的看法各不相同,也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传播,许多外国文化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受到韩国歌剧、美国歌剧等的影响,学生们逐渐被外文化所吸引,许多外国圣诞节、情人节等。
与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中国文化的传统传统有很好的外部文化遗址,要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就必须把最好的部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发展中国先进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呼唤越来越深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内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本文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以经典名著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经典名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以《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名著为载体,通过讲解、阅读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其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三字经》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弟子规》教导学生做事的原则,通过《论语》教导学生做学问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尊重。
二、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弘扬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结合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特色,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春节期间可以进行有关春节习俗的讲解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传统习俗和祈福寓意;在清明节期间可以进行扫墓、踏青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节日习俗;在端午节期间可以进行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庆祝方式。
通过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三、以中国传统美术为素材,启迪审美情操中国传统美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结合中国传统美术的内容和特色,进行相关的课文、课堂教学和美术作品赏析,启迪学生的审美情操。
可以通过教授中国传统绘画、书法、民间工艺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的特点和风采;通过赏析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品味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智慧思想和艺术成就。
将这一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路径探索:1. 课程内容的整合:在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教育内容相结合,如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及其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
2. 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故事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古代礼仪、节日习俗等。
3. 跨学科的融合:将语文教育与历史、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词中的历史事件。
4. 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如书法、国画、剪纸、京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学校环境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如布置校园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元素,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
6. 家庭教育的联动: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传统文化学习,通过家庭作业、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7. 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
8. 评价体系的完善: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9. 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
10. 社区资源的利用:与社区文化机构合作,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社区中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通过这些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经过了5000年历史的浪淘,一直传承至今。
是中华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精华。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以至于每一个人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就是语文。
语文这门课程,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课程,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第一阶段,是接受教育的基础,是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阶段,是形成良好性格和健全人格等基础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优势。
本文从小学语文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以及必要性出发,分析小学语文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实施方案。
其意是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本是文化的一部分。
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认为“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既有矛盾,又互相依存,教育现代化就是要用民族性、时代性两个标准对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民族文化。
”[1]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先接触的教育,其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之大。
在小学阶段加强语文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巨大意义。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更是对畅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
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即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扬弃地吸收并阐扬中国传统文化。
一.小学语文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母语和语文母语,这个词的解释颇多,表述不尽相同。
《辞海》中它的意思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语言,大多是本民族或者是本国家语言。
”人们普遍认为,母语是一个人最先学会的本民族的标准语或通用语。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体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融合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推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智慧,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优秀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旨在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挖掘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深远影响;2. 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3. 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点;4. 提出融合路径和措施,为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启示。
小学语文教研组秉持理念
一、引言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使命。
小学语文教研组作为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力量,始终秉持着“传承经典,创新实践”的理念,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教研组秉持的理念及其具体实践。
二、传承经典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研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通过经典诗词、文言文、成语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研组倡导学生广泛阅读,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历史故事、科普读物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传承书法艺术小学语文教研组注重书法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审美情趣。
通过书法课程、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创新实践1. 教学方法创新小学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 课程资源整合小学语文教研组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3. 评价方式改革小学语文教研组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结语小学语文教研组秉持“传承经典,创新实践”的理念,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实践,为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新一代人才贡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艺术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牟海娜/文在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的进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不竭的力量源泉。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使同学们更加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发挥教育的作用,让小学生将中华优秀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内化到自我修养之中。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促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1]。
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实施路径进行了研究,旨在对二者未来的融合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
1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1.1 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由于全球化程度日趋深入,多元文化,尤其是以西方商品经济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冒”。
与了解、阅读传统文化相比,他们更喜欢看电视和玩游戏,造成了小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除此之外,很多学校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语文教学,一味强调知识的输出和内容的背诵,也使得小学生不愿主动学习传统文化。
他们会觉得传统文化不亲切,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畏难心理。
小学生传统文化活动体验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地区的传统文化氛围变得不够浓厚,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许多传家宝式的文化活动正在逐渐消失,孩子们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自然兴趣不高。
但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能失去的精神宝库,而语文学科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最为紧密相连,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的教育作用,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底蕴。
1.2 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既有经史子集,也有古诗词等内容,直接影响着中国人性格和文化气质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材内容,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过时间检验而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如《静夜思》《长歌行》《登鹳雀楼》等,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的阳刚之美、精神内涵等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路径之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1.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关系小学语文教育是接触、掌握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语文课程教育中所涉及的文化传承包括文字、文学、历史等课程涉及的文化项目。
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读写、语文双基的教学、历史事件的讲解等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情、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2.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强盛的基础。
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觉、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
具体而言,它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思想品德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现路径1. 运用数字化手段展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通常存在于文化瑰宝、古迹遗址、名人重要身世等方面。
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出来,比如将古代文文学名著、文学家相关的地方、文化遗迹等进行录制、拍照、数字化收集。
然后通过具有时下流行元素的数字产品,如短视频、用于展示的ppt、虚拟实景等为多元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的直观地融入其中,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认知。
2. 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数字化呈现传统文化之外,数字化手段也可以辅助传统文化课本的学习。
可以通过计算机科技制作大量多媒体资源,如动画、电子书、知识地图、虚拟实景、艺术创意等工具,完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推广。
这样的方法非常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和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观后感
传统文化和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观后感1. 引言1.1 概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接触日益减少,导致他们与传统价值观念疏远,同时也影响到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发展。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通过介绍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以及相关方法与策略来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在引言部分,将简要概述文章内容,并阐明研究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详细探讨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以及相关方法与策略。
第三部分将聚焦于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包括培养学生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以及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理解与欣赏。
然后,在第四部分中将分享一些实践案例,包括省市级优秀作文分享活动经验介绍、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与成果展示以及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总结与展望。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进行了结论和展望,总结研究论点并给出未来工作建议和期望,同时展望了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并通过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提供相关方法与策略来促进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水平。
此外,通过实践案例分享,可以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发。
最终,本文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关注,并推动其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2. 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2.1 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地弱化和遗忘。
然而,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了解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词汇积累和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民族经典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小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审美意识和优秀的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六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六篇)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
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
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
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
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
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
“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
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
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
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
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孝是感恩,孝是仁爱。
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
我们要关照未来,不能因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孙未来的资源糟蹋了。
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群文阅读的策略探析
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群文阅读的策略探析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古国的文化源泉和精神体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文化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开展,通过课外阅读教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对二者融合的意义、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在创新小学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外群文阅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的阅读量,教材的阅读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发课外语文阅读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和核心素养。
一、基于传统文化开发小学语文课外群文阅读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小学生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国的文化。
近年来,西方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冲击着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教育教学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基于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外阅读资源开发,可以使小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体验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语文课程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较多,教师要依托教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主动承担传承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量作了明确规定,仅依靠教材内容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开展课外阅读资源,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满足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现状分析(一)各国文化的频繁交流导致文化入侵对小学生的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传统文化即使放在当代,仍然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党胜利1 马长缨2 王凤华3摘要:随着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社会的关注。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课程构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
本文将探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构建的有效策略,为教育者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校本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是促进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素材。
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而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产所,因此,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 明确教学目标,促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融合在小学教育中,学校要贯彻教书育人的理念,明确自身教学定位,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在“求真知”的同时,也能够学会“做真人”,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学习作风,为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求真知就是指学生要学习科学、有用的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和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做真人就是指在学习中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行为习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树立的思想,抱有远大的理想,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成长,提高个人修养。
同时,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师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实际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从语文层面,将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相融合有以下两个目标:第一,促进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弘扬。
第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要目标开展语文教学。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实践摘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一切发展的根基。
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并且能够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为小学生建立思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传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应当采用“国风化”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于语文课堂,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是再好不过的。
本文将对中华优秀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额价值和实践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小学语文;价值;实践引言传统文化是人民和祖国之间的纽带,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并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的阶段,是学习和培养思维习惯的关键时期。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因此,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基于儒家思想,以惩恶扬善,传播真善美的文化。
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具有其他国家永远学不会的包容性和凝聚力由三皇五帝的大禹治水起至今,中华文化注入了多少民族的新鲜血液,吸收了多少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些小文化的传承和整合造就了如今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子孙后代,以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1]。
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育承担着中国从古至今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任,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人民努力奋进斗志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指出语文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并将其不断丰富的重要途径。
因此,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渗透必须受到重视。
(一)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策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策略摘要:现如今,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也成为一种趋势,身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入对同学们发展起了十分关键的影响,所以自己要提升人文水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并不断创新传统语文授课模式,以更好地调动小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给小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
基于此,下文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及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价值;策略作为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师,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就能够促使同学们更好地发展,实际上新课标也倡导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从而提升小学生应有的文化理解能力,并使其建立起完善的文化知识体系,为其以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必要的基础。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打造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目标,让同学们成为具备良好知识素养与文化素养之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通过大量经验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显著的价值,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有益于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课堂气氛,继而让小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渠道以及不同角度了解其中包含的历史、人文风情、风俗习惯、传统美德等多方面内容,当同学们了解到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后,就可以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并且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增进自身的文化自信[1];另一方面是有益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水平。
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就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新颖、丰富,使小学生本身意识到语文有无限种可能,会在无形中给同学们带来惊喜,从而就会在无形中提升以及优化课堂教学的水平。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策略探究 (4)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策略探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意识。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本研究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
本研究旨在帮助语文教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为中小学教师的课堂实践提供借鉴。
一、文学篇目的选择小学语文课程中,文学篇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对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可以选择如下的文学篇目:1、诗词歌赋。
古代诗词歌赋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历史文化,适合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品,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念,适合学生接受。
3、古代寺庙故事。
寺庙故事是寺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寺庙为载体,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人文情怀。
以上文学篇目是较为适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
二、教学手段的选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教学手段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以“文以载道”的方式进行,采用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图片展示法。
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相关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
2、情景演绎法。
通过情景演绎法,将学生引入到传统文化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和内涵,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
3、互动讲解法。
教师可以选用互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以上教学手段是较为适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课程整合的思考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小学语文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
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
哪些内容适合与小学语文教材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语文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
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语文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内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
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织,以加强语文与传统文化的整合。
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五下,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很多,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民风民俗”等单元。
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二、识字课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
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六书”,特别是象形、形声、会意等构字规律,编写识字教材,指导学童识字。
(1)象形:“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
”(2)会意:“日月明,鱼羊鲜。
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
人木休,手目看。
”(3)形声:“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2.采用传统的韵语形式,如,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编进贴近时代、贴近儿童的内容,指导识字。
如,以对子歌形式出现的识字课:“云对雾,雪对霜。
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花对草,蝶对蜂。
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桃对李,柳对杨。
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3.利用古诗识字。
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共编排了《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春晓》《林居》《所见》《小池》《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11首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识字课共计24课,其中有18课是用古诗、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的形式来呈现的。
这种识字编排方式,一改单纯识字枯燥乏味的弊端,让小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中学习生字,同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三、课文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
一方面,有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
另一方面,许多课文的内容负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介绍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就的,介绍名人故事、风景名胜的,介绍各民族民风民俗的。
读了这些课文,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一定会油然而生。
对于人教版教材而言,可以说每册都选编了一大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
以三上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蕴含传统文化又体现童趣的《风筝》,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的故事《找骆驼》;选读课文里也安排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智慧的故事。
我们可以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粗略地分为“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历史文化交流”“古代神话传说”和“成语故事”六大类,下表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中的课文在体现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数据。
四、单元练习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低中年级)和“回顾·拓展”(高年级),编进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与传统文化相整合。
“日积月累”这一栏目,有计划地编进了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内容活泼、新颖,学生在熟读成诵中,不但能积累语言、积淀文化,还能体味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以及它的丰富多彩。
“趣味语文”栏目贯穿中高年级,该栏目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学语文。
教材在“趣味语文”栏目中安排了绕口令“花鸭和彩霞”、猜字谜、看图说成语、说“言”、有趣的对联、苏东坡写诗、说“信”、巧联巧对、推敲的来历、改变《出塞》的标点符号、妙答“一”字诗、鲁迅对对联、有趣的标点、巧问巧答等内容,用这些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语故事”栏目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的信息,既是结合本组课文的拓展阅读,同时也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闻鸡起舞、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画龙点睛、胸有成竹、杏林春满、手不释卷、鹏程万里、水滴石穿、大公无私、程门立雪、入木三分、竭泽而渔、响遏行云、邯郸学步、舍本逐末……这些成语故事的安排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读故事的同时,了解成语的出处,获得一些历史的、文化的知识,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积累的广度而言,语文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种类,不仅安排了大量名人名言、名言警句、古诗词、成语等内容,还安排了歇后语、韵文、对联、对子歌、十二生肖、三字经、俗语、民谚等诸多传统文化的种类,多达11种,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此次课程改革新增加的语文学习内容。
人教版教材共安排综合性学习15次,其中有3次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为主题,分别是“灿烂的中华文化”“遨游汉字王国”和“语言的艺术”。
以“灿烂的中华文化”单元为例,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
接下来的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
《赵州桥》则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
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学习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
“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
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
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我们提倡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是要照搬古代文化,而是选取能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树立现代人健康的价值观的那些优秀传统文化。
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力求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同时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在课文的编选方面,有反映领袖事迹、鼓励诚实守信的《我不能失信》(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有提倡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画家和牧童》(画家戴嵩谦虚向牧童学习)《孔子拜师》《不懂就要问》(孙中山的故事);有表现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詹天佑》;有反映国际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有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课文《奇怪的大石头》(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数星星的孩子》(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还有启发想象、鼓励创造的课文《称象》《西门豹》《找骆驼》等。
同样,在成语故事里,学生学习了反映勤学苦练的“闻鸡起舞”(祖逖),反映学无止境的“手不释卷”(吕蒙),反映高尚医德的“杏林春满”,还有反映尊师重道的“程门立雪”(杨时)。
这些课文和成语既浸润着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彰显了现代社会提倡的一些宝贵的品质,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
正因如此,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地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真正实现将传统文化“为我所用”,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