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
准解读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是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一项课程
标准,旨在指导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模块内
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指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等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技术。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指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方法、程序设计工具等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指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结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查询语言等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学习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编程、多媒体应用等技术。
网络安全技术是指学习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策略、网络安全工具等技术。
网络应用技术是指学习网络应用的基本概念、网络应用系统、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应用安全等技术。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模块内
容应包括上述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勇于质疑的问题
小
激发兴趣、保持学
体验信息活动,
件/工具的应用
意识,敢于尝试的创
学
习动机
形成信息意识
技能
新精神
↓ ↓
初
巩固兴趣
中
发现特长
↓
↓
拓展+提升 自主选择
初步具备一技之 综合运用
长
↓
创新能力培养, 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业学习和发展兴 自选门类专 信息→知识→
中
趣
业发展
智慧
↓ 某一技术门类
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
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 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 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合图形。
*模块七 LOGO 绘图 (1)学会用 LOGO 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 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理念先行)、敏锐捕捉有用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 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筛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 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逐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 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益信息方面的责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备一技之长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课程标准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2012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是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统一规范,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该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应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其次,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该标准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信息技术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创新实践。
这些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技能要求,为学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具体指导。
另外,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该标准还要求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校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服务。
同时,学校还应合理配置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实验条件,保障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总之,2012年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应严格按照该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服务,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电脑从娃娃抓起”的精神,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有利条件和氛围,以普及电脑知识为主旨,使学生经过系统的、有目的的学习和培训后,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电脑操作知识和使用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少年儿童学习电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是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但同时又是一个颇有难度的研究课题。
教学中既需要顾及儿童的年龄特点,采用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材和手段,又不能简单的照搬成人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孩子们感到“真好玩”、“很好用”,继而自觉的探求“怎么用”,引导他们进入计算机世界的广阔天地,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在课程选择中,也要根据儿童特点,计算机本身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时不宜过多,并且要穿插在其他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应侧重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学习、计算机娱乐等项目上,如用计算机绘画、设计板报、写作文、益智游戏、教授学习软件的使用等。
三、工作重点:1、五一前完成对学校的门户网站的改版工作并及时更新内容。
2、维护好学校的internet网络,保证教学资源的使用。
3、全面维护学校各电脑的健康,让全体教师和学生都能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工作和学习。
4、细致地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所有长,增强电脑的应用能力。
5、准备好区进行的中小学一百名师生的电脑知识竞赛。
四、教学任务:本学期,我依然担任一、二、三、五、六年级的教学,共十八课时。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现定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如下:一年级:初步学习画图软件的各工具的使用,为二年级上学期打好基础。
二年级:重点进行指法训练,使学生掌握在计算机上正确地运用指法进行输入。
三年级:结合汉字输入法,学习word的基本使用,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word软件。
五年级:结合整站程序进行教学frontpage,学习网页制作的一些高级应用技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94598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
作者: 段青
作者机构: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南海口570203
出版物刊名: 中国电化教育
页码: 28-3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基础模块 内容标准 解读
摘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初中基础模块的专题有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与加工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
该模块以基础性作为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
基础性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常识性内容、必备操作、基本应用能力。
在小学和初中的内容目标和层次水平的处理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逐层递进、螺旋上升,小学部分侧重于观察、认识和了解,初中部分侧重于观察、尝试、操作体验和简单的综合应用。
基础模块内容标准的主要特点,一是适应教学需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具体表达和目标层次的恰当描述,在条目的内容描述中,把各单元的知识点和教学范围逐一列出,便于师生把握教学内容和尺度;二是顺应技术发展,强调内容目标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把脉技术的发展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应该作为教学范畴的技术内容引入到标准之中;三是转变惟技能训练,注重技术内涵和技术文化的渗透,在强调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师生关注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关注技术内涵的理解和提炼。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小学阶段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教学内容: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
2012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10分)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占10分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一、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
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以及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的基本操作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
其中,小学阶段侧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强调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以基础入门为标志,以感悟信息文化为目标;初中阶段侧重对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的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的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的培养,以迁移应用为标志,以顺应信息文化为目标;高中阶段强调领域应用,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即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
二、课程内容架构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72课时,适宜在三、四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入门”和“机器人入门”,各36课时,适宜在五、六年级开设。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共36课时,适合在七年级开设;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各36课时,适合在八、九年级开设,也可以在七年级开始开设。
基础模块是各地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不同学段在内容和水平上相互衔接、各有侧重。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例,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强调借助积木式编程工具,通过对对象、模块、控制、执行等概念及作用的直观操作体验,感受编程思想;初中阶段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通过尝试设计与实现基本程序结构,将实际问题解决与算法思想形成联结;而高中阶段则从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入手,借助几种比较典型算法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作用及其魅力。
本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力求完备,尽量刻画出主要知识点或教学范围,并以过程化描述或者举例描述的方式表达该类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但不以穷举知识点为追求。
在内容的表述中,其排列顺序既力图表达学科知识的聚类特性,也努力体现知识分类和认知水平上的层次差异。
本标准系统地规划了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希望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框架,以供各地各校研制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时参考。
同时也建议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参考本标准制定相应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标准;鼓励各地在参考本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
以机器人设计与制作为例,部分学校已经积累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开设经验,其课程内容可能已经超越了本标准的要求,有条件设计更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课程开设建议本标准针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整体设计,小学为“零起点”或“低起点”,初中和高中阶段为非零起点。
对于部分地区中学生存在“零起点”或“低起点”状况,建议各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小规模短时间补课、课间开放实验室、个别指导、分类教学和异质分组教学等各种针对性措施,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假设某个模块的学习需要低学段相关模块的学习作为基础,而学生缺乏这种基础,地方或学校还可以参考低学段的相关模块开设课程。
例如,若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则在高中阶段可以参照初中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设计自己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
较迟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
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
各地各校必须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课时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高中教育阶段原则上应确保每周2课时,且不得随意调换、挤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
每周1课时的情况一般应尽量保证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七至八年级持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若条件允许每周2课时,则建议设置为两节课连堂,以提高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描述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的方式进行设计。
小学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中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
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入门”和“机器人入门”。
初中阶段设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含“硬件与系统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三个专题。
设两个拓展模块,分别是“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
基础模块是各校必须完成的内容,拓展模块是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开设的内容。
专题一:硬件基础与系统管理包括: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计算机软件与操作系统;信息安全小学:计算机基本硬件设备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键盘指法、汉字输入,了解什么是信息、获取信息的途径,辨别信息的真伪,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传播途径。
中学: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演变,信息在计算机中的二进制编码方式,信息的存储单位及大小,什么是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简介,设置账户和口令,鉴别网络虚假信息和诈骗信息。
专题二:信息加工与表达包括:文本与表格;图形(小学画图)与图片(初中编辑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初中)。
具体内容:小学:文本编辑的基本过程,常见的文本编辑工具简介,在编辑工具中如何正确输入文本,对文本块进行编辑处理,对文本进行排版,在文本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表格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绘制表格。
计算机画图。
播放动画,设计制作简单的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
音频文件的获取与播放,录制声音,使用音频编辑软件裁剪、拼接。
初中:设计文本排版格式,对文本文件进行编辑修改(查找替换工具、批量修改、文件合并、批阅模式等),绘制或套用表格,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简单数据的统计、处理与直观表达。
图片采集的方法,图片的编辑处理。
动画的基本原理,逐帧动画、运动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多种动画形式的异同;编辑图层和元件,综合运用多种动画形式设计动画作品,表达创意。
了解多种音频采集的方法。
能使用简单的工具软件播放与管理声音文件。
能根据需要使用简单工具软件对音频做降噪、剪接与合成等处理。
视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视频作品的播放。
视频、动画及其表达效果的异同。
专题三:网络与信息交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网络浏览;具体内容:小学:网络浏览与搜索,网络信息的保存,文明上网,电子邮箱的申请与注册,收发电子邮件。
初中:网络的分类、组成和功能。
IP地址、域名常见的因特网接入方法。
因特网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利用关键词组合搜索信息;几种常用的下载工具简介,建立自己的博客,如何正确收发电子邮件。
拓展模块一:小学:算法与程序入门初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小学:logo程序设计语言。
Logo语言简介,小海龟行走命令,设置画图命令,重复命令,嵌套,过程。
初中:程序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
可视编程环境。
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分类,常量、变量、运算符、函数,算法与程序结构,数组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调试程序。
拓展模块二:小学:机器人入门初中:机器人设计与制作小学:机器人及应用,我国中小学教学用机器人简介机器人硬件的连接与拼装,如何编写机器人程序,机器人仿真软件编程,机器人躲避障碍。
初中:机器人常用传感器机器人制作方法机器人制作实例。
(二)初中部分基础模块本模块相比小学阶段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加强,不仅要感悟信息文化,更要顺应信息文化。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常见信息技术硬件的分类与构成,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文件分类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技术的一般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小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信息加工的能力,理解信息加工与表达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协同工作,具备初步的跨工具迁移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感悟多媒体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网络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水平,提高网络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了解网络技术发展最新进展,掌握网络社交的基本礼仪,学会自我保护。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拓展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本模块与小学模块的基本定位和价值取向相同,以程序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不以代码编写训练为要义,而以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思想的体验为旨归,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能借助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过程、方法;能从简单生活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编程实现,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算法的价值。
本模块设计为36课时。
拓展模块二: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本模块的设置与小学模块的宗旨是一样,目的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了解机器人及相关技术的机会,而不是少数优秀学生学习的“专利”,但相比小学阶段,本模块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增强,强调设计与制作。
本模块属于信息文化教育的“个性塑造”阶段,旨在激发学生探究机器人的欲望并形成动手实现目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