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教案(刘莉)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
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方式,初步建立千米的概念,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建立千米的概念,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道具:米尺、卷尺、地图等3.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各种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
2.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1.讲解千米的概念:千米是长度单位,用于表示较长的距离,如:路程、高度等。
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是1千米=1000米。
2.利用课件展示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上的距离、公路上的里程碑等。
3.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如:将米换算成千米,只需将米数除以1000;将千米换算成米,只需将千米数乘以1000。
(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小明从家到学校需要步行2000米,请问他需要走多少千米?解析:将2000米换算成千米,只需将2000除以1000,得到2千米。
2.案例二:一座山的高度是5000米,请将它换算成千米。
解析:将5000米换算成千米,只需将5000除以1000,得到5千米。
(四)课堂活动a.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千米?b.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是什么?c.如何运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五)巩固练习a.将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成千米:1000米、5000米、10000米b.一辆汽车行驶了10千米,请将它换算成米。
c.小华从家到公园需要步行3千米,请问他需要走多少米?(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活动、巩固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千米的概念,理解了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千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学习认识千米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具体的活动理解千米的大小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图、尺子、活动卡片、数字卡片。
2.学生准备:教科书和练习册。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标注的距离单位“千米”,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千米是什么意思。
2.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尺子,让学生在纸上画一条线,然后使用尺子测量这条线的长度,并告诉学生这条线的长度是多少米。
然后,教师出示活动卡片,上面写有不同长度的线段(例如3米、5米、10米),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并找出与之相等的线段。
3.探究(25分钟)教师出示数字卡片,上面写有不同长度的线段,例如1千米、2千米、3千米,学生使用尺子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并与之前测量的线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1千米等于1000米。
然后,教师出示一张地图,标注上一条长为1千米的线段,让学生观察这条线段在地图上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关系,并找出其他千米线段在地图上的位置。
4.拓展(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距离单位,例如米、千米、公里,通过比较这些距离单位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从城市到城市的距离等,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距离单位进行表示。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千米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和比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理解千米的大小和意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发现不同距离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充分参与,积极探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
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优秀教案教案: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学习和理解千米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能够将其他长度单位转换为千米。
教学准备: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例如厘米、米等。
2. 提出一个问题,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千米’这个词,请问你们知道千米是什么单位吗?它有什么特点呢?”知识讲解:1. 让学生观察一个1千米的标志牌,展示一张图片或进行实地观察。
2. 解释千米的定义,即:千米是长度单位,1千米等于1000米。
3. 说明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 千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可以用来测量较长的距离,如城市之间的距离、驾驶距离等。
- 千米也常用于运动场馆的测量,如跑道的长度等。
练习与巩固:1. 分发练习册,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如填空、选择题等。
2. 监督学生并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
拓展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长度单位如何与千米进行转换,如:厘米、米、分米等。
让学生找到相应的换算规律。
2.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行设计几道问题,要求其他组员完成单位转换的练习。
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千米单位的使用场景,如参加长跑比赛、距离亲戚家的距离等。
总结回顾:1. 提出问题,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千米是什么单位?什么是千米的定义?”等。
2. 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表扬或加以指导。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与千米单位有关的作业,可包括练习册上的题目,或是给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反思: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入活动、知识讲解、练习与巩固、拓展活动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千米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通过实际观察、练习、思考和分享,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千米单位的重要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并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并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
认识千米说课材料(刘莉)
卫城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活动说课材料时间:2012年4月27日课题: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主题: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说课人:刘莉【说教材】1、教材内容:“认识千米”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6 页。
本节课为一课时。
2、教材分析:“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
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4、本课题的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5、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千米有多长;简单的单位换算。
【说教法和学法】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体现以下两点: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
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教案标题:千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千米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于千米的精确估算和转换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测量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千米的定义:千米是国际标准长度单位,等于1000米。
2. 探讨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地理距离、长跑比赛等。
3. 学习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厘米等)之间的转换关系。
4. 进行千米的测量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
5. 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设计并解决与千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千米,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情境交流:通过真实的例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
3. 概念解释:简要说明千米的定义,并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千米概念的理解程度。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千米的测量实践活动,分为个人和小组两个环节,让学生亲身操作测量工具并记录测量结果。
5. 结果分析:在整个实践活动完成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分析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结果。
6.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与千米相关的问题,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答案展示给全班。
7.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展望千米在未来的应用可能性。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千米和相关场景的材料。
2. 千米和其他长度单位的转换表格或练习题。
3. 测量工具:千米尺或卷尺、计算器等。
4. 小组问题设计的素材和展示工具。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解答练习题和问题设计的质量和准确性。
拓展活动:1. 利用地图或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进行千米的距离估算练习,并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认识千米教案
认识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千米的定义和单位换算。
(2)学生能够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换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测量和单位换算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准确性要求。
二、教学重点:1.掌握千米的定义和单位换算。
2. 理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综合运用单位换算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测量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具:计算器、尺子等。
2.教学内容:千米单位理解和转换。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走起来”,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参与游戏。
每位代表用时一分钟,尽可能多地走出1千米的距离,然后汇报参与者的走路时间和起点终点的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千米是什么,平时在哪些场合下会用到千米单位。
2.输入(10分钟)通过教学展示千米的定义和单位换算,引导学生了解千米与米、分米、厘米的关系,并进行单位转换的练习。
3.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千米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并通过示例分析和实际问题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千米的换算方法和运用。
4.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计算和单位换算的实际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换算能力。
5.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或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千米的复习和巩固,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主题:认识千米(1)千米的定义和换算1千米 = 1000米 = 10000分米 = 100000厘米(2)千米的应用- 在路程、速度、长度等方面的测量中使用。
七、课堂讲评:1.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学生的疑问。
2.通过讨论和合作,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总结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继续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并进行实际应用练习。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了解长度单位千米的概念和用途;2. 学习使用与千米相关的量词和简化表达方式;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千米进行度量和比较。
教学准备:1. 地图或地球仪;2. 千米尺或测量工具;3. 课件或展示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出示一张地图或地球仪,并向学生介绍地图的用途和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度量地球的距离?一、概念解释与讨论 (600字左右)1. 教师简要介绍长度单位“千米”的概念,解释千米的含义:表示距离或路程的单位,等于1,000米。
2. 引导学生分析“千”字的意义,结合实际生活例子讨论千米的应用场景(例如:跑步、旅行、驾车等)。
3.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场景下的千米表示方式,并互相交流讨论。
二、量词学习与练习 (600字左右)1. 教师介绍使用量词来表示千米的多少,如“一千米”、“两千米”等,并解释量词的用法和意义。
2. 学生通过个别或小组活动,参与编写句子,运用量词来表达不同长度的千米。
3. 教师提供一些例句,让学生利用量词彼此之间进行比较,并搭配适当的形容词或副词进行描述。
三、简化表达方式 (300字左右)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化表达千米的方式,如使用“km”作为缩写。
2. 学生练习读、写和理解“km”的含义,并通过课堂游戏或小组讨论,加深对简化表达方式的印象。
四、实践应用 (300字左右)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社区周边的标志牌或路标,并提供测量工具,让学生尝试测量一些距离以千米为单位。
2. 学生分组在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个活动,使用千米进行规划和度量,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规划和记录,并就所选活动与其他组进行比较、讨论。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学生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千米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使用千米来度量和比较距离。
认识千米活动教案
认识千米活动教案教案标题:认识千米活动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千米的概念和单位。
2. 帮助学生理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测量和估算长度的能力。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2. 教学PPT或教学海报3. 测量尺或卷尺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5. 游戏道具(如小球、绳子等)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活动前,可以通过展示一张包含不同长度单位的图片或海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千米是什么吗?它是用来度量什么的?”3.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千米的理解和认识。
探究活动:4. 准备一些小球和一条绳子。
将绳子拉直并固定在地面上,然后让学生一起用小球进行千米的估算。
5.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使用测量尺或卷尺测量绳子的长度,并记录下结果。
6. 让学生报告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千米是1000米的长度。
知识讲解:7. 利用教学PPT或海报向学生展示千米的定义和符号(km)。
8. 解释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如千米与米、千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练习活动:9. 发放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并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千米的练习题,包括换算和估算题目。
10.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巩固活动:11. 设计一个千米测量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然后估算他们与目标地点之间的距离,并用千米表示出来。
总结:12. 结束活动前,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总结千米的概念和单位。
13. 鼓励学生提出他们对千米的疑惑或问题,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拓展活动:14.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使用千米单位,例如在地图上测量距离、记录步行或骑自行车的里程等。
教学评估:15.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16.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工作纸,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17. 通过提问学生对千米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认识千米》教案设计
《认识千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测量实际距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及与米之间的进率。
2. 实际测量距离,体会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千米的概念,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2. 难点:实际测量距离,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
2. 采用测量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实际距离,感受千米的长度。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测量工具(如卷尺、测距仪等)。
3. 实际测量场景(如学校操场、街道等)。
4.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测量对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千米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千米的概念,阐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测量选定的测量对象,记录测量结果。
4. 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千米的认识。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作业:1.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千米距离,如家到学校的距离、城市之间的距离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贴近生活,是否有助于学生对千米的理解。
十、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 组织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千米应用的例子。
《认识千米》教案设计
《认识千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等于一千米。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单位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及意义。
2. 千米与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关系。
3. 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千米的概念及意义,千米与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关系。
难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千米的长度。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理解千米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千米的长度模型或图片。
2. 长度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绳子、标志物等)。
4. 教学课件或黑板。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千米的长度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千米,你们能猜猜它有多长吗?2. 新课导入:介绍千米的概念及意义,讲解千米与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关系。
3. 实例讲解:通过实际情景,如学校到家的距离、马拉松比赛等,让学生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长度测量,使用千米单位记录结果,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千米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记录下来。
2. 绘制一幅千米长度的图,可以使用画图软件或手绘。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千米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为的课程做好准备。
九、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对千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十、拓展活动:组织一次千米徒步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走中感受千米的长度,增强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意志力。
《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千米的认识》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
(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一、多元复习、需求导入:(一)多元复习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米m,厘米cm(二)需求导入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
出示:120千米。
)(预设2:不能,不知道。
引导:可以用千米表示。
出示:120千米。
)二、利用体验、认识“千米”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千米也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千米(公里)km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1)同学们说一说在哪儿见过或听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2)老师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单位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米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 培养学生运用千米进行测量和描述实际生活中的长度。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长度单位及换算。
2. 实际生活中运用千米进行测量和描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千米的长度单位及换算。
2. 难点:实际生活中运用千米进行测量和描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千米的长度单位及换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千米的长度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千米长度单位模型。
3.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案例。
4. 分组讨论的表格和卡片。
5. 练习题。
教案的其他章节内容请按照您的要求提供,我会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进行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长度单位,比如米、分米、厘米,千米是什么意思,它和米有什么关系呢?2. 新课导入:介绍千米的长度单位,讲解1千米等于1000米。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案例,如学校到家的距离、城市的道路长度等,让学生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千米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并分享讨论成果。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千米进行长度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2. 观察生活中周围的长度,尝试用千米进行描述。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千米长度单位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千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查找其他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认识千米》教案设计
《认识千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米的概念,知道千米是长度单位之一。
2. 学生能够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3.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千米的概念及其与米的关系。
2.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千米的概念及其与米的关系。
2. 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千米的长度。
2. 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幅长画卷,让学生猜测画卷的长度,引出千米的概念。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千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千米与米的关系。
3.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规律。
5. 练习巩固: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对千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千米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千米长度的直观演示物品,如画卷、绳子等。
2. 准备千米与米之间换算的实例材料。
3. 准备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距离、规划路线等。
2. 介绍其他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完成情况,考虑如何调整作业布置以更好地巩固知识点。
《认识千米》教案
《认识千米》教案《认识千米》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知道大单位与小单位之间的进率。
3.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等多种方法,探究1千米的长度,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等多种方法,探究1千米的长度,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生活中关于1千米的实例图片,准备一些长度为1米的物体,如粉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出示一些实例图片,让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感知和比较。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1米有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的结论。
3.教师继续提问:“那么,你们知道更大的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千米’这个单位。
”二、初步认识“千米”1.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千米”的实例图片,如公路的长度、大楼的高度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千米”这个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1千米有多少米吗?”引导学生得出1千米等于1000米的结论。
3.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图片或表格,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探究1千米的长度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关于1千米的实例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了解1千米的长度大概是多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模拟,了解1千米的长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例如,让学生想象一下走完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或者用直尺模拟一下1千米的长度等。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测量,了解1千米的实际长度。
例如,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教室或校园内某段距离的长度,并与1千米进行比较。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了解不同物体或场所之间的距离大概是多少千米。
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学期数学二 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 教案
《千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 使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 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1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实际中感受1千米的长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那么谁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2) 除了米和厘米,我们还学习了哪个长度单位?(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2. 探究新知(1) 认识1千米①同学们,谁知道1千米等于多少米?②那么,1千米为什么等于1000米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图片,大家认真观察一下。
③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1千米就是1000米,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2) 感受1千米①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千米等于1000米,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图片,大家认真观察一下。
②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1千米就是从学校门口到市政府门口的长度。
③同学们,我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这段路,那么大家觉得这段路有多长呢?④通过感受,我们发现1千米实际上是很长的一段路程。
3. 实践活动(1)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1千米的长度,那么请大家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并计算出教室的长度是多少千米。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总结延伸(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等于1000米。
(2) 我们在实际中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千米的认识》教案
2024年《千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长度的认识》,具体内容为第一章《千米的认识》。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千米进行距离的测量和描述,掌握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千米的定义,掌握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千米进行距离的测量和描述,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千米的定义及其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
难点: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千米尺模型、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跑道、公路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物体的长度。
2. 教学新课(1)介绍千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千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意义。
(2)讲解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换算关系。
(3)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使用千米进行距离的测量和描述。
3. 例题讲解(1)例题1:计算从学校到家的距离(假设为2千米),换算成米、分米、厘米。
(2)例题2:已知一段公路长5千米,将其换算成米。
4. 随堂练习(1)计算从教室到食堂的距离(假设为1千米),换算成米、分米、厘米。
(2)已知一段铁路长10千米,将其换算成米。
六、板书设计1. 千米的定义2. 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 距离测量与描述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假设已知),换算成米、分米、厘米。
(2)已知一段河流长15千米,将其换算成米。
2. 答案:(1)例如:距离为500米,换算为5千米、50分米、500厘米。
(2)15千米=15000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千米概念的理解,以及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认识千米教案
认识千米教案认识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的换算方法;2. 能力目标:能够灵活运用千米进行长度的测量和换算;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千米的概念;2. 培养学生千米的测量和换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千米的换算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概念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能用来测量什么东西。
引导学生讲解尺子的作用,以及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和厘米。
然后提问: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2. 引入新知识教师介绍千米的概念,把教室的长宽高的长度单位分别用千米表示,帮助学生感受一下千米这个单位有多大。
3. 复习相关知识回顾之前学过的米、分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总结出相应的换算关系。
4. 制定学习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千米的换算方法和步骤,制定一个学习计划。
5. 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上的示意图,分别演示千米与米、分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巩固学生的理解。
6. 拓展练习教师在黑板上出一些换算题,让学生站起来一起回答。
例如:10千米= ____米。
并让学生在纸上互相出题,然后交给同桌解答。
7. 师生共同探讨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千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思考和提问。
8. 练习巩固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小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六、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复习巩固。
七、板书设计千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千米的概念,掌握千米的换算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
整堂课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城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教研
组校本教研活动
教
案
时间:
2012年4月26日
课题: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
执教:
刘莉
参加集体备课教师:
刘莉钟敏米洁毛兴兰梁龙琴陈伟谭显红
研讨主题: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教科书第44——46 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渗透交通法法制教育。
【难点、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通过推算感知1千米有多长;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
(米、分米、厘米、毫米)
2、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口答练习
3、导入: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一般我们用这些长度单位。
那我们在测量或形容比较长的长度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
板书课题
二、认识千米
1、介绍千米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出示图)
你能说出每张图向我们传达了哪些关于长度的信息?
(1)这是铁路中的里程碑,说明到这里是180千米
(2)这是公路上的里程碑,离南京还有98千米。
(3)这是限速标志,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关于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为什么要限速?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我们的生后水平提高了,有汽车的人家越老越多,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可是,由于有些人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公路上行驶严重超速,交通事故也频频发生。
于是,国家在2003年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其中第四章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
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
(4)这是一幅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图,地图中的线段每小格表示16千米,2小格表示32千米,3小格表示48千米。
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都用千米作单位)
是的,在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时,由于都是比较长的长度,通常我们用千米作单位。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的长度单位表示的都是一些比较短的距离。
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吗?(用手比一比,用尺子量)哪个同学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1分米呢?1厘米呢?1毫米呢?
很不错,看来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动动脑,就把问题解决了。
2、感知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想一想,从卫城到清镇的者段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那么,怎么办呢?从卫城到清镇的这段路很长,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
来表示它,也就是表示较长的长度时,我们就可以用千米作单位。
那要是从我们学校大门口出发,向北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呢?(大约到北门路口)那向难走呢?(大约到刘家塘)
那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概是两百米,那半圈是多少米米呢?(100米)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只跑半圈,要跑几次才是1000米呢?也就是说,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
所以1000米就是1千米,你能用等式把它表示出来吗?1千米=1000米。
请同学读一读,同学们,他这样读,你能告诉老师,是千米在前呢,还是米在前。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读呢?老师的读法和你们不太一样,师读:1千米=1000米或1个千米=1000个米。
跟老师读一读。
启发思考,交流讨论:
①用等号相连,说明它们的长度怎么样?
②等号两边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③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④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⑤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以怎样表示?
看来同学已经学会了新知识,但光学会还不行,我们还得会运用它,一起来看看下面的练习。
口答练习
三、巩固练习
1、知识应用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引导学生看图填空。
(2)连线,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出行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指名口答。
2、独立解决
(1)教材“想想做做”第二题。
独立完成后读一读,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2)教材“想想做做”第五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每条河流大约多少千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你们高兴吗?我们不仅认识了千米,还能运用它,看来今天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长度单位的家族里又多了一位新的成员,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呀!一起来数一数,有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五、拓展延伸
巧记进率
我们可以这样来记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举起左手,叉开5个手指,小拇指表示毫米、无名指表示厘米、中指表示分米、食指表示米、大拇指表示千米,从食指到小拇指间的叉开的大小是一样的,表示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大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较大,表示进率比10大,是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