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干预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干预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中医TCD编码:BNV080;西医ICD-10编码为:M51.202)中医认为腰痛可因感受寒湿、湿热,或跌仆外伤,气滞血瘀,或肾亏体虚所致。

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将其归属于痹症范畴。

西医认为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根据国际腰椎研究会 (1SSLS)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1)间歇反复发作性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受累棘突间及椎旁明显庄痛;(3)腰椎活动受限;(4)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5)感觉障碍,肌力减退;(6)影像学检查证实椎间盘突出存在。

以上(1)-(5)五项中任何两项加第(6)项即可诊断。

(二)疾病分型1、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型:腰腿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

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版)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腰痛病(TCD编码:BGSOOO)。

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TO编码:M51.202)。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证候诊断1、血瘀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三、治疗方法(一)中医辩证论治1、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 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五灵脂6g(炒)水煎至400ml,早晚分次服。

2、寒湿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完整word版)2015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完整word版)2015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针灸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推拿科最早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开展了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诊疗方案的门诊患者共有351例,完成351例,平均治疗10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运动康复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的35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特色疗法使用率100%,中药饮片使用率 2.78%,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例(2.78%),针灸治疗227例(90.4%),推拿治疗121例(48.2%),中,其他疗法46例(18.3%)。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等。

依从性差的治疗方法有:运动康复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应用较好;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1. 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低,如牵引只适合体质较好的患者; 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2012腰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2腰痹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
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完整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针灸科诊断方案腰椎间盘突出症2018 年度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添 ( 如咳嗽、喷嚏 ) 时痛苦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逝,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愚钝,病程长辈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增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逝,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沿。

骨赘增生。

CT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 二) 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强烈,活动受限显然,不可以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痛苦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痊愈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逝,但有腰腿乏力,不可以长时站立、行走。

( 三) 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强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直俯仰活动困难,痛点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频频发生,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轻:包含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辰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二、治疗方案(一)手法治疗1.松解手法,包含点法、压法、摇法、监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合用于急性期或许整复手法以前的准备手法。

松解类手法要求:平均、长久、有力、轻柔、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副本

(颈肩腰腿痛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副本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腰痛病:西医称为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最常见于腰4-5及腰5骶1间隙。

一、【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史。

大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内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测凸,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盘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症候分类:(1)血瘀型: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型: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型: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减轻,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型: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3、病理分型:(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测凸,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示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2)双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中医临床路径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针灸二科一、基本情况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我科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 自2017年01月到2017年12月进入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优势病种的病例共有193例,完成193例,平均住院日11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推拿、辨证口服中药汤剂、耳针、腰椎牵引、穴位贴敷、腰部理疗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完成的193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下:特色疗法使用率100%、中药饮片使用率49. 2%,辨证施治率100%o其中针灸193例(100%)、推拿80例(41.5%).辨证口服中药汤剂95例(49.2%)、穴位贴敷94例(48.7%)、火针疗法25例(13.0%)、腰椎牵引55例(25.5%)、拔罐123例(63.7%)、腰部理疗者85例(44. 0%),说明这些治疗方法适应症较广泛,也是临床常用方法。

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普通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口服中药、拔罐,而其他疗法应用较少。

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针灸、推拿、拔罐活血化瘀法治疗腰痛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 如理疗、穴位贴敷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针刀疗法,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患者;2.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骨伤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多数发生于第4、5腰椎之间和腰5舐1之间的椎间盘。

当椎间盘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者,即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一侧腰部疼痛,经臀外侧、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下放射痛,病程较长,影响劳动。

2 .发病时部分病员有腰部扭伤史,先出现腰痛,三四天或一两星期后,疼痛转至一侧臀部,并向下肢后外侧扩散,此时腰痛转见减轻。

部分病人则无明显外伤史,而逐渐发生一侧腰腿痛。

个别病人两侧下肢均感疼痛。

3 .病情严重者常发生脊柱侧弯,站立时姿势IE偻,不能直立及后仰,行走困难,甚至扶杖亦不能行走。

夜间因痛影响睡眠,或不能直腿平卧,仅能屈膝侧卧。

4 .检查时,患侧的大肠俞、居醪、环跳、委中、阳陵泉或承山周围有压痛。

嘱病人仰卧位,作直腿抬高试验时,疼痛愈重者,抬高程度愈低。

病程已久的患者,病侧下肢肌肉多见萎缩,小腿及足背外侧可有痛觉减退,或自觉麻木畏冷。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痛,虽然疼痛严重,但无发热或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髓、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多无障碍。

诊断时应与腰椎结核或其他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之疾病作鉴别。

【治疗】一、推拿疗法病人俯卧,医生于腰部、环跳、居醪、承山等痛点作按压、拿捏、揉摩等手法,然后作扳腿、斜扳等手法(见腰麻推拿)。

隔日或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

二、腰麻推拿对于病程长、疼痛重的病人,可于腰麻下作推拿。

腰麻推拿操作方法:按常规作好单侧腰麻,30分钟后开始推拿。

1.病人仰卧,由医生及助手分别拉病人两足及两侧腋窝部作对抗拔伸,每次持续1分钟,作2~3次。

6 .将双下肢依次作直腿抬高至最大限度,在抬腿最高位置,将踝关节用力背伸3~4次。

7 .病人侧卧,医生以一侧手臂托住位于病人上侧之大腿,另一手扶住病员腰部,转动能关节2〜3圈后,将髅关节在外展30°位置下作向后过伸2次[即“扳腿”。

8 .病人仍侧卧,一人用两手掌推住病员上侧之上胸部,另一人用两手扶住病员上侧之骼骨翼部,两人同时作相反方向之动作,迅速而协调地将上胸部向后推,将臀上部向前推(即“斜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痛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l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CT或MRl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nab分型)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重的神经根压迫。

2. 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 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纵韧带所约束。

5. 椎间盘游离: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

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5.气虚血瘀证:腰部外伤日久或平素劳累,腰背疼痛无力,不能久立久行,下肢疼痛麻木,乏力,舌淡暗,脉弦细弱。

(五)鉴别诊断:1.肾着:有腰部沉重冷痛,与腰痛相似,但多有身体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坠等,为一个独立性疾病,需作鉴别。

2.腰软虚证:虽有腰痛,以腰部软弱无力为特征,少有腰痛,多伴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软、足软、鸡胸等,多发生在青少年。

3.淋证:热淋、石淋常伴有腰痛,但必伴有小便频急、短涩量少或小便中带血等症状,可与本病鉴别。

三、治疗原则选择根据病情及病人意愿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适应症(1)年龄较轻,发作次数不多,病程较短。

(2)病程长,但症状及体征较轻,X线片腰椎退变轻,无椎管狭窄等。

(3)CT、MR只显示膨出型,且症状及体征均较轻者。

(4)由于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

(5)诊断尚不完全肯定,需在治疗中观察者。

(6)不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者。

2. 介入治疗适应症(1)椎间盘膨出或包容性突出约0.3~0.5cm。

(2)保守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3)典型下腰痛或下肢放射性麻、痛。

3. 微创腔镜适应症(1)介入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2)有神经根损伤表现,肌力减弱在3级以上且无加重。

(3)较大突出未游离者(0.5~1cm)。

(4)椎间隙高度不小于正常75%。

4. 传统开放手术适应症(1)其他治疗无效或易复发。

(2)突出物在1cm以上者。

(3)马尾神经症状。

(4)严重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

(5)出现神经损害,肌力在3级以下且持续加重。

四、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血瘀气滞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膈俞三阴交双侧取穴,膈俞、三阴交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2、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腰阳关委阳双侧取穴,大肠俞、环跳用泻法,腰阳关、委阳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3、湿热痹阻证治法:清利湿热,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外关曲池合谷双侧取穴,大肠俞、环跳、外关、曲池、合谷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只针不灸。

4、肝肾亏虚证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肾阳虚证: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腰阳关大杼双侧取穴,肾俞、腰阳关、大杼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腰俞腰阳关肾俞、腰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肾阴虚证: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三阴交太溪双侧取穴,肾俞、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只针不灸。

5、气虚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针刺取穴:肾俞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昆仑后溪申脉膈俞三阴交双侧取穴,膈俞、三阴交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肾俞大肠俞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二)手法治疗手法说明:松解类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滚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放松肌肉类手法,适用于急性期或者整复手法之前的准备手法。

松解类手法要求: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要做到“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整复类手法,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扳法等适用于缓解期及康复期。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耐受性,以及医师的治疗体会可单项或者多项组合各类整复手法。

急性期可根据医师的经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选择整复类手法。

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转扳法、其他特色手法治疗。

辨证手法施治:(1)气滞血瘀: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推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血海、膈腧、三阴交、气海,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2)寒湿痹阻: 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摩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关元、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3)湿热痹阻: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拍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阴陵泉、大椎、足三里、脾腧、胃腧,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4)肝肾亏虚阳虚: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拍法、擦法、摩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关元、肾俞、腰阳关、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阴虚: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拍法、推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太溪、肾俞、足三里、复溜,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5)气虚血瘀:①施术部位:腰部②体位:俯卧位,③手法:滚法、揉法、弹拨、点法、擦法、推法,15min,qd。

④取穴:阿是穴、血海、膈腧、三阴交、气海,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平补平泻,5min,qd。

⑤斜扳法,biw。

⑥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频率:100-120次/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忌用或慎用手法:(1)影像学示巨大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病情较重,有明显神经受损、典型手术适应征者,禁用手法治疗;(2)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3)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