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心律失常分析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间歇性心律失常指正常心律与心律失常 交替出现。
(5)根据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
可分为自发性、诱发性和医源性三种。 ①自发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变, ②诱发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电生理检查和药物试
验, ③医源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操作过程中和药物治
疗过程中。
(6)根据心脏病病因和诱因分 类
根据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发病因和诱 因可分为原发性心律失常和继发性
③潜在恶性: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其特点为在各种 分级或积分方法上具有较高危险性、发作后容易恶化 或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预后较差
(4)根据持续时间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特点及其持续时间可分为 持续性、阵发性和间歇性心律失常。
①持续性心律失常指连续发作时间超过30s, ②阵发性心律失常指连续发作时间不到30s,
失常的发病机制,在心电图上可将心律失常分为如 下三类:
①激动起源异常;
②激动传导异常;
③激动起源和传导异常。
具体类型见表1-1。
表 1-1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分类 一 激动起源异常
(一) 窦性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动过速 2. 窦性心动过缓 3. 窦性心律不齐
4. 窦性停搏 5. 窦性静止 (二) 异位心律
复杂心律失常分析技巧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汕头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
陈清启
讲授内容
一、心脏电生理基础 (一)定义 (二)心律失常分类
(三)发病机制 (四) 二、分析方法与技巧
一、定 义
心律失常_____是指心律的起源部位、心搏 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发生 异常,而引起的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主要 由于心脏冲动的发生与传导不正常,而致整 个或部分心脏活动的顺序发生紊乱,使心脏 活动产生过快、过慢、不规则等改变。
心律失常。 前者通常指发生于正常心脏的原发
性心电异常, 后者则指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变而引
(7)根据起病时间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起病时间 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心律 失常,前者指 伴随出生即存在的心律失常 ,后者指出生后由于各种心 脏病变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2.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分类
是最为实用的专业性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能用 于诊断心律失常、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根据心律
1.被动性异位心律 (1)房性、交界性、室性逸搏 (2)房性、交界性、室性逸搏心律
2.主动性异位心律 (1) 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 (2)房性、交界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3)心心房扑动动、心心房颤动动 (4)心室扑动、心心室颤动动
二、激动传导异常
(一)生理
1.干扰 2.房室脱节 (二)病理性 1.窦房传导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 (2)二度(I、Ⅱ型 4.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 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3)双束支交替阻滞 (4)分支传导阻滞 (5)三束支传导阻滞 (三)先天性 1.Kent氏束传导 2.James束传导( 不存在)
3、当窦房结自律性降至次级起搏点自律性以下或者 次级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增加超过窦房结自律性时,心脏
的起搏点便从窦房结转移到窦房结以外。 4、由于窦房结自律性下降而引起的次级起搏点被动
夺获心脏的情况称之为逸搏心律, 5、由于次级起搏点自律性增加而引起的次级起搏
2、异常自律性
1、正常工作心肌细胞不具有舒张期自律性,但当心 脏发生病理生理改变时,如炎症、缺氧、酸中毒等引起 心肌细胞的舒张期膜电位降低而出现舒张期自动除极。
3.Mahaim氏传导
三、激动起源和传导异常 并行心律
房性、 交界性、 室性
3.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分类
通过心电生理检查,可在发病机制 或病变性质方面对心律失常进行更为准
确和科学的分类。 1、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通过进行 程序刺激、非程序刺激、药物试验、观 察重整和拖带现象对心动过速的机制进 行诊断和鉴别,从而可以将快速性心律 失常分类为折返机制、触发激动和自律
⑥起病时间等
(1)根据发作频率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室率可将心律 失常大致分为:
①快速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心动过速、 扑动和颤动,
②缓慢性心律失常,见于各种心脏停搏、 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
(2)根据起源部位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可将心 律失常分为: ①室上性 ②室性心律失常,
这种分类方法常用在对早搏和心动过 速的分类上
(3)根据性质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临床危险性程度可将心律失常分
为三类:
①良性:通常指无器质性心脏病、发作后无明显症状、 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很小、预后良好的心律失常
②恶性:又称为致死性心律失常,其特点为多发生于 器质性心脏病、发作后症状明显、对血液动力学影响 严重、预后差、治疗效果不好。
心肌细胞自律性取决于 ①4位相自动除极坡度; ②阈电位 ③最大舒张期电位。 心律失常的自律性异常机制包括生理自律性改变和
异常自律性改变。
起搏细胞动作电位与 除级坡度及阈值的关系
1、生理自律性改变
1、 正常,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起着主导节律点 的作用,称之为窦性心律。
2、其他自律细胞的兴奋性都受到窦房结自律性的超 速抑制,称之为潜在起搏点或备用起搏点。
与正常自律性特点不同,异常自律性不具有超速抑 制特性,即不容易被程序或非程序刺激所终止,根据这 一点可在电生理检查中初步鉴别心律失常的自律性异常 机制。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临床上对心律失常的分类方法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①临床分类; ②心电图分类; ③电生理分类
1.临床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对心律失常进行分类是临床实
践中应用最多但也是最不精确的一种分类方法。能用于分类
的心律失常临床特点有:
①发作频率;
wenku.baidu.com
②起源部位;
③性质;
④发作方式;
⑤基础心脏病变;
2、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通过 评价心脏传导系统的起搏和传导功 能,可以在起搏异常和传导阻滞的 平面(或部位)与程度方面对各种
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类。
(三)发病机制
(一)自律性异常 (二)触发激动
(三)激动折返 (四)传导异常
(一)自律性异常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是由于在舒张期细胞膜电位缓慢 下降引起,称之为舒张期自动除极。当这种除极电 位到达阈电位时,便激发一次可传导的动作电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