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稀共混改性综述
共混改性提高PVC耐热性的研究进展

共混改性提高PVC耐热性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03-31T08:22:16.21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5期作者:杨小川[导读] 聚氯乙烯简称PVC,没有固定熔点,在85℃以下呈现玻璃态,在80℃~85℃之间进入软化状态,受温度影响使用范围缩小,为提高PVC使用温度,技术人员开始致力于耐热性改良工作,开发耐热性好的PVC树脂。
杨小川广东达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揭阳522000摘要:聚氯乙烯简称PVC,没有固定熔点,在85℃以下呈现玻璃态,在80℃~85℃之间进入软化状态,受温度影响使用范围缩小,为提高PVC使用温度,技术人员开始致力于耐热性改良工作,开发耐热性好的PVC树脂。
提升聚氯乙烯耐热性能共混改性组分有很多,其中包括以N-取代马来酰亚胺类为代表的高分耐热改性剂,以氯化PVC为主的具备高耐热性的改良PVC,除此之外,还包括无机填料。
由于PVC 复合材料中混入不同类型耐热改性剂所呈现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对共混改性提高PVC耐热性复合材料研究进行相关文献综述,为材料开发工作提供信息参考。
关键词:共混改性;PVC耐热性;复合材料为顺应社会市场需求,我国不断加大科学技术投资力度,各科研领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我国现阶段塑料改良行业发展重心依旧以塑料工程化为主,研究高性能工程塑料,典型热塑性材料为聚氯乙烯,具有开发成本低、经济丰富等特性,在化工和建筑领域应用广泛。
从使用性角度看,PVC存在热稳定性差的缺陷,连续使用温度仅在65℃左右,这就导致产品需要着重关注使用温度和受力情况。
为解决此问题,常使用共混改性方式提升耐热温度。
所谓共混改性是指将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的树脂与PVC粉料充分结合,这种制作工艺简单、具有较高可操作性。
一、利用共混高分子耐热改性剂改善PVC耐热性利用该方法改变PVC树脂耐热性,需要保证高分子耐热改性剂与PVC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改性剂需要具备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较低的熔融温度以及熔体粘度,增强材料可塑性。
PVC共混改性 宋明明

七、PVC/TPU共混改性
PVC可与热塑性聚氨酯共混,用于医疗材料方面。 聚氨酯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极好的生物相容性。 选用与PVC共混的TPU时,应首先考虑两者的相容性。 另外软段与硬段比例适当调整,对调节共混物力学性 能,以及改善加工性能都是有作用的。 PVC/TPU共混体系用于医疗材料时,为避免增塑 剂的迁移,可以用TPU完全取代液体增塑剂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2、悬浮法PVC与PVC糊树脂共混 机械共混中使用的PVC树脂,一般为悬浮法 PVC。在某些产品中可采用PVC糊树脂与悬 浮法PVC共混,以改善加工性能。PVC糊树 脂的颗粒远较悬浮法PVC树脂小,易于塑化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谢谢观看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制品中添加CPE起增韧改性的作用。 PVC/CPE共混体系中,体系的 组成、共混温度、共混方式都会 影响增韧效果。 右图看出,随着CPE用量增加 缺口冲击强度上升,且图形呈S 型。Fra bibliotek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1、CPE是聚乙烯经氯化后的产物,在PVC硬
2、在软质品中的应用
在PVC软制品中添加CPE可使PVC不迁移,不 挥发永久性增塑剂,提高PVC软制品耐久性。 在CPE与PVC共混配置的软质PVC中,CPE 用量通常不低于20质量份,同时要添加适量液体 增塑剂,随CPE用量的增大会导致拉伸强度略下 降,而耐老化性能明显提高。
材化学院高分子系
四、PVC/ACR共混体系
作为硬质PVC树脂的改性剂,ACR可分 为加工助剂和抗冲击助剂两种。 加工助剂主要是减少硬质PVC物料的凝 胶塑化时间。便于热成型等二次加工。 抗冲击性型ACR形成“核-壳”结构。 其壳与PV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核在共 混体系中起到了卓越的增韧效果。 ACR是继MBS之后最成功的透明性改性 剂。
聚氯乙烯改性

聚氯乙烯耐热改性技术进展摘要: 综述聚氯乙烯耐热改性方法的技术进展,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介绍了几种耐热改性剂。
关键词:聚氯乙烯 耐热改性剂 技术进展 性能The progress in the modif ication of PVC heat resistanceAbstract The progress in the modification of PVC heat resistance isreviewed. Theeffect s of different methods on it s properties are compared. Several heat resistant modi 2fier are int roduced.Key words polyvinyl chloride , heat resistant modifier , progress , property前言】】【【41聚氯乙烯(PVC )是通用塑料的主要品种之一,具有价格便宜、透明性好、难燃、电绝缘性好和耐腐蚀等优点, 可通过添加各种添加剂和运用多种成型方法制得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软质或硬质制品。
但是,通用PVC 树脂的热稳定性差,加工过程中易受热发生由活性部位(如烯丙基氯、叔氯、叔氢、带双键或过氧化物残基的端基等) 引发的自催化脱氯化氢反应,形成共扼多烯链,并进而发生断链、交联等反应而变色、降解,致使塑料制品质量变差,性能下降,进而影响其加工和使用性能。
因此,为了拓宽PVC 的使用范围,人们致力于对通用PVC 树脂进行耐热改性,进而开发新型耐热PVC 树脂。
目前,PVC 耐热改性的方法主要有添加热稳定剂、共混、交联、共聚以及氯化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改善聚氯乙烯的耐热性能,拓宽使用范围。
1. 改善PVC 热稳定性的方法1.1 热稳定剂】【2聚合物共混是生产改性材料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对现有聚合物进行改性可以开拓更多的新材料。
PVC共混改性基础

PVC共混改性基础增塑剂(Plasticizer)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一些常用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高于室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此温度以下﹐聚合物表现为类似玻璃的脆化状态﹐在此温度以上﹐则呈现较大的回弹性﹑柔韧性和冲击强度。
要使聚合物具有实用价值﹐就必须使其玻璃转变温度降到使用温度以上。
增塑剂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引入聚合物的一类助剂。
增塑剂为挥发性较小之物质﹐将之添加于塑料时﹐能使塑料之弹性率﹑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下降﹐而于常温时赋予适当之柔软性﹐于高温时减低其熔融黏度使其易于加工。
广义地讲﹐凡能与树脂均匀混合﹐不与树脂发生化学反应﹐在成型加工期间保持不变﹐或者与树脂发生化学反应﹐但能长期保留在聚合物制品中﹐并能够改变聚合物某些物理性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增塑剂。
聚合物与增塑剂间的作用﹐可简单地看做以下两种方式﹕(1)树脂分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抵消而减弱了树脂间的引力﹔(2)通过简单的稀释作用﹐缩小树脂分子间的距离(自由体积)而形成一定的空间。
结果增加了塑料片材的柔软性﹐增强了模塑制品的韧性的冲击强度。
因此可以说﹐增塑剂的主要作用是削弱聚合物分子间的次价键﹐即范德华力﹐从而增加聚合物分子链的移动性﹐亦即增加聚合物塑性。
表现为聚合物的硬度﹑模量﹑伸长率﹑曲挠性和柔韧性的提高。
软质配合物的硬度与可塑剂量(参考)DOP配合量(Phr)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Shore 硬度(Duro, 25o C) 96C 86C 95A 88A 81A 75A 69A 63A 57A1.聚合物的分子间力增塑剂加入到聚合物中时﹐增塑剂分子之间﹑增塑剂与聚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增塑作用影响很大。
这种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力﹐范德华力又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3种。
(1)范德华力色散力存在于所有极性或者非极性的分子之间﹐系同微小的瞬间偶极的相互作用﹐使靠近的偶极处于异极相邻状态而产生的吸力﹐但只有在非极性的体系中﹐其色散力才占主要地位。
PVC/PA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K e r : PVC ; p y m i y wo ds ol a de;bl n ng m o c to e di di a i n; r s a c o r s i f e e r h pr g e s Ab t a t Pr g e s si e e r h n t e i g m o fc to C ih di f r n i s of s r c : o r se n r s a c o he blnd n di a i n ofPV i w t f e e t k nd p l a i ( A )we es o y m de P r um m a i e rz d. Fo n to tm s:N a i a y tc ol y R & D r r m ( 0 63 01 u da i n ie ton lke e hn og p og a 58 0 )
P o rs n r sa c n t eb e dn d fc t n o VC/ A r g e si ee r h o h ln i gmo iia i fP o P
LIFe i~,yU i 。 J e ,T己 we , i~,LU S e g 乱 ’ hn J
的 熔 融 温 度 降 至 1 7 o , 低 于 P 6的 2 5 ℃ , 8 远 C A 1 证
和 P 的耐磨 性 、 A 自润滑 性 、 化 学腐 蚀 性 、 耐 耐油 性 ,
同 时 可 提 高 P C 的 柔 顺 性 。 在 聚 合 物 共 混 材 料 的 V 研 究 与开 发快 速 发 展 的今 天 , V P 制 品依 然 甚 P C/ A 少 , 类 文 献 报 道 也 十 分 少 见 。 这 主 要 源 于 P C/ 各 V
第3 9卷 第 1期
浅谈聚氯乙烯的改性研究与应用

浅谈聚氯乙烯的改性研究与应用发布时间:2021-05-25T06:04:24.39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7期作者:张强[导读] 氯原子在大分子链上的分布状况与氯化的工艺及反应条件有关,归纳起来有2种典型结构:一种为氯原子在大分子链上呈无规均匀分布;另一种为不均匀嵌段式分布。
新疆圣雄氯碱有限公司新疆吐鲁番市 838000摘要:氯化聚乙烯(CPE)的氯含量及其分布决定着该聚合物的性能。
随着氯含量的增加,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具有工业价值的CPE所含氯的质量分数为20%~70%,氯含量对CPE的性能影响很大。
一般说来,氯质量分数在23%以下的CPE具有弹性体性质;氯质量分数在46%~58%的CPE是一种类似皮革的聚合物;氯质量分数在59%~63%的CPE是一种硬质聚合物:氯质量分数在64%以上的CPE是一种耐燃脆性树脂。
CPE的性能除与氯含量有关外,还与CPE大分子链上氯的分布状态有关。
关键词:聚氯乙烯改性应用前言:氯原子在大分子链上的分布状况与氯化的工艺及反应条件有关,归纳起来有2种典型结构:一种为氯原子在大分子链上呈无规均匀分布;另一种为不均匀嵌段式分布。
前者为非晶态弹性体,后者为硬质塑料。
一、特点聚氯乙烯,一般情况下,浓度在20% 以下的烧碱无法造成对聚氯乙烯的破坏。
然而,聚氯乙烯也存在的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热稳定性、耐光性差。
当温度达到了114℃以上时,聚氯乙烯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溶解,并在这一过程之中产生氯化氢气体,此时聚氯乙烯的颜色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聚氯乙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它的四个优势:①聚氯乙烯的耐腐蚀性较强,一般的铁管与锌管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极易发生化学反应,进而造成材料本身的破坏,但聚氯乙烯具有很强的化学稳定性,因此,聚氯乙烯产品往往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受到人们的青睐;②聚氯乙烯流体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聚氯乙烯产品的管道内壁较为光滑,一般情况下其粗糙系数仅仅只有0.009,因此受到的阻力与压力很小;③聚氯乙烯具有较高的机械性,当前生产的聚氯乙烯产品往往具有较强的耐水性、耐冲击性以及耐拉伸性,因此产品使用的效率较高;④聚氯乙烯材料熔点不固定,在正常情况下80℃时达到临界点,低于80℃聚氯乙烯材料能够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与强度,但温度高于80℃时,聚氯乙烯材料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软化,这一特性使得聚氯乙烯材料的生产更加便捷二、聚氯乙烯的改性研究与应用1.CPE具有与原料PE相同的主链结构,只是主链碳原子上有部分氢为氯原子所取代,因此它是一种线型饱和结构的大分子.可视为乙烯、氯乙烯及1,2一二氯乙烯的三元共聚物。
PVC的共混增韧改性

第20卷第6期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o l.20,N o.6 2004年11月POLYM ER M AT 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 v.2004PVC的共混增韧改性何 洋,梁国正,於秋霞,任鹏刚,宫兆合(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72)摘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PV C共混增韧的各种方法,并对增韧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聚氯乙烯;共混;增韧改性中图分类号:T Q3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55(2004)06-0006-05 聚氯乙烯(PV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通用塑料,也是目前仅次于聚乙烯(PE)的第二大树脂品种。
但因其韧性差、缺口冲击强度低、耐热性差、加工流变行为不佳、增塑作用不稳定等缺点制约了其在性能要求较高领域的发展,为了扩大PVC的应用领域,使PVC树脂高性能化,各种增强增韧、共混改性的研究十分活跃[1,2]。
尤其是对PVC的增韧改性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PVC的增韧改性可以分为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两大类[3]。
化学改性主要是通过分子设计在PV C的分子链上接枝或共聚引入柔性链段,从而达到增韧目的。
物理改性主要是共混。
聚合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容性是共混改性的前提。
按共混物的不同可以将共混增韧改性分为两大类:弹性体增韧改性和非弹性体增韧改性。
此外,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纳米增韧,自增强增韧也是研究的热点。
1 弹性体增韧改性1.1 弹性体增韧改性机理弹性体增韧改性PVC的理论较多,主要有网络增韧机理和“海-岛”增韧机理两种[4,5]。
1.1.1 网络增韧机理:一种是由于弹性体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将PVC初级粒子包围在中央,受冲击时,弹性体网络可以起到传递、分散、缓冲和吸收能量的作用,避免局部应力集中产生裂缝。
而且弹性体很高的断裂延伸率可引发银纹和剪切带吸收能量使材料不会轻易被冲击破坏而达到增韧目的。
另一种是弹性体和PVC为双连续相,在材料中共同构成线形互穿网络(IPN),在外力作用下,网络发生大形变,吸收外界能量,起到增韧作用。
PVC_PA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聚酰胺; 共混改性; 研究进展 [ 摘 要] 综述了不同种类聚酰胺( PA) 与聚氯乙烯( PV C) 共混 改性的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 TQ325. 3 [ 文献标志码] B [ 文章编号] 1009- 7937( 2011) 01- 0001- 04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blending modification of PVC/ PA
聚氯乙烯( PVC) 作为第二 大通用塑料具 有阻 燃、绝缘、廉价等优点和缺口冲击强度低、加工性能
差、耐热性能差等缺陷, 聚酰胺( PA) 作为第一大工 程塑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机械加工性, PVC/PA 的共混改性结合了 PVC 的耐燃性、绝缘性 和 PA 的耐磨性、自润滑性、耐化学腐蚀性、耐油性, 同时可提高 PVC 的柔顺性。在聚合物共混材料的 研究与开发快速发展的今天, PVC/PA 制品依然甚 少, 各类文献报道也十分少见。这主要源于 PVC/ PA 共混的两大障碍: PVC 与 PA 相容性差; 两 者加工温度相差很大, 在绝大多数 PA 熔融的条件 下进行加工极易造成 PVC 的热降解[ 1] 。如何解决 PVC 与 PA 相容性差、加工温度相差很大的问题, 使 之更好地工业化, 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
1 PVC/ PA6 共混
PA6 为半透明或不 透明的乳白色 结晶形聚 合
聚氯乙烯(PVC)聚苯砜(PPSU)共混膜的研制及其改性研究

聚氯乙烯(PVC)/聚苯砜(PPSU)共混膜的研制及其改性研究摘要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分离技术,因其分离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能耗低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由于在实际工程运行中膜易被污染、膜清洗更换、能耗高带来的成本问题导致膜分离技术并没有被大规模用于污水处理中。
聚氯乙烯(PVC)作为第二大合成材料,具有廉价易得、化学稳定性好、机械性能好等优点,因此在新型膜材料的开发领域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研究表明PVC疏水性较强,因此容易导致膜污染,而且只有当PVC质量百分含量较高时,PVC 膜才会有较高的强度,但此时PVC膜的水通量会急剧下降,甚至为零;另外,PVC还存在成膜性能差的缺点。
因此PVC作为膜材料,需要进行改性。
聚苯砜(PPSU)作为一种新颖的膜材料,比其他聚合物具有更好的韧性、耐冲击性、水解稳定性、更稳定的化学性能和较好的机械性能,但价格较昂贵。
因此将PVC和PPSU共混有望开发出通量较大,机械性能较强、价格低廉的新型膜材料。
本文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VC/PPSU共混膜。
首先采用剪切粘度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法研究PVC/PPSU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然后通过研究不同共混比下共混膜的断面和表面微观结构及共混膜的性能(水通量、抗伸强度、亲水性和耐污染性),确定了最佳共混比。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聚合物含量对PVC/PPSU共混膜膜性能的影响。
同时考虑到PVC和PPSU都属于疏水性材料,因此通过分别添加不同的亲水性聚合物(PAN、PVB)、无机小分子SiO2及其改性物质PVP-g-SiO2对PVC/PPSU共混膜亲水性进行了改性研究。
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 PVC/PPSU共混溶液剪切粘度的测试结果及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PVC/PPSU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
2.通过考察共混比、聚合物浓度对PVC/PPSU共混膜的微观结构和共混膜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共混比为5/5,聚合物含量为20%时,PVC/PPSU共混膜性能较佳。
门窗型材PVC CPE共混改性

0.5
0.5
0.5
0.5
杂质粒子数
个/(25×60)cm,≤
15
15
15
15
邵氏硬度(A)
≤
57
57
65
65
热分解温度
℃,≥
165
165
165
165
表观密度
g/ml,≥
0.52
0.52
0.52
0.52
拉伸强度
MPa,≥
6
6
6.5
6.5
CPE与PVC的共混特性:
(1)CPE的熔融流动速度
(3)CPE的结晶性
通常用残留结晶度来表征CPE结晶性程度。按残留结晶度大小,划出结晶型和非结晶型两类的产品,残留结晶度大的CPE,与PVC的共混物的刚性比较强;而残留结晶度小的(或非结晶型的)CPE,与PVC的共混物柔性较好。
根据以上分析,CPE的性能随着原料HDPE的分子量、氯化程度、分子链结构和氯化方法的不同,其CPE的软性、弹性、韧性、刚性也不一样。在CPE与PVC共混时,选用CPE的规格型号主要考虑氯含量的多少和氯原子在HDPE骨架上的分布和残余结晶度大小。氯含量为25%以下的CPE,与PVC相溶性不好,不宜与PVC共混;氯含量为40%以上的CPE,与PVC有极好的相溶性,可作为PVC的增塑剂,不能作为抗冲击改性剂;氯含量为25~40%的CPE,与P VC半相溶,其共混体系的抗冲击强度相应提高,但加工流动性差;氯含量为36~38%的CPE,其结晶度和玻璃化温度均较低,具有良好的弹性及与PVC的相溶性,因而,可作为抗冲击改性剂用于PVC型材。
CPE已有HG/T2705-95产品标准,其规格型号摘抄表1。
表1 CPE产品标准
浅谈聚氯乙烯的化学改性方法张同心

浅谈聚氯乙烯的化学改性方法张同心发布时间:2021-09-26T08:36:42.265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9期作者:张同心[导读] 聚氯乙烯(PVC)树脂分子链间具有较强的作用力,聚合反应中分子链也存在一些缺陷,造成PVC树脂热稳定性差,抗冲击性能低新疆中泰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23摘要:聚氯乙烯(PVC)树脂分子链间具有较强的作用力,聚合反应中分子链也存在一些缺陷,造成PVC树脂热稳定性差,抗冲击性能低。
采用共聚、接枝、交联、氯化等化学改性方法能有效提高PVC树脂的热稳定性和抗冲击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关键词:聚氯乙烯;化学改性;共聚;接枝;交联引言聚氯乙烯简称PVC(Polyvinyl Chloride)树脂,是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聚合而成,分子链上含有56%~58%氯原子[1],分子链间具有很强的范德华力,使得聚氯乙烯具有力学性能优异、耐腐蚀、阻燃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管道、线缆、型材、板材、人造革等领域。
但是,分子链间极强的作用力以及聚合反应中分子链上产生的缺陷,造成聚氯乙烯热稳定性差、抗冲击性能低等缺点。
正因如此,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的研究始终伴随着聚氯乙烯工业的发展。
1 聚氯乙烯改性方法PVC树脂常用的改性方法分为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
物理改性主要是使用各类添加剂,通过共混来提高聚氯乙烯的性能。
比如,针对PVC树脂热稳定性低,加工性能差的问题,可添加铅盐基类、金属皂类、有机锡类等热稳定剂。
通过添加增塑剂,减弱聚氯乙烯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制造电缆、薄膜等软制品。
为了提高PVC树脂的抗冲击性,常添加氯化聚乙烯CPE、ACR、MBS等抗冲改性剂。
物理改性具有加工容易、成本低的优点,但是添加剂的析出、分散不均匀、界面相容性差等影响了物理改性效果。
相比于物理改性,PVC树脂的化学改性从分子链的结构尺度进行设计,通过共聚、接枝、交联、氯化等方法改善高分子材料性能,具有可设计性和更高的稳定性。
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4O王娟娟等: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绝缘材料2003No.3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王娟娟,马晓燕,王颖,冯立起..(1.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72;2.济南石油化工经济学校,山东南250101;3.西北化工研究院,陕西西安710600)摘要:在29篇文献的基础上,简述了近年来聚氯乙稀(PVC)共混增韧的机理研究方面的概况,分别介绍了用弹性体,刚性体等增韧改性PVC的方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关键词:聚氯乙烯;共混;改性;增韧中圉分类号:TM215.13~TQ325.3;TQ3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9—9239(2003)O3一OO4O—O6Theadvance0fPVCblendingmodificationW ANGJuan—juan,MAXiao—yan,WANGYing,FENGLi—qi.(1.DepartmentofChemicalEngineering,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Xi'an,710072,China;2.TheEconomicsSchoolofJinanPetroleumChemistry,Jinan,250101,China;3.Northwest—ChemicalInstituted,Xi'an,Shaanxi710600,China) Abstract:ThetoughingmechanicsofPVCblendingmodificationarereviewed,itsadvanceis demonstratedbriefly.ThedevelopmenttrendofPVCblendingmodifiotionsisfiguredout. Keywords:PVC;blending;modification;toughing前言聚氯乙烯(PVC)具有耐腐蚀,耐磨损,价格低廉,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1].目前,全世界PVC产量仅次于聚乙烯(PE),位居世界第二.据预测,其需求量以及生产规模还将继续扩大[z,33.然而,PVC存在着热变形温度低,材料耐冲击性和加工流动性差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若提高其韧性,就可以进一步扩大PVC应用领域.PVC改性的方法主要分化学法和物理法两大类【'】.化学改性法是通过在分子中引入柔性链段而改变PVC的分子结构,以达到增韧的目的,包括共聚,交联,接枝等[3].物理改性法即通过机械方法将溶液或乳液等进行混合改性.由于经济或技术等原因,PVC增韧改性最经济实用的方法还是物理共混法.本文对目前PVC共混改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收稿日期:2OO2一l1一l4作者简介:王娟娟(1978一),女,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改性(Tel:o29—8474157).1弹性体增韧改性PVC橡胶弹性体增韧改性PVC是传统的方法,其增韧机理很多.目前广泛接受的机理有两种[5],即"网络增韧"机理和"剪切屈服一银纹化"机理.前者认为:由于包围着PVC初级粒子的弹性体网络可吸收材料受冲击时的冲击能,因而使其韧性得以提高.这种类型的弹性体以能形成包围PVC初级粒子的网络结构为特征,其增韧作用也基于该弹性网络.以CPE(氯化聚乙烯),NBR(丁腈橡胶),EVA(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等为增韧剂的体系为该理论的代表体系."剪切屈服一银纹化"理论认为:弹性体以颗粒形状分布在PVC中,诱发大量银纹和剪切带,并控制银纹的进一步发展,消耗了大量能量,因而可显着提高材料的冲击强度.该理论的代表体系是以丙烯腈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一共混物(ABS)弹性体,甲基丙烯酸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共聚一共混物(MBS)弹性体,丙烯酸酯共聚橡胶(AcR)弹性体等为增韧剂的PVC共混体系.1.1PVC/ABS体系ABS中含有与PVC相容性好的聚丁二烯,因而绝缘材料2003No.3王娟娟等;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41 与PVC相容性好,是很好的PVC改性剂.适宜的ABS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PVC的韧性.周丽玲[7]等人研究发现:PVC/ABS共混物属半相容体系,其冲击强度随ABS用量的增加呈"S"曲线变化.根据断面形态分析,可将"S"形曲线分为I区"脆性断裂区",II区"脆一韧转变区"和III区"超高韧性区",其中ABS以"颗粒"状分散在PVC连续相中,引发银纹,因而对增韧有重要作用.周丽玲等人还研究了ABS类弹性体的结构以及其对PVC的改性机理,认为是ABS粒子在拉伸过程中产生的松弛变形引发了大量银纹,这些银纹对增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银纹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因共混材料的不均一性而发生动力学支化,或因遇到分散相粒子而终止,使之无法发展成破坏性裂缝.ABS中各组份含量对PVC/ABS体系力学性能也有影响.在一定范围内,PVC/ABS体系的冲击强度随ABS中丙烯腈含量及丁二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丁二烯含量达50时,取得的增韧效果较优.苯乙烯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体系热稳定性的提高.在PVC/ABS共混体系中加入第三组份(如CPE,ACR,PMMA,CPVC聚酯等),可相对减少ABS的用量,同时有效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等性能.洪重奎[8]研究了PVC/ABS和一种弹性体三元共混合金的组成与性能的关系,发现ABS含量在30 ~40份(质量)时,弹性体能显着改善PVC/ABS体系的力学性能.加入弹性体后,PVC/ABS体系的冲击强度由原来的7.0kJ/m.提高到12.96kJ/m.,且并没有改变ABS固有的海岛结构.1.2PVc/MBs体系与ABS类似,MBS与PVC相容性较好,同时有一个橡胶核存在,所以是一种较好的PVC增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在MBS中的加入量会影响PVC/MBS体系的力学性能,可通过调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的比例得到不同类型的MBS,从而得到性能不同的PVC/MBS共混物.PVC/MBS合金的综合性能取决于两相聚合物的相容性.因此,确定合适的聚合方法和单体配比合成不同类型的MBS,对改性PVC有实际意义.丁春黎[9在这方面做了研究. MBS的用量会影响到改性PVC的冲击性能.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随着MBS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少.MBS含量在10~20时,共混物体系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模量. PVC/MBS体系具有好的冲击性能和加工性能,而且透明性好,所以多用于透明,耐冲击制品,不足之处是MBS耐候性不佳,光,热氧稳定性较差,产量小,价格高,不利于共混物的广泛应用.1.3PVC/CPE体系为了弥补PVC/ABS,PVC/MBS等体系耐候性较差的缺点,人们开始了对PVC/CPE体系的关注.PVC/CPE体系的性能主要与CPE中氯含量,CPE用量和CPE制备条件有很大关系.当CPE用量在7 ~15份时,增韧效果突出.CPE的制备方法较多,但用于PVC改性的CPE必须在室温下处于高弹态且氯含量在25~40之间.已发现,氯含量为36的CPE是综合性能最好的PVC改性剂.将CPE进行接枝改性,可取得更好的增韧效果.有文献报道:将CPE和通过VC化学改性的CPE用于PVC的共混改性,发现CPE—g—VC改性的共混物体系冲击强度比纯CPE改性的PVC体系高1~2 倍.多元共混体系也可以促进PVC韧性的提高.有人用CPE/ACR,CPE/MBS等体系复合增韧硬质PVC,发现在一定的组成和适当条件下,CPE与ACR,CPE与MBS均对硬质PVC有协同增韧作用, 共混物形态结构以增韧剂呈精细"网一岛"相分散为特征,并认为该协同效应是CPE网络增韧和MBS或ACR增韧同时起作用的结果.陶国良等人[发现:在PVC/CPE基体中加入少量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后,体系塑化行为得到改善,缺口冲击强度明显提高,而拉伸强度仅略有下降.1.4PvC/NBR体系丁腈橡胶(NBR)用量对PVC/NBR体系的冲击强度有极大影响.王炼石等人[11]用交联包覆法制备出粉末NBR(PNBR),并研究了其性质及用量对PVC/PNBR体系冲击强度的影响,发现当PNBR用量小于7.5份(质量)时,体系冲击强度随PNBR用量的增加缓慢上升;PNBR用量在7.5~10份之间时,体系冲击强度跃升,发生"脆一韧"转变;在10份时达最大(71kJ/m.);PNBR用量大于10份时,体系的冲击强度又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为了改善NBR与PVC的相容性,往往加入CPE(C1含量850A)或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作增容剂.NBR中丙烯腈(AN)含量不同可导致NBR与PVC相容性发生变化,当AN含量在8以42王娟娟等: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绝缘材料2003No.3 下时,NBR在PVC中以孤立状态存在;15~309/5时以网状形式分散,409,5时则呈完全相容状态.当AN含量在10"-'26之间时,PVC/NBR体系冲击强度最大.由于NBR中的不饱和双键极易氧化或被紫外线分解,所以PVC/NBR共混材料只能大量应用于汽车内装材料,密封条及鞋底等.1.5Pvc/AcR体系ACR是一类以低交联度的丙烯酸烷酯类橡胶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烷酯为壳的双壳或多层"核一壳"结构聚合物.ACR用量在8~16份之间时,冲击强度提高明显.苑会林等人[3j研究了ACR对PVC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表1ACR对PVC—U拉伸强度的影响可以发现PVC/ACR配比为100/6~100/8时,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明显提高.李远等人[1.]用TEM,SEM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结构ACR对PVC/ACR共混体系结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PVC与ACR的壳层有较好的相容性,抗冲型ACR的增韧效果取决于其壳核结构.国外有人对PVC/ACR增韧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PVC 基体的塑性形变,ACR与PVC的相容性,ACR在PVC中的分散形态等也是影响PVC增韧效果的因素.以胶乳互穿网络聚合(LIPN)技术合成的新型硬PVC冲击改性剂——CMS—ACR—III,其性能已达到美国同类产品KM一323B的各项性能指标,在PVC 中用量6~8份就可获得明显效果.当用量10份时, PVC的缺口冲击强度由6.49kJ/m提高到27.05kJ/m.,并且基本不影响弯曲强度和维卡软化点.由于ACR中含有丙烯酸酯橡胶成份,而壳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烷酯类,所以与PVC有很好的相容性, 不仅在室温和低温下使PVC具有较高的冲击性能, 而且"核一壳"结构具有优良的光稳定性和耐热性,高的冲击强度,完的加工温度范围,低的热膨胀性,良好的耐候性等优点,并兼有加工助剂的性能.因此,近年来,ACR逐渐成为我国抗冲击改性剂的主导产品. 1.6PVC/TPu体系PVC与热塑性聚氨酯(TPU)的溶解度参数相近,因而PVC/TPU体系有较好的相容性,其中聚酯型TPU比聚醚型TPu与PVC有更好的相容性.由于TPU分子中即含有柔性链段又含有刚性链段,故其兼有塑料和橡胶的特性,弹性模量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在较宽的硬度范围内仍能保持较好的弹性,具有良好的耐低温性能和耐油,耐溶剂,耐臭氧性能.除了能改善PVC的冲击性能外,TPU对PVC热稳定性和加工性也有一定的改善.PVC/TPU合金可作为有特色的PVC管件,也可用于汽车,电气,电线和电缆工业.当TPU用量为--.10份时,体系的韧性提高幅度较大,含量为10份时达到最大值,大于10份时,冲击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但总的来说,TPU改性的PVC弹性性能较低,此缺点可通过加入ABS来弥补.由于ABS与TPU的协同效应,会使PVC/TPU/ ABS三元合金具有更高的物理机械性能.1.7PVC/EPDM体系三元乙丙橡胶(EPDM)具有优良的耐热老化性,长期的抗氧化能力,低溶解性,好的抗湿性以及抗紫外光能力,所以在提高PVC力学性能的同时,也可改善体系其它性能,是常用的PVC改性剂.为了改善EPDM与PVC的不相容性,常以CPE,EPDM—g—VC及硫醇类化合物作增容剂.当PVC/PP/EPDM/CPE体系组成为100/10/20/10时,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为22.874kJ/m.,19.355MPa,13.763,比未加CPE时的PVC/PP/EPDM体系分别提高了82.56,87.34和68.72,这是因为形成了"互锁结构"的原因.1.8PVC/vC—V AC体系由于氯醋共聚物(VC—VAC)与PVC有良好的相容性,其改性PVC比PVC/EVA体系有更好的性能.在VC—V AC用量为1~30份内,PVC/VC—VAC 体系的冲击性能随VC—V AC量的增加而提高,也随着VC—V AC平均聚合度的增加而提高.在PVC/VC—VAC体系中加入少量(不超过10份)EV A,或者与碳酸钙一起使用,可取得更好的综合效果.PVC/VC—VAC体系具有较好的冲击强度和耐侯性,主要用来制作包装材料,不足之处是制儡随绝缘材料2003No.3王娟娟等: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43 VC—V AC量的增加耐热性降低,冲击性能也不如其它增韧剂改性的PVC优异.另外,还有交联聚酯弹性体改性PVC的研究,可采用溶液法或者混炼法实施.当加入份数为10~25份时,其制品的冲击性能先随交联聚酯弹性体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后又有所下降.加入量为20份时,体系冲击强度提高最大.2刚性体增韧PVC弹性体对PVC的改性使得其韧性得以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不利的一面:材料的刚性变弱,热变形温度下降,加工流动性劣化,加工成本升高等.采用刚性体为增韧剂,可同时达到增韧又增强的效果.将刚性体以某种方式分散于基体中,可以使体系的屈服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冲击强度均得以提高,同时材料的刚性,耐热变形温度及加工流动性均不受损,甚至有所改善[1.这引起人们对刚性体增韧PVC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非常活跃了.2.1有机刚性体增韧改性PVC有机刚性体增韧PVC有两种机理:有机粒子作为分散相,在拉伸时并没有引发基体产生银纹和剪切带,而是由于应力集中效应,使基体作用在分散粒子上的压力增加,这种压力导致微粒发生"脆一韧"转变,产生"冷拉"现象,从而吸收了大量变形能,使体系韧性得以提高,这就是"冷拉机理"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刚性体增韧改性PVC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冷拉",二是由于刚性体分散相可像弹性体分散相那样作为应力集中剂,通过引发基体,产生银纹和剪切屈服使共混物的韧性得以提高.2.1.1刚性PE增韧PVC为了克服因PE与PVC极性相差较大而导致的两相相容性差,常采用加入CPE,EV A等作为增容剂,用VC接枝在PE表面,用(NH)2SzOs将PE适当处理等方法加以改善.其中CPE是一种较好的相容剂.当PVC/PE/CPE中CPE含量为2份时,体系的冲击韧性达到最大值,提高了100,原因是除了CPE本身可以增韧PVC外,CPE还可以使PE粒子发生"冷拉"变形吸收大量冲击能.钱翼清等人口]将PE固相接枝马来酸二丁酯(FPE)用于PVC/CPE体系增韧,发现在PVC/CPE质量比分别为lo/5及100/10的体系中,加入5.5份FPE后,体系缺口冲击强度分别由13.5kJ/m.,31.5kJ/m.提高到18.1kJ/m.,40.8kJ/m.;拉伸强度由49.4MPa,41.7MPa提高到52.9MPa,42.7MPa,表明FPE对PVC/CPE体系具有增韧,增强的双重作用.流变性能测试还表明,FPE的加入也能改善体系的流动性能.2.1.2刚性PP增韧PVC由于PP廉价易得,而且对PVC流动性的改善优于PE,PS和PMMA,此体系的研究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为了改善PP与PVC的相容性,可将刚性PP 进行氯化处理.将氯化PP(CPP)用于PVC/CPE增韧,发现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在CPP含量为3份时达最大值(33.4kJ/m.),这是由于刚性的CPP粒子发生"冷拉"变形吸收大量能量所致.北京化工大学的金日光,张宇东等在这方面做了研究.2.1.3其它刚性体增韧PVC用于PVC增韧的刚性体还有聚苯乙烯(PS),丙烯腈一苯乙烯树脂(A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这些刚性填料与PVC相容性差,常加入一定量的CPE,ABS,MBS等作为增容剂,已发现CPE的增容效果最好.黄锐发现甲基丙烯酸甲酯一苯乙烯共聚物(MMA/S)可使PVC冲击强度提高36.6,拉伸强度提高34.1[1引,断裂伸长率提高67.6.他还介绍了一种新的PVC改性剂——类苯乙烯改性剂¨],发现其在PVC中分散性好,加入少量就可明显改善PVC的熔体流动性,降低粘度和塑化温度,缩短塑化时间,提高制品表面质量,具有一定的增塑,润滑,增韧,增强等多重作用.刚性聚合物对PVC/CPE韧性体系的增强增韧具有选择性.与MMA/S相比PS和ACR的增韧效果却不明显.ACR增韧效果不仅比PS差,还使其熔体粘度略有上升,其作用机理还不甚清楚.2.2无机刚性体增韧改性PVC用于PVC增韧的刚性无机粒子主要有纳米或微米CaCO.粒子,硅灰石和层状硅酸盐粘土等,还可配以滑石粉,氧化镁,二氧化钛等填料辅助改善其它性能.2.2.1CaCO.增韧PVC的研究CaCO.增韧PVC起步较早,由最初的普通及微米级CaCO.逐渐发展到今天的纳米CaCO.粒子增韧PVC.CaCO.纳米粒子由于其特殊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增韧PVC的效果更加显着.曾晓飞等人用超重力法制备出了CaCO.纳米粒子,研究了44王娟娟等: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绝缘材料2003No.3 PVC/CPE/CaCO.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aCO.纳米粒子对PVC/CPE体系有显着的增韧作用.当CaCO.用量为8~10时,体系缺口冲击强度达30kJ/m以上.CaCO.加入量为9时,体系缺口冲击强度达31.4kJ/m,而未加CaCO.纳米粒子的PVC/CPE体系缺口冲击强度只有22kJ/m.他们还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CaCO. 纳米粒子的加入量,共混物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显着增大,而拉伸强度仅略有下降,说明CaCO纳米粒子对多元体系有明显的增韧效果,而且对其它性能影响不大.青岛化工学院用超细CaCO.对PVC/ABs体系进行增韧改性,结果表明:CaCO.用量为15时,韧性大幅度提高,比PVC/ABS二元体系提高2~3 倍.南京大学高分子系在PVC/CPE/FPE三元体系中加入适量的CaCO.粒子,发现当CaCO.添加量为5份时,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由18.1kJ/m提高到24.1kJ/m.他们还研究了CaCO.纳米粒子对PVC/ SBS的改性,发现填料加入适量时,可起到增韧,增强的双重效果[1.纳米CaCO.经表面活化处理和采用合适的分散工艺,对PVC改性效果更加显着.胡圣飞等人.分别将以铝酸酯偶联剂表面处理的lbtCaCO.和30nm CaCOs用于PVC改性,结果表明:两种粒子均能提高体系的冲击强度.纳米CaCO.用量10时缺口冲击强度最大,为纯PVC的313,而微米CaCO.用量为20时,体系缺口冲击强度最大,达纯PVC的238.2.2.2硅灰石改性PVC的研究硅灰石具有吸湿性小,热稳定性好,表面不易划伤等优点,用它填充聚合物,具有快速分散性和低的粘度,在提高冲击,拉伸和挠曲强度等方面都优于其它无机填料,不足之处是多数硅灰石粉在加工温度下颜色易变灰,从而影响材料的透明度.吴学明等人E21]用粒径不同的两种硅灰石刚性粒子填充硬质PVC,并用MMA对硅灰石进行化学包覆以改善两相界面相容性,发现在一定填充量范围内,硅灰石粒子表面包覆一层MMA后,对基体树脂的力学性能有明显改善,并且分散性好,不易变色.尤其是改性后的小粒径硅灰石对PVC性能改进更大, 在硅灰石粒子填充量达50份时,冲击强度为9.1kJ/ rn,拉伸强度为31.8MPa,比原树脂基体分别提高了128和9.吴学明等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刚性硅灰石粒子从微观结构上属于多形状的组合体,有利于形成协同效应;二是改性后的硅灰石在PVC中分散均匀,有良好的界面结构.有资料表明引:硅灰石填充改性的硬质PVC有高的拉伸和挠曲强度,广泛应用于汽车和建筑行业.PMMA改性的硅灰石填充PVC,可在提高其韧性的同时,改善其它性能,再配以其它颜料可满足不同的需要.2.2.3粘土增韧PVC粘土是一种层状的硅酸盐,主要包括高岭土,滑石,膨润土,云母等.以粘土增韧PVC是一种新开发的技术,有关研究及报道也少.戈明亮等人.用插层复合法将有机化的蒙脱土和未处理的钠基蒙脱土分别用于PVC改性,发现PVC/有机蒙脱土比PVC/钠基蒙脱土复合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前者在有机蒙脱土含量达1份时,最大拉伸强度为59.16MPa,而后者拉伸强度在钠基蒙脱土含量达3份时最大,为55.17MPa,分别比纯PVC提高了25.31和16.86.PVC/有机蒙脱土体系的拉伸强度高于PVC/钠基蒙脱土体系的拉伸强度,原因是前者是纳米级的填料,与基体产生良好的界面作用和相容性,而后者是普通的填料.这说明纳米粒子的表面效应对PVC增韧效果影响很大,因此,纳米粒子在聚合物增韧改性中具有很大的优势.3其它增韧体系PVC/尼龙体系是国外最新报道的一种共混体系[2,Y ongxiaoLian等人分别将乙烯一正丁酯一丙烯酸酯一氧化物三元共聚物(EnBaCo)和马来酸酐接枝EnBaCo(EnBaCo—g—MAH)作为增容剂应用于该体系.研究发现,EnBaCo和EnBaCo—g—MAH对PVC和尼龙两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不同影响.组份比率,种类和增容剂含量对体系的缺口悬臂梁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维卡软化点(VsT)和熔融流动指数(MFI)都有极大的影响.与EnBaCo相比,EnBaCo—g—MAH从整体上使体系呈现出高的强度和维卡软化点以及好的熔融流动性.宇海银等人[2妇研究了有机高分子化的无机微粒对PVC的填充改性.发现Si02/HPMC—PMMA(SiO2经SDS预处理)和HPMC—g—PMMA使材料力学性能有所提高,而经柔性改性后的Si0./HPMC—PBA/PMMA可大幅度提高材料冲击强度,这表明表面改性的无机粒子对聚合物材料改性时可同时提高,,n■|_,绝缘材料2003No.3王娟娟等: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45强度和韧性.4结语PVC改性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相当活跃[2..随着现代工业对工程材料性能要求的提高,这一研究将更加深入.从经济实用和环保的观点出发,PVC增韧应该是朝着非弹性体增韧方向发展.多相协同增韧PVC的研究也是一大方向.如何采用工业化的方法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如何使其在PVC基体中达到好的纳米尺度的分散,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参考文献[13杜夕彦,等.国内聚氯乙烯共混增韧改性研究进展口].工程塑料应用,2001.29(3):45.[2]戴芳,等.2000年我国热塑性工程塑料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1,29(4):37.[3]李江.建筑用聚氯乙烯用量大增口].工程塑料应用,2000,28 (5):18.[4]苑会林,等.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 2002,30(2):8.[5]黄兴.国内硬质PVC共混增韧改性研究进展[J].塑料科技, 1999(2):32.[63温变英,等.增韧理论概说[J].塑料,1999,28(4);7.[7]周丽玲.等.ABS增韧硬质聚氯乙烯的结构形态和增韧机理口].中国塑料,2001,15(10):27.[83洪重奎.PVC/ABS弹性体三元共混合金组成与力学性能研究口].塑料科技,1999(6):1.[93丁春黎.MBS组成对PVC/MBS合金性能的影响[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1,13(3):27.[10]陶圆良,等.HIPS对不同PVC体系的改性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9.27(8):10.[11]王炼石,等.粉末NBR对PVC的增韧作用[J].塑料工业, 1999,27(5):15.[12]陈军,等.CPE,CV及其与ACR,MBs复合增韧RPVC的研究口].塑料工业,1998,26(1):97.[13]WuQI—YE.eta1.ANewRouteforPlasticToughening—the NonElastomerTougheningofCommonPlasticsandits Mechanism[C].国家教委第二届材料化学研讨会,ShangHai, China,1997,andinSecondEastASIAPolymerConference, HongKong,1999.[14]钱翼清,等.FPE,CaCO3非弹性体增韧PVC/CPE体系的研究[J].塑料工业,1998,26(1):93~96.[15]苏妤,等.刚性聚合物对PVC/CPE共混物的增强与增韧[J]. 中国塑料,1998,12(1):47~50.[16]黄锐.一类新型PVC改性剂——类苯乙烯[J].塑料科技, 2000(2):1.[17]张成德.偏聚氯乙烯成膜加工用助剂口].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1,13(4):41.[18]曾晓飞,等.纳米CaCO3/PVC共混体系的研究[J].塑料科技,2001,(3):1.[19]AmitK.Naskar,AnilK.Bhowmivk,S.K.DE.Melt—ProcessableRubber:ChlorinatedWasteTireRubber—Filled PolyvinylChloride[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2(84):622~631.[2o3胡圣飞,等.纳米级CaCO3粒子对PVC增韧增强研究[J].中国塑料,1999,13(6):25.[21]吴学明,等.硅灰石填充改性硬质聚氯乙烯的研究口].中国塑料,2002,16(1):28'.[22]DarilYNHRoberts.ChemicalCouplingofPolypropyleneSystemsContainingNonglass—illers[J].JournalofVinyl& AddtivesTechnology,1999,5(4):231~234.[23]戈明亮,等.聚氯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1,13(1):11.[24]Y ongxiaoLianeta1.PropertiesandMorphologiesofPVC/ NylonTerpolymerBlends[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1,(80):2823~2832.[253宇海银,等.有机高分子化的无机微粒对PVC的填充改性[J].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1,13(6):4.[263A.Parker.SynthesisandPropertiesofPoly(vinylchloride—CO—trimethylolpropanemonoallylether)[J].JournalofApplied PolymerScience,1997,(66):1603~1612.[27]HayriBahacioglu,DevrimBaikose.EffectofZincStearateand/orEpoxidizedSoyebanOilonGelationandThermal StabilityofPVC—DOPPlastigels[J].JournalofApplied PolymerScience,1999,(74):2488~2498.[283J.Borek,W.Osoba.InfluenceofthePlasticizationonFreeV olumeinPolyvinylChloride[J].JournalofAppliedPolymer Science,1998,(36):1839~1845.[29]S.H.Mansour,S.L.Abd—EL—Messieh,N.E.Ikladious. UtilizationofSomeOligomersBasedon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WastesasModifiersforPolyvinylChloride[J].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2002,(85):2501~2509.。
聚氯乙烯共混改性及粘接应用研究

聚氯乙烯共混改性及粘接应用研究PVC是一种难粘接材料。
PVC-U缠绕管实际生产中,目前使用双组分胶连续滴加粘接,导致胶分布不均匀或局部缺胶,影响密封效果和耐久性。
PVC改性热熔胶可以在缠绕管接口处以分子水平相容结合,应力分散,耐久性显著提高。
本论文使用与PVC-U缠绕管相同的原料PVC作为改性材料的基体,使用TPU、PE和EVA为主要改性材料,辅料为松香树脂以及NanoCaCO<sub>3</sub>等共同对PVC进行改性,增加粘性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其抗寒性能以及拉伸弯曲性能,使缠绕管在粘接后具有很好的抗渗性以及抗压性。
具体工作归纳如下:一、首先探究了PVC分别与TPU、PE和EVA二组分体系,考察其配比和性能及相容性的关系。
PVC和TPU进行二混,随着TPU用量的增大,产品弹性增强,粘性先上升后下降。
对PVC/PE进行二混,可以得到弹性和刚性较好的产品,但是产品的粘性较差。
对PVC/EVA进行二混,可以得到弹性和刚性较好的产品,但是产品的粘性较差。
在一定比例范围内PVC与三种材料均有较好的相容性。
二、三组分PVC/TPU/PES相较于PVC/TPU二组分体系,随着PES的增加,弹性降低,粘性降低。
四组分PVC/TPU/NanoCaCO<sub>3</sub>/松香树脂相较于二组分,弹性降低幅度不大,粘性有略微提升,相较于三组分PVC/TPU/PES,力学性能和粘性有大幅度增强。
当四组分中NanoCaCO<sub>3</sub>/松香树脂=1/3时最佳,拉伸强度17.52 MPa,断裂伸长率156%,在110 ℃粘接剪切强度达到5.43 MPa。
三、三组分PVC/PE/TPU相较于PVC/PE二组分体系,弹性有大幅度的下降,粘性也没有明显的提升。
四组分PVC/PE/TPU/松香树脂产品相较三组分体系,弹性得到大幅度提升,粘性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pvc改性方法

pvc改性方法PVC改性方法。
PVC,即聚氯乙烯,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医疗、包装等领域。
然而,PVC材料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可能会出现一些缺陷,比如耐热性不足、抗冲击性差等问题。
为了改善PVC材料的性能,可以采用不同的改性方法进行处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PVC改性方法。
1. 添加填料。
添加填料是一种常见的PVC改性方法。
通过向PVC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填料,如无机填料、有机填料等,可以改善PVC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和抗冲击性能。
常用的填料有钙碳酸盐、硅酸盐、滑石粉等。
填料的添加量、粒径和分散性对PVC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配比和加工。
2. 加入增塑剂。
PVC作为一种硬质塑料,通常需要添加一定比例的增塑剂来提高其柔韧性和延展性。
增塑剂可以使PVC材料更易加工成型,并且改善其耐寒性能。
常用的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环氧脂类、磺酰胺类等。
在选择增塑剂时,需要考虑到其与PVC树脂的相容性和稳定性,以及对环境的安全性。
3. 进行共混改性。
共混改性是将PVC树脂与其他树脂或添加剂进行混合,以改善PVC材料的性能。
常用的共混改性方法包括PVC/ABS共混、PVC/PMMA共混等。
通过共混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PVC材料的缺陷,提高其力学性能和表面质感。
4. 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是通过在PVC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覆盖膜或者进行化学改性,以改善PVC材料的表面性能。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喷涂、涂覆、镀层等。
这些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提高PVC材料的耐磨性、耐候性和外观质感。
总结。
PVC材料的改性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改性方法。
在进行PVC改性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成本、加工工艺、环保性等因素,以及改性后的材料性能是否符合预期。
通过合理的改性方法,可以使PVC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PVC树脂的共混改性

1 P VC树 脂 共 混 改性 的基 本 概 念
1 . 1 聚合 物 的溶度 参数和 共混 相容 性
聚硫橡胶( P S K )
聚苯 乙烯( P S )
9 , 0 — 9 . 4 环氧树脂( E P ) 9 . 2 9 . 4 尼龙6 6 ( N Y 6 6 ) 聚丙烯脯( P A N )
1 1 . 0
1 1 . s
氯丁 橡胶( C K ) 丁 蔚檬胶( N B R )
t 3 . 6 I 5 . 4
l y z e d. S om e b l e nd i n g mo d i i f e r s f or PVC ,s u c h a s ABS,M BS,C P E ,ACP .a n d EVA ,w e r e i nt r o d uc e d,
i n c l u in d g t h e i r ma i n ra t d e na n l e s ,m o d i ic f a io t n e fe c t s a nd a p p h c a i f o n ie f l d s .
[ 关 键 词 ]P V C ; 共 混 改性 ; 丁腈橡胶 ; A B S ; MB S ; C P E; A C R; E V A
[ 摘
要 ]分析 了 P V C共混改性 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介绍了A B S 、 MB S 、 C P E、 A C R 、 E V A等 P V C树脂共混 改性
聚乙 烯( P E ) 聚丙烯( P P )
聚异丁烯 ( P I B )
7 . 9 8 . 1
8 . 1
聚氯乙烯( P V C ) 聚碳酸醋( P C )
聚偏二氯乙烯( P V D C)
PVC树脂耐热改性分析

PVC树脂耐热改性分析摘要:对聚氯乙烯(PVC)树脂耐热改性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PVC树脂耐热改性方法有共混改性、共聚合改性、氯化改性和其他改性。
各类改性方法均能使PVC的耐热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加工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聚氯乙烯;耐热改性剂;共混共聚合;氯化聚氯乙烯(PVC)是通用树脂,价廉、电绝缘性好和耐化学药品腐蚀,但耐热性能较差,其热变形温度为70—80℃.连续使用温度仅为65℃,使应用受到限制。
随着PVC向硬制品工程化方向的发展,对PVC制品的耐热变形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对PVC树脂耐热改性方法进行了综述。
1共混改性共混改性是高分子改性中用得最广、研究最多的方法。
PVC共混改性的方法是在PVC的粉料中加入玻璃化转变温度(t)较高的树脂(即高分子耐热改性剂).通过2种树脂的混合提高PVC的耐热性能,工艺简单,可实施性强。
1.1Ⅳ一取代马来酰亚胺(Ⅳ—MI)型高分子耐热改性剂传统的高分子耐热改性剂改性效果并不明显,80年代出现的Ⅳ一MI型高分子耐热改性剂.具有提高耐热程度、与各种树脂相容性好、无毒、热稳定性好等优点.是颇具代表性的、能工业化生产的耐热改性剂。
Ⅳ一苯基马来酰亚胺(PllMI)和Ⅳ一环己基马来酰亚胺(ChMI)是2种最重要的树脂耐热改性剂。
以Ⅳ-MI为组分的PVC耐热改性剂一般为^LMI的共聚物,既有较高软化温度和热变形温度.又有良好加工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与PVC树脂共混有良好效果。
1.1.1MI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或苯乙烯(St)共聚物PVC树脂与MMA和Ⅳ一MI的共聚物共混,可以大幅度提高热变形温度和抗冲击性能.综合性能优于PVC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共混物田。
在MMA与肛MI共聚合时加入第三组分(如St),可以避免st与,V—MI二元共聚合时由于交替聚合机理而使共聚合组成不受单体配比影响的缺点.所得的三元共聚物是性能优异的PVC耐热改性剂Ⅲ。
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的研究_共混改性膜性能的研究

1996 年6 月J u n. 1996M EM BRA N E S C IEN C E A N D T ECHN O L O GY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的研究(¦——共混改性膜性能的研究邢丹敏(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116012))武冠英(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100029)胡家俊(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100022)摘要采用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 主要是分别将经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的聚氯乙烯和二聚异丁烯2马来酸酐共聚物与聚氯乙烯共混, 采用适当的制备工艺, 制得了渗透和分离性能具佳的超滤膜.关键词聚氯乙烯超滤膜等离子体共混改性聚氯乙烯作为膜材料, 由于其本身优良的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性、耐微生物侵蚀等性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到目前为止, 聚氯乙烯微滤膜已经商品化 1 , 同时超滤膜的研究也正在积极地进行.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 由于聚氯乙烯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 要想制备高渗透性和低切割分子量的超滤膜是很困难的, 因此对其进行改性是非常必要的.对膜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很多, 如接枝共聚、嵌段共聚、共混以及等离子表面照射, 其中共混的方法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 它能将几种性质不同而相容性较好的成分结合在一起, 起到相互补偿的作用, 以改变膜材料的本征特性. 本文就是将经低温等离子体照射过的聚氯乙烯粉末与普通聚氯乙烯共混, 改善了聚氯乙烯的亲水性, 制备出了分离和渗透性能具佳的超滤膜, 并且将此结论推广到其它有含氧基团的聚合物与聚氯乙烯共混, 达到了同样的改性目的.1 实验部分111 原料聚氯乙烯(PV C ), T K 2800, M n = 315×104 , M W ƒM n≈2, 日本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出品;二聚异丁烯2马来酸酐共聚物, Γ= 0 111~0114, 自制;修改稿收到日期: 1995204211·46·膜科学与技术第16 卷聚乙烯吡咯啉酮, K 230, BA SF 进口分装;N 2甲基1222吡咯烷酮, 化学纯, 上海试剂一厂.112 主要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 V 2120202 型, 日本岛津;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制;等离子体发生器: P GT 2¦FA C E 接触角测定仪: C A 2P 型, 日本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60SXB 型, 美国.113 实验方法11311 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型等离子体发生器, 实验原理如图1 所示.利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制的P GT 2¦PV C 粉末在处理之前, 先在真空烘箱中50~60 ‴干燥, 处理时将PV C 粉末在一个专用的样品台上均匀地铺成一层, 臵于处理室中, 抽真空到1. 33 P a, 然后放入纯净的氧气(99. 9% ) , 通过针形阀调节使处理室压力达到所需值(26. 66 P a) , 稳定3 m i n ,缓慢增加输入功率至所需值, 达到预定处理时间后, 关闭电源、针形阀, 放入空气至常压, 取出样品. Array图1 等离子体处理体系示意图11312 膜性能评价纯水通量: 将膜在杯型超滤器中0. 5 M P a下预压20~30 m i n ,降低压力测定其纯水通量(L ·m - 2 ·h - 1 ).截留率: 将0. 1% 的蛋白溶液用U V 2120202 型可见- 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最大吸收波长(280 nm ) 下, 先测定原液浓度为100% (C0 ) 然后测定透过液浓度(C p) , 按下式计算截留率R :R = (1 - C pƒC 0 ) r 100%2 结果与讨论211 聚氯乙烯粉末的等离子改性在以前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 2 利用等离子体照射聚氯乙烯膜时, 在膜表面引入了含氧基团, 使膜表面的亲水性得到改善, 但与此同时, 膜表面的致密层很容易被破坏, 因此我们想到用相同的办法对聚氯乙烯粉末进行等离子改性, 然后制膜以改善膜的整体性能.在处理条件选择过程中, 采用电晕和辉光放电两种方法对PV C 粉末进行改性. 其中电晕邢丹敏等: 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的研究 (¦ ) —— 共混改性膜性能的研究 第 2 期 ·47· 放电是在常压下用空气作为工作气体, 而辉光放电是在一定的真空度下以纯氧气作为工作气 体. 具体的实验条件如表 1 所列. 从实验现象上看, 1# 基本没发生变化, 仍为白色粉末, 而 2# 和 3# 样品颜色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 2# 颜色变化很明显.表 1 等离子体处理 PV C 粉末条件选择 编号处 理 条 件 实验现象 1#电晕: 工作电压 8 000 V , 频率 2 000 H z 照射时间 1 m in 辉光: 输入功率 60 W , 预抽气压 1. 33 P a 照射时间 5 m in , 工作气压 26. 66 P a 辉光: 输入功率 40 W , 预抽气压 1. 33 P a 照射时间 2 m in , 工作气压 26. 66 P a 白色 2#黄色 3# 浅黄色另外, 我们对改性的 PV C 粉末作了红外谱图分析 (图 2) , 其中 0# 样品是未经等离子体照射的 PV C 粉末, 可以看到, 1# 和 2# 基本相同, 说明分子结构并未发生变化, 这是由于电晕方法 的强度比较弱, 不足以使 PV C 分子链上发生化学反应, 而经过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的 2# 和 3# 样品, 明显有 1 721cm - 1 峰出现, 这是羰基峰的伸缩振动峰, 由此而说明分子链上带上了含 氧基团 3 .由于在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 PV C 样品只是人为地铺展在样品台上, 样品的厚度、均匀性 只能近似的估计, 而等离子体照射只能引起表面物质发生变化, 所以每次处理的样品只有一部 分得到改性 1 我们取样检验时, 只能混合均匀后再取样, 因此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混合物, 很难 定量地说明它的变化情况, 从红外谱图上我们只能定性地说明有部分 PV C 分子链经等离子体O照射后生成羰基 ( —— ) 或 (—C O O H ) 基团. 图 2 等离子体处理前后 PV C 粉末的红外光谱图212 制膜条件及膜性能的研究从以上的研究我们知道, 经等离子体照射的聚氯乙烯实际上是下列两种物质的混合物:·48· 膜 科 学 与 技 术 第 16 卷C l C lO _ CH 2 —CH β _ CH 2 —CH β n ′_ CH 2 —C β n 和 n ″或 ƒ和 —CH 2 —C O O H利用这种混合物作为膜材料, 由于材料本身增加了含氧基团, 分子间作用力增强, 同时亲水性 得到改善 1 水在膜表面的接触角由原来的 77°减小到 64°. 这些变化对制备较小孔径、水通量较 大的膜是非常有利的.另外, 对于同一种膜材料制成的超滤膜, 由于不同的制备工艺和工艺参数, 其性能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 4 . 我们在固定制膜液组成, 改变蒸发温度、蒸发时间、真空度和凝胶浴温度的情况下制膜. 考察这些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 发现对纯水通量影响最大的是蒸发温度和蒸发时 间, 而蒸发温度和凝胶浴温度又是影响截留率的主要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使用等离子体改 性的 PV C 粉末进行制膜, 主要考察了蒸发温度和凝胶浴温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见图 3、图 4.图 3 蒸发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真空度: 0. 08 M P a ; 蒸发时间: 5 m in ; 测试压力: 0. 3 M P a 图 4 凝胶浴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真空度: 0. 08 M P a , 蒸发时间: 5 m in ; 测试压力: 0. 3 M P a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欲想得到较致密的超滤膜, 采用的手段应该是升高蒸发温度, 同时 降低凝胶浴温度, 对于改性的 PV C 制得的膜, 最佳成膜条件可以选为:蒸发温度: 60 ‴; 凝胶浴温度: 4 ‴; 真空度: 0. 08 M P a ; 蒸发时间: 5 m i n .根据这些参数制得的膜, 其纯水通量为 960 L ·m - 2 ·h - 1 , 截留分子量为 45 000.213 用二聚异丁烯2马来酸酐共聚物改性 PV C 膜的研究二聚异丁烯2马来酸酐共聚物是一种包含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的聚合物, 结构式如下:CH 3 CH 3CH 2 —C —CH 2 —C ——CH —CH χ CH 3 CH 3 C CO O O n其中的二聚异丁烯是极性较差的部分, 它与 PV C 的相容性较好, 酸酐是很好的亲水性基团, 所 以这种共聚物既能与 PV C 相容, 又能很好地改善材料的亲水性 (如图 5).邢丹敏等: 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的研究 (¦ ) —— 共混改性膜性能的研究 第 2 期 ·49·我们将此共混物用前述相同的制膜条件制备超滤膜, 结果如表 2 所列.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共聚物的加入能使膜的水通量增大, 同时截留率也有所提高,但后者的变化幅度不大, 这也说明成膜条件对膜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成膜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亲水性成分的加入主要是提高膜的渗透能力.利用二聚异丁烯2马来酸酐共聚图 5 共混物中二聚异丁烯2马来酸酐共聚物 (A )含量对水在膜表面接触的影响 与 PV C 共混也能达到改性的目的, 制备出纯水通量 900~ 1 100 L ·m - 2 ·h - 1 , 截留分子量 45000 的超滤膜.表 2 共混聚合物膜的性能F (L ·m - 2 ·h - 1 ) 编号A (w t ) % R 67 000 (% ) R 45 000 (% ) R 25 000 (% ) 01234 05 10 20 30 570 900 1 020 1 110 1 170 97 100 100 100 99 85 96 95 96 96 51 80 77 79 77注: A (w t ) % 为二聚异丁烯2马来酸酐共聚物在共混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 测试压力 0. 3 M P a .3 结论1) 利用辉光放电法产生的氧等离子体照射聚氯乙烯, 能够有效地使聚合物分子链带上含 氧基团, 聚合物的亲水性得到明显的改善.2) 利用改性的 PV C ( 共混物) 制膜, 发现蒸发温度和凝胶浴温度是影响膜性能的主要因 素. 在蒸发温度为 60 ‴, 凝胶浴温度为 4 ‴, 真空度 0. 08 M P a 下蒸发 5 m i n , 得到的膜纯水通 量为 960 L ·m - 2 ·h - 1 (测定压力为 0. 3 M P a ) , 对分子量为 45 000 的物质分离率可达 95% 以 上.3) 将二聚异丁烯2马来酸酐共聚物与 PV C 共混能够很好地改善材料的亲水性. 也可以用 此共混物制得纯水通量为 900~ 1 100 L ·m - 2 ·h - 1 (0. 3 M P a 下) 截留分子量 45 000 的超滤参 考 文 献1 D o u g l a s R L lo g o l, T i m o t h y , B M e l uch . M a t e r i a l sc i en ce o f syn th e t i c m em b ran e,W a s h in g t o n , A m e r i canC h e m ica l S o c i e t y, 1985, 69~ 70 2 邢丹敏, 武冠英, 胡家俊. 改性聚氯乙烯超滤膜的研究 (I ) —— 等离子体改性膜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膜科学 与技术, 1996, 16 (1) : 49王正熙. 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和鉴定.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9R o b e r t E Ke s t i n g . Syn th e t i c p o lym e r i c m em b ran e s. 1985, 29 3 4·50·膜科学与技术第16 卷)Study on the m od if ied P V C UF m em bran e(¦Study on the perf o rm an c e of the blen d m od if ied m em bran eX in g D a n m in(D a li an In s t i tu te o f C h e m i ca l p h y s i c s, D a li an 116012)W u G u a n y in g(B e i ji n g U n i ve r s ity o f C h e m i ca l T ech n o l o g y, B e iji n g100029)H u J iaj u n(B e i ji n g Po ly t ech n i c U n i ve r s ity, B e iji n g100022)A bs tra c t PV C is b l en d ed w ith PV C pow de r t r ea t ed b y O 2 2p la s m a. C a rbo x y l g ro u p a re fo rm ed i n th e m o lecu l a r ch a i n s. T h e op t i m a l t rea t m en t co n d it i o n s a re: i np u t pow e r40 W , t rea tm en t t i m e 2 m i n s, p rep re s su re 1. 33 P a , an d op e ra t i n g2p re s su re 26. 66 P a. T h e w a t e r f lu x o f th e u lt raf ilt ra t i o n m em b ran e p rep a red b y th e b len d i n g o f th em is 960 L ·m - 2 ·h - 1 , an d it s re j ec t i o n M W is 45 000. T h e m em b ran e o f th e b l en d o f PV C an d a l te r n a t i n g copo lym e r o f d i iso b u t y l en e2m a le i c an h y d r i de can a lso ea s ily a t t a i n th e abo v e m en t i o n e d sp e c i f i ca t i o n s. Key word s po lyv i n y l ch l o r i de u lt raf i lt r a t i o n m em b ran e p la s m a b l en d m o d ify。
聚氯乙烯复合材料共混改性的研究

聚氯乙烯复合材料共混改性的研究
氯乙烯单体发生聚合反应生成热塑性高聚物聚氯乙烯。
作为用途广泛的通用型塑料,聚氯乙烯因为其优良的阻燃耐磨等优点,决定了它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而来源的广泛性和低价的特点更是决定了它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会发现PVC制品被应用到了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加大,对PVC材料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需要特定性能的PVC复合材料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更需要强度和韧性都相对不足的PVC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上的表现得到进一步提高。
因为操作简单,且改性效果明显等特点,所以共混作为对聚合物改性的一种物理方法,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PVC复合材料韧性较差,并且在较低温度时就会发生分解反应,限制了PVC制品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玻璃纤维与PVC基体经过共混加工后,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在PVC中加入改性剂,不同的改性剂根据添加量的不同,对PVC复合材料的韧性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本文中,通过对玻纤增强PVC、改性剂CPE增韧PVC以及改性剂ACR增韧PVC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助剂对PVC复合材料的不同力学性能影响,试图最终找到最佳配方,能提高PVC复合材料的同时,也能增加PVC复合材料的韧性。
聚氯乙烯的热性能改性

• 硫醇盐 • 主要包括十二硫醇二烷基锡、巯基醋酸酯 二烷基锡、硫醚类等 • 具有突出的耐热性和良好的透明性,没有 初期着色性,喷霜现象也极少发生。但是 价格太贵,耐候性与其他的有机锡稳定剂 相比也较差;不能与铅、镉稳定剂或其他 助剂并用
配方举例
注射硬质透明质品(质量份)
PVC(特性粘度0.74) MBS抗冲击改性剂 100 5 硬脂酸钙 石蜡(熔点165℃) 0.9 1.3
Cl Cl Cl
聚氯乙烯的良好综合性能
1.较大的刚性和极性--不溶于石油,矿物油等非 极性溶剂。 2.耐一般酸、碱的侵蚀--可作为化工防腐材料。 3.电气性能优良--广泛用于绝缘材料。 4.软聚氯乙烯的性质柔软,耐折曲。 5.透光性能好--大量用于生活用品,农业制品。 6.加工成型容易--方便挤出、吹塑、压延、注塑 等各种管材、棒材、薄膜。
组分 PVC CPE 三盐基性硫酸铅 二盐基性硬脂酸铅
PVC/CPE挤出硬管配方 重量(%) 组分
90 10 3 0.5 二盐基性亚磷酸酯 硬脂酸铅 硬脂酸钡
重量(%) 0.5 1.0 0.1
PVC/CPE挤出透明硬板配方
组分 PVC(P800) CPE 有机锡稳定剂 重量(%) 93 7 4 组分 硬脂酸 紫外线吸收剂 重量(%) 0.5 0.3
0.4
1.0 0.1 适量
双(巯基醋酸异辛酯) 二正辛基锡
80%
2.共混改性
• PVC共混改性的方法是在PVC的粉料中加入 玻璃化转变温度(Tg)较高的树脂(即高 分子耐热改性剂),通过两种树脂的混合, 提高PVC的耐热性能。 • 其中N-苯基马来酰亚胺(PhMI)和N-环 己基马来酰亚胺(ChMI)是两种最重要的 树脂耐热改性剂。
配方举例pvc100亚磷酸三苯酯07三盐基硫酸铅3石蜡05二盐基亚磷酸铅4着色剂适量硬脂酸铅05硬质不透明瓦楞版质量份高级装饰用软板质量份pvc100硅酸铅硅胶共沉淀物3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35有机锡稳定剂1己二酸二辛酯doa10硬脂酸钡镉05环氧增塑剂7着色剂适量金属皂类?主要是硬脂酸月桂酸棕榈酸等的钡镉铅钙锌镁锶等金属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氯乙稀共混改性综述2008-11-30 01:22:41| 分类:高分子化学| 标签:聚氯乙烯共混改性丁腈橡胶|字号大中小订阅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摘要: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聚氯乙烯(PVC)共混改性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和总结,并简要阐述了高聚物共混改性的原理,并且介绍了PVC的一些共混高聚物以及其性能特点。
关键词: 聚氯乙烯共混改性丁腈橡胶前言聚氯乙烯(PVC) 树脂是一种常用的高分子合成材料。
自1936 年工业化以后,其年产量日益增加, 目前,全世界PVC产量仅次于聚乙烯(PE),位居世界第二。
据预测,其需求量以及生产规模还将继续扩大[1,2]。
聚氯乙烯(PVC)是一种性能优良、用途广泛而价格又较为低廉的通用塑料,有良好的耐化学性、绝缘性、透光性、耐腐蚀、耐磨损、价格低廉、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3]。
加入增塑剂可制得柔软耐曲折聚氯乙烯制品。
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管材、异型材、板材和薄膜。
PVC的最大缺陷是热稳定性差,在100℃即开始分解并放出氯化氢,当温度超过150℃后分解更加迅速。
PVC的Tg为87℃左右,熔融温度约为210℃,加工成型一般要求在熔融状态下进行,聚氯乙烯因受热分解,给加工造成困难。
聚氯乙烯分解后放出氯化氢,使主链产生双键。
双键属于不稳定结构,可进一步分解或交联,使聚氯乙烯力学性能下降。
同时还伴有颜色变化,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聚氯乙烯韧性差,受冲击后脆裂,缺口冲击强度只有2.2kJ/m2,影响使用性能。
聚氯乙烯耐低温性差,硬质聚氯乙烯使用温度一般不得低于-15℃,软质聚氯乙烯也只有-30℃。
超过使用极限温度,聚氯乙烯制品迅速变硬变脆,以致无法使用。
因其耐热性、热稳定性、缺口冲击性、加工性较差且易断裂,[4,5]因此,近年来.有关学者开展了大量的改性方面的研究工作,PVC的改性方法主要有化学接枝、共聚法和物理共混法等。
物理改性法即通过机械方法将溶液或乳液等进行混合改性。
由于其方法简单,且效果较好的优点,因此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对目前PVC共混改性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1、PVC/NBR共混体系NBR是丙烯腈(AN)与丁二烯的无规共聚物,通常作为耐油橡胶使用。
NBR是一种极性聚合物,与PVC极性相似,其极性随NBR中AN 的增多而加强,与PVC的相容性也相应提高。
采用动态硫化技术制备的NBR/PVC热塑性弹性体(TPE)具有硬度低、弹性高、永久变形小、高温下耐油、耐老化、耐臭氧、耐化学药品等优点。
彭建岗[6]等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具有阻燃、抗静电性能的TPE,发现橡塑共混比、导电炭黑、阻燃剂、硫化剂用量都对弹性体的性能有较大影响,返炼对弹性体性能影响不大。
他们发现最佳配方组成为:NBR60份,PVC40份,炭黑30份,氢氧化铝40份,硫磺1.3份。
王炼石等[7]用交联包覆法制备出粉末NBR(PNBR),并研究了其性质及用量对PVC/PNBR体系冲击强度的影响,发现当PNBR用量小于7.5份(质量)时,体系冲击强度随PNBR用量的增加缓慢上升;PNBR用量在7.5~10份之间时,体系冲击强度跃升,发生“脆一韧”转变;在10份时达最大(71kJ/m2);PNBR用量大于10份时,体系的冲击强度又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NBR与PVC的共混材料被广泛用于制造耐油、耐臭氧老化产品,国外已有多种工业商品牌号,但是由于其在长期热老化条件下易产生硬脆化现象,使其在同时要求耐热制品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为此郑精益等[8]用部分老化软化型氯醇橡胶改善其老化后硬度增加的现象。
他们发现NBR/PVC(70/30)共混胶内加入20份氯醇胶便可明显改善胶料老化硬化现象,同时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并保持NBR的耐油性。
为了改善NBR与PVC的相容性,往往加入CPE(C1含量85%)或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作增容剂。
NBR中丙烯腈(AN)含量不同可导致NBR与PVC相容性发生变化,当AN含量在8%以下时,NBR在PVC中以孤立状态存在;15%~30%时以网状形式分散,40%时则呈完全相容状态。
当AN含量在10%~26%之间时,PVC/NBR体系冲击强度最大。
[9]PVC人造革有很广泛的应用,但其手感、弹性和天然皮革相差甚远,尤其在冬季,PVC硬度对温度较敏感,冬天硬度较大,手感、弹性较差,并且由于人造革中低分子增塑剂用量较多,使得其易于迁移至表面,影响使用效果。
采用PVC与NBR并用,可以大大改善PVC制品的弹性、耐低温性能、增塑剂耐迁移性等。
陈学武等[10]选择液体丁腈橡胶(LNBR)同PVC糊树脂共混,制备LNBR改性的PVC泡沫塑料。
研究发现在PVC泡沫塑料中加入4~6份LNBR就可以明显改善PVC 泡沫塑料低温手感和弹性,并使材料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增加,但是随LNBR用量增大,发泡倍率减小,当LNBR用量超过4份时,减小幅度较大。
2、PVC/ABS体系ABS中含有与PVC相容性好的聚丁二烯,因而与PVC相容性好,是很好的PVC改性剂。
适宜的ABS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PVC的韧性。
周丽玲[11]等人研究发现:PVC/ABS共混物属半相容体系,其冲击强度随ABS用量的增加呈“S”曲线变化。
根据断面形态分析,可将“S”形曲线分为I区“脆性断裂区”、II区“脆一韧转变区”和III区“超高韧性区”,其中ABS以“颗粒”状分散在PVC连续相中,引发银纹,因而对增韧有重要作用。
周丽玲等人还研究了ABS类弹性体的结构以及其对PVC的改性机理,认为是ABS粒子在拉伸过程中产生的松弛变形引发了大量银纹,这些银纹对增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银纹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因共混材料的不均一性而发生动力学支化,或因遇到分散相粒子而终止,使之无法发展成破坏性裂缝。
ABS中各组份含量对PVC/ABS体系力学性能也有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PVC/ABS体系的冲击强度随ABS中丙烯腈含量及丁二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丁二烯含量达50%时,取得的增韧效果较优。
苯乙烯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体系热稳定性的提高。
在PVC/ABS共混体系中加入第三组份(如CPE、ACR、PMMA、CPVC聚酯等),可相对减少ABS的用量,同时有效提高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等性能。
陶国良等[12]采用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DP-PVC)与ABS 进行共混制作合金材料。
HDP-PVC由于其聚合度高,分子间结晶相的比例增加,且分子链间形成的物理缠结点增多,从而提高了材料的弹性和韧性。
因此HDP-PVC与ABS共混,不仅提高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且在不添加橡胶相的情况下,能大大提高合金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HDP-PVC/ABS的配比以100/25左右为最佳,体系能形成较完善的海岛结构。
HDP-PVC/ABS/MBS体系中,MBS能改善多元体系的界面性能,提高合金材料的综合性能;HDP—PVC/ABS /CPE体系中,CPE能使材料形成网状结构和海岛结构共存的合金体系,提高合金材料的冲击性能。
3、PVC/MBS体系与ABS类似,MBS与PVC相容性较好,同时有一个橡胶核存在,所以是一种较好的PVC增韧剂。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在MBS 中的加入量会影响PVC/MBS体系的力学性能,可通过调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的比例得到不同类型的MBS,从而得到性能不同的PVC/MBS共混物。
PVC/MBS合金的综合性能取决于两相聚合物的相容性。
因此,确定合适的聚合方法和单体配比合成不同类型的MBS,对改性PVC有实际意义。
丁春黎[13]在这方面做了研究。
MBS的用量会影响到改性PVC的冲击性能。
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随着MBS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达到最大值后减少。
MBS含量在10%~20%时,共混物体系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模量。
PVC/MBS体系具有好的击性能和加工性能,而且透明性好,所以多用于透明、耐冲击制品,不足之处是MBS耐候性不佳,光、热氧稳定性较差,产量小,价格高,不利于共混物的广泛应用。
4、PVC/CPE体系为了弥补PVC/ABS、PVC/MBS等体系耐候性较差的缺点,人们开始了对PVC/CPE体系的关注。
PVC/CPE体系的性能主要与CPE中氯含量、CPE用量和CPE制备条件有很大关系。
当CPE用量在7~15份时,增韧效果突出。
CPE的制备方法较多,但用于PVC改性的CPE必须在室温下处于高弹态且氯含量在25%~40%之间。
氯含量为36%的CPE是综合性能最好的PVC改性剂。
[9]徐春晖[14]利用含氯量为36%的CPE增韧改性PVC树脂,在该体系中当CPE 含量在10~15phr时,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由PVC树脂的4kJ/ m2迅速增加到15kJ/m2以上,体系的断裂延伸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由于柔性分子链的引入,体系的耐寒性也有所改善。
CPE在提高PVC 韧性的同时,降低了材料本身的模量、强度、耐热性及加工性能。
杨文君等[15]根据非弹性体增韧塑料的理念研究了刚性聚合物( PMMA、SAN等)对PVC/ CPE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在研究中发现,PMMA 刚性粒子能显著提高PVC/CPE共混体系的韧性,加入PMMA刚性粒子的共混体系的两相间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得到改善,促进了CPE网络结构的形成和细微均匀化。
当体系受到冲击时,PMMA刚性分散粒子周围产生很大的静压应力场,使PMMA 粒子发生脆韧转变而吸收大量的塑性变形能,提高了共混体系的冲击性能。
同时由于PMMA 本身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基体有较好的粘接性,对PVC/ CPE 共混体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在PVC/ CPE(wt/ wt) = 100/ 15 的共混体系中,当PMMA用量为115~415 份时,冲击强度由20kJ/ m2提高到98kJ/m2,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也有所提高。
5、PVC/ACR体系丙烯酸酯(ACR)类改性剂具有较高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模量、热变形温度及耐候性。
ACR抗冲击改性剂属于核壳结构共聚物。
这是一类特殊的丙烯酸酯类弹性体。
这类聚合物由两部分组合,构成通常所称的“核-壳”结构。
利用ACR增韧PVC可获得具有良好冲击性能的共混体系。
制备ACR弹性粒子是利用丙烯酸丁酯单体在引发剂及交联剂的作用下首先获得具有轻度交联的PBA胶核,然后再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进行接枝聚合,在胶核表面得到一层PMMA接枝物,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弹性粒子。
利用动态力学方法对该粒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损耗角正切值tanσ谱图上有2个损耗峰,分别对应与核、与壳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这说明了该粒子具有两相结构。
利用机械共混法可制备出具有良好相容性的PVC/ACR 共混体系。
在该体系中,ACR弹性粒子壳层的PMMA接枝物与聚氯乙烯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形成较强的界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