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 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 庙 杏 坛
——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① “仁”的学说 (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 • • • •
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 ②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 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 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 荀子的思想
思想主张:
① “仁义”和“王道” ② “君舟民水” ③ 伦理观:“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 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孔子生活的时代是 B • A.春秋初期 B.春秋末期
• C.战国时期
• • • • • • •
D.战国末期
4.孔子的经历有 C ①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②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 ③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 ④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5、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 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
(2)政治思想:
①以德治民。 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进步) ②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之。”《论语· 为政》 •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论语· 颜渊》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历史课件PPT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 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 放的特点,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儒学思想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逐步 丰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 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还传到了 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 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 有教无类;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子曰:“仁者爱人。” 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 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 矣 。”
——《論語•雍也篇》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论,语天·下为归政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 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在思想文从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 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 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及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体会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的民本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总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

(2)具体原因:①经济:②政治:③阶级:④文化:2.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①道家学派:②儒家学派:孔子、和。

③墨家学派:。

④法家学派:和。

3.影响(1)各家彼此、,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3)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探究】:如何看待孔子的政治思想?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②提出“”的政治主张。

③认为和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不断的。

(2)庄子①把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观念,就能获得上的自由。

2.法家(1)韩非子①主张君主要。

②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2)影响①把权力提高到极点。

②迎合于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1.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①发展学术②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3.关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说法错误的是A.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B.出现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主要的流派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诸子百家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容4.孔子兴办私学A.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D.使儒家经典成为传统课程5.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中“仁”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B.主张以仁爱之心和谐人际关系C.体现了民本思想 D.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6.今天我们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它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7.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必修一历史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必修一历史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 义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 1、孔子生平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 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 子 ,可谓至圣矣!” ——《史记· 孔子世家》
• 2、孔子的思想 • 核心: “仁” •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 政治思想:“为政仁德”,“节用而爱人” •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 • • •
经济:井田制崩溃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 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 • • • •
3、百家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道:老子、庄子 儒:孔子、孟子、荀子 墨:墨子 法:韩非子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 孔林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公开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公开课--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大 家尊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序。
孔子常常遭到诸侯冷遇。孔子晚年回 到鲁国收徒讲学。孔子有弟子三千, 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贤”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孔子死后, 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 思想的基础。
1.孔子
(1)核心思想:仁,爱人(体贴和关心)
“克己复礼为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
① 德政(以德治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②周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名分等级制度)
──《荀子·性恶》
三、道家
道家
创始人—老子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
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
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

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

《道德经》,充满着哲理
德 经
和东方智慧。

1.老子及其道家思想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 “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 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 要顺应“道”而生活。
彼 亦
②逍遥的精神自由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 亦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 一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是
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墨子
合作探究三: 百家争鸣对中国有何重大历史影响?
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你对孔子知多少?
1、孔子 (1)孔子的生平 (2)孔子的思想主张
合作探究四:对孔子思想中“仁” 和“礼”的认识
材料四: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1、孔子 孔子的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仁”者爱人; 道德思想: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以德治民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人性主张:性相近
评价:
1、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 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 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 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 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 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 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 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关于孔子“人性论”的几种观点: 黄仁宇认为,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却说圣贤也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 可见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另有学者认为,孔子的确不像后来的孟子和荀子那样,直接而明确地谈论人性是什 么或不是什么,但《论语》中却多处蕴含着孔子人性本善的价值预设。 还有的学者认为,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并且认为孟子的性善 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就是孔子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两个方面合乎逻辑的分化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同文门
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 子的地方。在 中国,几乎是 每一个省府或 县城,都有 一 座孔庙,但是 规模最大的一 座在曲阜。
圣府大门
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 “天下第一家”之 称,是孔子嫡系长 期居住的府第,也 是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典 型建筑。
孔林
孔子及其家族的 专用墓,也是目 前世界上延时最 久、面积最大的 氏族墓地。
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 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
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以上材料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 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6分)
庄子 主观产物,“齐物”、“逍遥”(无所恃);把世
界万物看作相对的
法家
韩非子
变法革新;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法、术、势相结合治国。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形成原因 3、代表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⑵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 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第1课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第1课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
A.《孟子》 B.《庄子》
抓关键:“仁”“义”“礼”“智”均 为儒家的思想主张,此段文字应出自 《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答案:A
定时空:隐性时空为春秋战国时 期
明考点:先秦诸子 思想
3.(2012·山东高考)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
些 注 重 实 践 的 政 治 家 …… 他 们 认 为 贵 族 的 存 在 已 不 合 时
者爱人”。
探究点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
史料二 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 民本主张。
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由此强调给予百姓一定 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 本温饱,巩固统治基础。
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
一学派是
()
A.儒家
C.墨家 答案:D
B.道家 D.法家
抓关键
定时空:春秋战国时期
4.(2012·上海高考)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
答案:C
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 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课时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循着线索·理一理]
探究点一 儒家的民本思想…………[未考史料·读出史论]………
分别归纳史料中儒家的
史料一 子曰:“仁者爱人。”曰: 民本主张。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 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此处反映孔子思想的核 之,曰:“恭、宽、信、敏、惠……” 心内容是“仁”,强调“仁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 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 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 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 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及各流派争 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封建经 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 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 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 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 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见梁惠王》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
பைடு நூலகம்
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孟子·梁惠王上》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迅速发展;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 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 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瓦解的根本 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出 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 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 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 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2)具有进步性: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 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 “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哲学 政治 思想
思想 学说
学法指导
(1)切入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的产物;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演变规律:思想文化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求同存异 互相批判、互相取代、互相融合,互相渗透 (3)把握原则:先局部,后整体 1.局部:代表人物的核心主张、特点 2.整体:知识结构法、时间线索法、比较法、图表法等知识系统 化,整体化 (4)如何对待:珍视传统,古为今用 辩证取舍,发展创新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
文化贡献
孔子还修订《诗》、 《书》 、《礼》、 《乐》、《易》、 《春秋》等书籍, 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 将其言论编印成书, 曰《论语》。这成 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③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 《尚书》、《春秋》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

当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礼”的知识。老子最后 对孔子说了这么一段话:“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 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实则 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 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 子之身。” ——《史记 · 老子列传》
老子与孔子在政治主张上有哪些不同? 面对春秋乱世,孔子积极入世,努力推行自己的思想, 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子消极避世,尊重规律,知 其不可为而不为。(其思想背后有过人的智慧)
4、“百家争鸣”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 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 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5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9月20日―10月10 日举行,本届孔子文化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家旅游局、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国际儒联、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 山东省旅游局、济宁市政府和曲阜市政府承办。 和往年相比今年孔子文化节将举办首次全球联合 祭孔活动,全球祭孔活动以曲阜祭孔为主会场, 上海、天津、浙江衢州、云南建水、甘肃武威、 福建泉州、台湾台北、香港等地设立国内同祭直 播点,韩国汉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韭菜芭等地 为海外同祭点,其间还将举办“中华文化标志城” 宣传活动。
D
4、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 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各家学派思想主张的区分;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作为本单元第一课,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本单元线索,有利于本单元接下来的学习。

学生阅读单元引言回答: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是什么时候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成为主流思想后又是怎么发展、演变的呢?这正是本单元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历史名人你了解吗?他们分别属于诸子百家的何种流派(通过简单问题导入,树立学生学习本课的信心。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
(1)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 人物。庄子的学说涵盖当时社会生 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 依于老子的哲学。
(2)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一切事物都没有本质区别。 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学在民间”。
3.诸子百家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老子、庄子 孔子、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 的学派。 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晚期,其他 为战国时期。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而不是创立者。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③“仁”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以德。 ④教育的方式:
主张私学; 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学习方法。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1)老子生平: 老子(传说约前600年—约前
470年),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 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著有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
(2)主要思想 ①“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④哲学方面:运动、对立与转化。

课件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3: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三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 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 也。
——《荀子·议兵》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 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1)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 维护等级秩序。 (2)合理性:①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 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 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 思想的形成
自主初探·夯基础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及重要图片: (1)了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含义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的原因、表现。 (2)概括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学思想家各自的主张,理解《孔子讲学 图》所反映的孔子教育主张。 2.在掌握百家争鸣主要表现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通过分析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概括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 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分析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韩非子提出了哪 些主张。 提示: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实行严刑酷法。 4.综合上述治国方案,你认为哪一学派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请 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1)法家。 (2)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 一。法家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确立封建制度,有利于国家实现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反映了孟子(C )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4. 对孔子“仁”的思想积极作用分析不正
确的是( D )
A.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B. 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 C.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 有利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
5.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 B )
A.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 B.各派相互洁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 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学生课后思考:
用自己的观点阐述各家学派的主要 思想对现在人们的思想比较有影响 的是哪些?其中有哪些对我们今天 传播正能量有重大作用?
2、原因
3、代表:九流十家
4、意义
①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②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③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儒家
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 后世尊称为“圣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 之。”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 大家尊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 序。
认识孔子:
请班里某个对孔子比较 了解的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
1.孔子
(1)核心思想:仁,爱人(体贴和关心)
“泛爱众 而亲仁”
“克己复礼为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思想
① 德政(以德治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兼爱、非攻、尚贤
练一练
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是因为(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 的核心是 ( )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②周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名分等级制度)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孟子
2、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 论录为《孟子》”。
①“仁政”思想 “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 一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 是
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四、法家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 280年,死于前233年。是法家学派的集 大成者。
法家中的法有哪些方面的体现?
①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
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天人 法法 道地 ,, 道地 法法 自天 然, 。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 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 不变的“道”存在,“道”是 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 “道”而生活。
③政治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 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 不奢求物质的享受。
鸡犬之声相闻, 民老死不相往来。
学生思考: 孔子的这些游说对当今社会有什么 重要意义?
孔子常常遭到诸侯冷遇。孔子晚年回到鲁国收徒讲 学。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贤”
小问题:有谁知道“七十二贤指 哪些吗?”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
《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孔子死后, 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 思想的基础。
──《荀子·性恶》
学生活动二:列表说明孔子、孟子、荀子 几位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成就、名言。
三、道家
道家
创始人—老子
老子又名老聃,姓李名耳。
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源自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
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

《道德经》,充满着哲理
德 经
和东方智慧。

1.老子
①万物的本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生活动一:仔细观察图片, 你能从中说出哪些重要人物?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百家争鸣? 2、代表有哪些? 3、有什么意义?
老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请学生 起来汇报阅读结果。
一、“百家争鸣”(教师展示结果)
1、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
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
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物权》)
③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 “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五、墨家
墨子,名翟,墨家学 派创始人。其思想代 表了下层劳动群众, 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 益。战国后该思想遭 到冷遇不受重视了。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运动、矛盾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福祸 兮兮 ,, 祸福 之之 所所 伏倚 。;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 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 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 免于痛苦。
2.庄子
①万物是相对的
彼 亦
②逍遥的精神自由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 亦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③伦理观上: “性恶论”(主张礼法)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 有所代也。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则孝子之道,礼 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生义二舍亦亦者生我我不而所 所 可 取欲 欲 得 义也 也 兼 者, ; , 也。③“““伦人侧以理皆隐不观有之忍:不心人“忍之”性人心善之,论心行”不”忍人之政”
3.荀子
①政治思想: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王霸》
②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