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与酶工程--碳酸酐酶及其研究进展 2
固定化碳酸酐酶的特性及催化吸收co_2的实验研究
固定化碳酸酐酶的特性及催化吸收co_2的实验研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燃烧石油造成的污染和对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相应地增加了。
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采用固定化碳酸酐酶活性物质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
固定化碳酸酐酶是一种被广泛用来实现固定CO_2的活性物质,它可以将二氧化碳固定在表面上,以实现二氧化碳的强效吸收。
本文对固定化碳酸酐酶的特性以及其催化吸收CO_2的实验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固定化碳酸酐酶的特性1、具有良好的质量结构特性。
固定化碳酸酐酶由多种酶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可以大大提高其吸收CO_2的能力。
2、具备高效吸收CO_2的能力。
这种固定化酶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地将CO_2转化为CO_2酸盐并固定在表面上,使得CO_2的强效吸收效率达到90%以上。
3、良好的稳定性和耐候性。
这种固定化酶质量结构稳固,且耐热耐腐蚀,能够在常温下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二、催化吸收CO_2的实验研究基于对固定化碳酸酐酶的研究,科学家们尝试利用固定化碳酸酐酶实现二氧化碳的催化吸收。
为此,他们利用磷酸、乙酸、CaCO3等物质和原料制备出含有不同固定化碳酸酐酶类型的固定磷酸二氧化钙基质,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它们在强效吸收CO_2方面的潜在性能。
本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不同固定化碳酸酐酶组合,可达到90%以上的CO_2吸收率,并且也可以有效减少CO_2的强度,从而实现环境的治理;另外,实验中使用的固定磷酸二氧化钙基质能够有效再利用,可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利用固定化碳酸酐酶催化吸收CO_2可以很好地解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问题。
固定化碳酸酐酶具有良好的质量结构特性和高效吸收CO_2,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
碳酸酐酶及其模型研究进展_毛宗万
A
rO
PO
23
+
H 2O
=
H PO 32-
+
A rO H
(5)
A rF + H 2O = H F + A rO H
(6)
·312·
化 学 进 展
第 14 卷
PhCH 2O CO C l + H 2O = PhCH 2O H + CO 2 + HC l
(7)
R SO 2C l + H 2O = R SO 3H + HC l (R = M e, Ph)
Guangzhou 510275, Ch ina)
Abstract T he recen t p rog ress in ca rbon ic anhyd ra se and it s m odels is review ed. A b rief d iscu ssion abou t the p rob lem s and the fu rther resea rch is a lso g iven.
由 于 Zn (
) 及 其 配 合 物、CO 2
或
H CO
3
在
U V 2vis 区域是光谱非活性的, 不能直接被检测, 但
在 CO 2 HCO 3- 可逆水合过程中伴随着 [H + ] 的变
化, 因此一种间接测定的方法——pH 指示剂法被
A
-
+
CO 2 +
H 2O
慢
慢 HCO 3- + H + + A -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9971034) 3 3 通讯联系人 e2m a il: cesm zw @ zsu. edu. cn
碳酸酐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碳酸酐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彭春霞;高艳明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7(039)002
【摘要】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族含锌酶。
在哺乳动物中,几乎所有的组织均可检测到CA。
CA至少有14种同工酶,其结构、动力学性质、对抑制剂的敏感性、组织内的分布及亚细胞的定位均有不同,参与机体气体运输、酸碱调节和组织的分泌等面功能,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页数】3页(P210-212)
【作者】彭春霞;高艳明
【作者单位】民航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4
【相关文献】
1.碳酸酐酶-9与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 [J], 刘丹;马晓红;李杰;宋倩琳;高建华;于红丽
2.碳酸酐酶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曹景莹;杨文宇
3.碳酸酐酶Ⅸ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J], 江立基;李先明
4.碳酸酐酶的生理功能、多样性及其在CO2捕集中的应用 [J], 李春秀;姜笑辰;邱勇隽;许建和
5.碳酸酐酶固定及在二氧化碳捕集应用研究进展 [J], 于洋;刘琦;吕静;罗聃;彭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矿化沉积中的研究进展
可 逆水 合反 应 , 应生 成 的 H 反 会影 响 C C a O。的电离
平 衡 , 应 式如 下 : 反
之 一 。 对 微 生 物碳 酸 酐 酶 在 矿 化 沉 积 中的 研 究 现 状 进 行 了综 述 , 述 了碳 酸 酐 酶 在 石 刻 文 物 保 护 、 境 生 物修 复 中 的应 阐 环
用 价 值 , 对 微 生 物 碳 酸 酐 酶 的 进 一 步 研 究 进 行 了展 望 。 并 关 键 词 : 酸 酐 酶 ; 化 沉 积 ; 刻 文 物 保 护 ; 物 修 复 碳 矿 石 生
微 生 物 碳 酸 酐 酶 在 矿 化 沉 积 中 的 研 究 进 展
张小 菊 , 杨 娟 , 横 江 李
( 中科技 大 学武 昌分校城 市建设 学 院, 北 武 汉 4 06 ) 华 湖 3 0 4
摘
要 : 酸 酐 酶是 一种 含 Z 碳 n的 金 属 酶 , 要 催 化 C 主 O 和 HCO ̄ -之 间 的 转 换 反 应 , 生 物 是 碳 酸 酐 酶 的 重 要 来 源 微
中 图 分 类 号 : 3 . 9 Q 9 9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4 5 2 1 ) 3 0 9 0 1 7 —5 2 ( 0 1 0 —0 1 - 3
碳 酸 酐 酶 ( a b nca h da e C 是 生 物 体 内 C r o i n y rs , A) 普 遍 存 在 的 一 种 金 属 酶 , 活 性 中 心 中 含 有 一 个 催 化 其
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矿化沉积中的研究进展_张小菊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Vol.28No.3Chemistry &Bioen gineering收稿日期:2010-11-09作者简介:张小菊(1975-),女,湖北恩施人,讲师,研究方向:生物材料。
E ma il:qing ting6175@sina.co m 。
doi:10.3969/j.issn.1672-5425.2011.03.005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矿化沉积中的研究进展张小菊,杨 娟,李横江(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064)摘 要:碳酸酐酶是一种含Zn 的金属酶,主要催化CO 2和H CO -3之间的转换反应,微生物是碳酸酐酶的重要来源之一。
对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矿化沉积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碳酸酐酶在石刻文物保护、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微生物碳酸酐酶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碳酸酐酶;矿化沉积;石刻文物保护;生物修复中图分类号:Q 939.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425(2011)03-0019-03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金属酶,其活性中心中含有一个催化活性所必需的锌原子,催化CO 2进行可逆水合反应,在矿化沉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2]。
生物矿化沉积是一种广泛而复杂的固液之间、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物理化学过程,是以少量有机质为模板,进行分子操作,高度有序地组合成无机材料,构成矿物质点的形态大小、空间排列、结晶取向和同质多晶类型[3]。
目前石质文物的人为破坏作用、微生物破坏作用、风化作用严重,对石质文物进行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质文物微生物的腐蚀机理[4]、石质文物的防风化、利用生物矿化的原理在石材表面仿生合成保护材料[5~7]等。
已有研究微生物诱导的矿化作用对碳酸钙形成的影响及遗产保护的相关报道[8~10],但利用生物的矿化沉积特别是碳酸酐酶的作用来修复石质文物还研究得较少。
碳酸酐酶Ⅱ基因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异源表达
c o n s t r u c t e d wi t h p l a s mi d p PI C9 K a n d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 a s t r a i n o f Pi c h i a . pa s t o r i s GS 1 1 5 b y e l e c t r o —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t o o b t a i n a n
・
药 物 研 发
・
碳酸 酐酶 Ⅱ基 因克隆及在毕赤酵 母 中的异源表达水
卫玲 “ 赵 莹 徐 晓晶 …
( 上海 生物芯片有限公 司 /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 究中心 上海
2 0 1 2 0 3)
摘 要 碳 酸酐酶 Ⅱ ( c a r b o n i c a n h y d r a s e I I, C A I I) 是参与机体 多种代谢 活动和病理 活动 的一种重要催 化酶。通过 基 因重组 、电转化等方 式,得到 能异源 高表达人 C A 1 / 的毕赤 酵母 ( P i c h i a . p a s t o r &) Gs 1 1 5工程 菌。对工程 菌进行培
( S h a n g h a i B i o c h i p C o . L t d . / N ̄ i o n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e n t e r f o r B i o c h i p a t S h a n g h a i , S h a n g h a i 2 0 1 2 0 3 , C h i n a ) AB S T R AC T C a r b o n i c a n h y d r a s e I I( C A l I)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e n z y me i n v o l v i n g i n v a r i o u s me t a b o l i c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碳酸酐酶异源表达及在微藻中co2固定作用机制的研究
碳酸酐酶异源表达及在微藻中co2固定作用机制的研究
碳酸酐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主要参与细胞的光合作用。
在微藻的碳循环过程中,它可以解
偶联碳酸二氢酯和氧化碳。
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碳酸酐酶异源表达在生物技
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碳酸酐酶在细胞光合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碳酸酐酶可以将脱氢的碳酸二氢酯和氧
化碳分解成两个简单的细胞代谢物──3-羟基色氨酸和羧酸。
细胞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
呼吸而来,碳酸酐酶可以将碳氧化以及提供生物再生能力,促进了细胞的光合作用,可以
为细胞提供可燃物和能量。
其次,碳酸酐酶异源表达在微藻CO2固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细藻是一种重要的CO2
吸收者,具有细胞内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隐藏能量,可以为碳固定过程提供高水平的效率。
针对碳酸酐酶的异源表达,许多研究表明在微藻碳酸酐酶多基因异源表达系统中,可以实
现有效的碳固定作用。
此外,在特定背景基因水平上表达某些碳酸酐酶基因,其碳固定作
用可以提高,这也是近期研究的热点。
最后,在碳酸酐酶异源表达的研究中,一些新的策略也在开发当中。
比如,利用不同于现
有碳酸酐酶异源表达的转录调控因子来调控碳固定作用;或者改变表达的目的基因的结构,使微藻更容易摄取和利用碳源;另外,也可利用遗传变异等方法来提高碳固定作用,而这
些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
总之,碳酸酐酶在细胞光合作用和微藻CO2固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碳酸酐酶异源表
达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将碳酸酐酶的异源表达技术应用到微
藻CO2固定方面,从而促进微藻的发展。
碳酸酐酶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在化妆品领域,辅酶Q10因其抗氧化和增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抗衰老产品中。 而在营养学上,辅酶Q10补充剂被认为是维持健康、延缓衰老的营养素之一。
尽管辅酶Q10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 关于辅酶Q10的适宜补充量,尚无统一的结论。其次,虽然辅酶Q10在多种疾 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此外,关于辅酶Q10 的长期安全性及其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尚不充分。
们有望更加深入地了解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为膳食纤维的合理 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功能性低聚糖,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领 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们具有低热量、低GI(升糖指数)、不易被消化等特点, 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的益处。酶法合成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合成方法,
3、离子转运:碳酸酐酶在某些组织中可能参与了离子转运过程,如K+、 HCO3-等离子的转运。
3、离子转运:碳酸酐酶在某些 组织中可能参与了离子转运过程
1、基因敲除/过表达:通过基因敲除或过表达技术,研究碳酸酐酶对细胞生理 功能的影响。
2、酶活性测定:测定细胞或组织中碳酸酐酶的活性,以反映其生理状态。
4、分离纯化:反应完成后,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将目标产物从反应混合物 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包括沉淀、萃取、色谱等。
三、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能评 价
功能性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糖、降低血脂等。 为了评价其生理功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1、动物实验:通过给动物喂食功能性低聚糖,观察其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肠 道菌群、血糖、血脂等。同时,可以观察动物的体重、行为等表现,以综合评 价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微生物碳酸酐酶在岩溶发育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态 环 境 脆 弱 , 时 由 于 人 们 环 保 意 识 的 淡 漠 , 接 导 致 同 直
由式 ( ) ( ) 知 , O 1 、2 可 C 的 水合 反 应 生成 的 H 会 影 响 C C 。的 电离 平 衡 , 而 驱 动 碳 酸 盐 岩 溶 蚀 溶 aO 从 解 。即有 :
我 国是 世界 岩 溶 面积 最 大 的 国家 口 , 中尤 以碳 J其
Z 一 0H4 C 2 Z + HC n - O — n O;
Z。 n ++ H2 O H ++ Z n +一 OH
() 1
() 2
酸 盐岩分 布 广泛 , 要分 布在 贵 州 、 主 云南 、 四川等 省 区 ,
H+- Ca } CO3 = HCO + Ca + - = = () 3
生态 退化 和 经济 发展 的落后 , 别是 2 0 特 0 9年 西南 的特 大干 旱 , 更导 致 了石漠 化 的加 剧 。 岩溶 发育 越来 越 多 地 受 到 研 究 者 的关 注 , 越来 越 多 的科学 工作 者对 岩 溶 动 力 系统 的驱 动 作 用 、 动机 驱
进 行 了展望 。
选 的放线 菌 有较 高 的胞 内碳 酸酐 酶 活性 , 真 菌具 有 而
较 高 的胞 外 碳 酸 酐 酶 活 性 引。通 过 土 柱模 拟 实 验 研 究 了不 同类群 微生 物 的碳 酸 酐酶 对钙 、 、 三种 元素 镁 锌 迁 移 的影 响 , 发现 钙 镁 元 素 流失 量 与碳 酸酐 酶 活性 及 生 物量 存 在 良好 的 正相 关 性 [ 1 , 一 步说 明 了碳 酸 进
碳酸 酐酶 的活 性 中心 含有 一个 催 化活 性所 必需 的锌原
碳酸酐酶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酶活检测方法述评
碳酸酐酶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其酶活检测方法述评马晓舟,张朝晖【摘要】摘要:碳酸酐酶(CA)是一类催化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氢根和氢离子的可逆反应的锌酶。
它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体中,且在生物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由于碳酸酐酶的特性,它正被广泛应用于诸如生物检测、天然活性物质的筛选、生物传感器、CO2捕集和生理诊断等领域。
对碳酸酐酶的应用现状以及碳酸酐酶的酶活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
【期刊名称】发酵科技通讯【年(卷),期】2014(043)004【总页数】5【关键词】碳酸酐酶;应用现状;酶活检测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EC 4.2.1.1)是一种含Zn2+的金属酶,能有效地催化CO2的可逆水合反应,其反应式为:CO2水合这一可逆反应在没有催化剂催化的情况下,反应是非常缓慢的(动力学在15 s的范围)[1]。
碳酸酐酶是反应速率最快的酶之一,它的速率主要受其底物的扩散速率限制。
不同类型的碳酸酐酶的典型催化速率为104~106/s[2]。
1933年Meldrum和Roughton首次从牛红细胞中发现碳酸酐酶,后来的研究证明了所有哺乳动物的组织和细胞类型中均含有碳酸酐酶,且碳酸酐酶也广泛存在于单细胞绿藻与植物中。
根据氨基酸序列的不同,碳酸酐酶主要分为α、β、γ、δ、ε五种不同类型。
其中α-CA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菌、藻类及绿色植物的胞浆中;β-CA存在于高等植物及藻类叶绿体中,对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的获取以及CO2浓度的维持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γ-CA则主要存在于太古细菌等一些细菌中;δ-CA主要存在于海洋硅藻中;ε-CA是近年来才确定的类型,主要存在于蓝细菌及一些化能自养型细菌中。
多年来人们对碳酸酐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α-CA和β-CA上。
α-CA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20%~60%的同源性,哺乳动物几乎所有组织中都含有参与机体多种生命活动的α-CA。
碳酸酐酶已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生物检测、天然活性物质的筛选、生物传感器、CO2捕集和生理诊断等方面。
碳酸酐酶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研究
碳酸酐酶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研究植物是自主光合作用的生物体,能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最终制造出营养物质。
而光合作用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暗反应,是在大多数植物叶绿体的叶片细胞胞质中进行的。
暗反应的绝大部分是催化的,其中重要环节就是C3植物中的RuBP羧化酶反应和C4植物中的羧化酶反应。
在这两种反应中,有两种碳酸化酶在植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是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
在这两种羧化酶中,碳酸酐酶分别作为辅酶,促进碳的稳定化。
碳酸酐酶分子的结构和作用碳酸酐酶是一种重要的辅酶,它在C3植物的RuBP羧化酶反应和C4植物的PEP羧化酶反应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RuBP羧化酶反应中,碳酸酐酶的作用,是将CO2和水催化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促进CO2稳定的固定。
而在PEP羧化酶反应中,碳酸酐酶则是把PEP和HCO3-转换成OAA和CO2。
碳酸酐酶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第一,这是一种蛋白质辅酶,即和酶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小分子,通常是一种较小的有机分子。
第二,碳酸酐酶的结构比较简单,它主要是由重复的β片段改变而来,这一设计使其构建的二级结构看上去呈八颗蛋黄的外形,每一片段都是由8个β片段串联而成的。
第三,碳酸酐酶在酶本身中有两种同工酶,分别被称为CAB和CBB。
这两种同工酶都在RuBP羧化酶反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羧酶来说,CAB是必须的,而CBB则是辅酶的结构部分。
第四,碳酸酐酶的反应机制利用CO2的亲电性,即两个晶体或分子中的电子密集区域在靠近的时候就会自发合并。
碳酸酐酶功能研究的应用在现代生物学中,碳酸酐酶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关的研究可以探究碳酸酐酶与光合作用等生命过程的关系。
这一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可以通过遗传方式,如基因工程,调节同工酶的表达量和组成,研究碳酸酐酶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同时,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植物工程手段,可以利用菌体的碳酸酐酶极限代表性,来提高植物的光合产量和碳酸代谢效率等。
碳酸酐酶Ⅱ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碳酸酐酶Ⅱ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曾广智1,2,黄火强1,2,谭宁华1,嵇长久1,潘蓄林1,2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4;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碳酸酐酶Ⅱ是一种活性中心含有Zn2+、能催化CO2+H2O\HCO3-+H+反应的金属酶。
它广泛分布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中,与人体酸碱平衡、青光眼、骨质疏松症、癌症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自从1992年高分辨率的碳酸酐酶Ⅱ晶体结构测定以来,其抑制剂研究发展较快,已有活性好、选择性强的抑制剂作为新药应用于临床。
本文以碳酸酐酶Ⅱ结构、功能和抑制剂研究为重点,主要介绍近15年来该领域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
关键词:碳酸酐酶Ⅱ;结构;功能;抑制剂中图分类号:Q9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2700(2006)05-543-10 Carbonic AnhydraseⅡ:Structures,Functions and Inhibitors*ZENG Guang-Zhi1,2,HUANG Huo-Qiang1,2,TAN Ning-Hua1**,JI Chang-Jiu1,PAN Xu-Lin1,2(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ytochemistry and Plant Resources in West China,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 es,Kunming650204,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Abstract:Human carbonic anhydraseⅡis one of the m ost efficient one in carbonic anhydrase isozy mes,which catalyzes the reversible hydration dehydration of CO2and water:CO2+H2O\HCO3-+H+.It is found in virtually every tissue and cell type,and involves in many huma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cesses,such as human acid-base balance, glaucoma,osteoporosis,and cancer.Since discovered in1940,carbonic anhydraseⅡhas been an important drug target with more attention.Up to now,many inhibitors were discovered including some clinical therapeutic drugs.This paper reviewe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tructures,functions and inhibitors of human carbonic anhydraseⅡ.Key words:Carbonic AnhydraseⅡ;Structures;Functions;Inhibitors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s,CAs)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含锌金属酶,它能可逆性地催化CO2的水合反应,产生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HCO3-及H+。
酶与酶工程--碳酸酐酶及其研究进展 2
碳酸酐酶及其研究进展碳酸酐酶( carbonic anhydrase, CA)是一种锌酶。
在哺乳动物中, 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可检测到CA。
CA至少有14种同工酶[1] , 其结构、动力学性质、对抑制剂的敏感性、组织内的分布以及亚细胞的定位都有不同,它能参与机体气体运输、酸碱调节和组织的分泌等功能, 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3年,人们已从血液中提取出了碳酸酐酶,直到1940年才在动物红细胞研究中确定碳酸酐酶含有锌。
它是红细胞中仅次于血红蛋白的蛋白质组分。
人和动物血液中的碳酸酐酶相对分子量约30KDa,由单一肽链组成,每个分子含一个Zn(II)离子,酶蛋白约含26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没有二硫键。
碳酸酐酶有多种同工酶,它们不仅选择性识别HCO2-和CO2作为催化底物和产物,也不规律地识别磷酸酯|羧酸酯|醛类等分子[2]。
.1、CA的分布根据碳酸酐酶氨基酸序列的不同, 人们主要将其分为α、β、γ、δ、ε五种不同类型的酶。
其中α-CAs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菌、藻类及绿色植物的胞浆中;β-CAs 存在于高等植物及藻类叶绿体中, 对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 的获取及CO2 浓度的维持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γ-CAs则主要存在于太古细菌及一些细菌中;δ-CAs主要存在于海洋硅藻中;ε-CAs是近年来才确定的类型, 主要存在于蓝细菌及一些化能自养型细菌中。
多年来人们对碳酸酐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α-CAs和β-CAs上。
α-CAs 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20~60% 的同源性, 哺乳动物的几乎所有组织中都含有参与机体多种生命活动的α-CAs。
目前的研究表明,α-CAs 至少存在14 种不同的同工酶:CAI III,CA VII 及CA XIII为胞浆酶;CA IV,CA IX,CA XII和CA XIV为膜连接酶;CA V为线粒体酶;CA VI则存在于唾液中;另外还有3 种已知的非催化形式的碳酸酐酶相关蛋白( CA Related Protein,CARP)—CARP VIII,CARPX及CARPXI [3]。
碳酸酐酶及其模型研究进展
—
由 碳 酸 酐 酶 可 逆 催 化 的 二 氧 化 碳 ( O。 水 合 过 C )
程 已 成 为 许 多 生 物 化 学 家 、 机 化 学 家 、 论 化 学 家 无 理
以 及 有 机 化 学 家 感 兴 趣 的研 究 课 题 之 一 l 。。这 不 _ ] l _
仅 是 碳 酸 酐 酶 在 动 物 代 谢 组 织 和 肺 部 间 、 多 分 泌 许 过 程 中 、 外 壳 钙 化 及 植 物 光 合 作 用 中 的 C 传 输 鸟 o
Co,+ H , — H Co 一 十 H O
R CH o + H , — R CH ( ) ) O (H ,
J 。 + :_。。 { 。 /O、 。 一 、 丫P 、 -
图 1 二 氧 化 碳 与 环 氧 烷 烃 聚 合 的 催 化 反 应
( 1)
( 2)
R Co o A r + H , — R CO O H + A r H ( O o 3)
Re e o e si t c nt Pr gr s n he Ca bo c A nhy as nd I s M ode s r ni dr e a t l
M ao Zo gw an n
li Li gni an an
( c o lo e it y 8 Ch m ia g n e i g,Su t S n ( o g h n)U n v r iy, S h o fCh m s r . e c lEn i e rn n Ya — e Zh n s a i e st
( 山 大 学 化 学 与 化 学 工 程 学 院 广 州 5 0 7 ) 中 1 2 5 摘 要 本 文 综 述 了近 年 来 碳 酸 酐 酶 及 其 化 学 模 型 两 方 面 的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 其 中 的 问 题 和 进 一 步 的 对 研 究进 行 了简 要 的讨 论 。 关 键 词 碳 酸 酐 酶 化 学 模 型 锌 配 合 物 中 图 分 类 号 :Q5 ; 6 4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8 X( 0 2 0 — 3 i0 5 0 1 . 0 52 1 2 0 )40 1 -7
碳酸酐酶II
3.催化机理
有研究表明,在有酶存在的环境下, Lipscomb机理是最佳的异构化途径。
模型化合物的研究历程
Thr-199的重要性
• 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中间体中HCO3-的配位方 式不是主要问题,邻近氨基酸残基Thr-199 在 催化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研究表明,Thr-199的催化作用是稳定Lindskog 中间体的结构,有利于质子转移,同时降低 Lipscomb中间体的稳定性 以便H2O取代配位的 HCO3-。
可缺少的作用
• 碳酸酐酶Ⅱ的活性中心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 ①三个组氨酸残基(His-94 His-96 和His-119) 和一个 水分子与一个锌原子配
位所形成的一个畸变四
面体结构.
由Val-143 Val-121Trp-209 和Leu-198 所构成的疏水口 袋的功能被认为是将CO2
• ②在固上定述在疏畸水变空四腔面内体以的便 邻近H核i处s进3Z有攻nO。一H对个C由O2L直eu接- 进行亲 198,Val-143,Val-121,Trp-
2.9*10^5 9.5*10^5 3.4*10^5 9.5*10^5 1.1*10^6 4.2*10^5 1.5*10^5
细胞外的活性中心
肾脏,心脏,骨骼肌, 大脑
3.1*10^5
细胞外与糖磷脂酰 肌醇相连
肾
4.7*10^5
3.结构
苏氨酸-199是锌结合 水的氢键接受体,对 维持CA的活性起着不
碳酸酐酶在人体中的分布同工酶基因分子量在细胞中位置在组织中位置酶的比活性humancaica129kda细胞质红血细胞和胃肠道20105caiica229kda细胞质广泛分布14106caiiica329kda细胞质8的可溶性蛋白在肌13104caivca435kda细胞外与糖磷脂酰肌醇相连胃肠道肾血管内皮细胞11106cavaca5a347kda线粒体肝脏29105cavbca5b364kda线粒体广泛分布95105cavica63942kda分泌腺唾液和母乳34105caviica729kda细胞质广泛分布95105caixca95458kda相关细胞膜胃肠道某些癌症11106caxiica1244kda细胞外的活性中心肾脏某些癌症42105caxiiica1329kda细胞质广泛分布15105caxivca1454kda细胞外的活性中心肾脏心脏骨骼肌大脑31105caxvca153436kda细胞外与糖磷脂酰肌醇相连471053
碳酸酐酶构象变化的热力学研究
碳酸酐酶构象变化的热力学研究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 C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酶类,它在维持动植物的酸碱平衡、呼吸、消化等生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碳酸酐酶催化水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反应,从而产生碳酸,这个反应过程涉及到酶的结构和构象变化,因此,研究碳酸酐酶的构象变化对于了解其催化机制和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酐酶的结构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其中每个亚基均包含一个锌离子,该离子是催化反应所必需的。
碳酸酐酶的催化反应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水分子的加入,第二步是二氧化碳的加入。
研究表明,在反应前后,碳酸酐酶的构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构象变化的热力学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但是已经有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项研究表明,碳酸酐酶的构象变化是由蛋白质的内部自由能变化所驱动的。
在加入水分子之前,碳酸酐酶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当水分子被引入进来时,蛋白质内部的自由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酶的构象发生改变,使其更接近于催化反应所需的构象。
另一项研究指出,碳酸酐酶的构象变化是由酶的动力学过程所决定的。
在碳酸酐酶的催化反应中,酶分子会不断地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酶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
这种构象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考虑到酶分子的整体动力学特征。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碳酸酐酶的构象变化可能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关。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碳酸酐酶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碳酸酐酶的构象变化及其催化反应的效率。
碳酸酐酶的构象变化是其催化反应的基础,同时也是探究酶的催化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于探究碳酸酐酶的构象变化的动力学机制,以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对其构象变化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生命体系的基本过程。
碳酸酐酶催化
碳酸酐酶催化
碳酸酐酶的超高催化效率与其锌离子密切相关。
锌离子位于其活性中心底部,用于结合水分子,使其解离出氢离子的pK由15.7降低到7,所以才能够在中性pH条件下迅速解离,产生羟离子,去亲核攻击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根。
His64对水分子的解离也有重要贡献。
它会从锌结合的水分子中获取一个质子,然后转移到蛋白质表面,再将其释放到溶液中。
这个过程成为质子梭(proton shuttle)。
在其相邻的63位,小鼠是谷氨酸,而人类是位阻更小的甘氨酸,所以人类的碳酸酐酶活性更高。
生物进化出了碳酸酐酶,它是已知转换数最高的酶之一,高达60万每秒,催化周期仅1.7微秒。
它已经接近了扩散限制决定的速度常数上限,催化能力上接近完美。
相对来说,一般涉及质子或基团转移的反应,转换数多在1000每秒数量级。
碳酸酐酶,是一种含锌金属酶,迄今在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至少有11种同工酶,它们的结构、分布、性质各异,多与各种上皮细胞泌H-和碳酸氢盐有关,通过催化CO2水化反应及某些脂、醛类水化反应,参与多种离子交换,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1940年发现的第一个锌酶,也是最重要的锌酶。
现已报道有80多种锌酶,居各类金属的首位。
分布于人体内的肾
小管上皮细胞、胃黏膜、胰腺、红细胞、中枢神经细胞和睫状体上皮细胞等组织中。
在人类和动物的血液当中,碳酸酐酶是红细胞中主要的蛋白质成分之一,它的重要性地位和含量上都仅次于血红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酐酶及其研究进展碳酸酐酶( carbonic anhydrase, CA)是一种锌酶。
在哺乳动物中, 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可检测到CA。
CA至少有14种同工酶[1] , 其结构、动力学性质、对抑制剂的敏感性、组织内的分布以及亚细胞的定位都有不同,它能参与机体气体运输、酸碱调节和组织的分泌等功能, 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3年,人们已从血液中提取出了碳酸酐酶,直到1940年才在动物红细胞研究中确定碳酸酐酶含有锌。
它是红细胞中仅次于血红蛋白的蛋白质组分。
人和动物血液中的碳酸酐酶相对分子量约30KDa,由单一肽链组成,每个分子含一个Zn(II)离子,酶蛋白约含260个氨基酸残基,其中脯氨酸含量最高,没有二硫键。
碳酸酐酶有多种同工酶,它们不仅选择性识别HCO2-和CO2作为催化底物和产物,也不规律地识别磷酸酯|羧酸酯|醛类等分子[2]。
.1、CA的分布根据碳酸酐酶氨基酸序列的不同, 人们主要将其分为α、β、γ、δ、ε五种不同类型的酶。
其中α-CAs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菌、藻类及绿色植物的胞浆中;β-CAs 存在于高等植物及藻类叶绿体中, 对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CO2 的获取及CO2 浓度的维持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γ-CAs则主要存在于太古细菌及一些细菌中;δ-CAs主要存在于海洋硅藻中;ε-CAs是近年来才确定的类型, 主要存在于蓝细菌及一些化能自养型细菌中。
多年来人们对碳酸酐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α-CAs和β-CAs上。
α-CAs 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20~60% 的同源性, 哺乳动物的几乎所有组织中都含有参与机体多种生命活动的α-CAs。
目前的研究表明,α-CAs 至少存在14 种不同的同工酶:CAI III,CA VII 及CA XIII为胞浆酶;CA IV,CA IX,CA XII和CA XIV为膜连接酶;CA V为线粒体酶;CA VI则存在于唾液中;另外还有3 种已知的非催化形式的碳酸酐酶相关蛋白( CA Related Protein,CARP)—CARP VIII,CARPX及CARPXI [3]。
在人体中,CA I, CAII和CAIII为细胞质酶。
CAI存在于红细胞、胃黏膜上皮细胞中, 慢收缩骨骼肌细胞中存在CAIII。
CAII存在于胃肠道、肾、附睾、快收缩骨骼肌细胞、破骨细胞、脑脉络丛及眼部细胞内。
CAIV, CAIX , CAX ,CAXII 锚合于细胞膜, 但酶发挥作用的部位是细胞外。
CAIV存在于胃肠道、肾、附睾、输精管、骨骼肌、皮下平滑肌、脑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心肌及眼部毛细血管、肝、泪腺等处。
在人类组织中CAXII表达于肾[4]、结肠、前列腺、胰腺、卵巢、睾丸、肺、脑中。
此外,在哺乳动物肝的线粒体中存在高活性的CA V [5],1987 年从唾液中纯化分泌型酶CA VI,在唾液腺和小脑浦肯野氏细胞可见CA VII。
近年来发现肿瘤组织内存在CA 的同工酶[6],不同的肿瘤组织有不同的CA同工酶表达,如CAIX和CAXII在胃癌中表达, 乳腺癌中,CAIX表达与其预后有关[7]。
CAII是人类研究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的CA同工酶。
2、CA的结构在CA活性中心存在一个Zn原子, 对于CA的催化活性来说是必需的。
在CA I 和, CAII中Zn原子以单体形式存在, 在CAIII中以二硫键相连的二聚体形式存在。
以碳酸酐酶II为例,其含有260 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29246Da,活性中心含有催化所必需的Zn2+的金属酶。
Liljas 等于1972 年首次得到了人类碳酸酐酶II( hCA II) 的X晶体结构衍射图, Eriksson 及Hakansson等又分别于1988 年、1992 年对其结构进行修正, 得到了更高分辨率的hCA II的X 晶体结构图。
晶体结构研究显示人碳酸酐酶2(hCAII)的活性中心:由三个组氨酸残基(His-94,His-96和His-119),和一个水分子与一个锌原子配位所形成的一个畸变四面体结构所组成[2]。
附近有一个由Val-142,Val-121,Trp-209和Leu-198所构成的疏水口袋和由Thr-199和His-64所组成的一个质子转移通道,如图1所示。
图1. 人碳酸酐酶2(hCAII)活性中心示意图在CAII的空间结构中, 只有位于酶分子N末端,约由2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区域与酶呈松散连接, 除此之外, 整个CA II分子近似于球形, 体积大小约5 nm×4 nm × 4 nm。
其主要二级结构为位于酶分子中的10 条β-链, 由于它们的存在, 使得该酶被分为两个部分, 酶分子中与其活性相关的许多关键氨基酸残基位点都位于该结构中。
除β-链结构外, 酶分子表面还分布有一些相对较短的α-螺旋结构。
如图2:图2. 碳酸酐酶II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图3、CA的催化作用CAII的主要功能是可逆性催化CO2和HCO3-的相互转化( CO2+ H2O↔HCO3- + H+ ),其催化作用主要是通过酶活性区域内的一系列重要氨基酸残基及与这些残基配位连接的Zn2+来实现的。
CAII对CO2的催化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 生理条件下,与Zn2+相连的H2O去质子化形成EZnOH-,由于氢键系统等结构的存在,使得与Zn2+相连的OH- ( EZnOH- ) 中的氧具有很强的亲核性, 它能亲核进攻结合于疏水袋中的底物CO2,首先形成EZnHCO3-,EZnHCO3-中的HCO3-被溶剂水分子取代,形成EZnH2O 和HCO3-;( 2) EZnH2O 通过酶分子中的质子转运体将质子(H+) 转运至溶剂中,并还原产生有催化活性的EZnOH-。
在催化过程中H+ 向溶剂中的转运主要是通过位于酶分子活性区域的His-64 来实现的,并且分子内质子向溶剂中转移的步骤也是CAII催化反应中的限速步骤。
4、CA的功能在肺部,红细胞内的HCO3-与H+生成H2CO3,CAI、CAII加速H2CO3分解成CO2和H2O,CO2扩散入血浆,而血浆中的HCO3-进入红细胞以补充消耗的HCO3-。
因为肺泡气的PCO2比静脉血的低,血浆中的CO2可扩散入肺泡。
这样,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在肺部被释放出来[9]。
某些研究证实CA抑制剂(如乙酰唑胺) 可引起轻度代谢性酸中毒,既而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动脉CO2分压( P CO2 ) 下降,动脉O2 分压( P O2 ) 增高[10]。
在一般膳食情况下, 肌体内的酸性代谢产物多于碱性代谢产物, 肾通过重吸收HCO3-和分泌H+,参与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
正常情况下,碳酸酐酶广泛分布于各段肾小管,近曲小管重吸收H CO3-的机制是[11]:在CA II的作用下,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CO2和H2O在CA II的催化下形成H2CO3,然后迅速解离为H +和HCO3-。
H+在细胞膜顶端经N a+/H+泵转运进入近曲小管腔中,HCO3- 经Na+—HCO3-联合转运器被转运至血液中,小部分通过Cl-—HCO3- 逆向转运方式进入细胞外液[12]。
分泌至小管腔中的H+和HCO3-结合形成H2 CO3,在CA II作用下H CO3迅速解离为CO2和H 2O, CO2和H2O弥散回小管细胞中,再次进行CA催化的2水化反应,形成H +和HCO3-。
由此可见,近端小管重吸收HCO3-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A在HCO3- 重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胃的壁细胞含有丰富的CA,可参与盐酸的合成与分泌[9]。
具体过程如下:细胞代谢产生的和从血液进入细胞的CO2,在CA的催化下,与H2O结合形成H2 CO3,并迅速解离为H +和HCO3-;H +逆浓度梯度被H+泵泵入分泌小管,再进入腺泡腔;HCO3- 经Cl-—HCO3-逆向转运体与C l-交换,被转运出细胞,最终进入血液;Cl-进入细胞后,通过氯通道进入小管腔和滤泡腔,与H+形成HCl。
近年用CA 抑制剂对乳头肌收缩功能的研究表明:酶的抑制可导致乳头肌收缩机械力的下降, 甚至引起细胞内酸中毒, 对此的解释是CAIV与心肌中CO2的易化扩散有关, CA IV受抑, 则依赖于酶活性的Na+、HCO3-转运伴随的泌H+过程也受抑, 进而引起细胞内酸中毒, H+/Ca2+交换减少, 严重影响乳头肌收缩。
与骨骼肌相比, 心肌中CA的含量很低。
因此CA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AM I) 的鉴别诊断, 达到快速确诊的目的[13]。
在红细胞内, 可分离出3种CA( CAI、CAII 和CAIII )。
CAI在红细胞内是一种重要的非血红蛋白的蛋白质,其生理活性较CAII低,CO2的水化转化率为2 ×105 / s[14]。
CAII与红细胞的羧基端相连,对于CO2的水化转化率很高, 在25e,pH 9.0的环境大约为106 /s[ 14]。
CAIII在红细胞的浓度比CAI 和CAII低, 是一种低活性的酶, 最大CO2水化转化率为8 ×103 /s[14]。
它的功能是清除氧原子团,具有抗氧化作用。
红细胞中CA的作用:从组织中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的CO2可溶解于血浆,其中绝大部分扩散进入红细胞,与H2O 反应生成H 2CO3, H2CO3解离成HCO3- 和H +。
如果没有CA的催化,CO2转变为HCO3-大约需要1 m in方可完成。
与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速度(1s) 相比,这一时间太长了。
红细胞内含有高浓度的CA,在CA催化下,上述反应可加快5 000倍,不到1 s即达平衡。
在此反应中生成的H+, 大部分与血红蛋白结合而被缓冲,生成的HCO3-与红细胞内的K+结合。
随着碳酸氢盐浓度的不断增加,HCO3-顺着浓度梯度通过红细胞膜扩散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 a+结合,生成碳酸氢盐。
由此可见,红细胞CA参与了机体内CO2从组织向血浆的转运。
5、CA与疾病虽然碳酸酐酶II催化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理反应, 但是其催化的底物CO2 及产物HCO3-、H+却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 如呼吸过程中代谢组织与肺之间CO2PHCO3-的转运, pH 与CO2浓度之间的平衡, 组织器官中电解质的分泌, 青光眼、骨质疏松症、癫痫等疾病的形成。
眼内压增高是眼内房水流入与流出之间平衡失调的表现, 也是青光眼的主要特征。
降低眼内压是阻止疾病恶化致盲的唯一有效方法, 这也是目前青光眼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降低眼内压的一条主要策略就是减少房水的流入。
抑制眼内睫状体上皮细胞内的CAII的活性, 即能有效达到这一目的。
CA II催化CO2水合产生的HCO3-经细胞分泌、血管渗出于房水中, 为了保持房水中液体的电中性, Na+向房水中分泌增加, 同时带动Cl-也向房水中转移, 从而使房水中形成高渗透压,于是促进H2O 向房水流动, 维持房水平衡和正常的pH 值。